1

儒、释、道三教是三而一,一而三。

公元前624年的印度,乔达摩·悉达多出生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父亲是毗罗卫国的国王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在生子七天后去世。

悉达多太子在29岁时出家修行,雪山禅修六年后证觉成道,佛号释迦摩尼。释迦牟尼佛一生传道说法45年,足迹遍布恒河两岸,常随弟子有1250人,都是证阿罗汉果。

释迦摩尼佛80岁时在枸尸那加城外的娑罗双树林中逝世,于是以摩诃迦叶为首的五百佛弟子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集会,将佛一生所说的言教结集成文字形式的佛经,以传后世。释迦牟尼佛生前曾预言,佛法将大兴于震旦,而震旦就是指中国地区。

老子,姓李名耳,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国苦县,比释迦牟尼佛的出生要晚50多年,卒年不详,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20岁时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两度遭罢免后又被召回,后因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大约在86岁时离开故土出函谷关去云游,并在函谷关写下《道德经》流传后世。

在鬼谷子撰写的《关令尹喜内传》中,老子云游关外时,有位罗宾国国王要放弃王位跟从老子学道,老子对他说:“善,既欲弃国学道,吾留王之师号为佛,佛事无上正真之道,道有大法,若王居国学道,但奉五戒、十善,自足致福,去却不祥,常生人道,尊荣富贵,亦可因此得道度世,何必舍家也?” 因此可见,老子有可能是最早在震旦传授佛法的人,大约在释迦牟尼佛入涅槃的65年后。

孔子,名孔丘,出生于公元前551年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卒于公元前479年,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比老子小20岁,曾多次向老子问礼,将老子当作自己真正的老师。孔子认为老子的思想像飞龙一样,能腾云驾雾,遨游于太虚幻境,无形无影,令人无法捉摸。

《列子·仲尼》中记载,商太宰来见孔子,问天下谁是圣人,孔子说,自己不是,三皇五帝都不是。那谁才是真正的圣人能呢?孔子激动地答道:“西方有一位圣人,不治而不乱,不言而有信,无需教化而自行(天道)。此人之伟大,百姓无法用合适的话来描述。孔丘认为他可能就是那位圣人,不知是否为真?”商太宰心中暗笑道:“这孔丘是在欺骗我!”

可见老子和孔子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已经在印度传道了,只是没有说出去;因为那时中国人还不知道有印度这个地方,更不相信佛的能耐,所以说了也没人信。

儒家是世间法,它讲五伦八德:即兄弟父母祖五伦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但不注重出世间法。道教则教人断欲去爱,出家修道,是出世间法,但未像佛教追求超出六道轮回那么彻底。

儒教的世间法是为道教的出世间法铺路的,离开了儒教的世间法是无法进入道教的出世间法的,因为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人是无法修道的。而儒教和道教又为后面佛教的传入铺平了道路,如果没有儒教和道教作为基础,佛教就会因太深奥而无法在中国顺利传播,也就很难完整的在这世上保留下来了。

可见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冥冥之中必有定数。

最佳贡献者
2

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神奇的时代,百家争鸣,经典涌现,能人辈出。圣人,因思想智慧而被后人尊之为“圣”,思想智慧的突然爆发,而且还是整个世界的共性,难免让人生出“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样类似的想法。

大多数人并不知晓,老子、孔子,他们也称某个人为“圣人”,而春秋战国时期也并不是人类第一次的思想勃发!第一次是在上古时期,上古时候有个人创八卦,悟天机,演化万物生灭之道,制定人类纲常伦理,规划世界未来格局,甚至还被誉为“圣人老师”,此人正是“人皇伏羲”!焦恩俊饰演的伏羲《天地传奇》

这些圣人的出现,就好像是上天注定的一样,普通人根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思想、智慧无比高深的人呢?做一个俗人,吃喝不愁,坐拥美女,执掌大权,有什么不好?这些,都是我们普通人梦寐以求的,他们为什么要舍弃呢?

