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明快速灭亡的原因?

首先看看南明的形成。

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崇祯失国到永历被杀,18年后明朝灭亡。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随后清兵入关,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此时淮河以南名义上仍属明朝。同年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之后称帝,改元弘光。清军快速南下,不久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隆武帝在大臣黄道周的主持下发动了短暂的北伐,同时还采取联寇抗清政策,但随着郑芝龙降清,局势恶化,隆武帝被俘后绝食而亡,清军迅速占领东南大部。

随后张献忠的大西军余部和明朝官僚联合起来,在西南地区拥护桂王朱由榔为帝,改元永历。与此同时,郑成功在东南沿海崛起,东西两面打击清军,抗清局面出现了高潮。但是随着三王内讧和清军的加大进攻,明军滇黔防线被清军迅速击破。永历十五年(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缅王莽白将永历帝执送清军。次年四月,永历帝与太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吴三桂处决,明朝结束,进入大清王朝。

南明灭亡有四个的原因从崇祯失国再到永历灭明

?终明一朝始终沉浸在血雨腥风中

明朝自朱元璋洪武开国到明朝灭亡共计276年,传十六位皇帝。这个由无家可归的和尚在乱世开创的帝国经历暴君与明君,权臣和能臣,名将和宦官,叛乱和起义;有趣的是源自起义败自起义。帝王或沾满鲜血或昏庸短命,名将和能臣亦是在内部争斗中黯淡。给后人留下了“洪武之治”也有“崇祯乱治”,更有“东厂、西厂、血滴子”的传奇。

明末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作为,让老百姓感觉到的社会就像元朝末年一样,民不聊生,破败不堪,义军四起,一派糟糕的景象。所以在这种基础上扶摇起来的南明,就像拄着拐杖的残废被骑着马的健者追赶怎能不跌倒,怎能不快速灭亡。

?历史如此的像象源自起义灭亡于起义

我们还原元朝的灭亡。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残暴无道。1351年,元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 “治河”和“变钞”导致红巾军起义爆发。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爆发。1352年,郭子兴响应,聚众起义,攻占濠州。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备受郭子兴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1638年朱元璋终于排除异己,在应天(南京)称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后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口号灭元。

我们看看明朝的灭亡。明中期之后时常发生农民起事,崇祯时期朝政混乱与官员贪污腐化;与后金的战争带来大量辽饷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夺;以及因为小冰期气候变冷,农业减产带来全国性饥荒, 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负担。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拉开明末民变的序幕,随后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事,最后发展成雄踞陕西、河南的李自成与先后占领湖广、四川的张献忠。1644年李自成建国大顺,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明朝源自起义而灭亡于起义,历史竟然如此像象。

?后金的崛起和清军入关

满洲起源于长白山之东北的布库里山下。 明初,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1442年,明廷增设建州右卫,合称“建州三卫”。自此建州女真与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繁荣。1583年,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还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誓师伐明。

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辽阳、沈阳。1625年春,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从此沈阳成为后金的统治中心。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继续对明朝展开攻势,并联合蒙古各部,对内,皇太极停筑城,禁扰民,各耕其田,释放庄丁为民。大大缓和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1636年,降服漠南蒙古。5月,皇太极称帝且改国号“金”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号为崇德,1637年,朝鲜正式臣服清朝。1643年,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吴三桂降清,多尔衮进占北京。十月,顺治帝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昭告天下。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彻底灭亡。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清兵入关后历经20多年的战争,基本统一了全国。

明末名臣名将投降者重多,足见明王朝的腐朽和统治的无力。满清的入关及明朝将领的投诚,加速了南明的灭亡。

?艰难延续的南明哪里经得起内部折腾

历史上异族入侵之后,往往逃到南方的王朝还能坚持百余年,例如南宋和东晋,但崇祯皇帝在北京上吊自杀之后,从南京的弘光朝廷建立开始,南明加上台湾期间短短不到四十年,其原因就是内讧太多。

弘光帝,南明接连爆发三大案:大悲案、太子案和童妃案。导致江淮失防,清军渡江杀弘光帝。

隆武帝死后,他的弟弟唐王朱聿鐭在广州称帝,年号邵武。同时,桂王朱由榔也称帝,即永历帝 。天地会奉台湾郑氏为主,郑经拥立宁靖王朱术桂。之间相互争斗。

异姓王之争,孙可望和李定国发生冲突,孙可望瞧不起懦弱的永历帝,企图自立为主,和李定国发生冲突,后孙可望被击败,仅率百余人投奔清廷,而之后李定国对孙可望和刘文秀的旧部十分提防,采取各种歧视政策,导致内部不和。

还有东林党与阉党之争,一直延续到南明时期。

本就病态懆懆的南明哪里装的下这些内部的争斗,这也就加速了南明的灭亡。

总上面四点,南明灭亡是它的气数吧。打江山不易,坐江山更不易。做皇帝难,做大臣更难。这或许在明朝凸显些吧。

-墨骨读书

最佳贡献者
2

理解一点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北方的中原政权一旦面临外敌入侵,通常有一个战略性的逃跑方向,就是一路往南,只要跑过了长江天险,喘息已定,立住脚跟,通常都能把中原王朝的命脉再续上那么一两百年,比如说晋朝的时候有永嘉南渡,宋朝的时候有靖康南渡。但是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场景,为啥在明朝身上就没能重演呢?南明政权可以说是节节败退,从来就没站住脚跟,几十年时间就亡国灭种,请问为啥?

如果从直觉出发,你可能会得出三个结论。第一,满洲大兵太厉害,不是国军不争气,是皇军太狠。第二,说汉奸太多,什么洪承畴、吴三桂,就是汪精卫出了很多很多。第三,说士大夫无耻,所以南方军队没有战斗力。

这些结论呢,你也不能说它错,但是它都带有一种用局部的事实来解决整体的历史构架的这样的一个意味,这些结论都太苍白、太廉价。所以今天我们就试着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当中,看看能不能得出一个更符合当时历史情境的新的解释框架。

我们先来看当时的力量对比,一场战斗嘛,通常就是三个层次的力量对比,第一是人,第二是钱,第三是民心向背。

先说人

我们先说人,这满清在人上,你能说他有多大优势啊?在这儿有一个误解,很多人都说满族人是游牧民族。错,他们叫渔猎民族,他们吃饭是靠在塘里打一些鱼,到森林里打一些鹿,是这么一个生活方式,他们和当年的蒙古人那是没法比的,蒙古人恨不得一生都长在马背上。所以从骑兵作战这个角度上说,蒙古人在战场上是有极大的战术优势的,满清人可没有,虽然他们的骑兵也很厉害,但照蒙古人,那实在是差远了。

最关键的时候,在冷兵器时代,打仗打的是人数,满清大兵进关的时候,你算算他有多少人?满洲八旗不到十万人,蒙古八旗不到五万人,汉军八旗勉强够五万人。所以整体算下来,还不到二十万人。

你再看南明这边的部队,我们汉族政权,你可以说缺战略眼光,缺精兵强将,你甚至可以说他缺德。但是他永远不会缺的就是人,就拿南明的第一个政权弘光政权来说,他的北方五镇一次性投降,就向对方输送了二十三万步兵。

我们有的是人,可以挥霍,不断地挥霍,即使到南明的后期,郑成功他那个地点已经多小啊,就是金门、厦门那么一丢丢的地方,但是他组织一次北伐,动辄还能够上十万人,所以从来就没有缺过人。

再谈钱

再从钱这个角度分析,当时明末的农民战争,已经把北方蹂躏得残破不堪了,什么山西、陕西、河南,是被反复蹂躏的地区,像四川,已经被杀得几乎没有人了。但是南方基本上还没有被破坏,而且在明代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南方经济高度发展,像江南一带,那已经是国家的财富之区了。所以南明政权它建立在南方,所以它败亡跟钱的关系也不是很大。

最后说民心向背

那你再说民心向背,当然老朱家这个天子到后来真的是不得民心。但是问题是,这不是什么民族内部矛盾,这是跟满清作战,这个南方的知识分子、缙绅阶层,脑子里面一直有一个叫夷夏大防。这是从孔夫子那儿就传过来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民族矛盾那是要豁出命去跟你干的。

虽然不断地也有吴三桂这样的汉奸,但是你在南明的历史上看见那些士大夫,有气节的那也有的是啊,什么阖门投火而死,阖门投缳而死。比如说南明有一个鲁王政权,他有一个尚书叫王之仁,他们全家93口,最后老头一看,得,也坚持不下去了,干脆全家人送上一艘船,把船底给凿沉,全家人沉水而死。像这样的事情,在南明历史上可以说是史不绝书。

再比如说当时有一个人叫张煌言,他是南明的兵部尚书,他领导的抗清基地就在今天的浙江舟山群岛,可想而知,手里有的是船。所以经常就派他的船队在长江口进进出出,打的旗号就叫北上抗清,一共三次。但是他这支抗清队伍其实没得过什么大仗、恶仗、硬仗,但是即使如此,只要这只船队一旦出现在长江口,沿岸的很多市镇、县城,往往是望风归降,重新打起明朝的旗号。

