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间形象中的狄仁杰是个刑狱高手,其实狄仁杰最大的贡献在他晚年复相后,成功劝说武则天归政李氏,并为“后武周时代”储备了大量人才。

狄仁杰没有显赫的家世,他以科举之路,一步步从基层打拼出来。六十岁之前,狄仁杰大多在地方任职,做过判佐、法曹、刺史、巡抚等官职。“神探”的大名,就是在那段时间流传出来的。

狄仁杰为官,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到哪儿都能赢得非常好的官声。在当豫州刺史期间,宰相张光辅领兵前往豫州平定李贞叛乱,结果张光辅纵兵劫掠。狄仁杰不顾政治前途,怒斥张光辅平定了一个李贞,却制造了一万个李贞,他当面指斥说:

“明公董戎三十万,平一乱臣,不戢兵锋,纵其暴横,无罪之人,肝脑涂地,此非万贞何耶?且凶威协从,势难自固,及天兵暂临,乘城归顺者万计,绳坠四面成蹊。公奈何纵邀功之人,杀归降之众?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如得尚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

意思是你平了一个乱臣,自己其实比李贞还要祸国殃民,你已经搞得民怨沸腾,我只恨手上没有尚方宝剑,否则一定砍下你的头!

为了百姓,跟顶头上司这么说话,扒扒史书,还真罕见!结果张光辅回朝后,一份弹劾书,将狄仁杰贬到偏远的复州。

从以上经历,我们大致就可以勾勒出狄仁杰的基本形象:一是为人耿直,不畏权贵;二是心里装着老百姓,装着天下大义;三是忠贞奉公,没有私心;四是个人能力出众,勤于政事,造福一方。

重点说一说狄仁杰复相后,做的两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第一件事是说服武则天归政李氏。

武则天代唐立周后,关于继承人的问题,纠缠了将近十年之久。朝中大臣,分成了明显的“挺李派”和“挺武派”两大派系,两派的政治斗争相当激烈,相当残酷,十年间,无数大臣因此延伸的政治事件而丧生。

通常认为,母子之情肯定要大于姑侄之情,况且武则天与娘家兄弟关系不好,几个哥哥被她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太子候选人武承嗣和武三思就是被从流放地赦免回来的。

但是武则天不这么想,她有一块心病:皇位是从儿子手上抢过来的,假如再还给儿子,总有一种得位不正的感觉。

所以,作为政治女强人,她非常忌惮大臣们谈“归政”。“归政”有拨乱反正的意思,难道我武则天是乱臣贼子?

由于这个原因,大批的朝臣丢了性命!

狄仁杰是怎么说服武则天的呢?他不谈政治,就问武则天一个古人不得不面对的,今天的人看起来有点好笑的话题:你百年之后,将来谁祭祀你?

你死了之后,谁给你烧钱化纸,谁给你送饭吃?这种事今天的人不大当回事,无非是寄托对先人哀思的一种表达方式,古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祭祀是最重要的事,祭祀不正,自己就是孤魂野鬼。对一个皇帝来说,混成这样,生前的荣耀都是空的!

狄仁杰说:“从来就没有侄子祭祀姑姑的!”是啊,按照宗法制,女人出嫁随夫,你武则天再牛,也是李家媳妇,你只能跟随丈夫,接受子孙祭祀,对武氏来说,你就是外人。外人祭祀是不符合礼仪的,祭祀也是白祭祀!

武则天心沉了下去,思绪良久,最终决定复立三儿子李显为太子,武李之争落下帷幕。

这么说太“白开水”!难道武则天自己就没想过这个问题?早在武则天登基的第二年,洛阳人王庆之纠集党羽,上表请求册立武承嗣为太子,时任夏官侍郎李昭德,杖毙王庆之。事后,李昭德对武则天说:

“自古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以亲亲言之,天皇,陛下夫也;皇嗣,陛下子也。当传之子孙为万世计。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又立承嗣,臣见天皇不来食矣。”

原来,狄仁杰无非是贩卖李昭德的版权而已!问题是,为什么后人只记得“侵权”的狄仁杰,而忘记了“原创”李昭德?武则天对李昭德的建议无动于衷,换了个人,原意复说,她就接受了?

