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时,蜀军因为群龙无首,随即撤退。同时,蜀军还发生内讧,杨仪和魏延闹了起来,魏延逃走,杨仪派马岱追杀魏延。可以说,当时的蜀军,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这时候,如果司马懿乘势追击,发动大军碾压蜀军,蜀军一定无法抵挡,说不定当时就把蜀国给灭了。

就算一时不能灭,凭魏军的实力,只要此后连续不断地发动进攻,在没有诸葛亮这根主心骨的情况下,一定能够打乱蜀军,同时还可能引发蜀国内部动荡,这样也很容易找到尽快灭亡蜀国的机会。

(司马懿剧照)

可是为什么,司马懿却在这时候撤军了。而且此后一直到他去世的17年里,他都没有主动发动过对蜀国的战争。司马懿这样做,不是坐失良机吗?

我认为,司马懿却之所以不进攻,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不愿。

司马懿其实并不愿和蜀国打仗,之前之所以多次和蜀国打,都是因为诸葛亮挑战,他被迫应对。但是在应对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以防守为主,绝不主动攻击。以至于诸葛亮送他女人衣服,嘲笑他胆小,但他依然不为所动。

照理说,每个大臣都愿意打仗,因为打仗就可以建功立业,就可以拜将封侯,这是古代人的共同梦想。为什么司马懿反而还坚持息事宁人,不求有功呢?

其实,这是因为司马懿和古代将军们的梦想不一样。古代将军们是为了建功立业,拜将封侯,封妻荫子。但是司马懿的志向远大,不仅仅是要封侯,而是要获取天下。既然要获取天下,就必须学会藏锋。

当时司马懿已经掌控了魏国的兵权,但是还远远没到夺取曹魏江山,乃至夺取天下的时候。因此,当时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稳住,不让皇帝曹叡起疑心。

如果一味地攻击,曹叡势必会怀疑他有大志向,说不定就会剪除他的兵权。

(曹叡剧照)

二、不能。

说他不能进攻蜀国,是曹叡在猜忌他。

由于司马懿统兵多年,在军中的威权越来越大,曹叡也就越来越猜忌他,怕他拥兵坐大,把自己的江山给夺去。

但曹叡又不得不把军队交给他,因为只有交给他,才能退敌,才能打胜仗。所以,曹叡对司马懿的感情,就处在这样复杂的矛盾中。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司马懿和蜀军保持一种均衡。只要司马懿和蜀军保持均衡,司马懿就不可能做大。因此,当司马懿多次试图发动对魏国的进攻时,他都派人阻止司马懿的行动。最后甚至派出大臣辛毗拿着杖节前往司马懿营中。只要司马懿想出兵,辛毗就拿着杖节站在大门口。

而司马懿也相当配合,故意多次做出想出兵的样子,等到辛毗出现,他立马就取消行动。他这样做,一方面表现出自己很听曹叡的话,曹叡让干啥就干啥;另一方面,又让他在魏军中保持了威信,不是自己不想打,是皇帝阻止,自己也是无可奈何啊。

正是因为曹叡阻止,所以司马懿就算有心进攻,也是不能的。

(诸葛亮剧照)

三、不空。

在诸葛亮去世以后,司马懿非常繁忙,他组织了征讨辽东公孙渊的战争,又组织了阻挡孙权进攻的战争。

这些战争,都是曹叡派他去打的。曹叡之所以派他去,一是只有他去,战争才能打赢。同时,打这些仗,司马懿不会做大。

因为一直在打这些仗,所以司马懿其实不空。

后来,曹叡去世,曹爽架空他,接着他发动高平陵之战,夺取了曹魏的权力。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四、不敢。

在他夺取了曹魏的实际政权后,为什么还说他不敢发动大军攻打蜀国呢?

因为他虽然夺取了权力,但政局不稳,国内有很多人不服,多次试图把权力夺回来。王凌就搞过一次,想拥戴曹彪,废了曹芳,同时把他给拿下来。在这种情况下,他当然不敢贸然出兵了。一旦出兵在外,没有坐镇朝堂,会发生什么事,谁也说不清。

所以,一直到去世,司马懿都不敢发动大军打进蜀国。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最佳贡献者
2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二月,诸葛亮以新制的“木牛流马”运输粮草,并在斜谷修筑邸阁, 提前在此囤积了大批军粮。待一切准备就绪,他亲率十万大军出斜谷道,发动了第五次北伐曹魏的战争。

