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平陵政变之后。为什么曹操留下的老部下都按兵不动,让司马懿直接控盘呢?其实原因有这么三个。

首先是政治合法性没有问题。司马懿寿命比较长,曹操时代留下来的老干部,几乎丧失贻尽。没有几个人能够超过司马懿的威望。且司马懿对几代皇帝的忠心,别人无法怀疑。本来又是托孤之臣。让别人更加无话可说,这具有合法性。且拿到了太后的旨意。

其次是曹爽及其宗室水平的薄弱。曹爽得罪了大多数人。曹爽因为自己倒行逆施,得罪了很多人,让很多权贵看着不满,也因为他自身的改革失败,让更多的既得利益群体对其产生不满。这是曹爽不得人心的地方。

最后是。因为司马懿私下训练了很多敢死队。打开武器库之后,直接控制了京城治安。强大的的军事实力。你让所有人不得不在淫威之下。

基于上述三点原因,没有人敢动。

最佳贡献者
2

高平陵事件回顾。

从曹操、曹丕、曹叡到曹芳,司马懿辅佐了曹氏四代人,换句话说耗了曹家四世,老曹家基本是一代不如一代,但前三世也都还能镇住司马懿,到曹芳时就彻底不行了。

幼年曹芳基本形同虚设,朝中大权独掌于曹爽之手,同为托孤大臣的司马懿被曹爽排挤而退居二线。司马懿从来都不是吃素的,公元249年正月,曹爽陪曹芳至高平陵扫墓,装病在家的司马懿趁虚搞事,兵变控制了京都洛阳,史称高平陵之变。

司马懿搞事,曹家的老兵在干啥?弄得曹爽就像孤家寡人一个。


一、忠于曹家的老兵还剩多少?

高平陵之变时,曹操已去世近30年,忠于曹家的老兵战死、病死的也都相继而去,牛掰的也就剩下高柔、王观、蒋济、王凌、郭淮等几人。

二、曹家老兵反而纷纷站队司马懿。

我们来看看,司马懿兵变时,老兵们都在干什么。高柔占领了曹爽军营,王观接管了京都禁军,蒋济则忙着劝降曹爽。王凌和郭淮都不在洛阳,没有明确站队立场,不站队其实就是变相默许司马懿搞事。

三、曹家老兵为何纷纷支持司马懿?

出现此中局面,除了司马懿长期的笼络和在曹魏政权中一贯的良好口碑外,更重要的是曹爽咎由自取,这些老兵大多都被曹爽培养的亲信所取代,担任一些无关紧要的虚职,而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谧等曹爽大力提拔的亲信在关键时刻个个都成了怂包,既没本事为他挡子弹,也没能力为他出点子。

四、曹爽实际上为司马懿做了嫁衣。

平日嚣张跋扈的曹爽最终举手投降,数日后,曹爽一干人等均被诛杀,灭三族。自此,以司马懿为首的士人集团全面控制曹氏宗室。草包曹爽实际上是帮司马懿做了嫁衣。用桓范的话说,曹真是个英雄,怎么生下曹爽这种蠢猪。

「静水笑沧笙//感谢您的来访//欢迎留言评论/点赞/关注/订阅」

3

1、高平陵事变是政变,但不是篡逆。

司马懿父子动用了私人武装,夺取武库是有问题,有违法度。但他们禀明太后,得到太后认可后上表皇帝,弹劾曹爽并要求罢免曹爽。政变以曹爽交出军权而结束,没有大的流血冲突,算是和平解决。

司马懿除动力私人武装外,程序都合法,皇帝曹芳还是皇帝,没有篡位,也没要胁皇帝,还能扯上太后同意的理由,各地没有足够的理由反对司马懿。

2、曹爽不得人心。

曹爽专权,搞小团伙,恣意妄为,既乱朝政又乱后宫。司马懿的行动得到蒋济等朝中重臣的支持。

3、皇帝回京,朝政秩序迅速恢复。

司马懿动用三千死士的非常举措,皇帝曹芳不怪罪,地方军权官员不服也只能上表弹劾,不能兴兵。

4、司马懿的人望。

司马懿领军多年,对阵诸葛亮、平定公孙渊,战功赫赫,威名赫赫,军中故吏门生颇多。那时狐狸尾巴未露出来,也算德高望重。曹爽的欺压,让更多人同情司马懿。

而曹爽强行伐蜀损失惨重,军中声誉不佳。对比之后,既使是亲曹爽的人也不敢轻动。

5、当时几乎无人认为司马家会专权篡位。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后来的事。王凌、毋丘俭和诸葛涎在淮南起事也是后来的事。只因在曹爽对比之下,当时的司马懿像是忠臣良将。

