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土耳其在二战大部分时间是处于中立地位的,直到1945年2月战争结局已经很明显的时候才对轴心国宣战,获得了战胜国身份。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以下三点。

一、贫弱的工业实力不足以参加世界大战

土耳其在一战战败后被肢解,在凯末尔的领导下才避免了进一步的消亡。虽然经过了凯末尔改革,土耳其的情况有所好转,亚欧交接的斯普鲁恩斯海峡保留了下来。但是土耳其的工业化水平还很低,军队的装备也还停留在一战以前,一旦参战必将使国家遭受严重损害,好不容易的改革发展将会前功尽弃。

▲土耳其“国父”凯末尔,他生前定下的中立原则使土耳其避免了一场不需要的战争

不过,土耳其在中东也是第一大国了,其南部的阿拉伯国家都是英法的势力范围,北方的苏联在二战前还没有表现出什么向南扩张的意图,而轴心国集团还没有触及土耳其的“安全区”。可以说正在推进国内现代化改革的土耳其由于国力不足,外部的环境尚可,并没有参加战争的打算。

二、开战后灵活的外交政策使其能独善其身

1939年以前,土耳其和英法、苏联以及巴尔干国家都签署了安全协议或者外交备忘录,力求保持中立。由于前总统凯末尔的遗言:“一定要保持中立,实在不行与英国的利益保持一致。”土耳其因该算亲西方的国家。但战争走向改变这一局面。 由于战争前期同盟国一路败退,无力承担对土耳其安全的责任,土耳其认为也就没必要死守中立。在德意联军入侵巴尔干半岛后,土耳其没有履行巴尔干协定为希腊出头,也没有禁止对德国
的贸易和航行自由,开始对德国关系暧昧,不过为了以防万一,还是把几座关键的桥梁炸毁了。 之后土耳其允许德国在其境内来展“活跃的外交活动”,并扩大了资源出口的贸易额度。作为交换,德国修复了那几座桥梁,并提供了不少交通设施和重工业产品。本来德国希望土耳其可以入轴,帮助其进入中东,但是土耳其借口道路设施太差,需要时间建设来拖延,而不久后德国深陷苏联战场,无暇顾及土耳其的情况。

▲土耳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列强都想拉拢他,在谈判中也就有了更多筹码

战争进行到了1942年底,在阿拉曼和斯大林格勒,轴心国遭遇了严重失败,土耳其的立场开始受到同盟国的关注。苏联希望借此控制这个黑海通向地中海的重要水道,英国则希望土耳其参战使其能使用土耳其的军事基地并搅乱东南欧局势,美国对此则比较保守,认为土耳其保持现状最好。在同盟国内意见尚未统一的时候,土耳其为了保全自己,部分同意了英国的要求,为英国提供了机场,自己也获得了很多军火,但是仍拒绝参战。
在1943年至1944年,由于盟军在地中海地区的攻势受阻,土耳其也不敢做绝,仍保持了与德国的贸易。不过这时苏联的势力开始进入巴尔干半岛,其扩张意图使土耳其感受到了威胁。为了保证自身的独立性,土耳其与美英开展了更多接触,加上轴心国已无法在直接威胁土耳其本土,土耳其决定公开站队。

三、土耳其参战及战后地位

1945年2月,轴心国败局已定,为了避免在战后利益分配上彻底被人宰割,土耳其决定参战。

不过参战的方式要考量一下,由于历史上十次俄土战争的夙怨,土耳其对再次崛起的俄罗斯十分警惕,而苏联也表现出了很强的侵略性。为此土耳其判断应当已战胜国身份结束战争,并参与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避免被苏联控制。 但是苏联必然会获得战后的主导地位,仅有战胜国的身份还不够。土耳其利用自己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与美国进行了接触。在战后国际事务的决议中,土耳其加入了北约阵营,并在美国的庇护下保证了国家的独立性。时至今日,土耳其仍然是决定中东问题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方,是该地区重要的地域性强国。



