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国辅佐刘禅殚精竭虑、鞠躬尽碎死而后已!只可惜!诸葛亮凡事亲力亲为,没有为蜀国培养一批精干将才,诸葛亮死后蜀国后继无人!蜀中无大将!最终国破落入司马家族!这才是诸葛亮最后悔的一件事!留下终生遗憾!
诸葛亮最后悔的事是:在东吴孙权取得天下稳定后;在曹操统一北方连年不断地混战局面后,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而这个时侯,诸葛亮别出心裁地来个三国鼎立,最后诸葛孔明有以后蜀大汉朝自居,恢复大汉基业为完先主遗嘱为己任,不顾逆历史潮流而行之。又一次把三国拉回了连年征战,人死如草芥的混战局面,虽然各自为政。
可是我们后人,总是一种赞赏的目光看待之,忘记了,一功将成万骨枯,想想那个战场用火攻,死伤无数人的恐怖的战争局面,多么可怕啊!把他看成好战分子不为过?要是咱们回到三国那个由动乱到各自为政再到连年征战你愿意吗?反正那些古人都死了,你的嘴怎么“好战”他们都是听不见的。所以历史若从正面解释:儒家思想认为汉朝是正宗的、正义的战争,不管怎么折腾都不为过,
这就是诸葛亮自然而然的成为英雄。但历史不容细想,若从另一面想,实在这种行为无疑恐怖,为了一人之信念(先帝遗愿),为了一人之理想(诸葛功名)而杀的人越多越好吗?替天下苍生的想法是,放下自私的一人功名、随潮流而动,成全天下老百姓安居乐业,这就算烧高香,一种大善举动,这才是为天下老百姓所想,要不就是虚伪的!
所以说诸葛亮最后悔的事是逆天而行,是为一人一理念而置天下老百姓于不顾地一私之念罢了!这种理想最终以失败告终,悲剧收场,当然不能全怪诸葛亮,是他脑子内的儒家思想在作怪吧?
诸葛亮一生做过的最后悔的事情应该是杀了刘封。这件事是诸葛亮办得最错的一件事,给蜀汉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原来是罗侯寇氏之子,也是贵族出身。当时刘备没有儿子,便把他收为养子,改名为刘封。刘备的眼力是有名的,他收养刘封也有把他当作继承人培养的意思。从此,刘封就在刘备的手下,为刘备效力。
刘封作为刘备刻意培养的年轻一代将领,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史书上说他有武艺,气力过人,所在俱克。从中我们刻意看出他是一名智勇兼备的将领。后来,刘备让他带领孟达攻占上庸,成为刘备集团的一员独当一面的将领。
不过,刘封的军事能力虽然出众,可是他的政治能力相对要差。他在上庸的时候,遇到了老奸巨猾,心怀叵测的孟达。由于刘封不是孟达的对手,吃了大亏。在应援关羽的问题上,刘封不顾大局,拒绝了关羽的要求。而和孟达的关系上,让孟达使尽了阴谋诡计。刘封最后就是栽倒在了孟达的手中。
孟达叛逃后,给刘备留下书信,暗示自己是被刘封逼走的。而后来孟达带领魏军来攻打上庸的时候,又挑拨刘备和刘封的父子关系,想要让刘封投降,遭到了刘封的拒绝。
在刘封丢失上庸回成都后,刘备对刘封的作为进行了指责,说他欺凌孟达,不救关羽。这个时候,诸葛亮以刘封刚猛,怕刘备死后无人能够驾驭为名,劝刘备除掉他。于是刘备让刘封自杀,可后来听说了刘封拒绝孟达的劝降的情况,后悔已经晚了,刘备只有为刘封哭泣了。
刘封之死纯粹是一件冤案。诸葛亮杀刘封的理由根本就站不住脚。为名可想而知,刘封的死给蜀汉带来了多么大的负面影响。首先,蜀汉失去了一员大将,刘封是完全可以独当一面的,是年轻一代的领军人物。
他的死,使得本来将领就少的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缺少了一员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而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也缺少了一员智勇双全的将领。如果将刘封不管放在哪个战场,都能够造成良好的效果。比如让刘封去守街亭,肯定不会失败。
第二,是造成了蜀军将领的格局。蜀军在诸葛亮的率领下,不需要有性格有能力的将领,需要的是唯唯诺诺听从指挥的庸才。
第三,没有了刘封,蜀军失去了传承的纽带。再加上内讧死了魏延,直接造成了后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
总之,刘封之死,给蜀汉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只是因为诸葛亮的猜测,以莫须有的罪名杀自己忠心耿耿的大将,这给蜀汉的军心带来了挫折,给蜀军的战斗力带来了创伤。到最后,蜀汉举朝上下,只剩下唯唯诺诺的庸才,这和诸葛亮杀刘封的关系是分不开的。就是因为这样的人才政策,才造成了蜀汉人才凋零,最先灭亡的局面。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凡事成功: 一定要; 天时、地利、人谋!。____《论衡》
