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武将常见兵器,是长矛长戟和槊。

从力学角度来说,使用刺杀型武器,是最省力的。

长矛长戟长度多数在3米以上,攻击距离远,刺过后的伤口比较大,很难治愈,所以杀伤力比较强。

以刺为主的长兵器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又节省体力。要经常练习刺杀的动作,能够做到快准狠就很容易能够击杀对方。

所以古代用矛和戟的武将占绝大多数。

项羽、吕布、张飞、秦琼概莫如是。

古代兵器之王是“槊”。这是一种重型骑兵武器,由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六尺。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装有鐏。槊锋刃长达50-60CM,远远长于普通的枪、矛的长度,即可用于骑兵持槊冲锋、又可舞槊横扫。能刺能砍能扫,所以被称为兵器之王。

古代将领用槊的非常多。比如隋末的单雄信、张须佗,唐朝的薛仁贵都是使槊的名将。

(马槊刺杀)

古代用长柄单锤的武将都比较少,用双锤的更是绝无仅有。为什么呢?因为双锤

太短了。战场上讲究“一寸长,一寸强”,用双锤冲锋的时候根本够不着对方的骑兵。而且自己还要避开敌人的攻击后,才能够反击。

锤的重量也不是一般人能驾驭得了的。双锤的重量要高于单锤,一般都不少于几十斤。就算人吃得消,马也吃不消。

锤子也不利携带,长柄武器可以挂在马鞍的“得胜钩”上,使双锤都不知道挂在哪里。

锤子最大的缺点是攻击面太窄,只有冲到敌人面前才能使用。而且防御力也差,特别是面对对方的弓箭时,锤子就是个累赘。

使用双锤的武将多见于民间演义,什么李元霸、裴元庆、金弹子,这些听听就好,千万不要信。

历史上有据可考的使用双锤的将领,只有岳云一个。

《宋史》记载:“云,飞养子。年十二,从张宪战,多得其力,军中呼曰“赢官人”。飞征伐,未尝不与,数立奇功,飞辄隐之。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

从记载上我们可以看出,岳云的一对铁锤有八十斤重,要知道南宋初期的一斤换算成现在的重量是625克,八十斤是多少,大家不妨自己算算。所以每次看到这个记载,我都认为岳云是外星人奥特曼。

有没有人用单锤呢?有的。这个人叫朱亥,是信陵君请来的朋友。

《史记·魏公子列传》上说:“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可见朱亥是使一个锤子的。

如果算上流星锤,那三国时魏将王双算一个。根据记载,王双善使三个流星锤,舞起来一定很好看,然并卵,还是死在魏延之手。

(魏延斩王双)

锤子在古代一般不做为战场兵器使用的,反而刺客很喜欢用锤子。因为重量很大,所以一锤子下去,目标往往被砸得脑浆迸裂,根本没有抢救的可能。

前面说的朱亥杀晋鄙,包括刘邦的儿子淮南王刘长杀审食其,都用的是锤子。战场上锤子的优点就不突出了,反而攻击距离短,成为它致使的弱点。因此,武将们很少用锤子,尤其是短柄的双锤。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文:冯生

最佳贡献者
2

要说冷兵器,由元曲流传出来的十八般兵器最广为人知,这其中有包含锤,但戏曲毕竟只是戏曲,虽由现实演化而来,却又多呈现为舞台上的套路。若论实战性,锤是钝击类冷兵器的代表,与鞭、锏有异曲同工之效,在特定历史时期不仅仅是军队将领会配备,且在军队里成为普及的主战或辅助兵器。

钝击类冷兵器由盛到衰

钝击类冷兵器一般泛指没有利刃刀口的兵器类型,这种兵器是通过击打形成的冲击力造成杀伤,杀伤能力与兵器的构造、重量、使用招式有关,大部分钝击兵器会根据使用者的臂力和使用习惯进行定制,这就有了某些将领配备的重达几十斤的锤或锏。钝击兵器造成杀伤的原理也很简单,就是通过重力势能的释放,对敌人皮下组织造成损伤,这个杀伤远比利刃造成的开裂伤更为严重,比如内脏的破裂、颅内出血等,这种杀伤对于冷兵器时代来说,是无法治愈的,所以这类钝击兵器也被欧洲列为最凶残的冷兵器品类。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