所以你看,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士大夫,还是缙绅阶层,往往心是不死的,心向南明,毕竟国家养士三百年,这一点恩泽,这一点念想还是在的。

有人重点攻击士大夫,说南明的士大夫实在太无耻了,其中著名的软骨头就是那个钱谦益,他把头发也剃了,也算归降了。但即使是这样的一个人,不是有个段子在黑他吗,说他那个著名的老婆柳如是曾经就劝他,说国家也亡了,你还不殉国就算了,你死了吧。

钱谦益说,是这么个理儿,是该死。这么着,找一个塘,自己就跳下去了。过一会儿自己又爬上来了,说水太冷了,能不能不死啊?这是钱谦益的段子。

但即使如此,是这样的一个人,只要郑成功那边,包括我们刚才讲的张煌言那边稍有风吹草动,有一个北伐的动作,他往往就要跟他们勾勾搭搭,眉来眼去,心不死嘛。

所以归结刚才讲的那么多,无论从人来讲,还是从前来讲,还是从民心向背来讲,南明都不是必败之局。那为什么到最后,它又败得那么惨,败得那么彻底呢?今天我们就尝试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就是组织变形的角度,来重新构架这一段历史事实。

我们先来看看满清这一边,有一个词你肯定很熟了,叫八旗。我还记得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提到八旗的时候,用了一个词,叫努尔哈赤创制了八旗制度。

你会觉得好奇怪的,不就是把人分成八拨吗?但凡是大一点的人群,领导者都要给他分分拨的好不好?这谈何创制呢?如果你这么想,可就小看了八旗制度。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农耕时代,一个人如果想获得内心的安宁感和所谓的归属感,他一定得认同一个什么东西。主要是两个认同对象,一个是血缘,一个是地缘。所谓血缘,就是认同亲族;所谓地缘,就是认同老乡,认同这块地方。

只有在跟亲人一块儿玩,和跟老乡一块儿玩的时候,大家的那个组织成本才是最低的,抱团的可能性才是最高的。所以血缘组织和地缘组织,就成为农耕时代两种最古老的组织方式。但是他也有问题,就是他不太适应那个剧烈变化的形势,尤其是在战争的背景下。

给大家举两个例子,比如说北方的草原上,他往往都是血缘认同,一个爹、一个妈,生一大堆娃,然后渐渐成长为一个部落,这个部落和周边的部落打打杀杀、和和好好,最后形成大的部落联盟,大家认同一个大的可汗作为共主。

可是大可汗对于部落当中的人,其实他的影响力和权力,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比如说当年突厥的颉利可汗就曾经带领突厥的很多部落,一直杀到了长安城边,渭水桥边。

这个时候唐朝的皇帝李世民也没什么办法,只有一个招,把城内的珠宝全部运出城外,说兄弟们分一分吧。很多部落一看,已经得着了,还何必打长安城呢?撤吧,就撤了。

所以颉利可汗不管他有多少侵占中原的野心,他面对这样的组织,实际上他没有控制能力,这就是血缘组织的坏处。

那地缘组织呢?也是这样,一旦客兵作战,到别的地方打仗,往往就没有战斗力,在家乡保护自己,那是很凶悍。比如说郑成功有一次围攻南京,为什么没打下来?当然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一个解释就是,他是福建人嘛,谁愿意跑到北方,跟南京人死磕呢?我们认同的是老乡,只有在家乡才有战斗力。

这就要回来说到我们的八旗制度,八旗制度他既不是血缘认同,也不是地缘认同,他是一个纯粹的组织化的人身控制社会。八旗制度的底层是一个叫牛录的组织,它有300个丁构成。啥叫丁?就是能够承担战争或赋税责任的成年男子,他和他的家属一共300家,共同生活在一个牛录当中,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打仗、共同生产。

然后五个牛录构成一个甲喇,五个甲喇构成一个固山,一大堆固山构成一个旗。旗的数量后来就定下来是八旗,就是正黄、正红、正白、正蓝,镶黄、镶红、镶白、镶蓝,这个数量是不变的。

满洲八旗

你会发现在这个组织当中,人和人的关系比较奇怪,也比较单纯,既没有什么亲戚关系,也没有什么老乡关系。这样的组织他就特别适应于,尤其是战争背景下的那个大变局,他适应力极强。

我们先说空间上,只要逮住这个人,把他编到一个牛录当中,设一个佐领,把他给看住,这个人就跑不了。所以清朝入关之后,特别在乎什么投充法、逃人法、包衣制度,就为的是这个。只要你收留别人家逃过来的人,别人牛录里边流落过来的人,对不起,这是重罪。

重到什么程度?当时清朝有几个汉人的藩王,就是后来的三藩之一,就是耿精忠他老爹,叫耿仲明,当时已经封为靖南王。就是因为在江西一时手痒,没管住自己,收留了别人家300个逃奴,可能也是一时贪点小便宜,后来被朝廷发现了,最后生把一个偌大的靖南王给吓得畏罪自杀。所以可见清朝是极其重视这种空间上对人的控制的。

时间上得也很厉害,只要你们家被编入了一个牛录,对不起,世世代代你都属于这个小组织里面的。牛录的头叫佐领,佐领一直就是你们家的头,不管你以后官当得多大。

历史上有这么个小段子,嘉庆朝,你听听,已经到清朝的中期了,有一个大学士叫松云。有一天皇上让他办一件事,松云说对不起,报告皇上,我今天家里有事,我得请假。

皇上说你有什么事比我的事还重要?松云说,我们家佐领过生日,就是他们家早年间编的那个牛录的那个头过生日。

就是这么严格,我甚至在一些民国的作品里看见,满洲人,当时清朝灭亡了,满洲人还摆那个架子,一个佐领可能混得已经很穷了,他们家原来手下的一个人已经当大官或者发大财,在街上还经常拦轿,你给我下来,见到主子居然不下马,这成何体统啊?那有钱人只好打发点儿钱,把这个面子维护住。

这样的段子我在民国时候的文学作品里还看得到,所以它是一个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把人控制得死死的制度,与此同时,又有极强的变形能力。

刚才我们只强调了八旗制度的一个侧面,就是它对人身控制方面的优势。可是你别忘了,一个组织如果加强控制到最后,就是没有活力。八旗制度牛就牛在,它不仅能够控制人身,而且有着强大的开放性。

满洲人搞的这一套八旗制度和原来蒙古人搞的那一套可不一样,蒙古人搞的是血缘成分论,只要你是蒙古人,那就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他们永远高高在上。下面是森严的等级,什么色目人、汉人、南人,是等级森严。

可是满洲的八旗制度不是这样,满洲有八旗,蒙古也有八旗,汉人也有八旗。即使你原来是一个汉人,你可以为这个组织做贡献,贡献得好,你就可以按照既定的规则,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所以八旗其实不是什么民族制度,它是一个利益集团制度。在有清一代,很多汉人因为为八旗做出贡献,那当的官也不小,获得的利益也很大。

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比如说佟家。大家看电视剧知道一个人叫隆科多,就是雍正皇帝一口一个舅舅叫的那个人,他们家就是佟家。佟家的始祖就是个汉人,你看这个单站人旁,一个冬天的冬,这是一个典型的汉姓,他始祖叫佟养性,原来是明朝的一个逃亡的犯人,后来就到了努尔哈赤那儿。努尔哈赤一看,小伙子不错,直接给他提拔为满洲重炮部队的领导,战功无数。

后来佟家人特别会当官,在满清的官场上他甚至有一个称号,叫佟半朝,叫佟佳氏,就是在佟姓后面加了一个“佳”字,听起来像满洲性,其实还是个汉人。康熙皇帝的母亲就是佟佳氏,佟半朝一时辉煌到什么程度?京官当中,他们家当了108个;知县以上的官,他们家当了577个,这是有历史学家统计过的。

再比如说嘉庆皇帝的生母叫魏佳氏,你一听就知道了,他是一个姓魏的汉人,后来加入了八旗。再比如说载沣的母亲叫刘佳氏,是一个姓刘的汉人加入了八旗集团。

所以满洲人入关的时候,他在人口上不占优势,但是他在制度上占优势。我有开放性,只要好好干,跟哥哥干,有肉肉吃,是这么一个基本的姿态。所以在顺治年间,有八个天下的巡抚,你放眼一看,全是汉人。但是人家不怕,我们有抬旗制度,不管你原来是什么身份,干得好,直接给你抬到八旗里面,甚至可以给你抬到正黄旗。

比如说雍正皇帝有一个宠臣叫田文镜,田文镜他们家的出身可不怎么样,是镶蓝旗的包衣奴才。后来就因为皇帝赏识,立下大功,所以一路抬旗,抬到了正黄旗,这可比普通满人的地位还要高,而田文镜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汉人。

说到这儿,你可能就会理解南明时期的一个现象,就是满洲大兵在往南打的时候,前锋部队往往是汉人。比如说往西打的那支军队是阿济格带领的,但是他的先锋可是吴三桂。往南打的是多铎带领的,可是他的前锋是孔有德和耿仲明两个汉人将领,他们打的不仅勇猛,而且坚决。

