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既然曹操都能想到,那么比曹操还要聪明的诸葛亮又怎会想不到呢?跟曹操一样,诸葛亮身前也被很多人恨之入骨,恨不得掘墓鞭尸以解心头之恨。诸葛亮心知肚 明,所以临终前特意写信告诉后主刘禅:死后将他埋在定军山,且不要在墓上拢土,也不要在墓边栽树,随葬物品更是一件都不要,而且要求墓穴只需能放下棺材就 行。但后人研究发现,这只是诸葛亮释放的一个烟雾弹,定军山上埋的,只是他的衣冠冢,而真正的墓地另有去处。


大家普遍认同一种说法是,诸葛亮为了掩人耳目,在传递消息给刘禅时,特意暗示了定军山只是埋葬他衣冠的地方,同时告知了真身的埋葬方法:让四个大力士用新 绳抬着他的棺材出成都后一直往南走,知道绳子断裂方可下葬。如此一来,知道他墓地的人就会少之又少。刘禅听从了相父诸葛亮的安排,选了四个孔武有力的士 兵,但是没想到的是,他们走了三天三夜,累的一点力气都没了也没能把绳子磨断,于是四人一合计,就把诸葛亮随便埋在所处的位置,而后就回去复命了。但是后 来事情被刘禅知晓,一怒之下就把四人给杀了,但是气糊涂的刘禅竟然没有问相父的埋葬地点,如此一来,知道诸葛亮墓的最后四个人也就死掉了。



于是有人猜测,这或许是诸葛亮早就设计好的计谋,因为聪明如诸葛亮,怎会不知道新绳子的结实程度岂是几个人能轻松抬断的呢?而且善于心计的他也算出 所抬之人定会偷懒,而且军人大多性情豪爽,口风普遍不严,此事一旦被刘禅知晓,定不会轻饶了他们。这样一来,世上就不会有人知道真正埋葬他的地方了。

当然,这些只是推测,但似乎又很合情合理。不管诸葛亮有没有为自己施下这个计谋,至少在已经过去的近2千年时间里,依然没人知道他的墓地在哪。这是个迷,不知道未来还能不能解开。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

您问题中描述的情况,和史实可能略有偏差。

首先,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是演义和民间传说中算无遗策、奇谋迭出的智慧化身。他的智慧主要用于天下大势,内政治理,军事上则是练兵带兵。

其次,诸葛亮的墓地并没有隐匿。三国志记载:

惟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简单说,就是在汉中定军山(夏侯渊战死的地方)上,就近靠着山挖了个洞,洞仅仅容得下一个棺材。棺材里面呢,诸葛亮穿着日常的衣服,没有任何陪葬品。


这样的一种安葬方式,从客观上确实也能起到防止盗墓的作用:

(1)没有堆起高高的坟头,直接用定军山当坟头。不惹眼。

(2)墓穴很小。

(3)没有任何陪葬品,挖掘出来意义不大。


当然,诸葛亮这么安排,主观目的并非为了防盗墓,只是他“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一贯作风而已。

同时,因为蜀地民众对诸葛亮千余年的尊敬,他的墓也没有人去盗,没有人敢去盗。

3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学识渊博,用兵如神,常有妙计化解危难于无形。而诸葛亮人生最后一个计谋没有用在鞠躬尽瘁的蜀国身上,而是用在了自己的身后事上,而且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妙”。小编可以说这是计谋里的“无招胜有招”!!!埋葬地点谁都没有事先能猜到,包括诸葛亮自己,所以没有任何人知道墓地,更不要说盗墓了,赞!

人死就要入土,在诸葛亮所处的那个时代,盗墓时有发生。奸雄曹操就是那个时候最大的盗墓头子,传说历史上有名的“七十二疑冢”就是出自曹操只收,至今都没人能破解。

既然曹操都能想到,那么比曹操还要聪明的诸葛亮又怎会想不到呢?跟曹操一样,诸葛亮身前也被很多人恨之入骨,恨不得掘墓鞭尸以解心头之恨。诸葛亮心知肚 明,所以临终前特意写信告诉后主刘禅:死后将他埋在定军山,且不要在墓上拢土,也不要在墓边栽树,随葬物品更是一件都不要,而且要求墓穴只需能放下棺材就 行。但后人研究发现,这只是诸葛亮释放的一个烟雾弹,定军山上埋的,只是他的衣冠冢,而真正的墓地另有去处。