▲土耳其如今的良好情况与其实用的外交密不可分

总而言之,土耳其出于自身条件的考量极力避免被卷入战争,利用自身优秀的地理位置和矿产资源在列强中“走钢丝”。这样的话也就没有必要参战了,毕竟谁也没有余力去打一个路都没通的落后国家,即使他有最好的地理优势。


并非权威解答,欢迎批评指正。图片来源于网络,具体来源见图片水印,若有侵权立即删除。我是枪与火花,讲述硝烟弥漫中不为人知的故事。

最佳贡献者
2

土耳其既是北约成员,也是中东第一军事强国,动不动就跟美国老大翻脸,首鼠两端的外交政策令很多国家受不了,即使这样,这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在中东是首屈一指的。不过令人奇怪的是,这个国家没有参与二战。因为在法西斯德国很明显即将灭亡的时候,他才宣布加入了同盟国,最后赢得了战胜国的地位,等于什么也做,还搏了一个好名声。

土耳其之所以没有参加二战,是因为在一战的时候,当时的土耳其加入了德军阵营,结果遭遇惨败,元气大伤,丧失了大量的土地,所以对二战心存顾虑。再者在历史上,土耳其和俄罗斯就一直有领土纠纷,十次俄土战争让土耳其非常的慎重。最后,土耳其没有什么完整的军工体系,一旦参战的话,势必就会受到德国的控制,难以摆脱。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当时土耳其的国父凯末尔多次警告政府一定要保持中立立场,逼不得已的时候要站在英国这一边,在二战当中,由于土耳其的战略位置十分特殊,所以对战双方都想尽办法拉拢土耳其。

不过土耳其继续发扬脚踩两只船的优良传统,一方面跟德国和英国保持着联系,一方面观察着最终的战局形势,当土耳其意识到德国马上要完蛋的时候,突然转变了态度,直接宣布加入同盟国。由此我们看出,土耳其的外交政策总是变化多端,是有着优良传统和战略位置考虑的。(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军迷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

3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土耳其是参加二战的国家,而且在1945年2月23日,正式宣布对轴心国作战。

由于土耳其是一战中被肢解的最彻底的一个国家,领袖和人民都深深体会到世界大战对土耳其这个国家的巨大伤害,因此不贸然卷入二战是最符合土耳其利益的决定。

其实二战看似参与国很多,但真正投入巨大国力参与这场战争的国级其实并不多。二战参与国可以分成如下四类:

第一类,对战争成败起决定因素,二战主要且重要的参与国,分别是美国,苏联,英国,中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

第二类,利益直接攸关国,如波兰,捷克,印尼,菲律宾,这些国家是由于关系到自己国家存亡而直接被卷入的。

第三类,被动参与国,这些国家名义上参加了二战,但实际上并没有直接卷入战争,更多是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等因素,如加拿大等,其中也不乏殖民地国家。

第四类,首鼠两端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政府对自己国家有较高的自主权,且本身有一定实力。这些国家出于自身利益需要,在战争初期两方都不得罪,只有当形式明朗了才宣布参战,以求国家利益最大化,代表国家就是土耳其,泰国等。

4

土耳其其实并不能说是中东第一强国,而关于这个位置一直也是有争议的,没有能够让人彻底信服的中东第一强国。而之所以土耳其没有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很有历史原因和当时的局势因素的。

二战中,土耳其成了很多德国和盟国都想要拉拢的对象,但是实际上土耳其在二战中严守中立,对双方都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直到二战局势明朗,以德国为首的轴心国必败,其才宣布参加二战,加入盟军一方,因此获得了战胜国的地位。

