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题目,不严谨。

不是杨广打死也要修大运河,而是修大运河加速了杨广的死!

真实的杨广是不是昏君?

所谓昏君,是对无道的君主的贬称,他们昏聩不明、荒淫无道,对国家和民众犯下了许多罪行。

比如:秦二世胡亥、汉元帝刘奭,、北齐高湛、北宋宋徽宗等。

杨广虽然有很多荒淫的行为,不见得就是昏君。历史上好色又荒唐的皇帝,多的是。

比如:李世民、康熙。

杨广之所以被人说成是昏君,有两点很重要。

1:杨广是亡国之君。

2:时代的需要,修改史书。

在隋末农民战争中,李世民的父亲李渊造反成功,建立了大唐。李世民当上皇帝后,大改史书,修正父亲造反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因为,杨广只有越昏庸,李渊造反才越有理。

实际上,杨广在主政期间,做了很多大事。

比如:迁都洛阳、完成南北统一、开创科举、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四方征伐、修建大运河等等。

客观地讲:杨广应该是个毁誉参半的皇帝,虽无德,却有功。只是,他的功绩没有和百姓的幸福指数统一起来。

人家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杨广是罪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才是隋炀帝最大的悲哀!

杨广为什么要修大运河?

有人说,隋炀帝杨广修大运河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游玩。

杨广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仅仅只是为了自己好玩?这个理由显然很白痴。

究竟是什么理由,使得隋炀帝大费周折呢?

第1:发展南方经济

由于长期的战乱,北方的经济遭受到严重的打击。而南方的经济却在快速的增长,国家的经济重心都倾向南方。这样,国家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就严重分离了。

如果统治者不能有效地控制好南方的经济,时间长了,就会出大问题。再说,北方需要依靠南方提供物资,恢复经济发展,并有着正常的经济往来。

要想富,先修路。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去修铁路。那么,大运河就是最佳的选择。

第2:为了军事战况做准备

从杨广在执政期间,多次四方亲征来看,他是一个比较喜欢打仗的皇帝,而且也屡立战功。

这个爱打仗的首领,绝对有着不一般的军事能力。那么,杨广就会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军事忧患意识。

尤其在当时,北方有很多少数民族经常来惹事,这是隋朝的一大的隐患。如果真的打起仗的话,北方的军队就需要南方的物质补给。

运输物质的时间,路程,速度,都能影响到战争的胜负。所以开通运河,不仅路途短,而且船运也比陆运来的要快,而且经济。

第3:政治原因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次子,是隋朝的第2位皇帝。隋朝建立之初,在政权上还有很多魏晋时期的贵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一般都是世家掌控权利。

这个世家的力量非常强大,在隋朝统一后,他们一直在不断地与中央权力抗衡。这就使得杨广的朝廷受到了威胁。

这些世家,一般都在富饶的南方地区。所以,杨广希望通过运河来控制这股势力。

隋唐大运河在历史上的意义

隋唐大运河,其实并不是完全有隋炀帝杨广开发的。关于大运河的重要性,并非也是杨广最先领悟到的。

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在很早的时候,就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筑人工运河、灌溉农田和进行运输的历史。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一条运河,叫做"邗沟",用来运兵运粮,攻打齐国。

秦始皇时期:秦始皇在湘桂之间开凿灵渠,以通漕运。还在四川开凿离队,关中开凿郑国渠,既可灌溉农田,又可供漕运。

汉朝:开凿槽渠等。

东汉末年:曹操开凿了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和槽渠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开凿了一些地方性运河,

这些,都是隋唐大运河的基础。

简单地说,在杨广之前,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运河,这些运河的规模小,比较分散。

于是,杨广在605年开始,在这些运河的基础上,将这些历史上的大小运河有效的加以利用,形成一个整体。

杨广开凿的隋唐大运河,全长2700公里,以洛阳为中心,北抵北京,南到余杭(今杭州)。

大运河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将黄河、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连在一起,成为了当时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隋唐大运河,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宝贵遗产!

大运河对杨广的意义

开凿大运河,虽然对促进了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其到了莫大的作用,给杨广却并没有带来太多的正面意义。

首先,在财政方面,杨广用光了他老爸隋文帝几十年所积攒下来的财富,可谓投入巨大。

其次,动用了大量人员,从中央到地方,尤其是老百姓。每次一召一百万人民,男的没了召女的,民心惶惶。

据《开河记》记载:

“诏发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者至,如有隐匿者斩三族。”

在开凿大运河的过程中,大量民工死在工地上,千百万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下寨之处,死尸满野”!

而且,过度的巡游也给杨广带来了多重负面影响。

隋炀帝先后巡游了三次,为了巡游,又费了大量的民力,造大船。之后,隋炀帝率领着皇后妃嫔、文武百官、僧尼道士和大批兵士,乘着龙舟游江南,大张旗鼓,大讲排场。

劳民伤财过甚,民怨四起!