这就是狄仁杰比李昭德的高明之处。李昭德陷于派系之争过深,早就贴上了“挺李派”的标签,在武则天的眼中,李昭德的话虽然有道理,但是屁股坐得不正,甚至意图有点恶劣。

狄仁杰则不一样,武则天视他为心腹,为股肱之臣,认为他就是自己的“贴心人”,是坐在自己一边的同伙。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尊敬,已经远远超出了君臣关系,她从来对狄仁杰不直呼其名,而是称之为“国老”。在李显复立这件事上,《新唐书》记载: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於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仁杰降拜顿首,曰:“太子归,未有知者,人言纷纷,何所信?”后然之。

这段故事,易中天先生做了一点小小的改动,他把狄仁杰的“涕下”移到了拜见李显时,又增加了武则天见状后,也泪流满面,说了句:“你不是朕的忠臣,你是大唐的忠臣!”

看了易先生的改动,我也差点泪流满面!

女强人在这一瞬间,回到了女人的属性。人性回归,什么事情就会回到本源,就能看得更清晰,所有的云雾就容易被吹开。

这就是狄仁杰的高明之处,狄仁杰难道不是跟李昭德一样,是“挺李派”吗?武则天难道看不出来吗?答案是显然的,差异究竟在哪里呢?

其实,立武还是立李,对武则天来说不可回避,她自己也在两个选项之间犹豫,所以,她本不忌讳谈这个问题。但是如果这个问题,被牵扯上对武则天的否定,那就要出大事了,掉脑袋的无一不是如此!

这就是区别!

第二件事是为“后武周时代”储备人才。

狄仁杰复相后,推荐和选拔了大量的人才,进入国家枢要。《资治通鉴》记载:

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桃李满天下,就是出自狄仁杰。其中,尤以推荐张柬之最为典型。

张柬之比狄仁杰还要大五岁,标标准准的大器晚成。狄仁杰数次推荐,武则天才将张柬之从长史,提拔为刺史。狄仁杰对武则天说:我推荐的是宰相之才,你这不算提拔,要用张柬之就要快,他已经老了!

果然,武则天提拔张柬之为相,那一年张柬之已经七十多岁了。

我们看《资治通鉴》列出来的名单,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奥妙:这些人都是神龙政变的主角!

神龙政变发生时,狄仁杰已经去世整整五年。从时间和狄仁杰对武则天的情感来说,似乎狄仁杰不大可能是这次政变的策划人,不过这其中难道就没有一点关联吗?

我认为,狄仁杰临终前,就未来政治格局,一定对张柬之有过交代。比如如何保证政权平稳过渡到李唐?比如李显的不明,及武三思和韦氏的勾结该如何防范?比如二张该如何正确利用?又比如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未来的政治价值如何发挥?等等!

很可能,张柬之、姚崇、桓彦范等人,就是在政治导师狄仁杰的布局下,组成了一个强大的政治联盟,时刻关注着帝国的每一个动向。从这个角度讲,神龙政变其实是秉承了狄仁杰的政治布局!

这就是狄仁杰的晚年,为李唐复兴所做的两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最佳贡献者
2

晚年的狄仁杰依然以恢复李唐江山为使命,所以,他继续恪尽职守,为武周帝国勤奋工作的同时,韬光养晦,坐待良机。

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依智慧死里逃生。

691年九月,62岁的狄仁杰由于自己卓越的能力与极高的政治修养第一次被任命为宰相。这个时候,武承嗣在朝廷声名鹊起、显赫一时。他预感狄仁杰将是他被立为皇嗣的障碍之一(事实也是如此),就暗中与来俊臣捏造事实、构陷狄仁杰等谋反。由于当时有规定:一经审问即承认谋反的人可以减免死罪。狄仁杰即刻认罪认罪,甘从诛戮。来俊臣大喜,得到口供后,将狄仁杰等收监,只待来日行刑。放松了警惕。

狄仁杰于狱中,把冤情写在从被子上撕下的一块帛上,塞在棉衣里,请求看守送回家。看守没起疑,把衣物交给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光远持帛向武则天诉冤。

武则天看帛后后,问来俊臣,来俊臣说:“我并没对狄仁杰等人用刑,他就承认谋反了”,武则天便派通事调查此事,来俊臣事先有所准备,这通事又惧怕来俊臣。所以,没看狄仁杰等人便回去向武则天复命了。

武则天召见狄仁杰,问他为何承认谋反。狄仁杰说:“我如果不承认造反,已经死于酷刑了。”。因此,武则天免去了狄仁杰等大臣的死罪.

