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客观的说,中国在被卷入西方文明的体系后,表现的算是不错——惨是惨,但比之全国沦为殖民地的印度呢?比之四分五裂的奥斯曼土耳其呢?比之一度灭国的波兰呢?好像还可以吧?但为什么回忆起那段历史,中国人总觉得憋屈呢?这事得看和谁比——和那些国家比,中国挺好的,和日本比就完了。

中国被西方的坚船利炮刺醒,是1840年,日本被“黑船”打开国门,是1853年。就两者开始全面接触西方文明的时间来看,中国比日本还早一些。但为什么两国的近代史道路迥异,以至于到了今天,中国也只是靠规模带来的综合国力才略胜日本而已,若探究社会发展程度,仍是远远不如呢?

▲"黑船叩关" 后日本进入明治维新时期,工业飞速发展.

单个的人也许存在强弱,但民族不存在优劣——3000年前被犹太人描绘为天堂的伊甸园,如今是伊拉克腹地荒凉的沙漠;2000年前被罗马人严重鄙视的日尔曼蛮族,如今是工业4.0的技术先锋。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中日两国近代的差距呢?

【关键词】日本的幸运,在于西方文明进入时,全民认同的文化体系没有形成,自然也就没有壁垒。而中国的不幸在于,自身优越的文化体系在遇到更优越的体系时,不甘于失败。

第一是政治体系不同。

◆日本是一个封建国家——这不是废话吗?难道中国不是封建国家——中国还真就不是封建国家。如今我们熟知的“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依据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而创立的,这个“封建”和我们要谈的“封建”不是一个东西。所谓“封建”者,“分封建制”也,中国古代,这个词意是,天子依爵位高低将领土分封与宗室或功臣。这种制度存在于周王朝和早期的汉王朝,而秦、汉武帝“推恩令”后的汉一直到清,都不是封建王朝,是中央集权的帝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帝国,是工业革命前人类社会的最高组织形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可以集中每一份微小的单人力量,形成国家意志,国家越大,此种意志越强。而封建制度的存在,正是因为人们没有掌握帝国这种组织形式,庞大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让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尾大不掉。所以,中央政府不得不把权力逐步分解下探,以利于统治,结果呢,力量也在这个过程中被稀释了。古埃及、古罗马、古中国等等帝国们,在识字率、农工技术、政府效率等诸多方面做到了农业社会的极致,才得以进入帝国时代。简而言之,帝国是远比封建国更加高级的存在,直到工业革命的出现——由于人类技术的迅速进步,封建国家规模小、能量弱的劣势被工业的洪流填平了,在这股洪流中,封建国船小好掉头,化整为零,顺流而上,反而成为了弄潮儿,而帝国呢,在被赶超时还没有反应过来呢。

▲洋务运动

◆日本就是这样的封建国。不对啊,日本不是有天皇吗?天皇不是皇帝吗?日本不是帝国吗?这正是人们对日本的一个误解。很多人以为日本人自古就对天皇极其狂热,随时可以为皇道乐土刨腹自尽。错。日本天皇万世一统,并不是因为天皇的强大,恰恰是因为天皇的弱小。日本天皇出自古邪马台国,后被架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天皇就和曹操手中的汉献帝一样,是吉祥物一样的存在。同时,日本社会还处在君权神授的原始时代,天皇在二战后才放弃自己的神格,不似中国,帝位有德者居之。所以,在日本政治家看来,做掉天皇要犯下百姓眼中的“弑神之罪”,而自己的权力又不会增加,这买卖不合算。既然天皇没统治力,在这个历史时期里,谁在统治日本?幕府将军。有实力的政治家会请(或强迫)天皇授予自己“征夷大将军”之职位,有了这个职位,就可以为天皇代理国政,至于“夷”到底是谁,没人关心。