这次出兵北伐,他吸取了以往四次兵出祁山伐魏失利的经验教训,为牵制魏军,事先他派使者赴东吴,约盟友孙权同时出兵,东、西配合,以期“同时大举” 。吴、蜀两家自东、西方向分攻淮南、关中,使魏军无法集中力量抵御,顾此失彼。

同年四月,经艰难行军,蜀军终于安全地由斜谷北口出,其先锋迅速攻占武功水以东地区。诸葛亮事先制定的战略目的是进到渭水附近与魏军主力展开决战。

蜀军虽顺利的出了斜谷,但诸葛亮的老对手、曹魏太师、大将军司马懿已经先期率军抵达渭河南岸,他部署军队背水为阵,树栅挖壕,依然坚守不战。

诸葛亮见司马懿早有准备,于是打算攻占渭河北岸以切断关中与陇右魏军之间的联系,不料魏将郭淮率军拼命阻击,蜀军无法渡河,诸葛亮只好屯兵于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一面与魏军对峙,一面命士卒就地屯田,并等待东吴在东线军事行动的消息以寻找最佳战机。

五月,孙权亲统十万大军攻魏,吴军很快捣入淮南,魏明帝曹睿亲率大军迎击,又派两万精锐步骑增援在西线战场抵御蜀军的司马懿。七月,吴军进攻受挫,孙权见难以取胜,很快退兵,魏军遂得以集中全力应对西南战事。

司马懿老谋深算,他背水结阵,坚守不出,与急于求战的诸葛亮相持了一百多天。

蜀军远道而来,魏军却是以逸待劳,因此再拖下去对蜀军肯定不利。

诸葛亮为激怒司马懿出战,曾派人送去一套女人的裙服以羞辱、刺激他,魏将见状均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出战,司马懿却不为所动,依旧严厉约束部曲不得莽撞,仍按兵不动。

魏明帝很支持司马懿的做法,他特地命人到渭南杖节监军,严令诸军不许出战,预者斩。

司马懿虽然坚守不战,但对诸葛亮的一举一动很是关注。当他从蜀使那里获悉诸葛亮夙兴夜寐,日理万机,而且事无巨细都要躬亲处置,且食少事繁时,判断蜀汉丞相即将油尽灯枯,或许不久于人世了,因此更加坚定地贯彻长期坚守、避免与蜀军决战、拖疲拖垮敌军的方针。

果然,到了这年八月间,操心过度、积劳成疾的诸葛亮终于一病不起了,不久,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蜀汉丞相怀着未能完成恢复中原、兴复汉室之统一大业的无限惋惜之情,在五丈原军营中溘然长逝了。

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的临终部署,严密封锁丞相去世的消息,秘不发丧,不拔营寨,悄然整顿军马缓缓退去。

司马懿风闻诸葛亮已死,立刻率大军出营穷追不舍。杨仪见后方人喊马嘶,烟尘滚滚,心知魏军追兵已近。他命后队做前军,剑拔弩张,返旗擂鼓,装作一副要发进进攻的架势。司马懿不知虚实,恐遭埋伏,遂引军怏怏而退。

杨仪、魏延等魏军走远了,才重新整理好队伍从容回撤,等蜀军全部安全进入斜谷后,才宣布丞相死讯,并讣告发丧。

司马懿引军回到五丈原,他仔细观察蜀军扎营布阵的地方,只见一切井井有条,纹丝不乱,遂由衷的赞叹道:“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啊”!

这就是民间流传“死诸葛吓跑活仲达”典故之由来。诸葛亮五伐中原的战争,就这样结束了。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除一劲敌,按理说他应该乘势挥兵大举攻蜀,再建功勋。可事实是,他并没有再接再厉,再续辉煌,反而终其一生再未伐蜀。这是何故?

