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康熙临终前确实叮嘱雍正,要小心保全礼亲王子孙,并写在遗诏中。康熙大帝临终,要交代的事应该很多,一般的事情肯定没几乎唠叨,他竟然单独提及,这就说明礼亲王一系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太重要。康熙在留给雍正的遗诏中写道:

“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满清第一代礼亲王是努尔哈赤长子代善,康熙对礼亲王一系的关照,最大的原因就是代善自我牺牲,先后拥立皇太极和顺治。另外,代善的孙子杰书,为平定三藩之乱和郑经分裂立下了大功,深得康熙器重。

代善两次拥立之功,是嫡系一族不能忘的大恩

努尔哈赤驾崩时,并未指定接班人,能决定汗位继承人的只有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代善为四大贝勒之首,努尔哈赤临终前曾经将大福晋佟佳氏托付给他。

从四大贝勒的实力看,代善掌握两红旗,对他唯命是从的侄子杜度掌握镶黄旗;阿敏掌控镶蓝旗,莽古尔泰掌握正蓝旗,皇太极掌握正黄旗。另外两旗,正白旗旗主阿济格,镶白旗旗主多铎。

从以上实力看,代善出于绝对的优势,又是长子,而且论战功和地位,他都是毫无争议的第一人。如果他站出来争汗位,皇太极机会不大。

代善的明智在于,他意识到无论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还是阿济格,都不是善角色,轮打仗他不服谁,但是玩政治他信心不足。所以,在儿子岳托和萨哈磷的建议下,代善决定支持皇太极。代善在利益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着实不易,他的决定避免了努尔哈赤家族内部的一场火拼,也为皇太极成为嫡系一族奠定了地位。

皇太极突然驾崩,同样没留下遗诏,让满清皇位的归属,风波再起。这一次的危机比上一次更要严重。

第一次汗位之争还是少年郎的多尔衮,这一次站到了一线,与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针锋相对。当时的八旗归属是这样的:两红旗旗主代善,正蓝旗旗主豪格,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两白旗旗主多尔衮、多铎,两黄旗由皇太极直属。

豪格的主要支持者除了自己的正蓝旗外,还有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及部分两黄旗;而多尔衮的支持者除了两白旗,也有部分两黄旗,双方势均力敌,谁也不松口。这时候,代善的重要性再次凸显。

代善除了自己的两红旗外,他的儿孙们一大批,都在朝中占据显赫地位,有足够的能力影响各旗之间的政治态度,他偏向谁,谁就占据优势。当豪格与多尔衮各不相让的时候,多铎首先提出折中方案:由资格最老的代善即位!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事实上结果就是如此,不满六岁的顺治捡了大便宜,假如代善站出来,谁敢说他不能坐上龙椅?

代善再次显示出了自己的智慧,他以自己年老为由,立场鲜明地把自己置身利益之外,又不露声色地表露了力挺豪格的立场。多尔衮眼看代善不在自己一边,觉得大势已去,赶紧抛出了替补方案,拥立小福临,避免输得一败涂地。

可以说,代善的两次拥立之功,让满清政权度过了初年的两次重大政治危机,又保证了嫡系一族的地位确立。这个功劳,不光康熙及其后人要永世不能忘,爱新觉罗家族都不能忘!

杰书两立军功,捍卫了满清政权的安全与统一

杰书是代善的孙子,他是康熙朝平定东南之乱的满清勋臣,也是爱新觉罗家族,及多尔衮之后,最杰出的军事将领。

康熙即位后,满清虽然已经坐稳了江山,但是局部地区依旧暗流涌动。一是三藩势力强大,二是台湾郑氏家族的割据。这两问题的解决,杰书居功至伟。

自康熙十三年,至康熙十九年,二十九岁的杰书转战浙江、福建、广东,先后平定了耿精忠叛乱,和郑经的入侵。

杰书及时平定耿精忠之乱,对康熙集中兵力打击吴三桂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吴三桂敢起兵反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三王联合,立刻让满清失去江南之地。事实上,耿精忠很快在杰书的打击下投降了,没有起到策应吴三桂的作用。

同样,假如三藩之乱时,郑经这个顶着光复汉统大帽子的前朝遗臣,一旦占据东南,与三王配合,对满清来说真的是雪上加霜。

所以,杰书的胜利不光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胜利。因而,杰书回朝时,年轻的康熙皇帝,率领所有王公大臣,亲往卢沟桥迎接!可以说,杰书就是康熙王朝早年的定国之宝!