诸葛亮缺的是: 天时与地利!… 所以、任凭他怎样的百分之百的努力、…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 …都难巳成功、也不可能成功!!……
我想肯定不是。即使不派马谡守街亭,派别人去,守不守得住也难说。即使守住了,以当时蜀国的国力和地理位置也难以战胜魏国,更何况还有虎视耽耽的东吴。
窃以为,在五丈原的瑟瑟秋风中,感到大限将至的诸葛亮必定料到他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帮助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也维持不了多久。这时他最后悔的事应该是没有早日认清刘备假仁假义,善玩手段,刁买人心的本来面目。若能早日识破其虚伪本质,一是当初可另投他主,辅助其建立统一大业或许还有希望。二是可取代刘禅自立为主,利用蜀地的地理优势,静观其变,或许还有机会完成统一大业。
哀莫大于心死。只有五丈原的秋风读懂了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历史上非常知名的人物,同时也是三国历史能力最全面的人才,诸葛亮既能安邦治国、又能行军打仗,还能吟诗写文,偶尔当下发明家,称得上三国时期综合能力最强的人了。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即使是人品能力俱佳的诸葛亮也是如此,同样也会犯错,虽然诸葛亮一生做事非常小心谨慎,但是仍然难免会犯错,仍然难免会失败。一般来说,做事小心谨慎,可以避免犯错误,但是在战争中也就无法取得较大的战果。
比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由于过于谨慎,没有采用当年韩信大胆的军事策略,以夺取长安为战略目标,而采用声东击西的谋略,把陇右五郡作为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标,最终还因为用人失误,导致前功尽弃,但同时你必须看到,诸葛亮虽然在五次北伐中没有取过较大的战绩,但同时也没有遭受较大的损失,而且还在诸葛亮的小心谨慎之下斩杀魏国名将张郃和王双。
诸葛亮
有人认为诸葛亮一生最后悔的事是斩马谡,但我认为诸葛亮斩马谡一点也不后悔,虽然马谡是诸葛亮的亲信,同时还是诸葛亮大力培养接班人,但是马谡作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镇守街亭的主将,居然违背了诸葛亮的命令,放弃城池和水源,在山上安营扎寨,企图处于攻势来扩大战果,本想着贪功,却一不小心被曹魏名将张郃打成了经验包。
由于马谡的失败,直接导致蜀军在街亭的全线溃败,因此魏军就能通过街亭,同时兵分两路,一路继续西进并进入陇右,寻找诸葛亮北伐主力作战,另一路南下控制并切断祁山道,断绝诸葛亮北伐大军的后路,一旦张郃成功实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军就会全军覆没。
换句话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用人失误,用了马谡这个不应该用的人,马谡不仅没有守住街亭,也没有为诸葛亮攻取陇右争取时间,还直接导致街亭之战失败,马谡的存在没有起到任何应有的作用。
诸葛亮与马谡
所以,没有什么事比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原因还要大,如果诸葛亮要后悔的话,那么他这一生中最后悔的事应该就是在第一次北伐中用马谡守街亭,这个最错误的决定。
当诸葛亮决定用马谡时,蜀军中很多人是反对的,有人提议用魏延、吴懿等有经验有能力的老将,但是诸葛亮不用,而是以丞相之职力排众议非要用马谡,诸葛亮用马谡最大的原因就是培养的接班人,马谡不仅与诸葛亮关系,而且是蜀汉年轻一代中的荆州派。
诸葛亮是荆州派的领袖,马谡是荆州派的骨干,诸葛亮起用一个新人在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第一次北伐中担任最重的街亭防守任务,就是为了在战争中培养马谡的能力,如果马谡能在这次战争中表现出色,并完成任务的话,那么大概率马谡就是诸葛亮的第一继承人。
马谡
这么说是有原因的,马氏五常是荆州襄阳人,是当地的士族,诸葛亮也常年在襄阳隆中生活,对襄阳当地士族都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同时诸葛亮在整个荆州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庞大关系网,甚至和刘表、蔡瑁、蒯祺等人扯上了亲戚关系,当然也与马氏五常关系好,原本就是旧识,天然也就更加亲近。
