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邀!

丁公,是项羽手下的将领,曾在彭城西面追困过高帝刘邦,短兵相接,高帝说:"....两个好汉难道要相互为难困斗吗?放我一马吧。"丁公确实也佩服刘邦,于是领兵撤还,放过了。

在刘邦夺得天下之后,丁公借自己放刘邦一马的恩情,前去投奔刘邦,结果被刘邦下令绑了,拉到军营中示众,说道:"丁公身为项王的臣子却不忠诚,使项王失掉天下的人啊!并说让后世为人臣子的人不要效法丁公!"说完把他杀了。

司马光为何给予高评价了?

司马光从小受父亲教育影响,诚信一生,忠于君王的一代正人。认为身为臣子却不忠诚的人,如果人人有二心,以图求取厚利,那么国家是不得安宁的,这个丁公的存在将会影响帝王的形象与尊严。依照礼仪是不可宽容的。似此杀一人干万人畏惧,其虑事是深刻又远广,汉高帝的子孙享有上天赐予的禄位四百年。应当的啊!

最佳贡献者
2

丁公放走了对手,不但没得到感恩,反而被杀掉了。刘邦用行动告诉后人什么是忠诚,什么是背叛。然而他曾孙却不听话,把“背叛”诠释为“义”,毁了江山。


刘邦和项羽翻脸后,刘邦联合五路诸侯,五十六万大军,去收拾项羽,兵多将猛,联合军觉得很牛叉,到了彭城抢夺财宝、美女,天天大酒大肉,感觉轻松地就能收拾掉项羽。

没想到的是项羽带了3万精兵,只用了一上午的时间,杀了十万联军,把刘邦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眼见就没了活路。


也是刘邦命大,突然刮起了一阵怪风,飞沙走石,吹的人睁不开眼睛,混乱中,夏侯婴拉着刘邦,冲出了包围,刘邦身边只剩下十几个骑兵。

刘邦正侥幸时,突然一声炮响,冲出一队人马,为首的是项羽手下大将丁公。刘邦当时毫无战斗力,只有束手就擒的分了,但他还是内心挣扎了一下,服了软,向丁公求情说:“咱俩都是牛人,干啥要往死掐呢?”没想到丁公居然心一软,放走了刘邦。


没想到的是,在400多年后,赤壁之战时,曹操被燃得焦头烂额,带领着残兵败将来到经过华容道,曹操扬鞭大笑“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言未毕,一声炮响,冲出了大将关羽。曹操也说了软话:“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关羽便放走了曹操。


丁公和关羽身为大将,却放走了对手,虽然原因不同,丁公是为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关羽是为了报答恩情,但是这种行为无疑是背叛,毫无原则的放走对手,而且都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刘邦逃生后最终干掉了项羽,成了汉高祖;曹操脱身后,灭亡了蜀国,谥号武皇帝。他俩私心一动,轻轻一抬手,改变了历史。

放走了对手,两个人的结局截然不同。丁公很悲催,在项羽失败后,他投奔刘邦,没想到的是汉高祖耍流氓:“你是项羽臣子,却不忠诚,正是有你这样的人项羽才失去天下!别带坏我的臣子。”于是杀了丁公。


关羽放走了曹操,诸葛亮执行军令要杀关羽,刘备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我和关羽一个头磕在地下,说好了同生死,你杀了他,我咋活,记个大过算了。”关羽不但没事了,反而这事成了关公讲“义气”实锤,在民间广为流传,让人费解。难怪史书上没有记载这个故事。

项羽真是用人不当,由于项伯在鸿门宴前通风报信、丁公放走刘邦,才酿成大错,改写了历史。作为臣子,首先应该有的观念,就是忠诚,如果刘邦也把这样的人留在身边,那么其他人就会效仿,如果都在关键时刻抖抖私心,那汉室江山如何稳固。


而刘备对关羽的做法,就是用“义”字绑架国法,在关乎国运的大事上,做出了错误的抉择。从帝王气度上看,刘备比他老祖宗刘邦差老鼻子了。

3

丁公本是西楚霸王账下的将军,不过他却放过刘邦,按理说丁固也算是对刘邦有恩,但是后来刘邦还是把丁公杀了。而宋朝的司马光对刘邦杀丁公之事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那刘邦杀恩人丁公,司马光为什么会给予很高的评价呢?