隋炀帝开运河,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灾难,也给自己带来了灾难。

当各种阶级矛盾加重,隋末农民战争爆发,618年,杨广被叛军缢杀。

三少说:

大规模地开凿大运河,对于当时的杨广来说,条件不成熟。

如此地劳命伤财,对百姓来说不是件好事。反而使天下人都痛恨之,巴不得杨广早点死,隋朝早点亡。

最佳贡献者
2

杨广是不是昏君?如果单从过程或结果来看,答案也许不太一样。

从结果来看,他实至名归:在位十来年,把父亲杨坚积累的财富、威望、实力挥霍一尽,开皇之治期间强盛到极致的隋朝,突然间崩了盘;无数百姓在战乱中死去,全国人口减少了几乎2/3,杨氏家族自身也几乎被屠戮殆尽。这样的杨广,可谓不仁不义、不慈不孝,说他是昏君都算客气了。

但从过程来看,好像完全又是另一种答案:他经营西域、营造东都、修补长城、开掘运河、远征高句丽......从客观上而言,这些举措都没什么毛病,甚至谈得上雄才伟略之举,类似的项目,之前的王朝、后世的唐朝,或多或少都这么干过。

杨广的问题,就在于把事情看得过于简单了。用错误的方式,去做了正确的事情;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却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修运河的必要性:强盛的隋王朝,面临巨大的交通运输压力

我们常说,隋朝跟秦朝类似,是一个结束了分裂、开创全新纪元的王朝。从五胡十六国直到南北朝的近三百年,南北之间、甚至北方的东西部分之间,经济、社会发展都是割裂开来的,而隋朝要整合各个地区,必然会面临新的难题。

众所周知,先秦及两汉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是关中及黄河流域。而到了东汉末年,众多躲避战乱的中原人士纷纷逃往相对安逸的江南地区(比如诸葛亮);到了三国鼎立时期,在东吴政权的经营下,江南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而随着西晋的灭亡,五胡据中原、衣冠南渡,中国古代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中原地区熟练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完善的生产组织方式都随之南下。充沛的雨量、温热的气候,大量闲置的肥沃土地得到了开垦,加上土断政策的推行(侨户和土著统一标准负担国家的赋役),到了南北朝时期,虽然屡屡遭受战火,但西起益州、东到江淮/三吴,南方整体经济富庶、农业发达,“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以此为基础,加上便利的水上交通条件,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飞速的进步。

北方则有些不同,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原战乱频繁,政权剧烈更迭,人口大量减少,对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大破坏。比如在后赵灭亡时,曾经出现了“中原大乱,因以饥疫,人相食,无复耕者”的恐怖局面。

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方政坛相对稳定,孝文帝改革后,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而在北齐北周对峙期间,双方都积极发展生产,劝课农桑、实行均田制,虽然战争频发,但经济整体上未受大的影响。

因此,当隋朝建立时,杨坚面临的基础还是不错的,其后他更是励精图治、厉行节约,隋王朝的实力进一步提升。公元589年的灭陈之战,由于措施得当,对社会的破坏极为有限。这也是在战争结束后,杨坚敢于大笔一挥,宣布对江南地区免除十年赋税、徭役的底气所在。

其后的隋王朝,社会发展欣欣向荣,公元597年,出现了“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的繁盛局面,史称“开皇之治”。但是,繁荣的表象下,隐藏着三大难题:



其一,关中形胜之地,秦朝、西汉以及北周、隋朝,都将其视为起家的大本营。经过数百年的经营,这里人口众多,土地被充分开发,加上隋朝时期承平日久、人口暴增,出现了“地少而人众,衣食不给”的局面。加上这里是朝廷所在地,大量的军队、官员聚集,所需的物资自然倍增。

为了缓解这一情况,杨坚、杨广父子先后推行均田制,但仍旧僧多粥少。因此,那时的关中地区,需要中原、江南向其输血才能维持正常运营。

其二,关中及中原自然灾害频繁。开皇年间,关中多次出现大旱,老百姓甚至不得不吃豆屑、糟糠为食。杨坚竭力应对,一方面输送物资,另一方面率领灾民前去洛阳一线“就食”(要饭)。

而中原的情况也不太妙,黄河固然是母亲河,但在那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其威力很难被人为控制;历朝历代,黄河流域的洪涝灾害都是统治者面临的巨大难题,“频岁大水,州郡多遇沉溺”,北朝时期,这种记载时常见诸史书。

其三,隋朝统治集团出自关中,中原地区(崤山以东)原为北齐辖区,江南则更是与北方分治数百年。武力上的统一固然不容易,管理上整合、心理上的认同更需要花不少功夫。比如在灭陈之后,隋朝在江南推行苏威的“五教”(隋朝刑律),让原本松松垮垮的江南百姓不胜其烦,竟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