另外,马谡确实是个有才能的人,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完全否定马谡这个人,至少马谡在诸葛亮平定南中之战提出非常著名的战略,就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这成为诸葛亮解决南中问题的战略,并且相当成功,这就是马谡的功劳。
斩马谡
再说了,诸葛亮曾经整日整夜与马谡促膝长谈军事谋略,如果马谡没一点军事才能的话,根本不可能和诸葛亮能谈到一块去,因为诸葛亮本身也是军事家,还有一部《便宜十六策》的军事著作流传下来,对于军事谋略和战略,诸葛亮显然是懂的,马谡能与诸葛亮进行长时间的探讨,这就是能力。
原本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最有希望成功的一次北伐,因为出其不意,因为魏军没有防备,根本不会想到蜀汉会大举进攻关中,在曹魏的眼中,蜀汉是三国最弱小的,根本没当回事,曹魏绝大部的防守力量都用来对付东吴,正因为如此,如果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之战中用人得当,谋略合理,虽然拿下长安不一定,但是拿下陇右五郡是肯定能拿下的。
诸葛亮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重中之重就是街亭之战。如果诸葛亮不用马谡守街亭,而是用魏延或者吴懿,甚至用王平都可以,那么街亭就不至于这么快失守,如果蜀军能守住街亭,那么魏军就无法通过街亭进入陇右五郡和祁山道,那样的话,诸葛亮就能收割陇右五郡,完成战略任务。
只要诸葛亮完全掌控了陇右五郡,那么将会切断曹魏与凉州的联系,接下来曹魏想要反扑蜀汉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如果诸葛亮消化陇右五郡后继续乘胜进军凉州,那么魏国凉州将会不保,这样的话,曹魏就失去了雍凉之地,曹魏整个西部就只剩下关中一小块地方了,那么蜀汉在战略上将会保持主动而不是被动。
马谡
如果能做到这一步,那么诸葛亮接下来的北伐将会容易多了,至少不用从汉中经过八百里难走的秦川蜀道攻击关中了,而是从雍凉地区率领骑兵,居高临下冲击曹魏的关中平原,那样在魏蜀两国的战争中,诸葛亮始终就能保持优势,还可以进一步蚕食关中,进逼中原,统一天下。
可惜一切都止步于诸葛亮用错了马谡这个人,所有的北伐战略都成为了水中花、镜中月,这才是诸葛亮一生最后悔的事。
在我看来,诸葛亮这一生最后悔的有两件事:第一是轻信马谡,第二是看错了刘备。前者是加重他病情的直接导火索,而后者是困扰他一生最后才想通的问题。
马谡这个人才智过人,深受诸葛亮的喜欢,原因就是当时没有任何人能够给诸葛亮这种畅谈的快感。马谡学识渊博,在和诸葛亮交谈的时候展现了自己的雄才大略,给了诸葛亮假象,因为这种雄才大略是建立于思想中的,没有付诸过实践,他不知道在战场上要灵活变通。
即将成为诸葛亮接班人的马谡,在北伐的时候却没有听从诸葛亮的指令,这是多么令人寒心的一件事情,连诸葛亮也久久不能释怀。街亭失守,蜀军至于危机,诸葛亮不得已只能撤军。而北伐失败,与街亭失守关系极大,诸葛亮只能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为什么伤心?因为早在启用马谡之前,刘备就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重用。诸葛亮后悔没有听自己主攻的话,也被马谡的高谈阔论蒙蔽了双眼,错失了大好良机。
刘备是个什么人?刘备给人的印象是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之人,从他的种种行为都可以表现出来这一点。诸葛亮一开始相信跟着刘皇叔必能完成兴汉大业,可是在北伐的时候,诸葛亮难道不知道,自己的军力即便与东吴联合也不可能与当时的魏国抗衡,为什么还要一次次的北伐呢?因为他坚信着刘备的路是对的,坚信刘皇叔对百姓的理念,这才是一个君主真正该有的理念。可是在最后的时候,我相信他自己也已经想通了。
诸葛亮为蜀国殚心竭虑,他难道不想为蜀汉培养人才吗?他想,只是蜀汉人才凋零,大势已去。根本没有那么多可用的人才,五虎上将接连去世,刘备三兄弟又因莽撞送掉了性命。原以为刘备是个沉着冷静,气定神闲的人,没想到为了复仇竟然什么都不顾了,这难道是一个君主的所作所为吗?而这也和他在之前的表现不一样啊。诸葛亮寒心啊!寒心自己看错了刘备,因为刘备不是一个成大事者,或许他是一个好的管理者,但不适合当君主,寒心自己培养不出人才为蜀国效力,可是即便培养出来又怎么样呢?整个蜀国困居于蜀汉之地,粮食丰盈,军备充足只是表面现象啊,魏国的势力人才全都摆在那里如何抗衡呢?
