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末有没有藩镇,我认为是有的,只是没有形成那样大的势力罢了。

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陲各异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


藩镇节度使,名义上是朝廷委派的地方官员,但实际上是手握一方军事、民政权的土皇帝,基本完全控制住辖区的军队、人事、税赋。安史之乱后,由于中央朝廷势力变弱,无法强有力控制地方,许多节度使更是阳奉阴违,以自己利益为重各自为战,逐步割据一方。而这些藩镇之间,遇到强大外力时,也会团结合作,组团在名义上的领导大唐朝廷周围,比如围剿黄巢时。但一旦没有外力,朝廷又无力征讨时,就和春秋战国差不多。

唐朝既依靠藩镇得以军事强大,也因为藩镇而灭亡。


明朝有没有藩镇?

宋朝开始,认识到藩镇的危害,特别是两宋,非常严厉地压制武将,研究制定出了一系列以文臣治国的制度。经历两宋月三百年的发展,加上朱元璋等人的中央集权措施。可以说,到明末,藩镇割据的制度和文化土壤已经不存在。但由于战乱,国家政治运行不在正常,中央集权政府无力控制地方,藩镇或者类似藩镇的集团就很容易也很顺势就会存在。

明末,我觉得也是存在藩镇割据的。具体来说,分为两个时期,节点就是崇祯去世。


崇祯去世之前,朝廷基本能控制各地武装力量,各边统兵大将也还不敢违命不尊。因为这一时期,军民基本是分开的,就像洪承畴、卢象升、袁崇焕等人。这一时期,这些地方督抚还不能完全控制地方和军队人事、税赋,还必须听命于朝廷。

但也因为如此,这些能人都被崇祯为首的朝廷给折腾死了。而国家也越来越不可收拾,导致的结果就是如果要抵御后金、剿灭遍地的流民军队,则中央政府无法保障足够的后勤和给养。那就必须赋予地方督抚,统兵将帅更大的权力,他们才能集中资源去御敌。而给他们的权力越大,则往往就会尾大不掉。

这是一个矛盾,不容易解决的矛盾。


随着矛盾加剧,地方藩镇开始出现雏形在崇祯将死的时期。代表人物就是孙传庭,孙传庭被认为是明末最后一个能拯救大明的人。有句话将孙传庭死,大明亡。孙传庭是一个厉害人物,一出手就干掉了闯王,打的流民军队丢盔弃甲。然而却被崇祯关了好几年,等到局势已经不可救药,才又出山。到了陕西后,打击豪强,训练士卒,还算是有点起色。这时候的朝廷,就开始赋予地方督抚军事、民政等权力了。

当然,孙传庭是忠于大明的,他是一个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有士大夫气节,所以最后还是在崇祯的瞎指挥下死了。但别人未必就如此了。比如左良玉、吴三桂等人,这时候基本已经是养寇为重,保存自己实力为首,不在怎么听从朝廷调度了。而朝廷也拿他们没办法。


下一个时期就是崇祯死后的南明了。这一时期就是明显的藩镇割据,最著名的就是江北四镇,以黄德功为首。后面的郑芝龙、孙可望、李定国等人,都差不多。朝廷已控制不了这些军镇了。

但为什么没像唐末那样割据呢?我觉得主要是没机会。如果不是清兵入关,摧枯拉朽一般就荡平了流民军队、各地明军,假以时日,互相必将各自为阵,割据一方。

最佳贡献者
2

这里我们可以参考清代史学家赵翼的一段话:明祖初定天下,分封诸子于各省各府,盖仿汉、晋六朝及有元之制而参酌之,外以壮藩卫,而实无事权。其有才者,如燕、晋诸王,或统兵以镇边塞,然不为例。其分封内地者,不过设三护卫,不致有尾大不掉之患。


明代藩王仪仗俑群

因此,且不要说明末。就算是明初,朱元璋大肆分封自己的那些儿孙,那些藩王有朱元璋的支持,也没有藩镇割据的实力。因为朱元璋的朝代较为靠后,其分封制,是建立在先前那些朝代的分封制基础之上的,其中的弊端几乎都有考虑到。当时,被朱元璋分封的诸王,并没有实际上自己的封国和疆域,只有一点兵马,地方的行政长官都是由中央朝廷直接下派的官员来做的,藩王并没有治理当地的实权。

至于建文帝为什么削藩,实际上是因为建文帝没有主见,听从了其老师方孝孺、齐泰这些文人的错误意见。因为削藩之后,方孝孺这些文臣就能一家独大了,让明朝重新回到重文轻武的政治局面,有利于文官集团的发展。

虽然那些藩王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有威胁,但是那些威胁真的很少。毕竟当年的建文帝也是名正言顺登基的,而从上面的那两段来看,如果建文帝不削藩,那么那些藩王造反的话简直就是找死。说不定还没出自己的地方,就被地方的行政长官给抓了。因此,建文帝在羽翼未丰之时就进行削藩,导致朱棣等人为了活命,有了清君侧的借口,最终有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

而且,相对来讲,后来明朝的藩王,也都因为明朝的强大,吃着朝廷的俸禄,每天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活在滋润的生活中,自然久而久之,也就对王霸之业没有什么企图了。当年朱棣篡位后,他自己本身就是最厉害额藩王,自然能震慑其他那些蠢蠢欲动的藩王。而朱棣没有削藩,正表明他的大智慧。


明朝的藩王,直到后来,人数也不是很多,崇祯年间,那些大藩王,总共也才27个。而这些藩王最后不但没有实力割据,反而一个个成了败家子,成了吃垮明朝的纨绔子弟。尤其是明朝时,李自成进京城后,看到吃得白白胖胖的福王,直到自己家的朝廷被人家打下来了,仍然不愿意捐出自己家里的资产。不但没有付出,还只知道一味地索取,与外面那些饥饿的老百姓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于是,李自成就将这个福王杀了进行烹煮,以此来泄愤。毕竟李自成也是从农民走上来的,他也讨厌这些曾经的统治者那肮脏的嘴脸。


所以说,明末之所以没有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第一原因是各地藩王并没有实权,所以先天条件不足;第二原因是那些藩王大多是朱家子弟,每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早已没了当年老朱家打江山创业时的霸气和野心。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