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常在诗词中看到古人写自己喝酒千杯不醉什么的,一直很好奇,白酒不是度数都挺高的嘛?

为啥他们都不会醉呢?

今天我们就来揭秘为什么古代人喝酒为何能做到千杯不醉吧~~~~

古代的豪放人士都爱酒,比如那武松打虎之前狂饮十八碗酒,却走路丝毫不慌武松真的有那么能喝吗?

古代白酒度数到底有多高?

为什么古代的人都是千杯不醉,万杯不倒的人物?

可要搁现在三杯白酒下肚,就估计不行了。。。。。【难道这个也是分朝代的?】

一、首先我们来说说古代白酒的度数

古代白酒度数有多高?

在元代以前,就是到南宋为止的酒都是发酵酒,度数最多不高过二十;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发酵后就过滤而得;故有"李白斗(十升)酒诗百篇

最佳贡献者
2

题主你需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古人喝的酒,与我们现在喝的白酒是有区别的,他们喝的多半是黄酒之类的酿造酒,酒精度数不高。


大家要知道,古代的酒都是酿造酒,一般最多十几度。

直到了宋代,酒的度数才提升了一点点,但也别指望出现什么高度白酒。


我们举个例子说明好了,李白大家都知道吧!诗仙,酒鬼,喝完就能吟诗作对,他喝的酒就是黄酒之类的酿造酒。

就比如说,《客中行》中写,“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琥珀光不正是明晃晃的黄酒吗?


更有酒圣杜甫的诗词来论证李白同志喝的酒是黄酒——“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四句诗词并无明显说明李白喝的就是黄酒,但可以设想一下,若李白喝的是白酒,十升为一斗,一斗等于十二市斤,也就是六公斤,谁能一次喝六公斤白酒,这非得酒精中毒而死,而度数低的黄酒才能出现“诗百篇”的奇观。



对于古代酿造酒的制作工艺,一般都是经糯米发酵而成,主要原料是糯米,酿制工艺简单,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极少,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这种酒夏天可以解暑,冬天煮着喝也不错,煮酒论英雄不就是这么来的嘛。


你别还不信,再看稍晚于李白杜甫的白居易,他有一首诗《荔枝楼对酒》中写:“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


这个烧酒可不是现今的白酒,在古代,烧是动词,也就是煮酒,酒液如琥珀,呈金黄色,今人亦以金黄色为黄酒的基色,并以“黄酒”命名,而所谓的琥珀香就是琥珀色的黄酒加温后发出了香味。


至于题主你问的度数,刚刚我说了,一般都是十几度且是最高了,根据唐代的记述,唐代滤酒主要使用的还是压榨法,可见还没有出现蒸馏术,而在没有蒸馏条件下的自然发酵酒,由于酵母菌在酒精浓度达到20%后,就很难继续发酵,所以酿造酒精度大约是在0度至18度之间。


所以题主你明白为何他们会千杯不醉了吧!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

3

大家要知道,古代的酒都是酿造酒,一般最多十几度。直到了宋代,酒的度数才提升了一点点,所以不会有什么高度白酒。比如梁山好汉们聚义一堂,海吃海喝,看似量大,其实也就相当于喝一点醪糟而已。


醪糟经糯米发酵而成,夏天可以解暑。主要原料是糯米,酿制工艺简单,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极少,因此深受古人喜爱。

杯子大小很关键,换算比例很重要;古代的度量衡单位跟现代可完全是两码事。比如西汉的1升只不过是现在的0.3升,而东汉的1升不足现在的0.2升。就算唐朝的单位大了些,也还不到1:0.6!所以说,换算这个问题,也是好汉们动辄千杯的一大关键!

古人的生活节奏比起现代慢得多,消遣方式也没有现代人多,每每无聊了便约起亲朋好友侃大山,一侃就侃成了“长夜之饮”之类的。反正时间多的是,一晚上喝他个6个小时,不想海量怕也难。




  故用夸张手法,现实你别当真

  上学时经常刻苦钻研武侠小说、神怪小说等等的都懂,什么怒发冲冠,千钧一发,小说里的夸张比喻随处皆是。正因如此,酒仙李白“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亡国之君陈后主“日饮一石”,武松喝了十八碗还能“过得景阳冈”,看看就好,你要较真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

4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ea40005efbcfae69be4\

5

在四大名著《水浒传》中,好汉们只要一聚会,就会大碗喝酒,高兴了还得摔碗。只见他们喝酒比喝茶水还要痛快,以坛计算,貌似个个都是千杯不醉的酒量。其实,这是因为古人酿制的酒度数不高,没有像今天这样三五十度的白酒,至少在明代以前这样,所以,有点酒量的人,喝个三五碗的,依然可以上山打老虎。



在明代以前,因为酿酒的技术有限,酒在一般情况下,是达不到20度的,其酒的种类又以米酒居多,在口感上,也不是辛辣刺激型的。要说拿这种酒解渴,可能是有些夸张,但这种酒,可以称之为“酒水”了,喝个一斤左右,还得可以理解的。



不过也有别的说法,就是民间土法酿酒与官家酿酒,像瓷器有官窑一样。在古代民间,尤其在乡野之间,土法酿的酒,要比一般酒窑的酒度数高些,但这样的酒,产量少,销售范围有局限,不像什么“杏花村”“女儿红”到哪都有,不过这种土制酒,口感非常的差,也不好喝,据说味道很苦。



而“白酒”这种称呼,只是近代才开始出现的,古代一般称之为“烧酒”、“高粱”。到了明朝以后,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蒸馏酒,酒的度数才算提高,才开始真正的流行起来。

所以说,古代的酒,度数并不高,那些英雄好汉喝的酒,有可能只是10来度的米酒一类,还达不到喝完就睡觉的效果,看上去喝的挺猛的,但如果要让他喝1斤50度的白酒,那后果绝对是任别人捶打了。