你说为啥啊?残害自己的民族,为啥那么卖命啊?因为人家在创业嘛,只要打得好,打下来的地盘和利益,清廷真的是舍得跟他们分。就像吴三桂后来一路往南打,最后不就把云南封给他了吗?后来的三藩之乱的根才扎在这儿。

甚至郑成功曾经和清廷也做过谈判,清廷就告诉他,开出条件,只要你投降,整个福建就归你了,世代藩封,永不反悔。当然后来康熙也反悔了。

但是这说明什么?说明八旗制度打一个今天的比方,它是一个创业制度。八旗这个平台就相当于纳斯达克,你只要好好干,跟哥哥干,有肉肉吃,你可以在我这儿创业,在我这儿上市,最后拿到属于你自己的那份果实。

在整个组织战斗的过程中,它就带来的一样好处,就是听得见炮声的人可以做出决策,而坐在中央的人,他往往起到一个平台的作用,他并不像我们后来在清朝历史上看到的那个极端的皇权专权,那已经是清初之后的事情了。

说到这儿,你可能多少有点理解了,八旗为什么有战斗力。

第二部分

接着跟大家聊南明为什么扛不住,刚才我们说的是满清这边的情况,他们通过八旗制度创新了自己的组织运行样式。那南明这边的情况怎么样呢?在十几年的历史上,有没有出现过大的翻盘机会呢?还真有,而且不止一次,有四五次之多。

第一次机会其实就出现在1644年甲申年,这一年大家知道,3月19号的时候,北京城破,崇祯皇帝自杀。不到两个月,5月15号,小福王就已经在南京称帝,这个反应速度还是很快的。而且江北很迅速地就云集了四镇兵马,这当然都是杂牌军了,但是不管怎么样,整个场面还是撑起来了。

第二次机会是多铎拿下杭州城之后,这个时候福王政权已经覆灭了,北京的满清政府觉得差不多吧,江山要搞定了吧,该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了吧?结果做了一项特别错误的决策,就是强逼着江南老百姓剃发,变成那个猪尾巴一样的辫子。江南老百姓接受不了,所以一时风起云涌地反抗,很多原来已经投降满清的势力又开始反抗过来,集中在唐王和鲁王两个政权的周围,这又是一次机会。

那么第三次机会应该算到1653年了,当时的永历政权下面有一个大将叫李定国,这是南明史上不得了的一个将军,他试图恢复,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就是两蹶名王,这是南明史上一个固有名词,李定国两蹶名王,把孔有德和尼堪两个王爷追杀在战场之上。

当时什么云贵、广西、广东,几乎都恢复了,甚至湖南的一半也已经回来了,如果当时和郑成功胜利会师的话,半壁江山就已经光复了。到了1659年,这已经是顺治十三年的时候,郑成功甚至还有一次机会,北上北伐,把南京城居然围了半年之久。

但是不管怎么样,不管出现了多少次机会,最后都失败了。你会问为啥?但是历史就是这样,很难找出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因。但是从历次机会和历次失败当中,我们又看出了一个规律,就是一个中心化组织的缺陷。

南明形势图

你说中心化组织好不好?当然好,如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中心化组织是最有战斗力的,因为它控制力强嘛。但是如果在战争情况下,那个时局的变化是那么的迅速,而且眼花缭乱,中心化组织就会暴露出很多问题。下面我们就按照南明史大概的格局给大家捋一捋。

中心化组织的第一个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如果中心不稳,那就全盘皆输。

你看,福王政权犯就犯在这儿。

这个福王是谁呢?他是万历皇帝和郑贵妃生的儿子,那个叫福王。现在在南明登基的这个福王是小福王,是那个老福王的儿子,老福王已经被李自成杀掉,已经吃掉了。

那这帮人和当时的东林党就完全搞不到一起去,东林党就是跟福王,跟万历皇帝做斗争搞了一辈子。所以东林党后来的那些学生们、子弟们一看,我们搞了半天,胜利成果现在又被小福王给拿住了,他在南京城登基,那可不行。

所以东林党就四处造谣,就否定这个小福王本身统治的合法性。不仅说他什么荒淫无耻,给他造一堆谣,而且最狠的是,干脆说这个小福王是假的,当初搞出了各种各样的事件,比如说什么童妃案,说这是以前他的一个妃子,你看他不认识她嘛。

然后又弄出一个太子案,说你看,崇祯皇帝的太子来了,其实真假也没人知道。但是不管怎么样,福王政权面对的最大问题是,他作为一个中心,实际上位置是不稳的,整个东林党都在跟他捣乱。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感慨一下,你看宋朝,为什么赵构往南跑,他就能成立?因为他的中心化组织在,因为他所有的兄弟都被金国人一把虏到了北方,整个徽宗皇帝那么多儿子,只有赵构一个人跑出来了,所以他的合法性不容置疑,所以他在南宋就很容易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心化组织,可是福王就没有这份福气了。

福王政权最后怎么倒的?其实就跟这个有关。当时在武昌有一个大将叫左良玉,其实也是个土匪出身的玩意儿,他就听信了东林党的这一套,说什么?你是一个假冒的,而且在南京还干出各种各样道德败坏的事情,对不起,我要清君侧,所以带着部队就往下江杀。

所以你想,一个福王政权好不容易撑起一个摊子,两面受敌,背面有清军,这边左良玉又来了。其实左良玉走到半道就死了,接位的是他的儿子,叫左梦庚,一看也不是个事儿,左梦庚迅速地就投降了清朝。

但是福王这边那可是如临大敌,当时江北在扬州镇守的那个史可法,手里一共就两万兵,福王是今天一个诏书,明天一个诏书,说迅速至少给我拨一半人,把那个左良玉给我拦住。所以很快扬州就失陷了,福王政权就覆灭了。

所以你看,中心本身出问题了,中心化组织能好得了吗?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其实也在印证中心化组织的一个缺陷,就是当第一个中心丧失之后,马上分裂为多个中心,而多个中心心中又只有一个中心的情况下,那就先自己内讧了再说。

你看南明在福王政权覆灭了之后,很迅速就出现各地都有一些王称帝或者说监国。啥叫监国?就是我负责看管这个国家,虽然我没称帝,但是他也是一个政权。

当时最典型的就是福建的唐王政权和浙江的鲁王政权,唐王叫朱聿键,这个人说实话,是比较英明伟大的一位君主,小时候也吃过苦,然后又非常勤奋爱学,非常简朴,符合一个圣贤帝王几乎所有的标准。这个唐王而且写得一笔好文章,也非常励精图治。

唐王是称帝在前,但是当时浙江人不知道,所以从台州,浙江的台州又搞出了一个鲁王,叫朱以海,然后浙江人又把这个鲁王给扶出来了,鲁王监国在后。但是一旦两个政权成立之后,大家想的事情就不是怎么样同心协力,我们来对抗满清,大家想,我们先拼出只有一个中心再说。所以唐王政权和鲁王政权先掐起来了。

当然,他们之间也不是没有做过和好的尝试,其中有一次,唐王就派了一个人跑到鲁王那儿说,说这样,咱俩你看大敌当前,咱可不能打。我呢,先当这个皇帝,你先臣服于我,你封的所有大臣我都认,这个官位到我这儿一模一样,咱不能变。你本人怎么办呢?你看,我又没儿子,我死之后,就封王给你,就是这个皇位就传给你,这样好不好呢?

对于唐王来说,这已经是释放出最大最大的善意了,但是鲁王这边呢?其实鲁王这个人的性格,并不是那么有上进心,但是他身边的人不干啊,我们好不容易把你抬出来了,我们也要将来位极人臣,万一成功了之后,到底是唐王那边的人官大,还是我们官大?所以一定争一争。

所以唐王的使者到了鲁王的朝廷,那就是一锅粥。其实什么朝廷?没有什么金銮殿了,就是几个草棚子搭个行宫,大家就在里面吵成一团。鲁王的部下就分成了清清楚楚的两拨人,一拨就说,你看唐王那边,你看人家势力又大,承认他的人又多,要不我们就承认投降过去算了?既然他使者来了,就让他宣读诏书呗。这边还有一拨人那就死活不干,说我们好不容易拥立的鲁王,坚决不能承认唐王的重要性。

所以双方最后闹到什么程度?这边派人打那个使者的嘴巴子,这边有人就拼命把使者拉到这个朝堂上来,说你赶紧宣读诏书。一看这边要宣读,又有人把鲁王弄到后宫里藏起来,说不能听,不能听。后来又有人把他抢出来说,你一定要当着这个使者的面拒绝唐王。一塌糊涂,一地鸡毛。

但是这样的场景在南明历史上可是反复演出,后来还有一个唐王,和桂王之间又打过一架,甚至在广西还出过一个小王叫靖江王。你听这词,靖江王。在明朝的历史上,单字的王,什么桂王、唐王,这都是比较大的王。两字的王都是小王,连这么一个镇守在广西的靖江王,其实都是朱元璋,要论亲戚关系得论到朱元璋那儿去,跟后来的万历这一家子,其实血脉关系已经很远了。这个靖江王也要当一回,跟这个唐王又打一架,等等等等。

