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八十年代的农村电影放映员是一个非常吃香的工作,有谁知道当时吃香到什么程度?

八十年代的农村电影放映员是一个非常吃香的工作,有谁知道当时吃香到什么程度?

2020-10-30 09:02阅读(62)

八十年代的农村电影放映员是一个非常吃香的工作,有谁知道当时吃香到什么程度?:对于80年代的农村电影放映员,那时候的确是一个非常羡慕的工作,因为在80年代的

1

对于80年代的农村电影放映员,那时候的确是一个非常羡慕的工作,因为在80年代的娱乐项目是非常的少了,即便是电视也不是太多,一个村儿有可能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放电视还需要收费的,但对于露天电影是不收费的,那个时候经常盼着放映员来村里放电影,有时邻村放电影也要去早早的搬着小板凳去占一个地方等着看电影。



记得那时候的电影放映员,一般都是有自己的一辆自行车,带着放映的机器到村里。首先,这些放映员都是提前到村里,然后由村里负责人带领着上饭店(或者是在村干部的家里)请他们吃饭,吃的那是相当的好。晚上要炒上几个菜,然后要有一瓶小酒。当放映员吃饱喝足以后,天色也就渐渐的晚了。村里的干部派人提前把银幕拉上,也就是一块大白布找一个地方挂起来。



一般农村放电影都是在村委的大院里,放映员把机器支好以后,逐个片子进行放映,一般每晚上放两个电影,时间应该在10点左右就能结束。如果说和放映员关系比较好的话,放映员会让观看电影的群众在附近看电影,这样能够看一个正面的电影。所以那时候的放映员,在农民的心目当中是一个非常崇拜的一个职业,也是一个非常羡慕的一个职业。在那时候放映员是最接地气的一个职业了,也可以说是农民接触最经常的一个非农业的工作人员。



对于那个时候的电影放映员,找对象是最好找的,而且工作也是最好的,吃的饭也是最好的。因为那时候确实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每一天到一个村里放电影,每个村里的村干部都会积极的靠上去,然后弄好吃的给放映员吃,这样放映员就会给放一个好片子,而且还经常的在那个村里放电影。每次放电影村里都会大喇叭宣传,让大家到村委大院里等着准备看电影了,当然附近村的村民也来看电影,可以说是人山人海的,不像现在农村几乎已经不放电影了,即便是放电影也是了了几个人去观看。



总之,对于80年代电影放映员这个工作,确实是一个非常好、非常舒服的工作,也是农村老百姓接触最多的一个行业。放映员的确是非常吃香的,到哪一个村里都像接天神一样接送,对于吃喝方面的招待是非常好的,因为那时候温饱问题也都很难解决,更别说每一顿还能吃上一点肉鸡蛋之类的。当然随着网络科技的发达,现在看电影的人非常少了,在大城市里有电影院也只是看看新片上市,当成一个娱乐的场所,如此大趋势,放映员这个工作理所当然的也就退出了市场,至于以前那些年老的放映员都已退休了。大家是怎么看80年代放映员的这个工作的?敬请下方留言交流。

2

【大别山鹰】答疑:八十年代的农村电影放映员是一个吃香的工作,有谁知道当时吃香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勾起人们对过去岁月美好记忆的问题,必当引起我们这些六O年代人的兴趣。

在七八十年代,农村文化生活的表现形式有:听书、听广播、看样板戏,以及七十年代末才在农村推广的放电影等四种动态传播方式。在四种文化传播形式中,电影以声、色、形、影集于一体而倍受人们追捧。当时的电影拷贝都是黑白的,艺术效果和录音效果,以及道具和场景表现能力都比较差,但在当时文化娱乐活动极少的农村,虽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人们追捧电影的热度可以用\"狂热\"一词来形容。在当时,只要一听到某某大队放电影的消息,生产队长也会在这一天提前收工,赶紧吃完晚饭成群结队、湾前湾后吆喝乡邻结伴前往观看,哪怕是相隔十里,二十里路程都乐此不疲。放电影的场地小,于是,在放电场地的围墙上,大树上都扒满了看电影的人,小孩子则骑在大人的肩膀上看得哈哈笑。当时放电影因电压不足,放出来的声音叽叽喳喳变了腔,于是人们便用象踩自行车一样的脚踏发电机不顾疲劳地踩,虽然踩得满头大汗,但由于在电影放映机旁,看电影视线好,便成了人们抢着干的义务活。

