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宋自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国,到徽钦二宗被虏北国,共历九主,享国一百六十八年。其间发生了种种历史故事,也创造了辉煌灿烂艺术文明和人间繁华,唐诗宋词把中国文化推向了顶峰,苏轼欧阳修散文独领风骚数百年,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吟咏歌唱,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把宋都汴梁国富民欢表现的淋漓尽致。北宋科技也牛的不行,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还有黄道婆纺车,以及风轮水磨攻城用的投石机等等。北宋还出了许多历史名人,如铁面无私包青天,三口铜铡铡的人间鬼魅魍魉魂飞胆颤不敢以身试法,杨家将七郎八虎勇闯幽州,舍身舍家忠君报国,流芳千古英名远扬。老寇准智斗五鬼,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安石变法图强,司马光毕其终生终成洋洋大观《资治通鉴》。所以有人说北宋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极致,这话虽然有点捧赵宋的臭脚,但也不无一定道理。



北宋有五大善政,不仅汉唐就连夏商周也稍逊一筹。一,整肃宫闺,没有女祸。二,裁抑宦官,没有阉祸。三,睦好宗亲,没有皇室贵族祸。四,防范戚里,没有外戚祸。五,罢典禁兵,没有强藩祸。但是北宋也存在极大政治军事失误,首先,赵匡胤怕别人仿照自己来了一个杯酒释兵权,从此北宋一直重文轻武,文官一直在统治各个阶层占据主导地位,武将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尤其是可恶的监军制度荼毒边关,导致北宋一百多年良将匮乏,更鲜有出类拔萃的军事家战略家。二是奸臣挡道,层出不穷,潘美嫉贤妒能公报私仇,致使杨继业兵败两狼谷被俘受辱最后绝食身亡,令拼死用命的前方将士心寒到家。王钦若为首北宋五鬼天天装神弄鬼,蒙蔽圣庭。最可怕的宋徽宗竟然四次拜人渣蔡京为相,又把军权交给好大喜功狗屁不通的童贯。三是四方夷狄崛起,大辽西夏金国,个个不是省油的灯,弄得北宋今天割地明天赔款,国库日渐空虚,人民生不如死。四是北宋皇帝是耗子下崽一代不如一代,赵匡胤铁马冰河,搅的天下敌人闻风丧胆,宋太宗志大才疏,高粱河之战雄心大减,宋真宗一听说辽军渡过黄河,吓得尿了一裤,最后在寇准的苦苦哀求下才捏着小心脏御驾亲征。到了亡国之君宋徽宗,更是麻绳提豆腐泥巴糊不上墙,这厮当上皇帝不务正业,痴迷艺术,不仅画鸟画一绝,更独创了天下第一的书法瘦金体。这厮还穷奢极欲风流成性,花石纲引来天怒人怨,妓院里和李师师夜夜笙歌。人主三大不可,专喜阿谀奉承,穷奢极欲,风流好色,宋徽宗一人都占完了,他沉迷声色犬马古玩字画,忠奸不分,不理朝政,又有方腊宋江等风起云涌农民起义,外强虎视眈眈,亡国没有啥说的。



北宋灭亡的最直接原因是执行了“联金灭辽”。童贯不知从哪里弄来个赵良嗣,此人据说是从辽国逃出来的,他说辽国如今怎么怎么混乱不堪,仿佛一堵快要倒塌烂墙,轻轻一脚或者一阵小风就会轰然倒塌。童贯赶紧把这个好消息上报宋徽宗,宋徽宗也想露一手,好博得青史留名,于是脑子一热就和辽国撕破脸皮,联合金国进攻辽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辽国赶跑了。宋徽宗得了七座空城,喜的这厮手舞足蹈,竟然要勒石铭功,还没几天,金兵就大举南下,围攻汴梁。真是拒虎引狼必被狼吃,宋徽宗一看大事不好,赶忙下罪己诏,又下令处置蔡京童贯赵良嗣等一帮乱臣贼子,还慌慌忙忙把帝位传个给儿子宋钦宗。可是为时已晚,北宋这个百年老店终于被金所灭,追究责任,宋徽宗这个不称职老板自然难辞其疚。