只要出现多中心,其实大家心里想的是只能有一个中心,所以中心化组织的第二个缺陷又暴露了。

南明时的第三个阶段,其实朱家的人已经被杀得差不多了,原来那些明朝的士大夫已经被搞得零落殆尽了。这个时候其实最后剩下来的一支力量是谁呢?是张献忠的力量。

对,当时张献忠和李自成一直是明末农民战争的两股势力,张献忠主要往西打,在四川杀了很多人;李自成主要是往北打,当然流寇了,当中的这个路线也比较乱。

张献忠后来死了,他有几个干儿子,什么孙可望、刘文秀,还有刚才我们讲的那个大将李定国。刚开始,这叫大西政权,就是张献忠的政权,叫大西政权。等张献忠死了之后,这三个人实际上成功的去中心化了,这三个人其实合作得很好,刘文秀主要往四川打,李定国主要往湖南一带打,孙可望主要守住云贵这个老家,你看,配合得挺好的吧?一路也是势如破竹啊,很多地方都被光复了。

后来大西政权一看,你看老百姓也不欢迎我们,老说我们是流寇,是贼,那怎么办呢?干脆我们再举起明朝的旗帜。所以当时就把桂王,叫朱由榔,请到了贵州,说您看,我们归依你们明朝政权了,这是南明的永历政权这一段。

好了,本来是去中心化好好的,等桂王朱由榔往皇帝的位置上一坐,情况就又不一样了。你看,中心化组织的又一个毛病就出来了,就是去中心化之后,一旦再中心化,所有人的目光就又回来了,又盯着这个中心的位置,怎么样?谁将来要上位啊?

比如说孙可望,孙可望实际上当时在地位上是比刘文秀和李定国要稍微高那么一丁点儿,虽然都是兄弟仨,原来都是张献忠的干儿子。但是孙可望这个时候心里就不是滋味,为啥?因为我看守老家,你李定国在前方传来胜利的战报,好像你功劳越来越大,我们又供奉着这个桂王朱由榔,认他为皇帝,那到最后如果天下光复,有我什么事呢?尤其是李定国战报,好像老报给皇帝,又不报给我,不认我这个大哥,所以心里越想越不是滋味。

尤其有一次,李定国战报之后,还送来一点战利品。但是打开箱子一看,都是一些土特产,又没有金银,说一定是这孙子自己给眯了。所以孙可望这个时候就不服,加上看见身边的这个永历皇帝,越看越来气,说这么着吧,扒拉开吧,我来。所以孙可望一度要篡位。

好,李定国这些人在前面打仗,包括刘文秀在四川打得也很好,一看这边不行,三王内讧,李定国回师这么一打,孙可望哪打得过他呢?一看大事不好,干脆我去八旗那边创业去也,孙可望就投敌了。原来在李定国全盛时期,当时洪承畴的职务叫五省经略,就是专门跟李定国作战。打不过呀,就觉得西营这帮太厉害了。

但是这个时候孙可望一加入,那可就如虎添翼了,因为有了带路党嘛,所以又是稀里哗啦,把李定国好不容易获取的那一点点优势,又烟消云散了。

所以你看,中心化组织最大最大的毛病就在这儿,当他们内部只要出一丁点儿的问题,那必须先解决内部的问题再说。蒋介石说得好啊,攘外必先安内,先打出一个猴王来,然后再考虑跟其他猴群之间的战争。这是南明史的第三段。

到了第四段,就更是让人长叹,因为它暴露出的中心化组织的问题,那就更是没有解药了。

第三部分

经过十几年的风雨飘摇,南明政权终于走到了它的最后一段,这一段的皇帝叫永历皇帝,他本名叫朱由榔,封的是桂王。这个桂王在当时真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皇帝的材料,为啥?首先根正苗红,人家在血脉上是万历皇帝的亲孙子,和什么鲁王、唐王那是没法比的。

第二呢,他人长得又很帅,而且性格也很好,跟大臣们也很处得来。但是他身上有一个巨大的缺点,就是胆儿实在是太小了。他在逃亡的过程当中,曾经被张献忠的西营抓起来过,从此就吓破了胆。所以一帮士大夫扶保着他在广东的肇庆登基的时候,他就颤颤巍巍。大家可想而知,如果你是他,如果你不是朱家的子孙,你也不愿意坐那个皇帝的宝座,那玩意儿真的是烫屁股啊,整个江山已经到了什么份儿上。

所以他一听江西的赣州被拿下之后,马上掉屁股就想跑。你回去翻翻地图,你看看江西的赣州距离广东的肇庆还有多远?那也不行,很危险了嘛,必须跑,所以一路跑到了桂林。他身边的士大夫有一个人叫瞿式耜,这个人就跟他讲,说你往哪儿跑?你跑到桂林,然后你再跑到柳州,你到柳州还往哪儿跑?你往海上跑吗?所以你就别跑了,你就坐下来,踏踏实实地组织反抗呗。就跟他当面争起来了。

这个桂王就指着瞿式耜说,说你小子想干什么?你难道不就是想让我死于社稷吗?你就想把我弄死就算了呗?不行,我得接着跑。所以又去了广西的梧州,这个瞿式耜就替他看着桂林这个大门。

所以到后来,瞿式耜也不想跑了,等清兵压境的时候,整个桂林城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可守的了,瞿式耜最后生命的一个阶段,就干脆跟当时守城的那个总督,两个人就喝酒,天天作诗。最后城破,就干脆死那儿算了,老臣实在是跑不动了,桂王,您接着跑吧。

但是后来在西营,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李定国他们的扶保之下,这个桂王在昆明还就真把永历这个江山坐住了那么几年。一直到了1658年的时候,局势就又不对了,因为永历政权面对三王内讧之后,整个大好局势又已经失去了。

这个时候其实他有两个战略选择,第一个战略选择呢,李定国其实已经跟他谈好了,说咱们去四川。到了四川之后,因为在湖北那一带,就是现在宜昌那一带,还有所谓的夔东十三家,这其实是李自成的残部在那儿,这个时候也归依了,也打起了这个明朝的旗号,说咱们经营四川。

因为四川在前面我们讲的那个刘文秀,也是张献忠的干儿子,已经把四川经营得挺好,所以我们到四川去避难。这个时候什么张煌言、郑成功,在长江口还经常搞一些动作。你看,我们通过长江还可以做一些联络,这样不就把整个满清可以拦腰切断吗?这实际上是一个很进取的战略方案。

但是永历皇帝一想,不对,到四川,万一给人捂那儿,我往哪儿跑?我进西藏啊?那个时候可没有什么川藏公路,我往哪儿跑?那不就瓮中捉鳖吗?得了,您往四川去,我是不去,我往南边跑。因为云南嘛,大家知道,跟缅甸接壤,所以当时他身边还有一个世守云南的一个王爷,叫沐天波,世守云南,所以跟缅甸当地的部族关系也比较好,就带着这个沐天波向缅甸去跑。当时这个永历皇帝是不知道有澳大利亚,如果知道,估计下一步就得乘船渡海,直奔澳洲去也。

好,进了缅甸之后,那李定国不干啊,说你这一跑,我还保着谁啊?我好不容易把明朝的旗号打起来,你跑到缅甸,我咋办呢?就派人去追他。追的人到了缅甸的边境,又被缅甸的部队给杀了。整个永历皇帝带着自己的臣子跑到缅甸之后,被缅甸的守军又全部缴械。但是毕竟是中国天子嘛,像这些番邦,就是缅甸当时的那个国王还是很怵他的,所以就同意他在缅甸避难。

但是大家可想而知了,你毕竟是丧家之犬,即使身上带着玉玺,头上带着皇冠,你也毕竟是一个落魄的天子。所以在缅甸,实际上过得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最后实际上就是形同软禁。

但是你想想李定国的处境,永历皇帝在跑到缅甸之前,曾经给他一项权利,叫假黄钺,什么意思?就是你代理天子,什么事儿别问我,我去避难,有事您自个儿干就好,叫假黄钺之权。

但是李定国守在边境,是走也不敢走,是守也没法守,打又打不过,所以一直就在怒江这一带转悠。然后他甚至派了他手下的一个部将,叫白文选,去到缅甸,就想尽办法想把这个永历皇帝给劝回来。永历皇帝说不去,哪儿也不去,就这儿好,就这样安全。

甚至有一次,白文选已经带着部队打到了他居住的那个城的底下。缅甸人说,说我保护你们的天子到我这儿避难,你怎么还杀我的人呢?永历皇帝就跟缅甸人说,说让他走,让他走,我不回去。

到最后,甚至永历跟缅甸人说,说你们在边关,你们就守好,万一我的臣子派人来接我,你们就守关,把他们弄死就算了。这就是永历的最后一段。

当然最后在缅甸的那个永历王朝,真的是不像话,他也有大学士,他也有宰相,那个人叫马吉祥。马吉祥就在金銮殿门口赌钱,因为也没有别的正经事干。到最后,把所有带去的金银财宝,所谓的内帑,已经花完了。最后永历皇帝一看,还剩一样东西——玉玺,那个东西是金子做的、玉做的,敲敲碎吧,给大家分一分。

到最后,因为缅甸的政局也不稳,也一个国王叫莽白篡位,然后就发动了一次叫咒水之难,就是请他们来喝符咒,把他身边除了像沐天波、马吉祥几个近臣,剩下的大臣几乎都杀光了,最后把永历皇帝软禁,最后又把他交给了吴三桂。吴三桂是用一根弓弦,把永历皇帝亲手勒死在现场。

