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都知道吕布常被人骂作三姓家奴。而刘备在三国时期确实也曾经依附多人,不过他和吕布最大的区别是他和别人之间更多是合作关系,而不是君上和臣子的关系。

在东汉时期官员的选拔采用的是察举制,也就是地方上推荐,经考核合格以后可以出仕当官。或者是被被二千石以上官员聘用为佐吏,然后逐步升迁。这种自下而上官员选拔方式,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几乎垄断了做官的途径,举荐人举荐一个人,可以说是给了对方很大的人情。

因此在东汉时期举荐人和被举荐人、佐吏和府主之间的关系非常特殊,几乎相当于父子。对于举主、府主一旦去世,常常需要行孝三年。像北海相景君死后,曾经在他手下任职的佐吏服孝三年的有八十七人之多。

还有像刘备被曹操击败以后逃到青州。袁谭是经刘备举荐出仕,虽说按照袁谭的出身也不缺人来举荐他,刘备只是恰逢其会,但是袁谭还是亲自带人出来迎接,以示尊重。

根据《三国志·吕布传》记载,吕布因为骁勇出名,被丁原聘为主簿。这么一来丁原就成了吕布的府主,吕布因为董卓的利诱杀死丁原,在当时人眼里和杀父没什么区别。而他归顺董卓以后,又成为他的私人部属,两人誓为父子。结果吕布却再次杀了董卓。

在重视孝道的汉代,吕布这两次谋杀可以说违背伦常,自然不受人待见。

相比之下,刘备是因为军功出仕。他后来虽然依附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人,不过此时刘备已经有了自己的力量。他和公孙瓒等人的关系更多是互利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单纯的从属。彼此之间合则两利,不合则各奔东西,和吕布与丁原、董卓的关系截然不同。

而且刘备离开上一任大部分不是叛变。像刘备离开公孙瓒,是奉公孙瓒之命和田楷一起去援救陶谦。因为陶谦器重刘备,将他留下。陶谦和公孙瓒是盟友,刘备此举肯定得到公孙瓒的默许。还有像在陶谦手下刘备也是兢兢业业,让陶谦很满意,最后才会把徐州托付给刘备。

所以吕布被人叫作三姓家奴,而刘备换个人去投奔,一样大受欢迎。

最佳贡献者
2

感谢提问,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张飞大战吕布,大骂吕布三姓家奴吕布恼羞成怒。

三姓家奴'指代吕布,因为吕布一生三次易主,两次被收为义子,但是两个义父都惨死在他手中。简单点说他有三个爹,先是亲爹,后被并州刺史丁原受封义子,为其帐下效力。在与董卓交战之下,被董卓看中,美色金钱引用下,杀了丁原效忠董卓。最后中王允美人计,杀了董卓听从王允。

可以说吕布是个典型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勇猛有余,智谋不足的人。三姓家奴讽刺其不忠不义,买主求荣,背信弃义的人品。而不是简单他跟随三个不同的人。

所以刘备基本不符合要求。

虽然刘备早期壮志未酬,颠沛流离,东奔西走。先后投靠朝廷,袁绍,曹操,甚至吕布,刘表,陶谦,可以说他投靠的人比吕布还多。

但是刘备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暂住,并未称臣,并未像吕布那样,奴颜婢膝。刘备名为皇叔,都受诸侯敬意,成为其坐上宾客,而不是其属下,更不是吕布那种甘当爪牙,打手。

刘备深明大义,一直以来,刘关张给人的影响,虽是结拜,胜过骨肉。这种正面的形象跟吕布截然相反,是一种义气的典范。因此文人墨客不会那刘备说事。

最后刘备最后建立蜀国,自立为王。也算一国之君,堂堂一国之君。岂能容别人这种污言秽语存在。即使有,也不会流传。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观点谢谢。

3

不管小心求证,只管大胆胡说。

刘备为什么没有被叫三姓家奴,而吕布被张飞叫做三姓家奴呢?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这两个人,和历史 !

