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野心”是个好东西,它能促使人不断往前,不断进步。但是,野心大到超过自己的控制力时,灾难就来了。

二战期间的日本大和民族,就是一个“野心很大”的民族,说好听一点,就是“军国主义思想”很强烈。

在二战期间,日本非常膨胀,先是在中国开战;后又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将美国拉入了战争;之后,40万日军南下,分别进攻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缅甸。然后又侵入英属印度。

不得不说,小日本实力还是有的,多个战区同时开战,这“疯狂劲”连西欧的战争狂魔德国都要甘拜下风。

但是,在进入英属印度后,一战就把日本打残了,日本就此退出印度战场,再也不敢继续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

战争背景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开始了扩张之路。但是,原本准备三个月拿下中国的日本军队失望了,光是“淞沪会战”就打了三个月。

之后的中国军团且战且退,持续抗战,在1938年的武汉会战后,中日战争开始进入了持久战,中国军队远比日本预测的顽强。1939年,日本开始进行新的策略,准备“北上”,在诺门罕战役中败给苏联后,放弃了“北上”。

北上不成,日军开始进行“南下”大计,为何要南下?一定要南下吗?是的,日本必须南下,不南下只能退出中国。此时的日本,因为战争,被美英进行了经济封锁,石油等资源无法跟得上,这对战争很有影响。日本和美英谈判,美英只有一个答案:从中国撤军,恢复供给。

对日本来说,这太难了,日本都安置了很多日本人到了东北,而且对中国的战争虽然艰难,但还是在推进。

于是,日本倔强地开始“南下”了,1941年12月7日,日本先是成功“偷袭珍珠港”,快速获得了西太平洋控制权,然后派40万大军一路南下,先后攻击泰国、菲律宾(美国殖民地)、马来西亚(英国殖民地),香港(英国殖民地)、印度尼西亚(荷兰殖民地)、缅甸(英国殖民地)。大半年内,日本就把东南亚打得七七八八,控制面积达到了好几百万平方公里,这也和美英等国结下很深的仇恨了。

其后一年,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军队在美国联军绝对的实力面前,节节败退,伤亡惨重。

此时的日本骑虎难下,中国战场无法快速取得胜利,处于胶着状态;太平洋战争,又被美国联军痛揍。但,在泰国、缅甸的影响力还是很大。该何去何从?

同一时间,在欧洲战场的德国,在苏联的反击下,在美英等盟军支持下,逐渐丧失了战果,步步后退。

希特勒一看难兄难弟都不好过,于是建议日本出击英属印度,牵制美英联军,争取扭转战机。

日本此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派中将牟田口廉也率领日本第十五军,再配合以第五飞行师团,号称十万人,向印度开拔。

日本军队,在英帕尔战役中被打残



牟田口廉也是个很激进的人,他是卢沟桥事变中的重要日本人物,是他率先组织开战,就如同所说“大东亚战争始于我在中国开的第一枪。”

接到任务后,牟田口廉也再次口出狂言“要快速拿下印度”。日本人总以为自己每场战争都能快速胜利,可常常被陷入战争泥潭。

由于日军的供给线较长,日军带了大量的粮食等物资,而且赶了一群动物,马牛羊猪都有。牟田口廉也中将“聪明地”将一些物资驼到了动物身上,这是个“高手”啊!粮食吃了,还可以吃肉。

但是肉没吃几天,战争开始后的“炮声隆隆”,让动物们四散奔逃,慌不择路,早已不知去向。

英帕尔战役,日本太过自负,而英印联军在蒙巴顿指挥下,有进有退。此时的英印联军实力较为强劲,汇集了曾经在缅甸的英军和印度的英军,还有印军,还有中缅边境的中国军队前来助阵,这支队伍不好取胜。



曾经的日本飞行第五队根本无法配合,因为制空权完全被英印联军掌握,不仅如此,还有美国战机帮助运输士兵和食物,时不时对日本的军队来几发炮弹。

起初,日本是取得了一些胜利,后来越来越难。

在进行了几个月的对战后,日军惨败,伤亡达到了65%,足足有六万多人。这些死去的人有些死在了盟军的枪炮下,有很多死于疟疾、痢疾等疾病,也有一些饿死在战争过程中。

1944年7月2日,日本终于放弃了继续战争,就此退出了战场。快到缅甸基地时,还好好进行了调整,让缅甸军民以为打了胜仗呢。

日本将领牟田口廉也的结局





日本面对如此残酷的结果,再也不敢攻击英属印度了。回到缅甸后,中美联军继续攻击,日本军队的日子越来越难了。

牟田口廉也因为战争失败被撤职,日本投降后,被美国占领当局逮捕送到了监狱里,后来因战争罪被引渡到了新加坡监狱里。

1948年三月被假释,1966年8月死于东京,死前写了“谢罪书”,后悔不已。

其实,仔细看来,对于试探性的进攻英属印度,日本军方抱的希望本来就不是很大,只是碍于德国希特勒的提议,做的试探性侵略罢了,否则不会仅仅让十五军一个军来执行如此大的任务。



侵略者,不会让人同情,只会遭人记恨。像日本这样的疯狂侵略者,对己残忍,对对手更残忍,这样的侵入者人神共愤,它们要胜利,真是天理难容。

1945年8月6日,8月9日的两颗原子弹,彻底将日本人炸醒了,作恶多端,最终会在劫难逃,这是一个教训,出来混终究是要还的。

最佳贡献者
2

追索历史,探寻过去。

【咱们先纠正一下题主的说法,不是希特勒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是日本自己要打。】

因为德国和日本虽是盟友,但希特勒并不是盟主。在日本人心中日本天皇才是神一般的存在,哪里轮得到希特勒发号施令。

二战期间日本和德国做没有进行过军事上的协调配合,他们所有的行动,也是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而展开的。日军攻打印度完全是自己要打,也完全是为自己打。

这一仗,就是1944年3月至7月的因帕尔战役,日军制定的行动代号为“乌”

单从结局上看,日军可谓损失惨重,这一战,日军近十万士兵最后只剩下一万,狼狈逃回。

日本为何要发起因帕尔战役?

