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要站在当时人的角度来看。

首先,美苏在1945年,还不是死敌。不能以后来的冷战思维看待当时的美苏关系。

二战之前,美国人对欧洲根本没兴趣。当时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英国、德国、苏联在美国人眼里没什么区别,都是外国人,跟美国没有半毛钱关系。

到了1940年,法国投降,德军轰炸英国,这个时候,美国人才开始关心起欧洲。

为啥呢?

因为不关心不行了,伦敦是金融中心,美国在英国有海量投资,不救英国,这些投资最终都会打了水漂。所以美国一定要救英国。

可是救英国,到底应该怎么救呢?

是像一战那样,派兵去救场,然后被欧洲人无情的轰走,再当一次冤大头?还是趁着横扫欧洲的同时,把英国也扫了,把它的殖民体系瓦解,把它的小弟都抢过来,把它整得半死不活的,让它给自己当小弟呢?

很显然,后者才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已经当过一次冤大头了,这种蠢事不能再干了。

基于此,我们就可以看到。整个1942年,美国对英国投入了大量物资扶持的同时,美军也在各个战场都很配合英军的行动。

丘吉尔先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认为应该把反攻重点放在北非,以缓解德军对英国在北非殖民地的压力。罗斯福表示同意。

等到德军退出北非后,丘吉尔再次从英国自身利益出发,认为应该发动西西里战役,打败意大利,以巩固英国的地中海航线,罗斯福又同意了。

但到了1943年1月,丘吉尔卡萨布兰卡会议上建议把西欧大陆登陆计划推迟到八月,罗斯福突然就不干了。

为啥不干了呢?原因就如同前面所说,美国参战的核心目标是把西欧一锅端,此前配合英军只是为了维护美国在英国的投资。现在英国本土已无碍,那么美国就没必要再保英国了。美军下一步要做的是控制西欧,把资本输入到西欧,继而控制整个欧洲。如若不然,等到战争结束,英国卷土重来,美国岂不是又当了一回冤大头?


所以站在当时罗斯福的角度来看:苏联的野心不重要,苏军的钢铁洪流也不重要。这个时候对美国来说,借着弄死德国之机,把英国也弄残废,重塑欧洲秩序,才是最要的!

毕竟,苏联是个陆权国家,苏联并不被西方国家接纳,莫斯科也不是金融中心。而英国和美国一样,是海权国家,是西方国家,伦敦还是世界金融中心。

英国在全方位与美国都有竞争,英国才是美国的绊脚石。苏联并不是。

纵然说,现在不打苏联,必然后患无穷,但对美国而言,自己也被欧洲排斥,被欧洲人笑称是美洲土老帽。苏联是不是后患,跟它又有什么关系呢?只有当欧洲臣服了,自己做了欧洲国家的老大,抵御苏联才能算作是美国的义务和责任。

否则,欧洲的那摊子破事,美国才不稀罕掺和呢。真当美国人都是国际主义者了?

而且留着苏联,对美国也是有好处的。比如就看现在,没有了苏联,法国和德国动辄就要组织欧洲军,要轰美军走。想当年有苏军钢铁洪流顶在它们家门口时,它们哪敢这么跟美国叫板?

第二,在德国自己宣布投降之前,任何关于德国败局已定的说法,都属于是开天眼。当时的人并不敢这么想。

比如1944年秋,当苏联收复白俄罗斯,挺进到波兰,英美也在诺曼底登陆,逐步扩大着自己的战线。所有英美军都以为德国大势已去,同盟国军能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回家过圣诞。

可结果呢?西线盟军被结结实实地挡在了齐格飞防线和莱茵防线前。到了冬天,又闹出阿登反击战这么一出惨剧。

整个英美军高层直接被打懵了。按照他们对战争的理解,挨了一年战略轰炸,工业生产能力下降了百分之七十的德国,应该早就崩溃了才对。现在居然还有这么强的抵抗意志力,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怪物国家啊?