大家普遍认同一种说法是,诸葛亮为了掩人耳目,在传递消息给刘禅时,特意暗示了定军山只是埋葬他衣冠的地方,同时告知了真身的埋葬方法:让四个大力士用新 绳抬着他的棺材出成都后一直往南走,知道绳子断裂方可下葬。如此一来,知道他墓地的人就会少之又少。刘禅听从了相父诸葛亮的安排,选了四个孔武有力的士 兵,但是没想到的是,他们走了三天三夜,累的一点力气都没了也没能把绳子磨断,于是四人一合计,就把诸葛亮随便埋在所处的位置,而后就回去复命了。但是后 来事情被刘禅知晓,一怒之下就把四人给杀了,但是气糊涂的刘禅竟然没有问相父的埋葬地点,如此一来,知道诸葛亮墓的最后四个人也就死掉了。

4

诸葛亮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人物生平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时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

诸葛亮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也有一种说法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

诸葛亮墓

诸葛亮之墓武侯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诸葛亮墓,在陕西省勉县(沔县)定军山脚下,每年,勉县的人在清明节的那天都要去拜谒诸葛亮游览定军山;2008年10月,在勉县还举行了三国文化节。

诸葛亮一生的真实故仔  

 (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宦家庭。诸葛亮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 ,父亲诸葛珪娶章氏为妻,生有三男两女。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幼子诸葛钧。在大哥之后,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年轻时重点研究儒家经典,以孝顺而闻名。后来他避乱江东而被孙权重用,并逐步升迁到东吴的最高军事职务———大将军。诸葛亮的弟弟诸葛钧史书上记载甚少,只说他一直追随诸葛亮,后来当过蜀国的长水校尉。诸葛亮有一位堂弟,名叫诸葛诞。他在魏国出任军政要职,位极人臣。诸葛家族在这一时期,不仅仅英才辈出,而且他们在三个相互敌对的国家中都执掌权柄。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而他们中最耀眼的明星,无疑是诸葛亮。  

诸葛亮的童年甚至于他的一生都是极其坎坷的。他很小时,父母亲就先后离开了人世。之后,他们兄妹几个被叔叔诸葛玄的好友刘表抚养成人。诸葛亮从小受到了系统的儒学训练。当这位青年学子17岁时决定自立,他在离襄阳城外不远的一个地方隐居起来,半耕半读。他居住在襄阳的隆中,读了许多书。首先他读过儒家著作。比如:《诗》、《书》、《礼记》、《春秋》等。其次,他还读过兵家的书,如《左传》、《战国策》、《孙子兵法》等。特别是诸葛亮著名的八阵图,更是研习前人的军事著作后演化而来的。诸葛亮只是吸取这些学说的营养,却不盲目迷信这些学说。他曾经这样评价诸子百家:“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  

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在荆州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有襄阳著名的学术领袖、大师级的人物庞德公、大学者司马徽和黄承彦。其中特别是黄承彦很欣赏诸葛亮的人品和学识。有一天他突然对诸葛亮说,我有一位丑女儿,头发黄、脸上黑,不过她的才干倒是与你相配。诸葛亮听后居然同意了这门婚事。可能她确实不算漂亮,但是诸葛亮择妻看重的是她的才干,而不是她的外貌。这正是诸葛亮的人品与众不同的地方。所以人们评价诸葛亮说他性情“高逸超群”。据传说,他们夫妇婚后的生活很幸福。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后,一直南征北战,黄月英在家里辛勤操持家务,抚养孩子成长。传说这位女士还绝顶聪明,她发明了一个会磨面的木头机械人,后来,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就是在黄月英的帮助下发明的。尽管黄月英既聪明又贤惠,但她毕竟长得有点难看。古往今来,总有不少人替诸葛亮感到遗憾。不过,在黄月英的家乡湖北襄樊,当地人为这位才女修建的庙宇里,她可一点也不难看,当地还有关于她的动人故事。 