而其实土耳其之所以没有像一战中那样在战争之初就参加二战,首先就是一战的惨痛教训让土耳其人十分记忆犹新。当时土耳其直接加入了同盟国,但是由于和德国以及奥匈帝国之间的距离过远,所以要面对多个作战对手,直接和英军法军俄军等交战,而在战争中土耳其逐渐失去了阿拉伯地区的控制权,军队伤亡惨重,最后的停战合约更是让土耳其损失不小。因此在二战中,土耳其自然不会匆忙参战。

而土耳其的实力也让其不得不谨慎行事。土耳其直到一战结束后才在凯末尔等青年党人领导下成为了现代国家,但是其发展速度不快,在二战时工业实力等远不如欧洲列强,即使是开战也没有任何实力去在战场上取得优势。比如其炮兵/装甲兵等等这些现代军兵种的战斗力不足,很难和当时主流国家的力量抗衡。

而由于土耳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其自然成为了轴心国和同盟国争相拉拢的对象,而土耳其为了将利益最大化,并同时不得罪双方,采用了平衡战略,比如允许向德国出口资源,允许允许同盟国的舰船通行等等。直到二战局势已经极为明朗,同时苏联可能对土耳其动武的形势下,土耳其宣布参加通过同盟国,进而获得了战胜国的地位。

5

题主说的是二战时期的土耳其吧,这和土耳其当时参加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土战争有关!先说下俄土战争吧,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催化剂,也是冲突的原点。这场战争说白了就是俄罗斯与土耳其争夺地盘,俄土战争非常漫长,从16世纪一直打到了20世纪,期间双方林林总总共打了十二场战争,而土耳其只赢了一次,不仅被人分掉了很多土地,还签下了不平等条约。

第十次俄土战争结束后,由于并没有能解决巴尔干半岛的问题,所以没多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这场战争土耳其是被迫参战,具体过程这里就不谈了,总之参与协约国一方的土耳其(当时叫奥斯曼帝国)是输了,学过高中历史就能知道,一战结束后,同盟一方对协约压榨的还是挺狠的,所以后来才会有二战的爆发,而奥斯曼帝国作为协约国,由于俄土战争和一战的双重打击当时是直接解体了,所以后来新建立的土耳其共和国对于战争可以说是相当敏感,它们丧失了70%的土地,虽然仍是中东第一强国,但也只是世界上的二流国家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土耳其第一反应就是躲,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它哪头都不敢参加,因为如果再战败,那世界上可能就没有土耳其了,所以它只能是在两大巨头之间小心地游走。直到局势明朗的后期才装模作样地向轴心国宣战,捞了个战胜国的名头。

6

从二战开始到结束,土耳其一直在以一个打酱油的身份存在,在各大国之间左右摇摆没有什么明确的外交策略,但恰恰是这种看似不明确的政策,才体现出了土耳其政府政策的明确性,使得其在战争中能够独善其身,甚至在最后还捞到了些许的好处,避免像一次世界大战那样损失惨重。

土耳其为什么不参战?首先就自身而言,当时的土耳其军事实力并不能和现在相比,远远算不上中东第一军事强国。不仅军队缺乏必要装备、工业基础也相对薄弱,一战失败的影响还想阴魂一样困扰着土耳其的高层,再加上金融危机的重创远没有释去,如何把这烂摊子收拾干净才是土耳其的当务之急。二战时期的土耳其总统曾多次强调:一旦有战事,土耳其要做的就是严格执行中立政策,如果非要站队,那就选择符合英国利益的道路。很明显土耳其也不相信复仇的德国能有多厉害。

在两边胜负都无法预测时,土耳其一边和同盟国这边签着协议,一边对德国表现出暧昧的态度,在德国入侵希腊之时,土耳其既没有履行合约,也没有出兵阻止德国,还一度保持着和德国的交流贸易,但是对于德国邀请其加入轴心国,打通德国通往中东的请求,土耳其又以基础设施太差、军队准备不足为借口敷衍了过去。1942年之后纳粹迅速败亡也让土耳其彻底失去了加入轴心国的雄心。