幸亏宋钦宗还信任李纲和和种师道,可惜好景不长,不知为啥又把李刚罢相,种师道也因兄弟战死心灰意冷,不多时也郁郁而终。这时的北宋朝廷议和议战天天纷争不断,最后误国误家京城失守,徽钦二帝连同一大群皇子皇孙后宫佳丽三千王公大臣像可怜羔羊一样被驱赶到了北国,期间悲惨耻辱罄竹难书。徽钦二帝坐井观天,身死五羊城,最后被一张羊毡草草埋葬,做了大馍草原孤魂野鬼。



北宋的灭亡还和王安石有一定联系,王安石立志变法,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拗先生,小时候砸缸的司马光偏偏不信让王这一套,死抱着祖宗老一套不让变法。两人都拥有无数铁杆粉丝,最后争来争去,变法也没给北宋带来太平盛世,反而带来了长达几十年的党同伐异,从此北宋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最让王安石意想不到的是他亲自提拔的蔡京最后一直掌握朝廷中枢,他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不是极力发展经济,而是想了一个歪点子,铸造大钱重宁重宝,肥了自己,害苦了北宋百姓。



北宋的灭亡不是金人灭亡的,而是自己灭亡自己的。北宋这个快二百年封建王朝已经腐朽透顶,里里外外都已经烂光烂透了,就差一阵狂风暴雨把它吹倒扔进历史垃圾堆里了。金国只不过是临门一脚,把北宋这个百年老店踹了个稀巴烂,又一把火把北宋的坛坛罐罐给烧了个精光。其实北宋这时还不到灭亡的时候,只是碰到了两个昏庸不堪的老板。试想金国攻陷汴梁,是在靖康元年十一月,而劫持二帝前往北国,却是在靖康二年四月。四五个月时间,金人盘桓汴梁,而不急着回去,他们的真正目的不是要把徽钦二帝弄回北国,他们的真正意图是想狮子大张口索要金银土地。不然的话,宋都已破,二帝被囚,又何必再立一个汉人张邦昌做皇帝呢?最可悲的是吴开范琼等人为虎作伥,先把钦宗送去虎口,又劫持徽宗太后及诸王妃嫔公主驸马等,尽入虎穴,可笑的是徽钦二帝在这四五月间,既没有号令天下护驾勤王,又没有派人和金将艰苦谈判,而是是动不动就哭天抹泪跳楼自杀,唉,北宋遇到这俩混球,估计赵匡胤看到了,一定会跳脚大骂:“我老赵家咋生了这样两个窝囊废,真是把俺老赵家祖宗八代的脸都丢尽了!”

其实,对北宋灭亡原因,有各种说法,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宋徽宗“联金灭辽”起到了关键作用。宋辽金本来是个三角形,基本是稳定平衡的,可辽一灭,这个平衡就被打破,金处于迅速崛起阶段,北宋已经日薄西山从军事到政治都不堪一击,所以北宋这只可怜可悲的羔羊最终被金国这只凶狠残暴的狼给吃掉了。





呜呼哀哉。曾经为世界经济文化中心的北宋,曾经光芒万丈的宋词,呜呼宋徽宗,你是一个天才艺术家,你不该当什么鸟皇帝,你应当去画画写字,你把列祖列宗辛辛苦苦挣来锦绣江山玩丢啦。你的晚年受够了屈辱,你内心肯定会懊悔,唉,人生没有回头票,世间不买后悔药,七八百年过去了,假如你已经投生为人,千万千万要记住:一定要选好高考专业,一定要干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不要贪图虚名!血的教训啊,愿世间所有人都能从你的人生悲剧中醍醐灌顶,梦中惊醒!!!