对于这种国家,不能用常规眼光去看。不把它彻底打死,就不能说它是败局已定。

1944年,蒋委员长也说日本败局已定。可结果呢?日军垂死一击,豫湘桂会战……

哎,不说了,说多了都是血泪。

轻敌大意,往往是会吃大亏的。

而且对于美国来说,打赢德国,战争并没有结束。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和日军仍然进行着激烈战斗。一个小小的琉球群岛就让美军死伤了七万人,美国急需苏联参战,减少伤亡。否则跟日本继续这么打下去,美国人真的要被逼疯了。

第三,在当时美国人看来,援助物资也是减小经济危机风险的一种手段。

早在1943年,美国的军工业已经生产出足够世界大战打十年的军用物资,美军的物资多到了挥霍的地步。比如美国海军为了能让前线士兵随时吃上冰淇淋,专门改装舰船,只用来生产冰激凌。陆军没这个条件,就专门派陆航战斗力急速爬升到万米高空,利用高空低温环境制作冰淇淋。

有这种豪横的物资生产能力,你说美国为啥不给苏联援助?

▼前线打到哪里,专供美军的可乐可乐工厂就建到哪里

美军自己就天天在浪费,可依然用不完。如果此时美国突然停止援助,失去了军队这个消耗物资的黑洞。等这些已经生产的、即将要生产的、计划将要生产的物资进入了民用市场,可能美国国内就要直接经济危机了。

最佳贡献者
2

德军虽然败局已定,但是困兽犹斗,加上还有一个日本要打,罗斯福不想多死人自然就只有继续援助苏联,以借重他的力量。

确实从43年开始,德国就已经没有胜算了。而在美英联军在诺曼底登陆以后,德国的失败更是指日可待。不过希特勒并不甘心失败,继续指挥德军负隅顽抗,美军打的还是非常艰苦。

而在太平洋战场上也是类似的情况,虽然美军已经占据了战略主动权,但是日军的抵抗还很顽固。在一些岛屿攻防战中,受军国主义思想严重影响的日军往往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美军的损失也不小。

对于罗斯福来说,此时胜利已经是定局,并不担心,但是如果美军伤亡太大的话对于,在政治上自己将处于非常不利的地步。而减少美军伤亡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盟友的战斗力,让他们牵制德国、日本的军事力量。

在这些盟友中,苏联是实力仅此于美国的一个。虽然苏联和美国意识形态不同,但是此时对于美国来说只要能帮助自己击败德国、日本,压根不在乎双方的这点分歧。

由于苏联在战争初期损失很大,在战争期间又动员了大量的人力参军,对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果没有美国的物资支援,势必会影响到苏军的战斗发挥。因此在苏德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就向苏联提供了大量援助。此时援助自然更不能停,否则苏联一旦减缓攻势,德军可以抽出兵力投入西线,美军的压力就大了。

至于未来和苏联的关系对于罗斯福来说问题不大,毕竟美国国力本来就比苏联强,而战争对苏联造成的损失远大于美国,西欧国家也肯定会站在美国一边,苏联的威胁并不大。更何况对罗斯福来说,战后谁当总统还不一定呢,自己何必操这份心,先解决眼前问题最重要。

所以美国对苏联的援助一直没停,甚至在德国投降后,为了让苏联尽快对日本宣战,美国还是一样继续给苏联援助。

3

因为你开了上帝视角,知道德军败局已定。

而现实中的政治家是经历挫折一步步锻炼出来的,知道一切情况,哪怕最荒诞不经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1940年,希特勒和国防军的争吵达到高潮,国防军认为自己根本没有准备好,进攻法国会重蹈一战的覆辙。结果攻下法国只用了6个星期,脸打得啪啪响。

这就是现实中的战略决策。

做先手准备,同时还要做后手准备,都是必须的,两者并不矛盾。

美国在太平洋战场还处于一边倒劣势的时候,就已经召集专家研究战后治理日本人的问题。然而在原子弹实验成功,向陆海军通报消息后,陆海军仍然在有条不紊地安排登陆日本的准备工作,装备、人员、补给,一丝不苟,完全不考虑原子弹的因素。