6

今天所谓的白酒,大多是蒸馏酒。元朝,蒸馏酒才传入我国。明朝初期,才普及。

元朝以前,中国还没有蒸馏酒。只有葡萄酒、米酒、黄酒等低度发酵酒。酒精度都不高,只有3—5度。武松喝的三碗不过岗的超级烈酒,酒精度估计有十余度。

千杯不醉夸张,喝几坛没问题。因为古代的酒坛比今天小很多。考古有出土。

度数低,加上酒坛小。所以让今天的我们误认为古人酒量超大。其实古人的酒量。与我们差不多。

7

酿酒业是一门古老的手工业。到清代,酿酒至少已有一二千年的历史。

酒不是人们生活必需品,却历来是日常重要饮品。按照现代分类法,酒的种类分为白酒、黄酒、果酒、药酒、啤酒五大类。在传统手工酿酒业中,除了啤酒,其它几类都可以生产。古代的酒都是米酒。至少在唐代就有了烧酒(即白酒)。传统医药书籍中记有加工药酒的方法。至于果酒,山楂、柿子、葡萄等都是传统造果酒的原料。如以葡萄造酒,在中国有着很久历史,并产生了“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著名诗名。清代山西有专种葡萄用来酿酒的,解州安邑县北部一些村庄大量种植葡萄,“土人种葡萄如种田,架不及肩,青虬元珠应接不暇,惟杜村近杜康祠者尤佳,酿以为酒,甘于曲蘖”。

不过,传统酒品还是以粮食酒、即烧酒、黄酒为主。大小麦、稻、黍、高梁、玉米、红薯等都是造酒原料。烧酒多为曲酒,其酿造分为踩曲与酿酒二个主要生产过程,故历来提到酿酒,都是踩曲造酒并提。

在元朝末年以前,那时的人们喝的酒基本上都是谷物发酵酒。制作过程很简单,把米饭蒸熟,放凉,拌上酒曲,发酵到一定程度,米饭都变成了酒糟,用酒筛过滤掉,放进坛子里密封起来,少则三月,多则十年,打开坛子,成品酒就成了。这样酿造出来的酒,一般度数在6度左右,最高不超过15度。一些技术落后的穷乡僻壤,酿造工艺比较差,3-5度的酒也很常见。

我们经常在古装电视剧里,看到各路大侠们在饭馆里畅饮女儿红。其实女儿红就是发酵酒,也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黄酒。这种酒由糯米和红糖等发酵而成,最终制作出来的酒颜色暗黄。现在的黄酒度数在10-15度,当时的女儿红度数估计在10度以下,而且喝起来甜甜的。

8

答,这个问题的回答权在古人,不过我们可以分柝,古人酿酒的度数肯定不高(相当现代啤酒12度左右),酿酒技木落后,以米酒,黄酒为主,能饮千杯少,杯子很小只能盛几钱酒,以上纯属猜测,如果按照现代酒的度数,杯盅,如果能饮千杯少,不死也是植物人了,誇张也是文人墨客的手法,这一切只能说明历史在前进,人类智慧永无止境,创造历史永远属于人们!

9

古人习惯用概括性的数字做形容,别说酒了,就是水也不可能喝上千杯。而白酒的叫法是建国以后才统一的,之前的酒跟现在的白酒完全是两个概念。

虽说中国元朝才开始出现蒸馏酒,但是直到清朝中期,蒸馏酒的比例才占到一半,中国人真正大规模喝高度酒是从清朝中后期开始的。

酒的产生是酵母菌跟糖的反应,中国历史上是农耕民族,酿酒以谷物为主,而谷物想变成酒首先要将谷物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也就是要有糖化的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对于糖化、发酵剂的要求比较高,糖化发酵剂现在就是我们说的酒曲或者曲药。

酒曲的主要成分就是根霉曲霉等霉菌和酵母菌,这些霉菌在20度的酒精条件下就会失去活性,所以理论上发酵酒的酒精度数不会高于20度。而古人对于什么霉菌酵母菌一无所知,那是的酒曲跟现在的比要落后很多,所以20度的发酵酒只有现在才能酿出来。

古时并没有测量酒精度数的仪器,所以也不可能有任何文字记载酒是多少度,只能通过现代考古发掘出的古时的酒,再通过现代化的科学仪器和技术分析、判断古时的酒是多少度。

目前国内最为客观,并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关于中国酒史的书,就是王赛时老师写的《中国酒史》,喜欢中国酒文化的推荐买来看一看。书里面清楚的给出结论,宋朝以前的酒基本在4度左右,而宋朝的酒最高也就10度左右。古酒特点是第一浑、第二甜,并且颜色也是五颜六色的,有白色、红色、棕色、黄色、绿色……最高品质的酒是黄色的,其次是绿色的。所以黄酒酿造保存至今,是因为黄酒代表谷物发酵酒最高技术。而灯红酒绿的酒绿,指的就是绿色的酒。古装电影、电视剧里看到透明的酒是对历史、文化的无知和不尊重。有时候看古装片还有人说酒辣,辣个pi……

现在我们换算一下就知道了,现代人酒量好的52度白酒能喝三斤,换算成4度的酒就是39斤。也就是说古人酒量大的能喝39斤酒,哪有人能喝的下去39斤呢?所以说古人千杯不醉,是因为根本喝不到醉就喝饱了。古代喝醉的人放到现在也就是一斤白酒的量,比起不能喝的算酒量好的,跟能喝的比还真不算啥。

喜欢酒文化的欢迎关注@川酿酒师

10

千杯,到底多少杯,古人的事现在的人说,你说万杯不醉,谁去追究啊。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