夏侯霸造反投蜀,不是因为司马懿专权,而是以为司马懿要除掉他。

6、追随曹操的老将们已经凋零。

张郃是最后死的一位五子良将,早已阵亡于木门道。曹家二代的曹休和曹真都已去世多年,曹爽已是曹氏第三代了。

回答完毕。如觉正确,请赞;如有错误,请点评指正。

4

老一辈去世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和后代们不是被逼站到司马懿一边,就是不在权力中心,最主要司马懿保持合法性,没有举起反叛的旗号。

一、二代核心

高平陵事变发生在公元249年正月,距离曹操死去已经过去了29年,中间经历了曹丕、曹叡两代,老一辈的能臣大将大部分不在世了。

比如第一代核心夏侯惇、曹仁、曹洪在曹叡在位期间就去世了;五子良将里除了徐晃、张郃死于曹叡期间外,其余也死的早;猛将许褚病逝在曹叡期间。



二代核心曹真、曹休死于曹叡期间,夏侯尚死于曹丕期间;夏侯楙没什么才能,除了与清河公主不和被诬陷、后调回朝廷外,再也没有其他记载,小王估计正常死亡,他和曹丕属于玩伴,如果249年还没死,应该在70岁左右。

五大谋士贾诩死在曹丕期间、程昱死在曹叡期间;还有华歆、王朗、陈群、刘晔、钟繇、贾逵、董昭等等也都病死在曹叡期间。



由于隔得时间不短,老一辈基本病逝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蒋济、高柔,王凌,王观这些人了。

权臣后代

既然老一辈都已去世,他们的后辈自然就登上舞台了,在高平陵事变阶段,我们可以捋捋还有哪些有权势的人物。

曹氏宗亲:曹丕期间,对地方宗亲诸侯王进行了打压,没什么实权;曹叡病逝前,在孙资刘放的离间下免去了曹宇、曹肇、秦朗的官位,其他更没什么出众的人物。

夏侯家族:夏侯献本来有机会当辅政大臣,同样在孙资刘放的离间下被曹叡免职;夏侯玄、夏侯霸在事变后被征召回朝廷,夏侯玄被剥夺兵权,后来因为李丰等人密谋以他代替司马师的计谋泄露被夷三族;夏侯霸则与郭淮不和,跑到了蜀国。



外姓将军:两虎卫、五子良将、朱灵、庞德等等外姓将军的后代,基本不在权利中心了,没太多记载,有记载的如许褚的儿子许仪,伐蜀时被钟会因马蹄陷坑的原因给斩了,也是悲催。

文臣谋士:贾诩的儿子贾穆记载不多,只是曹芳期间出任河东太守;程昱的没什么实权,继承爵位,有个孙子程晓在曹芳期间出任汝南太守。

华歆儿子华表曾因为惧怕曹氏和司马氏争斗引发灾祸,频繁称疾辞官;王朗的儿子王肃做了司马昭岳父,看不惯何晏等人。

钟繇的儿子钟毓钟会是司马昭的铁杆属臣,还帮助平定淮南叛乱;贾逵的儿子贾充也是司马氏的铁杆,在他的撺掇下,成济一枪刺死了曹髦;陈群的儿子陈泰站在司马氏这边,在高平陵之变时和许允一起去说降曹爽。



孙资刘放两人虽然在曹叡期间任机要职位,但曹芳即位后,也就是高平陵事变的前几年,均已年迈请辞,事变后没多久去逝。这两人跟曹氏宗亲不是一伙,因专权被敌视,所以曹叡病逝前,力荐曹爽和司马懿辅政。

其他的就不一一列举,基本记载不多。

曹爽的专权

曹爽专权后,为人跋扈,任用了如何晏、毕轨、丁谧、邓飏等人,这些人原本就因为浮华案被曹叡禁止参政。

曹爽重用这些人后,也着实一团糟。何晏任人唯亲,与之有旧的,多被提拔;邓飏贪财好色,臧艾为了官职把父亲的小妾送给他;丁谧经常弹劾和驳斥其他官员和政令,这些人轻易更改法度,因此得罪了一帮健在的老臣和权臣的后代,所以当时有“何、邓、丁乱京城”、“台中有三狗”等话流传。