《鬼谷子》一书,曾经讲过,圣人用心去看世界,凡人用肉眼去看世界,用心看到的是本源元始,用肉眼看到的则是事物的变动。

就拿看病医病来讲,我们看到的是事物的变动,有病去医院,有钱就能享受单间雅座,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圣人看待的是本源元始,有病不需要去医院,不生病不就解决了?如果人类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我想圣人的这种想法,未必不能实现!

可以见得,圣人和我们面对的问题是相同的,只是他们选择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我们无力抵挡命运的囚牢,只能妥协,而圣人一直都在寻求着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即使他们自己粉骨碎身,都在所不惜。

所以,把圣人和我们归结为一个大家庭,圣人应该就是那种比较叛逆的孩子。而叛逆的原因,无非就是他们不认同我们选择的存活方式,不认同我们所创造的未来。

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日本兵拿着一杆步枪就可以看住好几十号人,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会发生?一股脑全冲上去,他一下能打死几个?!换子弹还需要时间!前面的挡子弹,后面的冲上去,直接就废了他了。

因为,没有人愿意牺牲,没有人敢于反抗,所以这些人最后都被集体枪杀了。


圣人是叛逆的,也是正确的,当所有人选择臣服于没有未来的命运,选择妥协于扭曲的现实,“圣人”就会出现。我们仔细观察上古时候和春秋战国,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人们的存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很是极端,而且,大多人都妥协于这种规律之下,强者生存,弱者淘汰。


3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公元前565年4月8日诞生。

中国孔子与印度释迦牟尼生于同时,两人年龄只相差14岁。一个开创了延续3000余年的东方传统文化——儒学;一个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佛教。两人一东一西,一儒一佛,都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公元前565年4月8日,迦毗罗卫国的美丽王后即将生产,有一天,她散步的时候突然感到不适,在她攀着树枝正要调适之时,孩子竟从她的右肋降生下来,而旁边的无忧树突然开出一朵莲花,孩子降生后就直直地掉在了莲花之中。孩子是个小王子,取名乔达摩·悉达多,这位王子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

悉达多王子脸若满月,福相具足,宝相庄严,生下来时就有很多吉祥瑞相,大地震动,一片光明,地上喷涌出一冷一热两股泉水。王子刚生下来,即可行走,他朝四个方向各走了七步,环顾四周,高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算命大师对国王说,王子具足32相,80种好,将来如果在世,则成转轮圣王;出家,则一定能成佛。国王听了,很是担忧,为了不让王子出家,给王子修建了华丽舒适的宫殿,安排许多美丽的姑娘来服侍王子,让王子尝尽人间万种福分而不思出家一事。

悉达多王子的母亲在他诞生七天后去世,他由净饭王的续妃波阇波提抚育。七岁开始接受学业培养,包括吠陀和五明学艺,以及兵法和武术等。十六岁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输陀罗为妃,生有一子名罗睺罗。 在一部早期经典中,他自述青年时期生活奢侈,极尽声色娱乐,有暖、凉、雨三时宫殿轮换居住。

这是当时贵族阶层无论武士或商人习以为常的奢侈情况,但他因深深困扰于生死问题而出家。

当衰老现前时,青春显得多么短暂;当疾病现前时,健康显得多么脆弱;当死亡现前时,活着显得多么无常。这种对比让太子看到了世俗生活的虚幻本质。他发现,人生其实都在老病死的控制下,尤其是死神,可以瞬间推翻我们追求的种种结果。世间的人,一生忙忙碌碌地经营家庭,经营事业,却意识不到,这些东西和我们的关系那么短暂。

太子想到,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把宝贵的生命拿来追求这些?我应该去追求超越生死的涅槃之道。

后来悉达多毅然离开众多妻妾儿女与他父亲的期望,出家寻“道”。苦苦寻“道”,终于菩提树下“开悟”成“佛”。他把原有的印度宗教思想融会贯通加上自己的看法,整合成一套宗教系统,创立“佛教”。其中如“因缘观”、“轮回观”、“业力观”、“须弥山观”都是婆罗门教与其他印度教早已有的教义。

比如说,悉达多把“三道轮回”改成“六道轮回”,“因缘观”延伸成“十二因缘”,又如“十善业”、“十恶业”等等。

古印度时不注重文字记录,知识相传全靠一张嘴,你告诉我,我告诉他。佛教在诞生之初,就是释迦牟尼一个一个地给弟子授课,说这世界太苦,要从苦中解脱就得明白世事的无常,这就是佛教的原始教义。

4

同时在世的三大圣人:老子、孔子和释迦牟尼,你认为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到底发生了什么?