刘备


刘备,即汉昭烈帝,字玄德,东汉年幽州涿郡涿县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

刘备前半生很不得志,颠沛流离于各个势力之间。他的第一个势力是是因为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而后又参与镇压张纯叛乱,被封为安喜县县尉,后来,朝廷有令:因军功而成为官吏的人,要被精选淘汰,由于该郡督邮要遣散刘备,刘备怀恨在心(不是演义里的张飞),将督邮绑起来鞭打两百下后弃官逃亡。

后来,朝廷派人到丹阳招兵,刘备中途加入,到下坯时与盗贼力战有功,任为下密县丞,不久辞官。后又任高唐尉,高唐令等职。不久高唐县被盗贼攻破,刘备于是投奔公孙瓒,被任命为别部司马。

第二个势力,入主徐州。

黄巾余孽管亥攻打北海,北海孔融,派太史慈突围向刘备求救。后袁绍攻公孙瓒,刘备与田楷到青州抵御袁绍。后,曹操攻打徐州,陶谦相青州刺史田楷求救,田楷和刘备一起前往救援,刘备于是又归属陶谦。后陶谦表刘备为豫州刺史,叫他驻军小沛。两年后陶谦病重,刘备统领徐州。

第三个势力,投奔曹操。

建安元年,吕布偷袭下坯,刘备战败,投奔曹操,曹操给予刘备粮草,表刘备做豫州牧,后人称刘豫州。建安四年,曹操派刘备攻打袁术,袁术于中途病死。刘备进军下坯。建安五年,衣带诏事发,曹操亲自东征刘备,刘备战败,关羽被擒,刘备只身逃亡,投奔青州袁谭。

第四个势力,依附刘表

曹操和袁绍开战,刘备想离开袁绍,以连结刘表为由,带兵复到汝南。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建安十三年,曹操攻打刘备,刘表病逝。建安十三年,刘备联合孙权打败曹操于赤壁。建安二十四年入主汉中,进位汉中王。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人。


吕布

中平六年,并州刺史,任命吕布为主簿,对他很亲近。汉灵帝死后,丁原进军洛阳,密谋诛杀宦官,何进为宦官所杀,董卓入京,诱惑吕布杀了丁原。发誓结为父子,对他十分欣赏信任。后因董卓越发残暴,猜忌。又因王允密谋成功刺杀董卓,与王允同掌朝廷。

董卓死后两个月,吕布被董卓部将击败,退出洛阳先投袁术,但因袁术对他自持有功而十分骄恣,被拒绝,于是又改投袁绍,吕布帮着袁绍打败黑山军张燕,又自持有功,相袁绍要求增加军队,袁绍不允,吕布就让手下将士,抢劫,掠夺。袁绍开始疑恨他,派甲士暗中除掉他。后吕布逃到河内,于张扬联合。后吕布联合张邈,攻打曹操。

后败退逃亡徐州,遇到刘备,袁术攻打徐州,袁术写信给吕布,许诺送上二十万旦大米,诱使他攻打下坯。刘备败亡。吕布又恼火袁术不再运粮来,接受刘刘备到投降。吕布又见刘备在小沛,招纳旧部,重新集结刘万人,又开始厌恶他,亲自出兵攻打刘备,刘备大败依附曹操。

建安三年,吕布又再次反叛朝廷与袁术结盟,攻打刘备,曹操亲率大军进攻吕布,围攻三月,决水围城。部下反叛,吕布投降。后被缢杀。

陈寿评价吕布

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情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次不夷灭也。

曹操评价吕布

布,狼子野心,诚难久养,非卿莫能究其情也

总结!