综上,无论是缓解关中的物质需求压力,还是应对自然灾害的客观需要,甚至是如何有效统治庞大的国土,都迫切需要隋王朝提升人员、物资的运输能力。

那我们看看杨坚、杨广是怎么应对的。

杨家父子的不同应对:杨坚循序渐进、杨广开出一剂猛药

《隋书·食货》记载,面对关中地区巨大的物资压力,杨坚曾召集朝廷开会讨论。有人提出了向其他地区移民的建议,但最终不了了之。

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关中是隋朝统治集团的家底所在,他们怎会愿意削弱自我实力?加上老百姓乡土观念根深蒂固,推行起来必定困难重重。

因此,杨坚的办法主要有两个:

其一,加大运力。公元583年,杨坚向各州招募百姓往关中运米,不过他的办法不是强迫,而是立下重赏鼓励:“能于洛阳运米四十石,经砥柱之险,达于常平者,免其征戍”。凡是能把40石米运到常平仓的,免除当年的兵役。这样一来,老百姓自然干劲十足。但是,其后怎么把粮食运到关中,又是一个难题。

长安之所以在过去千年成为战略要地,周边发达的水系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之一,东边的渭水,更是一支通往中原的大动脉。但到了隋朝时,多年的泥沙沉积,渭水的河底深浅不一,压根没法行船。

因此,在第二年,杨坚命令宇文恺自长安城西北引渭水,然后往东沿着汉代的漕渠遗址开挖了广通渠,抵达潼关,与黄河相连接,从此让关中至中原一线的运力得到极大提升。

其二,设立粮仓。

首先,为了解决关中地区的肚子危机,杨坚先后设立了黎阳仓、河阳仓、常平仓、广通仓,这些粮仓都设在水路沿线。

为了应对关中之外地区的同类问题,公元585年,杨坚下令在各郡县设立“义仓”,每年秋季丰收之日,每家每户按贫富情况向当地政府交纳粮食,朝廷安排专人监督,每户最多不超过1石。当面临灾年时,则开仓赈济。

这样一来,每个地区都有保底的赈灾粮,后来中原连年遭受大面积洪灾,杨坚立即命令各地开仓放粮,并派朝廷官员前去监察。“困乏者,开仓赈给......遭水之处,租调皆免。”实在没有余粮的,政府救济;遭受水灾的地区,免去当年所有税负。

因此,在开皇年间,隋王朝虽然屡屡遭受自然灾害,但储备充裕、朝廷应对有条不紊,人口逐渐增长,近20年间增加了一倍。

当然,这只是暂时缓解了难题而已。怎么更有效率的把富饶江南的物资运往北方、关中?怎么强化对广袤中原、江南地区的控制?如何加强向北部边疆的人员、物资输送能力?这是后续隋朝皇帝的任务。

对于上述问题,聪明的杨广显然是个明白人。与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的父亲杨坚不同,年轻气盛的他比较生猛。

他即位的第二年,命令杨素、宇文恺修葺早已荒废的洛阳,命名为东京(后改名东都)。服役的劳工多达200万人,建成之后,从附近地区强行迁徙富商大贾、寻常百姓入居其中。

对于这一大张旗鼓举动的目的,杨广在诏书中的解释是:“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南服遐远,东夏殷大,因机顺动,今也其时”。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洛阳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从古至今都是天下重镇,往北可以连通中原,往南能够联动江南。如今我朝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营造洛阳、正当其时啊!

他说的都是大实话。早在先秦的周王朝时期,周公认为“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都城的位置必须选择在天下的中央,天子要从天下的中央地区,治理天下所有的民众,由此将洛邑立为京师。

隋王朝作为重新统一了天下的大一统王朝,当以治理全天下为己任,因此,重新营造洛阳,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这甚至也体现出杨广宏大的政治格局。

但这只是他的第一步。古时运力最大的方式,当然是水路。就在东京营造完毕之后的同年,他立即着手开挖规模超出所有人想象的运河系统:

从洛阳出发,抵达与东边的山阳,连通了黄河与淮河,渠宽40多步,沿岸修好驰道、种满柳树,格局之宏伟,即使时至今日,略加脑补,仍让人叹为观止。这就是通济渠,从此,富饶的淮河流域与中原之间的水路被打通,隋王朝的战略运输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但这并不是杨广的终点。第二年,他在洛阳东南修建洛口仓,方圆20多里地,设置3000座粮窖,每窖存量8000石。同年底,在洛阳北修建了回洛仓,容量为洛口仓的1/10。(这两大粮仓,在后来成了瓦岗军的最大核心竞争力)

紧接下来的五年内,杨广紧锣密鼓,先后下令疏通连通山阳与扬州的邗沟(山阳渎)、连通洛阳与涿郡(今北京)的永济渠、疏通拓宽连接扬州与杭州的江南河。

从此,以洛阳为中心,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从北到南的水路运输主干道都被连接起来,长达2700余公里。位居中心的洛阳,水陆交通更加四通八达,成为天下集散中心;南方的物资从此可以迅速抵达关中及中原,从此之后,中国的大一统王朝东西南北彻底被连为一体,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彻底焕然一新。