世界很奇妙也很神奇,圣人和大师都是成批的来,成批的走。单就我国来说,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齐出,更是涌现了老子,孔子,鬼谷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等一大批先贤。不过最出名的还是老子和孔子而印度则出现了一个叫释迦牟尼的人,这三人正好处于同一时代。

同时代的三人

三位大人物中,老子出生在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去世,活了整整100岁;释迦牟尼出生在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去世,活了79岁;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去世,活了72岁。孔子比老子小了20岁,比释迦牟尼小了14岁。

三人都是当时思想文化界大佬中的大佬,是集大成者,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当然,理论不同,走的路自然也不同。

老子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他是道教思想的创立者,深受后世尊敬。传说当年,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到西方去传教。这也是老子化胡的由来。很多人相信这是真的,其实这很可能是佛教徒自己宣传出来的。当年佛教传入东方, 但文化极其自信的中国老百姓怎么会信一个外来的教派呢?于是佛教徒开始利用老子做起了文章。说老子西行做了西方的教主,他们受老子感化,故来东方传教。道教徒信以为真,后世就撰写了《老子化胡经》。孔子当年经多次向老子问道。所以那句“老子天下第一“,在当时是形容老子的地位的。现在则被人用来自吹自擂。

社会大变革时期

而老子和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正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制瓦解逐渐向封建制转变。任何落后的制度向更高级的制度转变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思想。同时经济和科技开始大发展,人口开始增加。

印度同样如此,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种姓制度确立。到了释迦牟尼时期,印度当时有了纳税的自由农民,有佃农。手工业发达,商业得到了发展,经济开始好转。农业上的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人口开始增加。

共同点

我们找到几个共同点,就是社会制度的变革(向高等级制度转变);科技技术大发展;生产力增加;商业繁荣以及人口大量增加。人口是其中的关键,只有人口多了,才有可能产生出先贤圣人。正所谓量变引起质变。而时代的欧洲同样在经历大变革,同样产生了很多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这些先贤圣人影响了后世2000多年。

这是一个神奇的时代,很多人相信人类的发展进步背后是有“推手"的。至于这个“推手”是谁,我们不得而知。中国人把它叫做“势”,大势所趋,天人合一。正是这个“势”造就了三位伟大的思想家。

5

我认为是因为那时人类群体之间的完全竞争太厉害,于是乎被出现了老子以混反竞争、释迦摩尼以空反竞争和孔丘以骗反竞争的三忽悠门派。

6

如果你读过世界历史,或者把中西方的历史进行比较,

你会发现,东西方的历史大约在1500年以前,是如此的相似!

不仅让人浮想联翩。

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古王国时期,恰与《史记》所载的中国炎帝、黄帝同时。

一些专家据此得出了中国文明在埃及的假说,埃及是一个世界性的王国,所有文明的源头,

学术问题允许讨论嘛,专家讲的也是很不错的。

而且基于这个假说,那么东西方历史如此相似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比如:古巴比伦太阴历与中国阴历 公元前20~18世纪,古巴比伦创建了以月亮围绕地球旋转周期计算的太阴历,与中国夏朝所使用的阴历,不仅同时,而且都是每隔2~3年置一闰月。二者如出一辙。又怎么解释?

如果文明的源头都是一样的,解释起来就容易了。

这个就本题所指出的,中国孔子与印度释迦牟尼生于同时期,两人年龄只差14岁。一个开创了延续2500余年的东方传统文化——儒学,一个创建了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佛教,都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与中国剧作家汤显祖 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与中国杰出剧作家汤显祖不仅是同时代人,而且同于公元1616年去世。莎士比亚被誉为西方戏剧之父,汤显祖则为中国戏剧之祖。不可谓不惊奇。

俄国彼得大帝与中国康熙皇帝基本同时登位,后来他们又相继去世,康熙死于1722年,彼得死于1725年。彼得大帝开创了俄罗斯帝国,康熙皇帝奠定了东方最强大的国家,两人俱为一世雄主。

公元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那个物质匮乏,科技落后,不甚文明的时代,

哲人对人性的思考,却达到了那样的高度,那样的层次,孔子一个人便让我们解读了两千年,

苏格拉底至今被西方人怀念,乔布斯愿倾其所有换一个与苏格拉底独处的下午!