◆从1192年的镰仓幕府建立,到1867年德川幕府倒台,这700年漫长时间里,日本的真正主人都是幕府将军,而绝非天皇。幕府就是日本最大的领主,其下,有众多的封臣,封臣地被称之为“藩”。藩不大,和今天一个城市差不多,在农业社会中没什么力量,但也正因为小,藩民反而有归属感、容易团结、唇亡齿寒、相濡以沫。日本国门洞开时,德川幕府已经岌岌可危,其下众藩受幕府压榨,同时也各自为政,互有攻讦。为了在斗争中占有优势,各藩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文明和技术,出现了所谓“萨摩、长州、土佐、肥前”四强藩。而此时,700年来一直受幕府钳制的天皇也终于“多年媳妇熬成婆”。明治天皇利用各藩的力量和西方的先进技术、制度,把幕府将军彻底打进了历史教科书。所以,明治维新绝对不是什么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是彻头彻尾的暴力革命,大权旁落的天皇和受尽打压的众藩团结一致,做掉了不可一世的幕府。幕府倒台后,日本出现了权力真空,众藩中没有压倒性的力量,君权神授的天皇面对权力当然却之不恭。以工业革命技术为后盾,日本一夜之间从封建国升级为帝国。在帝国体系之中,日本青云直上,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

◆那么中国呢?作为一个老牌帝国,中国是一个臃肿的巨人,西方文明带来的痛感,要经过漫长的神经组织才能刺激到大脑。日本的某位智者了解了最新的火枪技术,告诉藩主,藩主就可以学习建造,而就算中国有同样的智者,同样尽职的官员,一层层打报上去,清朝都灭亡了。中国皇帝没有大权旁落的问题,自然也不会想到利用底层力量,反而时刻提防着人民,就算有光绪这样还算聪明的皇帝,手下也没有众藩,只有书生意气的戊戌六君子,打草惊蛇,一败涂地。幕府倒台时,日本有天皇继承,而清帝退位时,中国无领袖接任——革命党不服袁世凯,北洋军鄙视孙中山。老袁签了二十一条,琢磨过来了,咱们帝国有力量,还得学日本,于是自己要当天皇,但人家的天皇毕竟熬了700年了,又是神,你呢?结果死的很惨,生为护国能吏,死为窃国大盗。

风水轮流转,上局游戏中你的优势,很快就会变成下局游戏中你的劣势。日本特殊的政治体系拯救了他,而中国原本先进的政治体系却害了他。

第二是文化基础不同。

◆何为中国?古人云,夷狄用诸夏礼则诸夏之,诸夏用夷狄礼则夷狄之。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总结出一套特殊的文化体系,用以支撑庞大帝国的内核。慈禧嫌弃火车动了先祖的龙脉,因为中国用祖先崇拜代替宗教信仰。大学士倭仁说“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因为中国以道德规范代替科学技术。在历史上,这些特有的中国文化维持了帝国、尤其是帝国下辖各地方的长治久安,因为在农业社会中,宗教本就比祖先虚无,技术也没有道德有用——反而是玩物丧志呢。这套复杂的系统影响到方方面面,甚至成为选拔人才的方式——汉举孝廉,隋唐其实也是举孝廉,只不过要用文章写出来而已,可没听说过谁木匠活干的好可以当官的。所以当西方文明冲杀进来时,中国人一时半会儿没反应过来。