嘉奖礼亲王一族,也是给满清皇室子弟树榜样

满清一共有十二位铁帽子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代善的礼亲王家族、多尔衮的睿亲王家族、多铎的豫亲王家族,和豪格的肃亲王家族,代善的礼亲王家族居首位。

不过,铁帽子王享有的永世不降格礼遇,一直到乾隆朝才确立,并非开国就存在。确立铁帽子王,除了表彰这些家族的军功外,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激励后世的爱新觉罗子孙。

满清入关后,跟所有少数民族入主汉地一样,在汉化的大潮下,皇室子弟迅速腐化堕落。随着多尔衮这些开国名将的离世,满清贵族子弟早就失去了马背民族的彪悍尚武,比汉人还要弱不禁风。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逐步恢复了多尔衮、多铎等后人的爵位,除了追念先祖之功,其目的跟恩待礼亲王一样,都是为了唤醒满人的雄风,鼓励他们学习先祖,为满清皇室效忠。康熙的这个举措,也为乾隆朝厘定铁帽子亲王制度开了一个头。

最佳贡献者
2

从努尔哈赤起兵到满清问鼎中原,在烽火狼烟中,一顶顶铁帽子脱颖而出。这些宗室将领们,南征北战,为大清的基业立下赫赫战功。

在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中,有三位实际上是一家:礼亲王、克勤郡王和顺承郡王,第一代礼亲王代善是克勤郡王始祖岳托的父亲,是顺承郡王始祖勒克德浑的祖父。如此荣耀,在大清皇族中可谓绝无仅有。努尔哈赤16个儿子,并且都有赫赫战功,但只有代善能在多次风暴中保全自己。即使到了康熙年间,代善家族依旧荣光无限。康熙在其遗诏中还特地交代雍正,要优待代善后代,这与其家族的影响力密不可分。

为满清立下赫赫战功,为皇权的一脉相承作出突出贡献

作为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与其他兄弟相比,无疑是幸运的。在他年轻时,就追随父兄征战。努尔哈赤起初本想让长子储英继位,但褚英却偏偏不争气,被废除继位资格,最终无疾而终。之后,努尔哈赤认定代善为继位人。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封代善为大贝勒,位居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之上。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随着威望的提升,权力的加重,代善成为爱新觉罗内部斗争的“标的物”。1620年,先是有人举报代善与努尔哈赤的大福晋关系暧昧,接着又因为计较住宅问题而引起大汗不满,后处理家庭矛盾不公而被训斥。最终,努尔哈赤废除了代善的储位,并收回其部属。从此,经过打击的代善,行事变得低调起来。加上他性情温和,遇事不露锋芒,在之后的斗争中多次化险为夷。

努尔哈赤去世后,由于没有明确继位人,有希望继承的只有代善与皇太极,但低调的代善不仅没有争夺,反而主动推举皇太极继位。在皇太极时代,由于皇权集中的需要,代善同样受到一些排挤,但终究度过难关。由于多年的征战,代善积累不少功劳,皇太极称帝时,封他为“和硕礼亲王”,并加授“皇兄”称号。

1643年,皇太极突然去世,同样没有指定继承人。当王公贵胄为了皇位而剑拔弩张时,代善始终保持中立的态度,没有明显偏袒其中一方。最后,各方达成妥协,拥戴六岁的福临继位。但权斗并未结束,为了维护皇室内部的团结与稳定,代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儿一孙(硕托与阿达礼)。正是这种高风亮节的作风,晚年的代善得到了非常高的尊崇,堪称清初爱新觉罗家族的楷模。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代善的支持,皇太极、顺治都难以上位,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康熙、雍正。因此,在代善去世后,顺治特批一万两抚恤金,是当时亲王标准的两倍。后来,康熙在追忆这位伯祖时,曾充满感激地褒奖他“忠冠当时,功昭后世”。面对大清王朝创业元老的后代,皇帝给予一定优待,并不过分,尤其在清朝那个人情社会,还能体现自己的帝王风度。

家族影响力大,成为皇帝需要笼络的势力

代善的八个儿子,三人成了亲王,两位郡王,一人贝子,一人辅国公。在皇族内部,礼亲王家又被尊为实际上的掌门人,号称“诸王之首”。各家王爷出席活动时,礼亲王的位置往往比较靠前;在满清八旗中,代善家始终有强大影响力。

清朝从始至终,都是以满清八旗为基本依靠力量。不管谁当皇帝,都要照顾旗人的利益,维护八旗的稳定。在康熙传位雍正之时,朝局不稳,尤其需要八旗上层家族的支持。代善家的影响力大,自然就成了皇帝倚重的力量。

此外,在康熙朝,代善的后代,并不完全靠祖上荫庇,也出现几个有功之人,比如康亲王杰书。杰书曾为镶白旗都统,参与过平定三藩的战争,劝降了耿精忠,剪除了吴三桂的羽翼,收复福建;击退郑经,让朝廷腾出手集中力量对付吴三桂。后来,杰书回朝时,康熙亲自迎接。

秋媚说:皇室善待礼亲王后代,与当初皇太极打击礼亲王的目的如出一辙,更多出于政治上的权衡,需要他时可以高高挂起,不需要时也能让其迅速边缘化。

3

清朝共有十二个铁帽子王,功封的八个,恩封的四个,其中就有礼亲王,且地位是最高的。

礼亲王是何许人物

爱新觉罗?代善,满洲正红旗人,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母亲为大福晋佟佳氏。天命元年,封为和硕贝勒,参与国政,名列四大贝勒之首,称大贝勒。代善父子领满洲两红旗,在征伐女真各部、蒙古与明朝的过程中屡立战功。曾因作战英勇,赐号“古英巴图鲁”。