主要是因为魏国内部起了内讧。原来,司马懿在历次战争中逐渐掌握了曹魏的军事实权。魏明帝曹睿死后,他和曹真之子曹爽共同受命辅佐年方八岁的幼帝曹芳。就这样,曹魏统治集团内部逐渐形成了曹氏和司马氏两大政治势力。

后来,大将军曹爽忌惮位高权重且手握重兵的司马懿,遂设计削其军权,给他封了个有名无实的太傅头衔,让他去做小皇帝曹芳的老师。

阴狠狡黠、善于权谋的司马懿见曹爽势焰熏天,自己暂时斗他不过,就假装称病不朝,后来又辞官回家休养去了。司马懿装病迷惑曹爽,居然在病榻上躺了两年之久。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乘小皇帝曹芳率曹爽等文武大臣前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之机,司马懿悍然发动了“高平陵事变” ,彻底剿除了曹爽集团,控制了魏国朝政大权。

此时,距诸葛亮去世已经整整过去了十五年。在这段时期内,正是因为司马懿受到曹爽集团的猜忌与防范,遭削夺兵权,不得已采取韬光养晦之策以自保,后来又忙于策划并发动“高平陵政变”以窃取曹魏政权,所以根本无暇率军乘胜攻蜀,蜀、魏边境遂得以相安无事十多年......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辛苦 严禁剽窃】

3

谢谢邀请。首先要说,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确实没有攻打蜀国。然若说这是因为怜惜对手诸葛亮的缘故,以至于放弃不攻,那你是文艺片看中毒了。

(演司马懿最好的,是这位魏老师)

首先我们看,诸葛亮去世是在234年,司马懿紧接着就干嘛去了?出兵辽东,搞定公孙家的叛乱——数十年来困扰曹魏的辽东问题终于彻底解决。

打完辽东打哪呢?实际上曹魏还是打算让他镇守关中,但此时又发生了突发性事件:诏书召他火速回京,三日之间,诏书五至。魏明帝手书说:“间侧息望到,到便直排阁入,视吾面”。

什么情况?皇帝病危了!司马懿一见诏书此语,大惊,乘追锋车昼夜兼行,四百多里,一夜而至京城。魏明帝拉着他的手,目视太子齐王,说了一句话:“以后事相托。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

(倪版稍逊,但也还可以)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司马懿几乎成了诸葛亮的翻版,要像诸葛亮辅佐阿斗那样辅佐曹芳了,可事实没有给他这个机会,随后曹爽就开始排挤司马懿,让他做太傅,效仿西汉丞相萧何那样,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实际上就是一种退休状态。

但即便如此,司马懿还是主持了曹魏与东吴的一场战事,那就是孙权的四路攻魏,但这一次东吴大将陆逊并非参与,出动的只是诸葛瑾父子与朱然这些二流将领,所以被司马懿轻松击退。稍后吴国派诸葛恪屯驻宛城,也被他击退(就是此时,邓艾脱颖而出)。

随后,便发生了曹爽事件,最终是司马懿胜利夺权,曹魏进入漫长的司马时代。

那么,在夺权之后,司马懿为何还是不攻打蜀汉?答案很简单,因为要消灭反对他的人。王凌便是其中一个,借着灭王凌的势,他又逼楚王曹彪自尽,并趁机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邺城,命有司监察,不准他们互相交结往来——从这些动作可以看出:司马懿根本就不会做曹魏的诸葛亮,后来司马师、司马昭的所为,完全就是老爹的作风。

杀了所有反对派之后,司马懿是不是就该攻打蜀汉了呢?不,这时候老天便来收他了——你若真心辅魏,多活几年无妨,既然无心,就收了吧!

(吴版,可能是最赚钱的司马懿,但也是最无司马味的司马懿,纯是一个新时代的产物)

于是司马懿,卒!

4

先介绍一下司马懿吧,司马懿的祖先是司马卯,战国时候赵国大将,秦朝末年加入项羽的反秦大军,被封为殷王,与章邯、英布、高祖刘邦并列。史书上评价他“少有奇节,聪明而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要说三国里面谁最聪明,我认为是司马懿。

诸葛亮很有谋略,但是司马懿有格局,他知道曹魏之中,只有司马懿可以克制诸葛亮,没有了诸葛亮,司马懿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魏国的实力远远大于蜀国,就是不用计谋,死磕的话,蜀国也会很快灭亡。但是司马懿时而不时的制造机会,然后在命悬一线的情况下一一化解。他与其夸诸葛亮,不如说是在鼓励诸葛亮,让他不断的进攻魏国,保持存在感,让自己更有价值。

他和诸葛亮既是对手,又是知音,特别是在空城计那一出,诸葛亮摆的空城计,司马懿知道城里没人,但是听到诸葛亮弹的曲子是《高山流水》之后,心领神会,大叫一声“有埋伏”,双腿一夹马肚子,跑出去了四十里路,摸着脑袋说“我的头还在啊!”就因为这件事,魏明帝曹叡在时,有人弹劾司马懿,说是他故意放走了诸葛亮,司马懿大口否认,磕头如捣蒜,这才躲过一劫。