因此,用“开天辟地的伟大工程”来形容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一点都不夸张。就像史学界认为的那样,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但帝王的丰功伟绩,往往伴随着百姓的血泪。

修建运河的浩大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撑,工程量最大的通济渠、永济渠,每次征发的民工都超过了百万人。更为夸张的是,在修建永济渠时,还出现了“丁男不供,始役妇人”的情况。

在这些工程进行的同时,隋炀帝还紧锣密鼓的开展了修长城、建江都、造龙舟的大动作,每次动员的百姓数量都以数十万计。由于工期紧、任务重,加上官员督促严苛,大量百姓死于非命。

比如,在公元605年的通济渠建成后,杨广又派人修建上万艘龙舟,疲于奔命的劳工大量死亡:“役丁死者什四五”,四五成的工人死去,朝廷用来运输尸体的车辆前后络绎不绝“相望于道”。

换作其他王朝,这种情况下早就民不聊生、揭竿而起了。但隋王朝的基础实在过于雄厚,经历了这么多夸张的工程之后,竟然还撑得住。

如果隋炀帝就此收手,也许他可能会成为一位有为之君。但是,在野心、抱负的趋势下,他并没有收住脚步。

把隋王朝彻底推向毁灭的,是接下来的三次远征高句丽。

公元611年,有鉴于东北小国高句丽的潜在威胁,隋炀帝组织起了百万大军(实数),配备的劳工更是多达200万人,天文数字般的人员征发、物资准备工作,几乎将老百姓榨干,以至于出现了“百姓穷困,财力俱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的悲惨局面,老百姓财、力都被压榨殆尽,几乎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不得不开始大规模落草为寇;

同时,在杨坚期间屡次爆发的自然灾害再度来袭,同年有30多个郡发生了严重的洪灾。双重危机下,大量饥民蜂拥而起;而自我感觉良好的杨广,要么无法掌握真实信息,要么下达的命令无法得到执行,只能坐视全国各地的起义与骚乱愈演愈烈。甚至他还在第一次远征失败后,接连发起了第二、三次军事行动,对于当时的局面而言无异于火上浇油,最终不得不迎来国破身死的结局。

因此,我们可以说,杨广是中国历史上是奇特的皇帝。从结果而言,他配得上昏君之名;但他绝顶聪明,所推行的各项政策(均田令、科举制)都符合时代需求,主导的各大工程,从客观上而言,都极其契合时代需求,并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但他的问题就在于操之过急,无视民间的承受力,纯粹按照自己的意志,迫不及待的在近十年中,推行别的朝代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敢落实的项目,最终把百姓逼上了绝路,也把自己的王朝、自己的身家性命推向了深渊。

他就像个庸医,虽然准确诊断出王朝的毛病,但给出的药方却用力过猛,超出了正常剂量的数倍,以至于毒死了自己。

后来,临死前的杨广,曾经清醒的反省:“我实负百姓......”,只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3

杨广并非昏君,说残暴犹可信。由于他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性情,导致他在做事的时候不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不体恤民情,在短时间内修建起庞大的工程,并多次发动战争,给百姓带来很大灾难。

“隋炀帝”中的“炀”有“好色远礼”、“逆天虐民”等意思,史籍说他“杀君父”、“杀兄弟”、“骄淫无度”、“虐民已极、怨深盗起”、“好大喜功”最终将江山断送,远超“商纣王”之恶。然而历史是由胜利一方书写的,所以加进去一些贬低之词犹可理解,可是杨广真的如此不堪吗?

我们不妨从史书中加以印证,据《隋书》中《后妃传》记载隋炀帝虽然好色,但与正宫萧皇后仍然相守终生,未曾有非礼之事。书中记载“帝每游幸,后未尝不随从”。说他“荒淫”并不公平。

在史学家笔下开凿运河是隋炀帝最大的罪过,可是运河并不只是皇帝游幸之用。运河开凿成功可以加强北方军事防务、沟通南北通渠,为各民族融合、通商、下层百姓就业、城市形成、发展建立都有着重要意义。中国绝大部分有名的发达古城都坐落在运河两岸,这条人工河是隋以后中国的命脉,而这一切始于隋炀帝。只是隋炀帝为后世建立的历史功绩史学家从不谈论。

隋炀帝错误就在于没有从国情实际出发,贪大喜功,急于求成,短时间完成如此浩大规模工程,劳民伤财,致使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与秦始皇修建“阿房宫、修陵墓”比起,和修建长城一样,有其现实意义和长远利益,可以说对后世功不可没。