最佳贡献者
2

北宋灭亡,惨不忍睹,什么情况?金兵1127年初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对汴京进行了长达4个多月的烧杀抢掠,把北宋那么多年来搜刮的财富抢夺殆尽,将汴京老百姓的硬货币抢夺殆尽,把宋徽宗、宋钦宗以下王公大臣、宫廷美女、能工巧匠3000多人俘虏,全部押往金国,至此,曾经辉煌于世的大宋王朝宣告灭亡。那么,曾经繁荣兴盛的北宋,为什么这么快就灭亡了呢?

要追究宋朝灭亡的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武备的松弛;二是朝廷腐败;三是朝令夕改。

武备松弛:这个根源,可追溯到宋太祖建国时的政治构想和政策安排。赵匡胤在960年通过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后,深深担忧于五代时期武夫乱国的悲剧不断重演,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在宋朝继续重复,赵匡每月当上皇帝后,特在太庙寝殿立了一个“誓碑”,碑文有三层意思,一是不得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二是要善待周世宗柴荣的后人,三是子孙有违此誓言者,天打雷劈。

而碑文的核心意思,就是确实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架构和国策。但在这一国策确定和贯彻执行后,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那就是造成了宋朝武备的松弛。自从与文人,或干脆是文人治天下以来,宋朝无以复加地重视起文人来,而武将往往为人所不齿,故宋朝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结果,自然是武将势弱,自然是武备松弛,直接后果就是一旦遇到外族入侵,便无战将可派,便无强兵可挡,往往毫无招架之力,只得屈膝求饶,或花钱消灾,最后灭亡,这是一个重要原因。就这一点来说,北宋最后消亡,也不能完全怪罪宋徽宗和宋钦宗。

朝廷腐败,是宋朝灭亡的第二因,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原因。北宋的腐败,尤其是徽宗时代的腐败,官僚贵族阶层的穷奢极欲,那是天下共知的。当时,宋徽宗为了一己之欲望,不断派人到江南去搜刮,无论是金银珠宝,还是奇花异石,都大肆搜刮,用船运到汴京,许多农民家族不堪负重,甚至家破人亡,这是造成民愤和国内空虚的原因,也是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就这一点来说,北宋灭亡,宋徽宗难辞其咎。

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北宋官僚阶层的仓皇反复、朝令夕改。一个国家的诚信是很重要的,尤其在对外的外交政策,有诚信则有平安,无诚信则无平安。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族政权辽国、金国和西夏,北宋总是随风的扶柳,稍一风吹草动,就会更改政策,比如同辽国、同后来的金国,都是如此,结果造成了外族对宋朝的不信任,这也是引火上身,最后让金国入侵后,长驱直入,势不可挡。

所以,北宋灭亡,有历史原因,有政策原因,也有宋徽宗腐败荒唐的原因。

3

北宋的灭亡,跟宋徽宗及宋钦宗有直接关系,但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昏庸的皇帝。任何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都不外乎两种因素:外部的环境和内部的制度。

宋朝外部的环境因素体现在:强敌环绕的情况下,边境又缺少屏障天堑

北宋从建朝起,就面对北面契丹人建立的辽国的威胁,不得不在北方囤积数倍于敌军的重兵抗辽。

为什么契丹人威胁这么大呢?因为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

因为燕云十六州在辽国手中,北宋北部边境缺少了屏障天堑:

契丹在唐朝时崛起,原本在今天我国的东北地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一带活动。总之,就是长期盘踞在长城以北地区。但是到了五代的时候,中国北方有个叫石敬瑭的军阀为了得到契丹的援助,主动把今天的北京市、天津市,以及山西省和河北省北部这片地区割让给契丹。这片地区,被称作“燕云十六州”或者“幽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的之所以重要,在于它的北端是东西向的燕山山脉,是这一地区南北之间的唯一天险,长城就建立在燕山山脉上。燕云十六州被契丹人占去后,长城防线也就不复存在了。契丹士兵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中原。