皇太极和顺治能坐上皇帝的宝座都离不开礼亲王代善

1.皇太极继承汗位,最初是由代善儿子岳托、萨哈廉推举,后和父亲代善三人议定,首先提出拥立皇太极为汗位继承人。内心十分欣喜的皇太极自然十分感激大哥代善,因为努尔哈赤在临死之前并没有立下遗嘱,汗位一直悬而未决,各方势力都相互争夺,最有势力的还是代善和他自己。这个时候,大阿哥代善主动提出要拥立自己,其他诸王自然没有什么话可说。

代善拥立皇太极,一方面赢得了让贤的好名声,另一方面也化解了与皇太极的恩怨,皇太极更是感恩戴德。

2.顺治的继位得到代善的大力支持。由于皇太极突然病逝,没有来得及指定继承人,导致诸王间展开了争夺皇位的斗争。作为皇长子的豪格和代善的弟弟多尔衮针锋相对,谁也不肯让谁。作为诸王之首的代善,提出让刚年满6岁的福临继位,也就是顺治,最后双方才达成协议。代善的拥立本不具有实力的福临推上了皇位。
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去世引起的两次皇位之争中,代善不惧权争,让清朝入关前两次关键的嗣位之争顺利进行,避免了内部的动乱,稳定了局面。


尽管礼亲王代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人无完人。除了他本身,他的后代也犯过错误,甚至罪行很大。但是作为皇太极和顺治的后代,康熙还是要雍正要善待他的后代。

4

在决定皇四子胤禛皇位继承人身份的《康熙遗诏》中,除了“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决定了大清皇位的最终归宿外,康熙皇帝还刻意强调了一件关于礼亲王代善的恩遇:

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礼亲王代善,后金政权建立者——努尔哈赤次子,清初“六大铁帽子王”之首,曾被康熙皇帝评价为“忠冠当时,功昭后世”,并予以了“追谥和硕礼亲王代善曰烈”的最高谥号。正如明末抗清名臣夏允彝对代善之“东国乃能恪遵成命,推让其弟。又能为之扦御边圉,举止与圣贤何异,其国焉得不兴”的正面评价一样,代善在努尔哈赤去世后,以及皇太极去世后的两次争嗣斗争关键时刻,敢于直言,使入关前两代嗣位得以顺利进行,稳定了清入关前统一的大局。

对于清王朝而言,代善几十年披坚执锐,戮力疆场,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在国家政治活动中同样立有安邦定国的特殊勋劳。自皇太极登基称汗到清朝发展成为全国性政权,代善一直是统治集团最受尊敬的人物,在国家政治生活乃至皇族事务中继续起着重要作用。

就此来看,康熙皇帝能在传位诏书中专门提及代善这位特大功臣,似乎也属情理之中。但事实如此吗?《康熙遗诏》中,为何会独独出现代善这位“世袭罔替”的亲王呢?其实,此乃雍正皇帝稳固皇权、立稳统治根基的政治手段。

首先,我们要明确在康熙皇帝驾崩七天以后,才被雍正皇帝颁诏天下的《康熙遗诏》,经过后世学者的诸多考证,这份决定大清皇位的传位诏书并非出自康熙皇帝之手,更可能是雍正皇帝事后所成。也就是说,对于礼亲王代善的“惕心保全”要求,并非康熙皇帝的意思,而是雍正皇帝出于某种目的所为。

作为以八旗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清朝皇权的稳固几乎全部依仗于八旗的支持和拥护。也就是说,只有拥有八旗或者八旗之中的多数旗属支持,康雍皇权更迭过程的平稳进行,才能从根本上被保证;雍正皇权才能拥有应对诸多反对势力的反对声音乃至武装政变的威胁。

就康熙朝晚期的八旗分布而言,上三旗之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从康熙皇帝手中直接移交到了雍正皇帝手中,对皇权绝对服从和拥护;正红旗统领乃系礼亲王代善之后,第三代康亲王爱新觉罗·崇安;镶红旗统领乃系代善长子岳托之后爱新觉罗·讷尔苏;镶白旗统领乃系裕亲王福全之后;镶蓝旗统领乃系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后;正蓝旗的统领较为复杂且无明确记载。

也就是说,除了雍正皇帝手中掌握的上三旗以外,只要再拉拢和掌握了两红旗,雍正皇帝就拥有五旗支持,就能在权力天平上占据有利一方,立于不败之地。而两红旗正是掌握在礼亲王代善后代的手中,所以,才有了雍正皇帝利用《康熙遗诏》拉拢礼亲王一脉的超高政治手段。


参考资料:《康熙遗诏》、《清实录·圣祖实录》、《爱新觉罗·宗谱》

5

1722年,69岁的康熙皇帝在畅春园驾崩。

康熙皇帝临终前,他在遗诏中不仅确立了皇位继承人,而且还向继任者做了一个重要的交待:“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身为一代明君的康熙皇帝,为何在临终时,还念念不忘地要继任者善待礼亲王后代?礼亲王是谁?他一家又为何能得到这样的殊荣呢?