钝击兵器的发展其实也是经理了衰落、崛起、再次衰落的过程。在冶炼技术尚未成熟的原始社会中,人们尝尝会以瘦骨、石块绑定在木棍上面,形成具有击打效果的工具,这种形式的工具可以理解为钝击兵器的原始形态。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冶炼技术开始推动金属器具的诞生,由石头打磨形成锋利切割面的箭簇就为刀剑的产生带来灵感,以至于切割穿透性武器大面积推广,并成为战争的主角,钝击型兵器便走向衰落。但有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锥”也是钝击类兵器,在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典故中,晋鄙对信陵君产生怀疑,不肯发兵,随后是信陵君的门客朱亥,取出暗藏的四十斤重铁锥将其击杀。在四十七年之后,秦始皇巡游至博浪沙时,张良请了一名勇士进行刺杀,所用兵器是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锥,也是这次刺杀行动,让这种大铁锥留下美名——博浪锤。

“授器之要,因其短长编列之,宜随其地势,每以枪、筅、弓、弩、标、铳为长兵,刀、镰、叉、钯、牌、斧为短器。”——《阵纪.束伍》

根据近些年的考古结果来看,锤、锥、鞭、锏在唐宋之前出土的并不多,所以我国古代冷兵器普及比较广泛的还是以劈、砍、刺、勾、扫等招式使用的兵器,这类兵器的共同特点就是锋利轻便,例如剑、刀、矛、戈、戟、枪、斧等。这些兵器能够快速有效的使敌人失去战斗力,最大程度的完成有生力量的收割,且因长短用途不一,能够编制成不同战斗方队相互配合,在战场上的表现尤为明显。如戚继光抗击倭寇时编制的鸳鸯阵,十一人形成一个战斗方队,盾牌兵、火铳手、狼筅手(由毛竹制作而成,类似于长毛,周围带竹枝条)、长枪手、短刀手相互配合,形成攻防一体的战场御敌体系。


甲胄发展促进钝击兵器重燃

“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四曰山文甲,五曰鸟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阜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 ——《唐六典》

唐朝是冷兵器发展史上的集大成时期,这个时期的兵器和甲胄都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唐刀就是我国古代冷兵器的一个未解之谜。唐刀主要分为仪刀、横刀、陌刀、障刀四大品类,一般用于战场的就是横刀与陌刀,障刀则以匕首的形式装备成辅助兵器。唐朝军官一般都会配备一米左右的横刀,既用于指挥,又用于阵前拼杀;陌刀是长柄主战武器,结合了矛的长度与刀的杀伤面积,成为唐军战斗力的担当,素有一刀下去“人马具碎”的威名。相对于兵器,唐朝时期的铠甲发展也以趋于完美,改良后的明光铠在胸前配上“圆护”,甚至自家陌刀都砍不动。而且唐朝士兵的披甲率能够达到六成,铠甲的品类也众多,针对不同作战兵种配备不同铠甲,明光铠便是重甲骑兵与步兵的标配。

“阵中易骑,轻捷如飞,独舞铁 ,挺身陷阵。”——《旧五代史.唐书.李存孝传》

而唐朝甲胄也是在隋朝甲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隋朝的士兵披甲率就已经很高,所以普通刀剑长矛的穿透能力在隋朝就已经衰落,那么就为钝击类兵器的再度兴起提供了驱动。所以我们在隋唐时期的小说里常见手持双锤、双锏的将军,如李元霸、尉迟恭,这在特定历史时期里是有迹可循的,所以才能作为素材进行文学创作,《兴唐传》甚至出现“四猛八大锤”的描绘,可见钝击兵器在隋唐时期的兴盛。而在史料记载中,唐末名将李存孝使用的兵器就是钝击类,至于是锤是锏不得而知,他也是李克用帐下十三太保中最出名的一位。

