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的军衔体系和勋章制度确实让人懵圈,实在是过于复杂了,但是在军队编制上,德军却是非常的简洁直观,作为中欧国家,其编制体系还得算是“欧美风”。我们不妨以斯大林格勒战役参战主力第6集团军的作战序列,来说明一下德军当时的编制细节,在1942年5月“蓝色计划”发起时,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隶属于包克元帅的“B集团军群”。
(第6集团军司令)
那就先说“集团军群”,顾名思义,集团军群就是由两个以上集团军组成的战略级兵团,它是二战德军最高等级的作战单位,通常在一个战区或一个战略方向上展开,担负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军事任务。在具体的编成中,“集团军群”通常由2至4个野战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和最高统帅部的预备兵团组成,一般还有一个航空队配合作战,总司令多为陆军元帅衔(战争后期才偶有大将衔)。
比如包克元帅的“B集团军群”,当时就下辖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和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本来执行“蓝色计划”在苏德战场西南方向作战的应该是“南方集团军群”,也就是巴巴罗萨计划开始时的三个集团军群之一,但由于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赖歇瑙元帅意外身亡,而小胡子又一时没有特别信任的重将可以托付,遂人为地将该集团军群一拆为二。
(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
这就是李斯特元帅的“A集团军群”(辖两个野战集团军)和包克元帅的“B集团军群”,如果不分拆的话,恐怕将是战争史上最大的集团军群。虽然进攻目标有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地区,但是从后面战争进程来看,仍然是集中指挥最为有利,当然,也有可能是五个集团军的兵力(还有仆从国军队的几个集团军)超过了原来的“集团军群”规模,遂有分拆之举,这个咱也不敢说也不敢问了。
李斯特元帅的“A集团军群”由空军第4航空队负责支援,包克元帅的“B集团军群”由顿河地区航空队提供空中支持,从集团军的编成数量、总司令军衔(集团军一般只称为司令)和配属空军来看,这两个集团军群还是非常标准的配置,因为这个时期的德军还算是比较正规的,仍然保有战略主动权。补充一点,战役进行期间,两位陆军元帅均遭解职,而以克莱斯特和魏克斯暂代。
(后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总司令)
然后再说“集团军”,它是若干军级部队所组成的、能够在战场上独当一面的战役兵团,并且属于“诸兵种合成部队”,也就是说,野战集团军可以下辖步兵军、装甲军、山地军等多兵种军级单位,这个是没有绝对定式的,完全视战场和部队情况而定。集团军一般下辖3个军9到10个师左右,由于德军编制较大兵员充实,所以早期集团军兵力多在15万人以上。
作为南线作战的主力部队,精锐的第6集团军居然下辖第8步兵军、第11步兵军、第51步兵军和第14装甲军四个军级单位,共计20多个师以及庞大的集团军直属部队,高峰时兵力突破了24万人。一方面是该集团军得到了临时加强,另一方面,第6集团军的前身“第10集团军”原本就是德军最精锐的突击力量,属于底子就好的部队。
(后任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克鲁格)
集团军之下都是我们熟悉的通用编制:军、师、团、营、连、排、班等,在战争前期,德军的步兵连编制比较“丰满”,拥有三个步兵排、反坦克组和补给及军需单位,所以连队人数达到了201人(军官和士官23人,士兵178人)。如此造成了德军的营、团、师的兵员数量逐级增大,一个步兵师可达到17200人,那么以一个军辖3师计,可知德军的军级、集团军、集团军群的官兵数量。
不过到了战争后期,随着德军节节败退和大量损失,从基层连队开始兵员就不足了,其后果就是上级作战单位也逐级兵员减少,集团军、集团军群的编制充实度严重下降,而小胡子为了虚张声势,也开始乱授集团军、集团军群的番号。举个例子,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初,德军南方、北方和中央集团军群总共才辖有7个野战集团军和4个装甲集群(后来的装甲集团军),而截止投降之前,德国人已经搞出来33个集团军的番号。
(党卫装甲集团军司令)
至于集团军群的番号,在二战爆发的波兰战役时,德军只有南方、北方两个集团军群司令部,而在战争期间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先后组建了19个以上的“集团军群”司令部,到后期集团军群的兵力肯定达不到标准了,并且其中若干番号是重复的,要根据具体时期加以区分,既有南方北方、也有英文字母排序的“A集团军群”,更有“维斯瓦集团军群”等以地域命名的番号。
之所以称为欧美风,是因为美英盟军的编制也跟德军类似,在师、军级作战单位之上,也是编成了更大的战役战略兵团,即集团军和集团军群,比如巴顿是第3集团军司令,而蒙哥马利则是“第12集团军群”总司令。
(第5装甲集团军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