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相传中国弩是黄帝发明的,但是真正的出土文物却是战国时期。最早为青铜弩机,各国有各国的特色,楚国出现了连弩,韩国的弩也是战国早期和中期最牛逼的,不过最终称霸中原的还是秦国的秦弩,

标准工业化制造的铁弩机,

还有秦国的弩兵线阵(三人一组,三把弩,一人负责射击,一人负责装箭,一人负责拉弦),凭借着弩兵的超强攻击力和秦人的武勇以及将军的指挥,秦国一统成了秦朝。而到了汉朝,弩的结构进一步发生改变,为了创造更大的拉力和射程,汉军在弩的前面加了一个踏脚,名曰蹶张弩。

当年李陵撤退时5000汉军仍能打破匈奴,直到弹尽粮绝才被俘。一直以来,中国弩都是汉人克制北方游牧民族的利器。到了北宋,中国弩又有了新的进步,最牛逼的单兵弩-神臂弩诞生了,其力量之大,最大射程可达四百米,有效射程少说也得200-250米。远超世界的其他弩。

最佳战绩就是吴阶守四川的时候,宋军大破金军铁浮屠步兵和拐子马重甲骑兵。在与蒙古人的作战中,蒙古也是吃尽了神臂弩的苦头,以至于大元禁止民间再有人制造神臂弩。在大明,弩依旧有一席之地,不过风采不在,已经不比当年了。中国弩的最后辉煌就是卢象升的天雄军了。

在欧洲,弩出现的也比较早,最早的是希腊弩,在亚历山大的军队中有装备,用胸顶着木楔挂弦,但是威力小,射程近,很快被淘汰了。

后来又有罗马的单兵扭力弩,实用性不如扭力弩炮,慢慢也淘汰了。此后欧洲陷入了没有弩的时代,到了公元700年左右,欧洲出现了木制弩,但是力量小,唯一的优势在于比弓精准,但是弩机不如中国的先进。在狮心王理查东征的时候,法军的一个小兵用弩射杀了理查,因此弩被视为恶魔的礼物,被教会一度禁止。到了十字军东征的末期,欧洲开始将弹簧钢用在弩上。

中世纪末期,欧洲弩用上了滑杆。比较典型的就是弗拉德三世抗击土耳其时军队里装备的。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最屌的绞盘弩,这是欧洲弩的巅峰,威力类似于神臂弩。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的绞盘弩首次亮相。后来世界著名的意大利热那亚弩手,就是一边背着大盾一边拿着绞盘弩。

当然,最后只有三层弹簧钢的绞盘弩才能和神臂弩匹敌。

弩在人类战争史中长期居于重要地位,然而为什么会被取代,愿意就是火器的出现,相比于弓,弩手和火铳手火枪手都更容易训练,很快就能投入战斗,但是弩的造价又远高于火枪,因此军队的大规模配置也就慢慢变成了火枪。尤其是欧洲弩,造价太高,后期也就成了贵族的玩具。在中国,火铳也比弩便宜,不过中国弩基本木制,要比欧洲弩便宜,而且大量装备已成习惯,固中国弩退出战场是要慢许多的。

最佳贡献者
2

从先秦以至两宋,强弩,一直是中原军队的破敌利器。

中国的弩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战国时期,韩国劲弩名扬天下,射程可达700米!战国时,已经出现了可以连续发射的连弩

兵马俑中,最前面的三排都是弩兵,采用三段击的方式进行连续射击。战时,弩箭如雨下,威力无穷。秦赵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的赵括很可能就是被这些弩兵射杀的。

汉弩也十分强悍,在当时的年代,称得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李陵五千步卒大战八万匈奴骑兵,杀敌过万。靠的就是强弩,一日发射弩箭五十万只!

征讨大宛,汉军硬是用强弩,把大宛的城墙射塌。这样的强弩,谁能抵挡!