土耳其这种脚踩两条船的态势其实不难理解,一个是胜负未定,另外一个原因是其中立的态度对于双方来说都可以接受,也非常符合本国的情况,土耳其也不希望自己盲目的参战导致其国内的改革前功尽弃,而且土耳其还做梦发个美国那样的战争财,依靠出口铬金属大赚了一笔。

可以说在当时,土耳其的做法无疑是对的,既没有受到战争的波及,也没有得罪任何的一方,在战后还得到了美国的认可迅速加入了北约,国内的世俗化改革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到现在埃尔多安领导下的土耳其已经是中东第一大经济体,在军事政治上东亚凌驾于伊拉克、沙特、伊朗等石油富国。土耳其依靠北约成员的身份与欧洲和祖国展开贸易合作,目前土耳其伊敏已经是欧洲一大族群,其政治影响力堪称“小中国”。这一切都证明二战不参战的决定是多么英明

7

土耳其为何没参加二战?可以说这里面有几方面的原因吧,一是土耳其在一战中的损失过大,人们普遍厌战惧战,二是土耳其在一战之后陷入经济困境,军队实力严重落后,第三则是当时与同盟国和轴心国各种关系错综复杂,让它也没法轻易选边站队。


土耳其的困境

土耳其的前身是奥斯曼帝国,而奥斯曼帝国的解体正是因为一战战败。一战结束之后,原本散居在奥斯曼帝国各地的大量土耳其族人被强制遣返土耳其,同时因为丧失大片领土,土耳其的经济也陷入崩溃。因此在二战爆发时,土耳其经济仍然处于恢复期,仍未走出经济困难,整个国家几乎没有人想再次卷入战争。

一战后的土耳其

而经济崩溃的另一个直接结果是土耳其军队在二战爆发时装备极度落后,战斗力极差。土耳其陆军在当时只有20万人,而且其装备基本还完全是一战时期的水平,士兵普遍装备的还是毛瑟、曼立夏和李-恩菲尔德等老式步枪,而且即使这样还存在严重的枪支短缺情况。比如1940年,一位土军中的英国军事顾问就曾经汇报说土耳其希望英国为其提供15万支步枪。

土耳其空军在1937年时只有137架作战飞机,而其中只有一半在当时属于没有完全过时的机型。同时土耳其空军只有300名飞行员,而且训练水平极差。之后几年土耳其空军也进行了大规模扩军,向英国派出大量飞行员学员受训,但因为基础太差,在英国受训期间,仅仅因为飞行事故就死了13人。到二战爆发时,土耳其空军一共拥有了370架各式作战飞机和450名飞行员,但这一力量和当时两个阵营的主要国家相比仍然是不值一提的。

二战期间的土耳其战机

土耳其海军则更为落后,当时分别只有不到10艘主战水面战舰和潜艇,以及十几艘小艇,而且全都严重过时,几乎没有任何战斗力可言。最突出的一点是整个土耳其海军没有任何防空能力,如遇空袭基本上就是等死了。

1936年停泊在马耳他港口的土耳其舰队,在当时已极度落后

和各交战国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土耳其在二战期间没有参战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和德国以及英国同时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土耳其在一战时和德国是盟国,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战后这种关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持。土耳其长期大量向德国出口铬铁矿石,这种矿石是制造各种武器装备必备的材料,因此也是德国战时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物资之一。所以德国为了确保铬铁矿石的稳定供应,不会主动去进攻土耳其。

二战期间的土耳其总统依诺努

而在一战结束之后,南欧地区基本都成为了英国的势力范围,英国在南欧有很强的军事存在,土耳其军队对英军的依赖度也比较高,所以和英国的关系也比较好。在二战期间,丘吉尔曾在1943年1月30日秘密访问土耳其,与土耳其总统依诺努会面,稳定土耳其局势,后来土耳其甚至受邀参加了1943年12月举行的第二次开罗会议,依诺努在会上和罗斯福和丘吉尔进行了会面。


