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康熙和乾隆两爷孙是最被高估的皇帝了。

康熙和乾隆时期,往往被历史上称为康雍盛世,被冠以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也是最长的一个盛世。因此,康熙和乾隆都被冠以了明君的称号。尤其是康熙更是几乎被吹捧为千古一帝的地步了。《康熙王朝》和那曲《向天再借五百年》,让许多小伙伴们都对康熙大帝的文治武功深表敬佩。但事实上,康熙的功绩是可圈可点的。

康熙的文治武功,主要是剪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击败葛尔丹和击退沙俄。

但这里头,有三个其实并不算得上是什么了不起的成就。比如平定三藩,其实三藩本来就是被康熙自己逼反的,就是他过急的削藩,而对吴三桂的不了解,才导致了吴三桂起兵造反,让清朝几乎濒临崩溃的地步。

收复台湾,其实这个真的不算什么。因为那时候的台湾远不像现在这么富裕和发达。那时候的台湾人力物力匮乏,郑经都是靠通过劫掠东南沿海才能维持。然而,就是这样,康熙收复台湾还是要靠郑军叛将施琅才能成功。

再说与俄罗斯的雅克萨之战,那就更尴尬了。几百人的沙俄远东开拓队,还算不上什么正规军,而且也没什么像样的武器,结果还是打了两次,而且还是只能靠长期围困,才最终逼降俄军。关键是,事后居然是打赢了仗,却丢了国土。

前期武功被过度夸大,后期的昏庸却被淡化。康熙末年为政过宽,加上在接班人的问题上处理不当,引发了九子夺嫡,导致吏治松弛,国库空虚。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康熙是一个有作为的明君。他对清王朝政权的稳定,对满汉关系的缓和,对帝国疆域的开拓和巩固等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乾隆就真的说不过去。

乾隆时代过去被不少史书粉饰为盛世,事实上却并非如此。乾隆即位时,继承的是其父皇雍正苦心经营十几年的丰厚国力。当时的清朝国库充盈,百姓殷富。然而,乾隆却将之带向了衰落的大路上。

他即位之初尚能勤于政事,后期就好大喜功,大兴土木,耗费国力物力。乾隆所谓的十全武功,其实多半是讳败为胜的战争。比如清缅战争,前前后后打了七年,损失数万将士,耗费巨大,却并没有战胜缅甸,最后清朝只能与缅甸签合约停战,缅甸给清朝一个下台阶,然后草草了事。这一战,连一向自大的乾隆自己都承认打得不如意。

但是,乾隆的昏庸就在于,他们对战争技术和世界发展的无视。当年,一些参加过清缅战争的将领,目睹了部分缅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术落后。返回后曾上书乾隆帝,提议向西方购置先进的枪支,雇佣西方军事技术人员,仿制枪支,增强自身国力。

然而,乾隆皇帝受“骑射为本”祖训的影响,认为发展火器将会导致本来入关后因腐化导致骑射和冷兵器作战技艺松弛的八旗军依赖火器,其该方面技艺进一步松弛,所以未予以重视。这就为半个世纪后鸦片战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最佳贡献者
2

康熙和乾隆都被冠以了明君的称号。尤其是康熙更是几乎被吹捧为千古一帝的地步了。

康熙的文治武功,主要是剪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击败葛尔丹和击退沙俄。

鳌拜其实是个忠臣(康熙晚年也承认并给恢复了名誉),又没有足够的实力和高贵的血统,对康熙根本够不成夺位的危险,无非是因为康熙年轻,所以鳌拜比较跋扈专权一点而已,但是也没有达到哪怕张居正的专权程度。

但三藩本来就是被康熙自己逼反的,就是因为他过急的削藩,而对吴三桂的不了解,才导致了吴三桂起兵造反,让清朝几乎濒临崩溃的地步。其实等吴三桂死后再削藩,更为稳妥。或者让吴三桂南征缅甸,消灭缅甸除外患,消灭吴三桂除内患。若吴三桂不幸战死,正好趁机消藩。说不定吴三桂还能为我国夺取印度洋出海口呢?若吴三桂百战百胜,没有关系,再让他南征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及马来半岛,直到他战死为止。

收复台湾,其实这个真的不算什么。因为那时候的台湾远不像现在这么富裕和发达。那时候的台湾人力物力匮乏,军民不过十几万人,郑经都是靠通过劫掠东南沿海才能维持。然而,就是这样,康熙收复台湾还是要靠郑军叛将施琅才能成功。

葛尔丹实力非常非常有限,本部兵力从来没有超过3万(准格尔部全体人口也就30万)大概是几千年里最屌丝的草原汗王了。两次东进,康熙前后打了他两次,每次都有3倍以上的兵力优势,但是两次都打成击溃战,疾病造成的准部兵马损失都大于清军,到康熙死都没搞定准格尔部,康熙这个武功是非常没有含金量的。

再说与俄罗斯的雅克萨之战,那就更尴尬了。几百人的沙俄远东开拓队,还算不上什么正规军,而且也没什么像样的武器,结果还是打了两次,而且还是只能靠长期围困,才最终逼降俄军。关键是,事后居然是打赢了仗,却丢了国土。