2.为民请命,治理地方有功,复任宰相。

尽管真相大白,武则天还是将贬他到彭泽去担任县令。当时,彭泽遭旱,百姓掲不开锅,仁杰上折,要求朝廷赈济,救民于饥馑之中。

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武则天任命仁杰为魏州刺史以稳定局势。仁杰到职即号召与鼓励百姓返田从事稼穑。契丹部听说了此事,即引众北归,魏州无恙。

由于仁杰执政有方,心系民生,社会声望高涨。697年十月,67岁的狄仁杰又被任命为宰相,自此,仁杰成为武则天的左右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第二年,突厥骚扰河北,狄仁杰出任河北道安抚大使。面对战乱后的惨状,仁杰提出四条有力的措施,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

3.为李唐江山,犯颜直谏。

武则天考虑接班人时,想到了侄子武三思。狄仁杰不顾个人安危、当头棒喝:“我看天底下的老百姓并没有忘记唐皇室的恩德,要立太子,非李显不可。”。武则天听后很气愤,只好暂时罢议。

仁杰在武则天生病时,再谏:““姑侄与母子谁更亲?如立庐陵王,您千秋之后可以配享宗庙,有人祭祀您。我从没听说有将姑姑配享宗庙的。”!武则天恍然大悟,逐下决心立李显为太子。

4.推荐宰相,为神龙革命埋下了种子

武则天要求狄仁杰推荐人才,狄仁杰说:“荆州长史张柬之,是将相之才。”,张柬之耿直,武则天不喜欢,只调为洛州司马。过了一段时间,武则天又向狄仁杰要人才。狄仁杰说:“我荐的张柬之,你还没用呢!”。武则天说:“我已经提拔他了”,狄仁杰说:“我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最后,张柬之升为宰相。

705年,81岁的武则天病重不起,身为宰相的张柬之见时机已到,联合了桓彦范、崔玄等人,发动了神龙革命,逼武则天退位,让李显复辟了帝位。史称神龙革命!

这个时候,狄仁杰已经去世五年了。

3

狄仁杰,字怀英,是唐朝,武周时期的宰相,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是个非常忠厚,清正廉洁的官员,晚年自然依然是恪尽职守,为武周帝国的朝政勤勤恳恳,坐待良机。


狄仁杰出生于贞观四年,并州晋阳城内,其父为东宫内直郎狄知逊。父亲由于官职调动的关系常常奔波四处,狄仁杰年幼时时常跟在父亲身边,父亲的官职生涯对年幼的狄仁杰很有影响。

狄仁杰年轻的时候是靠科举做的官,虽然不是什么大官,但是他当时的政绩非常优秀,深受老百姓们的爱戴。狄仁杰的光辉时刻是在676年后,被升为大理寺丞相时期。

狄仁杰在此期间仅一年时期就审完了挤压在大理寺中的大量案件,涉及的人数多达17000多人,但是从未有冤案,迷案,从不武断,涉案者无一人伸冤,各个都是认罪伏法,心服口服。这正因此,狄仁杰不畏惧权贵,断案如神的名声就此传播开了,也使得狄仁杰的声望极高。


唐高宗时期,唐高宗非常喜爱狄仁杰。但在唐高宗死后,武则天立李旦为天子,狄仁杰的官职也跟着随之变动,被外放为宁州刺史。

担任宁州刺史时,狄仁杰根据当地的居民居住情况,把各种民族关系都处理的十分妥当,曾一度让契丹人对他很是畏惧,但是狄仁杰绝不偏向,秉公处理,也是很受当地人民敬畏。并在690年被武则天召回京城,成了宰相。这个时候狄仁杰已经六十多岁的,已经就是他的晚年时期了。

692年狄仁杰等人被人诬告谋反,后狄仁杰利用聪明才智化险为夷,才无大碍。696年契丹作乱,武则天为了稳定局势,又让敌人为魏州刺史。697年狄仁杰再为丞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授银青光禄大夫。