其实唐朝在针对破甲方面并非以钝击出名,而是利用唐刀技术改良马槊,改良后的马槊最长能够达到四米多,俨然一副中世纪欧洲骑士的样子,这种马槊配备在重甲骑兵当中,结合马匹强大的冲击力,敌人尚未近身就已被冲散,唐朝对突厥的胜利,多半要归功于身披明光铠、手持马槊的重甲骑兵。但时至宋朝,整体疆域偏南,燕云、河西走廊等产马地区多数掌握在游牧民族手里,故而没有能力组建唐军那样的重甲骑兵,因此只能另辟蹊径,寻求更好的破甲方式。


北宋相比较唐朝而言,经济更为繁荣,在禁军的披甲率上进一步提升,所以北方少数民族也开始追本溯源的寻求破甲方式。早在汉朝,匈奴对汉军作战时就使用过钝击兵器,因此契丹人也仿造这种模式进行“骨朵”改良,这种铁骨朵成为契丹军队人手一把的副武器,在我国北方地区就出土了大量铁骨朵,既有匈奴的,也有契丹人、金人和蒙古人的,在现有史料中就曾记载“金人自侵中国,唯以敲棒击人脑而毙。”随着汉人的冶炼技术、制甲技术再源源不断的传播到游牧民族地区,他们便结合自己的骑兵优势,建立起强大的重甲骑兵,如金军的铁浮屠、拐子马。

北宋的制甲和冶炼技术为游牧民族带去了重甲骑兵,致使宋军面对金人南下时苦不堪言。面重甲骑兵强大的冲击力,宋军也研制出许多对策,如投石机,但这种攻城器械用于野战当然缺乏机动性。针对这种弊病,宋军又对机动性相对良好的床弩进行改良,这种床弩曾经在澶渊对阵辽军时发挥过重大作用,正是守城将领用床弩射杀了辽军统帅萧达览,致使战局发生转变。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的床弩利用绞车上弦,以两三张巨弓组合而成,加强了弩的张力和强度,这就增加了射程与杀伤,自然就具备很强的破甲能力。但床弩用于守城战的优势明显,野战当中的机动性缺陷还是难以遏制铁浮屠这类重甲骑兵,而且一张床弩上弦少则需要四五人,多则需要十余人,甚至有用牛拉弦的记载,这便大大削弱了杀伤的持续性,故而也非应敌良策。

“召见,令之作武艺。赞具装执鞬驰骑,挥铁鞭、枣槊,旋绕廷中数四。”——《宋史.卷二百七十九.列传第三十八》

在经过许多尝试以后,宋军也开始转变思维,既然游牧民族学习汉族披重甲,那么宋军也就学习游牧民族持钝器。其实这种方式早在宋初就被名将呼延赞尝试过,也就是《水浒传》里双鞭呼延灼的祖上,呼延灼的外号就是由铁鞭呼延赞杜撰而来,在《大宋宣和遗事》中,呼延灼的人物原型正是“铁鞭呼延绰”,呼延家族在北宋也确实为名将世家。北宋初年,呼延赞便是宋太祖统一全国的功勋,他研制的降魔杵配备给士兵,专用作对付北汉的重甲兵。

在宋金作战的时候,《宋史》记载岳云“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这与呼延赞对付北汉军队的方式如出一辙,即使没有良马,普通马匹冲跑起来,如此重的大铁锤轮圆了砸向敌人,相信震荡带来的内伤足够杀死身披重甲马匹和士兵。呼延赞将降魔杵推广至军中普及,那么岳云也可能将铁锥向全军推广,只不过一般士兵配备上十来斤重的即可,足够形成有效打击,更有甚者如狼牙棒,《水浒传》中秦明便使此武器,想必也非凭空捏造,必然源于现实战场。

综上,古代武将使用铁锤确实有记载,而且这种钝击类武器并非只有武将使用,在面对重甲部队的时候,锤、鞭、锏之类的兵器应该是对阵另一方必须持有的,否则真就是以卵击石。但岳云那个年代的八十斤相当于现在的一百斤,所以这个记载是有夸张成分的,或许岳云只是训练的时候才回增加重量提升臂力而已。宋朝灭亡以后,元朝从西方引入较为轻便的布面甲,这种布甲的防护能力强,且极利于蒙古军队的骑射战术,故而逐渐流行。与此同时,明朝火器发展迅速,传统重甲的地位进一步削弱,钝击类兵器再次失去实战用途,逐渐沦为仪仗,现今流传的铜锤画像也正是仪仗所用类型,并非实战兵器,其原型应该就是实战类的瓜锤。