魏晋南北朝时期,强弩也是南方政权抗击北方骑兵的神器。

宋武帝刘裕征讨后秦,进军途中不断遭到北魏骑兵的骚扰袭击,于是刘裕在黄河岸边摆下却月阵,断槊为箭,以超级强弩发射这样2米长的弩箭,一箭就能洞穿数人。却月阵发,一战击溃北魏铁骑30000人!北魏军队再也不敢骚扰袭击。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铁甲精骑,横行天下,陌刀长槊,所向无前。强弩的作用有所下降。

两宋时期,弩重新被重视起来,甚至成为护国的神器。

两宋骑兵不足,主要靠步卒作战,强弩硬弓就成为作战依靠的主要力量。北宋时,有“神臂弓”,就是一种超级强弩。

又有床子弩,三弩连环,强劲绝伦,射程高达1000多米。宋辽檀渊大战,辽军统帅萧挞凛在城外一千一百米处,被床子弩一箭射中额头,当场毙命!

多年后,金兵南侵,在和尚原与宋军大战,宋军神臂弓更番迭进,箭如雨下,十万大军死伤无数,愣是攻不下小小的和尚原。后来宋将吴璘,以神臂弓、床子弩为核心,发明了著名的叠阵,靠着超强火力,杀敌于百步之外,确保了南宋川陕疆土。

金将完颜兀术,临终之前讲,南宋军械,大妙者不过神臂弓、巨斧。

南宋被北元所灭,元人弓马娴熟,不习惯、也不需要使用弩。弩由此衰落。

明朝反元,主要靠长枪巨斧克制骑兵。弩的作用相对弱化。

这是因为,虽然弩和长枪巨斧,都是克制骑兵的利器。但是弩的使用条件要苛刻的多,特别是对地形要求很高,利于山地险隘,平原作战,必须要有长枪兵掩护。

长枪兵则要强的多,平原地区,结阵横行,骑兵应枪而倒。岳飞战胜金兵铁骑就是靠长枪巨斧。朱元璋认识到其中奥秘,所以在兵种比例中,长枪兵占到40%-50%左右,弓箭手占10%-20%,刀牌手20%多。弩兵,基本处于消亡的地位。

再加上火器开始兴起,火枪与弩一样,射速都比较慢,但是火枪射程更远、动能更强、威力更大。因而从明朝起,火枪兵基本取代了弩兵。而弓箭因为比火枪更高的射速,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随后,中国的军队进入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火器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弩就此消亡。

3

秦陵兵马俑二号坑出土大量弓弩俑和弩机,让两千多年后的我们,可以真实见证金戈铁马战国时代的沙场利器。“强弩在前,锬戈在后”,秦国一场又一场的灭国战,强弩威慑天下。

弩是一种源于弓而不同于弓的远射程武器,据典籍记载其“声势威响如怒,故名为弩”,它在中国的战争舞台上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何来淘汰之说?



《武经总要》曰:弩者,中国之劲兵,四夷所畏服也。古者有黄连、百竹、八檐、双弓之号,绞车、擘张、马弩之差,今有参弓、合蝉、手射、小黄,皆其遗法。若乃射坚及远,争险守隘,怒声劲势,遏冲制突者,非弩不克。

弩的出现

汉代人说弩是黄帝发明的,但《吴越春秋》记载,弩的发明人是楚国琴氏。琴氏从名字上可知他是一个工匠。越王与当时楚国善于射箭的陈音有一段对话,陈音提到了,琴氏觉得弓箭的威力不足以震慑天下,“琴氏乃横弓著弩,施机设枢,加之以力”。这是关于弩的最早记载。



弩的威力

弩在战国时代已经登上历史的舞台。最先强盛起来的魏武卒就已经装备了弩,但是魏武卒的惨败也是拜“弩机”所赐。孙膑为报庞涓残害同门之仇,两次围魏救赵,最终在马陵道埋伏5000弓弩手,将庞涓射杀,魏武卒遭到重创,魏国自此败弱。

秦陵兵马俑出土的弩机158件,每支箭的铜簇100克,是普通箭簇的两倍。据有学者测算,这种“强弓劲弩”的张力至于738斤,射程在831.6米以上。

《战国策》曾记载“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溪子、少府(铸造兵器的官署)时力、距来(劲弩的名字)者,皆射六百步之外。” 周以八尺为一步,秦以六尺为一步。一尺约等于23.1厘米。按照秦尺来算,时力和距来的射程:23.1*6*600=831.6米以上。