公元605年,隋炀帝即位第一年就征发百万士兵和夫役,修造通济渠,同年又改造邗沟。三年后,又征发百万河北民工开凿永济渠,又过两年沟通长江河。仅用五年时间,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长达5000多里。修建运河同时,还在两岸修御道,种杨柳树,修建离宫40多处。沿运河还修建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储粮之所。可见工程规模非常浩大,工期非常短,确实给百姓带来无法承受的负担。说隋炀帝残暴并不为过,因为他没有体恤民情,劳民伤财。在自己刚刚即位,国力并没有稳固的情况下,贪功冒进,也为自己的江山社稷带来覆灭之灾。

同时隋炀帝杨广还创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为选拔下层优秀知识精英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这从“任人唯贤”,重才学而不重门第来说,具有相当大的社会进步。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恢复了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

总的来说,隋炀帝营造了东都洛阳、开凿了大运河、创立科举制度,对后世繁荣有着积极的深远意义,所以说他昏庸有失公允。他并没有预料到会给自己的江山社稷带来灭顶之灾,他的深谋远虑只是为后世帝王做了嫁衣,而自己落了个昏庸、残暴之名。

4

杨广不是死都要将大运河修好,而是修大运河是导致杨广身死的一个原因。

杨广可能是因为登基前装了一二十年,压抑的太久,等他登基了,再也没人压制他了,他内心的欲望出现报复性膨胀。荒淫无道,残暴不仁的本性变本加厉的暴发。吃喝住行全部都追求最好的。多次出巡,走到哪,行宫修到哪,极尽奢华。造龙舟,游江都,所经州县,五百里内都要贡献食物,上供不到位的,还要受到责罚,从此地方争相进贡最好的食物,皇帝吃不完,离开后也只能就地掩埋,挥霍浪费的情况十分严重。

贺若弼与高颎、宇文弼等人私下议论,认为隋炀帝太过奢侈,很是忧虑,结果被人上奏隋炀帝。杨广认为他们这是诽谤朝政,将他们三人全杀了。最后杨广身边全剩些佞臣,导致身死国灭。

隋炀帝的骄奢淫逸,亲小人,远贤臣,体现了他的昏,即使开创了科举制度,就像个烧火棍似的,在他手上并没有起到选拔人才,维护统治的作用。

隋炀帝建造洛阳城,修大运河和长城,大兴土木,常年对外征战又体现了他的暴。他对于任何土木项目,都有严格的工期限制。榆林以东修长城,据说工期只有二十天。在紧张的工期之下,每次工程不得不征上百万民夫,没日没夜的干,干慢了督工的鞭子就来了。结果经常造成死伤过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

隋炀帝是不折不扣的昏君,暴君。

隋炀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舍本逐末,不以民为本,反而毫无体恤百姓之心,置百姓于恐怖暴政之下。好高骛远,不考虑实际国力,去干不符合民意的事情,导致民愤四起,各地暴发起义。隋炀帝治国无能,面对起义无能为力,也无心改过,反而变本加厉,挑选江淮民间美女充实后宫,每日酒色取乐。最后连国家都守不住。

在如今国泰民安的年代,每看新闻中,因自然灾害死亡几十人,我们都感到无比的悲痛,可惜。而隋炀帝治下,因为人祸,动辄死亡几百万人。这都是活生生的人命,不是几百万只蚂蚁。死了的人也就死了,活着的人也处于身心痛苦之中,想想都令人不寒而栗。

真正的明君,就当像李世民一样,以民为本。君王是舟,百姓是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隋炀帝不修运河,后世几百年难道就不能繁荣了吗?杨广不修,运河也迟早会修起来的。在我眼中,杨广连刘禅都比不上。同样是亡国之君,刘禅更能够体恤百姓。我很庆幸没有生活在隋炀帝年代,否则我可能还没明白为什么而生就已经变成白骨了。

作为百姓,去为杨广喊冤,是最可笑的事情。都把自己当上帝,讲客观,问题是这世上有上帝吗?上帝会帮忙抵御外族入侵吗?我不希望未来会出现第二个杨广。隋时杨广导致内乱,有李世民收拾残局,阻止外族入侵。未来若再有杨广之辈导致内乱,那就给了对中国虎视眈眈的外国可乘之机。

5

在这里首先声明一点,杨广并不是昏君,我们都知道杨广是暴君,但不是昏君。杨广也不是宁死也要修完大运河。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子,根据古时“立长不立幼”的原则,杨广不能封为太子。而只有杨勇才可能当太子,杨广是个有野心之人,岂能容忍其兄杨勇当太子呢?