参考资料:《旧唐书》、《武经总要》、《宋史》

3

我就是用双锤的呀!我想用我的两只小锤锤锤死你。

言归正传历史上还真有用双锤的武将。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初出茅庐的张良,因为秦国覆灭韩国,怀着国仇家恨,张良雇佣了一位大力士,埋伏在博浪沙,待始皇帝銮驾行至此地时,伺机行刺于他。

张良雇佣的这位大力士使得正是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秦时的一斤相当于现在的半斤,换算过来这大力士使的铁锤也有六十斤了。

可能是由于铁锤太重了,远距离抛射不容易掌握方向,大力士抛出的铁锤最终没有砸到始皇帝的陆军一号(銮驾),却把始皇帝周围的一众宝马奔驰砸了个稀烂,威力可见相当不小。

无独有偶我们的民族英雄岳飞岳元帅的麾下,也有四名用锤大将,号称“八大锤”。

金锤岳云使一对擂鼓瓮金锤,重八十斤(每个),相当于今天的一百斤。每次冲锋陷阵,必能以一当十,屡立奇功。

银锤何元庆使一对梅花亮银锤,再未归降前,曾使此锤与岳元帅交战百回合不分胜负,后被岳元帅大义所感动,归顺并与岳元帅结为兄弟。

铜锤严成方使一对青铜倭瓜锤,岳元帅征讨杨幺时,曾为杨幺部下的严成方不服岳云,与其大战八十余合,不分胜负,不打不相识,双方英雄惜英雄,互生敬佩,战场之上结为兄弟。

铁锤狄雷使一对镔铁亚油锤,叫花子出身的他曾使此锤打败金兀术,在朱仙镇又击杀金国猛将粘得力,后又助阵岳雷扫北,捶死金国大将哈同武,得胜回朝后被封为总兵官。

各位看官以为如何呢?不同意见欢迎交流,也可以用锤子狠砸关注文史肆。

4

在各路演义小说和民间传说中,一些牛气冲天的武将都喜欢使用双锤。什么擂鼓瓮金锤、八棱梅花亮银锤、青铜倭瓜锤、镔铁亚油锤。

在《隋唐》相关的小说和演义中,有所谓的隋唐八大锤之说。

隋唐第一猛将李元霸就使用一对双锤。400斤一个大铁锤,在李元霸手中抡的呼呼作响,一锤下去就是一大片,185万大军被李元霸锤的只剩65万。

隋唐第三猛将裴元庆也使得一手双锤,能和天下无敌的李元霸对上三锤子,实力相当不俗,毕竟排名第二的宇文成都也只能扛上三锤子。

此外,秦用和梁士泰也是善使双锤。

除开隋唐,《说岳》中也有八大锤之说。第一金锤将第一金锤将严成方,第二银锤将岳云,第三铜锤将何元庆,第四铁锤将狄雷。

那么,在演义和小说象征着无敌的双锤在历史上究竟是不是真的有武将使用?

就史料记载而言,确实没有明确记载把双锤作为惯用武器使用的武将。

有人说,岳飞的养子岳云就是使用双锤的武将,我们来看一下究竟是不是。

《宋史》中记载岳云使用的是两柄大铁椎:

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

那么,双椎究竟和双锤是同一个东西呢?