到这个时候,南明基本就完了。那回到我们刚才讲的那个线索,这又是中心化组织的一个什么样的缺陷呢?大家想想看,你永历皇帝无能,这无所谓。但问题是,只要承认你这个中心在,所有周边的机动力量就会丧失它的机动性。

这就讲到李定国他的处境,他怎么办呢?你在那儿,他即使有一个远征四川的计划,他不能跟皇帝隔绝啊,一旦隔绝,他就丧失合法性,他就又变成了流寇。

不是说人家中心无能,中心很能干,也许是一个非常卓绝的企业家。但是你只要跟这种中心化的组织一合作,你就等着吧,比如说一个合同,能给你签好几个月,人家有法务部,人家有财务,人家有总监,人家有分管的副总,一轮签下来,一个字签下来,整个合同可能黄花菜都凉了。如果其中再有几个人出差、度假,什么事实际上都办不成。

说白了,当一个组织它的权力是掌握在中心手里的时候,周边的人即使再能干,但是他的机动力就丧失了。

与此同时,我们还讲一个插曲,就是郑成功。其实南明的最后灭亡还不是永历这一拨,而是郑成功的儿子,就是郑经,最后平了台湾,这已经到康熙朝的时候,南明的问题才算正式解决。而郑成功打的也是南明的旗号,他不是管自己叫国姓爷吗?什么意思?

郑成功收复台湾

就是前面我们讲的那个唐王,曾经封郑成功叫国姓,就是你也姓朱吧,你别姓郑了,郑成功本名叫郑爽,你从此姓朱吧。但是郑成功从来没改自己的名,就给自己延平郡王的前面添了一个封号,叫国姓爷,我也可以姓朱。

但是从这个名号当中,你就看出郑成功打的那个小算盘,他就死活不承认任何中心,我可以打你南明的旗帜,但是我上面没皇上。前面我们讲的那个鲁王朱以海,最后就落到了郑成功的手上。郑成功说,你是鲁王,可以啊,我还可以出一份钱粮养着你,可以把你保护起来。但是对不起,你可不是什么监国,你也不是我的皇帝。

甚至是永历死了以后,按说当时明朝的很多遗老都说,那我们得再立一个皇上,你郑成功手里不是现成有一个鲁王,让他当皇上吧。郑成功说不,那不行,这就得养在深宫,这不是皇上。

所以他虽然打着明朝的旗号,但是他坚决地去中心化,所以就保持了他的机动能力,所以和满清是一直周旋到了最后。所以这是一个去中心化成功的案例。

划重点

中心化组织在面对高机动力的去中心化组织时,往往应对乏力。这时的一个办法是原有的中心化组织把自己解体,成为去中心化的组织。所谓互联网思维,本质就在于组织的变形。

3

Hello大家好!这里是@晨本布衣 讲历史!

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

从史可法率领扬州百姓死战抗清,嘉定百姓誓死抵抗。

江阴竟无一人降者这种种事例来

看,百姓们对于清人这个外来政权是十分不满的。

如果南明能够抓住机会,联合多方势力,完全可以再延续个百年。

可是南明政权却屡出昏招,起义军又自相残杀,这使得清军坐收渔翁之利,势如破竹的一路南下,最终灭亡南明。

南明是靠实力灭亡,清人是靠运气建国!

▲南明、清军对峙图

无休止的内斗

因为南明的内斗是一绝的,不管局势多么危急、事业如何难做,内斗没停过。就是一直内斗,也存在十八年,足以证明水平是有的!

朝中清正大臣一个个被迫离去。君嬉臣怠,卖官鬻爵,弘光政权的政治、军事优势江河日下。

自强不息,加紧备战,史可法调动大军锐意西征,却因为“江北四镇”拥兵恣肆,内斗不休,而一再延误。

大家窝里斗得热火朝天,所以什么打黑枪坐视不救那更是家常便饭。

然后南京的南明还无视,别的不干,先把官民切齿痛恨的锦衣卫搞起来,至于整军备战?不存在的。

然后搞出个“太子案”。是不是崇祯的太子不知道。反正马士英认为不是,而左良玉认为是,搞得一团糟。

马世英下令处斩,左良玉就带兵勤王。左半路病死,他儿子一怒之下带着十多万明军,降清。

这么大批明军降清,南明第一任皇帝,弘光帝也就翘了辫子。

▲弘光帝

贪、贪、贪

清官带的兵尚且这样,贪官带的兵干脆就得卖儿卖女了。当兵的连吃饭都成问题,还打什么仗呢?

总不能靠封建主义理想吧。

没钱给军队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南明军普遍缺乏训练,因为训练也得要钱。最简单的,让士兵上操场跑两圈,就先得给他们喂饱了才行。人得吃粮,马要吃料。

像李定国、刘文秀在云南练兵的时候,先制定了食品供给标准,然后才能训练。

开始军饷少了不说,最后还给搞没了!

▲永历帝牺牲地

钱、钱、钱

明军给作战部队每年20两的军饷,临时征召的义兵每年12两。

清军把绿营分为守兵、战兵和马兵,守兵每年也是12两,战兵每年18两,马兵每年24两。

看起来,差距倒也不太大,问题是,大明不按时发饷啊。清军倒也不是一定就按时发饷,绿营欠饷的案例也非常多,但是毕竟没有明朝那么多,在军饷的保障上比明朝还是要强不少的。

还有开拔费、杀敌的犒赏、死伤的抚恤等等,这些都是要钱的。武器、铠甲、马匹要钱,火器的弹药要钱,部队每天穿衣吃饭这都是钱。

然而,明末的财政就是个笑话,部队得到的经费少得可怜,还有层层盘剥。

▲李定国、孙可望

再看对面呢,其实清朝统治集团中也有很多的内讧,然而,他们内讧的烈度却比南明低很多,无论是早期的努尔哈赤杀褚英、舒尔哈齐,皇太极排斥三大贝勒,还是后来的多尔衮斗豪格,济尔哈朗斗阿济格,顺治清算多尔衮旧部,康熙除鳌拜,虽然统治集团的高层把权力的游戏玩个不休,但是对军队的损害却比南明小得多。

借虏平寇

正是在这种情绪的驱动下,南京朝廷居然提出了“借虏平寇”这样荒唐的政策,将北方的半壁江山拱手让给清朝,请清兵替他们消灭李自成。

派去北京议和的左懋第其实是个主战派,却不得不执行这样的任务。

▲南明——你这么不开窍呢

在前往北京的路上,山东的抗清义军纷纷来和左懋第联络,问朝廷什么时候北伐,他们便要在敌后起兵响应,然而左懋第无法回答,只能唯唯以应。

除了高杰的失败冒险之外,江北明军没有一支部队尝试北上收复山东、河南!

紧接着就发生了孙可望与李定国的分裂,明军的胜利没有得到进一步扩大,在无休止的内讧中蹉跎了时间,给了清军喘息的机会。

李定国成就的取得,靠的是大西军在云南苦心经营五年攒下的家底,如果短时间内不能迅速打垮清军,收复大片国土,建立政权,持续地动员新光复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仅凭云贵一隅是无法与控制大半个中国的清朝打持久战的。

最终李定国兵败新会,明军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心再度丧失,从此之后,明军也再没有翻盘的机会了。

▲影视剧照

结语

最终1662年,永历帝被从缅甸擒回,吴三桂将他绞死在五华山,南明这场闹剧宣告结束。

1683年,最后一个打着明朝旗号的台湾郑氏降清。

▲郑成功雕像

学真正的知识,养有趣的灵魂!@晨本布衣

喜欢就点赞关注呗!

4

南明是明朝的延续,历经四帝一王,十八年。

闯王进京,崇祯自缢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接着向北京进军,三月十九日攻破北京城。崇祯帝先将自己的妃嫔和女儿杀死,让儿子装扮成平民逃走,然后自己在煤山自缢。

弘光帝--朱由崧

明朝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它有两套政府班底,一套在北京,一套在南京。北京陷落,南京只需要一个天子就可重振明朝。于是朱由崧被拥立称帝。弘光帝朱由崧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福王朱常洵的儿子。

朱由崧在大臣的护卫下逃跑,朱常洵被杀后,他就继承了福王的爵位。之后逃到了南京。此时南京的文臣武将决定拥立朱家王室的藩王即位,重建朝廷然后北伐。在讨论到继承人的问题上发生争议,史可法主张拥立桂王朱常瀛,东林党希望拥立潞王朱常淓,但最终朱由崧在卢九德的帮助下获得了南京政权江北四镇武装力量的支持成为胜利者。五月十五即位,改元弘光,史称南明。

弘光朝廷在建立之初就矛盾重重,党争不断,更不用说北伐了。弘光帝即位后,沉迷酒色不管政务,任由大臣们相互争斗,这样的朝廷注定长久不了。1645年四月二十五,扬州城陷,随后清军渡过长江,弘光帝出逃到芜湖,五月十五大臣们献城投降,五月二十五朱由崧被俘获,送往北京处死。

弘光朝廷仅仅存在一年就覆灭了。主要原因就是不同心协力一直对外,一直搞党政,将领不听命令。再加上皇帝无能,弘光朝廷灭亡是必然的。

隆武帝--朱律键

朱律键是太祖二十三子唐王的八世孙。1644年,崇祯自缢,1645年,弘光帝亦死。郑芝龙,黄道周等人扶朱律键在福州登基称帝,改元隆武。隆武帝早年经历比较坎坷,因此他很想一番作为。1646年,清军率军攻福建,由于朱律键没有自己的班底和兵。只能依靠黄道周,郑芝龙。但是郑芝龙又不听他的,随后郑芝龙投降清军。八月二十一日,朱律键逃到延平被清军追上,被俘。

隆武帝是南明皇帝中最有能力的一个,可是苦于没有自己的人,无将无兵,只能任由摆布。

绍武帝--朱律奥

朱律奥是朱律键的弟弟,1646年十二月在大学士苏观生等人拥戴下在广州称帝,之后没有把抗清放在首要地位,而是争夺正统。这时清兵在李成栋的带领下攻破惠州,潮州向广州出发,1647年一月,清军攻入广州城,绍武帝和苏观生等皆殉国。绍武年号才用了40天,这难道不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吗?