先秦弩机,这样的强劲和射程让很多人质疑,但是联系秦始皇利用连弩射巨鲸一事,可知强弩的杀伤力绝不是吹嘘出来的。

秦始皇第五次东巡,遇见了出海寻仙药九年未回的徐福,徐福谎称他已经找到仙山,之所以没有拿回仙药,是因为有巨鱼出没,迫其不能靠岸,秦始皇遂组织甲士在芝罘半岛海域,亲自用连弩射杀一头鲸鱼,可见连弩的威力之大。



弩机在汉代的应用

汉代对匈奴作战中也大规模用到了连弩。

李陵当年带领5000步兵对阵匈奴几万的骑兵围堵,起初一直还处在上风,借助的就是弩机的威力。据说这种弩可以一弦连发三十箭,一天就耗损五十万矢。李陵兵败也是因为“道绝矢尽”。

汉代飞将军李广有一把著名的弓弩,名为“大黄”。一次与匈奴作战中,估计是以步兵对阵匈奴骑兵,即便有弩机,汉军也死伤惨重且很快箭就用完了,这时李广就单枪匹马,用大黄射敌人的副将,连杀几个,匈奴的包围才解除了。

诸葛亮改进连弩



三国时,诸葛亮改良了连弩,以铁为簇,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后世称这种弩为“诸葛弩”。诸葛弩到明代依然用于作战,直到清末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士兵还在使用连弩,架于墙上,用于防御。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曾议准:“弩弓以木为质,其力最劲,”适用于“潮湿之时,险仄之地”,“令弓箭手各兼习弩弓,以资利用”。可知弩,仍作为清代的基本军械。

因此,弩从先秦发明贯穿整个封建王朝 一直在发挥作用,不存在淘汰之说。



资料链接

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的弓弩俑,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4

正如问题指出,先秦时期就发明了先进的弩机,一开始的弩比较大的可能是用木制成的,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晚期。

甲骨文中的字,有学者认为按照六书的分类属于指事字,就是在弓的中部加上一撇符号指事,表示弓子强劲、弹力大,但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象形字,就是弩的原始形态,在横向固定的弓上安装一个最简单的击发装置——用兽骨或兽角制作的扳机片,扳机片或击发器就是上述的那一撇符号。

(云南省怒江、独龙江流域的傈僳族、怒族、独龙族使用的弩,可以作为原始木弩的一种参照)

(云南省哀牢山、无量山一带的苦聪族也使用相似的木弩)

从本质上,弩的结构可以用《吴越春秋》中记载的、被越王礼聘担任越国军队射击总教头的陈音的话来描述:

弩生于弓,横弓着臂,施机设枢。

也就是说弩是在弓的基础上出现的,其原理简单地说就是把弓固定在安装了击发器的弩臂上,张开之后将弦固定在弩臂的后端处,然后用扣动扳机片,使击发器将紧绷的弓弦推出弦槽,将箭矢弹射出去。

弩的优点很明显,就是能够长时间持满待发(弓的话射手的手臂力量不足以较长时间保持这个状态),射击精度也高,但因为上述骨质、角质的扳机片强度本身有限,所以不能安装很强劲的弓,这个技术瓶颈造成弩的射程、射击力度都有限。

需要注意的是,就目前所有的考古证据,从殷商到春秋中期,弩似乎在军队中并没有什么使用,上海博物馆的沈融先生在《中国古兵器集成》一书中指出,弩的优点由于车战的兴起丧失殆尽,这就是上述弩被排除在军队武库之外的原因。换言之,实际上,即使在先秦时代,弩也大约有至少上千年不是或主要不是主流武器,如果没有后来的复兴,估计在那个时间段就有人问出“弩是如何在后来的战争中被淘汰的 ”这个意思的问题。