这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契丹得到了大量的农田和农业人口。游牧民族的优势在于骑兵勇猛,农耕民族的优势在于粮食多、人口多。契丹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后,把当地的百姓编入原有的游牧部落,让每一个部落都有了农业地区的人口和粮食支援,等于兼具了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的优势。契丹人还积极汉化,用汉人的方式统治燕云十六州,并且建立国家,国号“辽”。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秋,辽国著名的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面对深入宋境的辽军。宋真宗在吓破胆的大臣忽悠下,心惊胆战,想南逃避敌。后来经过宰相寇准出来力劝,才避免了北宋提前一百年变成南宋。最后经过与辽国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之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负面影响

表面上看,“澶渊之盟”是双方的和平协定,宋、辽之间是平等关系。但实际上这种平等之下,暗含两个不平等的因素:

  • 第一个因素,北宋在事实上是,承认辽朝对“燕云”占有的合法性。所以后来,当金朝崛起时,宋与金的结盟,历来被视为是宋朝对辽朝的背盟行为。当然,这个因素更多的是名义上的损失。
  • 第二个因素,是从此之后,宋朝每年给辽30万两的岁币,岁币虽然买来了和平,但带来了长期的恶劣影响。很多人认为,对于宋朝来说,30万只不过是一笔小数目,用来换取和平很划算。但这个问题不能只从成本上来去衡量,而是需要进行全方位的考量。30万岁币虽然不多,但这等于对外承认,北宋不但有钱,而且可以接受用金钱来换取和平的这种方式。这个口子一开,就引发了一连串的恶果。我们可以看到,从此以后,辽、金、西夏对宋的战争目的,基本都是想要通过战争逼迫北宋修改条约,提高岁币。比如,澶渊之盟几十年后,辽朝趁着北宋和西夏交战的机会趁火打劫,将岁币从30万增加到50万。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外交环境中,宋朝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大肥羊”的角色,在各国关系中疲于应付。

除了北方没有天然屏障,北宋国都开封在地理位置上有缺陷:

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后,曾经的双都长安和洛阳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在此背景下,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的政权都将国都设在了汴梁(开封),经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赵匡胤也将北宋的都城定在了开封。

但和长安、洛阳比,开封有个致命的缺陷:防御力太差。开封虽然距离洛阳不远,但是两者的地形有天壤之别:洛阳北面是黄河,其余三面环山,整个洛阳地区等于是在四周天堑包围下的一小片平原,位置得天独厚,所以才成为历朝古都。开封呢,除了北边有黄河外,周围全是平原,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也都是平原,没有可以用来防御的地势。尤其是对于游牧民族的骑兵,简直就是待宰的羔羊。

没有天堑可以倚仗,大宋就需要驻扎数倍于平时的防卫军。又因为辽国拥有机动优势,这些军队又不能平时种田、战时组织,必须时刻保持战斗状态。

打仗是古代最费钱的事。宋朝即便在和平时期也要保持一支庞大的作战队伍,这对国力是极大的消耗。光抵抗一个辽国还不算,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又崛起了一个新势力——由党项人建立的“夏”政权,历史上称为“西夏”。西夏比辽国弱一些,但不比北宋差,和北宋经常发生战争。北宋要面临双线作战的压力,每年耗资巨大,却只能勉强自保。

没有“燕云十六州”作为北方的屏障,都城汴梁又紧邻北方边境。所以,从赵匡胤开始,收复“燕云十六州”成为北宋各代皇帝的首要政治目标,对于这个目标的执念,也为后来北宋在处理金、辽两国之间的关系中做出了错误的战略判断,埋下了种子。

北宋的内部制度,导致了军事的羸弱

  • 宋太祖赵匡胤的抑武制度

唐朝的灭亡,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追求地方上的军事效率,放任藩镇节度使独揽军政、财政大权。赵匡胤也是靠军权夺得江山,自然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出现在自己的大宋身上。