再插一句,《高山流水》讲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伯牙是晋国人,善于弹琴,有一次奉晋君之命出使楚国,经过汉江,遇上了暴雨,伯牙在岸边的小山上躲雨,雨停之后,景色秀美,伯牙大喜,席地而坐,弹了一首曲子。弹着弹着,伯牙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一位砍柴的人,难道你也懂音律?那人说,你弹的是孔子赞扬自贡的事,可惜只弹到第四句就停止了。真是高人啊,知音啊,于是两人在江边拜为干兄弟,相约来年在此相聚,与他结拜的人就是楚国人钟子期。

第二年,伯牙来到了江边,不见子期,正好有一位老人在江边,一问,才知道,他就是子期的老爹,老人说,子期然重病死了,埋在了江边,临终说,只有在这里才能听到你的琴声。伯牙剧痛,来到子期坟前,弹玩《高山流水》后,把琴摔碎,从此不在弹琴,真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扯远了,话又说回来。诸葛亮从公元228年春天开始,直到234年秋天,七年五次北伐长安,无功而返,最后病死五丈原。这时候,司马懿向魏明帝请缨,一举灭了蜀国。魏明帝曹叡也不是庸才,他没有允许司马懿伐蜀。有两个原因:

一、蜀国此时元气大伤、人才匮乏,国力衰落,已经无力对魏国造成威胁。

二,司马懿再度掌权,灭蜀之后,会不会携大军反叛?万一反叛?谁能抵挡?经过这一次试探,司马懿明白,自曹操开始,直到曹叡,曹家对他的猜疑始终没有解除,还得继续藏着尾巴做人。

司马懿之所以没有伐蜀,一是蜀国已经构不成威胁;二是曹叡不允许;三是司马懿年龄大了,需要用余下的时间灭亡曹魏,夺取天下,不能再等了。

公元237年,辽东公孙渊反叛,司马懿攻辽,238年平辽。239年曹叡病故,把曹芳托付给了司马懿和曹爽。司马懿又蛰伏了十年。公元249年发动高平陵政变,杀了曹爽,夺权成功。251年,扑灭王陵叛乱,年内病逝。后来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国,三国归晋终于完成。

司马懿就是个老狐狸,能忍,能藏,能熬。

5

司马懿的确很厉害,不过,他再牛逼也不是他想攻蜀就攻蜀,他还得听老曹家那些帝王的。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受演义等小说、评书的影响,老懿子被诟病很多。但史学家的评价,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唯一不足就是不太会作诗,否则,跟曹操有得一拼。曹操有四家,文学家是没有异议的,至于书法家嘛,字写的还不错,但也多因为名人的缘故。

由此可见,司马懿作为政治家、军事家与曹操旗鼓相当,可见其非凡之处。

至于司马懿不进攻蜀国,是曹魏战略需要,及一些客观因素存在,不是司马懿左右得了的。

01

曹叡在位期间,司马懿并不能专权擅政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危,立曹叡为皇太子,托孤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等人一起辅佐。曹丕死后,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

曹叡封钟繇为太傅、曹休为大司马、曹真为大将军、华歆为太尉、王朗为司徒、陈群为司空、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

这些都是曹操时代的老臣,更是曹丕当政期间的重臣,而且曹丕临终嘱托太子曹叡:“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曹叡遵从曹丕遗言,以曹丕留下的托孤大臣为班底,从二十三岁继位后,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

特别是蜀汉诸葛亮的六次北伐,都被成功阻止,令诸葛亮饮恨终生。

《晋书·宣帝纪》记载:

234年,晋宣帝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五丈原。诸葛亮病逝后,蜀汉将领杨仪、魏延在撤军后争夺军权,杨仪等杀死魏延。司马懿想乘机攻蜀,但魏明帝没有批准。

这是史料记载的司马懿唯一一次建议征伐蜀国,因为曹叡不同意而没有施行。

235年,司马懿升任太尉,累增封邑。蜀将马岱入境侵扰,司马懿派遣牛金迎击,斩杀千余人。

在此期间,辽东公孙渊继位辽东太守后,反叛曹魏,曹叡震怒,派遣荆州刺史毌丘俭出任幽州刺史,征讨公孙渊。时遇辽河大涨,不利而还。

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自立为燕王,设置百官,遣使南通孙权,封拜边民,诱呼鲜卑,侵扰北方。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召回司马懿,命他率兵讨伐。在原定的一年期限内,司马懿灭了公孙瓒,胜利班师。曹魏数十年来的辽东问题,终于彻底解决。