期间丘吉尔也曾想让土耳其在巴尔干地区开辟第二战场,但罗斯福认为凭土耳其的军事实力当时开战风险太大。而依诺努则很清楚土耳其在一战惨败之后已经无力再战,因此保持中立的态度也非常坚定。因此直到1944年4月,当德国在战场上败局已定时,土耳其才开始了明显的选边站队举动,宣布中止向德国出口铬铁矿石。然后又在当年8月与其断交,在1945年2月向轴心国宣战。但直到二战结束,土耳其也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加入战斗,但这也是和土耳其当时的国力相符的。

8

这个问题的提法不太准确。

严格来说,土耳其算是参加了二战,只是快结束了才参战的。另外,在二战时期,土耳其根本不能算是中东第一强国。当时中东地区几乎都是英法的殖民地,土耳其算个啥哟。二战爆发后没多久,战火很快就烧到了土耳其边境。英国和轴心国在东地中海展开了较量,希腊和南斯拉夫落入纳粹之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倒向了德国,应该说土耳其的安全形势是很不乐观的。但土耳其一直坚持中立政策,直到1945年2月才加入盟国,对德宣战,赶上了二战的末班车。那么土耳其为何一直奉行中立政策,直到最后仗快打完了才决定参战呢?我们可以从土耳其自身原因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来分析。

一、土耳其自身太弱

20世纪20年代初,奥斯曼帝国解体之后,土耳其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建立了共和国。众所周知,奥斯曼帝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帝国,留给土耳其共和国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凯末尔进行了世俗化改革,同时努力发展经济。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内政改革,土耳其急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因此,凯末尔时期就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国内方针,对外政策就要和平共处。在这个方针政策下,土耳其尽量避免对外发生冲突,利用交战双方的矛盾来为自己谋取利益,确保土耳其的主权完整。要达到这个目的,土耳其只能选择中立。

这种和平方针也确实为土耳其带来了好处,二三十年代,土耳其获得了一系列外交成果。1925年,土耳其跟苏联签订了土苏友好条约。1926年,土耳其和英国和平解决了摩苏尔的争端,土耳其可以从摩苏尔获得10%的石油收入。1934年的巴尔干公约解决了和巴尔干国家的争端。1936年的蒙特勒公约,更是一项非凡成就,公约恢复了土耳其对黑海海峡的主权,也极大的提升了土耳其的国际地位。

但是外交成就无法掩饰土耳其实力的虚弱。土耳其人虽然英勇善战,但是他们根本打不起二战。二战爆发后,土耳其军队扩充到50个师,但是装备很落后。海军只有一艘老旧的战列舰,两艘巡洋舰,几艘驱逐舰,根本对付不了意大利海军。空军有数百架飞机,但是发动机全部依赖进口。土耳其的军事工业只能生产一些轻型武器。丘吉尔评价道:“土耳其动员了它精锐而勇敢的军队,然而这完全是依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情况作出的反应。他们缺乏现代化武器,航空设施极其薄弱简陋。他们没有坦克或者装甲车,几乎没有任何高射炮和反坦克炮,通讯设施很不完善,还不知道有雷达。”从军事上来说,土耳其完全不具备参加二战的条件。

除此之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太深刻了。奥斯曼帝国轻率的加入德国一方作战,结果民众伤亡巨大,而国土也丧失了四分之三,要不是最后拼死反抗,直接就灭国了。据说凯末尔经常拿一战的教训来告诫自己,教育下一代,不要再犯1914年的错误。

