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胎息,又称“脐呼吸”、“丹田呼吸”,指像婴儿一样用脐呼吸。语见《抱朴子·释滞》:“得胎息者,能不以口鼻嘘吸,如在胞胎之中。”


就是说不用口和鼻子呼吸,如在孕胎之中,即是胎息。口鼻止是呼吸之门户,丹田为气之本源,圣人下手之处,收藏真一所居,故曰胎息。”


实际上是说通过意念诱导的一种高度柔和的腹式呼吸方法。《云笈七签》曰:“人能依婴儿在母腹中,自服内气,握固守一,是名胎息”。


相传道家的胎息功源于仿生龟息气功,到汉代才演变为胎息,《后汉书。王真传》:“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


中文名:胎息

含 义:像婴儿一样用脐呼吸

缘 起:道家的胎息功源于仿生龟息气功


胎息简介:胎息,是一种心性与命所达到无念无为之表现。

胎:根源,始也;泰定,不动不摇,不忧不惧,不思不想,如婴孩之处母腹。  

息:安住,止也;神气归根而止念,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心性住而不动,为之胎息也。


真正的胎息,是心住息而返归本源意喻为胎,是心不动念,无来无去,心定神凝之境。心不动则气微动而无感知,故继之以不出不入,自然常住,非气停出入,心息尽定。迷者不识正理,心田未静,心妄动何达胎息境界。



不识先后者,幻化无边虚境,空持假象,差之千万里。经文隐喻,照本宣科则入迷盲。 凡种生物,莫离气生,命不离于气之中,凡生物之所以有运动者,莫非神气之灵觉知觉也;神住则气失觉知也。


胎者元其神,息者住其心,自心性也。修行者达到境界,能住息而不生心念,止念。了断想入非非,坐忘入得胎息。古人云:“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住,亦徒然。”念在于息,念头即住,自得神气归根矣。


返还本源,摒弃后天欲念,达到无欲、无念,忘记呼吸,但不是不呼吸了。庄子曰:“至人之息以踵,凡人之息以喉”。踵者,根也。


迷雾者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加理解。有人认为,至人之息以踵,就以为是用脚后跟呼吸,强加意念去想脚后跟的呼吸方法;有的意念肚脐呼吸、皮肤呼吸,错误的认为胎息境界是不用口鼻呼吸。


想方设法断了自然口鼻呼吸,于是开始强行训练闭气法,喜求达到最高境界,妄想达到胎息,憋的脸红眼鼓、眼冒金星、头眩晕、心发嗔、杂心贪圣;急求闭气,盲而行之,自害而不知。因此,希望迷雾修炼胎息者能够醒悟。


道家说法:

胎息即闭息。相传道家的胎息功源于仿生龟息气功,到汉代才演变为胎息。《后汉书。王真传》:“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李贤注曰:“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


胎息属道家密宗,是种极缓慢而深沉的呼吸,故也称潜呼吸。由于此功技术性很强,非有师父传授才能修炼。据说胎息功练成后“谓之大定”,可达到食气和辟谷的神奇境界。


许多人把胎息与龟息认为是两种不同的呼吸,其实龟息功是武当道家修炼内功的一种修为功法,又名“玄武定”、“龟息真定功”,由潜心、潜息、真定、出定四部分组成。


《庄子》里有一篇文章记载,境界高的人呼吸与一般境界的人呼吸截然不同,一般境界的人呼吸入喉即吐纳,根本没有接受到气的根本精华,中等境界的人吸收到的气是吸收到胸前。


但仍然不可控制情绪,气不能入丹田,仍旧有很大的精华没有吸收,最高境界的人呼吸是从鼻子呼吸气纳入到后脚根,使气之精华为我所用,将人体的健康状态提升到最佳境界。


来说说我修行胎息的一些经历吧,那是2016年六月份,我记得第一次练习胎息就成功了,练习胎息之前我练习了几个月佛教密宗的《宝瓶气》之后再以《六妙门》的数息法进入胎息状态。



刚开始练习宝瓶气,练习闭口鼻呼吸,可是刚刚放开,肚脐周围的颤动也慢慢归于平静,无功而返,这样的日子重复了一段时间,无一寸进,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数息从1开始吸气到10,再反转从10开始倒数到1吸气定住。


胎息开始了,腹部有了一阵一阵颤动慢慢向上移动,那一阵阵颤动的东西叫脉动,脉动之后感觉到上半身也随着前后自然摆动,鼻息缓慢绵长,似有若无,鼻翼轻微的扇动,这次我没有像以往一样屏住呼吸,自然呼吸。


意识悄悄的关注那会动的脉,脉动前动一下后动一下缓缓的向上移动,像是生了腿一样在我经脉里穿行,从丹田上升到胸部再向上,向头部进发,来到鼻子这里,定了几下,似乎是这里的经脉较窄,脉缓慢上去,此时感觉整个脑袋都在前后摆动,而且越摆动,头部越向后。


就这样持续下去了大概坐了一两个小时,而且脉动已经从左丹田出发绕着全身经脉转了一圈又回到右丹田。等我下坐之后才发现我的盘腿的越来越轻松,可头却向后仰了一半了,就像被人推成这样的一样。


后来这个胎息就自发的在我经脉里运转,我也没管它,但只要仔细用心感触,就发现它走到那里,有时在脚底,有时在腿,有时在头,仿佛身体里那些阻碍不存在似的。


之后我有段时间一盘腿坐下,坐在凳子上后背的命门,就是肾脏的部位就会左右旋转,跟打太极一样旋转,这种感觉持续了两个多月后,就觉得眼前有雪花飘落的感觉,然后看着这个世界都在动,仿佛所有的东西都有了生命一般,这个持续了一段时间。