◆而日本可没有这样的政治正确,正如邓公所说,在日本人看来,不管白毛黑猫,抓住耗子,做成寿司,就是好猫。日本的封建体制,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非常相似。幕府下有众藩,众藩下有武士,武士正是日本社会的核心阶层。由于社会发展的落后,日本的文武政治还没有分家,武士是卫兵、是军队、是谋臣,是一切。他们勇猛好斗、质朴刚毅、轻视生死,但是他们为谁负责呢?为自己的领主,而绝非其他人,更不是天皇。日本历史上多次出现过武士为给自己的领主报仇,去刺杀更高级领主的事情。喊着万岁冲锋的日本兵,是明治维新以后才出现的。在国门打开的初期,日本还没有形成国家统一的文化思想,武士阶层心中也没有中国这样的华夷之辨,对于新思想、新技术,他们抱有一种朴素的功利主义态度,既然西方的东西好,我们就学吧,就像当年学中国一样。简而言之,中国自成体系的文化支撑了大一统帝国的存在,在遭到更先进文化的入侵时,开始负隅顽抗,而日本没有这种负担。实际上,明治维新中的著名人物,比如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都是武士出身。当然,明治天皇这样的大人物,自然要做一些过河拆桥的大事情。明治维新后,天皇发布《废刀令》,将武士对藩主的效忠转为对国家的效忠——这听起来是不可能的,其实很简单,只要把武士的工资条从藩主手里转到天皇手里就行了。何况,武士之间也有层级,推翻幕府,要靠藩主,推翻藩主,要靠上层武士,推翻上层武士就要靠下层武士。天皇远交近攻,不亦乐乎。随后,伴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律法和教育开始发挥作用,日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由一个武士对领主效忠的封建社会,转变为一个全民对天皇效忠的帝国社会。此时,融合武士精神、儒学、神道教等元素的日本文化体系成型了——武士道。武士道,是日本帝国的精神支柱,而一旦破坏这种文化体系,日本帝国也就和当年的中华帝国一样,不堪一击了。

▲甲午海战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检验)

日本的幸运,在于西方文明进入时,全民认同的文化体系没有形成,自然也就没有壁垒。而中国的不幸在于,自身优越的文化体系在遇到更优越的体系时,不甘于失败。

最佳贡献者
2

这是么得感情的杂学家大文豪在2020年4月30日写下的问答,关注我,看更多精彩历史【20】

前(tu)言(cao)

民治维新?我的天呐!明治天皇已经哭晕过去了朋友!

关于明治维新的一些浅见

日本的国情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有着封建王朝历史的国家都不一样。其他所有国家都经过了王朝的更替,在王朝更替的过程中,新朝的统治者往往和前朝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这些王朝更替的过程也被称之为革命。


但很有趣的是,日本从头到尾只有一个王朝,那就是菊花王朝。从公元前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建立菊花王朝以来,一直到今天,菊花王朝依旧在日本社会中维持着其正统性,这一特性也被称之为“万世一系”。


但是能因为日本没有经历过王朝更替,就能说日本没有爆发过革命吗?明显是不能的。至少被冠以“改革”之名的“明治维新”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资本主义革命。

1868年,明治天皇在日本各藩代表的支持下,发动了“明治维新”,走上了全盘西化的道路。可以说,1868年之前的日本和1868年之后的日本完全是两个国家,这体现在维新前后国家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


也正是因为这样彻底的“改革”,使得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短短20余年里,倾举国之力基本完成了由农业国思想向工业国思想过渡的壮举。这种自下而上,全面更迭社会理念的“改革”,称之为革命完全是没有问题的。


也正因为这种思潮是自下而上而起,又被上层广泛接受,日本才能迅速接受西方思想,在钢铁与蒸汽的时代赶上时代的潮流,以一岛国弹丸之地成为东亚强国。


为什么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工业化?

与一开始就清晰地奔着工业化而去的日本举国上下不同。清廷的洋务运动最早实际上是受到“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指导。


不是说这种思想完全不对,而是说这种思想其实就局限住了发起洋务运动的晚清官僚们,他们实质上是将洋务运动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一场自救运动,而非是自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的维新运动。

因此,封建地主阶级对鸦片战争失利的反思结果并非是如同日本受黑船事件冲击时所进行的反思一样,通过工业化来使国家强大。而是认为所谓“工业化”只是一种服务于“自强”和“求富”的“术”,却并没有将其当成“时代的大潮”来看待。


故而,洋务运动的核心思想“自强”和“求富”虽然从表面上认识到了晚清举国之欠缺,但本质上封建地主阶级仍未理解“工业化”之本质。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种全民意识,连日本的妓女都知道向外国商人卖淫是在为实现本国的工业化而做出贡献。而晚清的洋务运动只局限于少数几个略有见识的晚清贵胄和权臣,最高统治者慈禧对于“工业化”亦无丝毫之理解,平民百姓犹视火车工厂为破坏风水之邪物。这样的社会开蒙程度,又如何能够撑得起“工业化”这盘需要落后的农业国家倾举国之力进行变革的大棋呢?

