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祖国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自己的国家,也可以理解为祖先的国家。但是在古代,这个词在古代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祖籍之地,这个意思和现代的含义比较接近;另一个是皇室用的,因为家天下的君主专制时代,祖国就是祖宗的产业这个意思。
所以,古代老百姓没啥祖国的概念,而且那时候压根就没有现代的国家概念,老百姓认同的是皇帝能不能让他们好好过日子,如果皇帝能够实现老百姓温饱的基本愿望,老百姓就认同这个朝廷;如果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就会反抗统治者,也就是农民起义。因为老百姓只是给皇帝缴税的,他们没有任何政治利益可言,自然对国家也谈不上认同。
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也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知识分子秉承的是儒家的传统理念,即我认同与我出仕的朝廷,所以知识分子往往对皇帝的认同感比较大,就好比大清遗民牛兆濂在《蓝田县志》说的,濂生于有清,君臣名分早定,故一应名称仍应其旧,所以立名教之大防也。还有一个例子是徐世昌,他在清帝退位后接受了袁世凯的邀请,他弟弟就去劝他说徐家受大清皇恩,不能事二姓,以至于声泪俱下,徐世昌也不反驳,跟着他弟弟哭了一夜。而且他对溥仪也持君臣之礼,日记里也有蒙恩赏、受皇恩的字样。所以传统知识分子对皇帝的认同还是大一些,儒家思想在其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但是自从近代之后,随着国家的概念传入,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从皇帝认同开始向国家认同变化。比如新加坡的华文报纸在北洋海军到新加坡宣示护侨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凡我华人,瞻汉家之仪帜,睹宗国之旌旗,殊足令人气宇为之一扬,而瞻望者亦为之色舞眉飞。此为中国振丕之征!华人虽异地栖迟,然其心志尚不忘故国也。
这里的故国你可以理解为中国,也可以理解为大清国,反正在清朝时候大清国和中国都一个意思。
而且中国人的国家认同,或者说是祖国认同的历史是比较晚的,因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各个阶级、各个民族的人们经历了为了国家的独立自主而共同战斗,为了建设国家、实现国家现代而共同劳动,为了国家的尊严共同抗争,所以通过这种共同的经历,逐渐塑造了中国人的国家认同。因为国家本质上是一个共同体,而且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只有有过共同的经历才会有共同的认同。
所以这个问题很搞笑。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