 尽管荆州境内卧虎藏龙,但荆州牧刘表却从来没有看出诸葛亮是个人才。可能在他的眼里,诸葛亮只是好友诸葛玄那个可怜的侄儿。即使他听说庞德公这样的德高望重者都称诸葛亮为“卧龙”,他也不会相信。毕竟,那需要眼光。《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刘表是“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这就是为什么荆州境内人才济济,而刘表却无所建树的重要原因。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有着双重面孔的人,性格很复杂。起初,他有匡扶汉室的志向与抱负,后来他又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并最终做到了这一点。曹操在看到民众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时,他会伤心落泪,并出台政策招抚流民,恢复生产、安定社会。但是他也会因为父亲之死而迁怒他人,大肆屠杀几十万无辜百姓。对待人才方面,他既可以连袜子也来不及穿就跑出去欢迎人才来访,也会因一些小事而翻脸无情,杀害跟随自己多年的老朋友。诸葛亮是绝对不会喜欢曹操的。这与他的政治理念有密切关系。史书上历来把曹操与王莽并称,可见其人品的低下。对这种人,诸葛亮只想除之而后快,而绝对不可能为曹操效力。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孙权呢?史书上记载,赤壁大战前,刘备派诸葛亮去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当时东吴的大臣张昭想留下诸葛亮,被他婉言谢绝。后来有人问起其中的原因。诸葛亮说:“孙权当然是人中豪杰,但是我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会对我很好,但不会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不能留下。”这是诸葛亮已经投靠刘备以后的事。退一万步说,即使孙权能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他也不会背叛刘备而依附孙权。  诸葛亮后来在他著名的《诫子书》中有一句千古流传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是,一个人胸怀雄心壮志,而又报效无门的时候,要真正做到“淡泊、宁静”是很难的。诸葛亮于夜深人静的时候“抱膝长啸”,可见他也很难做到这一点。不过,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也是一个有着喜怒哀乐的普通人,而不是《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那个半人半神的超人。 

 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演义》写得非常精彩。在最终见到诸葛亮之前,小说作了长长的铺垫。说刘备如何带着关羽和张飞二人,如何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去拜访;又如何一次二次没有见到诸葛亮而只见到他的朋友和他的家人;第三次去诸葛亮又如何小睡片刻而让刘、关、张三人等了老半天才见上面等等。这些编撰的故事除了渲染刘备的礼贤下士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众星捧月”般一步步推出神仙人物诸葛亮来。但在权威的历史书《三国志》中,上述内容都没有记载,关于这一段,书中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所以后人评价《三国志》:惜墨如金、过于简略。

  见到诸葛亮之后,《三国演义》又对这位主角进行了一番外貌描述: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有时坐一辆四轮小车。生活在明代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距离三国时期已有一千多年,他的描述有何依据呢?晋朝的裴启在他所写的一本名叫《语林》的书中,记载了诸葛亮外貌。书中说,诸葛亮和司马懿在五丈原对峙时,司马懿曾经派人偷偷地观察过诸葛亮。那人报告说,诸葛亮坐一辆未加装饰的小车,头戴葛布做的头巾,手持白羽扇,指挥三军。司马懿听后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真名士也!这是魏晋南北朝的文献中对诸葛亮外貌特征惟一的记载。它可能就是罗贯中塑造诸葛亮外貌特征的依据。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三国演义》中老把张飞描写成为一个性情暴躁,不通文墨的大老粗。其实这与历史有很大的出入。史书记载说张飞是一个富家子弟,字写得很好,平生还有一大嗜好,就是爱画美女。当然,他的武艺也很好。

  《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山后,刘备以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诸葛亮,还任命他为军师。后来曹操大军南下征讨荆州,诸葛亮首次指挥刘备军队就取得“火烧博望坡”的胜利,继而又取得“火烧新野”的胜利。可惜,历史完全不是如此。诸葛亮出山后,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刘备任命他为军师。实际上,那时军队里也没有这样的职务。刘备驻扎新野,自己尚且寄人篱下,哪能给诸葛亮什么样的官职呢?他只是作为一个宾客,为刘备参谋军事而已。诸葛亮真正开始有职务,是在赤壁大战以后,刘备逐渐夺取了荆州的一些地盘,自己做了荆州牧以后,才任命诸葛亮做了个“军师中郎将”。而在此之前,他根本没有任何职务,不可能指挥刘备的军队,也就更谈不上什么“火烧博望坡”和“火烧新野”了。

  据史书记载,即便是赤壁大战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诸葛亮也从未指挥过任何一场战斗、率领过任何一支军队。诸葛亮之所以伟大,并非一开始就被委以重任,然后一帆风顺、捷报频传。恰恰相反,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他一直从事一些并不显眼的基层工作,而且把它们做得很好,用自己出色的工作来赢得刘备和大家的尊重,最终担负起蜀国丞相的重要职务。