鲁王监国--朱以海

朱以海是太祖朱元璋十世孙,崇祯十七年二月嗣王位。在浙东各地抗清运动兴起后,张国维等商议需要一位明朝宗室王出任监国,由于大多亲王不是头像就是被杀,只有朱以海成了浙江复明势力拥立唯一人选。鲁王政权建立后,控制浙东等地一些势力曾汇兵合攻杭州。内部政权腐败,和隆武政权相互争夺皇统,如同水火。在鲁监国元年六月不战自溃,朱以海出海到舟山。鲁王监国至此失败。

永历帝--朱由榔

朱由榔是明神宗之孙,1646年十二月二十四在肇庆称帝,改元永历。此时的朱由榔在清军的进攻下逃往广西,颠沛流离,处境险恶。李自成死后,他的部下开始与清作斗争。一时间,南明政府控制的地区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出现了第一次抗清斗争高潮。但是内部依旧是矛盾重重,各派势力相互攻伐,农民军也受到打击不能团结对外。

1648-1650,李成栋等抗清的反正军被剿灭,南明重臣也相继被俘或牺牲,清军重新占领了湖南广西。1652年,走投无路的永历帝接受大西军余部孙可望,李定国联合抗清的建议。在李定国,刘文秀孙可望,张煌言等人的带领下,抗清再次出现高潮。

不幸的是,孙可望与李定国的矛盾爆发,葬送了大好形势。由于李定国功高,孙可望妒忌想除掉他。李定国逃往广东,后撤往贵州。次年孙可望率军讨伐李定国,但是不敌被打败。1658年,孙可望叛变。1659年,永历帝逃往缅甸,被缅甸人解除武装安置在草庐里,李定国多次交涉,均被缅甸国王拒绝。1622年,吴三桂进兵缅甸,向缅甸索取朱由榔,由于缅甸势力微弱,只好交出永历帝。之后永历帝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南明至此结束,大明至此结束。

永历帝时期主要是因为内斗才导致失败。

为何不能像东晋,南宋一样以南对北

南明之所以不能像南宋一样偏安一隅,主要是因为政权不稳定,没有领导核心,内部党争不断,政治基础不稳定。弘光帝,上位后不思进取,贪图享乐,不管党争。隆武帝有想法,但是没有实力,没兵没将处处受制于人。绍武就是一场笑话。永历就是一个逃跑皇帝。鲁王监国也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

①明朝的部队已经变了质,战斗力严重退化,不胜如日中天的八旗兵以及投降者。

②文臣以及皇帝只知道争权夺利,争夺正统,不把抗清放在首位。

③朝廷四分五裂,相互攻伐,无法形成统一的力量。

④延续了明末党争,内部内讧不断,比如明末的阉党余孽与东林党,复社等派系的互相斗争(马士英与钱谦益,黄宗羲,史可法等人)内部的争权夺利(比如马士英与左良玉等人的矛盾,李定国与孙可望的矛盾等等)

⑤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唐王鲁王桂王等等实力分散,号令不统一,对清军的吞并中原的形式认识不够。

⑥八旗兵的强悍,有多尔衮等人的精心谋划,加上强大军事实力,以及众多汉奸的帮助。

5

南明的灭亡,有多方面的因素。

一是没有一个有影响力的领导者,哪像南宋的赵构可是正牌的宋徽宗之子,宋钦宗之弟,出任过天下兵马大元帅,出使过金朝,威望夙著,名不虚传。南明前前后后有福王弘光、唐王隆武、桂王永历等政权,还有潞王监国、唐王绍武、鲁王监国、益王监国,连靖江王朱亨嘉之流也在凑热闹。还互不统属、相互倾轧。

二则人心已变。南明之时,大明王朝已经腐朽透顶,对广大人民没什么吸引力,南明撑不下去。

三是缺少独当一面的大将,李定国被孙可望所牵制。郑成功在南京城下功败垂成,这不能不说是南明的悲哀,想两宋之际,岳飞、韩世忠、刘琦、刘光世、张俊、吴玠等群星璀璨。

四则南明面对着大顺、大西始终还是带有偏见,难以形成合力。

还有满清的策略、江南的财赋等等原因也是因素。

6

先介绍一下南明,南明是明朝京师北京失陷后,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多个流亡政权的总称,叫做南明是为了区分。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身亡。而后清兵入关,明朝皇室还有文臣武将大多数都逃亡了南方,此时淮河以南名义上仍属明朝。同年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之后称帝,改元弘光。随后清军快速南下,围攻扬州,扬州城池破,扬州被屠城十日。不久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弘光元年六月,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隆武帝在大臣黄道周的主持下发动了短暂的北伐,同时还采取联寇抗清政策,但随着郑芝龙降清,局势进一步恶化,隆武帝在弘光帝被俘后也被清军俘虏,而后绝食而亡。清军携大胜之师迅速占领东南大部。在这种情况下,大西军的余部和明朝官僚联合起来,在西南地区拥护桂王朱由榔为帝,改元永历。与此同时,郑成功在东南沿海也乘势崛起,东西两面打击清军,抗清局面出现了些许转机。但是随着三王内讧和清军的加大进攻,明军在滇黔一带的防线被清军迅速击破。永历十五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缅王莽白将永历帝献给了清军。次年四月,永历帝与太子朱慈煊在昆明都被吴三桂给处决了,明朝皇室正统正式灭亡。其实明朝到了南明的时候,明军的主力都已经全军覆没了,比如明军著名的边军,关宁军,戚家军等等,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南明剩下的都是一些不听招呼的军阀,还有那些临时抓壮丁组成的军队,这些南明军阀打仗不行,要钱扰民最在行,在清军虎狼之师面前根本不堪一击。清军从瓜州渡江时,在不到2万清军面前,南明的江南四镇23万大军,几乎是全体投降,根本没有敢于出战的。结果,清军接收这个部队的时候,真正能打仗的只有2万人。南明最著名的江南四镇,号称23万大军,清军接收以后,真正可以作战的也不过3,4万人。最后,清朝把那些老弱病残,还有油滑之徒,全部赶走。集合南明军队当中的精锐力量,为清军打头阵,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李成梁,一路从上海打到了广东。最后,清朝与明朝仅仅只进行了20多年战争,就已经建立起了一支人数众多,有叫好战斗力的汉人部队。比如征服西南各省的清军首领洪承畴,熟悉地形,了解南明情况,又懂得战术。部下又都是明朝投降的边军精锐,一旦南下,南明那点实力,根本无法阻挡。







7

有江南没错,但是富裕个锤子富裕。

江南一代从崇祯二年起先后经历:雨雹伤人、淫雨坏田、流民起义、南京地震。

此外,还得面对南京十万大军吃七万空饷,南直隶六部老爷屁事不干,钱粮照拿。

走到崇祯三年以后,江南地带不仅流民遍地,甚至伙同苗瑶侗一起造反。

这是崇祯年间江南就已经糜烂了。南明接手更加糟糕,一来真正能办事的官员多半在北方,南直隶虽然有六部官员,但是办事能力低下,拙劣不堪,连一份像样的上皇帝奏折也写不好。此外崇祯皇帝有好几个子女,愣是一个没送出来,全部被李自成抓了。封了宋王等爵位,现在南京不是群龙无首,而是龙首太多,各个想拥戴自己的傀儡上位。

此外,南明政权最大的问题就是武将缺乏严重,除了反叛的高杰懂农民军作战、黄得功打仗不怕死,其余人员从下到上,战斗力甚至比不过大小曹(曹文诏、曹变蛟)。督师级别的更别提,史可法忠心可鉴,但是水平比洪承畴差太多,孙传庭、孙承宗、袁崇焕各个比他要强,他甚至比不过常败督师杨嗣昌。

此外还有一系列麻烦,南方士兵没有直面过李自成(当然崇祯早期李自成流窜过南方),也没有打过清军。本来可以鼓舞一下士气,整军备战。架不住江北四镇多数是败军之将,把敌人吹的神乎其技,南方士兵早期甚至不敢和敌人对打,直接溃败投降。一直到李定国、朱成功、李过等人加入南明阵营,打出一些反击战。南方士兵才开始有勇气和清军对打。

因此可以说,哪怕不是清军消灭南明,换成永昌天子李自成的中权亲军来打南京,效果一样。高杰畏惧李自成如虎,见之必逃;刘泽清基本上是跪迎顺军(历史上跪迎大清,然后大清随便找个理由杀了他);由于李自成的宽容政策,黄得功不一定死战。

至于头皮痒、水太凉等人,估计马上喜迎天子,投牒进取;唯一可能还想抵抗的只有马士英,这人办事不力,但是仇视农民军。

那时问题会换成:

为什么富有江南的南明会被大顺灭亡?