在此期间,曹叡牢牢控制朝政,又有众多托孤大臣辅佐。曹叡鉴于辽东、孙吴的威胁,对蜀汉采取战略防御的策略。司马懿曾有伐蜀的建议,但没有被曹叡采纳。司马懿断然不敢自作主张,讨伐西蜀。

02

曹叡之后的司马懿

平定公孙渊之后,曹叡命司马懿出镇关中。随后曹叡病危,司马懿在半道上就被火速召回。

239年,曹叡驾崩,托孤大将军曹爽与司马懿,辅佐幼主曹芳。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侍中、持节、都督中外军事、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

正始二年(241年),孙权兵分四路攻魏,司马懿自请出兵征讨。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司马懿击败吴将诸葛恪等,占据了舒城,然后在淮北开始屯田驻守,提拔农家子弟邓艾主持屯田。

正始五年(244年),在司马懿南征孙权取得大功之后,邓飏和李胜等人为了令曹爽建立军功,就建议征伐蜀汉。司马懿反对,极力劝阻。但曹爽不听,结果大败而归。

246年,吴兵再次入侵魏境相中,曹爽率兵征讨,由于没有听从司马懿的谋略,结果又被打得大败。

曹芳继位之初,曹爽凡事都与司马懿商议,不敢专行。司马懿也以曹爽为国家肺腑,以礼让之。

但之后,曹爽听从亲信丁谧的计谋,尊司马懿为太傅,趁机削去了司马懿的兵权。自此,曹爽专权擅政,骄横跋扈,为所欲为。

曹爽的行为不但违背了顾命大臣应有的本分,也使魏国国力衰退,不少有志之士颇感不安,希望司马太傅主持公道。

并州刺史孙礼就找司马懿抱怨,司马懿安慰他说:“且止,忍不可忍。”

从此,司马懿装病,不再上朝理政。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曹叡的坟墓高平陵。大将军曹爽带领所有亲信随从。司马懿趁机发动了高平陵兵变,控制了朝政,杀死了曹爽等人,夷灭其三族,受牵连着五千多人。

之后,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食邑二万户。诏令加九锡,朝会不拜,司马懿固辞九锡不受。

嘉平二年(250年),司马懿久病,不任朝请,每遇大事,曹芳亲自到他府中征询意见。

嘉平三年(251年),原汉司徒王允的侄子、车骑将军、司空王凌由于对司马懿诛杀曹爽不满,与令狐愚图谋废黜曹芳,另立楚王曹彪为帝。借口吴人堵塞涂水,请求出兵征讨。

司马懿知其阴谋,不令兴兵,并亲自率军讨伐。王凌自知不能抵抗,畏罪自杀。

当年九月,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从曹叡驾崩到司马懿去世这段时间,由于孙吴连续的侵扰,加之曹爽专权,司马懿没有机会左右朝政。清楚曹爽之后,司马懿年事已高,而且朝政不稳,同时,司马懿也认为伐蜀时机并不成熟,迟迟没有采取讨伐蜀汉的军事行动。

总之,诸葛亮病逝之后,司马懿一直没有讨伐蜀汉,这都是有具体的客观原因,并非是养寇论所持有的观点,认为是司马懿的阴谋。

6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在曹魏担任职务变化的情况去分析。

234年,诸葛亮去世,司马懿此时任曹魏大将军,相当于武装部队总司令,坐镇长安,全面负责对蜀汉的战事。诸葛亮去世时司马懿正在五丈原前线,此时蜀汉发生内讧,魏延、杨仪争斗,司马懿其实是想趁势发起进攻的,《晋书》记载,司马懿“欲乘隙而进,有诏不许”。

也就是说,不是司马懿不想伐蜀或者不敢伐蜀,而是魏明帝不想。魏明帝是站在全盘的角度进行考虑的,因为除了蜀汉那边还有一个敌人孙吴,与蜀汉对峙日久,曹魏损耗也很大,需要修整一段时间,并不具备马上伐蜀的条件。伐不伐蜀不是司马懿说了算的,司马懿当然得听命令。

235年,司马懿转任太尉,仍负责军事并坐镇长安,他在这里一边备战一边发展经济,《晋书》记载:“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