  诸葛亮出使东吴结盟是顺理成章的,因为刘备帐下确实没什么文臣,还有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正效力于东吴。三国演义中写到诸葛亮一到东吴就遭到东吴以张昭为首的众谋士刁难,但是历史上不是这样的,张昭已经是当世名士没有必要和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争得面红耳赤,还有就是智激周瑜,三国演义中把周瑜描写成为一个嫉妒心强、心胸狭窄的人,这是多么不公平的,而历史上对周瑜的评价是心胸宽阔、气度不凡。还有就是当时候称:曲有误周郎顾,可见周瑜是一个能善于助人的人!还有就是周瑜本来就是主战派更本不需要诸葛亮的刺激。

  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在完成与东吴的结盟后就立即返回了,而不是三国演义中写到的滞留在东吴与周瑜共破曹操,就更加不会有“草船借箭”“借东风”等故事的发生了。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孙刘联军并没有追击,当然也不会有华容道等故事了。曹操退却后周瑜攻取了荆洲的战略要地江夏、南郡、刘备则率军攻取了江陵、武陵、长沙、桂阳、零陵。曹军则继续保有襄阳,刘备夺取了五郡之后封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管理五郡税务征收工作,此后刘备从东吴借来了南郡,以图西川。刘备夺取西川后又封诸葛亮为军师将军负责西川的政物工作。

  公元222年刘备建立蜀国封诸葛亮为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诸葛亮还修补了与东吴的关系,而在东吴给蜀国的和书中并没有称颂后主刘禅的文字一般来说都应该有的 这说明当时的蜀国诸葛亮的权利!蜀国放弃了自己国家一半的土地(荆洲)这需要承受的压力!可见诸葛亮当时在蜀国中的权利!

  修补与东吴的关系后可以放心平定南方叛乱。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平叛,三国演义中写到诸葛亮率领50万大军南征是不现实的蜀国人口不过几百万不可能出动数量如此巨大的军队。再者云贵都是交通相当不便利的地区,要供应50万军队粮草简直是天方夜谈,历史上诸葛亮只率领了2万人南征。

  三国演义中写到诸葛亮对蛮王孟获七擒七纵这是不可能的,即使要收服人心但这未免伤亡太大 在那个冷兵器的时代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不可能为了一个人拿2万士兵的生命做赌注,历史学界的认为是,诸葛亮大军所向披靡一路攻城掠地 一路打破孟获七个城池,这对于蜀军是相对简单的 蜀军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 冲车 投石车等,要攻破孟获的木头竹子所筑的城池是相对简单的可能其中有一两次抓到了孟获放了也是可以理解的。最后孟获投降南方平定,诸葛亮没有按照演义中所说让孟获永镇南帮,而是把孟获和支持过叛乱的士绅调入成都。

  南方平定诸葛亮可以安心北伐了 但后人对只出祁山不采纳魏延的出子午谷一直就有质疑 出子午谷是一个好计策但长安城池坚固不是一支小队伍能够打破的 即使打破长安魏国援军可以马上到达。而蜀军是不可能马上到达的 到那时攻破长安的蜀军必死无疑 诸葛亮不想拿一员大将来冒险,在大将相继谢逝的蜀国这是肯定的。出祁山则可攻取关中平原以补充蜀国的实力 退可谨守汉中 可以说没有多大的危险性。

  就在诸葛亮捷报频传的时候在天水等城池遇到了阻击牵制了大军主力,魏国这个时候援军到达,诸葛亮派出了马谡守备街亭以拖延魏国援军。演义中说马谡是带领了10万大军去守街亭,但历史上诸葛亮只派出了3万人去守街亭,在主力被牵制的时候这已经是诸葛亮能派出的最大数量的军队!诸葛亮所叮嘱的当道扎营不是没有道理的 街亭城建在一个小山丘之上 易守难攻。天然的地质裂层尤如城墙般,但马谡为什么选择了不驻扎在城里而选择了山上呢!原因可能是地质裂层出现了多处破漏,魏军很容易从这些地方攻破,而蜀军没有时间去修补,所以马谡就在山上扎营。蜀军是以步兵为主多为弩兵 从山上更容易射击!但魏将张颌采取了围而不攻导致了蜀军 军心涣散大败而回。有很多人为马谡鸣不平说胜败乃兵家常事,那我们就看看马谡做了什么!史料上记载在遭到张颌包围时马谡竟抛弃军队独自逃跑,这已经违背了一个军人基本素质,可能不杀他嘛?演义中写到街亭失守后就上演了让后世称颂的“空城计”不过这在历史上是没有的,原因很简单 魏军没有追击 并且指挥魏国军队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张颌!