(代善剧照)

这就要说到代善和康亲王杰书了。

代善在清朝初年的两次皇位争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代善是努尔哈赤的嫡次子。在嫡长子褚英被处死后,功勋显赫的代善便成了实际上的长子。他颇为勇武,又有不俗的军事才能,因此得到了努尔哈赤的器重,并被立为太子。多次在努尔哈赤征战时,代为处理国政。

然而,由于代善和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走得太近,其太子之位遭到废黜,并且威望也不复从前。

努尔哈赤病逝后,由于没有指定汗位继承人,谁继承汗位便成了大家最为关心的事情。

按说,当时最有实力的就是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

其中,代善位居四大贝勒之首,又统管正红旗和镶红旗,手下亦是能人辈出,且他军功最为显赫,实力最强。如果他要武力争夺汗位,机会还是非常大的。

但是,代善思来想去,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做后金的总领导人。

一方面,当时后金的执政政策还是“八和硕贝勒共治”,代善认为自己并不能制服他们。

另一方面,后金军才在宁远之战中战败,士气低迷,且辽民对后金多有反抗。

除此外,明军广修城池,训练兵卒。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也多与明朝往来,准备联明反金。朝鲜也暗中助力明军。在这内忧外困中,后金的形势十分严峻。

代善很清楚,打仗是他的强项,但政治上,他却并无所长,所以他联合儿子岳托和萨哈璘极力推举文武双全的皇太极登上了汗位。

(皇太极剧照)

皇太极登上汗位后,代善对其极为忠诚,并处处拥护其权威和统治,为其他贝勒作出了表率。

当然,代善这样做也是顾全大局,毕竟后金才建立不久,若是发动内战,再加上明朝和蒙古的进攻,很有可能就会让才崛起的后金粉身碎骨。

文治武功皆了得的皇太极在称汗后,带领后金继续为统一中原而征战不止。同时,他在政治上又有着高瞻远瞩的眼光。他革除弊政、促进满汉交融,同时更加重视拉拢蒙古贵族,为后期满清入关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事业处于巅峰期的皇太极,还在打败林丹汗后,在盛京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清王朝。

论功行赏时,代善、岳托等8位功勋显著者,皆得到了分封,其中代善被封为礼亲王。岳托则被封为和硕成亲王,萨中璘病逝后,皇太极又追封他为颖亲王。

1643年,皇太极暴病而亡。由于去世得太过突然,他没来得及指定继承人,于是一场皇位之争再起风波。

这次争夺皇位的最有实力的有三个人,他们分别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再就是位高权重、资历深厚、军功累累,而且其儿孙受封王爵最多,且在朝中担任要职者也数量最广的礼亲王代善。

代善虽然再一次得到了继承帝位的机会,但是他为人公允。在议政王会议上公开表态,他已年老体衰,难当大任,豪格是皇帝长子,当承大统。

代善的立场自然影响了大多数支持者。多尔衮也深知如果没有代善的支持,他争夺皇位的胜算也微乎其微。所以他退而求其次,拥护才6岁的皇九子福临为帝。而他则以福临年幼为由,代理国事。

不管怎么说,代善的拥立再次保证了皇太极嫡系一族的统治地位,同时也让一场一触即发的政治危机消于无形。

(康熙剧照)

到了康熙继位后,代善的孙子杰书,又为大清王朝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康熙亲政后,有三方面的大问题急需他来解决。

一是权臣鳌拜。康熙用计将其擒获,并对鳌拜的势力多有打压,这才顺利亲政。

二是削三藩。康熙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于是下令撤藩,结果引发了三藩之乱。

三是收复台湾,加强中央对台湾的统治权和管理权。

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且势头凶猛。

杰书被康熙任命为大将军,率军先后出征福建、浙江和广州等地,平定了靖南王耿精忠叛乱,并击败了前来参与叛乱的郑经。

这样一来,由于耿精忠已被降服,康熙便可以专心派兵攻打平西王吴三桂。而且郑经也被打败,不光不能再和吴三桂联合反叛清王朝,而且由于他的势力大减,也为康熙后期统一台湾打下了基础。

因此,杰书在平定耿精忠叛乱,班师回朝的时候,康熙亲率文武大臣到卢沟桥相迎,其殊荣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由此可见,在康熙看来,礼亲王代善一家功绩异于其他铁帽子王,是对大清王朝最忠心不二的大家族。因此康熙才会在遗诏中留话,让雍正继续善待礼亲王代善的子孙。

当然,康熙这样做还有两个目的。

一是礼亲王代善家族延续了数代,在朝中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和强大的影响力,因此新皇帝继位,善待其后人,能得到这个家族的支持,有利于巩固皇权。

二是善待礼亲王代善的子孙,也是告诉文武大臣和天下百姓,皇帝是仁慈的皇帝。凡是有功的人,皇帝皆不会忘记,并给予优待。如此才能安抚朝臣和天下百姓,并让更多的人愿意效忠皇帝。

所以说,康熙要雍正善待代善子孙,一方面的确是有知恩图报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皇权巩固的政治目的。

(参考史料:《清史稿》等)