以上,便是关于“民治维新使日本走上工业化道路,然而同一时期的洋务运动为何没能把中国带向工业化?”这个问题的解答。如有补充,欢迎在评论区讨论。码字不易,希望大家可以点点赞点点关注,感谢~

3

这个与中日两个国家的国情和民族性格有关。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传统,几千年来一直都是文化和文明输出者,具有深刻的文化自信。相反,日本是一个地理上封闭,文化上薄弱,一直以来都是文化输入者的角色。因此,日本面对外来文明时没有历史负担,没有顽固的坚持,而是乐于或者说是习惯于接受新的文明。这就是中日两个国家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不同的国家态度和国民心态。中国文化的自信妨碍了中国对新的文明时接纳,加上统治者缺乏文化根基和制度自信,自然就采取了闭关锁国,试图抗拒外来文明的冲击,相反,日本对西方文明的全面接纳使得日本迅速跟上了世界发展的节奏,继而快速发展现代工业文明并超越中国。

4

新恒非常荣幸回答题主的问题,但首先更正下日本是“明治维新”不是“民治维新”。

比较明治维新于日本,洋务运动于满清,一定要先了解它们各自。首先来了解一下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大臣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经过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西方工业发达给他们带来的利处以及中国疲弱的工业体系和经济水平。这些人已经接受了西方工业化的思想,而不是一昧的夜郎自大。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洋务运动的领导者

洋务运动所秉承的思想就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并没有使中国彻底走上工业化道路。

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

而日本明治维新就不同了。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通过这次改革,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明治维新的群众基础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与洋务运动前的中国情况基本一致。同样是“闭关锁国”,同样是封建统治阶级发动和领导的资产阶级改革,同样是遭受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并不得不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同样是社会矛盾重重,同样是为了缓解内部矛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以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为何最终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并成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而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却依然任人欺凌疲弱不堪呢?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结果

二者自然是存在很多不同的地方的。一:明治维新主张的是“脱亚入欧”,全盘西化;而洋务运动主张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说以中国传统为本,用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来维护落后的生产关系。采用先进的生产力用于陈旧的社会关系中,矛盾自然会出,改革也不会持久奏效。二:改革的发起者、支持者和背静也都不尽相同。明治维新是在民族危机意识下进行的改革,改革比较彻底,涉及到了各个阶层和社会层面并形成了新的社会阶级和生产关系。而洋务运动只是少部分的开明地方大员的行为,受众面小,其支持者和影响力有限。其目的性也是比较局限,不过是借机发展壮大自己而已。因此导致了二者的结果不同,日本改变了落后的精神面貌和工业水平并开始了向现代化工业强国迈进的步伐;而洋务运动只是让中国更多人认识到了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而未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依然不断的遭受着列强的侵凌,给中国辉煌灿烂的历史加了一个重重的感叹号!

明治维新后日本引进国外纺织设备

这就是洋务运动为何没有起到明治维新的效果的原因。这段历史也再一次告诉我们改革就要彻底,蜻蜓点水式的改革注定起不到多大作用。像商鞅变法完全打破了奴隶主的束缚解放了生产力,激励了农民的热情,大秦成功了。而王安石变法,就由于没能打破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而以失败告终!