  在第五次北伐诸葛亮才和司马懿对阵,两军对峙一直没有交战,蜀军主动后撤以诱魏军而老道的司马懿没有追击,而是远远的尾随蜀军,这时司马懿的部将在也忍不住了,强烈要求司马懿交战司马懿才与蜀军决战,后魏军大败,而回蜀军因粮草不继而撤退,这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第一次交手!  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是敢于寻找魏军主力作战,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去寻找以骑兵为主的军队作战这是不可想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阵法与诸葛亮发明的诸葛连弩,诸葛连弩就是为了克制骑兵而研制的,就像今天的机枪扫射一样威力可想而知!魏大将张颌就是命丧于诸葛连弩之下。可惜如今已经失传了。八阵图也早已失传!

  公元234年,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5

 诸葛亮墓在哪里?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称他神机妙算,用兵如神。但他死后究竟葬身何处无人知晓,这与他的神机妙算有关。 他的墓地,据《三国演义》和历代的一般说法,均认为是陕西勉县的定军山。其实,定军山并不是他的真墓。其实,定军山并不是他的真墓。 原来诸葛亮自五丈原一病不起后,自知寿数已尽,便对后事作了精心安排。他早已料定,蜀汉不久将被魏所亡,自己与司马喜懿交兵多年结有深仇,如果自己的墓地被敌人知晓,尸首肯定不会得到安宁。

  相传诸葛亮因为魏延夜闯,延寿之法被破坏后,一病不起,在他弥留之际遗书后主刘禅,嘱托刘禅在他死后,将尸体入棺,由四名士兵抬着一直向南走,杠断绳烂之处便是他的葬身之所。

  刘禅遵照丞相的遗言命四个关西壮汉,抬着他的棺一直往南走。这四个汉子走了一天一夜后,由于体力不支就不想再往前走,但是此时杠未断,绳也未烂。四个人商量后,将诸葛亮的棺就地掩埋。他们回去向刘禅报告说将丞相棺掩埋于杠断绳烂之处。刘禅听了后深感诧异,怎么这么快就会杠断绳烂呢?于是将四个人抓起来严加审问,四壮汉经不起皮肉之苦,只好供出实情。后主刘禅大怒,以欺君之罪将四人杀死。

  这个故事至此就该结束了。但是后人为了渲染诸葛亮之机智,认为这一切都在诸葛亮预料之中,因为孔明早已料到,自己死后蜀国必为司马氏所灭,而蜀国灭亡后司马氏必来挖他的坟墓,所以他“导演”了这出戏剧,以保自己死后的安宁。

  奇怪的是后来诸葛亮墓的顶上居然长出了一颗高大的黄果树,依据中国传统文化,是不会在墓的上方种树的,然而却出现了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因此后人就展开了联想,认为这是诸葛亮的妻子黄阿丑对丈夫的一片真心,便化身为一棵黄果树,在心爱的丈夫的墓上,为他遮风挡雨,庇护着他。

诸葛亮坟墓之谜

三国时,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秋,诸葛亮病入膏肓命在旦夕。他食欲锐减,头痛、头晕、咳嗽,痰中带血,夜不能寐。这天,他把一个锦囊交给姜维,说:“这是我一生中的最后一个锦囊,待我死后,你把它拆开,依计而行吧。” 他带着先帝兴汉大业末完的遗憾,驾鹤西去。姜维将诸葛亮的尸体运到成都郊外,搭起灵棚。此时,万民痛哭,举国悲哀。

不久,悲痛万分的姜维,拆开了锦囊。看后,他来到成都大狱,让牢头挑了三名死囚,一个石匠,一个木匠,一个厨子。三人来到面前,姜维说道:“你们三人本已活不成了,现在给你们一个改恶从善的机会,就是建造丞相陵寝。如果你们能按时顺利地完成任务,不但能免你们一死,还可得到一笔赏金。”三个死囚一听,高兴万分,立刻满口答应下来。

姜维把三个死囚带到汉中,在定军山一处向阳坡地住了下来。此时已是冬季,姜维派心腹将工具、材料和粮食运至入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三个死囚就在一个长长的老山洞里依图凿石修陵。