237年,辽东的公孙渊在辽东自立为燕王,要搞分裂活动,魏明帝派别人去打了一下,结果失利,只得让司马懿这位老将出马。司马懿次年以太尉的身份征辽东,离开了与蜀军作战的主战场,历时约一年将辽东平定。


239年,正月里曹睿驾崩,司马懿还在从辽东回师的路上,他接到数道急诏,坐追锋车赶到洛阳,总算见到曹睿一面,曹睿向他托孤,让他与新任大将军曹爽一起共同辅佐年仅8年的少帝曹芳。

曹芳继位后司马懿仍任太尉,同时兼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从此他没有再回西线战场,是否伐蜀也不由他一人决定。不久,曹爽一伙以少帝的名义升司马懿为太傅,其实是将其架空,司马懿虽位高、名高、功高,但其实逐渐淡出了曹魏核心层,后来司马懿索性称病不上朝了。


244年,曹爽策划过一场伐蜀之战,目的是立下军功彻底压住司马懿,对于此战司马懿表示反对,他认为魏军准备不足,伐蜀只能无功而返。司马懿的这个态度可以理解为他作为经验丰富的将领,且长期在西线与蜀军作战,了解实际情况,故尔认为伐蜀不妥。也可以理解为,他看出曹爽的私心,不想让曹爽一伙更为得势。这一仗果如司马懿所料,魏军出征后遭到蜀军周密且顽强的抵抗,陷入进退两难之地,只得灰溜溜撤回。

249年,忍无可忍的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将曹爽一伙诛除,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时才真正“说了算”,但他首先面临的急迫问题是那些忠于曹魏的人发起了叛乱,根本无瑕去想伐蜀的事。


250年,王凌在淮南叛乱,司马懿亲自征伐,消灭了王凌。

这时他能不能考虑一下伐蜀之事呢?不能了,因为几个月后他就去世了,终年73年。

通过以上史实回溯,可以看到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确实没有再伐过蜀,不过不是他不敢,而是另有其它原因:前一阶段是因为他说了不算,想伐也伐不了;中间则是朝廷斗争逐渐白热化,伐蜀成为斗争的一项内容,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司马懿不希望别人去伐蜀;后期司马懿总算独揽了大权,但留给他的时间太有限,伐蜀已无从考虑了。

7

我是古今阅史,我来回答你的问题。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反而终生不进攻蜀国,只因这四个原因:

一、不愿。其实在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对战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司马懿并不愿意和蜀国交战,之所以打了那么多次,也全都是诸葛亮一直挑战,他被迫应对。即便在应对过程中他也始终坚持防守为主,以至于诸葛亮嘲笑他胆小,他都不为所动。

按理来说,古代大将都喜欢靠打仗来建功立业封侯拜相。但是司马懿却不同,他志向远大,他想要的是天下。即便当时已经掌握了魏国的兵权,但是他仍要稳住,不能让皇帝曹叡对他起疑心,怀疑他一味攻击是有一统天下的大志向,说不定就会削除他的兵权。

二、不能。他不能进攻蜀国,因为会引起皇帝曹叡的猜忌。司马懿统兵多年,军中威望越来越大,曹叡猜忌他拥兵坐大会夺走自己的江山。可是又不得不把军队交给他,这样才能打胜仗。因此曹叡对司马懿的感情是矛盾的。只要和蜀军保持均衡,司马懿就不会做大。所以后来在司马懿试图发起进攻时他都派人阻止。司马懿也很聪明,故意多次出兵,等皇帝曹叡来阻止再退兵,这样显得自己很忠心听话。

三、不空。诸葛亮去世之后,司马懿是很忙的。他先后组织了征讨辽东公孙渊的战争和阻挡孙权进攻的战争。而这些都是曹叡派他去的。而曹叡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也只有他能去,再者只有他去打这些仗才不会有机会做大的可能。后来曹叡去世,曹爽架空他,他才发动高平陵之战,夺去曹魏权力。

四、不敢。如果说之前是因为曹魏统治者的猜忌所以不能攻打蜀国,那为什么他夺权之后还没有发动大军进攻蜀国呢?那是因为他不敢啊。初夺政权,政局不稳,国内很多人都不服试图夺权,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敢贸然出兵进攻蜀国。一旦出兵在外,朝堂上发生一些事谁都控制不了。

8

诸葛亮执掌蜀汉政权后,为了国家的稳定,接连发动多次北伐,一开始曹魏被打得非常被动,幸好有司马懿出山,他靠着龟缩的战术,生生把诸葛亮给耗死,诸葛亮死后,蜀汉就没有什么崛起的可能,他们再也没有组织起什么有效的反击。

那么在诸葛亮死后,可司马懿也没有选择去进攻蜀汉,明明对方失去最为重要的支柱,可为何他还没有准备对蜀汉下手呢?