二、对德国和苏联的恐惧

土耳其在外交上基本上是倾向于英法的,三国签订过军事同盟性质的互助条约。二战爆发后,丘吉尔一直在劝说土耳其参战,土耳其一直以各种借口推脱。从当时的国际环境来说,土耳其对德国和苏联的恐惧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首先土耳其是不可能加入轴心国的,虽然土耳其跟德国有贸易往来,而且从中获益甚大。一战之后,土耳其周边,伊拉克驻扎着英国军队,叙利亚驻扎着法国军队。塞浦路斯上面还驻有英国海军。土耳其如果加入轴心国,分分钟就灭国了。一战的教训也让土耳其人产生了一种认识,英法是不可战胜的,德国是英国的手下败将。此外,轴心国的意大利跟土耳其关系不和。所以,土耳其是不可能加入轴心国的。

土耳其一开始没想到英法败得那么快,而且法国居然很快投降了。土耳其对德国充满了恐惧,德国人用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占领了希腊和南斯拉夫,而这两个国家是土耳其的巴尔干联盟。那么土耳其很快就会认为,接下来,德军是不是要对自己动手了。土耳其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希特勒在多方面对土耳其施压,逼迫土耳其签订了土德友好条约。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还公布了一份从德军身上俘获的入侵土耳其的作战计划。按照希特勒的计划,打败苏联之后,如果土耳其不选择加入轴心国,那就要直接用武力了。此外,德军有几个师就驻扎在邻国保加利亚,德国轰炸机可以从保加利亚起飞,直接轰炸伊斯坦布尔、安卡拉等地,而土耳其几乎没有防空力量。

丘吉尔一直在努力,劝说土耳其参战。土耳其的回复是“没有援助,我们是无法作战的”。丘吉尔承诺给土耳其高射炮、坦克、飞机等等。但是口惠而实不至,因为英国自己都不够用,根本没法给土耳其援助。盟国提供不了安全,德军又可以随时来轰炸,土耳其怎么敢参战呢?

再看苏联。虽然土耳其和苏联有过一段蜜月期,但是二战正式爆发后,土耳其人对苏联人那种骨子里的质疑又浮了上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几乎可以看做是苏联跟德国的结盟。而德国闪击波兰之后,苏联的行为也在证实这样一种观点。后来的苏芬战争更是加剧了土耳其对苏联的怀疑。除此之外,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一再强调,“保加利亚和黑海海峡是苏联的安全地带”。苏德战争爆发后,土耳其的中立其实有利于苏联,因此苏联重申遵守蒙特勒公约,表示尊重土耳其的主权完整。但是1942年战争形势变了,德军遭到惨败,而苏军转入反攻。斯大林就开始变得不耐烦,抨击土耳其的中立,在德黑兰会议上直接跟丘吉尔提出了对海峡的要求。此时如果土耳其参战,苏联红军就有理由直接进驻海峡,接下来恐怕罗马尼亚的悲剧可能会重新上演。土耳其人心中真正的想法是,让德军摧毁苏联,然后再让盟国摧毁德国。

三、战争形势的影响

在这种世界大战中,严格意义的中立很少能做到。瑞士号称中立,还不是借着中立的旗号帮助纳粹融资。美国一开始也是所谓的中立,但明显倾向于英国。土耳其也不例外,土耳其的中立从一开始也是偏向于英法的。后来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这种中立政策也在不断的调整,直至最后对德宣战。可以肯定的说,如果轴心国最终胜了,那么土耳其肯定也会加入轴心国。

在德国闪击波兰到巴巴罗萨行动之前,土耳其的政策从明显偏向于英法到逐渐变成真正意义的中立。1939年,苏联本来倡导集体安全来制裁法西斯,但是由于英法不配合谈判失败,于是苏联转头跟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与此同时,土耳其的希望也落空了,土耳其本来希望加入这个集体安全机制,跟苏联改善关系,但最后,土苏判决没有成功。法国投降后,英军也从大陆撤退了。德军的攻势也令土耳其人感到胆寒。土耳其人其实对盟国没什么信心,拒绝了英国提出的参战要求。后来英军从希腊撤退,更是让土耳其灰心。土英联盟关系名存实亡。