古往今来,人们对吕布的总结都是反复无常,见利忘义只人,因为一个一点官职,诛杀了丁原,因为个女人杀了董卓,因为一点兵马背叛袁绍,因为粮食攻打刘备,又因为粮食不够而和袁术反目。吕布自己姓吕,跟随丁原时候,丁原视他如子,故有一姓,后同董卓发誓情同父子。后又反杀董卓。故而三姓。而刘备,虽然同样投奔过好多势力旦是没有因为利益离开反叛这些势力。或是因为形式,如战败后投奔曹操,袁谭等。或因为别人要对他不利而离开,如离开曹操!而且他也没有认谁当干爹!

所以吕布被人骂做三姓家奴,而刘备反而成了一代英雄!

三英战吕布





4

因为他没有认爹啊,要想被认证为三姓家奴,得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要改三次姓,一个是要当家奴,刘备虽然先后投靠了很多人但他显然不符合这两个条件,三姓家奴是吕布的专属称号,谁也拿不走。

关于“三姓家奴称号的考证”:

“三姓家奴”这个称号是张飞“赐给”吕布的,表明了张飞对吕布反复无常多次背主认爹的不屑。一般认为吕布的三姓是因为他先后认了丁原、董卓和王允三个爹,所以吕布的三姓指的是“丁、董、王”三个。其实并不是这三个, 张飞第一次骂吕布“三姓家奴”是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 , 吕布在虎牢关前一人单挑十八路诸侯,杀得对面人仰马翻。张飞看不下去就大吼一声:“三姓家奴休得猖狂,燕人张飞来也”,吼完后就有了一场三英战吕布的戏码。在虎牢关时, 司徒王允还没有把貂蝉送给吕布 , 所以吕布还没认王允当爹,吕布的三姓里面并没有王姓,指的是丁、董和他自己的吕姓,要是张飞未卜先知,知道王允也会成为吕布的爹,怕是直接要骂“四姓家奴”了。

刘备不满足“三姓家奴”的条件:

吕布先后投靠了三个人,只是三个人而已啊,乱世之中,武力超群的吕布跟三个老板也没什么,刘备由一个织草鞋的小贩起家前前后后投靠的人怕是比吕布多好几倍,可就是因为他满足不了改姓认爹和当家奴的两个条件,他成不了“三姓家奴”。首先就是,刘备姓刘,天天说自己是汉室宗亲,中山靖王刘胜后代,刘胜一共有一百零八个儿子,刘备说他是刘胜后代还是有较高的可信度的,所以“刘”这个姓就是刘备的金字招牌,,尤其是汉献帝在大殿上当众翻了家谱认了皇叔以后,这个“刘”就更贵重了,是刘备初期创业,招贤纳士的最大资本,刘备怎么也不会改的。而且虽然乱世之中皇权衰微,但是汉朝毕竟还没有灭,没有哪个诸侯权臣敢当刘备的爹,所以刘备根本不满足改姓的条件。

其次就是刘备虽然先后投靠了很多人,但是从来没有当过家奴,那些被他依靠的人都是尊敬的称他为“刘皇叔”、“刘豫州”啥的,从来没有人像使唤吕布那样说什么“吾儿玄德何在”。刘备投靠的第一个人是幽州太守刘焉,刘焉也是汉室宗亲而且辈分比他大,所以认了他做侄子,这是刘备成为刘皇叔的第一步,等正式成为刘皇叔以后,刘备先后投靠过刘表、陶谦、孙权等人还和吕布合作打过袁术。在这些人中,刘表要把荆州给他,陶谦要把徐州给他,吕布夺了徐州还还了一个小沛给他。更过分的是孙权,孙刘联盟共同打赤壁之战时刘备唯一的根据地就是刘琦的江夏,联不联盟的对孙吴的实力都没什么影响,估计是怕他在后面捣乱才和他联盟,联盟赢了之后,没出多大力的刘备居然把荆州硬借走了,这一系列的投靠,哪有半点当家奴的样子。

最后总结一下:

“三姓家奴”的称号是吕布专属,跟刘备一点边都不沾,但是把刘备和吕布这么一对比就能发现,刘备才是真正适合在乱世之中生存的人。与刘备相比,见利忘义又甘当家奴的吕布就是个弟弟,逮谁都认爹往往只能当儿子,刘备投靠那么多人都不是“三姓家奴”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哪怕是在织鞋贩履,都不要看轻自己。

5

如果从”克主“的角度上来看,明离子觉得可真是”人中刘备,马中的卢“啊!