世界在不断变化,即便暂且后退,方向确实前进的。

这样看来,古不如今,今不如明,但是中国普遍认为,明不如今,今不若古!

人心不古,一切都向古代看齐,并不是什么好事!

但是古人说的却一点没错。

我不知道公元前发生了什么,我却知道,在那个智慧大爆发的时代,擦出的思想火花,道尽了中国人的普世价值。

经典永不未过!

7

世界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

题主提出了个好问题。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在世界文化思想史上,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大事件,在这个时期,世界上的几大文明体系,相继出现了足以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思想家。在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庄子、孟子、墨子等大思想家,其中,儒家和道家思想,甚至影响了亚洲文化圈,在世界文化历史上,也具有崇高的地位。而在古希腊文明,出现了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在古印度地区,出现了释迦牟尼,在中东地区,出现了穆罕默德,甚至基督教的耶稣,也距离这个时代不远。

在这个时期集中出现了儒家、道家、基督教哲学、佛教哲学和伊斯兰哲学,这在世界文化历史上绝对是一个奇迹。这种现象,被后来的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成为轴心时代。

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

他写道: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后世的人类社会。

问题是,为什么人类的思想的大爆发,为什么人类思想的成熟,为什么人类社会在这个时刻产生了哲学上的突破?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

我想,这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越是在乱世,人的思想就越活跃。面对战乱频发的世界,一些哲人们开始思考人类的命运和未来,思考人类的终极价值,思考人类自我救赎的出路,这促进了人类的思考力大大发展。第二,越是动乱的时代,对人的思想的控制越松散,越容易出现伟大的思想和思想家。在公元前800到500年左右的时期,整个世界处于极度的混乱和战乱时期,中国正处于极度混乱的分裂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时期,士的力量开始崛起,文化的垄断被打破,知识发生下移,这是造成诸子百家蜂起的主要原因,而在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印度,也是如此。越是动乱的时代,对人的思想控制越松散,这也是造成轴心时代的主要原因。

好玩的国学,还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比较轴心时代中的老子、孔子、释迦牟尼和苏格拉底思想的文章,写的是通俗易懂很好玩,在这里一并奉献给大家!

苏格拉底是在孔子去世十年后出生的。在他出生之前,还有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已经诞生。在中国诞生了老子和孔子,在古印度诞生了释迦牟尼。这四位思想大师的集中诞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这个巨人扎堆的时期,被称为世界文化史上的“文化轴心时代”。

如果给这四位伟大思想家排一个座次的话,老大当之无愧是后来被尊称为中国道教的创始人老子。他大约出生在公元前570年,约在公元前500年去世。[1]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排名第二,他大约小老子5岁,出生于公元前565年,在公元前486年去世。排行第三的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而最后一位是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老子、孔子、释迦牟尼和苏格拉底,这四位兄弟都是世界思想史上的宗师,个个地位尊崇,他们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上,都是开宗立派的大人物。老子创立了道家学说,在东汉时,他突然一飞冲天,被尊为中国道教的始祖;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而孔子和苏格拉底则创立了各自的学派,没有成为宗教。因为宗教是一种有神的信仰,在道教徒的心中,老子就是腾云驾雾的“太上老君”,释迦牟尼更是法力无边的“如来老祖”。而孔子和苏格拉底没有享受神仙的地位,他们是具有深邃的智慧和思想的心灵导师,他们是凡人中的圣者,圣者中的凡人。