到了春秋中晚期,青铜弩机(击发器)代替了骨质、角质的扳机片,此时的击发器只有悬刀(扳机片)、望山(上机柄,也是简易瞄准器)和牛(钩心),用青铜质地的枢(栓塞)直接固定在弩臂上的槽框之内,这当然从机械学和兵器学的角度还是简陋的(比如此时的望山并没有刻度),但是在军事活动中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但成为各国军士特别是步兵比较基本和得力的准制式武器,也受到军事家和指挥人员的青睐。

(悬刀、望山、牛等部件的结合在结构上也比原始木弩的扳机片先进)

学界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末期《孙子兵法》中写道: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能够被用作比喻,说明弩在春秋末期已经成为了普遍为人使用的武器和众人皆知的器物,从开始用青铜制作弩机到人尽皆知,弩的发展是相当迅速和广泛的。

根据1979-1981年陕西临潼秦俑一号坑出土的158件铜弩机和1991年陕西咸阳阳陵南区从葬坑出土的38件青铜弩机,虽然一般认为秦汉时期已经在青铜击发器外面安装了一个名叫郭的铜铸机盒,以提高弩自身的强度,为强弩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秦汉时期,有郭和无郭的弩有很长一段并存的时间,当然,总体来说,有郭的弩越来越多,弩的强度也越来越强。

仰赖于机械设计和金属加工这些古代的“高科技 ”而形成的精密的弩机,和强劲的复合弓、锋利的箭镞一起,使得在冷兵器时代中,中国军队的远战能力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当高的程度。

(宋代的三弓床弩由三张弓组成,威力强大,也需要多人联合操作)

弩的发展简史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只提三个和其走向淘汰有关的内容:

第一,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发展出威力巨大的“神弩 ”、“万钧神弩 ”(这些巨型弩炮在刘裕与卢循徐道覆义军作战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万钧当然只是夸张的说法)的同时,北方因为以胡化的骑兵为主,所以弩的发展陷于停顿。

第二,在强弩发展到顶峰的宋代,因为火器开始登上军事史的舞台,所以弩的发展也开始盛极而衰。

第三,元代蒙古武装以轻骑兵机动作战为主,注重弓而不注重弩(我们可以回忆车战对弩的影响)。

上述这些元素叠加在一起,到了明代,弩在本问题的意义上实际上就逐渐被淘汰了,明朝军队已经不配置笨重、迟缓的床弩,单兵弩也大大退化,像戚继光这样相对得风气之先者已经在其训练指挥的军队中全面取消弩的使用。

总之,弩的被淘汰主要因为机动性相对不够和出现了更加有效的替代武器。

举个反例就是,弓因为比弩更强的机动性,相对而言在军事史上存活的时间就更长一些。

当然,历史地看,明代取代弓弩的是单兵使用的火枪(火铳和鸟铳)和兵员班组使用的火炮,这也预示了火器必然取代各种弹射武器的不可逆的大趋势。

(明代名臣、科学家徐光启和红夷大炮)

谈古论金,掰开揉碎历史的人性和技术流呈现给您

欢迎评论互动,感恩点赞关注!

5

秦弩汉剑,唐刀宋枪都在后世的战争中消失,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罗列如下,大家共同讨论。

其一、儒家占据传统文化主流后,对战争限制极多,对外战争减少,对内则进一步削弱国民好武的习惯,培养文质彬彬的国民。因此国民喜欢在花前月下抛文弄墨,不再喜欢操练弓马!

其二、国家统一后,为了防止百姓造反,严格限制兵器在民间的流通!秦弩汉剑,唐刀宋枪都因为威力巨大,杀伤力惊人而被严格限制。久而久之,这些武器的制作方法就失传了。唐刀那么厉害,除了日本倭刀有唐刀的影子外,宋朝都造不出陌刀了!

其三、热兵器的兴起慢慢取代了弩。宋朝时就发明了不少热兵器,火箭、大炮都有了;明朝的神机营则是火器营,有了鸟枪、虎蹲炮等神器。热兵器对人的体力要求低,而弩箭对人的体力要求高,所以在军队里弩也慢慢被淘汰!