丁公原是项羽账下的将军,当秦朝灭亡后,项羽虽然没有称帝,却有着皇帝一样的权利,后来项羽和刘邦相争,进入四年的楚汉相争时期。

在楚汉相争开始的时候,刘邦屡次败于项羽,其中一次项羽又大败刘邦,刘邦仓促逃走,但却有楚军对刘邦穷追不舍,其中就有丁公。

丁公追上刘邦后,刘邦在情急之下于是对丁公说“难道两条英雄好汉要互相伤害吗?”最终丁公放过刘邦,刘邦也因此能安全离开。

后来在楚汉相争的最后,韩信在垓下之战中对项羽进行重重包围,项羽最终兵败自刎而亡,刘邦得以建立大汉王朝,然而当丁公再次见到刘邦之时,刘邦已经富有天下,这时刘邦需要的是忠于自己主公的来体现忠君思想,而不是背叛自己主公而帮助敌人的叛臣思想。

因此刘邦觉得丁公对自己主公项羽不忠,因为这样的人,让项羽最终失败,所以刘邦就杀了丁公。

刘邦是汉朝开国皇帝,到司马光所处的宋朝时期,已经很多年,同时刘邦建立的大汉,分为西汉和东汉,加在一起也有四百余年,司马光对刘邦杀丁公之事,觉得“刘邦杀丁公一人,而千万人惧之,给对主公不忠之人有了借鉴,也同时体现了忠君的思想,这说明刘邦考虑事情是非常深远的,杀一人而千万人惧,大汉也得享国运四百余年”。

而司马光所处的宋朝是文人的乐园,文人地位很高,又是儒家思想,最重忠君,但丁公是项羽账下的将军,却放过刘邦,丁公虽然有恩于刘邦,但却是对项羽不忠,这违背了忠君思想,刘邦因此杀了丁公,因此司马光对刘邦杀丁公之事给予很高的评价。

4

其实这只是一场政治作秀,刘邦在演!

先说说这个故事,其出自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季布传》。话说彭城之战,刘邦联合众诸侯,共计五十六万大军。以逸待劳,对战从山东齐国长途奔袭而回的项羽,和他的三万轻骑。结果没有韩信的刘邦打仗果然不是项羽的对手,五十六万大军居然被项羽三万人给击溃,死伤无数。当时史书是这么记载的:

汉军皆走,相随入觳(音鼓)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

一杀就是十余万,估计项军手中的刀剑都给砍钝了吧。而刘邦最终丢下老婆孩子,只余数十骑遁去。而这时候,丁公就出场了,他本是项羽麾下将领,奉命率军追击刘邦。而且半路上还将给追上了。

按理说,这时候丁公只需要一声令下,便可擒下刘邦,楚汉之争也就算完了。但是,刘邦这人打仗不咋样,嘴遁功夫可是绝对的一流啊!

他情急之下对丁公说道:你与我都是好汉,何必互相为难呢?你放我一马,他日必有重谢。这丁公傻乎乎的,居然还真就把刘邦给放了,这才有了一统天下的汉高祖刘邦啊。

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引兵而还。

所以说,丁公绝对算得上是刘邦的大恩人。

然而刘邦平定天下后,丁公找上门儿来了,心想着好歹咱当年也救过你一命,这下你刘邦发达了,怎么也得表示表示吧?

刘邦确实表示了,他直接就把丁公拉到军营中,到这所有人的面把丁公给杀了。理由是丁公不忠,身为项羽麾下,却来想自己讨要好处。正是因为有丁公这样的人,他项羽才失去了天下。

“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也。”

这个逻辑我是真的服,按刘邦这么讲,项伯是不是应该被大卸八块啊?很显然,这与恩怨本身无关,刘邦之所以这么做,乃是为了作秀。

同样是司马光的文章里,还举了一个反例。那就是季布与刘邦的恩怨。话说这季布乃是丁公的外甥,其也是在项羽手下为将。当初楚汉之争的时候,季布曾多次令刘邦陷入困境,而且还出言羞辱刘邦。后来项羽败亡,刘邦开始找他算账,为了捉拿季布,刘邦下令悬赏千金,而如有窝藏者,夷灭三族。由此可见刘邦是有多痛恨季布。

当时季布走投无路,不得不隐姓埋名,自降身份,跑到鲁地做了别人家的奴隶。但是他主人朱家将他给认出来了,此人也是一侠义之士,对于季布也是颇为敬重。

要知道季布当初在楚地可是有名的重情重义,号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所以朱家不忍就此将季布供出去。但是如果不把他交出去,自己危险又很大。

于是朱家想了一个办法,他跑到长安,找上了当时的滕公夏侯婴。这个夏侯婴就是后来曹操本家夏侯家的老祖宗,即夏侯渊、夏侯惇他们的先祖,乃是西汉的开国功臣,颇受刘邦信任。

朱家对夏侯婴讲,刘邦这时候通缉已经是丧家犬的季布,有些过分了,不仅在天下人看来,刘邦非常小气,睚眦必报。而且还可能会将季布这样一个人才推向敌人,比如什么匈奴之类的。