698年突厥南下骚扰河北,劫夺百姓达万余人,武则天又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征伐突厥,突厥杀了俘虏之后就逃跑了。狄仁杰没追上,就在当地安抚河北人民。

700年,狄仁杰进封中书令,受武则天赏赐,但是当年的九月,狄仁杰就病逝了,后来武则天追赠他为文昌右相,赐谥号文惠。

父亲由于官职调动的关系常常奔波四处,狄仁杰的晚年可以说是十分操劳。就好像大唐的一块砖,那缺往哪搬,狄仁杰并没有像其他大臣到了年纪退休颐养天年的机会,而是一生经历都奉献了朝堂百姓上,一生鞠躬尽瘁,但是结局还是不错的。

4

六十岁,对于今天大多数人来说,这已经到了即将退休的年龄了,但是对于狄仁杰来说,六十岁却正是他职业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天授二年,狄仁杰被任命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了武周政权的宰相,已经步入晚年的狄仁杰,还在为国家发光发热中。

狄仁杰画像

我们看狄仁杰的从政生涯,可以说充满了坎坷,最开始科举入仕后,从汴州判佐一步步干到了豫州刺史的职务,但是却因为政治斗争被弹劾贬官 ,最后武则天了解实情后,将狄仁杰升任宰相。

狄仁杰好不容易混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但是他的老板武则天却是个不好伺候的主,狄仁杰当了宰相还没一年再次因为被诬告而入狱 ,虽然说这次也是有惊无险,但再次证明清白的狄仁杰,并没有官复原职,反而让武承嗣惦记上了,他似乎不弄死狄仁杰就浑身不自在,好在武则天还是识人才的。

武则天画像

就这样转眼又过去了五年,狄仁杰因为抵抗契丹入侵有功,再次被拜为宰相,不久又被安排去对付突厥人,在狄仁杰的晚年时期,还在到处给武则天救火,但是维持国家稳定并不是狄仁杰晚年最主要的功绩。

武则天在公元690年篡夺了李氏江山登基称帝,之后对李氏诸王进行了肃清,毕竟在封建社会对于李氏而言,肯定不会容许外姓篡夺自己的江山,更何况这还是个女人,而武则天这边的位置也很尴尬,她是唐高宗李治的妃子,李显,李旦都是她的儿子,她建立了武氏政权,称帝的时候已经66岁了,即便有面首,也不可能在生育子嗣了。唐中宗李显画像

因此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传位给她的儿子们,她的王朝只可能延续一代,即便他活着的时能能逼自己的儿子们改性,但是武则天死了之后,肯定就管不住自己的后代了,而传位给武氏的侄儿,那么自己死后的位置就更尴尬了,充其量不过是个姑母而已。而朝中的大臣们,态度还是很明确的,还是希望武则天能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在支持李氏复位的人中,狄仁杰就是很关键的一个,当时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武承嗣都想要成为接班人,在武则天犹豫不决的时候,正是狄仁杰给武则天建议,“高宗将两个儿子托付给您,您现在却想要传位给自己的侄儿,母子关系和姑侄关系谁更亲近这是显而易见的,自古以来可从来没有听到过在太庙供奉姑母的事情啊!”也正是狄仁杰等大臣冒死进谏,最后武则天才决定将李显立为太子。

狄仁杰画像

狄仁杰担任宰相期间,给武则天推荐了张柬之,敬晖、姚崇,桓彦范等人,这些人在后来都成了大唐的名臣,张柬之,敬晖,桓彦范在神龙政变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帮助李显成功复位。也正是狄仁杰这种内不避亲,外不避仇的品格,赢得了武则天对他的信任,公元700年,狄仁杰病逝后,武则天为狄仁杰废朝三日,唐中宗复辟,唐睿宗继位,唐玄宗登基都为狄仁杰不断追封。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5

你的问题:狄仁杰的晚年如何?

我来答。


先确定一个概念,狄仁杰的晚年从何时算起?