老子讲“无为”,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他像一个看透了人生的智者,世界处处回响着他的冷笑声。老子认为这世界充满了矛盾和对立,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物极必反”。老子告诉我们,得意时不要忘形,失意时不要失志,因为顺境逆境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大家都要顺应自然而清静无为,躲到“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世外桃源”修身养性,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老子常常炫耀自己有“吉祥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意思是做人要有慈爱心和同情心,生活要俭朴不奢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露锋芒、不争不夺、谦和卑下。通俗地说,就是在任何时刻都要保持谦卑和低调。假如我们用打油诗的形式来概括老子的思想的话,可以这么说:

聪明人死的早,愚笨人无烦恼。

有钱人易被盗,没钱人睡大觉。

反正是要清心寡欲,把日子过得清汤寡水才是王道。

释迦牟尼讲因果轮回。他认为人生像个无休无止的圆圈,我们都是被戴上眼罩拉磨的驴子,转来转去,转不过命运的轮回。民国时期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对佛教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说,“我们一生下来就要接受惩罚,我们现在为我们前生所做的接受惩罚,我们将来为我们现在所做的接受惩罚”。照这样的逻辑,我们的人生简直是没办法过了,因为无论你躲到哪里,你总要接受惩罚。释迦牟尼为了避免信徒们陷入悲观的情绪不可自拔,他告诉我们,要想结束这种困境,就得转世,而要想转的好,就得慈悲为怀并善待一切。因为,你上辈子和下辈子可能会是你看到的一切。举个例子吧,今天你在大街上踢了一只流浪猫,那么问题大了,因为按照佛祖的教义,这只猫可能是前生的你,也可能是未来的你,也就是说,你很有可能在欺负前生的你或未来的你。所以,我们要善待一切,就是要防止“误伤”的情况发生。

孔子讲进取和仁义。他不赞成我们都向老子学习。这世界本身就充满了不如意,别一不如意就选择逃避,“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人生应当有追求,并且应该坚韧不拔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只有“知其不可而为之”,才是英雄本色。他还要求我们要有“仁”心,我们要爱自己、爱父母,然后爱一切的人,做个爱心洋溢的人。

苏格拉底讲智慧。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他认为一个人连自己都看不清楚的话,肯定聪明不到哪里去。这一点倒是和老子异曲同工。因为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苏格拉底认为,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从苏格拉底的逻辑出发,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否则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了。

这四位大师的思想,到现在还在影响着全世界。老子看透了世界,骑着青牛,出了函谷关不知所踪,现在还仿佛飘荡着他的冷笑声。释迦牟尼看透了生死轮回,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慈爱地享受着世界众生的膜拜。孔子和苏格拉底俩兄弟混得有点惨。孔子为追求恢复周礼,建立“大同世界”,东奔西走周游列国十四年,惶惶然如一条找不到家的狗,政治家的生涯半途而废,却成了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一生追求真理,最后为自己信仰的真理而献身。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建立由聪明人统治的“理想国”。他四处和别人辩论,但最后被希腊法庭以对神不敬和带坏青年的罪名而处死。他们不同的命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伟人们的结局并不总是那么如意,但伟人们的思想,可以照亮世界的未来。

8

在世界思想史上,有一个特别神秘的现象,至今也没有人能做出明确的令人信服的解释。那就是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的这段时间,在地球北纬30度线附近,集中诞生了一批奠定了人类文明的方向、影响全世界的宗师级的思想家。

这个不长的时代,被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定义为“轴心时代”。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的,他把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的这段时间,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个时期是人类文明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孔子、老子……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

苏格拉底是在孔子去世十年后出生的。在他出生之前,还有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已经诞生。在中国诞生了老子和孔子,在古印度诞生了释迦牟尼。这四位思想大师的集中诞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这个巨人扎堆的时期,被称为世界文化史上的“文化轴心时代”。

如果给这四位伟大思想家排一个座次的话,老大当之无愧是后来被尊称为中国道教的创始人老子。他大约出生在公元前570年,约在公元前500年去世。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排名第二,他大约小老子5岁,出生于公元前565年,在公元前486年去世。排行第三的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而最后一位是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现象,在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中,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明诞生了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韩非子、孙子等一大批思想家,他们宛若中国文化天空中的启明星,照亮了中国文化的世界,他们的思想,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被称之为诸子百家。中华文化的方向从此被奠定。