于是,宋朝采用一套“强干弱枝”的政策,资源向中央军倾斜;同时经常轮替将领,保证“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让兵将之间不能好好协作;又重文轻武,让文官挟制武将,降低武将的地位。这些措施保证了权力稳定的同时,却严重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

战斗力降低了,为了保证边境的安稳,国家就要供养更多的部队,以弥补效率上的损失。大宋对养兵倒是舍得花钱,士兵的福利很不错,结果为了供养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让国家财政苦不堪言,这就是所谓的“冗兵”。

  • 重文轻武,导致“募兵制”招募不到合格的士兵

北宋军队的战斗力低下,跟北宋重文轻武的社会背景下执行的“募兵制”招兵制度有很大关系。

在经历了唐末及五代的战乱之后,社会整体非常不稳定。为了躲避战乱,很多人背井离乡,成为流民。对于流民问题,以往朝代的解决办法都是重新分配土地,比如,汉、唐。但是这个办法在北宋行不通。因为,北宋的领土面积比较小,远远比不上汉、唐,而人口又比较多。所以,根本没有那么多土地重新分配。为了安置流民,政府只好把他们招募为军队。当时流行一句话,叫“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也就是说,北宋的士兵的第一需求,不是保家卫国,而是糊口。

流民问题是解决了,但却造成了两个严重的问题:

一、军队数量剧增。军队从宋初的20万,增长到了中后期的100万以上。

二、军人素质偏低。北宋重文轻武,百姓凡事有口饭吃,都不去当兵。《水浒传》中经常有老百姓骂“贼配军”,什么意思?就是北宋军人很多都是罪犯。

你看,北宋一方面因为“抑武”政策导致朝廷中枢普遍缺乏军事思维。另一方面,又因为招兵制度而导致士兵战斗力普遍低下。两项措施最终导致军事上的长期衰败和羸弱,军人能力不行,只能靠数量来补,这巨大的军费开支又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靖康之变”——北宋的灭亡

在女真人建立的金政权强势崛起的背景下,宋、辽的实力相比金都较弱。而且,在宋辽以及百年和平的背景下,宋徽宗却选择和金朝结盟,共谋灭辽。

再回看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面对强大的女真人势力,宋朝的正确策略,应该是与辽联合,对抗金朝。对于宋朝来说,最好的结局,三方可以形成平衡对抗的关系。

如果辽只有在宋的支持下,才能同金朝抗衡,那宋朝就可以占据有利形势。如果这一点做不到,最基础的策略,是在正式接触之前,做好和金朝对峙的准备。而现在的情况,是宋朝急功近利,将自己的诉求和底牌全部摊开。这样一来,主动权其实已经被金朝掌握了。而这种策略背后,不仅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执念,也是“岁币外交”的惯性思路。

宋撕毁与辽的盟约,和金一起灭了辽。但失去辽国作为屏障,自己独自面对虎狼一样的金国时,才发现,金人比辽可难对付多了。最终,在宋徽宗、宋钦宗二帝的拙劣指挥下,北宋的命运也以“靖康之变”结束。





