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仅是汉民族,满清时期各个民族对满清都没有“国家认同感”,满清对于当时的领土实行汉满蒙回藏五区隔离统治,禁止民族区域之间的互相交流,东北、新疆、内蒙、台湾都是禁区,汉人是禁止到那里去的,人为的把上述区域打造成近乎“无人区”,久而久之人后来的“中国人”就觉得“中国”仅限于所谓的“汉地十八省”。满遗经常黑孙中山“十八省建国”,殊不知“十八省建国”的历史局限性却是满清268年的民族隔离政策造成的。孙中山“驱逐鞑虏”也仅仅是团结人心的政治口号,革命成功后就放弃了,“鞑虏”也仅指上层旗人统治者而不是所有满人,更不包括其他少数族群,满遗最擅长的就是混淆视听,强行携裹其他民族打“民族团结”的政治牌。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最佳贡献者
2

汉族人从来都是宽宏大量,明白道理的,不管谁当统治者,对国家、对人民有利的就认同,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就推翻。宋朝统治者做不好,就有大批汉族人加入元军推翻宋朝,元朝统治者做不好,就有大批汉族人加入明军推翻元朝,明朝统治者做不好,就有大批汉族人加入清军推翻明朝,清朝统治者做不好,就有大批汉族人加入国军推翻清朝,民国统治者做不好,就有大批汉族人加入解放军推翻民国,中华56个民族十四亿同胞,谁有能力领导中国走上繁荣富强,汉族人就认同谁。。。

3

汉人在中国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必须以汉人为正统的中国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满清是侵略中国,屠杀了多少汉人,在统治中国期间,他想最多的就是如何制约压制汉人,并把汉人当成奴隶奴才为他的满清帝国贵族们所用,同样汉人也从不把满清帝国当作国家对待,当八国联军打北京时,汉人是拍手称快并为联军带路为联军提供一切物资所需,并跟着联军后面一起抢夺满清皇家淫锅圆明圆的物资,火烧圆明园对汉人奴隶来说是拍手称快

4

清代时,绝大多数的汉族都对清朝是比较认同的,不然也就不会涌现出那么多汉族名臣了。

当然,也有一些人对清朝是不认同的,但这些人是不敢开口说出来的。

例如,乾隆年间就有这样一个案例。1780年,朝鲜使者朴趾源到北京参加乾隆帝的七十圣寿典礼。参礼之余,还到民间茶楼和汉族的知识分子闲聊。

当时,他与一位王姓举人聊起了汉族女性缠足的问题。朴趾源奇怪的是,缠足不美观,为什么汉女还要缠足。结果王姓举人回答:

“献贼京观,可徵世运。前明时,至罪其父母。本朝禁令至,严终禁他不得,盖男顺而女不顺也。”

强迫汉族女子缠足,在王姓举人看来是“耻混鞑女”的必要方式。只是,这些反对的情绪,是没办法公开表露的。

但与反对情绪同时存在的,还有很多忠于清朝的声音。

像是在官府中的很多汉族大臣,都对清朝忠心耿耿。最早如开国功臣范文程,还有后来康雍乾时期的各位大臣,诸如李光地、张廷玉、刘统勋、刘墉等人,对清朝有很强的认同感。

甚至到了晚清,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也没有改变对朝廷的忠诚。

这些人也是汉族,也应该承认他们的存在。

总而言之,既有人支持、也有人不支持。

5

无论汉族人是否认同由满族旗人统治中国各族近三百年,它都是中华历史政权的一个阶段,就像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传承!

6

今天的祖国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自己的国家,也可以理解为祖先的国家。但是在古代,这个词在古代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祖籍之地,这个意思和现代的含义比较接近;另一个是皇室用的,因为家天下的君主专制时代,祖国就是祖宗的产业这个意思。

所以,古代老百姓没啥祖国的概念,而且那时候压根就没有现代的国家概念,老百姓认同的是皇帝能不能让他们好好过日子,如果皇帝能够实现老百姓温饱的基本愿望,老百姓就认同这个朝廷;如果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就会反抗统治者,也就是农民起义。因为老百姓只是给皇帝缴税的,他们没有任何政治利益可言,自然对国家也谈不上认同。

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也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知识分子秉承的是儒家的传统理念,即我认同与我出仕的朝廷,所以知识分子往往对皇帝的认同感比较大,就好比大清遗民牛兆濂在《蓝田县志》说的,濂生于有清,君臣名分早定,故一应名称仍应其旧,所以立名教之大防也。还有一个例子是徐世昌,他在清帝退位后接受了袁世凯的邀请,他弟弟就去劝他说徐家受大清皇恩,不能事二姓,以至于声泪俱下,徐世昌也不反驳,跟着他弟弟哭了一夜。而且他对溥仪也持君臣之礼,日记里也有蒙恩赏、受皇恩的字样。所以传统知识分子对皇帝的认同还是大一些,儒家思想在其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但是自从近代之后,随着国家的概念传入,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从皇帝认同开始向国家认同变化。比如新加坡的华文报纸在北洋海军到新加坡宣示护侨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凡我华人,瞻汉家之仪帜,睹宗国之旌旗,殊足令人气宇为之一扬,而瞻望者亦为之色舞眉飞。此为中国振丕之征!华人虽异地栖迟,然其心志尚不忘故国也。