因为在1943年11月底的德黑兰会议上,盟军决定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原则是先欧后亚。

所以反攻缅甸的作战被推迟了,但准备工作依然在进行,盟军不断的修机场道路、囤积物资、集结军队,因帕尔盆地被建成了一个大型补给基地,对缅甸的日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为了保住缅甸日军一直在加强军力,到1944年3月驻缅甸日军已经达到32万人,但日军依然觉得兵力不足,毕竟要同时面对北方的中国和西面的英印军队,于是日军制定了代号为“乌”的作战计划。

日军担任进攻任务的是缅甸方面军第15军,辖有第15、第31和第33师团,集中了近10万兵力,由素有“小东条”之称的日本中将牟田口廉也指挥。

牟田口廉也很狂妄,决定先发制人,他命令各部队进行强攻,妄言4月29日裕仁天皇生日之前拿下因帕尔,用以献礼邀功。

他还打算先占领因帕尔这个基地,歼灭英军第14集团军,然后挥军北上各个击破其他几路盟军。

1944年3月8日,牟田口廉也集结9万日军汇同一支由投降英印士兵组成的炮灰雇佣兵,日军第33师团向因帕尔盆地南部发起进攻,企图将英军主力吸引到南面。浩浩荡荡地奔赴因帕尔,还口出狂言:“日本陆军天下无敌。”

3月15日,日军第15师团和第31师团以及印度国民军一个师,渡过钦敦江,向西直至因帕尔及其北面的柯希马,日军初期进展顺利,英军第4军第17师在因帕尔以南被包围,战至3月26日才得以突出重围。

4月6日,北路的日军31师团攻占了柯希马。随后,日军南北对进。在4月18日,日军已经达到离因帕尔只有3英里的地方,将英军第四十的三个师团团包围。然而之后日军再也没能前进一步,英军依靠牢固的防御阵地,强大的火力和充足的补给顽强抵抗。

依赖于良好的交通条件,英军从后方调集了大量的援军,因帕尔守军由最初的三个师到后来的八个师,其中的两个师还是空运过来的。

因帕尔守军还得到了大规模的空中补给。此外,英美空军还对日军目标和后方补给先进行了空中打击。相比之下,日军的状况就很惨了。

而日军因要赶在裕仁天皇生日之前拿下因帕尔,因此出发的时候只带了3周的口粮,战场距离后方非常远,补给非常困难。

并且缺乏制空权,导致后方补给线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前期优势被蚕食殆尽,一种无形的力量将这群侵略者们推向死亡的深渊,日军的噩梦开始了。

6月初的因帕尔步入雨季,日军的补给线几乎完全断了。在这种情况下,日军指挥官牟田口廉也依然在叫嚣着进攻,但实际上他所指挥的三个师团早已消耗殆尽潮湿的气候与肆虐的蚊虫让痢疾与疟疾开始在军中蔓延。

此时的日军部队里不时出现“神秘死亡”事件,很多还没见到英印联军影子、甚至还没有发一枪一弹的日本士兵,突然就纷纷暴毙在丛林之中。31师团两个半月没有得到任何补给,师团长战场抗命,擅自撤离。

然而牟田口廉也无视现实决定孤注一掷,依然下令进攻,想要集结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的主力部队,试图从北方攻入因帕尔。

6月10日,日本军队开始行动,雨季开始了,丛林变成了泥潭,日军和英印第20师在丛林中对峙,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战。

疲惫不堪的日军于22日冲出丛林,冲向因帕尔郊外,但迎接他们的是由坦克、机枪、迫击炮和带刺铁丝网组成的强大防线。

第33师团的某大队长田中信男知道,此刻队伍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根本无法挺进因帕尔近郊,于是他召集军队,等待上级的决定。

7月2日午夜,经东京总部同意,日本南方司令部派遣部队发出命令,停止一切战争行动,准备撤退。

然而盟军情报部门截获了日军的撤退命令,蒙巴顿立即命令第14英印联军开始全线追击,8月20日,狼狈撤退的日军强行渡过钦敦江,渡口遭到大炮和飞机的轰炸,损失惨重,给日军留下阴影。

在英印联军迅猛的反攻下,日军精锐尽丧,当初的9万多大军仅仅1万余人逃回缅甸,超过7万人成了丛林中的孤魂,而这其中丧命于枪炮之下的不足半数,其余都是被饥饿、劳累和疾病活活折磨致死。

曾有英国老兵回忆当年日军在因帕尔战役中的惨状,大量士兵因为饥饿以野草为食,虚弱无比的日本士兵甚至连枪都举不起来,还有不少士兵死于疟疾和伤害,遍地都是饿死、病死的日军尸体,因为长期的饥饿很多士兵空有一副皮囊的骨架,他们临死前口中还塞着枯草和树皮。

至此,日军制定的代号为“乌”的行动,发生在1944年3月至7月的因帕尔战役,单从结局上看,日军可谓损失惨重。这一战,日军近十万士兵最后只剩下一万,狼狈逃回。

后来西方史学家和日本军史学家都将因帕尔战役称作是日本损失最为惨重的陆战战役,日军发动十数万军队,结果什么也没有捞到,还损失大半人数,就连所有武器和坦克都丢在了印度地区,而此时的第15军也已经没有了再次发动大规模战争的能力。

在因帕尔战役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牟田口廉也被日军大本营撤职,并且备受谩骂,甚至被日本国内称为” 鬼畜牟田”,更被很多人戏称“死在他手上的日本鬼子比死在盟军手里的还多”,由此成就了他一番让人啼笑皆非的“传奇”。自此一战,日军再不敢越境与英印联军作战了。

@明贝勒 原创首发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讨论,踊跃留言!