康熙末年为政过宽,加上在接班人的问题上处理不当,引发了九子夺嫡,导致吏治松弛,国库空虚。

乾隆继承的是其父皇雍正苦心经营十几年的丰厚国力。当时的清朝国库充盈,百姓殷富。然而,乾隆却将之带向了衰落的大路上。

他即位之初尚能勤于政事,后期就好大喜功,大兴土木,耗费国力物力。乾隆所谓的十全武功,其实多半是讳败为胜的战争。

另外,乾隆的昏庸就在于,他们对战争技术和世界发展的无视。当年,一些参加过清缅战争的将领,目睹了部分缅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术落后。返回后曾上书乾隆帝,提议向西方购置先进的枪支,雇佣西方军事技术人员,仿制枪支,增强自身国力。

然而,乾隆皇帝受“骑射为本”祖训的影响,认为发展火器将会导致本来入关后因腐化导致骑射和冷兵器作战技艺松弛的八旗军依赖火器,所以未予以重视。这就为半个世纪后鸦片战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1793年,英使携带榴弹炮、燧发枪、军舰模型、天文望远镜、西式马车等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来华要求扩大通商,在和坤的力荐之下,乾隆仍然拒绝了,并将这些先进的科技成果,封存在圆明园中,从此,大清再无回天之力。

3

基本,有清一代所有皇帝都被高估了。最被高估的应该是康熙了。

康熙被称道的几件事基本上都经不起揣摩。

禽鳌拜,鳌拜其实是个忠臣(康熙晚年也承认并给恢复了名誉),又没有足够的实力和高贵的血统,对康熙根本够不成夺位的危险,无非是因为康熙年轻,所以鳌拜比较跋扈专权一点而已,但是也没有达到哪怕张居正的专权程度。而且鳌拜有一点康熙一辈子比不上,就是反腐败方面做得很成功(当然也大量得罪人),康熙晚年朝政腐败局面已近失控,完全一副末世景象。

平三藩,三藩之乱完全是康熙政策失误逼反的,吴三桂所求就是类似明朝的沐家那种“世袭永镇云南”,都60多岁了,历史上哪有这么大岁数造反的,何况实力上相差悬殊,三个汉奸也知道自己不得民心,这样造反毫无胜算。康熙就算非要撤藩,再熬几年等吴死了也来得及,小青年还怕耗不过老头子?说三藩花费大么,也没有平叛战争花费和损失大啊!所以所谓“撤也反,不撤也反”是不存在的,康熙就给直接撤了藩,还不给三藩的部下安置好,等于无补偿拆迁,这么折腾就算三个老汉奸不反,他们下面十几万部下也要反啊!从三藩之乱开始后吴三桂各种混乱的思路,迟缓的动作,焦头烂额的表现看,吴确实没有准备反叛,否则各方面不至于如此仓促。

平葛尔丹

葛尔丹实力非常非常有限,本部兵力从来没有超过3万(准格尔部全体人口也就30万)大概是几千年里最屌丝的草原汗王了,两次东进,康熙前后打了他两次,每次都有3倍以上的兵力优势,但是两次都打成击溃战,疾病造成的准部兵马损失都大于清军,到康熙死都没搞定准格尔部,康熙这个武功是非常没有含金量的。

收台湾

乘台湾明郑集团内乱的机会,以压倒性优势获胜,没啥太大难度。

和俄国的冲突

更不好多说了,上万清军没打过几百俄国流氓冒险家,最后还签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尼布楚条约》,割让了蒙古高原草原民族自古的领地贝加尔湖周边和南岸领土,当时的俄国还没变法改革,就是一个白皮肤蒙古独裁国家,无论装备和文化都很落后,又是远离本土的无后勤作战,条约搞成这样比较无语。

最后说下康熙自己的施政,从广开文字狱到强化镇压,其实都乏善可陈,最后放任腐败,全面鱼烂,如果康熙多活十几年,后果真很难说。

4

康乾盛世,也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很多人对于康乾盛世还是有很多的看法的。康乾盛世其实就是一个虚拟的,或者是说一个封建王朝的骗局。不过康熙当时来说还算是比较可以的。

所以我觉得最被高估的皇帝就是乾隆,都知道康熙好大喜功,但是在康熙手里也是做过了几件大事的,而且由于当时清军入关不久,康熙为了稳定天下,薄徭役轻赋税老百姓确实是安居乐业,在功绩上也有很多作为,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准格尔葛尔丹叛乱,抵挡沙俄的侵略,使得国家一统。

但是乾隆呢?现在很多人都在说清朝衰败就是因为乾隆,这个其实一点也不为过,乾隆就是太好大喜功了,自己没有什么建树,也没有什么功绩,就喜欢被人拍马屁,说一些好听的话。任由贪赃枉法的事发生,朝廷腐败,如果不是康熙,雍正留下来的基业雄厚,而且之后也没有什么大的战乱所以需要花钱的地方少,可能早就被乾隆败光了,还有什么康乾盛世,乾隆在位六十多年,把清王朝的朝廷完全是搞乱了,而且没有一点建树。在康熙,雍正手里,当时敢贪的人是比较少的,但是乾隆之后朝廷腐败严重。弘历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专制者。严重压抑了民众甚至官僚阶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了同时也僵化了专制体制,给以后的发展制造了巨大障碍。他对社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严密控制,灭了任何不稳定的萌芽。可以看到当时西方正在大力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美洲的独立运动等等都在这个时候,但是乾隆呢固步自封。使得中国完全落后于西方,最后只能被欺负的历史。

之所以能够出一个康乾盛世,只是乾隆的运气太好了,可以说康乾盛世的功劳完全就是康熙和雍正的,乾隆只是运气太好,继承了康熙和雍正留下来的基业。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