答:大明有整个中国都难逃一灭;区区江南,能助甚事?

8

内外交加

从外部原因来说,此时清军战斗力正处在巅峰状态,八旗战力远不是南明主力覆灭以后仓促组成的农民军可以匹敌的,而且多尔衮打着为崇祯报仇,驱除李闯的口号打进来,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南明小朝廷的合法性

从内部来说,原因就太多了,首先,即使是最危险的时候,南明小朝廷也一直在分裂,一直在内斗,各个势力都拥护自己支持的继承人,对其他人大肆攻讦,彼此之间视若仇敌 ,更谈不上联手对抗清军来,其次,南明内部汉奸辈出,投敌降清者数不胜数,清军也在持续收买、策反,南明内部可谓是千疮百孔,难以振作,最后,明朝能征善战的将领基本都死于早期辽东之战和后面镇压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之上了,仅存下来的如吴三桂耿精忠等人也已投降满清 ,再加上明朝后期朝廷党争不断,而不管那一派执掌权力都会打压武将,朝中武将地位底下,等到流亡南方,组建南明小朝廷时朝中几无大将,本就是未经训练的农民组成的军队,士气极低,再加上没有合适的大将带领, 怎能与满清的八旗对抗呢

综上所述,南明快速灭亡的原因内外都有,但主要还是内部问题太多

如果内部可以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对抗满清,那就算最终失败 也会是坚持一段时间才灭,甚至残余部分出海远渡,海外发展多年后在重回中土也说不定,而不会是清军一到就迅速败亡……


9

南明没有像南宋那样坚持100多年,有其自身原因,笔者经过分析,总结大体有以下原因:

1.皇帝的法理性不强

南宋的继任者赵构是北宋皇帝的近亲,徽宗的儿子,钦宗的亲弟弟。在北宋皇室几乎被金兵俘虏的情况下,赵构是亲缘最近的。在法理上,赵构就是继承人。而南明虽然建立了几个朝廷,继承人中并没有崇祯皇帝的儿子,甚至这些继承人完全都是皇族旁支,在法理上说不过去,支持也不多,有的都不能称为皇帝,只能称为监国。当时崇祯皇帝的儿子尚在人间的情况下,这些人并不具有正统性,凝聚力完全不行。

2.各自为政情况明显

如果说南明当时只有一个皇帝,大家齐心协力也能够共同抗击清兵。但非常可惜的是,南明先后出现几个皇帝并立的情况,分散实力的同时,各家还为了正统相互讨伐,造成了内耗。

3.人员成分太复杂

南明朝廷为了吸纳力量,可以说什么人都收入麾下。有原来张献忠的人,李自成的人,有海盗出身的人,还有明朝残部。这些人的心不会太齐,而且都想掌权,内斗比对外作战更多。一盘散沙完全不可一战。

4.清兵政策比较得当

清朝在南下过程中重视汉族将领的作用,不惜为了胜利,给吴三桂等汉族将领封王,并且给他们封地。这些人在得到好处之后在对南明小朝廷作战时格外勇猛,短时间内就击溃了明朝残余势力。

综上,南明小朝廷没有实现明朝的延续,主要是其自身问题,还有其对手清廷表现的非常灵活。

10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我分别从弘光、隆武、永历三个小朝廷来,对这一问题做一分析:

明亡后,明宗室在江南广大地区相继成立弘光隆武、永历等小朝廷,延续明王朝的统治,史称南明。南明以强大的实力,控制江南半壁。但清朝绝不容忍其继续存在下去,必加以攻灭,以完成大清的统一天下。

一、弘光朝廷的覆灭原因

1.为私利相互倾轧

当崇祯帝自杀的消息传到南京,各怀鬼胎的权臣们开始在宗室中物色合适人员。南京的封疆大吏及领兵将官各树党派,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明争暗斗,目的是把本派所选中的人立为新君,以博取拥戴之功,在新朝中获得更大的权益。



从立新君伊始,就暴露出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全不为国家安危着想,只谋取个人或一派之私利。经过反复较量,耍尽阴谋诡计,以兵部侍郎兼右金都御史、凤阳总兵马士英为首,内贿操江诚意伯刘孔昭,外结总兵黄得功、刘泽清、高杰、刘良佐等手握重兵的将领,向兵部尚书史可法、兵部右侍郎吕大器等人施加压力,软硬兼施,将他们推举的贤明的潞王排斥下去,而把品行不端、“七不可立”的福朱由崧迎立为新君。马士英导演的这场闹剧,终于如愿以偿。

朱由崧即位一个多月,处事谨慎守礼听从各方面的意见,选贤任能;在军事上,也按史可法提出的在江北地区设“四镇”的计划,迅速予以落实。史可法说得很清楚:国家设四藩于江北,非为江左偏安计也,将欲立定根基,养成气力,北则为恢复神京之计,西则为澄清关、陕之图,举而遂归全盛耳。福王批准这项计划,至少说,他即位之初还有点图恢复的想法、即使是表面文章,毕竟付诸实施了。看起来,颇有一番气象。人们对“中兴”大业抱有希望。

2.朝廷上下一片腐败气象

但是,福王很快就忘记了亡国恨、君父仇,天天“深居禁中,惟渔幼女、饮火酒,杂伶官演戏为乐”。为修兴宁宫,建慈禧殿,牦费了大量资金,开宴、赏赐无度,使“国用匮乏”。

福王昏庸,朝政大权落到马士英手中。他把史可法视为障碍,极力排斥,让他到扬州督师,自己可以把持朝中大权。史可法也想避开他,同意赴扬州。然而,南京士民一致反对,发出抗议:“为何夺我史公!福王倚重马士英,不愿他出镇扬州督师,拒绝舆情,特加给史可法太子太保衔,把史送走了事,以安抚朝廷内外。



马士英结党营私,排斥异己。他起用崇祯帝钦定“逆案”(指魏忠贤阉党)中的人物阮大铖,进一步加剧了统治集团的派系斗争。诸如正直的大臣张慎言、高弘图、吕大器、姜曰广等人先后被排挤出朝廷。马士英操纵朝政,“浊乱国是”。崇祯时进士、官至巡按湖广的黄澍,于六月二十日上朝,当面向福王揭露“马士英权奸误国”。接着,他又上《论马士英十大罪》,连上《再抗疏》、《三抗疏》,痛斥马士英祸国殃民。但福王对此沉默,不予处理。

2.大政方针上昏招频频

弘光政权完全继承明末的腐败,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弘光政权除了政治腐败,在大政方针的决策上,也是一再失误,同样反映长期生活在歌舞升平中的达官贵人头脑僵化,不谙实事。他们按千古不易的观念,把李自成和张献忠等农民军视为主要危险和敌人,天天喊“讨贼”,讲“中兴”,却不做一点实事。

面对清军入关、占据北京这么严重形势,还感受不到威胁南明的不是农民军,恰恰是清政权。即便如史可法,也看不清形势,不免轻重倒置。六月,李自成已节节败退,正由盛转衰之时,史可法上《款清灭寇疏》,提出:“目前最急者,无逾于办寇矣。”他进步解释说:但清既能杀贼,即是为我复仇,予以义名,因其顺势,先国仇之大而特宥其前辜,借兵力之强而尽歼其丑类,亦今日不得不然之着数也“。他把清入关看成是帮助明朝复仇的友好举动主张继续借用清兵全歼农民军。马士英也主张:“若可羁縻,专力办贼,亦是一策“。这样,与清议和,实行“联虏击寇”的方针,已成为弘光政权的一项国策。

弘光政权对清之幻想,还表现在对吴三桂的政策上。他们把吴三桂捧为大英雄大救星。如太仆少卿万元吉要求为吴三桂“功成勒鼎”。群臣还把他比作唐朝的中兴名将郭子仪、李光弼,与郭、李同功”。马士英首议,对吴三桂“宣速行鼓励,接济其用”福王便赐封吴三桂为蓟国公,由户部发银5万两、漕米10万石,派专使自海道运送给吴三桂。后又加封其父吴襄为辽国公,其母祖氏为辽国夫人。

弘光政权为贯彻其“联虏击寇”的方针,于七月十八日正式派出代表团,前往北京议和以左懋第为正使,陈洪范和马绍愉为副使。他们的使命是:在天寿山特立园陵,为崇祯帝改葬;割山海关外地给清,每年另给10万两银,往来国书按古称“可汗”,通使礼仪,宜遵¨会典”等。另携黄金千两、银10万两、蟒缎等万匹,前往北京修好。也给吴三桂带去赐封诏书与礼物,当面呈交。