一晃一年过去了,陵寝保质保量地建成。姜维又亲陪诸葛亮的亲人,将棺木运到定军山,放入石椁内。然后关好洞门,将岩顶崩塌盖住洞口,再遍栽杂树,不露一丝痕迹。

姜维在三个死囚所住的小木屋里,一个个把他们叫了进去,安顿了几句话,还给他们分别赏了银子。并说,从此以后你们自由了。

姜维走后,厨子弄了一桌好菜,说:“我给大家做了最后一顿饭,吃了就各回各家吧。”三人得以活命,喜极而泣。天寒酒冷,厨子就蹲在灶台前煨酒。不一会儿,石匠和木匠肚子突然一阵剧痛,手指厨子,已说不出话来。厨子看着地上白花花的银子,狞笑着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面对这么多银子,我不杀你们,你们也要杀我。”说着,他拿起银子就走。厨子按照姜维告诉他的路标走来走去,一直在方圆几十里内转圈子,没多久便饿死在深山老林里。

原来,从陵墓到世人居住的地方有三个关键的出口,姜维按照诸葛亮遗言中的安排,每人只告诉了一个出口。如果他们还像修陵一样团结协作,肯定能出去。可这三个死囚都是贪图小利谋财害命的小人,互相陷害,最后全部灭亡。三人一死,后人当然不知道陵寝的具体位置。

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亲上定军山。面对起伏的群山和无边无际的森林,根本不知道诸葛亮的葬身之所,他不禁感叹:诸葛之谋略远在吾辈之上;若他不死蜀国难灭矣

6

在想当年,后汉三国,有一家贤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道号:卧龙!他本是山野隐士,自在闲人,只因徐元直走马相荐,刘皇叔风雪三顾,隆中一对,打动卧龙,这才出山相助!自出草庐,火烧博望,威名大振,征南剿北,屡建奇功!后来,白帝城,先主爷龙归海葬,临危托孤,千斤重担先生一人承担。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怎奈,日夜操劳,心神耗尽,又加之,司马懿老奸巨滑,坚守城池,拒不出战,大丞相又急又气,如雪加霜,眼见得病体沉重,灯枯油残!夜观天象,见客星倍明,主星昏暗,知大限已到,想先帝重托未能实现,不由得珠泪飘零,大将姜维一旁言到:“丞相,何不祈星拜斗,哀求阳寿?”孔明言到:“只恐,天意难违!但凭一片丹心,不知汉家可有再兴鸿运!”于是在营内草建法台,点起七盏明灯,外布七七四十九盏小灯,四面用军兵把守,任何人不得擅入。大丞相,白昼理军务,夜晚踏罡斗,披发仗剑,祈天求寿,不觉七天限期将至,就要增寿一纪,不料被魏延闯入,扑灭灯火,前功尽弃!这也是天不兴汉,好可叹,五丈原前,折断了这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八月二十三,天愁地惨,星斗无光,武乡侯奄然归天!却说老贼司马懿,夜观穹宇,见守将星三起三落,疑是孔明已死,命夏侯霸前去打探。不多时夏侯霸仓皇回令,言说:“蜀军尽退!”司马 懿,顿足捶胸叫声:“快追!”提调人马,亲率二子火速追赶,堪堪追至山脚密林之处,突然,一声号炮,杀声四起,众蜀兵回旗返鼓,杀将回来,树影中飘出一杆中军大旗,上写:“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又见高岗上众星捧月般拥出四轮车一辆,上坐一人,道骨仙风,头戴纶巾,手持羽扇,身披鹤氅,腰系皂绦,眉下二目炯炯放光,非是旁人正是那耿耿忠心的诸葛孔明!又有姜维大吼一声:“司马老贼,尔中我丞相计也!”只吓的司马懿魂飞魄散,夺路而逃。一时间曹军大乱,人马相践,丢盔弃甲,抛矛撇戟,被蜀军截杀一阵死伤无数!司马懿惊走五十余里,被夏侯霸、夏侯惠赶上,尤自双手抱头,口内言道:“我有头否!”喘息半晌,神色方定!待回到营中,差人再行打探,方知孔明当真已死,所见者不过其木像也!司马懿,一声长叹:“吾能料其生,不能料起死也!”所谓“死诸葛惊走活仲达!”正是:五丈原前秋风寒,卧龙英灵归上天。忠心耿耿留遗计,吓退司马保西川!