新恒的回答就是如此!喜欢的朋友点赞评论!顺便给@新恒谈史论文

5

明治维新使得日本在短短二十年之内就强盛了起来,但洋务运动却没能改变大清朝的命运,这是因为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其实还有有着很多的不同的。

首先日本的国土很小,但大清王朝的国土面积很大。两个政府的体量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日本二十年之内能完成的事情,在大清朝可能需要五十年才能改革完成,而且日本的那一套可能只适合小体量的国家,不适合大体量的国家,毕竟各国都有各国的国情在哪儿。

其次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所以能顺利实行,那是因为日本的武士阶层推翻了日本的幕府统治,拥立天皇出来主政。天皇在幕府时代只是一个象征,是没有任何实权的。可是现在人家把你捧上位了,你肯定要顺从时代的潮流,大力推行新政啊。

可当时大清的洋务运动是在慈禧太后的监督下进行的,慈禧太后一直一来都是掌权派,而且思想比较保守,洋务运动在她的指挥下进行,就说明这个运动往往只能点到为止,一旦伤害了固有阶层的利益,马上就会被叫停。所以这就导致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限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仅仅是取得了一定成果,根本没有如同日本那样翻天覆地的效果。

再者,日本是岛国,孤悬海外,受到各方势力的影响很小。但大清是亚洲大国,这就导致大清时刻受到来自周围各国的影响,改革可以,但始终不敢大改,害怕一旦乱了,周围的国家趁虚而入。再加上当时历史留给大清朝的时间太短了,所以最后大清朝的洋务运动并没有达成日本那样的效果。




6

四亿人的国家和四千万人的国家,这两个国家想要实现工业化,能是一个难度吗?超过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和不到四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家,这两个国家想要实现工业化,能是一个事情吗?政治体制问题确实非常关键,但永远不会是最重要原因。客观来说,什么样的制度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阻碍成功的最大因素永远都是非常实在的客观原因。

民治和洋务的区别,不是两国是否可以实现工业化的根本原因:

如果把洋务运动和民治维新的工业成就调换一下,发动洋务运动的日本照样是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即便日本天皇还拥有封建皇帝的种种权力(详见同时期的德国)。可是民治维新时期的大清,照样还是难以实现工业化,它即便民治维新,工业也不能一蹴而就。

历史课本上虽然对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有点种种的对比和总结,但那些对比更多是出于政治教育的目标,而不是真正分析两国的实质性差距。工业化的标准非常简单,一方面是要教育本国的民众(至少是少部分精英),另一方面则是要建设本国的工业基础。

对于日本来说,它只需要教育四千万民众中的一部分,并在远远不到四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立相应的工业基础。日本实在是太小了,做什么事情都会方便一些。民治维新的难度其实非常小,所以日本很容易的就取得了相应的成功,成为工业化的新国家。

可大清就远远不同于日本了,它的人民实在太多了,它的土地面积也太广了。大清要在超过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工业化,它要教育四亿的民众,做什么事情都非常的麻烦。别的不说,从大清的最北边走到最南边,往往就要走好几个月,难度太大了。

以当时大清的体量来说,除非当时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无偿的帮助它,都无偿的把自己国家的人才和工业设备运到大清,否则它不可能在同样的时间内建设整个国家的工业基础。大清在洋务运动时期的成果其实非常不错,不弱于同一时期的日本,可是这些设备分布在大江南北,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密切的配合与联系,没能形完整的工业圈。对于这一点,即便大清当时进行了民主改革,也不可能解决这个让它头疼很久的重大问题。

当时的民主改革是一种什么改革呢?就是将原本由皇室控制的国家,变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集体控制。即便大清的皇族交出权力,继承这些权利的人必然也是各地区的利益带头人。每个地区都要保护地区利益,民主化的大清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工业设备都建设在一个地区,确保有一个地区可以先发展起来(先实现工业化)。最终必然是像洋务运动一样,南边一个造船厂,北边一个炼铁厂,中间一个兵器厂,没办法形成完整工业链。

当时的美国其实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美国就贼一些:当时的美国更像一些主权国家的联盟,一些州实现了工业化,但另一些州依旧是较为原始。可最后,美国的整体实力居然还不错,它毕竟有一些州进入了良性循环。