纵观刘备的发展史,投靠的势力又何止三个,而且被他看上的势力,无一例外,都在不久后灭亡了。

首先刘备投靠的是同学公孙瓒,素有“白马将军”之称的公孙瓒,不但被刘备挖走了赵云,自己很快就被袁绍灭了。

刘备投陶谦,陶谦不久后便病危,徐州牧的位置传给了刘备,“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陶谦在有自己儿子的情况下把徐州托付给了一个来帮忙的刘备。结果徐州还是没能保住,被吕布要了去,刘备又心甘情愿的做吕布小弟,结果吕布就被曹操灭了。

刘备又投靠了袁绍,结果官渡一战,做了多年扛把子的袁绍也完了。

然后刘备投靠了刘表,在荆州收了诸葛亮之后算得上是羽翼丰满了,但刘表一家不久也被曹操灭了。

反正刘备这部发家史,基本上就是他投靠的老板们的血泪史,那么为啥先主没有落下吕布一样的“三姓家奴”的恶名呢?

因为首先吕布虽然也是投靠,但比起刘备就恶心的多,比如他投靠丁原的时候,是这么描述的:

“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

一个“大见亲待”,可以看出来吕布完全是以认爹的劲头儿认的主公,后来反目杀死丁原,让世人不齿。再看看他对另一个主公董卓的态度:

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丁原那里还犹抱琵琶呢,董卓这直接就发誓做儿子了,然后董卓也死在他手里了,这个就不仅仅是“家奴”了,还是个专嗜主人的“恶奴”。

反观刘备,虽然老板都没啥好下场,但和刘备基本上都没有太大关系,也就是说,就算刘备没有投靠,他们该亡还是会亡的。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三国时期的所有史料基本上都来自《三国志》,而作者陈寿是人家刘备手下的人,一口一个“先主”的叫着,落笔的时候总要给自家前老板面子的。

6

“三姓家奴”一词在演义中首次出现,是在张飞对阵吕布的时候,脱口而出一句“三姓家奴休走!”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往后的众人对吕布的认知上,大多数情况下会想到其是“三姓家奴”。但是,在正史上,对于吕布却并非冠于“三姓家奴”之称。

而且相对于吕布,刘备更是有“五更他人”的经历。那么,对于刘备多次更换依附对象,却没有人骂其“三姓家奴”,或者是“五姓家奴”呢?主要有二大原因。

其一,在演义中,吕布投靠他人时,曾有认父行为,而刘备没有。姓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家族的名声,对每个人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但反观吕布,其为了不断地往上攀爬,不断地追逐利益,先后认丁原和董卓为义父。

此丁原义儿,姓吕,名布,字奉先者也。

布纳卓坐而拜之曰:“公若不弃,布请拜为义父。”

虽为义子,但是其也有继承的权力。而丁原和董卓先后对吕布都很恩重,但吕布为了自己的利益,却不念二人之情,转手就斩杀了两人。吕布的行为在他人看来,的确是不仁不义。

而刘备则不同,其依附公孙瓒和袁绍等诸侯时,都确保自己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而且,比起吕布的认父行为,刘备更像是以客卿的身份暂时依附,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带着势力入伙。

再说,刘备依附在公孙瓒等人麾下的时候,都是在其中尽力地展现自己的价值。譬如,在袁绍麾下,官渡之战时,刘备就多次帮助袁绍对抗曹操。在曹操麾下时,也曾和曹操一起征讨吕布,奉命攻打袁术等。

其二,征辟制度下的二重君主制。汉代的选拔人才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两种方式。前者是由下而上,经过“乡里推荐”的一种方式。而征辟制,则是自上而下,有皇帝直接征聘和公、州府辟用两种形式。

