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诸葛亮虽然没有实现当初制定的战略规划光复汉室一统天下,但他确为了这个目标呕心沥血,耗尽了最后的生命,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如唐代诗人温庭筠所评,"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的天命难违之理。不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艰难创业,玉汝已成,建立了蜀国,成就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历史功业,也算得上功成名就了。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并不优秀的刘禅继位,为实现刘备遗志,曾南征蛮夷,七擒孟获,平定了南方。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令曹魏不敢小觑。难怪大诗人杜甫赞誉,"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由于诸葛亮的人品和功业,使得历代后人、史家、兵家、文学家、诗人,都对他顶礼膜拜,尊崇有加。在正义的感召下后人为他设庙祭祀,充分表明了诸葛亮的人格魅力的伟大。同样作为领兵打仗的军事统帅和丞相,曹操后来野心开始膨胀了,封魏王加九锡还不满足。又教唆儿子去夺汉室天下。而诸葛亮最终也只是个武乡侯的爵位。

最佳贡献者
2

诸葛亮军事成就不明显是因为蜀汉和魏国实力差距太大,而他的对手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所以看上去不出彩,但是实际上他的成就已经很惊人了。

陈寿写《三国志》时,说诸葛亮不擅长军事,“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加上诸葛亮北伐一直没有取得非常明显的战果,因此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军事水平一般。但是实际上陈寿说诸葛亮不擅长军事,仅仅是和他的政治能力相比。在《三国志》中,陈寿还是借司马懿之口夸诸葛亮统兵能力算的上是“天下奇才”,可见总体上对他的能力是肯定的。

而在三国以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也一直得到广泛认可。在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诸葛兵法》一直为兵家所推崇。很多著名的军事家都对诸葛亮赞誉有加。比如唐代军事家李靖就对诸葛亮推崇备至。这也是唐代设立武庙时,把诸葛亮设为十哲最直接的原因。

另外一方面来说,诸葛亮的战绩其实也不弱。

诸葛亮平定南蛮远不像看上去那么容易。在古代这种边疆地区的叛乱历来棘手,很多时候都需要经过多年反复才能平定。诸葛亮能在短时间内平定叛乱,并将其彻底收服,不再叛乱,这个成绩放在任何一个时期都可以算非常出色的。

确实,诸葛亮在北伐期间没有什么惊人的战绩。不过这主要是蜀汉和曹魏之间实力差距太大,而且他的对手也都不弱。像曹叡、司马懿在中国古代史中也都有军事家的美誉。遇到这样的对手换成任何一个人来打都很难打出太大的战果来。

所以综合看,诸葛亮不仅有军事论著,实战结果也不错,进入武庙十哲很正常。

3

战略方面——从隆中对到汉中策看诸葛亮的战略能力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节选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隆中对策,为颠沛流离的刘备指出了一条明路,即先夺取荆州、益州,等到北方出现动乱,再二路分兵进取中原的战略。隆中对,差一点就成功了,刘备集团先后夺取荆州大部和益州之地,关羽威震华夏,如果不是东吴背叛,保守的说,曹操集团势力将彻底退出荆州。

虽然由于荆州失守与夷陵之败,隆中对彻底化为泡影,但是诸葛亮的战略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诸葛亮北伐之时,“隆中对”已经转化为“汉中策”,汉中策的提出者是法正,但是具体的执行者,是诸葛亮,诸葛亮多次北伐,目的不是一次性灭魏,而是先夺取凉州。

从隆中对到汉中策的转变,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战略能力是无与伦比而且灵活多变的。

战术方面——从诸葛亮对外用兵看其战术能力

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三国志

诸葛亮第一次对外用兵是益州之战时,与张飞、赵云一起从荆州沿江西入益州,最终与刘备在成都汇合,这有力的反驳了某些人说诸葛亮在刘备生前没带过兵的说法。至于汉中之战,诸葛亮没有随军出征的问题,三国志也给予了我们答案: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诸葛亮需要负责刘备集团军队的后勤,所以才没有随军。法正战术能力的确举世无双,但是,他会后勤么?让他留守成都,他能够足食足兵么?大家可不要小看后勤官,诸葛亮此时做的事情和当年的萧何是一样的。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三国志