3


答:“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提这样的问题,智商让人有点着急。

“不敢”,就是害怕呗。

为啥“为啥打一仗就害怕了?”

因为被打得太惨、太痛,无力还手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心理阴影面积巨大,一想起来就会做噩梦。

那么,日军这一仗,被打得有多痛多惨呢?

这样子说吧,日军在开始发动进攻时约有10万人,结果有53000多人在战斗中死亡或失踪,并且败退回原来进攻的出发地,已不再具有一个战役兵团的战斗力,从此走上了失败的末日。

日本军方总结:“缅甸战局以悲剧性的英帕尔战役为转折,走向全盘崩溃的命运。”

这之后,缅甸日军主力遭到毁灭性打击,缅甸战局的主动权完全转入盟军手中,不仅完全解除了印度被攻击的威胁,而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大陆战争局势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那么,日军为什么被打得这么痛这么惨呢?

我来简单掰扯掰扯。

首先,日本攻打印度时,他们的对手并不是印度人,而是英国人。

我们应该知道,当时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

而因1942年8月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各地引起的冲突,已使英印统治者大失印度人的民心,当日本向印度进军时,英印部队中的印度士兵已超过4.2万多人跑过来帮助日本人打英国人。

日本人为什么要进攻印度呢?

的确是“希特勒点名”要求的。

原因是1943年库尔斯克与瓜岛战役结束后,轴心国已丧失了战场主动权,希特勒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在自己心有余而力不逮的情况下,要求日军在印度发动场攻势,打乱盟军部署,获得重新扭转战局机会。

而日本方面为分散南方美军的进攻,占领印度,摧毁英国最重要的海外基地,实现日德会师, 即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

日军担任指挥的是人称“小东条”的牟田口廉也中将。

此人是个战争狂。

“七七事变”时,他担任侵华日军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联队长,于7月7日当天下达了向中国守军开火的命令,是挑起“七七事变”冲突的直接罪魁。8日凌晨遭到中国方面拒绝日军入宛平城搜查时,他在卢沟桥打响了第一炮,亲手点燃了战火。

就因为这个,天皇裕仁亲授其金鹰三级勋章,晋升为少将。不久,又晋升为中将,编入南方军,参加太平洋作战。

牟田口廉也虽然好战,脑子却不灵光。

我们看他的少将、中将军衔得来的缘由,就知这里面的含金量是要打折扣的。

牟田口廉也的好战除了反映在打响卢沟桥第一炮的行动上之外,更多表现在他的口头上。

我们来看看他发布过的高论。

英帕尔战役发起之前,仰天吹嘘说:“说起大东亚战争,那是我的责任。在卢沟桥下令开第一枪的是我,因此,我必须设法尽早解决这场战争。”

当小畑参谋长以后勤补给不足理由,反对发动此次作战。

牟田口廉也冷笑说:“没有补给,就不能打仗?真是笑话!日本军队能够忍受任何艰难困苦。粮食可以从敌人那里夺取。”

应该说,牟田口廉也对后勤补给不够重视,也是日本的国情和日军的凶残所给养成的。

日本属于岛国,国内资源远不足以支撑发动这样横跨几国的大规模作战,他们主要依靠的,就是以战养战,在“从敌人那里夺取”。

而日本士兵凶残勇猛,一直以来,也的确达到了这一目标。

但这一次却是例外。

因为他们遇上的对手是英军第14集团军指挥官威廉?约瑟夫?斯利姆中将。

斯利姆作战经验丰富,胆大心细,善于捕捉敌人的弱点。

在这场战役中,他抓住了日军补给线不足的弱点,牢牢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把日军耗垮、耗死。

所以,当日军粮尽弹绝、饥饿交加之时,相内祯助大佐回想起出战前牟田口说过的话——“关于此次作战,我们已经详细地讨论过各个细节,并全部解决了。因此,成功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不由得怨气冲天,怼天怼地怼牟田口,说:“军司令官阁下讨论的细节里,似乎没有把敌人的抵抗计算在内。”

实际上,在渡钦顿江之前,第31师团佐藤师团长看着只带三天口粮的士兵,就预感到失败,心中既恼怒又悲哀,对士兵“慷慨训示”说:“诸位,今夜我们要开始横渡钦顿江了。在此之前,我有话要对大家说明白,请好好听着!只要不发生奇迹,诸位的性命将会在即将发起的此次作战中丧失。但是,不是倒在枪弹之下,你们中的大部分人将会饿死在阿拉干山里。请做好心理准备!”

可笑的是,坐镇后方的牟田口在收到前线日军部队的要求补充粮食的电报后,他的回复竟然是:“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是草食民族。你们被那么茂密的丛林包围,居然报告缺乏食物?这算怎么回事!”

当听说佐藤师团长因为补给跟不上,已经离军脱逃后,他召集了司令部全体人员进行训话:“诸位,佐藤师团长违背军令,擅自抛弃了科希马战线。因为没有食物无法战斗,就擅自撤退。这样的人还能称之为‘皇军’么?‘皇军’即便没有了食物,也必须继续战斗的。没有武器弹药和食物就不能打仗?这决不能成为正当的理由!……没有子弹的话,不是还有刺刀么?没有刺刀的话,还有拳头呢。没有拳头的话,可以用脚踢的。就算这些都没了,不是还可以用牙齿咬么?……不要忘记日本男子应该有的大和魂!日本是神州,神灵必定会保佑我们的……”

而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东南亚一带打美军、打英军,打得得心应手。其中的英军,丢了香港、丢了新加坡、丢了缅甸……

所以,牟田口廉也认为英军丢掉印度是理所当然的事,开战前宣称:“陆军现已达到天下无敌的地步,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在印度肯定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他甚至大放厥词,不给自己留后路,称:“如果此次英帕尔作战不成功,无法晋升为陆军大将,我决不会返回日本的。”