史载,狄仁杰生于630年,首次拜相是691年,死于700年。由于他主要是受武则天赏识,与武则天是同时代的人,他的晚年,就从683年,唐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独揽朝政算起。以下,我梳理了狄仁杰的生平,算是个流水账吧。



  1. 进中央之前的狄仁杰。

狄仁杰生于630年,比武则天小六岁,可算同龄人。年轻时便才华显露,通过科举,先在地方任职时,贤名远播。676年,第一次进入中央,做大理寺丞,也就是最高法院的法官。一年之内,就把大理寺积压的陈年旧案处理干净,多达17000多件,且件件处理得当,无有冤案。狄仁杰由此获得神探之名。



狄仁杰不仅能神断冤案,还能在君权干扰办案时,聪明的抗旨力争。

《新唐书》记载:当时有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不小心误砍了昭陵的松柏,李治很生气,要处死他们。案子交给狄仁杰,回奏不可。李治大叫道:“你要让我做不孝子吗?非杀不可”。狄仁杰于是援引汉朝故事,说服了李治。


下面是原文:

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仁杰曰:"汉有盗高庙玉环,文帝欲当之族,张释之廷诤曰:’假令取长陵一抔土,何以加其法?’於是罪止弃市。於是罪止弃市。陛下之法在象魏,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

由此,李治也认识了这样的一个忠直之臣。679年,李治升狄仁杰为中央财务部副部长,加散朝大夫衔,正式进入正部级领导干部行列。



  1. 李治死后,武则天称帝前(683-690年)

683年,唐高宗李治死,武则天总览朝政。

1). 686年,狄仁杰获得外放,出任甘肃的宁州刺史。刺史一职在唐朝,是封疆大吏级别。狄仁杰在当地,力行德政,干的很棒,当地百姓刻石记其功德



2)688年,出任江南巡抚使,当时的吴越之地,各种祠堂泛滥,狄仁杰于是打破迷信。把不在册的祠堂全部毁掉,只留下大禹等四祠堂。后人对此评价不一。

《新唐书》:吴、楚俗多淫祠,仁杰一禁止,凡毁千七百房,止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而已。

3)688年9月,河南的豫州,李唐的越王叛乱。当时,由于武则天在中央专权,李唐势力危机重重。武则天调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前往协助宰相兼大元帅李光辅平叛。越王败后,狄仁杰把叛党2000多人释戒,并密奏武则天,祈不杀,改戍边可见其仁与智。一时称颂。

《新唐书》:时越王兵败,支党余二千人论死。仁杰释其械,密疏曰:"臣欲有所陈,似为逆人申理;不言,且累陛下钦恤意。表成复毁,自不能定。然此皆非本恶,诖误至此。"有诏悉谪戍边。


不仅不杀叛军,还在豫州制止宰相李光辅的官军烧杀淫掠,引起李光辅不满。后来,李光辅在武则天面前巧辞弹劾狄仁杰。狄仁杰被贬为湖北复州刺史。



  1. 武则天称帝后(690-700年)

1)690年,武则天称帝,改称大周。大批唐臣转而效忠大周,狄仁杰就是其一。可见,狄仁杰的忠义,不是死板不灵活的。他对谁是中央领导不在意,只在意能否有作为。


2)691年,鉴于狄仁杰名声在外,武则天惜才,调狄仁杰回中央,同平章事, 也就是代理宰相。这是狄仁杰第一次拜相。可是第二年,由于新朝换旧代,权力斗争激烈。狄仁杰朝中无人,被来俊臣等陷害,罢相,贬到彭泽做县令,算是保住一命。



3)696年,北方的契丹入侵,朝中无人敢去,朝廷又想起了被贬的狄仁杰,起复狄为魏州刺史,前往北方对抗契丹。狄仁杰的到来,让边疆立时安靖。武则天看在眼里。

4)697年,武则天再次把狄仁杰调回中央,这一次,正式拜狄仁杰为宰相。这一次拜相,狄仁杰已经67岁,进入暮年。

第二次拜相后的狄仁杰,干了几件值得后世品评的大事。

首先,他劝武则天立李唐后人为太子。在与武则天的对话中,《新唐书》把这几句记录下来:

“先帝寝疾,诏陛下监国。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余年,又欲以三思为后。且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於房州。



这样一来,避免了王朝更替的再一次的动乱,于民众是有好处的。

其次,狄仁杰心怀天下,苦民所苦。他认为国家长期在边疆耗费巨资打仗靖边,也没什么收益,只能徒耗民力,不如采取战略收缩,放弃周边的一些领土。取消安东都护府,扶持高句丽后人为王;北方沙漠草原,扶持可汗,统领漠北。这样,国家就不要直接管理,耗费财力,只需羁縻。

这一政策,是非功过,后人可以品评。


总结,狄仁杰才华高,会做官,会判案,会打仗,会管理地方,会管理国家。他心性仁慈,心怀天下。他态度灵活,处事高明,知所进退。他的许多政策,尤其是劝武则天战略收缩,是有其历史背景。后世人当然会有不同看法,但他心怀天下,不忍心耗费民力的态度,值得后人佩服。



流水账完了。

元芳,你怎么看?