7

谢邀。关于这个问题,子渊之前也比较好奇,特意搜集了相关资料。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依然无法确定诸葛亮的真正目的。在民间传说中,这和诸葛亮对自己的后事安排有关。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塑像

鲁迅曾评价诸葛亮“多智而近乎妖”,事实上诸葛孔明确实学识渊博、用兵如神,常用妙计化解危难于无形,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不过却很少有人清楚,诸葛亮这辈子的最后一计是如何用的。众所周知,诸葛孔明为蜀汉殚精竭虑,奈何阿斗就是扶不起,所以他的最后一计就用在了自己的身后事上,用得比之前任何一次都“妙”。

古时人们崇尚入土为安,视死如生,在这一观念下,盗墓活动极为猖獗。魏武帝曹操早年就是以官倒发家,手下无数“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堪称是那时最大的盗墓头子。曹操为死后不受打扰,临终前特命曹丕建“七十二疑冢”,可这般隐秘下,今人还是发现了其墓葬。

▲曹操墓地宫

诸葛亮生前在蜀汉权势极大,位极人臣,还数次领导北伐,既为曹魏政权记恨,也被很多人所嫉妒眼红,其死后墓地肯定会被无数人惦记。这些人恨不得掘墓鞭尸以解心头之恨,诸葛亮对此心知肚明,所以也决定故布疑冢。他临终前特意写信嘱托后主刘禅,在其死后要把他埋于汉中定军山,且不要在墓上拢土,也无需在墓旁栽树,随葬物品更是一件都不要,墓穴之中能够放下一口薄棺材就行。这就是著名的定军山武侯墓,不过经历史学家研究发现,此墓仅为诸葛亮衣冠冢,而其真正墓地另在他处。

▲定军山武侯墓

如今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说法是,诸葛亮为掩人耳目,在给刘禅传信时,特意给他留了一封密信,暗示其定军山只为埋葬他衣冠所在,并告知了其真身埋葬方法——密令四个黄巾大力士用新绳抬着装有其遗体的棺材自成都出发后一直往南走,杠断绳烂之处,便是其葬身之所。

▲蜀汉后主刘禅剧照

刘禅听从了相父遗命,选了四个孔武有力的士兵送葬,但他没想到的是,这四个士兵走了三天三夜,累的一点力气都没了,而横杠和绳子都没有断。四人受不了此等苦差,便合计着将诸葛亮真身就地掩埋,然后回去复命。对此,后主刘禅并不傻,稍微一想就会明白不可能这么快就杠断绳烂,于是下令把四人抓来审问。严刑拷打下,四人很快招认,刘禅一怒之下便以欺君之罪将四人处死。不知刘禅是气糊涂了还是故意为之,竟然没有问四人把诸葛亮埋在哪里。

▲诸葛亮剧照

其实这也恰好说明诸葛亮智谋无双。聪明如诸葛亮,怎会不知杠断绳烂之难,岂是四人能够轻松抬断的?加上他善于心计,一定算出了所抬之人偷懒耍滑,而且壮汉一般性情豪爽、口风不严,此事一旦传出,刘禅知晓后定然不会轻饶。如此一来,世上就无人得知其葬身之地了。

当然,这些只是后世学家的推测臆想,即使合情合理也不一定真实。至于诸葛亮真实墓葬位于何处,确实是千古之谜,或许永远也不得而知。

参考文献:

《三国志》

8

大家普遍认同一种说法是,诸葛亮为了掩人耳目,在传递消息给刘禅时,特意暗示了定军山只是埋葬他衣冠的地方,同时告知了真身的埋葬方法:让四个大力士用新 绳抬着他的棺材出成都后一直往南走,知道绳子断裂方可下葬。如此一来,知道他墓地的人就会少之又少。刘禅听从了相父诸葛亮的安排,选了四个孔武有力的士 兵,但是没想到的是,他们走了三天三夜,累的一点力气都没了也没能把绳子磨断,于是四人一合计,就把诸葛亮随便埋在所处的位置,而后就回去复命了。但是后 来事情被刘禅知晓,一怒之下就把四人给杀了,但是气糊涂的刘禅竟然没有问相父的埋葬地点,如此一来,知道诸葛亮墓的最后四个人也就死掉了。

9

自春秋时期起至今,盗墓之风盛行,帝王将相的陵墓大多已是“十墓九空”。这些生前享尽荣华富贵的大人物,死后却不得安宁,寝园常遭盗掘甚至曝尸荒野。然而,位于陕西汉中市定军山脚下的武侯墓,即诸葛亮墓,从下葬至今1800余年来从未被盗掘过,是什么原因让它躲过了这千年万代的盗墓黑手呢?