而在同时期,在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诞生了释迦牟尼,而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到现在,佛教仍然是世界第一大宗教。而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后,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中国佛教思想。

在这个时期,古希腊,更是产生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奠定了欧洲文明。

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现象,在同一时期的几百年内,人类的思想好像一下子开了窍,人类的智力与思维水平一下子提高到至高无上而至今也无法超越的境界。社会学家们认为,人类后来的所有的哲学思想,都来源于轴心时代的思想家们,而且再也没有可能进行超越了。

这种神奇,纵然可以从人类的智力水平的发展、人类大迁徙造成了融合等方面进行分析,但是任何一种分析,都无法提出让人信服的证据。也许,这正是上天的旨意。

中国东方文化,在秦汉以前,一直是独立发展,但中国文化完全没有缺席,而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世界上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一起,创造了辉煌的轴心时代,中国哲学家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人的思想,与古印度、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是峰峦并立的。

更为奇妙的是,轴心时代的各大文明中的精神导师们,似乎在一起开过会商量过,他们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又从不同的侧面,对世界、宇宙和社会人生开展探索。古希腊文明更多地考虑人与自然秩序的关系,他们以后发展出了高度发达的科学、逻辑学等自然科学。印度文明更多地考虑人与超验世界的关系,所以他们有佛教。而中华文明则更多地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正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重要的特征。这些不同的特征,也规定了各大文明不同的发展路径。


轴心时代,真的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最为神秘的时代。

9

平常我们说的中国文化,无非是“儒、道、佛”,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这三家,各有圣人,各行教化,其思想、教言泽被后世无有穷尽。老子,道家鼻祖,其说“无为自化,清静自正”,立身处世主张以清静为本,治世则推崇无为而治,对兵法权谋、经国济世、立身做事皆有极深远影响。千秋圣人孔子,删诗书、定礼仪,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开儒门道统,为万世师表。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人天导师,宣说无上甚深微妙法,三辈九品皆得受教,史料多有于佛门中“求富贵得富贵、求爵禄得爵禄、求子得子、求平安得平安”的记载,民间至今仍广泛流传“佛氏门中,无求不应”之说。

令人称奇的是,这三大圣人出世教化,基本上是在一个年代,都是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前后顶多相差六七十年,这就引起了我们的思索:莫非这三位圣人是携手而来?

一,老子生平及学说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周王朝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具体生卒年月不详。或说其生于约公元前571年,卒于公元前471年,但没有翔实的史料为证,不敢妄信。他大约与孔子同时代,年龄或比孔子稍长,这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因为《史记》中有“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的记载。

老子为周朝“国家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其在职时,既没有什么名气,也没有什么弟子跟随学习。真正使他名声大振的,是关令尹喜。《史记》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意思是说,老子见到周王室日渐衰微,知道不可久居,于是“自动辞职”,离开周朝王室,打算到关外隐居起来。过函谷关的时候,被关令尹喜拦住,逼着老子写书传道给他,否则就不放他出关。老子无奈,只好写下《道德经》一书,才顺利“通关”。出关之后呢,“莫知其所终”,不知他去了哪里隐居,更不知其晚年情况如何。

后来尹喜将此书公诸于世,天下人遂得见《道德经》,更依此衍生出许多故事来。五代时有一宰相杜光庭,以老子出函谷关隐居为引子,撰成《老子化胡经》一书,说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西渡流沙之后,去了哪儿呢?去了印度;去印度之后,成了什么呢?投胎成为释迦牟尼佛;并说孔子就是文殊菩萨,等等,荒诞不经,无从稽考。因为这书出于杜光庭之手,后世遂将没有根据的编造称为“杜撰”。

老子生逢周室衰微的时代,必耳闻目睹许多骨肉相残、弑父弑君、坏乱纲纪之事。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也会与我们一样深有感触。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他的思维不为一事一时一世一国所拘,没有变异为“愤青”一族,而是以其高超绝伦的智慧,洞幽识微,写成《道德经》一书,以指导这“拦路弟子”尹喜修道。得遇这样的老师,尹喜先生也真够有福气的。但《道德经》这部巨著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并受到许多皇帝的崇奉,或许是老子当初没有想到的。