察举制到了大汉后期,大多数由世家豪族把持着,所以那些有才能而无背景的才子大多数会被阻挡在外,白身居多。而征辟制度,皇帝和征聘的才子是第一重君主关系;而由公、州府辟用的才子,则会形成第二重君主关系。而由辟上来的才子,很大程度上会对公、州府的人直接认主。

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刘备虽是白身,但经过黄巾之乱时所立下的战功,其是直接被皇帝给任用的。所以,刘备和汉帝才是君主关系。而对于公孙瓒和袁绍等人,刘备和他们根本没有形成君主关系。

所以说,刘备只是暂时依附他们而已,根本没有形成背不背叛一说。这么一来,刘备自然能够保证他的名声不受损,而且也能够得到其他诸侯的接纳,并以此来暗中发展壮大。

7

吕布杀人,刘备夺地。

吕布本姓吕,认了丁原做义父姓了丁,后来又认贼作父当了董卓的干儿子。吕布堪称真小人,不喜欢他的人可以驱赶他,比如袁绍。

而刘备不同,打着仁义的口号,到了陶谦的徐州就不走了,他虽然并没有杀陶谦,但陶谦死后确确实实徐州归了刘备。

紧接着又去了荆州,刘表一死,他刘备四处抢地盘。紧接着就是赤壁之战,仗你东吴打,地我刘备收……

最后是益州,人家请你去打仗,你反客为主把人家地儿给占了。

吕布杀人,还有人记录他的恶性。刘备夺地,虽然没有直接杀害原主人,但他们的的确确没过多久就死了。可能刘皇叔身上有buff,谁敢收留谁不得好死。曹操可能是命硬,只被刘备坑有了五万人马和徐州。

吕布做了恶,还有人能记录下来。刘备这种怎么记录?他可是最高行政长官。

8

我是阿春,我来回答

这个题目我觉得应该问的完整一些好,最好的应该是:吕布被骂“三姓家奴”,刘备五易其主,为何没被骂“五姓家奴”?

我觉得很多回答都没有谈到根本的点上,我认为吕布被后人骂为“三姓家奴”,主要是他人品的问题:反复无常、不忠不义、以身侍贼、忘恩负义。

吕布是三国著名的战将,其武力值大概可以排再第一位,我们看前期他的战绩就知道,有一个很突出的对比就是“三英战吕布”。关羽和张飞本来就是古代非常著名的武将,关羽还是武圣,他两加上刘备都不能拿下吕布,可见,在当时,吕布的武力是多么可怕的存在。

即使是这么好的一员战将,却是一个不忠不义的人。

吕布前前后后有3个父亲,一个是原生父亲,当然姓吕,两个是义父:丁原和董卓。丁原是三国初期知名的官员,官拜并州刺史,当时吕布是他的主薄,因为吕布是一个骁将,深受丁原的宠爱和亲近,后面收为义子。丁原和何进谋杀“十常侍”失败后,引董卓进京想借力量除掉这些宦官集团,可惜引狼入室。董卓很欣赏吕布的才华,吕布也投其所好,杀了丁原,认了董卓做了义父。董卓对吕布敢于杀了丁原投靠自己的行为很感动,认为吕布是一个很可靠的人物,可是临死了也不敢相信,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可以为了一个女人杀了自己。

天下人皆为吕布的为人不齿,像张飞这样的,在对战的时候直接喊他“三姓家奴”就是为了讽刺他的人品问题。这也是“三姓家奴”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

自己上司欣赏自己,提拔自己,为了荣耀,杀了他;明知道董卓是魔鬼,是窃取大汉果实的历史罪人,自己还去投靠他,帮助他;为了一个女子,自己的欲望,又把看重自己的董卓杀害。一系列的行为直接指向了吕布人品的卑劣和道德的沦丧,每一个义父都是死于自己的手里。相反的是刘备,我们看看刘备五易其主的情况。