放电影如此被人们热爱,放映人自然也是被人尊敬讨好的人,为了给村民多放几场电影,大队干部会在吃喝招待上讨好公社下来的电影放影员,除承担放映器材的搬运任务外,在接到放电影的通知后,便派人四处收集好菜招待放映员。曾记得当时全劳力做一天的农活才5分钱的工分值,猪肉是5毛钱一斤,牛肉是7毛5一斤,而招待放影员的却是1.5元一瓶的竹叶青酒,吃的是鸡肉、猪肉、牛肉和鱼肉,饭食是鸡蛋面,这在当时是超高档的饮食规格,可以想象得到放映员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以上是@大别山鹰的个人观点,关注@大别山鹰,关注#头条三农#,每天为你分享不一样的三农观点。

3

那年代,公社放映员那是个高级职业。有那个大队或村庄要放电影了,那就是个节日,这天大队所在地的村民早早收工,下午三丶四点钟拉好银幕村民就把椅子凳子占好位置,我们小朋友打打闹闹,家家户户杀鱼宰鸡招待亲朋好友,放映员在大队食堂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队干部全部作陪,会喝酒的左敬一杯右来一碗,把放映员喝得面红耳赤。入夜,汽油机响声响彻山村,两盏灯泡亮了,观众一起兴奋地欢呼(那时乡下没电’),放映前大队干部先说几句话,下个通知什么的,然后大家就看电影。那年代战斗片最受欢迎,要是放戏曲电影片,那放映员或者到电影公司拿片的人就要骂惨了,他就会解释电影公司就这个片子,没有别的了,别的都是以前看过的,要是拿了也要挨骂,众口难调啊,要是拿了新片那就不一样了,小朋友第二天在学校都会绘声绘色地讲解,模仿。还会拿来和别的大队比较,有面子。当然这是顺利的。要是碰上发电机故障,那也是一片起哄的喝彩,各种冷嘲热讽,什么草包,饭桶,鱼肉吃多了卡死了等等,要多难听有多难听,这时发电机旁里三层外三层围着看热闹的,就是寒冷的冬天你看放映员额头上汗珠也是滴滴嗒嗒,心慌啊,修不好怎么对得起几千观众,有的人可是走了十多里路来看电影的。总的来讲要有好片,机器不要发生故障,那放映员可就轻松地抽别人递的烟,反之吃完的都想吐出来。

4

因为那时候的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又没有电视、电脑,所以电影成了当时农民最期盼的文化娱乐形式。人们十分渴望村里能来人放场电影。所以放电影的师傅(放映员)自然成为了人们最欢迎、最崇拜的人物了。

如果确定哪一天要放电影,消息一般二三天前就有人知道了,喜讯便迅速传遍全村甚至外村,于是大家就都盼着那一天快点到来。

放映员一般下午到村,晚上放电影。有不少小孩上午去到放影场去占窝,一到下午,大人小孩早早地来到放影场,象过节似的热闹。

大队是很重视的,因为申请放场电影不容易,要在全公社六七十个大队排队,今天好歹盼来了,能不当大事办吗?干部跑前跑后,又是派人买菜做饭,还要安排人布置场地。那时虽然生活困难,但招待放映员的伙食标准可不能低了,怎么也得几个菜,一瓶酒,两合烟,再准备点农产品啥的,以讨得放映员欢心,一来能认真放好这场电影,二来以后还会乐意再来。

终于盼来了放映员!一辆地排车,拉着放影机、发电机等设备。刚到村头,便有不少孩子迎上去,高兴的孩子们边跑边喊着:“放电影的来了!”村干部早有人迎接,赶忙接过地排车,边走边千恩万谢地客气着,那阵势决不亚于迎接上级领导视察工作的情形。

这就是当时农村放映员的地位和待遇。

5

1980年,我的姨夫从部队退伍回乡,由于他在部队是放电影的,被乡里招为电影放映员。

我小姨当时是名民办教师,人才溜溜的好,姨夫就是当时去学校给孩子们放电影,两个人认识了,就谈上了恋爱,后来小姨就嫁给了他。

每次临到我们村放电影,姨夫都由村里管饭招待,放映器材不用自己搬,村里安排专人搬,银幕早早就挂好了,姨夫光等着加上机器,按上片子开放就行了。

记得电影《红楼梦》片子刚下来的时候,姨夫一晚上要放两个村的电影,在我们村放完了还要到邻村去放,不去不行,邻村人在这里等着,那阵势比乡长都吃香。

记得第一次放电影《卖花姑娘》时,那场面人山人海,墙上的,树上的都有人在,看电影简直比命都重要呀!