《武穆公遗事》记载:

岳云勇冠三军,手持两锥,首先登城。

《武穆公遗事》的作者黄元振从小就和跟随岳家军一起南征北战,他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在他的记载里,岳云使用的是双锥,和《宋史》的双椎极有可能是同一个东西。

除了双椎、双锥,在其他的一些记载中还出现了双槌,如岳珂写《鄂国金佗萃编续编》中,岳云使用的是两柄大铁槌。

椎、锥、槌都出现过,唯独没有出现过锤。而且锥出现过的次数最多,我们可以推测岳云使用的是一种叫做锥的武器。

根据一些人考证,在宋代,锥这种武器,应该属于枪的变种,名为锥枪。

北宋兵书《武经总要》记载:

锥枪者,其刃为四棱,颇壮,锐不可折,形如麦穗,边人谓之麦穗枪。

岳云使用的武器,就是这种锥枪,而且是双手各持一把。和双锤没有多大联系。这种锥枪比一般的枪更重,具有很好的破甲效果。

双锤这种武器,听起来很厉害,一锤下去人马具碎。但是实际上,双锤的可操作性很差。

第一,双锤很短。

战场上,可不是一对一的单挑。在可操控范围内,谁的武器更长,就越容易杀伤敌人。所以古代战场上,常规武器一般都是矛、槊之类的长兵器,比如说曹操就有横槊赋诗之举。当年挥舞着两把短锤嗷嗷冲向敌人,被人一矛就给扎死了。

第二,双锤很笨重。

双锤武器的性质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太轻,虽然说将领们一般都是天生神力,但是在长时间的战斗中一直挥舞着笨重的大铁锤还是很消耗体力的。在长时间的战斗中,能够用最省力的方式造成最大的伤害,那才是最佳选择。双锤很明显难以达到这个要求。

当然,双锤这种武器,在某些特定是时候应该也是有人使用的,只不过一般人不会将其做为常规武器。

5

没有。

不知道题主听过一句话叫“一锤子买卖”没。

为什么会用“锤子”来形容呢?因为在古代,锤其实是一种非常笨重的兵器,它的重心分布极为靠前,这导致了四个特点:

1、挥出去容易,但收回来极难。

2、要应用于实战的话,长度不会超过80cm,再长就容易脱手,挥一下就飞出去了。那种一米多的通常出现在仪仗队伍。

3、相比制式刀剑和枪矛,锤的长度决定了他只能用于短距离格斗和贴身肉搏。

4、杀伤力很大,一个大疙瘩直接砸你脑袋上是什么体验。

所以,这一锤子挥下去,基本就决定了结局:要么你被我砸死;要么你闪开了,然后趁我收不回来的时候一锤子砸过来,ok,结束。正所谓一锤定音,没有什么事是一锤子决定不了的事。抱歉,绝对不会有第二锤。


明白了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下结论了:锤在冷兵器中,通常被作为副兵器使用。比如骑兵落马或下马近战时,有可能会从背后掏出把锤子。当然,也有类似清朝“铁锤军”那样的步兵营,但实在少数,大多数是用来对付敌方有铁甲兵存在的情况,比如下图:

(配图:听说你刀枪不入?要不我抡一锤子试试?)


锤的特性,也就注定了历史上将他作为主武器的武将基本为零了,一般拿来当做战术性武器。因为对手不是固定的靶子,他会闪躲、会移动,你砸不到他就等于零作用。再砸不到,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容得你那么多失误?历史证明,你拿着锤子,对面拿着刀剑长矛,分分钟把你完爆,你还没挥下去,敌人早就把你戳出好几个窟窿了。什么,你还要拿双锤?你真当自己巨灵神下凡??

但作为副武器还是很常见的,尤其北方的游牧民族,左手持盾,右手持锤。如下图,我们称之为“铁骨朵”,俗称狼牙棒:

直到一战,锤依然是种没被淘汰的冷兵器,俗话说大力出奇迹嘛!看下图:

所以,当你看到小说中描述那些专用双锤的武将,都是耍流氓,图个乐呵就好。尤其是问题配图的那个斗大银锤,艺术加工成分太过严重,根本没人抡得动那种玩意儿。

6

李元霸 〈与李渊第三子李玄霸为原型〉 〈如果要说,使用双锤最著名的人物,那就非李元霸莫属了〉 出现于《隋唐演义传》,小说中记载为天下第一好汉,隋唐十八好汉之首,力大无穷,兵器为一对铁锤,一个400斤,两个共计800斤。 另外,根据小说所显示,裴元庆,秦用,等人使用的兵器也是双锤 但是这毕竟是小说杜撰的人物,虽然说在历史上有对应的原 型,可是修改的部分较大,争议较多 。