夏侯婴将此话转告给了刘邦,刘邦心想也对,我跟他置什么气啊,于是下令赦免了季布,还重新启用他为郎中。由此刘邦胸怀大度,爱才惜才的名声也就传开了。

这两件事儿,司马光放在了一起来写,显然是有深意的。他通过这样一个对比,来告诉世人,刘邦所作的一切都是以大局为重,至于个人情感,什么荣辱恩怨,他是放在一边的。

赦免季布,他博得了一个大度的好名声,杀掉丁公,他又拿下了一个喜忠的高大形象。

特别是杀丁公,明明是有着恩将仇报这样坏名声的危险,他居然还这样做。显然其有着更多的考虑。当时的刘邦天下初定,他需要什么?忠臣!只有忠心,才能保证其政权稳固。

所以,他刘邦是杀给底下群臣看的,他在告诉这些人,为臣者不忠就会是这样的下场。

其实丁公来得不是时候,如果再往前几年,刘邦肯定会把丁公当恩人一样供着,高官厚禄奉上。

这个看雍齿就知道了,这哥们儿乃是刘邦同乡,但他却看不起刘邦,不止一次背叛刘邦,陷刘邦于困境,刘邦恨他绝对比季布要厉害。可是刘邦没有因为个人喜恶去对付雍齿。每次雍齿来投,他都是好生接待,后来甚至还封其为侯,让其光宗耀祖,得以善终。

很显然,你说刘邦不想杀雍齿,那肯定是假的。但他却以德报怨,无非也是为了作秀。因为那个时候,他需要人才,他如果报复雍齿,估计会吓走更多来投奔他的人。后来得到了天下,雍齿好歹也算是跟他一起打天下的。

如果秋后算账,世人又会说他,再加入雍齿和韩信、英布这些人不一样。他是个庸人,对刘邦没有什么威胁,于是刘邦也就一直没对付他。

总而言之,刘邦上述的一切作为,都是在演戏,在作秀。

司马光站在一个历史评判得角度,对此自然是评价颇高,典型的帝王权御之术教科书嘛,你不得不承认,刘邦可能德行不咋样,但情商是真的高。这些事儿,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且不说对于丁公忘恩负义,对于季布和雍齿的恩怨,他居然说放下就放下了,简直可怕。

他能得天下,不是没有道理!

对此,司马光是这样评价的:

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

可以说的很到位了!

5

丁公分不清敌我,对项羽不忠,而且他所放过刘邦的地方,正是刘邦难看的时候,所以最终被刘邦杀死。

彭城之战,刘邦率领的56万大军,被项羽的三万骑兵打败,汉军被杀的血流成河,刘邦被迫出逃。刘邦在逃跑过程中,为了减轻车子的重量,几次将自己的儿子女儿踢下车,后来还是夏侯婴把他们捡回来了,但是刘邦在这种气情况下依旧没有逃过项羽追兵。

追上刘邦的楚军将领就是丁公,但是丁公没有上去捉拿刘邦,因为刘邦对他说了一句“两条好汉难道要互相迫害吗?”,丁公就退兵了,这样使得刘邦得意冲出突围。

楚汉之争最后刘邦取得了胜利,此时丁公自诩为刘邦的恩人,估计还到处吹嘘当年要不是自己放刘邦一马,哪有今天的汉王,于是找刘邦讨要赏赐,但是刘邦却以丁公为臣不忠的理由,把丁公斩杀。

刘邦斩杀丁公表面上的理由是丁公为臣不忠,作为项羽的臣子,放过的刘邦,这就是对项羽的不忠,而其实上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丁公的存在,就是刘邦曾将那段被项羽追着打的屈辱存在,所以刘邦杀了丁公。

后世的司马光在时候特意提到了这一点,他专门写了一篇“臣光曰”评论此事。司马光认为,汉高祖刘邦从丰邑、沛县起兵以来,网罗强横有势力的人,招纳逃亡反叛的人,也已经是相当多的了。待到登上帝位,唯独丁公遭受杀戮,这是为什么?

他的解释是汉高祖据大义作出决断,使天下的人都清楚地知道,怀揣个人目的布施恩惠给人的人,尽管他救过自己的命,依照礼义仍不予宽容。司马光认为,似此杀一人而使千万人畏惧,这不就是深谋远虑吗。汉高祖的子孙享有上天赐予的禄位400多年,这就是汉王朝长治久安的根本所在。

司马光后世也是一位政治家,所以他从政治的角度说出“似此杀一人而使千万人畏惧”,可以提倡臣子对帝王忠诚,给予刘邦很高的评价。

6

这里有三个历史人物:刘邦、丁公、司马光,先对这三个人物做一个简单的概述。

刘邦,我们很熟悉的的历史人物,草根出身,在公元前202年,宣告汉朝正式成立,名号“汉高帝”。刘邦手底下的名将有张良、韩信等,项羽就是毁在他手里的。

丁公,据说原名丁固,项羽手下将领。

司马光,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代表作有《稽骨录》、《潜虚》、《资治通鉴》等。

刘邦和丁公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司马光是后代的学者。常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忘恩负义者,人人得而唾之!