牟田口廉也这边卖牙花卖得口爽,前线的日军却苦不堪言。

英军第33旅旅长刘易斯?皮尤回忆说:“我旅置身于那些随带着大量伤病员撤退的日军部队及其最近的目的地——乌克鲁尔之间。敌军已不存任何希望,他们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药品,什么也得不到了。他们衰弱不堪,嘴里塞满野草。”

最终,日军因为饥荒和疾病,仓皇后退,被英军撵着屁股打,尸横遍野,溃不成军。

英军士兵这样描述自己目睹到战败者的情景:“到处是赤脚露体的尸体,士兵像骷骸一样躺在泥地上;行驶中遭到轰炸的运输车和烧毁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满地都是的枪支弹药和军事装备。”

牟田口为自己回国找借口,说:“我不认为英帕尔作战是一次失败的战役。正是因为攻打了英帕尔,才使得敌人没有夺取整个缅甸。如果当时没有攻打印帕尔的话,缅甸战区现在可不得了呢。”

人怎么无耻到这种地步呢?

直到晚年,牟田口的心智才趋于成熟,认识到自己当年的幼稚,写下了谢罪书。

但不管如何,日军视之如瘟神,称其为“鬼畜牟田口”。

而作为战胜方将军的斯利姆,于1945年晋升上将,1948年接替蒙哥马利元帅成为帝国总参谋长。

英帕尔战役,应该是英军史上最伟大的战役。

只不过,在英美两巨头相爱相杀的明争暗斗下,美国人希望能打破英国的国际殖民体系,竭力这场意义重大的胜利低调处理,以至于在世界战史上名气不扬。

但是,近年来,英国国立军人博物馆曾展开过一项民众调查,根据战役产生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影响,以及双方的投入的军力和战略战术等指标,评选英国影响力最大的战役,得票最多的,就是“英帕尔-科希马战役”(Imphal-Kohima Battle)。

4

日本和印度打的这场战争,名字叫做英帕尔战役。这场战争被评选为英国影响力最大、得票最多的战役。

这场日本和印度打的唯一一场战争,开始的很草率,结束的也很鲁莽。

希特勒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日军10万大军,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主要是被打得太痛太惨了。

战役基本信息

  • 名称:英帕尔战役
  • 地点:英帕尔
  • 时间:1944年3月至7月
  • 结果:日军战败
  • 交战各方:日本,第15军(牟田口廉也),英国,第14集团军(蒙巴顿)
  • 各方兵力:盟军150000人,日军 92000人
  • 伤亡情况:英(1.6万)、印军 4万人伤亡,日军 6.5万 人伤亡
  • 主要指挥官:牟田口廉也、蒙巴顿

这场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当时轴心国已经失去了主动地位。日本深陷于太平洋战场与中国战场,德国在欧洲战场也不好过。

于是希特勒希望日本可以在亚洲重新开辟一处战场,牵扯住盟国在亚洲的势力。当时德国和日本的算盘打得非常好,德国希望日本能够打穿印度,最后和他们在欧洲汇合。

日军在开始发动进攻时约有10万人,结果有53000多人在战斗中死亡或失踪,败退回原来进攻的出发地,不再具有一个战役兵团的战斗力,整个日军从此走上失败的末日。

日本军方后来总结:“缅甸战局以悲剧性的英帕尔战役为转折,走向全盘崩溃的命运。”

战役的影响

这之后,缅甸日军主力遭到毁灭性打击,缅甸战局的主动权完全转入盟军手中,不仅完全解除了印度被攻击的威胁,而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大陆战争局势,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走心写好每一个问答,让提问者满意而归。认真做好历史知识传播者,让读史成为乐趣。一个做事认真的历史号,如果您看完本篇后对您有帮助或者喜欢,可以点击红色+号关注“煮酒品历史”,我会每天为您更新分享更多的历史知识、故事、干货和问答,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都可在下方评论和我互动,感谢大家阅读。

日军被打得这么痛这么惨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日本攻打印度时,他们的对手并不是印度人,而是英国人

我们应该知道,当时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

甚至,因1942年8月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各地引起的冲突,已使英印统治者大失印度人的民心,当日本向印度进军时,英印部队中的印度士兵已超过4.2万多人跑过来帮助日本人打英国人。

日本人为什么要进攻印度呢?

因为,这是“希特勒点名”要求的。

1943年库尔斯克与瓜岛战役结束后,轴心国已丧失了战场主动权,希特勒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在自己心有余而力不逮的情况下,要求日军在印度发动场攻势,打乱盟军部署,获得重新扭转战局机会。

而日本方面为分散南方美军的进攻,摧毁英国最重要的海外基地,实现日德会师,就想占领印度,即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

日军担任指挥的是人称“小东条”的牟田口廉也中将。

战争狂——“小东条”的牟田口廉也。

“七七事变”时,他担任侵华日军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联队长,于7月7日当天下达了向中国守军开火的命令,是挑起“七七事变”冲突的直接罪魁。8日凌晨,在遭到中国方面拒绝日军入宛平城搜查时,他在卢沟桥打响了第一炮,亲手点燃了战火。

就因为这个,天皇裕仁亲授其金鹰三级勋章,晋升为少将。不久,又晋升为中将,编入南方军,参加太平洋作战。

牟田口廉也(日语:牟田口廉也1888年10月7日-1966年8月2日),日本军官、二战时期日本陆军中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2期毕业,日本陆军大学第29期毕业。牟田口廉也曾参与过西伯利亚干涉,后任日本驻法国武官。“七七事变”时,牟田口廉也任侵华日军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联队长,军衔为大佐。7月7日当天,由于驻屯军步兵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少将未在北京,