6

狄仁杰(630年-700年),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历经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一生宦海沉浮,清正廉洁,知人善任,断案如神,铲奸除恶,帮助原本混乱的唐朝走向繁荣昌盛,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关心民生疾苦,名垂青史。

晚年的狄仁杰,既要一如既往地效忠女皇武则天,又肩负着唐室中兴的重任。他清楚地看到,徐敬业兄弟、琅邪王李冲、越王李贞先后起兵反武,但均被剿灭,告密之风盛行,周兴、来俊臣等酷吏,掌管制狱,杀戮大量李唐宗室,而武周的势力正如日中天一样强大。唐室复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唐室复兴需要一场政变,但时机并不是现在,也并不具备必不可少的条件,它需要隐而不发,韬光养晦,坐待良机。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恪尽职守,全力辅佐武则天的同时,又不遗余力促成武周政权回归,为唐室复兴做好铺垫。

非常时期,狄仁杰的晚年,注定是不同寻常的晚年。

686年,56岁的狄仁杰出任宁州刺史。当时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体察民情,抚和戎夏,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人心笃定,内外相安。

687年,擢升为工部侍郎的狄仁杰,充江南巡抚使,针对当时吴、楚多淫词的弊俗,奏请焚毁祠庙1700余所,唯留四祠,减轻了江南人民的负担。

688年,武则天授仁杰为豫州刺史,当时的豫州正值越王李贞、琅玡王李冲等“讨武”兵败之后。镇压叛乱的当朝宰相张光辅率兵30万,扩大矛盾,贪功抢掠,以查寻李贞党徒为名,四处抄家,抓捕无辜,连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5000余口。一时间冤狱甚起,受害者无数。刚刚到任的狄仁杰,看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遂一面给冤屈死囚开释刑具,一面秘奏武后。明言原案“诖误”,请求武氏“仁恤”武则天深知狄仁杰以国为重,所奏无虚,遂下诏改杀为流,全部流放丰州。

仁杰的才干与名望,逐渐得到武则天的赞赏和信任。691年九月,62岁的狄仁杰第一次被任命为宰相。狄仁杰官居宰相,参与朝政之时,也正是武承嗣显赫一时,踌躇满志之日。他认为狄仁杰将是他被立为皇嗣的障碍之一,就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狄仁杰运用自己的机智才谋,死里逃生,真相大白,武则天却不肯完全为他平反昭雪,贬他到彭泽去担任一个小小的县令。赴任当年,彭泽干旱无雨,营佃失时,百姓无粮可食,狄仁杰上奏疏要求朝廷发散赈济,免除租赋,救民于饥馑之中。

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河北震动。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刺史。狄仁杰到职后,号召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部闻之引众北归,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灾难。

狄仁杰勤政惠民,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社会声望不断提高,武则天对他越来越倚重。697年十月,67岁的狄仁杰被武则天招回朝中,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参与一系列重大决策。此时,狄仁杰已年老体衰,健康每况愈下,但他深感个人责任的重大,仍然尽心竭力,身体力行,直至鞠躬尽瘁。

698年,突厥南下骚扰河北,掳掠抢杀。任河北道安抚大使狄仁杰,面对战乱后的凋残景象,采取四条措施:

(一)、上疏请求赦免河北诸州,一无所问,使被突厥驱逼行役的无辜百姓乐于回乡生产。

(二)、散粮运以赈贫乏。

(三)、修驿路以济旋师。

(四)、严禁部下侵扰百姓,犯者必斩。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

武则天老了,想立侄子武三思为储,以继承她辛苦创下的伟业。狄仁杰犯颜直谏:“我看天底下的老百姓并没有忘记唐皇室的恩德。比如匈奴进犯边境,皇上您下令叫梁王武三思到市面上去招募勇士,梁王招了一个多月也没招满一千人。您又令庐陵王李显代替梁王武三思,庐陵王不到十天就招到了五万之众。如今要立太子,非李显不可!”武则天听后十分气愤,只得罢议。武则天病了,狄仁杰瞅准机会,再次进谏:“您若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李显是您的儿子,那么您百年之后,仍可在太庙里享受李氏后人的祭祀,这个荣耀是无穷无尽的。反过来,您若立侄儿梁王武三思为太子,可从来就没有听说过侄儿当上皇帝后,会把姑妈供奉在太庙里的,您也就没有资格再在太庙里享受后人的祭祀了。”狄仁杰的这番话说中了武则天的痛处,然而到手的李家天下又要还回去,武则天心有不甘。她嘴硬地斥责狄仁杰道:“立谁不立谁这是我家里的事,你就不要来掺和了!”狄仁杰沉着地应答道:“皇上就像是人的脑袋,而臣子们就像是人的手脚一样,本来就是不可分的,何况我还身居宰相之位,像立太子这样的大事,我敢不闻不问吗?”武则天终于感悟,派徐彦伯到房州将庐陵王李显迎回,并立他为太子。

有一次,武则天要求狄仁杰推荐将相人才,狄仁杰说:“荆州长史张柬之,是个将相之才,七十多了,但一直不得志。陛下如果重用他,他一定会感恩戴德,为陛下效力。”武则天于是将张柬之调为洛州司马。过了一段时间,武则天又要求狄仁杰推荐人才,狄仁杰说:“前荐张柬之,尚未用也。”武则天回答说:“我不是将张柬之提拔了吗?”狄仁杰说:“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于是,武则天又将张柬之调升为秋官侍郎,又过了一个时期,位升宰相,此外,狄仁杰还先后举荐了桓彦范、窦怀贞、敬晖、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武则天将他们委以重任,他们坚守道德节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700年,武则天欲造浮屠大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宫不能足,于是诏令天下僧尼日施钱以助。70岁的狄仁杰卧病在床,上疏谏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在虚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罢免了其役。后来武则天欲造大佛,预计费用数百万,狄仁杰闻讯,仍上疏谏阻才罢免这劳民伤财的工程。

705年,81岁的武则天病重,已是强弩之末,时机到了,宰相张柬之联合了桓彦范、崔玄、袁恕己、敬晖等人,发动了宫廷政变,将李显推上皇位,完成了所谓的“唐室中兴”,避免了武则天身后可能出现的政局混乱。

这段盛事,距离狄仁杰去世刚好五年。

我的晚年我做主,正是狄仁杰晚年的最好诠释。

7

狄仁杰的晚年如何?

在唐朝历史上,狄仁杰是有名的政治家。山西太原人!一生官海浮沉,但始终保持自己本色:嫉恶如仇,伸张正义,敢于谏言,政绩斐然!那么晚年时期的狄仁杰,主要是跟武则天身边的侍臣,酷吏作斗争!力谏武则天传位给皇子庐陵王李显!



一,跟酷吏来俊臣,侍臣二张兄弟做斗争!

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地位,武则天重用了一批酷吏!来俊臣就是其中之一,也是最坏的一个!得到武则天重用后,这个来俊臣飞扬跋扈,眼中除了皇上,就只有他自己!

狄仁杰就向武则天进谏:除掉这样酷吏,不然朝中大臣人人自危!

来俊臣知道后,就勾结了武承嗣在公元692年诬告狄仁杰谋反。

聪明的狄仁杰在狱中,巧妙传书给武则天,最后出狱!

从此,狄仁杰誓与酷吏来俊臣等人斗争到底!

后来,来俊臣东窗事发!武则天念其有功,杀与不杀一直在摇摆!

朝中很多人都希望这个酷吏早点成为刀下之鬼!狄仁杰也不例外!就设一计,让吉顼出面,武则天终于下旨把来俊臣拉上了断头台!

晚年的武则天,宠幸男侍二张兄弟!狄仁杰也担心二张作乱,就向武则天谏言!

虽然,狄仁杰没有亲眼看到二张的下场,但是狄仁杰嫉恶如仇的秉性让武则天很感动!



二,为武则天传位人选之事,狄仁杰力谏武则天传位给皇子庐陵王李显!