后来南中各郡纷纷背叛,诸葛亮只用了几个月时间,不仅彻底平定叛变,而且将蜀汉疆域开阔到刘璋时期都不能实际掌控的南蛮地区。诸葛亮还以南中地区少数民族为基础,训练出了蜀汉乃至三国时期最精锐的军队——无当飞军。夷陵之战,是蜀汉继失去荆州以来,又一次重大损失,蜀汉精锐丧失殆尽,益州接近一半地区脱离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能够调动的军队实力,并不比联合了孟获的叛军强。诸葛亮只用了几个月就平定叛变并且开疆扩土,不也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么?

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三国志

至于北伐之战,很多人说诸葛亮六出祁山未得寸土,然而历史上,诸葛亮北伐实际上是夺去了魏国的土地的。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派遣陈式夺取了魏国的武都郡和阴平郡,并且击退了郭淮的援军。

司马懿使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亮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邽之东。——资治通鉴

最能够体现诸葛亮战术能力的还是第四次北伐,那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第一次交锋,据资治通鉴和汉晋春秋等史书记载,诸葛亮进攻祁山,祁山告急,司马懿急忙率领大军救援祁山,可是诸葛亮居然带着大军跑到上邽去了,留守上邽的郭淮寡不敌众,被诸葛亮击溃,诸葛亮乘机夺取了陇西小麦,诸葛亮利用声东击西的计策,取得了四伐第一胜。

贾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诸将咸请战。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着三千,懿还保营。——资治通鉴

四伐第二胜,则是卤城大捷,这一战之后,司马懿彻底变成缩头乌龟,不敢与诸葛亮正面战场对决了,要知道,司马懿可是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孟达叛变,千里奔袭平定公孙氏、逼退诸葛恪,军事能力并不差,可是在诸葛亮面前,却是:

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晋书

因此,诸葛亮的能力担得起武庙的位置。

参考文献:

《三国志》

《资治通鉴》

《晋书》

4

三国为什么只有诸葛亮入选武庙十哲?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是能力问题,诸葛亮在三国众多人才当中,本身就无人能及。

武庙十哲是唐朝李世明根据历朝历代兵家的军事才能和军事贡献所立的武庙,以姜子牙为祭主,张良为副祭主,历代名将九人陪从,加上张良一共十人。名单如下: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

右列: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

其中春秋战国时期占五个,汉朝占两个,三国占一个,唐朝占两个,其他朝代就没有了,这是唐朝的武庙十哲,下面来看看宋朝的武庙十哲有哪些人:

主祀:武成王姜太公。

配享:留侯张良,陪伴在姜太公旁边。

配享于殿上:共十人。

东侧西向: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勣。

西侧东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

其中白起、吴起因杀戮太重被踢出武庙,增加管仲、范蠡、郭子仪。张良由于不是名将,彻底分离,留守姜子牙身边,也就相当于姜子牙身边的谋士,张良为一档,名将为二挡。跟唐朝武庙相比,张良占了一个名将名额,而宋朝没有占名额,张良虽不是名将,但是在武庙的地位比其他名将要高一个层次。各朝所占比例,除了唐朝增加一个郭子仪,其他朝代没什么变化。

从上述来看,诸葛亮经过更替之后依然稳居前十,这也充分说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武庙十哲一共三个朝代,三国占一个朝代,而且其他两个朝代所占人数都是两个以上,唯独三国只有诸葛亮一人,可见诸葛亮的军事地位有多高。反观三国称得上杰出军事家的只有两人,一个诸葛亮,另一个曹操。但是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表现在自身的军事实战才能,曹操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军事统帅,也就是如果单纯论军事才能,诸葛亮比曹操强,如果论军事统帅才能,诸葛亮不及曹操。

5

诸葛亮不仅位居武庙,而且还位居武庙十哲,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认可,在经历数代变更,诸葛亮都一直位列武庙十哲,从来没有跌出去过,这也能侧面证明诸葛亮位居武庙十哲,是一件得到历朝历代认可的事情,也就是实至名归。

武庙里都有谁?看看这一系列的名字,你认识多少人呢?

