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在二战大部分时间是处于中立地位的,直到1945年2月战争结局已经很明显的时候才对轴心国宣战,获得了战胜国身份。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以下三点。
一、贫弱的工业实力不足以参加世界大战
土耳其在一战战败后被肢解,在凯末尔的领导下才避免了进一步的消亡。虽然经过了凯末尔改革,土耳其的情况有所好转,亚欧交接的斯普鲁恩斯海峡保留了下来。但是土耳其的工业化水平还很低,军队的装备也还停留在一战以前,一旦参战必将使国家遭受严重损害,好不容易的改革发展将会前功尽弃。
▲土耳其“国父”凯末尔,他生前定下的中立原则使土耳其避免了一场不需要的战争
不过,土耳其在中东也是第一大国了,其南部的阿拉伯国家都是英法的势力范围,北方的苏联在二战前还没有表现出什么向南扩张的意图,而轴心国集团还没有触及土耳其的“安全区”。可以说正在推进国内现代化改革的土耳其由于国力不足,外部的环境尚可,并没有参加战争的打算。
二、开战后灵活的外交政策使其能独善其身
1939年以前,土耳其和英法、苏联以及巴尔干国家都签署了安全协议或者外交备忘录,力求保持中立。由于前总统凯末尔的遗言:“一定要保持中立,实在不行与英国的利益保持一致。”土耳其因该算亲西方的国家。但战争走向改变这一局面。 由于战争前期同盟国一路败退,无力承担对土耳其安全的责任,土耳其认为也就没必要死守中立。在德意联军入侵巴尔干半岛后,土耳其没有履行巴尔干协定为希腊出头,也没有禁止对德国
的贸易和航行自由,开始对德国关系暧昧,不过为了以防万一,还是把几座关键的桥梁炸毁了。 之后土耳其允许德国在其境内来展“活跃的外交活动”,并扩大了资源出口的贸易额度。作为交换,德国修复了那几座桥梁,并提供了不少交通设施和重工业产品。本来德国希望土耳其可以入轴,帮助其进入中东,但是土耳其借口道路设施太差,需要时间建设来拖延,而不久后德国深陷苏联战场,无暇顾及土耳其的情况。
▲土耳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列强都想拉拢他,在谈判中也就有了更多筹码战争进行到了1942年底,在阿拉曼和斯大林格勒,轴心国遭遇了严重失败,土耳其的立场开始受到同盟国的关注。苏联希望借此控制这个黑海通向地中海的重要水道,英国则希望土耳其参战使其能使用土耳其的军事基地并搅乱东南欧局势,美国对此则比较保守,认为土耳其保持现状最好。在同盟国内意见尚未统一的时候,土耳其为了保全自己,部分同意了英国的要求,为英国提供了机场,自己也获得了很多军火,但是仍拒绝参战。
在1943年至1944年,由于盟军在地中海地区的攻势受阻,土耳其也不敢做绝,仍保持了与德国的贸易。不过这时苏联的势力开始进入巴尔干半岛,其扩张意图使土耳其感受到了威胁。为了保证自身的独立性,土耳其与美英开展了更多接触,加上轴心国已无法在直接威胁土耳其本土,土耳其决定公开站队。三、土耳其参战及战后地位
1945年2月,轴心国败局已定,为了避免在战后利益分配上彻底被人宰割,土耳其决定参战。
不过参战的方式要考量一下,由于历史上十次俄土战争的夙怨,土耳其对再次崛起的俄罗斯十分警惕,而苏联也表现出了很强的侵略性。为此土耳其判断应当已战胜国身份结束战争,并参与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避免被苏联控制。 但是苏联必然会获得战后的主导地位,仅有战胜国的身份还不够。土耳其利用自己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与美国进行了接触。在战后国际事务的决议中,土耳其加入了北约阵营,并在美国的庇护下保证了国家的独立性。时至今日,土耳其仍然是决定中东问题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方,是该地区重要的地域性强国。
▲土耳其如今的良好情况与其实用的外交密不可分总而言之,土耳其出于自身条件的考量极力避免被卷入战争,利用自身优秀的地理位置和矿产资源在列强中“走钢丝”。这样的话也就没有必要参战了,毕竟谁也没有余力去打一个路都没通的落后国家,即使他有最好的地理优势。
并非权威解答,欢迎批评指正。图片来源于网络,具体来源见图片水印,若有侵权立即删除。我是枪与火花,讲述硝烟弥漫中不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