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十三,陈洪范使团从正阳门进入北京城。三天后,弘光政权的酬谢礼物被如数收去,多尔衮拒不出见,只派内院大学士刚林及属下官员出面交涉,断然拒绝议和要求,使臣提出致祭崇祯帝和改葬的要求,也被拒绝。

二十六日,刚林转达多尔衮的旨意,向他们下了逐客令:你们明早即行。我已遣兵将,押送至济宁。同时,宣布:“你们回去通告,我们即发兵南下”。

这期间,他们要见吴三桂,而吴三桂拒绝见面,给他的赐封诏书、赏赐的礼物及漕米等,一律拒收。弘光政权欲与清议和,共同击寇的计划全部落空,对吴三桂极力笼络也没有达到目的。使团被迫离京,行至沧州,左懋第和马绍愉被扣留,只放陈洪范一人回去。这次出使失败,对清朝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

弘光政权占地江南,疆域广大,财力雄厚,大都未经明末农民战火,更未经清军骚扰。经济状况好于北方。军事实力强大,总兵力达50万以上,或近百万,超过刚刚入北京的清军。南京为形胜之地,可进可退,可守可攻。

朱元璋创建政权即以此为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这里称为陪都。明朝在此的统治确属根深蒂固,且优秀人物辈出,治国治军皆不乏人才。弘光政权最有可能复兴大明,换言之,具备许多条件,即便不能全部恢复,也有条件与清划江而守保江南半壁。然而,福王何其昏庸,岂有“中兴之望?”马士英、阮大铖狼狈为奸,陷害忠良,除了私欲,全无国家利益。昏君奸臣胡作非为把大好形势丧失了,仅一年功夫,原有的一切都化为乌有,弘光政权如昙花现转眼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二、隆武朝廷覆灭的原因

唐王隆武政杈,仅坚持年余而亡。隆武初立,尚集聚了一大批有实力的人物,凡有声望的旧臣包括南京弘光政权被排挤出来的人如姜曰广、高弘图等都加盟该政权。辖地也大于鲁王政权除福建,远至两广、湖广、云贵、四川等省区都在它的管辖之下。

1.内斗不断完全脱离群众

关键是这些地区的原明封疆大吏及地方的实力派,还有江南抗清势力的领袖,都承认并拥戴唐王的最高统治地位。这是鲁王监国所无法相比的。而且,唐王朱聿键颇有作为,志在复兴,时刻以励精图治、匡复祖业为念,欲有所为。当时人和后世史家对他多给予肯定的评价,亦多寄同情之心。有人说:唐王英才大略,不能郁郁安于无事”,大体反映了人们的共同看法。



可惜,新成立的隆武政权,既没有统组织领导,更没有任何具体的支援,任凭清军将这些抗清力量各个歼灭。从弘光、鲁王监国到隆武都是完全脱离民众的抗清斗争,没有充分利用他们的力量来壮大自己的实力。

隆武与鲁王监国各行其是,当隆武向鲁王下达手诏时,遭到词拒绝。彼此不配合,更难同心戮力,不惜相互政击,形同水火,轻易地被清军各个击破。特别是内部矛盾重重同样政治腐败。例如,大学士封了30余人,做实际事的人少,权力高度集中在郑芝龙与其弟郑鸿逵等手握重兵的郑氏集团之手,唐王的皇后曾氏干预政事,影响唐王,所谓“内溺曾妃,外结郑氏”、故“识者已知其不能成大功也”。

2.权臣当道,挟唐王以谋私利

清军进通,形势极为严峻。掌握兵权的郑氏不愿出战,他们只想获得或保持个人的权势,对于隆武的兴亡毫无兴趣。

郑芝龙,福建南安石井人,早年从事海盗生涯,往来于日本等地,娶日本女子为妻。崇祯时,接受招抚;弘光时,官至总督、总兵等职。

但他仍独霸海上贸易,谋取暴利,“岁入以千万计,富拟于国”。这个集官僚、盗贼和军阀于一身的人,没有什么正义可言。当他与其弟拥戴唐王后,其郑氏集团便主宰了这个政权,将唐王置于傀儡的地位。

隆武政权“战守机宜悉芝龙为政”。他“借征钱粮,大鬻官爵”。在军事上,唐王屡次催他出师,他不得不做做样子,命将出战。然而,“每云饷乏,终无一兵出关(指仙霞关)也”。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唐王命郑鸿逵率师出浙东,命郑彩为副元帅出江西。可是,“既出关,不行,未几称饷绝而还”。郑氏集团就是这样以“缺饷”等为口实,或拖延,或刚出师即返回。所谓议战守,几无实际可言。

三、永历朝廷覆亡的原因

南明历时最久的是继弘光、隆武之后的永历政权。这个政权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顽强地支撑了15年,而清朝也与之战斗了15年,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1.正统之争导致内耗严重

永历政权建立时,清朝已推进至浙江、福建、江西、湖北等省、它所控制的地区仅限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地的一部分。

如果从大局出发,绍武政权不当立,与永历政权合而为一,亦能增强同清朝对峙的实力。永历帝遣兵科给事彭燿赴广州,说服绍武归并于永历,反复宣示“正统所在”。结果遭到绍武政权的拒绝,并将彭杀死,即日遣兵问罪肇庆。

永历的兵部右侍郎林佳鼎率部出战,与绍武兵相遇于三水(广州与肇庆之间),绍武兵被击败,又被追至海口,奋力反击成功,永历兵“全军俱覆”,林佳鼎等“同死于水”。正准备命将再战,清军突入广州,俘虏绍武帝。



这两个政权初立,不以国事为重,为争名分和正统,不惜兵戎相见,大搞内耗。由此已见明末官僚之腐败,朱氏宗室子孙不足成大事。绍武实力远不及永历,很快为清所灭,实则自取灭亡,是不足惜的。

2.结党营私相互倾轧

永历政权的惨败,并非完全败于军事力量的不足,恰恰相反,论实力、比之南下的清军,略占优势。问题的关键是,朝政极其腐败、黑暗,各树党派,互相倾轧,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

在政治分化中,已形成吴、楚两党。吴党骨干有朱天麟、张孝起、吴贞毓、堵胤锡、王化澄等10余人,内倚锦衣指挥马吉翔,外结陈邦傅;楚党有都御史袁彭年、给事中丁时魁、蒙正发、少詹事刘湘客、给事中金堡等5人,时号“五虎”,外结大学士兼吏兵部尚书瞿式耜,内倚李元胤。他们“互相攻击无虚日”。

在永历帝避难于梧州“水殿”,李元胤留守肇庆时吴党骨干户部尚书吴贞毓、兵部侍郎程源等10人合疏揭发“五虎”的罪行。永历帝也不细问原因将5人投人监狱。正巧,原农民军将领高必正率部来此,代为辩白,才改为轻处。

两党的忌恨并没有消除。时两粤诸军方丧师失地,永历朝廷不敢追究,惟以宽处了结。不仅如此,那些败将还得到最高爵位的封赏。如赵印选封开国公,胡一青为卫国公,曹志建为保国公。时人称“赏败”。又说:赏败将,则百战之将,其何以酬功哉?”



永历朝的腐败,与弘光、隆武绍武鲁监国政权的腐败,一脉相承。不管国难家难当头,从未停止过内部争斗。在这里,正直的人无法立足,不是被排挤,就是被置于死地。如瞿式耜、何腾蛟之死,都是在无兵无将的情况下被俘,英勇就义的。何腾蛟是南明史中一个极重要的人物。他在崇祯时已出仕为官,从知县做起,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已升至右佥都御史,代理巡抚湖广。明亡,入弘光朝,再入隆武朝,收抚李自成余部李锦、高一功、郝摇旗等共30余万人,功勋卓著。

永历朝的腐败难以尽述。总之,永历朝内部分崩离析、互相倾轧,才导致了在江西、湖南及两广的明军连续失败,形势急转直下。永历帝在梧州也不能久住,遂于永历四年(1650年)一月十日离开梧州,十六日迁至南宁住下来。正当永历政权危难之际,张献忠余部孙可望与李定国等归降,成了该政权后期的支撑力量。

永历小朝廷是南明历时最久的一个政权。前有弘光、隆武诸政权一批名臣宿将及李自成余部的强有力支持,中后期又有张献忠余部的加入,故能维持长久,同强大的清军展开经年不息的激战,创造了惊人的业绩。

然而,内部派系纷立,争权夺利,不结为同心;尤其将吏倾轧、陷害,不改腐败恶习,实力内耗殆尽。故令人论南明之亡,非亡于清,却是自己将自己打倒。南明诸政权抗清,尤其是那些敢死之士至死不降清,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并扬明而抑清,批判清入关而下江南之举,斥为非正义。

这些反抗斗争,确有汉人为保卫本民族文化传统之意义,以死相抵的人其气节可嘉,精神可贵。如从政治上看,不过是为保存和延续明王朝的腐败统治而战,为保卫这些腐败而黑暗透顶的小朝廷,有悖于历史发展趋势。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