6

现存的康熙遗诏的汉文部分中,公认的最有价值,同时也是最为重要内容,便是康熙皇帝对于自己皇位传承的安排。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然而,在这句关于皇位传承的安排之前,康熙皇帝还向他的继任者留下了一个交代和要求,那便是要善待和硕礼烈亲王代善的子孙后代,对应的具体文字内容为:

“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康熙皇帝让雍正善待礼亲王代善的后人,实际上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便是他与代善之孙康亲王杰书极为密切和谐的关系,而这也使得康熙如此的安排,既是对雍正的最后交代与叮嘱,同时,也是其对于雍正在处理兄弟关系上面的一种期待与劝谏。



代善家族,当之无愧的清朝“第一铁帽子王家族”。

历史上的代善家族,一共诞生了三个“铁帽子王”的家族传承世袭,绝对可以堪称清朝时期的“第一铁帽子王家族”。

第一个“铁帽子王”,便是代善本人开创的和硕礼亲王世袭。

代善自不用多说,作为努尔哈赤的嫡次子,自幼便随同其父努尔哈赤南征北战,立下无数战功,声望甚高,成为“四大贝勒”中的“大贝勒”,并且还曾被努尔哈赤确立为自己的接班人,只是后来被废黜掉了。而在皇太极时期,代善依旧享有了极高的地位,不仅成为皇太极时期的“四大亲王”之首,更是在百官中排列第一位。

而代善一生中,除了卓越的战功外,在努尔哈赤去后的汗位交替以及皇太极去世后的大清皇位争夺中,代善都发挥了如同“定海神针”般的作用,确保了政权的顺利交接,因而他也赢得了极高的历史评价。

第二个“铁帽子王”,是代善长子岳托开创的多罗克勤郡王世袭。

岳托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开始统领镶红旗,并且也是同样的战功卓著。与此同时,他作为皇太极的“死党”,在扶保皇太极登上后金汗位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这之后他又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战功无数,还担任了清朝历史上的第一任兵部尚书。

1638年(崇德三年),岳托与多尔衮率兵再一次越过长城,南下作战。在高阳,他击败大明帝师孙承宗,在巨鹿,又大破卢相升,一路打到了济南府。最终在济南因天花去世,年仅三十九岁,而他也成为了唯一一位死在征途之中的“铁帽子王”。

第三个“铁帽子王”,代善之孙勒克德浑开创的多罗顺承郡王。

实际上,如果不是勒克德浑的兄长阿达礼自我“作死”,附逆多尔衮,进而葬送了他们的父亲颖亲王萨哈廉的一世英名,这一支“铁帽子王”世袭的初创者,必然会是与岳托一样,对于皇太极登上汗位立有大功的萨哈廉。

不过令萨哈廉感到欣慰的是,他的次子勒克德浑,在清军南下,横扫南明小朝廷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进而被晋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算是彻底为他们家这一支脉洗刷了耻辱,重塑了家族的荣耀。

实际上,代善家族功勋卓著、贡献突出,不仅仅是康熙皇帝非常的感念与推崇,包括此前的顺治皇帝,以及后来的雍正与乾隆,对于这个家族都是非常的礼敬重,而这份特别殊荣与极高待遇的取得,对于代善家族来说,也确实是实至名归的。


康亲王杰书,康熙皇帝最为信赖与倚重的兄弟和宗室大臣。

康亲王杰书,作为初代礼亲王代善的孙子,其世袭罔替的和硕亲王爵位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袭承来的,而是经过转袭得到的,或者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捡”来的。

由于代善最为欣赏的两个儿子岳托和萨哈廉都是英年早逝,并且他们都已经开创了自己的爵位世袭,于是在代善去世后,由其生前最为宠爱的第七子满达海,袭承了其和硕亲王的爵位,进而成为了“巽亲王”。

满达海最大的功劳,便是多尔衮去世后,在郑亲王济尔哈朗的统一安排下,与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共同对多尔衮及其党羽进行了彻查与清算,帮助顺治皇帝夺回权力,并且稳定了朝堂局势。然而,就在满达海去世后的几年,他遭到了揭发,称其在清算多尔衮的过程中,侵吞了大量财物,进而被顺治皇帝削去了他本人以及其子常阿岱和硕亲王的爵位,并降为贝勒。

同时,按照努尔哈赤时期确立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度”,原属于满达海的和硕亲王爵位,由其同族兄弟,也就是代善第八子祜塞袭承。而此时祜塞已经去世,于是作为祜塞之子的杰书,非常“幸运”的获得了和硕亲王的爵位,其名号也就此从“康郡王”变为了“康亲王”。

杰书第一次发挥重要作用,便是在康熙皇帝“智擒鳌拜”的时候。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在索额图的帮助下,借由其训练的布库少年,设计“智擒”了权臣鳌拜。与此同时,康亲王杰书则当众宣读了鳌拜的“三十大罪状”,并认为鳌拜应该论罪处斩,最终鳌拜被康熙皇帝免除死刑,判以终身监禁。

由此可见,尽管在整个事件中,杰书虽不如索额图那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首功”作用,但是也是“智擒鳌拜”的重要参与者与实施者,这也说明,此时在鳌拜威严胁迫下朝不保夕的康熙皇帝,对于杰书是非常信任的。