武庙的主神是太公吕尚,以张良为副祀。

左列:
秦武安君白起、
汉淮阴侯韩信、
蜀汉丞相诸葛亮、
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
司空英国公李勣。
右列:
汉太子少傅张良、
齐大司马田穰苴、
吴将军孙武、
魏西河郡守吴起、
燕昌国君乐毅。

这些人的名字,不用我一一介绍了吧?基本上武庙之中存在的人,尤其是武庙十哲,代表了中国古代时期的最高战斗力。这一系列名字看去,没有一个不是战神级别的大神。

那么,诸葛亮究竟值不值得位列武庙十哲呢?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历朝历代的肯定

武庙的人员,在经历多个朝代的时期,都被改动过,当时的掌权者会根据他们认为的真实情况和排名去改动或者增加武庙的人,例如:

在唐朝的时候,武庙的人数就给增加到了64人,到了宋朝的时候,又给增加到了72人。但是有一点相同的是,无论哪个朝代,都没有将诸葛亮移除出武庙十哲,这就意味着,诸葛亮在历朝历代掌权者的心中配得上这个位置,所以没人去改动。

如果诸葛亮真的是“水货”武庙十哲,早就被请出武庙了,怎么可能这么多年与白起、张良等人一起位居太庙呢?

历朝历代的掌权者,他们离三国更尽,他们手下的史官对诸葛亮更了解,他们的决定要比今天的专家还要权威,所以,我有理由相信,被历朝历代认可的诸葛亮丞相,有资格位居武庙十哲。

第二、诸葛亮功劳够大

诸葛亮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军师,其实不然,诸葛亮的本事可远远不是一个“军师”能够概括得了的,有的人说诸葛亮不善带兵,就善治国,管理后勤。

我听了此话内心瑟瑟发抖,原来善治国家,保证军队补给的本事,在诸君眼中居然如此一文不值,君若有此之才,至少在今天能当一个中央部长了。

其实诸葛不善统兵的印象可能是来自于陈寿的一句话,“不善奇谋”,《三国志》的一句话被大家奉若至宝,再加上这句话和《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形象天差地别,从此之后,倒诸葛亮的说法如鹅毛大雪,铺天盖地。

首先,诸葛不善奇谋,但是擅长带兵,在刘备和诸葛亮攻打成都的时候,当时庞统的意外身亡,让诸葛亮不得不统兵辅助刘备,最后与刘备会合成都,完成作战目标。

《三国演义》中确实有夸大的成分,但是不能因此就将诸葛亮喷的体无完肤,一无是处,这种不是东就是西的说辞,是幼稚不成熟,我们要辩证的去看待一位先贤。

诸葛亮的功劳之于蜀汉,相较马良、韩信、白起等人一点都不少,正如当年“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当时很多武将不服,因为我们冲杀在前,为啥萧何却功劳最大呢?高祖当时怎么说的?他说“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若以此算,韩信就要落了下乘了。毕竟战局的胜利,是基于大方向策略的正确基础之上,而这个蜀汉的掌舵人正是诸葛亮。

未出茅庐,三分天下。这一点就已经很少有人能及,这是需要高瞻远瞩的眼光,而后,又亲力亲为,完成自己的设定的目标,有规划,有落实。

在刘备夷陵之败后,迅速恢复国力,以微弱之力打的曹魏畏蜀如虎,这正是诸葛亮用兵之神的体现。

诸葛亮的实力强

诸葛亮的实力一直有人质疑,那么大家可以看看他的头衔,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这些名头不是谁按的吧,都是现代的专家评选出来的,这样的实力,不是一句轻飘飘的“诸葛亮不行”能概括的。

单单一个发明家,就能扫平多少古代豪杰?有几个能比得了呢?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曹魏被打的抬不起头,尽管曹魏国力数倍于蜀汉,这难道不是实力的体现吗?