6

先拿个现代弩立个标杆数值。

现代技术制造的225磅拉力(102公斤)的重型弓弩射程也才300米的射程,换成150的也就200米。杀伤力的话,诸如追月225a这样的弩在200米也就能射进木头1-2cm的深度。50米左右才是最大杀伤,射穿个桌子没问题。但你看这是多大个家伙。

古代弓箭拉力用石来计算,宋代以拉满三石弓者为猛士。而魏武卒则需要“操十二石之弩”,《晋书》记载,晋武帝时期,马隆讨伐河西鲜卑,征选勇士,标准是“腰引弩三十六钧”。古代4钧为一石,36钧就是9石。 这个力量靠人拉也够费的。难怪要找“勇士”。

再看看真的“史诗级英雄”是什么标准。

《金佗稡编》说岳飞,生而有神力,未冠,能引弓三百斤,腰弩八石。

《元史》载,木华黎猿臂善射,挽弓三石强。

到明清开始,弓弩的拉力标准开始去“石”,转为“力斤”作为单位来核算。清朝时期开武举,考试拉弓,采取的是八力、十力、十二力的考核级别。而《天工开物》的弧矢篇则给出个这个力量标准——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这在侧面反映了几个问题。

1.古代弓箭的性能是在不断提升的。

2.弓箭尚且难拉,弩箭更加苛刻,并非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比弓省力。

对加工技术的要求、高昂的造价、巨大的重量、对后勤的压力、弓箭技术的更新换代…面对越来越激烈的战争,弩有些跟不上趟了。

《梦溪笔谈》载:熙宁中,李定献偏架弩,似弓而旋镫。以镫距地而张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扎,谓之“神臂弓”,最为利器。

神臂弓用脚上弦,像弓一样竖起来射击,300步能穿重甲。虽然最后一点有点吹,但这件由党项人开发的武器成为了强弩最后一次闪耀。

明人对神臂弓其实是很感兴趣的,还曾经研发仿制,得出的结果是拉力150斤上下,不知道是不是夸大,根据《天工开物》一百二十斤拉弓上力还是可信的,姑且当它是明弩上限。这个力度换算下来大约是今天的200磅吧。也就是说步弩中能让士兵端着作战的神臂弓也就现在225弩的威力。

汉代弩多在4/6/8石,再大的就是床弩那些大家伙了。6-8石弩可能就相当于现代225弩,这已经需要坐在地上撅张了,靠腰力开弩那毕竟是勇士才能做到的事情。

实际上弩箭的拉力也是有极限的,不可能真的达到枪的地步,过于强硬的弩力会在射击时把箭竿打爆,这在现代改装弩玩家里不是啥稀奇话题。

古代弓箭技术进步后,复合弓的应用度、杀伤力、射击速度、便携性、竞技性都取得了更好的平衡,弩却撞了技术墙难以发展,一来二去,淘汰是必然的。

总而言之,弩箭的大规模使用,是秦汉时期特别突出的现象,后世一般很少有如此大规模使用弩箭的情况。我们最后一次看到弩的大量使用应该是宋朝。

试想一下,守城可能还可以,但后世面对游牧民族,弓箭也才每每“临敌不过三发”,弩箭还有多少机会呢?种师中倒是玩了一出神臂弓的经典箭阵,可没玩几轮就歇菜了。据说是因为士兵因为封赏起哄,但我想更大的原因还在于兵种构成单一,士兵耗力过巨,再加上物资消耗太大,看到情况不妙,赚饱了银钱的弓手们自然是不会白白送死。

随着宋朝这个最后的古典意义上的中国灭亡,游牧民族对华夏土地进行了重新洗牌,当明朝再度建立的时候,弩箭已经成为过去式。明朝既不靠这个驱赶游牧民,早期也更乐于进攻,三眼火铳这类又能骑战又能步战的东西迅速在边军中崛起,后期火枪的出现更是彻底让弩失去了地位。到我大清时,类似的科研和装备投入都转向了火枪大炮,弩箭就彻底失去了发展的可能。