牟田口廉也虽然好战,脑子却不灵光。我们看他的少将、中将军衔得来的缘由,就知这里面的含金量是要打折扣的。

牟田口廉也的好战除了反映在打响卢沟桥第一炮的行动上之外,更多表现在他的口头上。

战争狂发布过的高论

英帕尔战役发起之前,他仰天吹嘘说:“说起大东亚战争,那是我的责任。在卢沟桥下令开第一枪的是我,因此,我必须设法尽早解决这场战争。”

当时,小畑参谋长以后勤补给不足理由,反对发动此次作战。

牟田口廉也冷笑说:“没有补给,就不能打仗?真是笑话!日本军队能够忍受任何艰难困苦。粮食可以从敌人那里夺取。”

应该说,牟田口廉也对后勤补给不够重视,也是日本的国情和日军的凶残勇猛所给整成的。

日本属于岛国,国内资源远不足以支撑发动这样横跨几国的大规模作战,他们主要依靠的,就是以战养战,在“从敌人那里夺取”。

而日本士兵凶残勇猛,一直以来,也都达到了这一目标。

但这一次却是例外。

实力强劲的对手——威廉?约瑟夫?斯利姆

因为他们遇上的对手是英军第14集团军指挥官威廉?约瑟夫?斯利姆中将。

斯利姆作战经验丰富,胆大心细,善于捕捉敌人的弱点。

威廉·约瑟夫·斯利姆(William Joseph Slim,1891---1970),1945年6月,斯利姆升迁东南亚战区盟军地面部队(即第11集团军群)司令。1946年,斯利姆回到英国担任帝国国防学院院长。1948年,斯利姆被召回服现役,出任帝国总参谋长。1953年,斯利姆被封为子爵并奉女王之命出任澳大利亚总督至1960年。1956年,斯利姆出版回忆录《转败为此》。1970年12月14日,在伦敦逝世。

在这场战役中,他抓住了日军补给线不足的弱点,牢牢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把日军耗垮、耗死。

所以,当日军粮尽弹绝、饥饿交加之时,相内祯助大佐回想起出战前牟田口说过的话——“关于此次作战,我们已经详细地讨论过各个细节,并全部解决了。

因此,成功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不由得怨气冲天,怼天怼地怼牟田口,说:“军司令官阁下讨论的细节里,似乎没有把敌人的抵抗计算在内。”

实际上,在渡钦顿江之前,第31师团佐藤师团长看着只带三天口粮的士兵,就预感到失败,心中既恼怒又悲哀,对士兵“慷慨训示”说:“诸位,今夜我们要开始横渡钦顿江了。

在此之前,我有话要对大家说明白,请好好听着!只要不发生奇迹,诸位的性命将会在即将发起的此次作战中丧失。但是,不是倒在枪弹之下,你们中的大部分人将会饿死在阿拉干山里。请做好心理准备!”

可笑的是,坐镇后方的牟田口在收到,前线日军部队的要求补充粮食的电报后,他的回复竟然是:“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是草食民族。你们被那么茂密的丛林包围,居然报告缺乏食物?这算怎么回事!”

当听说佐藤师团长因为补给跟不上,已经离军脱逃后,他召集了司令部全体人员进行训话:“诸位,佐藤师团长违背军令,擅自抛弃了科希马战线。因为没有食物无法战斗,就擅自撤退。这样的人还能称之为‘皇军’么?

‘皇军’即便没有了食物,也必须继续战斗的。没有武器弹药和食物就不能打仗?这决不能成为正当的理由!……没有子弹的话,不是还有刺刀么?没有刺刀的话,还有拳头呢。

没有拳头的话,可以用脚踢的。就算这些都没了,不是还可以用牙齿咬么?……不要忘记日本男子应该有的大和魂!日本是神州,神灵必定会保佑我们的……”

而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东南亚一带打美军、打英军,打得得心应手。其中的英军,丢了香港、丢了新加坡、丢了缅甸……

所以,牟田口廉也认为英军丢掉印度是理所当然的事,开战前宣称:“陆军现已达到天下无敌的地步,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在印度肯定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他甚至大放厥词,不给自己留后路,称:“如果此次英帕尔作战不成功,无法晋升为陆军大将,我决不会返回日本的。”

战略决策的失误,导致日军作战苦不堪言

牟田口廉也这边卖牙花卖得口爽,前线的日军却苦不堪言。

英军第33旅旅长刘易斯?皮尤回忆说:“我旅置身于那些随带着大量伤病员撤退的日军部队及其最近的目的地——乌克鲁尔之间。敌军已不存任何希望,他们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药品,什么也得不到了。他们衰弱不堪,嘴里塞满野草。”

最终,日军因为饥荒和疾病,仓皇后退,被英军撵着屁股打,尸横遍野,溃不成军。

英军士兵这样描述自己目睹到战败者的情景:“到处是赤脚露体的尸体,士兵像骷骸一样躺在泥地上;行驶中遭到轰炸的运输车和烧毁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满地都是的枪支弹药和军事装备。”

牟田口为自己回国找借口,说:“我不认为英帕尔作战是一次失败的战役。正是因为攻打了英帕尔,才使得敌人没有夺取整个缅甸。如果当时没有攻打印帕尔的话,缅甸战区现在可不得了呢。”

当时英国人抗击日本,仍然感觉不托底,要求重庆政府给反攻缅北的驻印军增加兵力以牵制日军,于是三个师的国军空运而来,催生了新一军和新六军的分拆。

这还不算,美英又同时给重庆施加压力,要求驻在云南的中国远征军卫立煌所部立即开始反攻滇西,进一步分散缅甸日军的兵力,本来不太情愿的重庆方面只得同意。

于是20万中国远征军开始强渡怒江。正是在两支中国军队的苦战下,日寇缅甸方面军已经无力再给第15军增加援兵,牟田口廉也的部队形成了孤军,一支没有任何辎重补给的孤军。