再加上一个以“忍”为主的司马懿,和一个不成气候的少主刘禅,彻底让诸葛亮心灰意冷。或许刘备当初说的对,诸葛亮如果嫌自己的儿子成不了大事就可取而代之,但是换句话说,诸葛亮不可能这么做,因为他对蜀国是赤胆忠心,宁愿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也不愿意夺取皇位,而且这不是让天下人耻笑吗?
自己的使命完成不了,这是诸葛亮最遗憾的事情,但是他同时也明白大势已去。或许有这种可能他会觉得当初自己就不应该三分天下,因为其实这么多年都没有什么结果,百姓反而是受罪最深的那一方,刘皇叔的信念没有完成,反而加重了诸葛亮的自责感,在悲愤交加中,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想法,谁也不知道诸葛亮最后想的是什么。
跟刘备出山。[呲牙][呲牙][呲牙]
试回答本问题: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我认为诸葛亮最后悔的事情,并不是“挥泪斩马谡”,而是错用了关羽镇守荆州!
为什么呢?因为荆州的得失与否,对蜀汉政权的国家走向影响力太大了!荆州不仅是刘备的起家之地,更是刘备借以制衡东吴,窥伺曹魏的前进基地。
(诸葛亮:我真后悔用了关羽守荆州哇!)
而且若荆州不失,还能为刘备集团提供一定的人才和物资补给。更不用说荆州交通便利,假如刘备借此向曹魏发起北伐,可以直击曹操的统治中心——河南!而在失去了荆州之后,蜀汉政权只得从汉中一路向曹魏发起攻击了!
而从汉中出击,不仅会因栈道险恶交通不便,影响到蜀军的后勤补给之效率,而且更会被对手猜破其出击路线及作战意图。因为汉中只有那么区区几条路可以利用,所以对手自然不难猜测,从而预先做好战略防御。
这就是为什么尽管诸葛亮六出祁山,但却既不能攻夺长安,也不能占领甘州、凉州的原因所在。当然,诸葛亮遇到了难缠的司马懿这个对手,也是令其难得中原寸土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备:我最信任二弟了!)
试想:如果荆州仍在蜀国之手,那么诸葛亮就可以从汉中和荆州这两路线,向魏国发起攻击了。当然,因为蜀国实力有限,所以只能采取一路主攻、另一路佯攻的战术,但却也比弃中原菁华之地而不取,被迫与曹魏争夺甘凉边垂之地要好的多!
只是很可惜,诸葛亮为了不让刘备分心,只得启用刘备最信任的关羽坐镇荆州。可是关羽生性狂傲,不擅于调合并维护“孙刘联合抗曹”的局面。关羽的失策,致使孙刘联合过早破裂,导致孙权与之反目成仇!最终趁关羽伐曹之机,兵不血刃的袭取了荆州,导致刘备集团的鼎盛之势戛然而止!
(关羽:大哥,军师,俺辜负了你们的厚望,不小心把荆州给丢了!)
诸葛亮应该做过不只一件让自己后悔的事,斩马谡是其中的一件,马谡是自己的学生,颇有智计,把守街亭是至关重要的决策,派谁去,应该是非常谨慎的,马谡请缨,诸葛亮多少有点私心,马谡是自己的学生,能建功立业,也是老师的容耀,本来马谡的为人作派诸葛亮是了解的,可还是派他把守街亭,结果马谡嫉贤妒能,不听诸葛亮和王平的嘱托,不在当道扎营,确山上扎营,把兵营扎在了绝地,结果损兵折将,街亭失守,西城危在旦夕,不得已才有空城计的下下之策,此时才想起主公刘备托孤时曾说马谡其人,言过其实,终无大用,挥泪斩马谡,不是为马谡而哭,而是先帝,悔不听先帝之言,才有今日之错。往前说还有一件事也应该是诸葛亮后悔的事,就是大意失荆州,当时诸葛亮要关羽内结孙权,外拒曹操,当时诸葛亮曾问要是曹操来打怎办,关羽言道以力拒之,若孙曹同时来打怎办,关羽言道分兵拒之,这是个错误的想法,诸葛亮郑重声明,要内结孙权,外拒曹操,结果关羽不听劝告,没有和东吴结亲,说什么虎女焉能嫁犬子,后来关羽走麦城,荆州丢了,关羽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当时要是不派关羽守荆州,会不会不是这个结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