刘备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他的抱负就是恢复汉室江山,对他来说,称帝和不称帝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汉室江山在刘家手里。汉末纷争的年代,群雄并起,刘备虽说是刘皇叔,但是到了他这一代已经到了织席贩履为生的窘境,即使这样他也不放弃去争夺和努力,前前后后不断地区投靠各个势力,积累自己的威望和人脉,终于在赤壁之战后拥有了自己的势力。

刘备虽然五易其主,但是刘备没有认任何一个人做父亲,同时没有任何一人最后的覆灭是因为刘备造成的, 相反的是,刘备挖了赵云,公孙瓒却没有记恨;刘备去了陶谦那里,陶谦想把徐州让给他;刘备去了刘表那里,刘表想把荆州托付给他等等。这一系列的事情表明,刘备的人望是很高的,他和吕布是有本质上区别。丁原和董卓待吕布,更多的是把吕布当做打手、干儿子这一来的角色,陶谦、刘表等和刘备的关系更加像是合作。这是他们主要的区别。

综合来说的话,吕布能得到“三姓家奴”而刘备不会被人说“五姓家奴”,主要是吕布的人品问题,其次是他们和投靠的人之间的关系造成的。

9

有两个原因:

1)他没认义父

2)他转会次数更多

吕布被叫做三姓家奴是因为他服侍过两个“义父”。很显然,刘备不符合这个条件。

而事实上刘备依附过更多的人:公孙瓒,陶潜,袁绍,曹操,刘表,刘璋,等等。

寄人篱下过太多次,说什么一二三就没意义了。

你只能说他善变,却不好起什么像“三姓家奴”那样朗朗上口的诨号。

10

吕布本身姓吕,父亲早逝,认荆州刺史丁原为义父。丁原待他不薄,倚为股肱。然而,吕布见利忘义,寡情负恩。董卓用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赤兔马,一千两黄金,数十颗明珠,一条玉带,便令吕布动了心,杀了丁原,取其首级,投降董卓,拜为义父。天下第一好汉卖身投靠,使奸贼董卓如虎添翼,更加飞扬跋扈起来。

为诛灭董卓,司徒王允抓住这对父子同样好色的特点,设下连环计,将歌伎貂蝉同时许给董卓和吕布,使父子两人陷入争夺美女的圈套。“风仪亭”一折,父子的矛盾加深了。董卓无情,竟向吕布掷戟。而这个吕布,为了一名歌伎,也不惜与义父反目,杀了董卓,夺回貂蝉。这便是“三姓家奴”的真面目。

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之后,正统的皇家一脉。平易近人,处世仁义,使刘备深得民心。刘备在事业发展的早期,征讨过黄巾军,因战功做过安喜、高唐县尉,后来投奔他少年时好友公孙瓒,任别部司马,后担任平原县令。在任平原令期间,刘备主抓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加强武备建设,维护百姓平安。东汉末年,战乱、匪患使底层百姓苦不堪言。刘备主政后任命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积极训练军队加强战备,外敌不敢贸然来犯,百姓过上了少有的安宁日子;另一件是主抓民生建设。刘备出身于草根,来自于底层百姓,深知人民的疾苦,他采取的措施很能对症下药,如抑制豪强对百姓的侵吞,迅速恢复因战乱而破坏的地方经济,使百姓尽快地安居乐业。

由于刘备善待百姓并颇有政绩,在民众中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却也得罪了一些人,比如平原县的土豪——刘平。刘平收买了一个刺客,让他去刺杀刘备。当这位刺客潜入刘备的府邸准备动手时,刘备误将其当作普通的来访群众并非常友善地接待了他。一番交谈之后,刘备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刺客,刺客认定刘备是个好官,因此不但放弃了原来的行动计划,还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刘备,然后离去。“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用这寥寥数语描述了当时的情境,刘备的“其得人心如此”及人格力量的确很耐人寻味。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