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司马懿在发动政变时,并未打动叛乱的旗号,蒋济、高柔、王观等老臣都站在司马懿这边。而且他们还找皇太后请了懿旨,尽量保持政变的合法性,因为司马懿还是怕曹爽挟持皇帝号令天下。

如果当初曹爽听桓范的建议流亡许昌,天子诏令一出,司马懿的懿旨就成了无用之物,政变就成了反叛,地方军政大臣中有多少听司马懿号令的犹未可知,一般人不知道实情,必定听皇帝号令。不少人按兵不动,就是因为没有明确接到皇帝的指令,而采取了观望的态度。

司马懿也知道皇帝的重要性,于是派陈泰等人劝降,目的就是把皇帝控制在自己手中,曹爽也是智商令人捉急,桓范的话不听,却相信司马懿罢官不要命的鬼话,最终被夷三族。



像后来的淮南叛乱中,可能毌丘俭才算的上是忠于曹魏,不过他也不反对司马懿的政变,只是在司马师废掉曹芳后才起兵,并提出司马师应该像司马懿一样忠贞辅政。像王凌另立曹彪,小王觉得更符合权臣争斗的路数,而不仅仅是忠于曹魏。所以,高平陵事变后,曹操的老部下早都死的差不多了,剩下的老臣和后代不是被曹爽专权逼到司马懿这边,就是远离权力中心没有能力,最主要是司马懿并没有举起反叛的旗号,反而保证合法性,所以没多少人动。

5

说起三国,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曹操和司马懿等人。记得《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句话是: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光在三国时期体现出来,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贯彻始终。这主要是因为利益所造成的。下面我们来举一例看看,这个例子是三国时期有关司马懿的。

司马懿,他是出生在公元179年到公元251年9月7日去世,字仲达。他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等,他曾经在魏国担任过重要的职位,后来成为了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在公元215年时,曹操正在征讨张鲁,司马懿这个时候跟随了曹操。在公元220年的时候,曹操去世了,司马懿辅佐曹丕。在公元226年的时候,他又开始辅佐曹睿。在公元239年1月的时候,他又开始辅佐年仅八岁的曹芳,但在公元249年却发生了高平陵之变。

高平陵之变,主要是指在公元249年1月6日的时候,司马懿趁大将军曹爽等人跟随魏帝曹芳去高平陵祭扫陵墓,他发动政变,而曹芳却采取了“和平解决”。之后他除掉了曹爽等人,掌握了军政大权。

既然魏国持续了怎么久,那为什么高平陵之变会让司马懿轻而易举篡了曹魏政权呢?为什么曹操以前的部下按兵不动呢?这主要是因为利益这两个关键字,它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比较浅的,它仅仅代表了曹操老部下的利益。在曹爽掌握了兵权后,他开始重用自己身边的人,忽略了曹操以前手下的人。因此,当这些老部下面对司马懿的叛变,他们无动于衷。

其实这些老部下不仅如此,他们还帮助司马懿夺得曹魏的军权。甚至还有的老部下给曹爽写信劝曹爽投降,比如说太尉蒋济。这样的话,他们就可以了得到司马懿的重用,说白了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第二层含义是比较深的,它代表了士族的利益。所谓的士族又称为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在当时的社会中,司马懿和曹操的老部下都是代表了士族,他们当然会维护自己阶级的利益。

当曹操在位的时候,他采取了“唯才是举”的政策。就算他的老部下之前来自于寒门,但是现在是士族,所以曹操的政策完全是损害了士族的利益。所以作为士族的曹操老部下一定会支持作为士族的司马懿。

因为利益这两字,司马懿发动政变后,让曹操的老部下按兵不动或者支持司马懿。但是有一个人大司农恒范他就不愿跟随司马懿,所以因为曾劝阻曹爽被落得诛杀三族的后果。但是曹爽也因为没有听取大司农恒范的话被杀。

总之,司马懿的叛变和曹操老部下的按兵不动,主要是因为利益这两个关键字。有句话正好道出了利益的含义,就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以上整理自网络,希望你能够满意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