董青岛供稿。

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

6

大概是1986年深秋,我10多岁。我有一邻居比我大3岁,一天给别人建房子,一不小心从二楼掉下来,摔断了腿,打着石膏绷带养着伤。

正好,离我村10里路的邻村要放电影,并据可靠消息说放映的是《少林寺》,那真是激动人心魂牵梦绕的《少林寺》!一放学,我早早做了饭,想早点吃饭早点跑到邻村放映场地占据有利位置。此时见摔伤腿的邻居躺在竹椅上,竹椅上绑挂着两条长板凳,由其两个哥哥抬着,匆匆忙忙往外走。我想:坏了,邻居的腿没治妥出问题了,又得去医院!可我又纳闷去医院带板凳干嘛。

吃完饭和小伙伴们飞也似的跑向邻村。放映场设在已收割晚稻的稻田里,电影尚未开始,但已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

我和小伙伴围着放映场转了一圈,寻找有利位置。转到前面,却惊奇地发现我那摔伤腿的邻居,高高地躺在竹椅上,竹椅架在长板凳上,他的两个哥哥一左一右扶着竹椅,生怕竹椅被人挤下板凳。

后来,我那摔伤腿的邻居告诉我说:那次电影是最好看的电影,是看得待遇最高的电影,也是以死相逼看的电影!原来,他伤腿父母不准他去,他就高高举起拐杖,不让他去就把腿再敲断一次!父母没法,让两哥抬着去!说着又掀开衣服让我看他的背,背上伤痕条条。他接着说:我哥哥后来用竹枝打的,但也值!

为一部电影如此疯狂,可见当时电影放映员的吃香程度!

7

八十年代农村电影放映员,到底有多么吃香?我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们邻村支书的儿子,从小有残疾,腿脚走路不大利索,又加上相貌上不怎么耐看,二十七了没说上个媳妇儿,把他爹娘愁的是饭吃不香,觉睡不甜,到处托人求人给儿子说媳妇儿,终因自身条件不佳,一直也没人肯嫁。

后来,有个媒婆给支书出主意,说你想法儿把你儿弄到公社里去,找个工作干,你儿媳妇儿的问题我包了。

这支书原来一直是个很正派的村领导,一直反对走关系走后门这一套,但这回,他违心的去活动了一下,并且还成了,儿子成了电影队的一名放映员。

事情也怪,支书儿子跟着电影队放电影,没过半年,媳妇儿真说上了。据村里那些喜欢给新媳妇儿打分的人评价,还给打了九十多分呢!

就是说,支书儿子娶过来的这个媳妇儿,在村里的新媳妇儿里,属于上等的漂亮呢。

这件事情,就足以说明,当时农村的电影放映员到底有多么吃香了。

第一,当时农村的娱乐方式太单调。电视、电脑、手机这些东西别说有,好多人甚至还没听说过呢,偌大一个村里,有个戏匣子(收音机)的户都屈指可数,了了无几。

一个多月一场的免费电影,就成了村里人最喜欢的精神食粮。记得每当村里放电影,那场面,真正是人山人海,"人仰马翻",热闹的不亚于现在刘德华开的演唱会。

第二,老百姓喜欢的东西,那可是上下都重视,那,掌握着放映"大权"的放映员们,不用说,就成了众人眼里的香饽饽了。

电影放映员,不仅活儿轻松,体面,还受一家人的捧场,自是春风十里,春风得意。

他们每到一个村庄,人们仿佛迎接天神一般。村里干部专门弄上酒菜,陪他们来个酒醉饭饱,打着香隔儿开始放映。

电影放完,一群还没过瘾的孩子团团围住他们,七嘴八舌的追问,明天晚上去哪村放?