7

弩并非被淘汰,实际上自唐代被重新发明后,弩就一直因为威力太大而成为限制使用的装备。另外秦汉之后之所以一度被遗忘,也是因为晋代管制太严格了,不但民间不许拥有,就是军队大多也不能装备,只有少数精锐才有配备,以致后人完全没有机会接触,一旦动乱,弩就从人们的记忆中完全消失。当然,弩在宋之后会快速衰弱,还是因为人的大脑阉割的问题。因为宋代开始火器快速崛起,无论打击威力还是射击速度,又或者对使用者的要求,火器都远远优于弓弩,而且使用者也不思进取,一味遵循古法使用,军官们自然就会倾向于使用火器而非弓弩了。但其实有少数人却已经想到弩的威力,其实比多数火器都要强大,那就是用弩来发射爆裂物。西夏就已经大量使用蒺藜,开始时是铁打造,后来干脆用瓷的,这玩样其实就是手榴弹的雏形,只是他还需要用香头点燃药引子而已。因为需要用人力投掷,所以使用距离不远,威力不显。但如果有人用弩来发射蒺藜,那就等于提前发明的开花火炮,这威力可就大了去了。一颗炸一大片,对付骑兵或者步兵方阵,几乎就是屠杀。即使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还有后来的解放战争,如果当年的解放军懂得使用弩发射手榴弹,这可比日本的掷弹器都要强,而且还简单没有声光烟雾,不怕被敌人发现。很可惜,至今大多数人都没有找到弩的正确使用方法,所以这玩样只能被嫌弃了。

8

首先要说明的是,弩是一种发射性的武器,而弩机只是弩的击发装置。

得益于近年来的一些纪录片的推广,比如央视的《复活的军团》这样集胡话于大成的传播,对于先秦的武器装备的先进性的吹嘘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比如说秦弩的射程堪比AK47,事实上,弩是一种依靠弓臂的弹力射出箭矢杀伤敌人的武器,也就是说,弓臂有多大的力量,对应就有多大的威力,而弩机不过是稳定射击的辅助部件。

而史书上记载的先秦弩几百米的射程,在后世的记载来看,反倒是越来越近,好像技术上退化了。

事实上,作为阵前破甲的射击武器,弩一直到宋朝,都是非常重要的装备,比如宋代的神臂弓就是一种强弩。

而宋军战阵的兵力分配,弓弩手的射击兵,是要超过半数以上的,最多甚至达到80%。

弩最终走下历史舞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军队作战战法的变化。

到了元明之际,哪怕是明军,其实也是以家丁、骑兵为战斗中坚的,而不再以大规模的步兵方阵作为主要打击力量,后者是宋军的方式。

明军中,卫所军屯垦守堡,营兵野战时守大营压阵脚,家丁、内丁组成的装备精良的骑兵部队对敌人进行突击和追击。

营兵的素质下降是迅速的,而且其承担的战斗责任,从成本收益角度,没有必要装备成本高昂的强弩(一把强弓的制作可能需要3年,弩臂也差不多),反而倾向于大量装备操练简单,不需要挑士兵体力的火器。

而且,明军面对的主要威胁是游牧的蒙古人,他们的马匹没有受过训练时,火器的声音就足以让其受惊,打乱阵脚,此时明军的骑兵就可以冲击了。

到了清朝,更是如此,而且鸟枪的大量使用,在射程和杀伤力上都覆盖了强弩,完全没有必要再花费成本装备强弩。

故此,弩到了清朝之后,基本上只作为打猎用的工具而出现了。

9

弩其实一直到宋朝都大量装备,只是从元朝,明朝以后,弩开始从军队当中淘汰,仅有仅少数士兵还配备这种武器了。

明军相对于弩更加重视弓箭和火铳的威力。在远距离,弓箭以45度抛射,在保证远距离输出的同时也有火力覆盖,专门打密集整形和延缓骑兵冲锋。近距离有火铳可以在30-60米距离轰开对方的盔甲。

弩这种有效射程与火铳近似的武器,也就被明军淘汰了。弩毕竟是:“力不过百五六十斤,弩箭重不过二钱,五十步发,准而有力,远难命中。”,秦汉时期,弩的威力大,那是因为当时,大部分盔甲都是皮甲和青铜甲。