苏德战争爆发到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获胜之前,德国的势力处于巅峰,土耳其开始倾向于轴心国。土耳其不顾英国的要求,坚持向德国输出铬矿。1943年,盟军开始占据上风,但是土耳其并没有改变立场,多次拒绝了英国的参战要求,并且继续向德国输出铬矿。而且期间还发生德国军舰穿过黑海海峡的事情,引起盟国强烈抗议。当然了,土耳其的理由一直很充分,就是自己没武器,而盟军又不能提供。到了1944年,德军在各个战场都节节败退,但是土耳其依然没有答应参战,而且拒绝盟军使用它的空军基地。不过这也很好理解,一战的教训太深了,一战期间,德国也曾经一度取得优势,但最后还是败了。土耳其人可不想再犯一次这样的错误。

到了1945年,德国败局已定,巴尔干地区已经被苏联占领,土耳其的参战已经没什么意义。而且苏联也不指望土耳其参战了,但是英国害怕土耳其被苏联人占了,好说歹说,拉着土耳其上了末班车,成了联合国创世成员国,最后得到了战胜国的地位。当然了,如果不是英美,恐怕苏联真的会用别的借口攻打土耳其,战后土耳其和苏联关系迅速恶化就能证明这一点。

总而言之,土耳其的中立并不是一直不变的,其底线是不卷入战争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获取利益,上述因素影响了土耳其的具体对外政策。


我是迷蝶梦,以上为个人浅见,喜欢的话给个赞吧,如果你有别的看法,欢迎留言哦。

9

土耳其位于三大洲的交汇处,是世界岛的要冲,在物质运输以及战略地位上都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无论是轴心国还是同盟国都在竭尽全力的拉拢土耳其。


土耳其的军事实力在中东地区首屈一指,不仅如此身为北约成员,时不时和老大杠一杠。土耳其奉行的外交政策一直都是基于本国的利益,之所以没有参加二战是吸取了一战时期的教训。在法西斯明显透露出失败的迹象之后,政府才宣布加入同盟国,不必牺牲太多就赢得了战胜国的地位和名声。

一战时期土耳其贸然加入了德国的阵营,结果出师不利遭遇惨败。因此丧失了大量领土,整个国家的经济也因此元气大伤,所以二战打响之初,土耳其政府一直谨慎地保持观望状态。再次,由于土耳其和俄罗斯之间一直都存在领土纷争,十次俄土战争野严重消耗了土耳其国内经济产业。


现代战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打的是经济和产业,如果一个国家有完善的军工体系,那么就能提供先进的武器装备,先进的勘测手段,这在战场上会占据主动权。非常不幸的事土耳其没有,如果贸然参与战争的话,难免会受到其他国家的控制。而土耳其也一直游走在两大阵营之间,二战期间土耳其也向德国提供了不少帮助,但当时土耳其的国父凯末尔将整个世界局势看得非常清楚,多次警告政府一定要保持中立立场。


土耳其在与德国交好的同时,与英法两国签订了互助条约,在这个协议中,如果英法两国企图让土耳其开辟欧洲战场,前提是为它提供足够的物质和装备。由于这个前提没有实现,土耳其自然而然也没有打算对德宣战,同盟国也不愿意刺激土耳其,为自己本来就窘迫的局势雪上加霜,所以任由土耳其两面摇摆。

10

二战时候土耳其并不是强国。一战使她丧失了大多数领土,沦为三流国家,所以她选择了中立,不敢轻举妄动,也没有力量乱动。国父凯末尔在遗嘱中一直希望他中立或者站队英国。

一方面他跟德国保持联系,进行贸易供给资源。另一方面他跟英国保持联系,提供港口。但是他曾经左右摇摆,战争初期准备出兵苏联,四三年跟丘吉尔会晤又决定偏向英美。最后是选择了中立,保持了与苏联的距离,后来加入北约。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