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等,壮语发音Hin daengj,指“耸立的石头”。我不懂壮语,还请壮族老表帮斧正一下。

其实天等对这个解释非常的赞同,但我就不解了,因为天等原来并不是叫”天等“,而是叫”添等“。

天等建县仅60年。

1951年6月,武鸣地区的镇结县与百色地区的向都县合并为镇向县。同年9月,镇向县又与龙州地区的龙茗县合并为镇都县,县治添等镇。1957年4月,改名为天等县,添等镇亦改称天等镇。

虽然天等县建县时间不长,但当地的历史还是满悠久的。

龙茗县是由龙英、全茗、茗盈三土州合并而成,镇结县是由镇远、结安、佶伦、都结四土州合并而成;向都县是由向武、都康、上映三土州合并而成。而龙英、全茗、茗盈、镇远、结安向武、都康、上映都始置于宋代,佶伦、都结是元代从龙英峒分置出来的

此后,天等县的区划也作了一些调整。一是将大隆区划给平果县,都结区划给隆安县。二是将全茗区划给大新县,甘茶区划给田东县。三是将平果县杰流、天南、品力、孟养4乡和隆安县茴梨乡划给天等县。

最佳贡献者
2

天等,在壮语里面叫做“吞等”,其实就是石头竖立的意思。听这个名字,人们就能想象得到,当地有着大量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实际上,早在明朝,大旅游家徐霞客来到天等,就将这里的地貌描绘成“石峰峭聚如林”。正是这种绮丽地貌,造就了天等许多可开发利用的自然景观资源。除了自然景观之外,县境内人文风景名胜也不在少数,比如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的万福寺、被徐霞客称为“西来第一”的百感通天岩,以及供奉侬智会的侬大将军庙(又称都军庙)等等。此外,当地还有龙角天池、独秀峰、安宁洞、龙蟠山、天然盆景、飘岩这些美不胜收的景点。

天等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尤其是天等民歌、打榔舞别具特色。

天等民歌,又被当地人称之为“唱诗”或“唱西”,它的歌词多用口传以壮语和汉意相押的传抄记录流传于民间,如今民间艺人仍沿用这种称之“土壮语”的押字来编歌词。演唱比较自由,变化多端。天等举行歌圩频繁、青年人多以唱诗传情说爱,通宵达旦。

天等打榔舞,壮语叫“特砻”。是壮族地区最盛行的民间自娱性舞蹈,它是壮族地区人民从舂米劳动中发展起来的民间舞蹈,是天等壮族劳动人民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历史的推移,民族文化不断地发展,《打榔舞》已不仅是打斋活动中的一个项目,更是壮族别具一格的民间舞打榔舞击榔的动作较多,表演时可任选其中一套进行,随心所欲,任意延长表演时间和更换舞者,当大家兴尽或感觉劳累时,可暂停下来。随后再表演另一套动作,或者再由另一组人上场接替表演。几年来,打榔舞从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又通过精湛的艺术加工创作编成系统的舞蹈节目搬上舞台,深受各界艺术人士和广大群众的欢迎。。

3

我出差,我还自作多情以为那里名字是取 天青色等烟雨的天等

4

天等镇 清属龙英土州。民国初为添等乡。民国35年(1946年)置添等镇。镇治添等街分镇南、新西、中山、太平街;镇南街(含新屯),在镇之南;新西街(含更放屯),在镇之西,外来客商聚居于此;太平街(含今星群街),因居民稳定而得名。胜利街于抗日胜利时建成。和平街原是那逢屯,解放后陆续迁至今址。1951年为天等区(第一区)。1958年3月分天等、荣华、大隆3个乡(小乡),曾称天等区、天等公社。[1]曾称添等乡(小乡)、天等大队,1980年复置天等镇。1984年10月撤销公社建制,建立乡(镇)村政权,增辖丽川、百灵村,镇治和平街,原来的天等公社分置为天等镇和华隆乡。2002年8月将天等镇与华隆乡合并设立天等镇

5

原意就是等天的意思。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