岳云 〈如果真有真实历史人物使用双锤为兵器,岳云使用的可能性为最大〉 岳云〈1119年到1142年〉,字应祥,号会卿,岳飞长子,在当时被人们称之为“少年将军”。 绍兴11年,岳飞父子两,被皇帝赵构以及奸臣秦桧等人谋害,岳云死时才23岁 但是即使是岳云,由于众多因素影响,其实我也不能很肯定的把它划分为使用双锤〈随着查找资料的深入,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疑点,分歧也越来越大〉


一般来说,如果使用双锤,太轻了,则没杀伤力,太重了,使用起来就并不灵活,所以说吧,局限性较大,极大的限制了,使用的人群 首先双锤我们都知道,杀伤力是非常依靠重量的,毕竟是一种钝器,在使用中并不如刀剑等兵器顺手,一般人使用起来,杀伤力并不大 而且双锤一边重一边轻,在争斗中,极容易甩出去,而且也极不利于防范敌人的进攻,使用并不方便 在古代战争中,一般都使用长枪等攻击范围较长的兵器,俗话说的好“一寸长一寸强”,反观双锤,如果制作的越长,所需要耗费的力气就越大,所以说,使用起来极其耗费体力。

7

历史上用双锤的武将有许多,比如隋唐时期的西府霸王李元霸,他用的双锤重量是历史之最,双锤共重800斤,据说能抡起这对“擂鼓瓮金锤”的人只有汉朝的伏波将军马援和元霸二人。

据说他是金翅大鹏鸟转世。他用双锤一个人把十八路反王的军队像拍黄瓜一样,杀的185万人的军队只剩下不足65万人,李元霸真正做到了秒杀。

Δ李元霸

另一个用双锤的是《隋唐演义》中的裴元庆裴三公子。他手持一对银锤,重三百斤。坐骑“抓地虎”。传说他为哪吒转世。因硬接李元霸三锤而名扬天下。后被新文礼引入庆坠山,命丧火雷阵中。

第三个用双锤的是隋唐好汉草包肚子齐国远,据说齐国远用的是一对金锤,不过是用金纸糊的,这一对超大号的金锤,吓跑了李元霸,唬住了秦琼和裴元庆。待到双方兵器碰撞,纸锤立刻就露出马脚。齐国远的一对金锤是蒙人的家伙式。

Δ裴元庆

第四个是隋唐时期的梁师泰,梁师泰是天下第十五条好汉,是挂锤庄庄主,后成为李元霸的开路先锋。他手中一对镔铁轧油锤共重160斤,曾两锤将天下第十八条好汉,瓦岗五虎之一的单雄信震的两手酥麻,虎口震开。后在天昌关被伍天锡杀死。

第五个是南宋的岳云,岳云手执一对擂鼓瓮金锤,单锤重86斤,双锤共重172斤。他一生战绩主要有:锤震金弹子,两战陆文龙,大闹朱仙镇。可惜年纪轻轻刘和父亲岳飞一起被秦桧陷害而死。死时年仅23岁。

第六、《说岳全传》里的“八大锤”。八大锤指的四个人,除了岳云外,还有铁锤将狄雷,手执镔铁亚油锤、铜锤将严成方,手执一对青铜倭瓜锤、银锤将何元庆,手执一对八棱梅花亮银锤。

当然历史上用双锤的武将还有不少,亲们知道多少呢?



我是秉烛读春秋,加关注谈谈历史,感谢点赞和留言评论

8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真的有,岳飞的养子岳云就是使用双锤。

锤子并非不实用,古代战场让它必须实用。

锤有长短两种,正式装备的长柄锤,大约在115~140厘米左右,短柄锤则只有几十厘米长。由于短柄锤夹带方便,常用作暗杀装备。

在唐宋以前,锤子并没有大规模出现在战场。

这主要是锤子有着很多自身的缺陷。

第一,锤子重量远远大于枪矛刀甚至斧。

一把朴刀,往往不过几公斤而已。木杆长矛也差不多。

而即便最小的战锤,至少有20公斤,大的就没边了。

这么重的武器,就必须使用者有强大的臂力才能舞动,不是什么人都能用的。



第二,锤子格斗上有很大缺陷。

锤子只能砸和挡,而且必须有较大幅度的舞动幅度,速度相对较慢。

它重心太前了,这直接导致非常难来回抡,抡出去非常容易,但收回来极难,也就是回手难。

相比可以快速刺、砍、削的刀矛之类,拿锤子格斗很不利,很容易被杀。

岳云就因此差点挂了:《宋史》记载:“颖昌大战,无虑十数,出人行阵,体被百余创,甲裳为赤。”