为的是打听好了,明晚再看。

……

当然,什么事情都有个高潮和低谷。

后来,随着一些新鲜玩艺的到出现,农村放电影,也经历了由香到"臭"的这么一个过程。

你比如现在,农村村里放电影,已经没人去看了。场面冷清的吓人。

8

八十年代的农村电影放映员是一个非常吃香工作,有谁知道吃香到什么程度

我记得八十年代开始,公社就有了电影机,那时下乡放电影,都是大队安排社员去背电影机,发电机,音箱,大队还要安排放映员的生活,酒足饭饱后8点30准时放映,那时看电影的人可以这样形容人山人海,电影放完过后,观众回家,很多人家买不起电筒,都用火把照亮,排出一公里多的人群,像火龙一样非常壮观,

那时候放电影的工作人员有多吃香,可以这样比喻,就像现在年轻人追星一样,只要遇到放映员,成年人会发烟,喝酒,请吃饭,那个时候我们遇到放映员非常有礼貌的叫大伯大叔,女生遇到放映员眨眨眼睛,说点调皮话,为什么每个人对它们那么恭敬它,因为它们在公社放电影都是有土围墙,谁也进不去,必须买票,那时的票卖5角钱一张票,有关系直接放进去,

女生特别历害从后面扯一下放映员的衣服,放映员向前移动一下她们进去了,

看见放映员有时候私自放人进去看电影,就有人就起哄吹口哨,放映员就会乱骂,你们家没有姐妹嘎,那时候我们公社有3个放映员,那个时候要进放映队必须要有关系,没有关系是进不去的,知道了吧,放映员有多吃香。




9

那个年代的电影放映员可太吃香了,吃饭有人供着,放电影有人帮忙搬器材,到哪里都有人候着。可以说,当年你要是做了放映员,不仅解决了吃饭的问题,连找对象都完全不用愁。

要知道,八十年代的时候不像现在,那会几乎没人家里有电视机的,大家看电影的唯一来源就是通过电影反映员。所以当时在大家的眼里,放映员简直就是一份非常神圣的工作,每天不知道有少人盼着他们的到来。而为了讨好放映员,大家也是使出浑身解数,就希望在放映的时候能看到一场精彩的电影。

所以每次放映员来到村里的时候,接受的完全是领导级别的待遇。那个时候大家的饮食还是比较朴素,但是放映员来的时候一定要用非常好的伙食招待,不是在村干部就是在餐馆里为他们接风洗尘。所以放映员在吃饭这一块是非常吃香的,谁饿着他们都不会饿着,而且吃得超好超讲究。

在那个年代,女生选择对象的原则就两点,一个是能吃饱饭一个是在地方上”有头有脸“,放映员可以说完全符合了这两个条件。所以在当时放映员完全不用担心找不到对象,哪家姑娘跟着他们那都是属于嫁了好人家了。嫁给放映员不仅吃得好,而且在镇上附近到哪里都受人尊敬,这得多好的待遇啊。

那个时候虽然物质条件比较匮乏,但是大家都格外珍惜每一次电影放映的机会,所以每次看电影都特别过瘾特别满足。现在虽然可选择的电影多了,但是那种大家聚在一起看电影的感觉却没有了,少了很多期待和满足感。所以在当下信息爆炸并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我反正更加喜欢当年那种看电影的氛围,真的很纯粹很享受。

多读书多看报,就关注“查娱日爆”。

10

改革开放前,我们大队有十二个生产队,两山夹一沟的村子,从进村看见人家起,走到没有人家算,有十几里路,人家稀稀拉拉的,几乎每个生产队基本集中在一起。全大队七个放影点,每十天可以看场电影,有特别好看的电影可以去就近放影点多看几场。

从我记事起,到改革开放后,始终一个人放电影,电影员与我家是远亲,他儿子是我小学同学。那时候,班级同学就特别羨慕他,因为在那个年代,小孩平时很少有零食吃,而他却经常吃些糖果、饼干什么的。别看他长的又矮又丑的,他爸很帅气,他妈非常漂亮,是全大队数一数二的大美人。

那时候电影员从开始挑担循环各个放影点,到骑自行车就更轻松了。每到哪个放影点,生产队都给放影员派饭,一天三顿饭轮着吃,虽说那时候都吃粗粮,但基本都是顺口的。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什么的,雇放影员网开一面,不仅需拿电影费,还要打点放影员一番,不是给只鸡,就是给十几个鸡蛋或土特产什么的。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八十年代初时,每逢阳历年家家都杀年猪,我们供销社卖货员家的年猪五百八十斤,就觉的非常大了,后来听说放影员家的年猪喂了三年了,据说吃食都站不起来了。杀年猪那天,走了十多里路去他家看杀猪。那天早上,放影员家的院子里聚了上百人来看他家的猪,七八个社员帮着抬猪过秤,他家的猪八百七十五斤。一些老人们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猪,猪肉肥膘一za多厚。

多年以后回老家,听说他已退休开工资了,给人家看蛤蟆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