文/垂垂国际智库

大清与日本最大的差距,其实是体量的问题,大清太大了,它不可能突然在整体上跑起来,又不可能先发展一个地区,最终哪个地区都没发展起来。

7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由上而下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经过倒幕运动后日本,大权才回到最高统治者天皇手中,因为是经历过战争清除了封建保守派才夺回的政权,所以高层统治者励精图治,创新向西方学习,希望把国家建设成一个强国。

而清朝,一次次签订不平等条约,财政方面的困难比日本大得多,而且真正执掌大权的是慈禧太后,皇帝大权旁落,慈禧太后与官僚腐败无比,宁愿把财政的钱花在自己的生日上,也不用钱来补充军费

清朝保守势力的阻挠,当时只有那么几个大臣和一些知识分子支持洋务运动的,而从上而下直至平民大多数都是封建思想保守派,认为自己祖宗传下来的传承不能断,即使现实被多次打脸也孤注一掷的认为不用学西方的,这就导致了失败。

8

我是燃血,我来回答。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工业化,把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作个对比,就能得出清晰的判断。

工业化的概念

工业化,通常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其前提条件是:

1、君主立宪制确立,为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提供了根本保证。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3、对外贸易,提供了大批的自由劳动力与大量资本。

4、生产技术已经成熟,为工业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5、自然科学的进步,为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6、指导变革的新经济学理论出现,对工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7、新兴产业出现,为工业化提供了启动契机。

综上可以看出,工业化是政治、经济、资本、理论、生产力革新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1、背景

从国际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完成,统一的世界市场,分散、落后的国家不可避免地纳入整体中,中国的洋务运动与世界大势是分不开的。西方国家掀起了殖民战争的狂潮,中国遭遇了严重的外部安全威胁。

从国内看,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

2、主要成就

开办新式企业

开创报刊

开设新式学堂

选派留学生

翻译书籍

架设电报

修建铁路

3、运动结局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朝海 军实力的完全丧失,也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明治维新

上面所述,洋务运动被中日甲午战争终结,那么,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对比更有现实意义。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判断结论

1、洋务运动未能建立与工业化相适应的政治体制。

2、洋务运动提供的工业化与清王朝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体制格格不入。

3、缺乏指导洋务运动的科学理论。

4、洋务运动缺乏完整的计划,各做各的,缺乏全国步调一致的行动。

5、主持洋务运动的官员识见不足,守旧人士的反对,思想不够统一

6、整体社会欠缺工业化的动力。

7、清朝后期官僚政风败坏,不能为工业化提供清明的政治环境。

8、先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尤其是日本,不允许中国走上自强之路。

9

相同点:(1)背景相同。都是在 19 世纪中期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开始向西方学习。(2)目的相同。都是要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 统治。(3)内容相同。都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 业、新式军队,进行了教育改革。

不同点:(1)领导力量不同。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主要是地方掌握实权的 总督和巡抚。掌握中央实权的慈禧太后在支持顽固派、洋务派之间,犹豫徘徊, 致使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是日益 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推翻了幕府统治后,由明治天皇掌权,二者形成合力, 进行大刀阔斧、全方位的改革。(2)具体措施不同。政治方面:中国洋务运动根本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日本则改革落后制度,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建立新 的体制。经济方面:中国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军事、民用企业,军事工业均为官 办,民用企业有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三种。日本则进行大力改革,政府投 资兴办一些近代工业,作为示范,同时鼓励私人资本主义发展。文教方面:中国 只办了三十多所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选送了几批出国留学生, 原有的教育体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丝毫的触动。日本则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建 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3)阻力不同。洋务运动外受 西方列强,内受封建顽固势力的严重阻挠;日本幕府体制专制色彩较轻,倒幕运 动的胜利扫除了改革障碍。(4)结果不同。中国洋务运动实行“中学为体,西 学为用”,最后失败;日本明治维新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而且更重视西方 国家先进的政治文明制度,最终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近代亚洲唯 一的强国。




10

最大的区别就是,日本是引进生产线大力学习,消化吸收,中国是重金购买产品和聘请外国技术人才维护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