而也正是杰书以“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名义,宣读了鳌拜的罪状,算是就此坐实了鳌拜的过错,也为康熙皇帝处置鳌拜、收回权力提供了合法性的基础,此也可以看做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功劳。

在这之后,“三藩之乱”爆发,康亲王杰书也迎来了属于他的“高光时刻”。

这一时期,杰书被康熙任命为征南大将军,率兵南下征讨靖南王耿精忠的叛军。

他先是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在浙江成功围剿掉耿精忠的部队,使其就此撤回福建。后又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率兵攻破仙霞关,杀进福建,并且将耿精忠的叛军打得是节节败退,最终在这一年的十月,败局已定的耿精忠选择了向康亲王杰书投降。

在此之后,杰书又继续率兵镇守福建,不仅多次抵御住了台湾郑氏集团的猛烈进攻,更是转战福建各地,将郑经的军队彻底赶出了福建,全面平息了东南沿海的战乱。

而康亲王杰书,也就此立下了“不世之功”,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高度肯定与赞扬。

此后,杰书又在康熙皇帝征讨噶尔丹的过程中,发挥了“余热”,被康熙皇帝委以了镇守归化的重任。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亲王杰书逝世,康熙皇帝非常的悲痛,为其上谥号为“良”,以肯定其一生的功绩,并且给予了杰书极高的评价。

“勋留竹帛,尚思宣力之懿亲;泽沛宗藩,懋展饰终之令典。”

而纵观杰书的一生,他的功劳,他的贡献,也绝对配得上这份殊荣。


康熙皇帝非常希望,在他的儿子之间,也能建立如此的兄弟君臣之情。

康熙皇帝,其实是非常看兄弟君臣情谊的。

而之所如此,不仅仅是他的堂兄弟康亲王杰书对康熙本人以及整个国家有过巨大的功劳与贡献,他的两位同父异母的兄弟,即裕亲王福全、恭亲王常宁,也都为康熙皇帝南征北战,立下赫赫功勋,特别是在征讨噶尔丹的过程中,这兄弟二人可谓是居功至伟。

与此同时,不管是杰书,还是福全、常宁,都保持了对于康熙皇帝的绝对忠诚,康熙对其也是非常的信任与器重,这也使得他们之间既是君臣又是兄弟的亲密和谐的关系,成为朝堂上的美谈。

或许是因为体会到了这份关系的难得,从康熙对于其皇子的一系列安排来看,他是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子们之间也是能够如此的。

康熙皇帝对于太子胤礽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培养,除了诗书与弓马,也在锻炼其治国理政的才干。而对于其他皇子,康熙皇帝也是颇为上心:三阿哥胤祉,不仅学识渊博,并且弓马娴熟,甚至在算数、律法上也是颇有造诣;大阿哥胤褆、五阿哥胤祺以及七阿哥胤祐这些皇子都曾跟随康熙上过战场,十三阿哥胤祥与十四阿哥胤禵则是出了名的文武双全,胤禵更是在康熙晚年封为“大将军王”,带兵平叛;至于雍正以及八阿哥胤禩等人,康熙也对其进行了职务分配,以培养其署理政务的能力。

而按照康熙皇帝最初的想法,他希望在其去世后,形成的是太子胤礽继承皇位,其他皇子积极辅助,进而兄弟间通力协作,共同开创一段王朝盛世的场景。

然而,康熙的美好想法却被现实所无情的击碎。一方面是太子胤礽贪婪奢靡、骄纵轻狂,致使康熙两度将其废黜,另一方面,众位皇子又表现出了对于皇位强烈的觊觎之心,最终形成了康熙朝晚年“九子夺嫡”的政治局面。

就这样,在经历“九子夺嫡”的摧残,并且是在见证了骨肉相残、兄弟阋墙的惨烈之后,康熙的心中必然是极度的伤感与无奈,回想与怀念他与康亲王杰书,以及裕亲王福全、恭亲王常宁等人之间的和睦感情,也就成为了必然。

于是,康熙皇帝留下了这段要善待礼亲王代善子孙的话,除了是对其家族功劳的肯定,更是在对其与杰书关系的感念,同时他也希望继任的雍正皇帝能够感受到兄弟之间感情的珍贵,用宽容之心进行重用与善待。

只不过,除了十三阿哥胤祥,对于其他参与“九子夺嫡”的康熙皇子,雍正则完全展现出了另一番姿态,这些雍正曾经的政敌们,皆遭到了雍正残酷的清算与严厉的处罚,大多不能以善终收场。面对此情此景,如果康熙泉下有知的话,其也必然再次感受到极度伤感与无可奈何。

7

代善用自己儿子硕托,外加一个孙子阿达礼的姓名,才保证了顺治皇帝的顺利继位,顺治继不了位,又哪来的康熙。代善去世后, 顺治为了表彰他,给他立下了功德碑,康熙时又追加谥号为“烈”,乾隆四十三年让他配享太庙,代善是名副其实的铁帽子王,这些奖赏在大清朝都是无上的荣誉。

