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曾推行过一个著名的文化大一统的政策,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但首先得说清楚汉武帝最后选择儒家是有必然性的,而本篇的讨论是在完全忽略这些之后才展开。
独尊儒术后,汉朝开始重用儒生或偏向儒家思想的官吏,在此基础上建立治理国家的文官体系;而这个不局限于汉朝,也在后世对古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体系,其核心思想的基础是《易经》、《尚书》、《礼》、《乐》、《春秋》这些儒家经典;后来又经过南宋朱熹之手编纂修订出了四书,它们由内且而外地对我们整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经典首先会变成历代读书人的必读,因为这是文官体系的门槛,也逐渐因此在后世成为积累学问的门槛。
但如果独尊的是墨家,最明显的肯定是汉朝时候的经典和门槛就会变成《墨子》、《胡非子》等著作,而后世又会由经典引起无限的讨论,出现众多关于墨家学说详细问题的书籍文献,再有墨家的集大成者使墨家学说出现阶段性的发展,直到我们今日尊崇的文圣也会由孔子变成墨子和他原本籍籍无名的许多传人。
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里,墨家人的故事起码要多一倍;学生的课本里,墨子的作品和全身像肯定会多许多,而且比现在的丰满美观。 外在的变化还能联想出种种,但更重要的则是儒墨两家思想分歧对于民族性格的不同塑造,最终或许会影响我们的民族的发展和在某些重大事件上的决策。
儒家与墨家第一个显著不同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
儒家主张博爱,但爱是有分别的,墨家却主张无分别之爱,即“兼爱”。
“兼”,意思就是既这个也那个,既爱自己的父母也爱别人的父母,即“视人之父若其父。(《墨子》)”这样的思想或许会直接改变中国人的家国观念,因为儒家使我们下意识地接受家庭在生命中的分量非常重,“成家”对于大多数人其实比“立业”更值得操心;但墨家的原则却有点与基督教相似,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墨家为尊可能会改变中国人对家庭、慈善、社会的一系列态度。
儒家与墨家的第二个显著不同就是由第一个延伸而来。
因为从我们作为“人”的视角来看,谁生了我和谁生了别人不是区分很清楚吗?那怎么看才会得到天下父母皆“父母”的结论呢?只有越过个人视角,从人人平等的上帝视角来看。上帝视角,或者用中国古代的常用说法——“天”,视众生是平等的,既然众生平等,那么重等级的儒家所主张的天子之礼贵族之礼等等,岂非白花阵仗?
所以墨家很反对儒家主张厚葬所谓身份高贵的人,如果尊墨家,皇帝就不应该修陵墓,贵族也不应该大张旗鼓地陪葬金银,人死只需薄葬。
这种想法在今天倒实用,只是可能今天我们得少很多帝王陵著名景点,也少发掘不少金玉古董。
而且墨家所主张的平等,不是像厚待我父亲一样厚待别人父亲,而是像薄待别人的一样薄待我的,所以中国人今日头上还重重的“孝”字、每逢长假大规模迁徙归家的习惯,等等,可能都会被改写。
原因则是墨家的最显著特点:极端的实用主义。
比如之前提到薄葬,墨家当然觉得薄葬省下来的人力物力就应该投入生产实用中嘛。既然要平等,那大家就都平等地减薄待遇嘛,这就是墨家的“节用”。
“节用”来源于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所属的小农阶级。在春秋战国这种铁犁才使用不久的年代,没有系统的农业技术和经验知识,也没有方便省力的农业器具,那时的农民不仅生产效率低,且时逢战乱,物资经常匮乏,所以在墨家眼里,一切都十分有限,需要节省和提高效率。所以,实用主义才是墨家的真正原则。
在实用主义原则下,墨家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上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其他诸家望尘莫及的。
如果真以墨家为尊,很可能在封建社会后期就会改写科学家被人认为是不务正业的偏见和走投无路的情况,甚至改写清代最终视科学为“奇技淫巧”,导致整个国家科技停滞,最终落后挨打这种痛心的下场。
然而也不尽然是好事,因为墨家坚持绝对的实用,所以“不实用”的东西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所以想进电影院、游玩迪士尼你就死了这条心吧,艺术、娱乐这些不生产物质产品的活动是不该存在的,生活的“进一步享受”是浪费。
说白了就是以自苦为极乐,日夜不休,如同大禹治水。“非禹之道也,不足为墨。(《庄子》)”
倘若是这样,那么诗词歌赋又要置于何地?被瞧不起的是不是就会由科学家变成诗人、文学家、艺术家?
我们不得而知,万一如此,少了李白苏轼这些文坛大咖,中华文化又如何能有我们所见的惊艳璀璨啊。
“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天下不堪。”语出《庄子》,道尽墨家。但无论儒墨百家,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经过变革与融合去适应时代的需要。
所以不论是历史还是现在,都有人生前孝悌,死后薄葬;既生活简苦,也才华卓然。
思想存在的意义,最终是要更好地为人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