这里的故国你可以理解为中国,也可以理解为大清国,反正在清朝时候大清国和中国都一个意思。

而且中国人的国家认同,或者说是祖国认同的历史是比较晚的,因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各个阶级、各个民族的人们经历了为了国家的独立自主而共同战斗,为了建设国家、实现国家现代而共同劳动,为了国家的尊严共同抗争,所以通过这种共同的经历,逐渐塑造了中国人的国家认同。因为国家本质上是一个共同体,而且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只有有过共同的经历才会有共同的认同。

所以这个问题很搞笑。

全文完

7

中原一直都是汉人的祖国,自从清朝建立起来,国家的统治者变成曾经的异族人女真族,汉满两族开始相互交融,最终全国实现民族“大一统”,汉人也认同了满清的统治

平定叛乱

清朝早期,不认同女真族统治的百姓还是有很多的,那时除了北方被女真族统治外,其他地方还有汉人建立的政权,例如南明、大西等。《鹿鼎记》里韦小宝就处在清朝,他加入天地会,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也是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文学体现,当时的“反清”组织还是比较活跃的。这和历代新朝代建立初期一样,总有地方割据政权还没有平定,通过中央的镇压,反动势力逐渐瓦解,防止国家的分裂


土地与君王

封建社会时期,在中央集权下,百姓只认谁是天子,君王就是统治天下唯一的人,国家由谁统治,自然就顺服谁。而且即使天下易主,对普通百姓而言本身没什么差别,土地还是原来的土地,中原还是原来的中原,只要没有流离失所,日子能过下去,老百姓是不会去在乎谁来统治的。老百姓的土地观念重于民族观念,只要朝廷政策不过分压榨百姓,普通百姓根本不会有反抗的心理

清朝步入盛世是在康熙、雍正时期,中央对土地政策都有所改变,康熙废除“圈地令”,将所圈土地还给农民,雍正“改土归流”,减轻了西南少数民族的负担,这些政策使得普通百姓受益,百姓自然就认同了清朝的统治


文化与风俗

皇太极时期将女真族改为满族,此后就一直称为满清了。当文化和风俗相融了,两个民族之间的分歧才能减少,才能让百姓归顺。文化具有双向的规律,满人“汉化”的同时,汉人也会“满化”,两族文化与风俗的相互交融,使得满汉之间拉近了距离。满人开始接纳并学习汉族文化,重视科举,祭拜孔子,使用汉语和汉字,并设汉语为官方语言,满人自幼除满语外还要学习汉语等等。由于满人的统治,汉人也逐渐被满人同化了一些文化习惯,汉人在发型和服饰上跟满人一样了,一些地名、人名也有部分“满化”的现象,而“满汉全席”也是集两族菜系文化的精华为一体。民族“大一统”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时间久了,百姓对于明朝的记忆淡化了,对于满人的统治也就没有认不认同这么一说了

总结

在统治者镇压、百姓的利益有所保护,且文化习俗相互同化之时,百姓对满族的排斥自然减少,认同感也就逐渐出现了。

8

没有认同。

首先在清朝打天下的过程中,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罪行给老百姓造成了很大伤害,清军入关是圈地等措施导致很多人家破人亡。后来满汉矛盾有所缓解,但汉人很受歧视,再加上清政府的愚民政策,导致百姓不认可清朝。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今天我们认为是国耻,但当时的老百姓并不这样看。你英法联军打的是清朝的皇帝,烧的是皇帝的东西,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清政府签订了一些列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但当时的老百姓都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皇帝割让自己的土地和我们没关系。后来,孙中山革命时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也能看出来。

9

在当时的汉族人肯定是不认同的!从现在人看更不认同!清朝封建王朝三百多年的统治!使中国先进于西方国家的科学文化技术五百多年的历史!悬崖式的落后于西方国家四五百年!强迫男人留“辫子”!残酷盘剥压榨老百姓的大量的土地和钱财!供养皇亲国戚及“八旗子弟”挥霍、享乐!养了“”大批纨瓠子弟!为非作歹!欺压百姓!……闭门锁国、玩物丧志!不思进取……直至落后挨打!文化建筑被毁!大量的各种历史文物精品被抢流失国外!巨额黄金白银于各国列强!割让国土!丧权辱国!…

10

大家通常所说的“满清”是一个政权,大清是一个国家。所谓祖国,就是这个版图主体,只能是亘古不变、山河不改的中国。

这如同大家居住的社区,我家在某某小区、在某某村,但不会把物业公司当成小区,也不会把村委会当成村。

所以,任何政权都不是祖国!祖国只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个国度,每个民族都是如此。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