他要想当太子,必须取得他爸妈的信任。于是杨广伪装自己,装成孝顺、节俭、低调的样子。他父母亲杨坚与独孤皇后,看到他这么节俭、孝顺,而杨勇个性使然,天天寻欢作乐,冷落太子妃,独孤皇后有废太子的想法。

在杨广推波助澜下,杨广顺利登上太子之位。接下来他要继承皇位,迫不及待想登帝位,逼宫老爹退位。杨广顺利登基,隋朝的最后的一位皇帝。

杨广称帝并不是昏君,历史上有功之人。他修建了大运河,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他建立科举制度,修改律法,颁布大业律,对后世产生着深远影响。在军事上征匈奴、抗高丽。

为什么说他这么短时间灭亡?原因在于:他好大喜功,急于建立功业,穷兵默武,连年征战,搞得民不聊生,他的步子迈得太大,终究会翻车。不知大家怎么看待杨广

6

这里首先表达一个观点。我认为杨广并不是宁死都要修好大运河,而是作为众多劳民伤财项目之一的大运河进一步消耗了民力,导致民怨更加沸腾,社会更加动荡,从而加速了他本人以及隋王朝的灭亡。

另外,杨广一开始并不是一个昏君,但他一直是个暴君。

一 心机Boy杨广

《隋书》卷三 帝纪第三:高祖密令善相者来和遍视诸子,和曰:"晋王眉上双骨隆起,贵不可言。"既而高祖幸上所居第,见乐器弦多断绝,又有尘埃,若不用者,以为不好声妓,善之。上尤自矫饰,当时称为仁孝。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这句当今俗语在杨广那儿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杨广是富二代,官二代。刚出生,还是北周的天下,就承袭了父亲杨坚的雁门郡公。隋朝建立后,封为晋王,年仅13岁。按理说,这条件,换一般人,高贵富足的咸鱼生活舒坦的很。但是他不想混日子,他有着各种雄心抱负,要不受顾忌的去实践,那就得接手皇位,所以他除了给爹妈大臣留好印象,还要干掉大哥杨勇!

这不,文帝杨坚私底下让看相的给众位皇子看相,杨广伪装独到,被赞赏。于是文帝亲自到他府上,只见落满灰尘且断了弦的乐器,文帝心悦而去。

太子杨勇性情率真,也不会装。所以他的两个行为直接导致了父皇母后双双的不满。他给自己的铠甲修饰花纹,崇俭的文帝见了就认为此举会带来奢靡之风;他也宠幸很多小妾,导致母亲独孤皇后的不满,恰恰此时,太子妃又突然死了,独孤皇后就更认为是太子宠爱的小妾害死了太子妃,因而对他更加不满。

杨广听闻此事后,收紧尾巴求个好印象。小妾只按规格凑个数量,但即便如此,他也只跟萧妃生活在一起以示专一。杨广每次进朝,车架简约朴素,对朝臣毕恭毕敬,而后抓住杨勇的把柄就火上浇油,太子之位顺利到手。

二 昏君≠暴君

蒙曼:“隋炀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业,没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所以才会有‘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是血模糊’的说法。……,在这第三时期,他已经不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也不想履行什么责任了,只是浑浑噩噩地混日子,所叫昏君。”

这一点我很认同蒙曼教授的观点。看看杨广为夺位做的那些虚假的掩饰,耗费的心机。从大角度看,他这个人为做成一件事不择手段,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是一个真真实实的有梦想的Boy,最多说他人品不咋地,但是办事能力挺强。

再看他继位之后做的事儿。

政治上,改革官制,颁布“大业律”,“营建东都”;经济上整修沟通大运河;文化上首建进士科,典定科举制度,尊崇儒教,收藏书籍;军事上,攻灭吐谷【yù】浑,讨伐占城(今越南境内),征讨契丹,攻伐琉球,三征高句【gōu】丽【lí】

看这样的履历表,可以说他穷兵黩武,但绝不能说他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但为什么说他后来逐渐变的昏庸了呢?

我认为就是他刚上位的时候自觉意气风发,急功近利,滥用民力。在脱离实际的情况下实践众多抱负,导致民怨沸腾,朝政不稳,由此,不仅很多抱负没有实现,反而陷入了一个又一个的烂摊子。多重打击和压力使他开始变的浑浑噩噩无所谓。

三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贯通大运河

唐·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我在小标题上用的是“贯通”二字,原因在于,隋朝时期,已经有前人开凿的大大小小的运河基础,而隋炀帝将它扩大沟通了,不过仍然是一项大工程。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春秋是个战乱的时代,开凿大运河自然也是为了方便战争。但是到了隋朝,沟通南北运河的主要目的在于政治和经济方面,因为此时的大隋是大一统王朝,不需要如春秋那般的征战!

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门阀势力相当的强横,比如魏晋时期的司马家族,王氏家族等等,都是强到可以对抗皇权的存在。这些门阀世族主要盘踞在江南,那么隋王朝为了巩固统治,沟通运河相当有必要。

经济上,中国古代历史很长一段时期,经济重心都处于北方,随着汉末东吴开发江南,到后来,北朝分裂战乱,南朝相对稳定统一,所带来的影响就是北方的资源生产力大多都来到了南方,极大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也随之难移。但是隋朝建都长安,无论是为了便于首都官员民众吃饭,还是促进全国资源的整合,都需要开凿沟通运河。

隋炀帝时期一共开凿沟通了4段,分别是:

永济渠: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

通济渠:从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长约1000公里,沟通黄河与淮河

扩张永济渠:连通隋文帝开皇三年开凿的广通渠,并疏通改造邗沟

江南运河: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

至此,洛阳与相距1700公里河道的杭州可以直接通行船舶。

这事儿的确利在千秋,可在当时连年征战穷兵黩武的环境下,人民已不堪其重,当时的人们理所应当的视其为暴君暴政。

(现今大运河杭州段)

结语

前朝的正史都是后朝修的,亡国之君肯定有他为人,行政的不当之处,但后继者为了彰显自己的正义,在黑料上添油加醋也是必不可少的。杨广有一颗雄心,而最终的失败只能说明他用错了方法,走错了路!