战争中,人承受的压力达到极限,聪明人也很容易产生愚蠢的想法。

广岛核爆后,日军旗下研究所的山本洋一负责调查美国的核武器,他算出来的结论是,美国人当时有1000颗原子弹。战后GHQ审问山本时跟他说了实话,当时只有5颗,山本不信,“美国人大大的坏,我都认你当爹了,还不跟儿子说实话。”他还是觉得有1000颗。

1944年秋,英美军所有人都以为圣诞节能结束战争,结果被结结实实地挡在齐格飞防线和莱茵防线前。冬天又闹出阿登反击战这么一出,然后美军高层就懵了。按照他们的理解,德国应该早就崩溃了才对,现在还有这么强的抵抗力,说明之前对德国国力的分析是完全错误的。

当时美国已经做了最坏打算,命令航空兵轰炸德国城市居民区。要知道,1943年时,美国航空兵顶着超过一半的巨大伤亡,都没有动轰炸居民区的心思,现在大局已定了,却开始屠杀平民。因为美国人开始怀疑德国人都是铁杆纳粹分子,取胜的唯一办法就是把德国人杀光。

别说美国人了,当时连德国人自己都蒙逼了。

1945年3月,德军集结剩余力量进行春醒战役(巴拉顿湖战役),在现场的德军士兵惊呼:

“既然元首现在还能集结如此强大的一支军队,那元首就是无所不能的!”

一个月后,被苏军围困在地下室的元首自杀了。

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

历史是有假如的,万一当年考上了呢

换句话说,美国人对和苏联合作瓜分老欧洲的全球势力范围非常乐意。毕竟对付苏联可比对付老欧洲容易得多。在美国没当老大之前可没少挨大英帝国的打。而且,苏联作为一个“稻草人”,也可以被美国用来威吓老欧洲,迫使它们不敢彻底和美国撕破脸皮,并逼迫它们和美国合作。同时美国还利用旧轴心国及其亲附势力对苏联的恐惧和仇恨,收编了弗朗哥西班牙、萨拉查葡萄牙两政权(不过对葡萄牙殖民地的瓜分自然还是要搞的,瓜分盟友的事,怎么能算瓜分?),以及大量旧轴心国技术专家(尤其是火箭、导弹等尖端技术方面的)、有经验的作战部队官兵(比如联邦国防军的大批旧德军成员)和政治人物(德国的一些人,还有克罗地亚独立国的那些流亡者),把他们整合到自己阵营的框架里。

但斯大林对东欧和亚洲的侵略扩张以及大清洗何尝不是邪恶的行为?

如果希特拉赢了,那美国就会被迫和占有整个欧洲大陆的希特拉较量。那样美国恐怕赢得冷战的几率大大下降,即使赢了,也会费力得多。

如果希特拉和斯大林打成平手呢?

那么希特拉可能会占有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和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和葡萄牙也会和他走近。这样冷战就可能变成苏联-美英-德国三方势力角逐的较量。这很复杂,对美国来说,操作难度会陡然上升。而且这样一来,美国必须在欧洲事务上很大程度依赖英国,而没有别的选项,这对美国人来说是很不利的。

至于说美国是否可以夺下意大利和法国后不攻打德国呢?我觉得不把柏林这个轴心国的“头”拔除,美国人还是很麻烦。而且到1944年,失去了意大利和法国的希特拉还能和苏联对抗吗?即使苏德打成平手,谁又能确保1960年代不会爆发一波红色浪潮?到时候苏联不但和本位面一样夺得东欧,甚至比本位面净赚整个德国和奥地利,到时候事情怕是更不好解决了。

所以说给苏联原先就不发达的东欧,自己吞下西欧,难道不是赚翻了?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只取得东欧的苏联战胜不了整合了西欧的美国。

日本炸了珍珠港之后,他非要弄出个“先欧后亚政策”(当时有很多美国人都反对先欧后亚,比如麦克阿瑟)。

题主这个问题问得……

作为太平洋战场的美军将领之一,麦克阿瑟为自己讨要作战资源不是很正常吗?