战功连连

在努尔哈赤的创业过程中,代善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代善是努尔哈赤大福晋所生,代善的亲哥哥褚英死得比较早,所以代善就成了大贝勒。代善在带兵作战、攻城略地方面非常英勇,应该说是征服时期大清朝最大功臣之一。

万历三十五年,努尔哈赤和海西女真的乌拉部进行了一场大战,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和他的大儿子褚英、二儿子代善,都加入了这次战斗。

褚英和代善各自率领五百士兵,和乌拉布占泰麾下的一万士兵进行对决,尽管两方兵力悬殊很大,但褚英和代善用自己的青春热血,让对手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这时的代善还只是个毛头小子,却勇敢地和兄长并肩战斗,冲入敌阵斩杀了乌拉主将博克多贝勒父子。

心大失储位

本来努尔哈赤有意培养褚英作为继承人,谁知褚英不争气,还诅咒自己汗父,无奈之下努尔哈赤只能将悖逆的褚英处死,死的时候只有36岁。

按理说这时候代善作为嫡长子,有很大的可能承袭汗位,谁知褚英竟犯下几件错事,一是努尔哈赤的大福晋阿巴亥给代善送饭,代善毫不犹豫地吃了下去,这件事很有可能是在试探代善,因此努尔哈赤知道后很生气。

第二件事就反映了代善没有政治头脑的另一面。天命五年,后金要迁都萨尔浒,新汗宫建成后努尔哈赤发现居然还没有代善的府邸大气上档次,努尔哈赤就决定迁往代善的府邸,让代善住到汗宫,代善很不乐意,嫌弃汗宫狭窄,让努尔哈赤很是生气。

第三件事,代善听信自己继妻的话,虐待前大老婆生的二儿子硕托,被努尔哈赤知道后,认为他连自己老婆都管不住,因此对他很是反感。不久就废除了他的太子之位。

代善从此失去了争皇位的资格,这也就说到康熙为什么要感谢代善了。皇太极去世后没有什么希望坐上龙椅的代善充当了决策者,在头号种子选手多尔衮和竞位者豪格之间起到了平衡势力作用。尽管代善起初拥立豪格,但在多尔衮提出立福临为帝后也很支持,并未表现异议,对稳定局势起到很大作用。

代善这个人很忠诚,其实没有什么做皇帝的野心,在皇太极时期也比较忠心耿耿。清朝的铁帽子王一共有八位,和硕礼亲王是其中一个,可以世袭罔替,代善在生前、死后所受待遇都是亲王中最高规格的。

8

康熙非常看重礼亲王这一系,他在遗诏中写道:“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可见在康熙的心目中,礼亲王一系的重要性,特别是第一代礼亲王代善的重要性,不然也不会专门在遗诏中还要叮嘱雍正。

代善是努尔哈赤的第二子,他先后辅佐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和福临,而且在后金崛起的过程中功勋卓著,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皇太极称帝后,代善被授予和硕礼亲王爵位,成为了众亲王之首,而礼亲王爵位也成为了清朝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由子孙世袭罔替,世代相传。

代善的军事才能

最能体现代善军事指挥才能的当属萨尔浒战役,此战中代善认为“清河路虽有兵,其地峡险,不能至”,对来犯之敌不予理睬,率军直冲敌营,最终打败明军。这场战役是决定后金生死存亡的关键之战,而代善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赢得了胜利。

代善主动让位

除了军事领域,代善在稳定政权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努尔哈赤因为两次立嗣的失败,不再指定汗位继承人,他死后面临着四大贝勒共同推选王位继承人的局面,其中代善和皇太极最有竞争力。代善作为大贝勒,年长、战功多、实力强,都比皇太极强,但是玩弄政治权术就比不上皇太极了。

代善看出如果两虎相争必然导致后金的分裂和混乱,所以他果断的选择了拥立皇太极,放弃了争夺汗位。不仅如此,代善还多次以大贝勒的威望给予皇太极支持,调节他们之间的矛盾。

天聪四年(1630),代善提议:

“我等既拥戴皇上为君,又与之并坐,恐滋国人之议,谓为等奉上居大位,又与之并列而坐,甚非礼也。”

于是从今以后皇太极南面独坐,为皇太极树立了绝对的权威,使皇太极确立了独尊地位。

代善立皇太极之子

1943年皇太极病逝,代善仍然对多尔衮施加压力,提出“帝之长子,当立大统”,使得福临即位为顺治帝。

但是多尔衮并不甘心,代善之子硕讬、孙子阿达礼也密谋支持多尔衮称帝,并且希望能争取到代善的支持。结果代善严厉的斥责其“祸必立至”,并且大义灭亲举报了他们的阴谋。最终多尔衮欲打动政变夺取皇位的企图失败。

代善这么做,和十七年前拥立皇太极的情况一样,此时的清朝已进入统一全国的关键时刻,如果发动内战必定会削弱清朝势力。代善牺牲掉一儿一孙,做了莫大的牺牲。

代善一生征战,帮助后金崛起,又先后两次在皇位交接之争上,以顾全大局的豁达和不计私利的牺牲做了极大的贡献。没有代善,也许就没有清朝,没有代善,也许就没有康熙的皇位。所以就可以理解康熙为什么会特地叮嘱新皇帝要善待代善后人。