1944年7月3日,日军大本营下令放弃乌号作战,就算没有命令,前线日军也没法打了,缅甸日军已再无组织进攻之力量,它面对着美英军、中美联军(驻印军)、中国远征军的三路大反攻,已经处于自身难保的境地,当然不可能对印度构成什么威胁。

日本军官牟田口的无耻之罪

直到晚年,牟田口的心智才趋于成熟,认识到自己当年的幼稚,写下了谢罪书。

但不管如何,日军视之如瘟神,称其为“鬼畜牟田口”。

而作为战胜方将军的斯利姆,于1945年晋升上将,1948年接替蒙哥马利元帅成为帝国总参谋长。

英帕尔战役,应该是英军史上最伟大的战役。只不过,在英美两巨头相爱相杀的明争暗斗下,美国人希望能打破英国的国际殖民体系,竭力这场意义重大的胜利低调处理,以至于在世界战史上名气不扬。

历史上的影响:

英帕尔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著名战役,西方和日本的军史学家评价这是日本历史上在陆战中遭到最惨重失败的一次战役,日军在开始发动进攻时约有10万人,结果有53000多人在战斗中死亡或失踪,并且败退回原来进攻的出发地。英帕尔会战后,作为日军驻缅方面军主力部队的15军,已不再具有一个战役兵团的战斗力了。盟军在印缅战场,从此转入了总进攻的战略阶段。日军走上了失败的末日。

参考资料:《英国通史》、《二战全史》等;

关注我,@煮酒品历史,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大家谈古论今,以古鉴今,提升硬核实力,增强社会竞争力。

5

日本和印度打的这场战争,名字叫做英帕尔战役。战争开始的很草率,结束的也很鲁莽。最后以日本战败告终,这也是和印度打的唯一一次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943年,当时轴心国已经失去了主动地位。日本深陷于太平洋战场与中国战场,德国在欧洲战场也不好过。

于是希特勒希望日本可以在亚洲重新开辟一处战场,牵扯住盟国在亚洲的势力。当时德国和日本的算盘打得非常好,德国希望日本能够打穿印度,最后和他们在欧洲汇合。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日本大本营在1944年召开了代号为乌的作战计划。日本方面以牟田口廉作为指挥官,组建起了缅甸军十五军,包括了第十五,第三十一,第三十三三个师团。

当时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日本虽说是和印度打,实际上还是和英国对撞。英国方面的指挥官斯利姆,指挥了第四,第十五,第三十三军。

日军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就到达了印度和缅甸的交界地——英帕尔地区。日军率领了超过10万人的部队,似乎要势必拿下这场战役。为了解决口粮问题,他们的后勤部队还赶了大批的牛羊。

英帕尔战役的序幕战役发生在钦敦江畔,当时日本的指挥官牟田口廉,看着奔腾的江面上说道:日本陆军天下无敌,印度战场即将会插上我们日本人的旗帜。

当盟军司令官蒙巴顿得知日本即将渡过钦敦江的时候,大胆的决定把驻扎在钦敦江附近的部队收回,把日本人放在距离英帕尔比较近的位置。为何会有这个决定?后面显示这个决定非常正确。

日本人虽然轻而易举的渡过了钦敦江,但是和英国盟军开打的时候,却发现了问题重重。战场被控制在了英帕尔和钦敦江之间,前面是英国超强的火力覆盖,后面就是宽阔的江面,让他们被迫退无可退。

与此同时钦敦江即将迎来雨季,原先一些干枯的河床逐渐变得汹涌。当时的情况要求日本必须速战速决,否则很有可能面临的将是就算战败之后,也很难退回去。

在战争刚开始没多久之后,其实日本人还是占据优势地位。当时英国司令官蒙巴顿将军紧急求助美国支援,美国借给了蒙巴顿45架达科他运输机,这也是驼峰航线的主力运输机。

靠着这些运输机的机动性,非常容易的支援到各个战场。因此从刚开始的弱势地位,到后来慢慢的扭转了局势。当然日本的败退不仅仅是因为英国得到了支援,关键是日本的后勤出了问题。

之前也有说到,日本为了获得新鲜的食物,他们可是赶着一大群牛羊上的战场。但是当时从缅甸穿越印度的过程当中,有一片非常大的原始森林。因此造成大量的战士患病,牛羊的死亡更是严重。

刚开始的时候口粮还能保证每次6两,后来越吃越少,到最后甚至是一两都不到。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力气去打仗?因此虽然日本前期势如破竹,但是到了后期后劲不足。

因此战争被拖得越来越长,最后不得不进入了雨季。然而就在雨季来临之后,日本部队超过3万多人感染上了疟疾,霍乱等疾病。再加上药物供应不足,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些人死亡。

饥饿与疾病的缠绕,也是大规模作战当中最害怕的两种情况。迫使日本指挥官牟田口廉开始考虑撤退的问题,但是打进来可能好打,想出去就有点困难了。

日本整个撤退混乱无比,因为饥饿和疾病威胁着部队的安全,让所有的士兵都无心打仗。另外一边英国穷追猛打,一路上到处都是日军的尸体。由于得不到吃的,很多人死的时候,嘴里面含的都是野草。

比较搞笑的是,日本好不容易退回到了缅甸地区,为了不让缅甸人看出来们打了败仗。他们特意在钦敦江休整了一段时间,昂首挺胸的从缅甸穿过,似乎他们是打了胜仗归来。
这里要再补充一点日本指挥官牟田口,是他打响了卢沟桥战役的第一枪,也是挑起七七事变的罪魁祸首。然而经过这场失败的英帕尔战役之后,牟田口廉被撤了职。晚年居住在东京,据说还写过谢罪书。

6

中国有句古话叫“贪心不足蛇吞象”,说的是人不能贪得无厌,如果你的欲望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就会承受不了,反倒害了自己,日本军国主义就是如此。

当年日军占领了东北,还想着华北。得到了华北还想着全中国,还想着控制香港,控制整个东南亚;日本得寸进尺,贪得无厌,终于把自己的小命搭了进去。


要说日军疯狂也真是有点疯狂的能力,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接着马不停蹄就挥师南下,分别占领了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缅甸。日军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停不下进攻的脚步,然后又兵发英属印度。


谁曾想不可一世的日本军队,一进印度就栽了。灰溜溜退出印度战场,再也不敢对印度有非分之想了。

日军在印度是怎么栽的呢?