而且日本本身就远比德国更弱小。德国及其盟国加起来是一个庞大的力量,而日本及其扶植的傀儡政权远比欧洲战场的那些国家弱小。日本甚至是一个大量战争原料都严重不能自给的国家,至少在这方面的状况比德国严重得多。

退一万步说,美国海军的舰队主力难道不是部署在太平洋战场吗?事实就是无论如何,就战略情况来看,1942年末-1945年初期间,大量资源向欧洲调度是一种必然,这是战略考量的结果,和什么爱恨情仇没什么关系。不要在战略方向判断上加上太多不着边际的个人情感的猜测。事实上,1945年欧战结束后,为了准备入侵日本本土,美国一样从欧洲战场向亚太战场抽调了大批陆军单位,只是由于日本在原子弹打击下投降,这些部队才没有发挥作用。

而且罗斯福还打算用“摩根索计划”把德国碎尸万段(据说英国和苏联都反对摩根索计划)……罗斯福为何如此仇视德国?

题主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美国人真的是恨德国吗?不,他们是怕德国。

德国与美国都是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崛起的新兴强国,对美国来说,德国蕴含的潜力和战斗力远比老态龙钟的英法大得多,而德国的潜在实力也远比英法强大得多。因此,美国一定要打败德国,并且一定要让德国不能再度崛起。

不过美国很快有了新主意——在把德国削弱到没有威胁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攫取德国的遗产,并把德国变成自己在欧洲事务上的(英法之外的)第三个选择。因为只有这样,美国才能最大限度地强化自己,以对抗一切对手——无论是日薄西山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英法,还是在1910-1920年代异军突起的苏联。事实也正是如此。在美国的控制下,那些前德军官兵组织起了庞大的联邦国防军,成为美国和北约欧陆战略的中坚力量;原先亲附德国的西班牙、葡萄牙也为了自保,加入了美国一方;那些从东欧逃亡西欧的前轴心国政治势力也纷纷在“反X”旗帜下团结到美国的营垒里,美国人可以说赚得盆满钵满,为自己赢得冷战赚到了足够的本钱。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有趣的现象:

1920年代,德国与美国都希望打败英法,成为新的霸主。

德国选择的做法是与自己的所有对手决一死战。然而他们势力不足,贪心有余。他们既不希望受《凡尔赛条约》控制,完全沦为英法的傀儡,又想要靠做对抗苏联的桥头堡谋取利益。

结果他们首先为了粉碎《凡尔赛条约》的控制,对英法及其盟友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低地国家开战。紧接着又在没有打败英国的情况下,贸然发动对苏战争;在莫斯科前线胜负未卜的1941年12月又对美国宣战,成功让自己成为群殴对象,最后被彻底打崩,一败涂地。

而美国则步步为营,利用自己的盟友和对手自相残杀坐收渔利,逐次淘汰了德国和英法,并将它们纳入麾下,最终以压倒性的实力优势压倒了苏联,坐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

4

十月革命胜利以来,美国坚持反苏立场。二战大幕拉开,美国认为欧洲和大西洋将是主战场,德国是头号敌人。美国一旦参战,要在欧洲打败德国没有苏联的加入是不可能的。于是美国发表声明支持苏联。罗斯福总统指出,美国主要威胁是希特勒的军队,日本也在蠢蠢欲动,美国将受到两大洋的威胁。

△罗斯福

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援助了中国、英国、法国等反法西斯国家,但是都有条件的。唯独给苏联的援助被称为“特惠援助”,即无条件的,不需偿还,不需美国监督使用。

美国向苏联运输了1642万吨的战争物资,其中飞机1.4万架、汽车49.5万辆、装甲战车1.2万辆、摩托车3.2万辆、列车1.3万台、冲锋枪10.8万支、防空火炮7944门,以及炸药、钢材、食物等更是不计其数,美国向苏联租借了672艘舰船(后归还127艘) ,物资总价高达110亿美元,苏联也向美国提供了不少稀有矿石作为回报。

