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的说,中国在被卷入西方文明的体系后,表现的算是不错——惨是惨,但比之全国沦为殖民地的印度呢?比之四分五裂的奥斯曼土耳其呢?比之一度灭国的波兰呢?好像还可以吧?但为什么回忆起那段历史,中国人总觉得憋屈呢?这事得看和谁比——和那些国家比,中国挺好的,和日本比就完了。
中国被西方的坚船利炮刺醒,是1840年,日本被“黑船”打开国门,是1853年。就两者开始全面接触西方文明的时间来看,中国比日本还早一些。但为什么两国的近代史道路迥异,以至于到了今天,中国也只是靠规模带来的综合国力才略胜日本而已,若探究社会发展程度,仍是远远不如呢?
▲"黑船叩关" 后日本进入明治维新时期,工业飞速发展.
单个的人也许存在强弱,但民族不存在优劣——3000年前被犹太人描绘为天堂的伊甸园,如今是伊拉克腹地荒凉的沙漠;2000年前被罗马人严重鄙视的日尔曼蛮族,如今是工业4.0的技术先锋。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中日两国近代的差距呢?
【关键词】日本的幸运,在于西方文明进入时,全民认同的文化体系没有形成,自然也就没有壁垒。而中国的不幸在于,自身优越的文化体系在遇到更优越的体系时,不甘于失败。
第一是政治体系不同。
◆日本是一个封建国家——这不是废话吗?难道中国不是封建国家——中国还真就不是封建国家。如今我们熟知的“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依据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而创立的,这个“封建”和我们要谈的“封建”不是一个东西。所谓“封建”者,“分封建制”也,中国古代,这个词意是,天子依爵位高低将领土分封与宗室或功臣。这种制度存在于周王朝和早期的汉王朝,而秦、汉武帝“推恩令”后的汉一直到清,都不是封建王朝,是中央集权的帝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帝国,是工业革命前人类社会的最高组织形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可以集中每一份微小的单人力量,形成国家意志,国家越大,此种意志越强。而封建制度的存在,正是因为人们没有掌握帝国这种组织形式,庞大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让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尾大不掉。所以,中央政府不得不把权力逐步分解下探,以利于统治,结果呢,力量也在这个过程中被稀释了。古埃及、古罗马、古中国等等帝国们,在识字率、农工技术、政府效率等诸多方面做到了农业社会的极致,才得以进入帝国时代。简而言之,帝国是远比封建国更加高级的存在,直到工业革命的出现——由于人类技术的迅速进步,封建国家规模小、能量弱的劣势被工业的洪流填平了,在这股洪流中,封建国船小好掉头,化整为零,顺流而上,反而成为了弄潮儿,而帝国呢,在被赶超时还没有反应过来呢。
▲洋务运动
◆日本就是这样的封建国。不对啊,日本不是有天皇吗?天皇不是皇帝吗?日本不是帝国吗?这正是人们对日本的一个误解。很多人以为日本人自古就对天皇极其狂热,随时可以为皇道乐土刨腹自尽。错。日本天皇万世一统,并不是因为天皇的强大,恰恰是因为天皇的弱小。日本天皇出自古邪马台国,后被架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天皇就和曹操手中的汉献帝一样,是吉祥物一样的存在。同时,日本社会还处在君权神授的原始时代,天皇在二战后才放弃自己的神格,不似中国,帝位有德者居之。所以,在日本政治家看来,做掉天皇要犯下百姓眼中的“弑神之罪”,而自己的权力又不会增加,这买卖不合算。既然天皇没统治力,在这个历史时期里,谁在统治日本?幕府将军。有实力的政治家会请(或强迫)天皇授予自己“征夷大将军”之职位,有了这个职位,就可以为天皇代理国政,至于“夷”到底是谁,没人关心。
◆从1192年的镰仓幕府建立,到1867年德川幕府倒台,这700年漫长时间里,日本的真正主人都是幕府将军,而绝非天皇。幕府就是日本最大的领主,其下,有众多的封臣,封臣地被称之为“藩”。藩不大,和今天一个城市差不多,在农业社会中没什么力量,但也正因为小,藩民反而有归属感、容易团结、唇亡齿寒、相濡以沫。日本国门洞开时,德川幕府已经岌岌可危,其下众藩受幕府压榨,同时也各自为政,互有攻讦。为了在斗争中占有优势,各藩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文明和技术,出现了所谓“萨摩、长州、土佐、肥前”四强藩。而此时,700年来一直受幕府钳制的天皇也终于“多年媳妇熬成婆”。明治天皇利用各藩的力量和西方的先进技术、制度,把幕府将军彻底打进了历史教科书。所以,明治维新绝对不是什么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是彻头彻尾的暴力革命,大权旁落的天皇和受尽打压的众藩团结一致,做掉了不可一世的幕府。幕府倒台后,日本出现了权力真空,众藩中没有压倒性的力量,君权神授的天皇面对权力当然却之不恭。以工业革命技术为后盾,日本一夜之间从封建国升级为帝国。在帝国体系之中,日本青云直上,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