晚年,武则天为了把皇位传给谁非常的纠结!

1,一个是自己的儿子庐陵王李显。

2.另一个是自己的侄儿武承嗣!

当武则天征询狄仁杰的意见时。狄仁杰毫不犹豫的说:李显!

不久,武则天做了个梦,又请狄仁杰去解梦!聪明的狄仁杰又把内容延伸到传位这件事上面!洞察世事的武则天当然明白所指,心中就有了决断!

不久,庐陵王李显被诏入京!

晚年的狄仁杰,为了江山社稷,向武则天推荐很多人才:姚崇,张柬之……

公元701年,狄仁杰病逝,享年七十一岁。武则天特下令废朝三日,以示哀悼!可见,狄仁杰在武则天心中的地位何等重要!



由此可见:晚年的狄仁杰仍然是嫉严如仇,仍然是敢于谏言,为了江山社稷,万死不辞!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8

狄仁杰,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人。历经唐高宗和武则天二朝,官至宰相,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

能忍常人所不能忍

狄仁杰一生致力于恢复李唐江山,对武则天篡权夺位非常不满,但为了保护李唐宗室,保护那些志同道合(恢复李唐)的人,也为了天下黎民百姓负重前行。

比起那些沽名钓誉,不愿在武则天雌威下做官而致仕还乡或者以死来全自己的名节,狄公的所作所为才被世人所钦佩。

嫉恶如仇,高明的政治智慧

狄仁杰就任大理丞期间,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1.7万人,无冤诉者。成为朝野内外人人称颂的大法官。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仅四个月便被奸佞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直至病逝,未能看到李唐复位

视元年九月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武则天废朝三日,追赠他为文昌右相,赐谥号文惠。

狄仁杰属于寿终正寝,在动荡的年代,当官的能有个善终就算是不错了,而狄公临终心里仍念念不忘的还是李唐江山。

9

通过影视剧,狄仁杰现在的知名度,在中国是相当高。狄仁杰是唐朝名相,对恢复李唐做出了贡献。那么狄仁杰晚年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狄仁杰的晚年从哪年算起,就从武则天称帝算起,因为武则天是在公元690年称帝,而狄仁杰在公元700年就去世了。所以他最后的十年是生活在武则天时期。

武则天称帝第二年,狄仁杰就升任了地官侍郎(户部侍郎),并加授同凤台鸾阁平章事,成为宰相。结果当宰相几个月后,来俊臣就诬告狄仁杰等人谋反,狄仁杰被逮捕下狱了。狄仁杰当堂认罪了,然后他在狱中写下了帛书,并藏在了棉衣里,让其子狄光远向武则天诉冤。武则天看了帛书后,亲自过问狄仁杰的案子,经查狄仁杰是冤枉的,于是将狄仁杰派到彭泽,做了县令。

不久,契丹作乱,武则天为了稳定局势,让狄仁杰成为了魏州刺史,结果契丹首领听说狄仁杰来了,结果不战而退,然后狄仁杰又担任了幽州都督。697年,狄仁杰再次成为了宰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凤台鸾阁平章事,加授银青光禄大夫。698年,突厥南下,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新军元帅,讨伐突厥,并给予便宜行事之权。

说到这里,大家是否想起了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确实这部电视剧,某些情节还是有历史根据的。700年,狄仁杰拜为内史,随武则天巡幸三阳宫,并赐狄仁杰宅第一所,恩宠冠绝朝堂。几个月后,狄仁杰去世了,武则天罢朝三日,追赠狄仁杰为文昌右相,谥号文惠。

狄仁杰晚年生活跌汤起伏,最后以宰相之职去世,并让武则天同意还政李唐,他的智慧冠绝古今,无人能及。

10

狄仁杰死于700年,武则天死于705年,也正是狄仁杰早死了5年,若其在武则天之后的话,其晚年最终归宿,不知道会不会和张柬之等人相同。

其他答主都提到的一个关键就是狄仁杰为复唐准备了人才,比如张柬之这些人,同时狄仁杰也告知武则天最好归政给自己的儿子,这是他的作为。最后政权平稳交接,显然与此相关。

但是促成中宗复位的张柬之等人,很快被流放在外地,试想如果狄仁杰还活着,会不会还是一样的结果。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