△邱吉尔

二战结束前夕,丘吉尔要英美联合遏制苏联。当时美苏是同盟国,丘吉尔的反苏行为,有点震惊世界;其实德国入侵苏联后,丘吉尔是最早公开联合苏联,并对苏联提供援助的,当时也曾震惊整个欧洲,丘吉尔就是这么个超级“搅屎棍”。罗斯福不愿意遏制苏联,一直在英、苏中间说和。

罗斯福为什么不同意遏制苏联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家利益。当时欧洲战场是快结束了,但亚洲战场在打日本,而打日本的只有中国和美国,如果美国打到日本去,至少伤亡100~200万人。

△斯大林

美国需要找个伙伴,英国被打残了,只有苏联有这个能力。苏联可以从陆地出兵,灭掉中国东北的日本军队,可以给美国减少很大的压力。所以从战局考虑,美国不但不能遏制苏联,还要大大的援助苏联。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罗斯福想重建国际新秩序,推翻旧秩序,旧秩序是英法所控制,虽然法国亡了,英国残了,但他们影响还在。于是罗斯福想到了苏联,这样做会给苏联带来很大的利益,但美国却可以获得更大更多的利益。

二战结束,罗斯福逝世,杜鲁门上台,美国又对苏联的援助后悔了。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相关部分〕

5

众所周知,苏德战争是在1941年6月22日爆发的,在战争爆发第二天,斯大林就向美国请求援助,罗斯福眉头都没有皱一下就痛快答应了。

有人说美国在二战前期是隔岸观火,事实并不是这样,其实美国在一开始就站在德国的对立面。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二战没有爆发之前(1941年4月)就签署了向英国等国进行军援的《租界法案》。



美国在二战中向苏联提供了价值109亿美元(约合现在100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从二战爆发一直到二战结束。

毫不夸张地说,苏联是《租界法案》的最大受益者。

斯大林曾经当面对时任美国商务部长的哈利霍普金斯说:如果没有美国的帮助,我们是打不赢这场战争的。

苏联元帅朱可夫在1963年的一次与战地记者西蒙诺夫的对话中,也表达了对美国的感谢。

朱可夫说:”今天(1963年)有些人说盟军并没有真正帮助我们……但是,听着,我们不能否认,美国人把物资运到苏联,而没有这些物资,我们就无法装备我们的军队,并将这场战争持续下去。”



同样,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苏联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拥有强大的军备制造能力,跟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抗衡。

等于说,是美国自己花钱扶植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差点要了自己的命。

因为二战之后,苏联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带头大哥,是东西方冷战的主角。

《租界法案》一直到1945年结束,这就是说,在德国纳粹败局已定、盟军胜券在握的时候,美国还在对苏联进行援助,这是为什么?

一、美国对苏联还没有实行敌视政策。

虽然苏联是个共产主义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但当时美国人对共产主义还不是那么了解,对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还不是那么敌视。


事实上,英国政治家比美国人更恐惧斯大林,他们对社会主义苏联非常敌视。


二战没有爆发前,苏联就派代表跟英国接触,希望跟英国结盟一起对付希特勒,英国政府却漠然置之。

二战结束后,英国首相丘吉尔于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富尔顿城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反苏联、反共产主义的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二、斯大林还没有实行强硬政策。

苏联有领土野心,想吞并波兰领土,想占领日本的北方四岛,都是在德国战败和日本即将投降的时候,具体时间是在1945年2月,在美英苏参加的雅尔塔会议上提出的。

也就是说斯大林的强硬、霸气和贪婪,在二战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才暴露的。

而斯大林的真实面目,在二战后的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中才暴露无遗。(1948年6月,苏联宣布封锁柏林,切断了柏林的水陆交通,造成人员死亡。)