诸葛亮死后是蜀汉最为虚弱的时候,杨仪等人还闹出内讧。

蜀汉这几次北伐对它们国家的实力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可司马懿没有什么动静,这就给蜀汉喘息的机会。我认为他没有选择对蜀汉动手,主要的因素还是他为了要争权,没有功夫去管蜀汉的事情。

在诸葛亮死后,曹魏内部也发生一些变化,曹睿的突然去世,让司马懿开始在朝中掌权,不过他还有一个搭档曹爽,这个人能力不是非常强,却有着很大的野心。他与司马懿之间就开始争权,在这期间曹爽曾经带兵去攻击过蜀汉,可他这一战彻底失败。

当时的蜀汉确实已经和当初没有办法比了,但他们的地形优势还在。蜀汉与曹魏交界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山区,想要在这里行军非常困难,况且曹魏的军队一般来攻击蜀汉的时候,常常都会赶上大雨天,一下雨山地就更加难走。

魏延等人在汉中经营很长时间,早就已经依托山势把汉中给打造成一个坚固的堡垒,想就这么打破蜀汉的防御确实是很困难。司马懿看到这点,所以他才没有对蜀汉用兵,连续多年的战争,曹魏的消耗也非常大,况且当时他们在西部的人力财力都不够。

其实曹魏并不重视对于西部的开发,长安等地集中的资源不够,这里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支撑起西征。司马懿曾经在西部领兵很长时间,他对这些地方的局势是非常了解的,他与曹爽俩人身为辅政大臣,掌握国内的军政大权,他们这样的人就容不得失误,进攻蜀汉对于司马懿来说,并不是不可以打,而是没有必要去打。

他打赢了,自己的功劳会变得更大,曹爽对自己会更加忌惮,很有可能因此就对自己下手,打输了,他之前所经营的一切都会毁于一旦。

因此他没有动手,而是一直蛰伏,曹爽就不明白这个道理,他贸然选择对蜀汉开战,不仅让国内很多人对他产生不满,还白白消耗国家的资源,对他的执政带来不少的影响。当然,司马懿心里在乎的还是自己的权力,他一直再想该怎么去把曹爽给换下来,他也就没有功夫来管外部的战争。等他除掉曹爽,又发动一系列的政变来清除国内反对他的势力,他就更加没有功夫去管蜀汉的事情,在他政变之后,曹魏也就陷入动荡中。

忠于曹魏政权的人一直都没有放弃反抗,司马懿他活着的时候都没有彻底稳住自己的统治,况且他在那个时候已经没有几年可以活,在他顺利夺权后没有几年自己也就病死。可他虽然没有对蜀汉动手,但蜀汉的灭亡是无法避免的,原本曹魏的实力就要比他们强很多,诸葛亮几次以攻为守保证自己国家的稳定,可在曹魏内部问题解决之后,他们就可以集中资源来对付蜀汉。

单单依靠着地形是没有办法守护国家的,况且姜维几次出征的选择不是非常合适,反而主动放弃地利去和曹魏交手,这就白白消耗国家的资源。司马懿没能灭掉蜀汉,可他却帮助自己的儿子打下坚实的基础,他死后,自己的儿子也继承他的意志,不仅把蜀汉给灭掉,还把其他两国都给灭掉,司马家也因此达到巅峰,成功结束三分的局面,统一天下,要是司马懿当初心急去打蜀汉,可能他们家的命运也会因此被改写。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9

