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金与白银,是我们平时通用的两种可以当货币使、跟钱钞直接对等的贵重金属。

今天的国内外市场黄金价格,大概是270元左右每克;今天的国内外市场白银价格,大概是3.7元左右每克。也就是说,今天黄金的价格大约是白银的70倍。

那么,在咱们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一两黄金等于多少两白银呢?

在古代,在今之纸币、硬币尚未正式使用之前,通用货币一般有3种,最贵的是黄金――金元宝、金条、金锭,常见的是白银――银元宝、纹银、银元,以及廉价的铜钱――圆形方孔钱,俗谓“孔方兄”。

过去我们以为,黄金是非常昂贵的钱,肯定比白银贵多了,其实不然。在漫长的我国历史长河里,历朝历代,黄金价格基本上就是白银的5~10倍左右,到后来多数时候都维持在10倍上下,比现在的比值还低得多。你恐怕想不到吧?

换句话说,古代不但黄金开采少,白银开采也少,不但黄金贵,白银也贵,特别是跟普遍可见的铜钱比起来。

有人曾计算过,古代1两黄金约等于10两白银,约等于1800元人民币,即1两白银约等于180元人民币。1枚铜钱即1文制钱约为0.15元人民币,1贯铜钱有1000枚铜钱,约为150元人民币。即1两白银约为1贯铜钱,即1000枚铜钱。

换成等式: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枚铜钱=1800元人民币(不是今天的市场价格)。

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一书,就是采用了这个说法。

当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方,情况会略有不同。

远古时期,从秦汉到隋唐五代,金银比价一直较为稳定,维持在1:5左右;至宋初1:6左右;有明一朝波动较大,初期到中期1:7或8,明末1:10左右;18世纪中后期清乾隆年间1:14左右,到19世纪末光绪年间短时间翻了一番,达到1:20。

最佳贡献者
2

中国人用金的历史,可以上推到殷商时期。当时的青铜器上,已经出现错金工艺,就是在青铜器的图案花纹中嵌入黄金,看起来金碧辉煌,华贵无比。

先秦的文献中,也常能见到“金”字。然而据学者考证,春秋时期的“金”多半是指铜。例如楚国曾赐“金”给郑国,又怕对方用来制作武器,于是要求郑国盟誓,答应只用这些“金”制作乐器。这里所说的“金”,无疑是指铜。

不过那时文献中的“金”有时也指黄金。战国文献中提到的“一金”,往往是指一斤黄金,或一斤黄金所代表的价值——一万钱,直到汉代也仍然如此。按后来的换算,一万钱不过才十吊,价值有限。可是在汉代,却可以买一百多石米。只是那时的一石只相当于现在的五六十斤重,算下来,汉代“一金”可买五六千斤大米,按当下时价,约合人民币二万元。此外,汉代的“一斤”只有248克。照此折算,当时的金价还是相当低廉的,一克黄金合人民币约80元。难怪那时的帝王十分大方,赏赐功臣,动不动就是“黄金百斤”、“黄金二百斤”。而东汉末年大军阀董卓死后,在他的城堡中竟发现黄金两三万斤,白银八九万斤!

金的价格在东汉以后开始上涨,到了西晋时,文献中“一金”的含义,已由“黄金一斤”降为“黄金一两”,价值在六千钱到一万钱之间。唐、宋、元、明诸代,黄金作为贵金属,常常用于赏赐、馈赠,有时也用来纳税、捐献、行贿以及军政开支,此外的用途就是储藏保值。历代帝王、权贵及缙绅、商贾,对黄金都有着特殊的嗜好。只是黄金始终不曾作为正式货币在民间流通。

在由唐至明的一千多年里,黄金的价格大体稳定,金银比值多半为1:5或1:6,称作“五换”、“六换”。这跟印度、阿拉伯的金银比值大致相等。欧洲的情况则不同,五世纪时,罗马的金银比值为十五换。