也就是说,二战结束前,斯大林一直韬光养晦,在美国人眼里,斯大林是个不错的合作伙伴。

三,美国希望苏联继续打头阵

众所周知,二战轴心国德国和日本军队战斗力很强,虽然他们失去了后勤保障,但两国军队依旧进行困兽犹斗,垂死挣扎,战况依旧非常惨烈。



根据美国军方估计,攻占柏林要投入百万兵力,盟军要为此付出至少20万的伤亡。事实上,在柏林战役中,苏军付出的伤亡高于美国的预估,已经达到33万人。

而攻占日本的战况将更加惨烈,由于日本制定了“一亿玉碎”计划,所以占领日本需要付出100万盟军士兵的生命。

也就是说,虽然胜利在望,但这胜利来之不易。

无论是攻克柏林,还是将来攻占日本,都需要付出很大伤亡。谁都知道美军虽然不怕死,但更珍惜生命,所以美国人为了减轻伤亡,可以让苏联得到领土,让苏联人打头阵。



而斯大林死要面子,攻打德国首都,他们乐于冲锋在前,拔得头筹。

美国的原子弹是在1945年7月16日试爆战功的,在此之前他们希望跟苏联一道攻占日本,一起承受巨大伤亡。

既然这样,就必须要对其继续进行军事援助。

6

历史的发展离不开阶段性,真正学习历史的人,最需要了解的并不是纸面上,那些有心人都可以看到的记录和数据,而是会抓住这些记录中不经意流露出的蛛丝马迹,来感知当时无形的社会氛围,然后让自己沉浸在这种氛围中,才可以略微把握当时的历史人物、事件的形成、发生、和走向脉络。古代史因为社会发展程度,文化环境与我们生活的当代差距太大,这些事只能由专业的人去做,我们是很难作到构建和体会过去的社会氛围的。不过好在近代史和现代史离我们很近,我们自己就有一些体会,所以可以自己尝试构建当时的氛围。这个标题,问二战后期,德国败局已定时,美国为何还要大力援助苏联?

这就是典型的用当代眼光,用当代的氛围审视不同历史氛围下,产生的问题。二战后期,参战各主要国家,都已经打发了性!“一切为了胜利!”这不是一句口号,是当时人们最直白的思维模式,为了胜利、为了打倒法西斯,即使与欧亚两个战场都远隔重洋,都已经派出自己的大好青年远赴战场去牺牲。易北河美苏军队胜利会师,士兵们及被新闻感染的所有人们的狂喜并不是政治作秀,而是真挚的情感反应,二战盟军不是没有勾心斗角,从最初的英法试图祸水东引,苏联与德国瓜分波兰,签订注定要撕毁的互不侵犯条约。到捏着鼻子相互结盟,争夺援助分配额……

但是,到了胜利已经展现出曙光,盟军巨头会议开始之后,盟军各国已经形成真正的同盟,起码暂时在彻底胜利之前是这样的,勾心斗角当然还有,但在暂时已经达成共识的情况下,这时大家已经开始相互展示自己的高姿态的风度了!我们更多了解的亚洲战场,有三个情况:苏军出兵东北、朝鲜划分三八线、占领日本。现在很多人都是出生成长在后来冷战格局中的,九零后更是出生成长于一超独大的年代,自然就形成苏联摘桃子出兵东北,美苏占地盘划分三八线,以及美国霸权独占日本这种认知……而真实的历史,当时的氛围不是这样的,在德国已经消灭,日本铁定会死的很难看,而铁幕还没有降临的那个短暂的时间段,盟国在胜利已定的情况下,勾心斗角的的方向转向自己别在胜利前夜再多有什么牺牲了!多少都有点推卸责任,后世我们看到的占便宜的事,这个时间段里是大家认为的额外负担,苏军出兵东北,是巨头会议确定,大家请求苏军出兵,斯大林是在享受了恭维后,算高姿态的半推半就接下的这个任务。三八线是谁也不耐烦再多事,都不想管,具体谈判争执落到一个校官身上,于是大致按朝鲜对半分的原则,确定三八线为界,美苏各负责一边。日本也是没人耐烦去接管一块,多负责一个烂摊子,富裕很多能量的美国,才捏着鼻子全部接管,要按原本已经划分好的接收图,可是今天的五常都有地盘的,谁都不肯去,我们国府方面,是美军提出愿意出船帮着拉人过去都死赖着不去!直到丘吉尔铁幕降临的演说出来,世界被猝不及防的划分为两个阵营,这种占地盘是负担的心态才反了过来。
同理,标题问到的眼看着胜利了,美国还在大量供应苏联物资,就是巨头会议后,铁幕降临前的这个盟军蜜月阶段,这时候的苏联,是盟军打击法西斯的最有力的拳头,也已经赢得足够的尊敬,让人愿意去了解他,和我们不一样,苏联的巨大牺牲和同样巨大的贡献,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这时候美国继续援助,是盟军出人出力对付共同敌人的不同分工,而非是单独对苏联的扶持,而且这是在巨头会议上已经确定的项目,正常到期交付而已。道义上,这时候掏口袋的美国人和眼红的英国人,实际也是情愿的,这些物资到手后,同样还意味着使用物资需要付出牺牲。