回光返照

1935年日本占领华北部分地区,野心膨胀。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试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但遭到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陷入了战争泥潭。


1939年,日本开始进行新的策略,准备北上,在诺门罕战役中败给苏联后,彻底打消了北进的念头。


北进不成,日军开始进行南下大计。

为何要南下?因为此时的日本,因为战争,被美英进行了资源封锁。日本是个资源缺乏的国家,经不起战争的消耗,必须要寻求新的战略资源,不然就要战争机器就要停转。

于是,日本狗急跳墙开始南进了,1941年12月7日,日本先是成功“偷袭珍珠港”,控制西太平洋,随即占领东南亚。

但是仅仅一两年后,由于日军偷袭珍珠港引火烧身,在太平洋战场被美国吊打;中国战场又深陷泥潭,日本能控制的只有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和缅甸了,可见,日本军国主义已经穷途末路,死到临头;最后的疯狂不过是回光返照了。



狂妄冒进

此时此刻,希特勒的日子也不好过。在盟军的支持下,苏联开始反击,德国纳粹在欧洲战场上节节败退。希特勒黔驴技穷,就建议日本在印度开辟战场,牵制英国,减缓德国在欧洲的军事压力,想来个围魏救赵。

于是日本方面派中将牟田口廉也率领日本第十五军,配合以第五飞行师团,共十万余人,向印度城市英帕尔进军。牟田口廉是个自负的军人,也是个狂妄的指挥官。



他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元凶,又在1941年的新加坡战役中以五万兵力战胜了英军十万兵力,更加不可一世。在他眼里,英国军队如此窝囊,印度军队更是一群草包不堪一击。自古骄兵必败,牟田口廉在此次战役的失败命运似乎在开战前就注定了。

一败涂地

英帕尔是印度东部与缅甸交界地区的一座边境城市,位于吉大港通往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的交通干线上。该城周围是曼尼普尔山脉,近郊是长40英里,宽20英里的英帕尔平原。

自英军兵败缅甸撤退至此后,英国人就把英帕尔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迪马布尔是当时盟军的重要补济站,一旦日寇攻下英帕尔,那么就可以直接威胁迪马布尔补济基地。



1944年3月8日,日军第15军中将牟田口廉也率领第15军的3个师团共约10万人的兵力,渡过了印缅边界地区的钦敦江,向盟军发起主动进攻。

日寇第5飞行师向该次战役提供空中支援,3月中旬日军对英印联军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3月28日,日本军队将第20个英印师赶到英帕尔西南仅10英里处,封锁了印巴南部通道。



日军第15师轻装前进,迅速占领英帕尔东北的乌鲁克,并于4月8日占领英帕尔和科希马之间的秘宣,为了进一步占领英帕尔,牟田口廉还从第53师派出两个步兵旅增援,亲自来到第33师指挥。

面对日军两个师的围攻,英印第4军孤军作战,形势危急,他们向美国求助,借到了45架C-47运输机,当运输机载着英国和印度第15集团军第5师抵达印巴时,日军离机场只有9英里。

英帕尔防御区是一个直径20-30英里的碗状区域,周围环绕着山脉和森林。


4月9日,保卫北方的英印第5师在第一波攻击中遭到损伤,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日军集中坦克和重炮继续轰击。

5月底以来,该地区进入雨季,地面泥泞不堪,日军补给困难,只能挖野菜、猎野兽充饥。祸不单行,由于雨季到来,日军士兵有3万多人染上了疟疾、痢疾、霍乱、流感等疾病,尤其是伤寒蔓延得十分猖獗。而日军对此准备不足,缺医少药,致使瘟疫蔓延。

加上日军之后在科希马战败,补给线又被英国空军截断;得不到补给的日军失去了战斗力。日军指挥官佐藤不顾上级的指示,最后率第31师团主力,带着1500名伤病员向乌克鲁撤退。

佐藤撤退后,牟田口廉决定孤注一掷,想要集结第33师和第15师的主力部队,试图从北方攻入英帕尔。

6月10日,日本军队开始行动,雨季开始了,丛林变成了泥潭,日军和英印第20师在丛林中对峙,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战。

疲惫不堪的日军于22日冲出丛林,冲向英帕尔郊外,但迎接他们的是由坦克、机枪、迫击炮和带刺铁丝网组成的强大防线。

第33师的队长田中信男知道,他的队伍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根本无法挺近英帕尔近郊。于是他召集军队,等待上级的决定。

7月2日午夜,经东京总部同意,日本南方司令部派遣部队发出命令,停止一切战争行动,准备撤退。


然而盟军情报部门截获了日军撤退的情报,蒙巴顿下令对撤退的日军穷追猛打。日军所谓的"退却作战",实际上是一场真正的大溃败。当英军沿着铁定公路向钦敦江追击推进时,他们见到了战败者的全部情景:"到处是赤脚露体的尸体,士兵像骷骸一样躺在泥地上;行驶中遭到轰炸的运输车和烧毁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满地都是的枪支弹药和军事装备。

这场战役,日军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惨败,10多万军队苦战4个月除了丢下6万多具尸体,一无所获。从此日军再也不敢打印度的主意了。

7

二战后期,希特勒由疯狂揍人变得渐渐不抗揍了。就要求日军南下西进拿下法国印支,英属印度。日军攻势凌厉,秒了法国秒英国,还俘获了一支约2.5万的印度军。英属英印军怕了,服了,以至于都患上恐日症了。面对如此的战果,日军很兴奋,有一些将士竟然幻想着要在欧洲与希特勒会师。幻想最大最高级别的人就是成吉思汗的铁粉——牟田口廉也中将。