有备而来,相机而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之所以到死没有伐蜀汉,是因为时机条件都未成熟,否则以司马懿的聪明才智,大好的伐蜀汉时机,一定不会错过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易守难功,自从诸葛亮六出祁山,魏国也是连年受战,民不聊生,很需要安定下来,于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积聚国力。这时再出动大军伐蜀汉,无疑于雪上加霜,易致国家动荡不安。自从诸葛亮去世,曹睿觉得大敌已除,多年绷着的心总算放下来了,性情开始大变,以前的历精图治没有了,带之而来的是不思进取,大兴土木,感到西蜀已不足为虑,再不愿趁势动兵蜀汉,放心纵情声色,安享逸乐。这时的司马懿也再没机会出兵伐蜀。234年诸葛亮病死,235年马岱伐魏,被司马懿派将打败,237年辽东公孙渊叛乱,238年司马懿率军平定辽东之乱,239年曹睿去世,托孤曹爽、司马懿共辅魏帝曹芳。接着就是曹爽与司马懿争权,曹爽先排挤司马懿,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除曹爽,压曹氏,终夺大权。250年司马懿平息王凌事变,第二年恶梦缠身,受惊吓而死,终年73岁。稳定自己在朝堂的权力地位,自然要比伐蜀伐吴重要得多,司马懿作为一个四朝元老,心里是很明白的,吴蜀只是身外毒刺,只要他们安份不来犯,自己不去碰,自然没事,但朝堂政治确是心腹大患,处理不好时刻都有权势地位不保,身灭家亡的危险,因此先夺取朝中大权,稳定自身在朝中地位,才是重中之重。

正因为以上原因,在诸葛亮死后,蜀汉无人,对曹魏再无重大威胁的情况下,司马懿再无暇顾及蜀汉,也再无缘无机伐蜀了。

10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的时候积劳成疾,病逝在了五丈原。诸葛亮死后,蜀汉就进入了人才真空期,特别是在魏延和杨仪争夺权力失败后,蜀汉的军事实力大大减损,在后来的十几年里面都没能发动对曹魏的大规模进攻。让人奇怪的是,诸葛亮去世之后司马懿不仅没有进攻蜀汉,而且在曹爽等人进攻蜀汉的时候,司马懿采取了保守态度。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终身不伐蜀汉呢?

首先就是曹魏内部的原因,曹魏在诸葛亮死后进行了几年的休养生息。对于曹魏来说,无论是人口,经济还是军事方面,都要比蜀汉强上几倍。所以曹魏只需要稳定发展就能把蜀汉慢慢灭掉,并不需要太操之过急。这一时期的蜀汉虽然没有人才,但是依靠着地理位置的优势,依然还是很难攻克的。钟会和邓艾进攻蜀汉的时候,蜀汉的政治环境已经逼近灭亡,经济也快要崩盘,因此才会一触即溃。

曹爽不听从司马懿的话,导致进攻蜀汉的时候遭到了大败。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司马懿一直没有闲下来,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得以从汉中抽身,曹魏就开始了平定辽东的战争。进行了几年的准备之后,曹魏收回了辽东地区的统治权。攻占辽东对于曹魏来说意义重大,辽东没有天然屏障的阻隔,攻占的难度也比较低。一些人认为不攻占蜀汉是司马懿的权谋之术,这一点完全站不住脚。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前并不是朝廷的一把手,不能完全决策曹魏的军事,曹爽西征蜀汉就可以看出来,司马懿不同意的情况下曹爽还是可以去打。

司马懿在曹芳继位之后就做了虚职,军权已经不在自己手里面了,而且司马懿本身也不想打。他劝说曹爽不要进攻蜀汉,从曹爽失败来看,司马懿并不是怕曹爽建功立业,而是善意的劝阻。纵观司马懿一生,对于蜀汉都有一种畏惧的感觉。司马懿打别人的时候从来都是主动进攻,遇到了诸葛亮就只能龟缩在军营里面,甚至还被诸葛亮送女人的衣服作取笑,他都隐忍住了。在诸葛亮时期曹魏整个朝廷就一直保持着对蜀汉战斗力的畏惧,到了邓艾和钟会灭蜀的时候,曹魏方面还有很多反对的声音。

司马懿最有机会灭蜀的时候是在高平陵之变后,这时候的蜀汉已经不是诸葛亮时期的蜀汉了,政治经济情况都比较差。如果这个时候司马懿进攻蜀汉的话,还是有机会在有生之年消灭蜀汉的,不过这时候的司马懿已经70多岁了,这个年龄的他根本没有精力带兵出征。自古以来权臣带兵出征都是极大的忌讳,权臣一旦带兵出征,那么朝廷里面很可能发生变故。司马懿在稳定了曹魏的局势之后,更多的是处理国内的反对势力,打击曹魏的曹氏宗亲,给自己的儿子创造机会。控制住曹魏,这远远比进攻蜀汉的政治意义更大。

司马懿在诸葛亮去世后没有进攻蜀汉,蜀汉在司马懿去世前也没有主动进攻曹魏,双方的这个默契一直到司马懿去世后才被打破。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