7

在1943到1945年之间,一直在两线作战。太平洋战场对日本,大西洋战场对德国意大利。美国军人也在遭受着重大的伤亡 。

战争初期,美国因为没有参战,并未受到战争的直接负面影响,反而拉动了经济。因此,在美国宣战后,家底还是充足的。

援助苏联,如同援助中国是一样的道理。在面对德国,哪怕是苟延残喘也在乎其做困兽犹斗。援助苏联,既保持了对德国的东线压力,同时,在太平洋战场,美军也希望苏军从北方给予日本人重击,减轻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

只要是战争就意味着巨大的伤亡,美国人希望用资源和美元,援助苏联去加速德国的灭亡,最大程度减轻美军伤亡。同时,也希望苏联保持战力去从北方给予日本人重击 。经历了德国三年的攻击,苏联已经非常困难,也就希望得到美国为首的盟国的援助。

各有想法,利益不同。相同的是敌人,是相同的敌人把他们撮合到一起的。

8

在笔者看来,任何决定都离不开两个字,利益。

在二战后期,德国,英国,法国和苏联欧洲四巨头,在战争中消耗的已经支撑不了多久。

不过,相比较而言德国在战局上依然有主动权。

除了英国守在孤岛上,苏联垂死挣扎外,德国没有了其他威胁。

德国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用自己的力量来打破一战的制裁,重新创建以德国为首的欧洲新秩序。

这个决定英国不答应,美国不答应,苏联更不答应。

所以,三个国家正式联手对付德国,其实就是为了维持一战后的世界秩序。

美国在这里看到了政治利益和商业利益。

如果支持德国,可能会树立一个强悍的对手,自己得不偿失。

但是援助苏联,可以让他们两败俱伤,自己坐收渔翁之利,何乐为不为呢。

更何况,每支援一个苏联士兵,就可以减少一个美国士兵死亡的危险。

二战中美国是一个视生命为最高价值的国家,他们不想士兵冒险。

综合考虑下,美国选择了一直支援苏联,直到打垮了德国。

从历史数据记载上来看,美国一共支援了苏联价值100多亿美元。

包括13000多架飞机,6000多辆坦克,2000多门火炮,吉普车近50000辆,卡车550000多辆,此外还有侦察车辆、维修车辆等等。

可以不夸张的说,苏联人完全是美式装备,也可以说苏联在替美国打仗。

德国投降后,美国又开始扶持欧洲经济复苏,和苏联进行直接对抗。

其中受益最大的就是美国,他不仅代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老大,还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经济秩序,让各国乖乖地听美国的话,帮美国做事。

而苏联虽然不甘心受美国的支配,但欧洲大陆发达国家都反对苏联,让苏联处于了尴尬地位,进退两难。

美苏争霸时期,苏联就是因为军事扩张被拖垮,就像当初美国支援苏联一样,军事竞赛也是一个圈套,等着苏联来钻。

美国就是用这样大国制衡的方法,削弱了竞争对手,实现了利益最大化。

作者:冷月钩沉

编辑:冰封记忆

本文首发问答,转载请注明出处!