但是唐宋以来,锤子等打击类武器却越来越流行,原因只有一个:铠甲的发展。

唐开始,士兵的铠甲有很大发展。尤其是重步兵和重骑兵,他们的铠甲不能可以对付弓箭,近战也很难被刀矛刺穿。

这种情况下,打击类武器的时代就来了。

任你铠甲再厚,我当头一锤,你也得死;我当胸一锤,你也得骨折。

敲棒、骨朵、狼牙棒之类,从大概念上来说都属于“锤”的范围。

宋朱彧《手书》中说:“金人自侵中国,唯以敲棒击人脑而毙”,可见这些兵器很可能是宋代由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

而传入后也很快得到了宋朝军方的使用,比如《水浒传》中的秦明,用的就是狼牙棒。

不过随着明代火器的兴起,铠甲也就越来越薄,那么锥子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清代绿营装备的短柄双锤, 每只长二尺, 重仅一斤多,等于是健身用品了。

9

答:中国古代十八般兵器,有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戈、镋、棍、槊、棒、矛、耙,锤位列其中,怎么会没有使用双锤的武将呢?

但是,话又说回来,别看《东汉演义》、《隋唐演义》、《薛刚反唐》、《曹家将》、《杨六郎挂帅》、《杨士瀚扫北》、《说岳全传》、《大明英烈传》等书写得热闹非凡,本本都有所谓的“四猛八大锤”出现,其中最出名的有“李元霸、裴元庆、秦用、梁师泰组合”、“薛葵、白文豹、武广、熊天庆组合”、“岳云、严成方、狄雷、何元庆组合”,但这些人物,大多是虚构的文学形象,历史上并不存在。而且,古代战争也根本不是这些演义史中那种兵对兵、将对将,大战之前来一段单挑热身的情形,所以,到底有哪些武将在战场上使用双锤,史书记载不多,所以难于考证。

上面提到的人物中,岳云倒是真正的少年英雄,但是,他使用的武器,经历史资料证实,也只是双锥枪,而不是双锤。

本来,根据《鄂国金佗稡编》卷9《诸子遗事》中记载岳云在战场上的表现,称:“京西之役,手持双铁鎚,重八十斤,先诸军等城。”同样,《鄂国金佗续编》卷22《襄阳石刻事迹》也是写作“铁鎚”。而在繁体字中,作为古兵器的“锤”,一般就写作“鎚”。并且《诸子遗事》特别标明岳云“手持双铁鎚,重八十斤”,要知道,一宋斤相当于现在的640克,那么八十斤就已经是一百多斤了,给人的印象,岳云的兵器就必须是锤。

但《鄂国金佗稡编》卷21《鄂王传》和《宋史》卷365《岳云传》却把岳云的武器写成“铁椎”。

另外,《鄂国金佗续编》卷27黄元振编岳飞事迹时,又把岳云使用的武器写成是“两锥”。

从“椎”和“锥”的字面意思理解,它应该是穿刺性兵器。

查《武经总要》前集卷13《器图》中,果然,有一种名为“锥”的“锥枪”,“其刃为四棱,颇壮锐,不可折,形如麦穗,边人谓为麦穗枪”。

那么,岳云的兵器不应该是双锤,而是双铁锥枪。

事实上,《淳佑临安志辑逸》卷3和《武林旧事》卷5载,在作为岳飞功德院的褒忠衍福寺忠,“岳云所用铁枪犹存”。《西湖游览志》卷9也同样载,到明朝弘治年间修岳庙,“云所用铁枪犹存”。

即岳云的兵器就是双铁锥枪!