司马迁《史记》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道德经》“无为自化,清静自正”的大学问,用之以己,是自我完善、自身修养;用之以乱世,则救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历史上每逢乱世,必有道家的高人出世,最大限度地减轻“生灵涂炭”之灾。帝王御世,则每每“外示儒家,内用黄老”,几乎已是不成文的规矩。

二,孔子生平及学说简介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周王朝鲁国昌平乡陬邑,其先为宋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世寿七十三岁。

孔子生时,比老子稍晚,周王室已然衰颓,纲纪废弛,礼崩乐坏,诸侯之间经常互相侵伐;子弑其父、臣弑其君者,屡见不鲜。自尧舜而下至于商汤、周文王、武王的礼法典章,已被置诸高阁。取而代之的,是各诸侯对国土、利益、享乐的无厌追求。

孔子高屋建瓴,看到乱世的根源所在,洞若观火。同时以其卓绝的睿智,也清楚地知道实现“天下大同”的纲要所在。于是,不辞艰辛劳苦,率弟子遍游诸国,以期能有诸侯王采纳他的建议,《论语》:“子曰:‘苟有用我者,朞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大意是说,若有君主用我主持国家政事,一年打下基础初见收效,三年便能于天下大有作为。

这不是吹牛皮,《史记》记载:“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大意是说,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代摄国政。理政鲁国仅三个月的时间,贩卖猪、羊的奸商就不敢胡乱要价了;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去抢着捡走;各诸侯国来的客人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走后门送礼,都能得到规范的照顾,好像到了自己家里一样。

鲁国有了一位如此卓越的政治家,引起了邻国齐国的巨大担心。鲁国日渐强大,这对齐国不是福音啊!于是选派美女声乐团,送给鲁国国君去享乐。这正是鲁国国君的所好,于是没出几天,就不理国政,国内大事也不再以礼法行事。孔子见状,知道“竖子不足与谋”,于是离开鲁国,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行。从56岁到68岁,先后游历了十几个诸侯国,期望他的治世之道能为当权者所用。

可惜的是,没有一位君主能采纳他的建议,终日除了斗鸡走狗声色猎酒享受“美好生活”之外,就是追求权力与国土。对于孔子的“王道”,完全不感兴趣。

孔子“皆不得于诸侯国”,失望了,到68岁的时候,回到了鲁国,开始了他的旷古事业,删诗书、定礼仪、作《春秋》、教弟子,儒门道统,自此而始。

孔子被尊为“万世文宗”。文,经天纬地谓之文。历史学家司马迁赞叹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其高足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另一高足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蔑由也已。

孔子所立“礼、义、仁、智、信”之说,侧重于以古人智慧启迪后昆,而不是复古。肉体有生死,但古人的智慧没有生死,历万世仍飞舞灵动,开发我们的智慧,以立身济民。自汉朝以来,儒家学说备受朝野推崇,奉为圭臬,在法治不健全的封建社会甚至将《春秋》精神作为断狱的依据。“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德其行其智其言,民于今深受其惠而不知不觉,一如太阳之泽被万物。若说“我们至今仍活在孔子的世界里”,并非过誉。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孔子的学说就有其无上的价值,日丽中天,民无得而称焉。

1988年,五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在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普获得诺贝尔物埋学奖的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发表了精彩的演说,最后他得出了如下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依现在的趋势而言,孔子的智慧,非但没有过时,还将愈来愈现光芒。

三,释迦牟尼生平及学说简介

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净饭王太子,生于公元前623,圆寂于公元前544年,世寿八十岁,比孔子出生提前72年。