4

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宋徽宗和宋钦宗是不是最大的祸首?首先要肯定的说,北宋的灭亡跟徽钦二宗有关系,但不是根本上的关系。一个朝代的兴衰,尤其固有的历史逻辑,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北宋的灭亡的锅,虽不能由徽钦二宗全部背负,但这两位的作为却实实在在让人痛恨,甚至不耻。作为亡国之君,这两位实在把人丢到了家。先说徽宗,人说人主三大不可,专喜阿谀奉承,穷奢极欲,风流好色,这位一人都占完了。他沉迷声色犬马古玩字画,忠奸不分,不理朝政,又有方腊宋江等风起云涌农民起义,外强虎视眈眈。说好听点是入错行的艺术家,说难听点是不务正业,亡国跟他有很大关系,没有啥说的。再说宋钦宗,老子混蛋,儿子也不咋地!就一个贵族公子哥,要文没有文,要武没有武,要韬略没有韬略。用人上犹豫不决,瞻前顾后,战略上贪图小利而忘大义。不说一无是处,但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地方。就这父子二人,被金人活虏了去,受尽屈辱自不必言。还贪生怕死,客观上为赵构政权反攻北方带来心理障碍。若论当时的根本解决策略,最好的只有一个,徽钦二宗自裁,那就是气壮山河,鼓舞子弟和宋朝军民彻底打败侵略者,雪洗国仇家恨,或可成为千古称颂的人物。只是二位生就是富贵乡的高粱子弟,气节和铁血,在他们身上是找不到的。

好了,喷了徽钦二宗这么久,总算一吐为快。但要论北宋灭亡的真正原因,还真不在他们身上。北宋之所以灭亡,有其历史必然性。这里不赘述,简言一二三。其一,重文轻武致畸形。赵匡胤为了消除地方武装对中央皇权威胁,订制出一整套以文制武、兵权分立的措施。使军队内部互相牵制、动辄掣肘,弊病丛生。军队没有灵活性和主动性。其二,丧尸天下致根软。北方的契丹辽国占据了天险燕云十六州,对南方的中原王朝有绝对的兵种和地理优势,在以后崛起的金国也一样,犹如一把利剑悬在头上。首都地理位置十分被动,开封汴梁地处黄河南岸,周围皆是一马平川的平原,无险可守,这种地理上的先天不足造成的军事劣势是十分致命的。其三,胡虏发展致强势。相较于之前各个朝代,宋朝北方的少数民族势力空前强大。辽西夏等国因为吸收了汉人的经验和技术,其农耕文明的程度大大提高。使军队得以经受持久战,而没有单纯的游牧民族匈奴和突厥的缺点。同时它们却还保存着游牧民族作战的迅猛和机动性。其军队战力比北宋以步兵为主的军队战力高出几个层次。

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一下!



5

我同意:北宋灭亡的原因并不单纯在宋徽宗和宋钦宗。

  • 当然作为最高统治者,这两位皇帝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其他朝臣的问题也不小,大伙合力把自己送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毫无节制的党争。

北宋看似是亡于外敌,却与内政有脱不开的关系。


宋神宗去世后,高太后垂帘听政。

  • 旧党主导的“元祐更化”先是推翻了熙丰变法的成果,更是对新党采取一连串毫无节制的政治打击。

其中,最严重的案例就是元祐四年(1089)车盖亭诗案,导致蔡确被贬死新州。

这些行为的最终结果是,新党再次上台必然要反攻倒算,报复对手;随后旧党再次上台,掀起新一轮的报复行动。

就这样,每当最高统治者改变了,新、旧两党就要尽一切手段搞死对手,双方没有妥协的余地了。

在这种情况下,北宋的官僚系统被摧毁了。

首先,官僚系统无廉洁性可言,更不用说冗官这样的沉疴旧疾还没有解决了。

其次,官僚系统没有效率可言,大家都被党争给拖住了。

这些情况在靖康之变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敌人都打上门来了,北宋还没做好应战的准备。

外敌是灭亡的直接原因,但内政的根子是不可狡辩的内在原因。

当然,这种情况早在宋徽宗上台前就存在了,所以不能把锅全都扣在他的头上。

6

北宋亡于宋徽宗、宋钦宗这俩不作为皇帝的手中,没必要把锅丢给赵匡胤。

靖康之变后,北宋王朝宣告灭亡,至于北宋如何灭亡的原因,后世对此看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宋末徽宗皇帝的腐败无能所致,也有的认为宋朝因党争而亡,还有目前最流行的一种说法 ,应该把灭亡之罪归咎于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毕竟是赵匡胤的改革才导致宋朝崇文抑武局面的出现,那么真的该赵匡胤来背锅吗?