诸葛亮的品质,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中国古代史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如果比拼综合实力,能和诸葛亮比肩的人,真的不多了。


诸葛亮位列武庙十哲,实至名归,无论从哪一点去分析,他都无愧现在的位置。

6

  武庙十哲是唐人所定,即:

  齐王国最高指挥官【大司马】田穰苴

  吴王国大将军孙武

  魏王国西河郡郡长【西河太守】吴起

  燕王国昌国君乐毅

  秦王国武安君白起

  汉王朝初三杰之一淮阴侯韩信

  蜀汉帝国丞相、武乡侯诸葛亮

  唐王朝国务院右最高执行长【尚书右仆射】卫国公爵李靖

  唐司空【三公之三】英国公爵李世绩(即徐世绩)。

  其中诸葛亮受到的非议最多,很多人认为他的战绩与其他几位相比并不出色,而且历史给他的评价也是“长于内政而短于奇谋”。

  就我的看法,武庙十哲其实包含了几种类型的在战争史上做出贡献的代表性人物,比如理论成就比较高的孙武,比如战绩比较惊人的白起,或者战绩理论兼有的吴起、田穰苴。而诸葛亮,战绩一般,没有留下兵法之类的书籍,能够位列其中,其实是因为他是技术派的代表性人物,不仅大量改革了军事器具,还改革了兵制和阵法。

7

何为哲?

即著书立作,其军事思想贡献恩泽后世。便为武庙十哲的标准。比如对军械的改良。

木牛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乃古时兵事不变的道理。而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的目的就是在出川栈道上保证后勤畅通。

汉末三国要从益州出川,都是要走栈道,但栈道狭窄行走缓慢,加大了消耗。

两汉的运粮车需要六人配送,更不适合在狭窄的栈道,进行运输。

一斛按现在计算约27斤,传统辎重运粮车运粮重量约为现在的675斤,换算每个人平均负重在110斤。

这应该就是促使诸葛亮改良运粮车,使木牛流马出世的根本原因。

上述记载,木牛如果载一个人一岁粮,按《汉书王莽传》“一人三百日食,用粮十八斛”的小斛为下限,约为现在的436斤

又以《汜胜之书》与《齐民要术》记载古代男丁“岁食三十六石”为标准,载量为872斤。

再以三国志邓艾传“可积三千万斛於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标准换算人均60斛,为现在的1620斤!

在前面说过,栈道狭窄不能像传统运粮车六人运输,所以诸葛亮改用木牛流马推断,木牛最多需五人运输。

按上述三个标准计算人均负重粮食:87.2、174.4、324斤!

这还是最低标准计算,史料记载“人不大劳”有可能证明每个木牛运输不大可能用到五个人。

证明木牛的优点:载重量大,且需要人手减少。

木牛的缺点很明显仅仅“日行二十里”运输速度较慢。

流马

在诸葛亮最后一此北伐时出现了流马,相比木牛更轻便,似乎更注重运输速度。

诸葛亮集:流马尺寸之数,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后杠与等版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

流马有两枚囊载重量为124.2斤。估计为一个人运输。也可以推测应为一个人运输。

从而可以推断诸葛亮创造木牛流马的目的:减少人力消耗与民众徭役,使其在狭窄的栈道方便运输。

神秘的八阵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摆起石兵八阵,差点让陆逊身亡。真实的八阵并没有那么神奇。

他是一个针对防御骑兵冲击的车阵,并没有小说的困死千军万马的操作。

八阵的创始人据说是皇帝的大臣风后。一直流传。在诸葛亮前已有人用过此阵,诸葛亮改良此阵。从此八阵就是诸葛亮另一个代名词。

北魏重臣高闾,曾提议朝廷选用6万士卒来练习此阵

在诸葛亮之前东汉的窦宪也用过八阵对付游牧民族的骑兵。

班固做《封燕然山铭》的碑文,提到“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并“勒以八阵”,班固提到的窦宪使用的八阵,应该使用战车兵车,据说可能达到13000辆。

三国志仅记载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

但在诸葛亮集里也记载了诸葛亮如何训练八阵的

西晋时马隆也做偏箱车为八阵来对付鲜卑骑兵

自诸葛亮于后八阵几乎就是诸葛八阵。

改良八阵需要一定理工知识和制图技巧这恰恰是诸葛亮擅长的。

后来的李靖的六花阵也是八阵改良的变种。

从传说中风后 窦宪 村夫 马隆 高闾 李靖甚至到了明朝也还用此阵和骑兵作战。并不是什么玄学是车阵如何放,步兵如何抵御骑兵的阵法。

《水经注》记载:孔明说:“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

西晋的李兴在《祭诸葛丞相文》写道:推演子八阵,不在孙、吴”。

诸葛亮八阵图的坐际:

在今陕西勉县定军山麓。《水经注·沔水》载“沔水东迳武侯垒南,又东迳沔阳县故城内。南对定军山,山东名高平,是亮宿营处,营东即八阵图也。”

今四川省新都弥牟镇。据李膺《益州记》记载:“武侯八阵图,土城四门,中起六十四魁。八八为行,魁凡一丈,高三尺。”

在今重庆奉节县,白帝城下江边。《水经注·江水》载:“江水又东迳诸葛亮图垒南。石迹平旷,望兼川陆。有亮所造八阵图。”“聚石成八行,行间相距二丈。

这些是供士卒操练、演习之用的八阵图的大体情况。这也是诸葛亮在对面司马懿有骑兵且二倍于己在被包夹的状态下完成反杀的卤城之战大胜司马懿的原因。

有如此才能,入选武庙十哲,供人敬仰。也在情理之中。

8

因为简单的一句话,能与白起韩信等人齐名的,纵观三国时代,诸葛亮一人而。

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代对于诸葛亮都有着极高的评价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张辅:诸葛孔明达治知变,殆王佐之才。

到唐代李靖仍十分推崇其军师才能,甚至认为三国志不过是史家之言,难以理解诸葛亮诸葛亮过人的军事天赋。

所以说诸葛亮入武庙十哲并无不妥,相反,近年质疑诸葛亮才能的人才是别有用心。

9

谢邀

武庙十哲始建于开元十九年。当时是太公尚父庙,尊太公望(吕尚)为主神的飨祀与孔庙(文庙)相同。尊为武成王庙。以太公望为主祀,留侯张良为副祀。当时十哲有张良,田穰苴,诸葛亮,白起,孙武,吴起,乐毅,韓信,李靖,李勣十人。以后多届換其人。唐德宗三年增至64人,三国里许多名将如周瑜,关羽,张飞,张辽,陸逊,鄧艾,羊祜,陸抗,王濬,吕蒙皆在列。并非只有诸葛亮一人而已。那当时也並非名相名将皆在列,如东汉马援,耿弇,邓禹等皆未入祀。其间东晋,南北朝及隋朝名将也未入祀者多矣!至宋徽宗尊为十哲者为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勣。田镶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仪十人及历朝名将名相62人入享武庙。

10

见《唐会要·卷二十三》

○ 上元元年闰四月十九日敕文。定祸乱者。必先于武德。拯生灵者。谅在于师贞。昔周武创业。克宁区夏。惟师尚父。实佐兴王。况德有可师。义当禁暴。稽诸古昔。爰崇典礼。其太公望可追封为武成王。有司依文宣王置庙。仍委中书门下。择古今名将。准文宣王置亚圣及十哲等。享祭之典。一同文宣王。至七月十一日。史馆伏奏表。今年五月十五日敕。武成王庙配享人等。宜令史馆参详定名闻奏者。

○ 宜拣取自古名将充十哲。汉太子少傅张良。先以配享。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河西太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奏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绩。

○ 七十二弟子。(三国时期)魏太尉邓艾。征东将军晋阳侯张辽。太尉槐里侯皇甫嵩。蜀前将军寿亭侯关云长。车骑将军西乡侯张飞。吴南郡太守周瑜。南郡太守孱陵侯吕蒙。大司马陆抗。丞相陆逊。

为什么是诸葛亮?

首先他是蜀汉的权臣,受托孤之重,却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没有篡位,子孙也没有篡位,还战死沙场。此所谓“忠”。纵观其一生,始终置身于战争之中,无论后世如何评说其武力指数,他始终是蜀汉的最高军事统帅,坚持与魏持续对峙了多年。其死后,蜀汉又存在了近三十年。此所谓“武”。再看同时代三国的将帅,没有哪一个能综合打分超过诸葛亮的。若说仲达,他司马家夺了曹魏江山,不是道德模范。这就是诸葛亮被后世推崇的原因,被列入武庙也并不意外。帝王立庙,祭祀先贤,并非看“考试成绩”,而是综合评定。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