诸葛亮的武侯墓之所以千年来未被盗掘的原因主要有四,具体如下:

一,诸葛亮神机妙算,计谋多端。历代盗墓贼虽然都觊觎其墓中的珍宝,但也害怕诸葛亮有先见之明,在墓中已设好了暗道机关等着他们的到来。盗墓贼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只能对武侯墓敬而远之,转而盗掘其他陵墓,从而实现他们所谓的发财之梦。

二,武侯墓传言是诸葛亮的衣冠冢,里面没有任何陪葬品。据说诸葛孔明先生在五丈原去世后,留有遗书一封:请四名士兵抬着他的棺木向南走,杠断绳烂之处,便是他的葬身之所。刘禅遵其命,令四个关西大汉抬着他的棺木一直往南走,四个大汉抬了三天三夜后,早已体力不支,但此时杠未断,绳未烂。四人经过商议后,决定将棺木就地挖坑掩埋。正是因为这一传言,使历代盗墓贼都不愿冒着生命危险去盗掘可能只是一个衣冠冢,且没有陪葬品的武侯墓了。

原因之三,诸葛亮崇尚薄葬。他在生前留有遗言说“殓以时服,无葬金银”,意思就是说死后下葬时穿平时的衣服就行了,并且墓中不要陪葬金银珠宝。因为墓中没有值钱的东西,所以盗墓贼也懒得光顾了。

四,诸葛亮一生廉洁奉公,为了蜀汉大业鞠躬尽瘁。刘备白帝城托孤曾对诸葛亮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立。”然刘禅虽庸,可诸葛亮却极力辅佐,从未取而代之。他的这种忠君报国的精神,受到了历代的赞扬和敬意!这一点与位于洛阳的关羽墓一样,三教九流均敬仰关公,所以贼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犯圣人之地的。

其实我小时候听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讲的是诸葛亮死前曾吩咐手下,死后找四个人给他修墓,但总共只能给三两银子。他死后,来四个人,其中三个人修墓,一个人做饭。挖墓的在一起商量说,三两银子四个人咋分啊,不如把做饭的那个傻锤子杀死,然后一人分一两多好。而做饭的那小子更狠,他想独吞银子,就决定在饭里下毒,毒死那三个干活的二笔。等墓建好以后,开饭前挖墓的果然把做饭的给做了,他们分过银子后吃完饭准备回家,没想到饭里有毒,最后也死球了。所以说诸葛亮是神人,机关算尽,前情后事全都安排好了,这就导致没人知道他的墓在哪,里面到底是啥情况了。

这个四人三两金的故事一听就。。。但我觉得挺有意思,而且小时候听完就记住了。其实我在想,会不会曾有过一些盗墓贼挖过诸葛亮的墓,但因其墓里确实有机关陷阱,导致进去的人再也没出来,而墓本身又有一定的自我保护修复能力,使得我们从外观根本看不出来盗过?

对于诸葛亮,我对他的评价是“诸葛用兵不如刘备甚远”,其实他还是比较保守的,只不过《三国演义》把《三国志》里的他给神化了~演义终归是本小说,跟史实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不过我还是很乐意看到诸葛先生能成为神的,因为除了官方的考古发掘以外,连盗墓贼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盗亦有道!

因为在亮亮的看法上一言不合,我们就不做朋友了吗?嘿嘿,当然不行啊,说说三国里面你最喜欢的人物吧,顺带告诉我们你为何喜欢他。老规矩,今天留言获得“赞”最多的那位朋友,下面这张拓片就归您了!

这是一块汉代的双龙缠璧画像砖,虽然历经近2000年,砖上的朱砂已掉,但双龙犹如血龙般震撼,还是很漂亮的!此砖本是我的旧藏,后来在2006年因为饿得没饭吃,就让给了朋友。我很喜欢传拓技术,自学了很久,所以东西走之前,我做了两张拓片,一张珍藏,另一张今天准备送给有缘的朋友。拓片上的题跋是我写的,那叫“够野”体,必须喝美了、醉透了才能写的出来:)

10

诸葛亮死后四门出棺,司马懿每个棺都拦截撬棺有三棺是私人物件,最后一棺里面装书司马懿说诸葛亮就尽有多大本事能战败他。他翻书翻一下舔一下舌头上面写再生擒司马,死了把司马擒结果书上有毒!最后司马懿死在毒书上才知道中计已晚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