我以为这是无厘头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想必赵匡胤在九泉之下也很难服气的。

首先,北宋整体的军事实力并不算弱,兵员数量也远远高于周边国家,而且还拥有着较为先进的火炮技术,虽然燕云十六州没有收入囊中,但却拥有着山西、河北两处地理复杂的广阔腹地来拱卫都城开封,有了这些条件,不说能够击败辽金大军,起码自保有余,从军事防御角度来讲,北宋灭国的根本原因更多的不在于传统国家体制问题,而是更多的是宋末君臣的领导问题。

其次,北宋的文官制度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从制度上杜绝了唐末与五代十国时期政权频迭的历史现象,为北宋盛世发展打下了基础。北宋的文治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并被后世明清各朝吸收消化良好,并不能因为文治社会被野蛮文明所推翻就否定它,而且在宋朝一百多年的光景中,恰恰是因为文治使得国力强盛,维持了上百年的稳定繁荣。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对外战争来说,基本上可以定义为守成史。中原政权不稀罕游牧民族的恶劣环境,更很难征服机动灵活的匈奴、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所以据长城、关隘以抵御,而北宋在缺乏燕云战略屏障的情况下,南宋在丢失整个北方的情况下,仍然维持了上百年的稳定,这恰恰是得益于文治。

最后,宋代政治制度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晚宋君主们不能够与时俱进,破除积弊,整日纸醉金迷,还宠信奸臣大搞经济改革,结果社会经济率先崩盘,北宋末年种种亡国之迹,无论是放到哪一个朝代依然是同样的下场,只归咎于宋代的政治体制无疑显得过于片面了。
事物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但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调整机制解决积弊。宋太祖以文治国在宋初是恰到好处的策略,而宋徽宗却全盘照搬,还自己添油加醋,犯下了很多愚蠢的政治错误,最终葬送了北宋基业。

7

原因有直接原因,也有根本原因。

宋徽宗与宋钦宗是当事皇帝,肯定是直接负责人,责任跑不了。

根本原因,还是其时宋的社会已经出了严重问题,国家已经很虚弱,而这个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

王安石为什么变法?

因为当时的有识之士都看了这个问题。当时王安石就分析了,说大宋岌岌可危但没有爆发出来有两个原因:第一,没有遇到大的灾荒,如果发生,唐代黄巢的故事就会在宋重演;第二,北方的政治势利都习惯他们北方的地理环境,没有觊觎中原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一天,有这么个北方的什么当权者忽然对中原,也就是对宋有想法了,率军南下,宋就完了。

后来发生的事情,就是王安石当年说的。

宋人看到了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内耗不止,皇帝治国失策,自酿苦酒,也就谁酿的酒谁喝下去了。


8

那俩神叨叨的皇帝或者说少脸没皮的皇帝要是能左右北宋的灭亡,还真是抬举他们了,北宋的灭亡固然有人祸的因素,但不得不说“天灾”占据了主要地位,当然这里的天灾不是指的刮大风下雹子了,主要在于北宋制度设计上的缺陷。(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比如说内紧外松,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有限的兵力,或者说最优秀的兵力放在监视镇压老百姓上面,至于说在边疆,则采取若变政策,当然当时北方并不太平,先是辽国,后来是金国,还有北宋的态度基本上就是以打促和,甚至说不打能和也行。

和平的代价是什么,北宋的钱财务马牛羊和女人,都可以作为和平的筹码被送出去,当然北宋不差钱,至少相对辽国、金国甚至西夏这样的边疆国家或者说北方国家,北宋占据的领土物产,远大于这些国家的胃口远小于产出,也就是说北宋的灭亡不在于财富的缺失上。


再一个让北宋看起来怂到家的制度则是“重文轻武”,宋太祖赵匡胤怕自己的一帮兄弟学他黄袍加身,鸡贼的来了一招杯酒释兵权,这当然解决了开国功勋恃功而骄而傲的潜在风险,但接下来就让人看不懂了,以文官牵制武将的兵权,同时文在武之上。