9

德国虽然实力有所削弱,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时德军还有相当强大的战斗力。尤其是诺曼底登陆之后,盟军的进展并不顺利,德军打了一个阿登反击战,立马给了盟军一点颜色看。



事实上这就相当于中国抗日战争后期的豫湘桂战役一样,当时看起来日本也是半局已定,中国只要坚持下去,日本似乎就没有什么机会了,实际到日本打了一个豫湘桂战力,把中国打得落花流水。从这一点上看,德国和日本虽然败局已定,但是依然拥有比较强大的实力,如果做困兽之斗的话,盟军还是要损失不少。



相对于日本来说,美国更重视德国,因为德国的实力比日本要强大得多,既然盟军不想多受损失,那么就应该给予苏联大量的援助,让苏联去和德国死耗。这一点非常符合英美的利益,因为英美一直不想在和德国作战中多死人,既然不想多死人,那就只能让别人来打他,苏联自然是最合适的援助对象,因为其他国家也没有多么强大的战斗力能够打败德国。



此外美国和英国虽然是联盟,但是两者的关系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和睦。在二战之前英国是世界的老大,而美国摆明是要来取代英国的。美国希望能够迅速打败德国,但是英国并不这么想,英国想让欧洲继续打下去。英国和美国之间他们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如果按英国人的意见的话,肯定不愿意给苏联那么多援助,但是罗斯福是从美国人民利益出发,自然给予苏联大量的援助。



英国一直担心苏联强大起来了会对英国构成威胁,但美国实力强大,根本就不在乎苏联的威胁。

10

败局已定?真正打败了德国人再说吧,德国人并不那么好打,盟军在登陆以后和德军的战斗并不轻松,特别是德军在阿登的反击打得盟军还是比较狼狈的,如果不是1月12日苏军提前发动了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德军被迫从西线调兵增援东线,在阿登地区英美军和德军还是一个胶着的状态,虽说这种情况下,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和诺曼底一样,最终德军还是被力量占绝对优势的英美军压垮,重复诺曼底战役的局势,但是那样又是耗费时日,伤亡惨重。

德军的阿登反击战应该说十分漂亮,盟军十分被动,虽然盟军已经稳住了阵脚,但是双方的已经胶着在了一起,德军不仅是陆军十分活跃,空军也是竭尽全力的进攻,在底板行动中,德军干掉了盟军300~600架飞机,这使在1945年初的一段时间中,盟军占绝对优势的空军一时间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

在没有彻底打败德国之前,东西线还是要进行配合的,这种情况下,停止对于苏联的物资供应等于是自己拆散同盟国的联盟,在还没有彻底解决德国之前,这种行为是一种极其愚蠢的行为,虽说在雅尔塔会议上已经是开始讨论战后的安排问题,但是主要的议题还是如何尽早结束战争,况且这个时候美国在亚洲地区还有求于苏联,这个时候卡断对于苏联的物资供应,这不是找人办事的样子,不但不能停止供应,相反美国还提前给了苏联大约能够使用3个月的作战物资。

在阿登战役后期,苏军发动的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有力地配合了美英军的反攻,其实在诺曼底登陆期间,苏军的白俄罗斯战役也是很好的配合了盟军的登陆行动,这种战略上的配合对于当时英美苏方面都是非常愉快的。

和英国不同,美国希望苏军参加亚洲的战事,本来美国在亚洲希望借助中国的人力资源来对付日本,但是在1944年国民政府来了个“豫湘桂战场的大溃败”,这使美国对于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源不抱幻想了,于是就希望让苏联参战,但是要让苏联参战就得给人点好处吧?中国东北的权利得给,作战物资当然也得出。

美国和苏联彻底撕破脸是要到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以后,但是在战争没有结束以前,该合作还是要合作。

图片来自网络。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