中国金艰比值在基本稳定的大趋势中,也有变化较大的时刻。如北宋末年,金价陡然涨到三、四换。究其原因,金人以武力胁迫北宋朝廷纳贡,大量黄金为金人垄断,导致黄金稀缺、金价上扬。不过这个比价到南宋时又有所回落。元朝大一统后,金银比价一度降为不足八换,后来又涨至十换。元代的法定货币是纸钞,名义上不允许民间使用金银,铜钱也很少使用。从元杂剧的情节可知,谁家里有金钗、银锭,都要到银铺子兑换成纸钞,才能在市面上使用。

明代初年,官方规定一两黄金抵四两白银。不过这个比价很快就升到六换、七换。晚明小说《金瓶梅》中,商人李三、黄四欠了西门庆一百五十两利息银,只好拿四个金镯子来抵算。西门庆十分得意,因为四个金镯子重三十两,按当时的比价,值一百八十两银子,西门庆平白捡了个大便宜!不过此后金价持续升高,至明末崇祯时,已涨至十换以上。

3

各时期重量单位不同,金银比价也不同。

总体说,黄金白银虽都是贵金属,但黄金的货币属性大于商品属性,白银正好相反。

因此,在古代——地理大发现之前,黄金白银比价,不管是在亚洲,还是欧洲,一般价格小于和接近十。

唐代贞观银元宝:

15世纪~16世纪,金银比价逐步提高,尤其欧洲用掠夺的美洲白银运到东方,大量购买茶叶丝绸瓷器,造成东方白银增多,银价普遍出现下跌,国际市场金银比价跌到14。世界各国都曾努力控制白银价格,控制线在15,均遭遇失败。19世纪白银价格跌到18,然后伴随工业化开采,白银暴跌到比价60之上。

明代银铤:

一战结束,白银价格又开始上涨,短暂涨到了16。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因为黄金避险功能强大,白银暴跌,近100兑1份黄金。之后又伴随白银进入美元储备,而银价上涨,总体都在30~85倍。

1980年代前,白银一般比价40左右,经历各种涨跌,1990~1993高点超过100,所以白银通常区间的核心比价大约40~80倍。

如今,白银主要还是作为工业品,银价再怎么涨,也不大可能跌破40:

4

换算比例在不同朝代和不同时期时期是不一样的这个各朝各代不确定,唐宋后在一比八,到二十世纪涨到一比十,清末最高一比二十…基本上是一比十左右

注意银子作为货币从晋朝才开始,金子作为国家承认的货币一直要到民国,在民间私自流通从明朝开始金子也具有一定的货币属性

1,北宋期间金银兑换大约为

1两金=9两银

2,南宋初年,银与铜钱的兑换大约为

1两银=3贯=3000文

我国古代金银产量较少,只能起部分货币职能作用。在古代金银比价大部分时间一直是比较稳定,但是随着欧洲人在新大陆上发现储量丰富的银矿,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银价暴跌。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20两白银。

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飞新传》的第7章“克服襄汉”一章中,曾经提到朝廷在给岳飞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万石米,四十万贯钱,以作军需。四十万贯钱以十一万两银和五千两金折支,当时金银尚未作为独立的货币使用”。从而可见南宋初40万贯铜钱,相当于10万两银子加5000两金子。

一两银计2.5贯,一两金合30贯。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设益州银票务,由京朝官一二人担任监官主持银票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其印制过程。这便是中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银票——“官交子”。它比美国(1692年)、法国(1716年)等西方国家发行银票要早六七百年,因此也是世界上发行最早的银票。

纸质货币开始逐渐代替金属货币,但需要有真金白银作为储备,明朝后期就是国库没有储备真金白银只管印银票,最终结果就是银票贬值的跟擦屁股纸似的。

5

据史料和现存古物来看:金锭有一两、二两乃至十两、二十两之分;银锭有半两、一两、十两、二十两、五十两以至一百两或三百两.

旧制一市斤等于十六两.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平均来说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一两的金锭=8~11两白银

二两的金锭=19~22两白银

十两的金锭=80~110两白银

二十两的金锭=160~220两白银

6

古时金银价值与现代人民币相较,应该寻找可比的一般等价物,我认为,用全国消费量最大的大米或小麦品种(不可用口口,金轮王等高档米)的购买力来比较合适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