命门的旋转没有了,眼前雪花飘落也没了,一切都恢复正常,可是这大周天一直都在运行,身体各种隐藏的疾病也激发出来了,就感觉身体很虚弱。


以上是我进入胎息后的一些个人体验,以供参考,有不同意见请留言。

最佳贡献者
2

胎息,即如婴儿在胎中,不用口鼻呼吸,而行腹中内呼吸。

《胎息经》说:"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意谓从伏气入手,才能达到胎息。伏气之要为:"神气相注,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一心专注于气息,神气合一,心不动念,自然心定而息停。

《胎息杂决》说:"胎息之妙,切在无思无虑,体合自然,心如死灰,形如槁木。"则以守道合虚,为胎息之要。《胎息口决》述胎息法为:存思五脏,想脏腑中各出与其相应的青赤白黄黑五色气,上中下三丹田出素云,与五色气合而为一,从头顶出,上腾三丈余,想自身在气中,气在人中,闭息,想气海中胎气出入,至不可忍时,从鼻中微微放气出。这法则是将存想与闭气结合的胎息功。

《樵阳经》认为由有意调息,到自然气息调和,深细绵密,心不觉其出入,为胎息,神息。真“胎息"应出现于炼养到炼炁化神阶段。

3

常见长篇大论谈胎息的人很多,而真正会胎息的人根本就没有,都只是在纸上谈兵罢了,而且胎息法现在已经失传了,这方面我是最有资格谈论胎息法的,因为我在二十多岁时,就已经把胎息练习得炉火纯青了,这是一般人不能够比拟的。

胎息法也就是和胎儿在娘肚子里面的胎呼吸是一样的,就是通过肚脐部位不断的跳动呼吸,而且还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动作,也就是手舞脚蹈的很多奇怪的动作,这些动作有正动多少次,然后又反方向动多少次,这些都是比较协调很对称的动作,正是有了这些动作,所以才能够很轻松的打通全身的经脉,让气血畅通无阻的循环于各条经络中,人的身体也随之会更加的强壮有力,而达真正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了!

4

胎息是生命体自然法则,不要做认何强求,只有禅定的人才能修练此法,不是人人学习的东西,凡加有部位和方法引导的教授方法都是违逆和不可取的,应该尊守自然法理,即,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播柳柳成荫。只要是清修之人,通过禅悟,自然获得。

5

气功不练到高深境界,绝对养不成胎息。胎息近似于体呼吸,可以用全身的毛孔进行呼吸,若存若亡,非几十年苦功不易得,练功要一步一个脚印,无法速成,功到自然成。

6

息住脉停,而后一点灵光发生于曲江之上,圆坨坨,光灼灼,如鸡蛋一般大小,随后开始跳动,继而带动心脏一起跳动,直至七经八脉都跳动起来,恩,如同死而后生一样,不同的是多了一个心脏,下面的心脏代替了原本的心脏,于是乎,天地颠倒,一呼百应,七针曰:顺为凡,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此过程大概40多秒,人可以感,从此息可住,神可凝,胎息成也。绵绵乎,用之不勤。 跟呼吸有关系,实际没有关系。胎息只在虚空中能见,无想处能察。并不是什么闭气,用肚脐呼吸。瞎扯淡,更有甚者,还他娘的肛门呼吸。牛X得不要不要的。

呼吸自然就行,调至无息之息,方为真胎息。

7

我那时候是炼精化气的初期,只要一入静,就鼻息微微,呼吸似有似无,这时,心静如水,或连自己也不存在了,或只觉得元气在丹田经络间流动,感觉很美妙,身体舒服到了极点。真正能切切的体会到什么是"呼吸精气,独立守神"了。但一出境界,又呼吸正常。.奉劝各位,不要追求呼吸或专门炼胎息,到时会容易入偏,或很难受的。这是炼功时自然而然出现的事情。.

8

启动胎息并不神秘,人人皆可学会。一,调控肺呼吸至均,缓,匀,长。慢慢体会体呼吸,其实人人时刻都在进行体呼吸,体呼吸是肺呼吸的一个必要的补充,全身八万四千毛孔时刻在进行,常说,圣人之息深至踵,凡人之息浅在喉。即此之谓也。体表喷一身农药的人,常会农药中毒,即是体呼吸的结果。二,当肺呼吸调控到极微弱的情况下,脐部神阙穴发生颤动,体呼吸增强,如婴儿胎中之呼吸即胎息,一呼一吸为一息。三,澄其神而清其心,如婴儿般纯朴,如婴儿般自然而动,全身奇经八脉皆通,十二正经通畅无比。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离此不远矣。胎息是一种静中求动,静中求通的修炼方式,能达到身轻体健,返朴归真。有意愿修练的,不妨一试。

9

这问题问的!你不如问成神仙是怎样的体验!做成总统是怎样的体验!差不多,一般说的胎吸是金丹道金丹成就养胎时的现像,金丹成后胎吸启动进入养胎模式,会有六根震动的情况,然后养胎完成就是出神入化了。再有就是投胎成功里面的胎儿也是在胎吸中成长,先天呼吸就是造化呼吸,造化完成进入后天就转为普通呼吸了

10

原理需要掌握,掌握了去实践再验证原理。原理在于:后天气中藏先天,先天吸引先天。能量的聚集,在于神的运用。神炁合一,才能产生真正的胎息。

但现在有很多假的胎息:比如以皮肤呼吸,青蛙就可以皮肤呼吸,但青蛙寿命也就最多20年不得了了。胎息的原理,就在于获取大自然的能量,然后归于自身,并不断能量聚集直到能量饱和,因此不需要口鼻呼吸,因而出现《道德经》的橐龠呼吸现象。具体实践内容,也可参阅《传说·论道》一书,淘宝有。

以上都是胡说,实在编不下去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