9

满清还在关外之时。1626年8月努尔哈赤死。代善、皇太极两位贝勒最有希望接替王位,最后代善力挺皇太极为王。

皇太极即位后,代善因拥立有功,被封为礼亲王。然而,四大贝勒之中。代善德高望重。引皇太极嫉恨。不断给代善安插罪名,使其赋闲在家。

皇太极死后,为了消除内斗。代善不计前嫌力挺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主。为清朝入关前两代嗣位得以顺利进行,稳定了清入关前统一的大局。

礼亲王代善为清朝统一大局付出了很多,康熙也觉得有些清朝有些亏对代善。

还有一方面康熙在遗诏中提到礼亲王,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向礼亲王学习,不要为皇位流血了。


10

康熙和雍正对礼亲王代善一脉确实不错,不仅允许礼亲王爵位世袭罔替,康熙还在遗诏中专门提及礼亲王,厚爱程度无以复加

康熙遗诏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人争议的几大谜团之一,而大家争论的焦点在于遗诏的真伪。

作为新皇登基的法律文书,先皇遗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按理说在康熙驾崩时,雍正应该早早的把遗诏拿出来昭告天下才是。

但在康熙驾崩后雍正并没有立即公布遗诏,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康熙遗诏是在雍正登基几天后才公布的。

雍正的行为令人不得不生疑,当时便有人质疑康熙遗诏是伪造的,认为这是雍正篡位后伪造的。并且如此重要的文件,既不是康熙亲书,也没有署名代笔大臣,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康熙遗诏汉文版原本)

而且在康熙的遗诏,还非常突然的提及了礼亲王一脉,表示已经嘱咐雍正好好照顾礼亲王后代,突兀至极。

康熙在遗诏的最后部分写道:

“至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礼亲王是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的封号,努尔哈赤一共有16个儿子,起初努尔哈赤想把大位传给长子褚英。

但是褚英的脾气不好,为人桀骜不驯,多次得罪了诸大臣和兄弟,努尔哈赤为了避免统治阶层出现裂痕,最后忍心将褚英杀死了。

褚英死后代善就变成了实际上的老大,虽然满人没有立长的传统,但代善毕竟年长,是诸皇子的大哥,且战功卓著,因此逐渐获得努尔哈赤的信任,努尔哈赤曾多次明示群臣,将代善看做是自己的继位人。

(在努尔哈赤后期,代善是四大贝勒之首)

可就在代善春风得意之时,有人告发他与努尔哈赤的妃子阿巴亥有染,这可把努尔哈赤气得不轻。

不过按照满人的习俗,在老子死后,儿子继承老子的妻妾是理所应当的。再说了,努尔哈赤也曾公开表示过,希望代善能在自己死后照顾自己的妃嫔,所以努尔哈赤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最后努尔哈赤只得把阿巴亥休回娘家了事,没有额外惩罚代善,但是自此代善开始渐渐失宠。

除了勾搭老爹的妃子以外,代善对前妻所生的两个儿子岳托、硕托也不好,经常苛待他俩,这件事让努尔哈赤十分恼火,废除了代善的太子之位。

此后努尔哈赤到死都没有再指定继位人,导致在他死后诸贝勒均对汗位虎视眈眈。

代善原本也有争储之意,但在长子岳讬的建议下,转而拥立皇太极继位。

由于有拥立之功,皇太极建清称帝之后晋封代善为礼亲王,但是代善在皇太极时期的日子并不好过。

皇太极继位后不断加强皇权,而代善作为皇太极兄长,在宗室中辈分最大,有着不小的声望,因此当皇太极稳住局面后就开始打压代善。

对此代善的态度是明哲保身,面对皇太极的咄咄逼人,代善的反应就是两个字:认怂。而眼瞅着处处退让,皇太极也不好意思再收拾代善。

1643年皇太极突然驾崩,皇太极长子豪格和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争皇位,代善则装傻充愣。后来多尔衮提议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帝,得到代善的积极响应,代善带头盟誓拥立福临。

代善虽然长期受到皇太极压制,但此时手中仍有不少实力,且名望甚高,若没有他的支持,福临不可能顺利继位。

接连拥戴两朝皇帝继位,代善的功劳无人能及。并且在得知次子硕托和孙子阿达礼准备谋立多尔衮为帝的消息后,代善还主动揭发了硕托、阿达礼,堪称大义灭亲。

1648年11月25日,代善在北京的礼亲王府病逝,终年六十六岁。鉴于他对清廷的巨大贡献,清廷准许其亲王爵位世袭罔替。

到康熙皇帝执政时期,康熙感念代善的功劳,追赠谥号为“烈”,称礼烈亲王。

(康熙皇帝画像)

不过即便代善的功劳再大,康熙也不至于在遗诏中专门提及自己的这位爷爷,这实在有点突兀。

当然,这份遗诏很有可能是雍正伪造的,提及代善是故意为之,目的就是转移人们视线,不要让世人太关注遗诏中关于自己继位的部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