可为什么,司马光对刘邦斩杀恩人丁公之事,给予刘邦很高的评价呢?分析如下。

恩从何来

当年刘邦还是屌丝的时候,就投奔了楚国项梁,和项羽是同事。项梁战死在定陶后,因刘邦救援有功,项羽很欣赏他,便与刘邦结拜了兄弟。

后来在楚怀王的挑拨离间下,再者那时刘邦已经有了自立之心,最后刘邦从此和项羽分道扬镳。严格意义上说,刘邦背叛了兄弟。

自此一别,天下两分,拉开了世界闻名的楚汉相争!

公元前205年,刘邦趁着项羽北上攻打齐国的时候,亲自带领近六十万兵马偷袭彭城,取得大胜。

项羽一听到消息,立马带着三万精兵赶回彭城,以少胜多,灭了刘邦十几万人马,剩下的溃不成兵各自逃散!这是一个历史上很经典的一个以少胜多的战争案例。

败战后的刘邦,被追的到处逃亡,项羽命令手下将领丁公乘胜追击,结果还真的给丁公堵住了刘邦!

刘邦一看性命不保,也不顾脸面了,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向丁公诉说着自己的人生无奈与沧桑,诉说着当年与项羽的结义之情,可谓是情深意切!

丁公一听,还真的被他打动了,他认为刘邦确实是真性情的汉子,于是便放生了刘邦。

据《楚汉春秋》记载,薛人丁固与彭城人赖齮骑而追上,上被发而顾丁公曰:“吾非不知公,公何急之甚。”于是回马而去之。

为何忘恩负义

战败后得刘邦,时运上升,遇到了很多良将,而项羽则慢慢的处于下风,最后败给刘邦,自刎于东江边。

项羽一死,丁公想着当年有恩于刘邦,找他总有一口饭吃,就去投奔了刘邦。

丁公做梦也没想到,对于他的到来,刘邦不但没有盛情招待,反而命人杀了丁公!

刘邦为什么杀恩人刘邦呢?分析主要有几方面原因。

(1)当年,刘邦曾背叛楚国,背叛项羽,最后楚国毁灭在自己手里。他内心深刻的知道,背叛的人是很恐怖的,自身就是一个案例。

虽然刘邦自己曾经是背叛之人,但他也恨背叛的人,或者说惧怕背叛的人。

丁公当年放他离去,是背叛了项羽,如果他投奔了自己,某天会不会也走自己的背叛之路呢?

(2)对丁公来说,他认为自己是有恩于刘邦;可在刘邦认为,当年在这种人物面前苟且偷生是他一辈子的耻辱!

尤其他曾经听闻,丁公以前曾向人炫耀刘邦是自己手下败将,如何的向自己求饶,以刘邦的性格,早就想剁了他了!

(3)古语有言“战场无父子”。交情再深,那是私情,一旦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任何一切都应该放弃。丁公在刘邦看来,就是没有国家立场的人,即便收留他,也没有太大作为。

综上所述,显然司马光是很认同刘邦的做法,因此对刘邦杀恩人丁公之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原创首发:历史小地主

7

但凡那种开国意义上的皇帝,眼光都是相当犀利的,能当到开国皇帝的人,没一个傻子。朱元璋,李渊,刘邦,赵匡胤等等这些人,心里十分开明清澈,忠奸善恶瞒不过他们。

丁公在彭城追击刘邦时,因刘邦一句话而改变意志,这句话大概意思就是英雄和英雄之间何必相互为难。在这么关键的时候,丁公居然能放过刘邦,足以体现丁公的不忠。刘邦看在眼里,表面央求丁公,内心却是十分看不起他。

而丁公却活在梦里,自认为是英雄。楚汉战争结束,感觉刘邦会卖他个人情,让他混个官当当。可是他错看了刘邦,刘邦可不是他眼里容易被花言巧语蒙蔽双眼的人。

刘邦一直是个极其重视手下忠诚度的人,尤其是在晚年。在收拾完项羽后,他也担心自己的人日后会不会像自己一样叛乱,所以杀鸡儆猴,杀丁公这种人给韩信,英布等人看,这就是后果。

司马迁了解这段往事来龙去脉,所以刘邦这种“恩将仇报”的行为在他看来做得很正确,评价自然高了。

8

他敢写刘邦的不好吗

9

为天下者不顾其家。何况恩公?越有恩,越要收敛。功劳大的多了去了,不杀个有分量的,怎么镇局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