文官都是干什么的,玩脑子斗心眼子的,朝廷的事情,即使是好事,如果不属于一个阵营,那也得反对,比如说王安石变法,不就遭到了司马光的积极反对吗,王安石是改革派,司马光是守旧派,改革派得了势,守旧派的生存空间就会被压缩,利益也会受损,自然处处使绊子,到处拆墙角。

至于说到徽钦二宗,俩人就是这样的军事政治体制下结出的俩瓜,真不能指望他们再手腕上多硬,内斗外患才是导致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当然北宋都城开封地处大平原,无险可守,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在华北平原上就像撒欢似的,也增加了北宋被灭的风险!

9

宋钦宗赵桓即位以后并不具备增强宋朝的能力或者减轻金国的本事,只是增加了历史上又一个窝囊皇帝。

皇帝之位,自古以来就是天下人觊觎的宝座,很多人都想去坐上一座。但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在得知自己要当皇帝的时候竟然死活不愿意,哭昏过去好几次,最后还是在昏迷中被臣子们抬入大殿坐上龙椅的。这是不是也太扯了?但实际上这是历史上的真实一幕,这位被十分不愿意做皇帝、被抬上龙椅的人就是北宋的宋钦宗赵桓。

赵桓(1100年―1156年),即宋钦宗(1126年—1127年),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长子,宋高宗赵构异母兄,母显恭皇后王氏。在位1年零2个月。

金军打到黄河边,宋徽宗接到金军渡河的消息后,“惊骇,气绝”。气喘吁吁,随时都可能昏死过去。他在苏醒之后,依然能清醒地意识到,京城不宜久留,还是跑路吧!

但这个王朝怎么办,在皇帝跑了之后,任其自生自灭吗?因此他就想到了禅让,让儿子背锅去。

禅让是比较罕见的,最著名的无非两例:唐朝李世民威胁他的爹地李渊退位,清代乾隆执政60年后下野,因为他很有孝心,不想超过他的爷爷康熙(执政时间达61年)。

于是圣旨一下,让儿子赵桓继位,自己躲躲祸端再说。可怜的赵桓,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心里怕的不得了,这国难当头,我能有什么能力去扛,坚决不接受,因此哭昏过去好几次。但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圣旨已经下了。最后,皇后与宰相还有几个大臣,硬是将龙袍给赵桓穿上,然后派人将他抬进了大殿,在路上赵桓心中害怕不已,又昏了过去,因而也就成了历史上唯一一位在没意识的情况下坐上龙椅的皇帝。

新即位的宋钦宗也是个不中用的皇帝,优柔寡断,几次想南逃,被李纲极力劝阻才被迫留下。宋钦宗封李纲为“亲征御营使”,率兵痛击攻城的金兵。由于钦宗没有抗击金兵的决心,加之战乱频繁,使得他越来越胆战心惊,懦弱无能的他便找金人议和,被金人索以黄金白银数千两。后来钦宗又听从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

宋钦宗一系列的无脑政策频出,用了一年的时间生生把北宋给玩死了。因此,也有不少朋友把宋钦宗和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和宋徽宗并称为北宋五大昏庸皇帝。

宋太宗西北急于求成,幽燕急于求成,给北宋前期造成军事灾难;宋仁宗除了仁义,作秀,大多数时间百无一能,北宋王朝在他手上开始走下坡路;宋神宗是毁灭了北宋的开端,毁灭了原本前期北宋好的政治决策制度。

至于宋徽宗和宋钦宗这两个二百五就更不要说了......

10

北宋亡国,我觉得是宋徽宗与宋钦宗一系列决策失误造成的。他们却把责任推给大臣,说大臣误我。仔细琢磨一下那段历史,的确存在很多可能性,亡国并不是必然结果。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