◆那么中国呢?作为一个老牌帝国,中国是一个臃肿的巨人,西方文明带来的痛感,要经过漫长的神经组织才能刺激到大脑。日本的某位智者了解了最新的火枪技术,告诉藩主,藩主就可以学习建造,而就算中国有同样的智者,同样尽职的官员,一层层打报上去,清朝都灭亡了。中国皇帝没有大权旁落的问题,自然也不会想到利用底层力量,反而时刻提防着人民,就算有光绪这样还算聪明的皇帝,手下也没有众藩,只有书生意气的戊戌六君子,打草惊蛇,一败涂地。幕府倒台时,日本有天皇继承,而清帝退位时,中国无领袖接任——革命党不服袁世凯,北洋军鄙视孙中山。老袁签了二十一条,琢磨过来了,咱们帝国有力量,还得学日本,于是自己要当天皇,但人家的天皇毕竟熬了700年了,又是神,你呢?结果死的很惨,生为护国能吏,死为窃国大盗。
风水轮流转,上局游戏中你的优势,很快就会变成下局游戏中你的劣势。日本特殊的政治体系拯救了他,而中国原本先进的政治体系却害了他。
第二是文化基础不同。
◆何为中国?古人云,夷狄用诸夏礼则诸夏之,诸夏用夷狄礼则夷狄之。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总结出一套特殊的文化体系,用以支撑庞大帝国的内核。慈禧嫌弃火车动了先祖的龙脉,因为中国用祖先崇拜代替宗教信仰。大学士倭仁说“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因为中国以道德规范代替科学技术。在历史上,这些特有的中国文化维持了帝国、尤其是帝国下辖各地方的长治久安,因为在农业社会中,宗教本就比祖先虚无,技术也没有道德有用——反而是玩物丧志呢。这套复杂的系统影响到方方面面,甚至成为选拔人才的方式——汉举孝廉,隋唐其实也是举孝廉,只不过要用文章写出来而已,可没听说过谁木匠活干的好可以当官的。所以当西方文明冲杀进来时,中国人一时半会儿没反应过来。
◆而日本可没有这样的政治正确,正如邓公所说,在日本人看来,不管白毛黑猫,抓住耗子,做成寿司,就是好猫。日本的封建体制,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非常相似。幕府下有众藩,众藩下有武士,武士正是日本社会的核心阶层。由于社会发展的落后,日本的文武政治还没有分家,武士是卫兵、是军队、是谋臣,是一切。他们勇猛好斗、质朴刚毅、轻视生死,但是他们为谁负责呢?为自己的领主,而绝非其他人,更不是天皇。日本历史上多次出现过武士为给自己的领主报仇,去刺杀更高级领主的事情。喊着万岁冲锋的日本兵,是明治维新以后才出现的。在国门打开的初期,日本还没有形成国家统一的文化思想,武士阶层心中也没有中国这样的华夷之辨,对于新思想、新技术,他们抱有一种朴素的功利主义态度,既然西方的东西好,我们就学吧,就像当年学中国一样。简而言之,中国自成体系的文化支撑了大一统帝国的存在,在遭到更先进文化的入侵时,开始负隅顽抗,而日本没有这种负担。实际上,明治维新中的著名人物,比如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都是武士出身。当然,明治天皇这样的大人物,自然要做一些过河拆桥的大事情。明治维新后,天皇发布《废刀令》,将武士对藩主的效忠转为对国家的效忠——这听起来是不可能的,其实很简单,只要把武士的工资条从藩主手里转到天皇手里就行了。何况,武士之间也有层级,推翻幕府,要靠藩主,推翻藩主,要靠上层武士,推翻上层武士就要靠下层武士。天皇远交近攻,不亦乐乎。随后,伴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律法和教育开始发挥作用,日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由一个武士对领主效忠的封建社会,转变为一个全民对天皇效忠的帝国社会。此时,融合武士精神、儒学、神道教等元素的日本文化体系成型了——武士道。武士道,是日本帝国的精神支柱,而一旦破坏这种文化体系,日本帝国也就和当年的中华帝国一样,不堪一击了。
▲甲午海战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检验)
日本的幸运,在于西方文明进入时,全民认同的文化体系没有形成,自然也就没有壁垒。而中国的不幸在于,自身优越的文化体系在遇到更优越的体系时,不甘于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