到了明朝以后,都不仅仅是铁甲了,明朝已经有钢甲,也导致弩的有效打击距离,越来越近。明军的阵列开始出现可以击穿钢甲的火器也越来越多。明军早期的1380年100人,要有40名长枪手,20名刀牌手,30名弓箭手和10名火铳手。

然后明朝火器普及率到了15世纪变成30%,到了清朝火器普及率已经超过60%。就连弓箭都已经没有位置了,就更不用说弩了。特别是清朝以后,淘汰了所有火铳,统一装备鸟枪以后,弓弩的淘汰速度就更快了。

毕竟,火器的杀伤力,训练简易程度,发展趋势,都远远超过了弩。因此,从明朝开始,军队开始大规模淘汰弩这种武器。

10

弩,这是一种自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就存在于军队的一种作战兵器。但是很奇怪的是这种兵器在历史上所占的配重,也就是在军队里面装备的比例,却并不是很高。尤其是到了后期,军队里几乎很难发现弩的存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弩存在的最辉煌的时期应该是两个时期,一个是秦国的时候,有人会说我只是瞎说,因为我看的电影看的比较多了,但实际上这种情况是确实存在的秦国时期战阵加上弩的存在是克制骑兵的最好方式,秦国也凭借着这一种战法战胜了赵国,战胜了匈奴。另一个比较辉煌的时期就是南宋的时候,尤其是南宋面对金国的入侵的时候。那个时候,各种各样的弩机已经发展到了巅峰。

但是,无论这些东西如何发展。弓仍然是军队里面占比例最大的一个远程武器,其原因就在于弓的造价相比较于弩而言是比较低廉的,诶,说到这里我好像记得哪一回我跟人争好像是弓和弩,哪个贵来着。我就记着她,一直在那例举世界上最贵的弓,那个弓好像特别贵,要一直在否认,就在那证明说我这把弓的造价已经超过了所有的弩了,因此弓的价格要比弩的价格要贵,所以你看你的弓箭肯定是最贵的……所以说现在的喷子真的是为了喷人,什么事儿都敢说,连自己脑子都不知道掉哪儿去?

但是随着工艺的进步,弓箭也有一开始的弓变为了现在的复合弓,弓的威力,一步步提升,人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弓最后也发展到了就是人所能达到最大的牵引力,虽然威力上而言,比起同时代的弩,威力上略显逊色,但是却也可以着实够用,而且数量上一直保持着压制性的优势。与此同时,弩也进步了,欧洲原先的,由人力拉动的弩,也变成了必须要有他手上的齿轮带动才能拉动的弩。使得原先操作就有点困难的弩,现在操作起来更加显得困难,但是这个时候火器还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弩的威力仍然还是说得过去。

但是这个时候骑兵就崛起了,欧洲在他们的骑兵身上装上了厚重的铠甲以抵御弓箭的威力,在遥远的东方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骑兵更是借用了骑兵天生的冲击力的优势,将手中复合弓的威力达到了弓箭的巅峰。面对这样的骑兵很难找的到有一款合适的弩机去进攻他们,南宋时代是弩使用的最巅峰的时代,那时候诞生了一种比较夸张的弩,床子弩,这种弩特别巨大跟一张床一样大,平摊在一辆车上,这种威力巨大的弩,本身是用来攻城用的,在士兵要登上城墙的时候发射这种弓箭定在城墙上形成一个个梯子,然后士兵顺着这个东西爬到城墙上面占领城池。当初金国曾经派士兵攻打四川的时候。金国的重骑兵在面对这样的弓箭的时候被经常被一串三。

但是无论如何,如此臃肿的武器根本不适合野外遭遇战,稍有意识的骑兵指挥官都会下意识的规避与这样的武器遭遇。

接着弩机其实可以迎来很大的发展空间的,但是,火枪却迎来了重大的发展,终于赢法联军,在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将曾经纵横整个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给打得稀巴烂。

弩这种比较精密,而且威力据比较大的冷兵器也被打入了冷宫,虽然现如今一些国家的特种兵部队会用到这种古老的武器,但是说实话,这种武器很难再大规模的登上历史舞台。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