难道,古代武将中,就没有一个出名的武将是使锤的吗?

话也不是这么说,史料虽然没有记载,但在文物考古中,我们的的确确发现了一个使锤的名将。

他,就是明朝开国大将康茂才。

说起来有趣,《大明英烈传》也有“四猛八大锤”,为擂鼓瓮金锤将朱沐英、八棱梅花亮银锤将李文忠、黄铜窝瓜锤将刘辅、镔铁轧油锤将赵继祖。

沐英、李文忠二位是史有其人的大明开国功臣,但他们使用的武器与锤并没有半点关系。

康茂才最有名的战绩就是在“龙湾之战”中扮演了“赤壁之战”中黄盖的角色,以诈降计引诱陈友谅中计,帮助朱元璋大败陈友谅,为以后在鄱阳湖大战打败并杀死陈友谅,消灭陈友谅建立的陈汉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史》因此大赞康茂才说:“缔造之基,其力为多”。

康茂才后来随徐达北伐,夺取洛阳、汴梁等地,病死在班师途中,追封蕲国公,赐葬“钟山乡幕府山”。

这个“钟山乡幕府山”就在南京北郊即今和平门外安怀村南京陶瓷厂附近。

1967年,文物工作小组对康茂才墓进行发掘清理,出土了一对康茂才杀敌使用过的大铁锤!

毫无疑问,康茂才就是历史上真正的双锤武将。

10

我们在很多演义或评书中常常可以见到一名武将,这位大将力大无穷,手持双锤游走于两军阵前。可以说我们对双锤这个武器并不陌生,比较有名的《隋唐演义》中的李元霸,《大明英烈》中的朱沐英等等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形象都使用双锤这个武器。那么历史上真的有使用双锤的武将吗?

双锤的优缺点非常突出,优点是“重”,缺点是“太重”。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双锤武将形象往往力大无穷,所向披靡,凭借手中兵器的重量取得过很多优势。双锤由于力量过大,面对盔甲有天然的优势,在重甲盛行的时代,锤这种武器也必然会受到重视。而在现实中,“力大无穷”这个使用双锤的先决条件很难达到,所以使用双锤的武将也是少之又少。

我们先从双锤的这个武器本身下手,双锤这个武器确实存在,但一定不是我们在影视剧中见到的那样。真正的双锤锤头也就拳头大小,分量很足,但并没有那么沉,相应的对阵的优势也不会有那么大。由于双锤的使用并没有普及,对于锤的尺寸也没有什么要求,一个铁球加上一根铁棍,制作极为方便。

正是由于双锤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锤头又形式多样,所以很多武将使用的武器也会笼统的被归到双锤一类。这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岳飞的长子岳云,我们对岳云使用的武器一直都存在误解,岳云使用的是一种叫锥枪的武器。这锥枪看起来似枪非枪,似锤非锤,使用起来可刺可砸,但随着后人的口口相传,就形成了手持双锤的小将岳云形象。

和岳云一样游走在使用双锤边缘的还有南北朝时期的名将萧摩柯,萧摩柯使用的武器是“骨弭”,也有人说萧摩柯使用的就是双锤。《陈书·萧摩诃传》的记载是这样的“明彻乃召降人有识胡者,云胡著绛衣,桦皮装弓,两端骨弭。明彻遣人觇伺,知胡在阵,乃自酌酒以饮摩诃。”笔者认为,可以考证的萧摩柯使用的武器就是铣鋧,同样是《陈书·萧摩诃传》:“摩诃遥掷铣鋧,正中其额,应手而仆。”

那么有没有实实在在使锤的武将呢?《史记》中对秦始皇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这位大力士想要用铁锤袭击秦始皇,结果打偏了,而且没有第二击的机会,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确实有人使用锤作为武器,因为威力大,可以破开防护。第二,锤太重,不容易控制,甚至无法连续作战。

综上所述,由于制作工艺等级太低,双锤这个武器应该是确实存在过的,而且确有招式在民间流传,但使用双锤成名的大将却是凤毛菱角。文学作品中杜撰的使用双锤的形象多是为了迎合人物形象,丰满情节,并没有历史原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