寻历史魅力,乐当下之人,我是“史海浮沉假行僧”,感谢阅读,感兴趣别忘了关注交流哟~

7

大家好,我是塘主,很高兴为大家答疑解惑。

说起杨广,许多人都会想起这些词语:荒淫无道,残暴不仁,昏君。在我看来,并非如此,他是一个有大格局的皇帝,为何这么说呢?


坚持修大运河。

大运河的成功修建,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时的人们眼光太过于狭窄,只知道修建大运河会劳民伤财,当时做什么大事不需要劳民伤财呢?现在我们暂且不论杨广的是非功过,我们就来谈谈他为何要坚持修建大运河?


加强中央和地方的联系,有效的控制江南地区。

隋朝之前,中国南北方一直处于一种南北相望的尴尬位置,并没有一条路可以快速直达江南的路径,朝廷很难做到对江南地区的控制,杨广他就想到了这个问题,这也是杨广坚持修建大运河的最重要的原因。

促进南北贸易未来和经济的发展,南粮北调。

当时的大隋朝,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财力,需要充足的经济来源,才能满足大隋朝建设和发展的需求,江南历来都是富饶之地,经济富庶,更有鱼米之乡的称号。所以江南的命脉必须牢牢的掌握在朝廷的手里。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看法,你还有别的看法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点击关注了解更多历史知识。

8

杨广在当时可说是暴君,但这个暴君给大隋朝掘了坟墓,挖掘的大运河却养活了以后上千年的不知道多少人口。

就像我们骂秦始皇残暴,但他统一了中国,南方开拓了疆域,北方抗击了匈奴,修的万里长城虽然被骂,但是你们依然自豪的说这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目前还收着门票,创造着经济效益。

9

这个话题不严谨

杨广想修大运河的不代表他是昏君,但修建大运河却是加速了隋朝的奔溃

历史上定义的昏君,对一些君主的贬称,通常历史看来,昏君们都是有不同的行为,但是又同样的故事,而结局也差不多。都是昏庸不明、有些更是荒淫无道,对国家毫无建设,对于民众更是犯下了多种的罪行。 在历史上比较明确的秦二世、汉成帝刘骜、晋惠帝司马衷、北齐的高湛、高纬都是昏君的代表人物。

可是提到隋炀帝杨广,我们查阅资源发现,他并不在昏君的行列之中,对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在“头条百科”中搜索昏君,就能发现他不在其列。

杨广只可以说他荒淫但是他并不昏庸,其实历史上后宫女人许多的皇帝也不少,比如唐玄宗,汉武帝,曹操,朱棣那个后宫不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三千佳丽。所以这点看来,隋炀帝在众多皇帝之中,也只是算比较出格的一个。

那么为何隋炀帝会被后世误认为是个与商纣王一样的昏君呢?有三点至关重要。

第一点,隋炀帝二世而亡,通常亡国的君主,后世对他也没啥好的评价

第二点,唐朝得位不正,强了自己亲戚家得江山,当然需要修改史料,来掩饰自己的污点。

第三点,对于关陇集团,尽力要解释自己推翻隋朝历史的正义性

隋末乱世,明面上是农民起义,其实核心是关陇集团的趁机发难,最后在众多派系之中,李渊最后获得了大家的支持,成功建立了唐朝。而特别是李世民,因为自己又玄武门之变,在逼迫自己老爸李渊退位以后,大量的修改史书,当然也同时让李家推翻隋朝找到了合法性和合理性。可以说,只有让杨广也有多昏庸说昏庸,有多少坏事说多少出来,那么李家造反才会有基石,关陇集团才找到借口,为自己解释。

真正历史上的杨广,虽然不是雄才大略,但是眼光独到,他考虑深远的做了许多的大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中国。

杨广做了几件大事

最重要的几件事,开拓了科举大门,让寒门世子有了一展抱负的机会,征伐高句丽、修建大运河。

由于功过都许多,让杨广成为了历史上非常有争议的皇帝,对社稷有功,可惜无道,滥用民力,最后导致唯一一个于千秋有功,于现世无益的帝王。


是什么原因让杨广铁了心,要搞大运河,是什么让他饱受煎熬呢?