释迦牟尼出世之时,适当印度社会等级森严、神权统治、各种修行之术及异端邪说横行,肆虐涂毒百姓。虽以太子之身,在王宫内尽享无边的福乐,但是天生聪慧的释迦牟尼,却因见到了路边死人的骨头而生怵惕之心,感到生死对于人的恐怖,想寻求终极解决之道,却受到父王的百般阻挠。于是,他立志出家,半夜离开王宫,出城而去,寻求彻底的解决之道。他遍寻各路修行的“高人”,最终都发现他们所行所教,并非如他所愿,于是,“知非即舍”,继续寻找他梦想中的正确之路。历经六年的所谓遍参、修行,他失望了,满世界竟无一人为他指明向上之路!于是不再去寻找什么仙人、道人,干脆自己一个人跑到雪山寒洞苦修,想以此而成就无上之道。这过程备极艰辛,冰雪漫天,寒风刺骨,日食一麦,且无人照料。如此又经历六年,认为这也不是终极之道,并且他整个人也瘦的皮包骨头,折腾的不像样了。于是,他下了雪山,渡过恒河,有牧羊女供他乳粥,他吃了乳粥,恢复了体力,在菩提树下静坐,经三七日,“睹明星而悟道”,证得无上菩提,成就圆满佛道,从此开始了他四十九年的弘法教化生涯。

释迦牟尼佛倡导的“平等、慈悲”,在当时的古印度社会中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种种的外道、异端纷纷前来“过招”,却无不败北。并有不少开宗立派的外道“大宗师”于理屈词穷之后诚心归依,成为佛忠心耿耿的弟子,其说理之透彻、摄持力之登峰造极,可见一斑。

当释迦牟尼佛八十岁时,圆满了他这一生的心愿,在双树林中安然入灭。其遗体火化后,产生了许多晶莹剔透的舍利,当时各国王为了争夺佛舍利,曾陈兵城下,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严阵以待,扬言不惜身命,当以力取。在此紧急时刻,一位婆罗门从中调解,建议均分舍利,以避免引起争战。此建议被前来争夺舍利的八国国王接受,於是舍利被分为八份,每国一份各自请回建塔供奉,这次事件佛教史称“八王分舍利”。

佛灭度后,又过了五百多年,佛教传东土的机缘成熟。经汉明帝之礼请,佛教于东汉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并经佛门数代祖师的努力,融合本土之儒教、道教精义,完成了佛教中国化这一艰巨的工作,使之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情有浅深,智慧无古今,因为佛“慈悲、平等、柔和、忍辱”的大智大慧,佛法的教义深入民心,在当今现代化的社会,佛教的影响力仍然巨大无比,其教义被各阶层人士于不知不觉中奉行。

四,结语

梁濑溟说:“东方文化是早熟的文化”。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东方世界却有如此智慧高超的圣人出世,如今的我们仍然是瞻之如昆仑须弥,难以望其项背。三大圣人非但以其卓越知见名垂千古,且其说其教,至今对我们仍有无法估量的影响。三大圣人,历朝历代皆有极广门徒,笃行其道,宣扬其说,流衍至今,对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安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三大圣人出世,那么,儒家的孝悌忠信,佛家的慈悲平等,道家的清静无为,这些高妙如日月的观念,能从你我的脑子里冒出来吗?

剔除伪儒学、伪道学、伪佛学等“转基因”之类的糟粕,三大圣人智慧的光芒,历两千五百年风雨沧桑,不减一毫,仍然如同灯塔,为漫漫长夜中航行于苦海上的我辈凡夫俗子指引前进方向。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这三位圣人及其后世传人的教化,我们所谓的人类社会大概早就“皆禽兽矣”了。且各宗门徒皆对其教主的学说多方加以阐扬,造就了这样一个“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文化氛围,我辈生于斯、长于斯,这些观念渐渐渗透进了我们每个人的毛孔中,已然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经世而不衰,历久而弥新。

三大圣人出现世间,阐扬对后世产生无穷利益的教法,东亚社会人文的基因由此奠定。也就是说,公元前五百年,发生了圣人出世教化、奠定社会人文基因的惊天大事。比之盘古开天,毫无逊色。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三大圣人的教化,我们才有幸没沦落到“断发纹身”的荒蛮状态中去。倘无这三大圣人,所谓的人类社会能否延续至今,是一个极大的问题。若没有这三大圣人,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什么样子,你能想像吗?

10

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知道孔圣人思想关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思想关注于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佛的思想关注于人自身在当下如何解除自身的烦恼于痛苦。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