一,尽快打通南北经济的链接,南方经济发展非常迅猛,可是北方经济在长期战争的严重打击。南北经济差异,可是洛阳是国都,杨广发现了政治和经济重心已经严重分离。就像通过大运河,有效的控制南北经济,让两边能够互通。因为隋是晋朝以后,第一个南北大一统的国家,在当时的条件下,提出修建大运河确实是正确的选择。


第二,为了更好的控制南方士族,因为我们知道到了唐一代,南方的士族依然强大,而新统一的大一统帝国,需要面对的就是如何解决这些旧势力反判,为了更有效的控制和征伐,建立一条高速公路是急需要做的,而最快的就是水路,不但能够为北方提供资源,还能快速的南下打击割据势力,形成威胁力。


第三:通过控制南方士族来对抗关陇集团,从而让两方互相对持,杨广这一点才是大运河的真正出发点,因为当时的门阀世家已经非常强大了,要对抗,只有控制新的势力,参与进来。


历史上大运河的贡献

事实上,开凿运河并不是杨广才开始,在秦始皇时期,已经有开运河的记载。可是同一时期,开凿如此多,联通南北的大运河,杨广首先发现了南北大运河的重要性。

在杨广之前,历代帝王业开发了不少的运河。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运河都是规模小,分散不统一。

在公元605年,杨广发掘的大运河,该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打通了全国的,任督二脉北至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将全国重要的城市经过了大运河的链接,让隋朝可以在漕运中快速灵活的运送物资和军队。

而这条的大运河,可以说造福了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朝,形成了后世的中国漕运系统,让更多的北方民族可以吃到了南方大米,让北方的更多物产运到了南方,并且在多次的统一战争中,贡献颇大。

不但是全中国的一个伟大遗产,也是全世界的宝贵遗产!


杨广开凿大运河为何反而身死国灭

大运河的总体规划和修建,虽然对后来的南北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融合和促进功效,可是在当时人看来,杨广这个做法重点是劳民和伤财。

首先,在国家税收方面,杨广的三大征,还有开大运河,消耗了不少隋文帝留下的家底。

其次,由于修建大运河,导致需要的劳工过于巨大,并且当时没有一定的方案如何开展运河的挖掘,拉的壮丁和劳动力太多,让许多地方都基本十室九空,更重要的十劳工没有得到保障,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胁,吃不饱穿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会不官逼民反呢,当然也为了爆发农民起义提供了温床。

第三,多次的南巡给杨广带来了昏庸的评价。修建好大运河以后,他花了巨大的代价营建造许多的大型船只。还带上自己的后宫和军队文武官员、和大批士兵乘舟游江南,对于这种举措,岸边的老百姓怎么想,难道我建造的大运河,就是给你来游玩的?



修建大运河劳民伤财,隋朝的全国上下民怨无处不在!由此快速的激化了社会的矛盾,最后隋朝爆发了农民起义。在618年的一次南巡中,杨广最后众叛亲离,被自己的军队绞死。

@静心匠道点评

隋炀帝并不算昏君,只是过于急进,想建立一个比老爸更富丽堂皇的隋朝,可是由于自身的原因和局促失当,虽然开挖了大运河利于千秋万代,可是对于当时的隋朝人民看来

,只是让他们过上颠沛流离的苦日子,并且加上年年的征战,都不是老百姓们希望的安稳日子,最后导致了大家揭竿而起,门阀世家的纷纷倒戈,自己身死的下场。可是这样并不能阻碍大运河,对于中国还是具有非常的大意义

10

“秦做嫁衣汉来穿,唐抢隋功三百年”,说杨广是昏君,真的是千古奇冤啊!拨开历史迷雾,还原历史真相,不说杨广是千古一帝,最起码杨广也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帝王,说杨广是昏君,那简直就是对盛唐的最大侮辱!

要知道,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就是建立在隋朝杨广打下的基础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果不是隋炀帝统一了三国以来的四分五裂,唐朝能不能统一全国还是未知数。即便李世民能够统一全国,估计耗费的人力物力,会把李世民的大唐家底彻底掏空!

像开通大运河这样的历史功绩,后世数千年以来,都在享受隋炀帝带来的便利,可以说,如果没有京杭大运河运来南方的粮食,北方的粮食根本养不起盛唐的数百万人口。

又比如,隋炀帝首开科举考试,天下优秀读书人全部为朝廷所用,隋炀帝还没有来得及享受这一千古功绩,便亡了国,后来唐朝继承了隋朝的这一科举制度壮举,科举制度为唐朝的发展壮大,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即便是最让人诟病,最被人批评的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虽然没有彻底消灭高句丽,但是将高句丽在东北建立的据点清扫一空,将高句丽彻底压缩在小小的朝鲜半岛,更让高句丽数千年来,都对中原王朝心存敬畏!

当然由于受到历史时空的局限性,虽然隋炀帝杨广也好大喜功,性格过激,但是杨广这样有做为的帝王,绝对不能扣上什么昏君的帽子。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