牟田口廉也中将,是每名国人都要记住的人。

他亲口承认是他打响了七七事变的第一枪,他之所以如此疯狂,就是为了升官就是为了他的“成吉思汗梦。此时,已是15军司令的他为了所谓的梦想,强烈要求攻打英属印度的印度部分。然而他们的同僚甚至上司认为,西进的话,如何解决补给的问题?他向上司和同僚透露,他有大招,还是他的偶像成吉思汗曾经亮过的大招。于是,他们北部做好防范孙立人进攻的准备后,分兵十万准备拿下因帕尔、科希马、乌克鲁尔,并赶着9月29日天长节(天皇生日)拿下重镇英帕尔(因帕尔),以便将此做为天皇的生日礼物。

英帕尔为英属印度东部重镇,是今天印度曼尼普尔邦的首府所在地,乃是一盆地,如果失去该地,英属印度就离日属印度不远了。英印指挥官14集团军司令斯利姆自然是严阵以待。准备迎接这场由日本发起的英帕尔战役,又称英帕尔-科希马战役。

日军10万大军,具体部署如下:

第一、2.5万印度伪军带路、翻译、干杂活等,其中有缅甸自治军一个师,印度国民军一个旅。

第二、柳田第33师团、山内正文第15师团南北夹击英帕尔,其中33师团主攻,15师团从北部穿插策应,另外15师团的直辖部队协统33师团主攻。

第三、佐藤幸德第31师团的任务就是拿下乌科鲁尔希马两地,然后在因帕尔会师西进

牟田口廉也高傲地站在钦敦江畔,狂妄地宣称:“陆军强到了天下无敌,插在英帕尔的太阳旗,将宣告拿下印度不远了。日不落大英帝国都落了,你还想当日不落大日帝国吗?马上就让你败得哭爹喊娘,没脸活了,战后他立即自杀了。而哭爹喊娘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所津津乐道的成吉思汗的大招。

成吉思汗的大招让他梦想的神话变成了笑话。

打仗最重要的是补给,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也,而成吉思汗的骑兵打仗的确有大招。一、保证了速战速决。二、可以托运粮草。三、缺乏粮草时,可以杀掉没有使用价值的马。作为成吉思汗的铁粉,他决定用成吉思汗的方法来解决运输和粮草补给问题。他捕捉了大量的马、牛、羊、猪甚至还有猴子,给它们加了重担,托运辎重粮草。连“八戒”和“大圣”都参与拖运工作了。牟田口廉也,你是猴子请来的逗比吗?事实上,还真是。

到了战场后,轰隆隆的炮火,让这一群畜生拖着物质,四下逃窜。不仅让他丧失了一定的补给辎重,而且动物的逃窜也影响将士们的打仗,最关键的就是再也没肉吃了。而这成了最致命的问题。虽然早期还有飞机,进行运输补给,但后来他们丧失了制空权。

英属印度指挥官斯利姆的应对

司令斯利姆对补给产生危机的日军做了两方面措施:

第一、诱敌深入。你不是想速战速决吗?我让你速战速决,你追我啊!

第二、破坏脆弱的补给线。一方面英印军向后退,另一方面英印军绕其后路,将战斗力是渣的印度伪军,干掉的干掉,劝降的劝降,都是老乡嘛!日属印军与英属印军之间的战争,无疑是最尴尬的。日军战前告诉他们,要带着他们从英国的铁蹄之下解放出来。英军告诉英属印军,一定要打退侵略者。其实福垊认为,英属印军和日属印军之间的交战,不过是六个字:打酱油,交朋友!说好的自己人不打自己的人嘛!

祸不单行的日军,遭遇大败亡

第一、饥饿。“武士道”精神在饥饿面前逐渐不给力了,牟田口廉也坚决命令不准撤退。他大怒说:没有饭,为什么不吃草?他的下属非常生气:你成吉思汗的大招,就是把我们当成马了吗?这话说的跟晋惠帝为啥不喝肉汤一样。所不同的是晋惠帝是无知,而牟田口廉也则是无耻。

第二、暴雨。雨一直下,气氛不算融洽。他们行军在泥泞的道路上,穿越在丛林之中,又累又饿,不断地向大本营逃亡。好不容易,跑到钦敦江,却发现江水暴涨,摆渡困难。

第三、追兵。英印士兵不仅物质充足而且士兵也得到很大补充,美国还派军队援助。对日军地上追赶,天上轰炸,真是苦逼透了。

第三、瘟疫。丛林之中有虫子,加上饥饿、寒冷、伤口感染、逃亡时的绝望和惊慌,导致日军大量生病甚至大量死亡。

日军元气大伤,最终还失去了缅甸。

10万军队,伤亡、失踪了5.5万人,其中战死的有3.2万人。应该说日军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在牟田口廉也“损招”下,日军还造成了英印军队2.4万的死亡。此战,结束后牟田口廉也,羞愧难当,撤职自杀,不过连死也没死成,被救活了。而英印军队,这一场胜利彻底打破了恐日症。没等着日本再次来打,就打缅甸了,最后日本连缅甸也丢失了。而七七事变的罪魁祸首牟田口廉也,在日本投降后,也成为了战犯。1948年被假释,随后还开了个饭店,饭店名叫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都能气哭。1966年8月2日,病逝,去世前还念念不忘对这场战役进行辩解,推脱责任。

8

不是打一仗就不敢打了,而是打的这一仗所投入的资源已经是日本方面竭尽全力,最后能够满足的那些军队了!此时的日本军队已经是油灯枯竭,日本国内山穷水尽,要想打赢这一仗很困难,所以在尽最大的努力之下,日本人还是集结了10万多的兵力,这是日本人最后能够使用的出的底牌了!日本人也是打算最后一搏,看看能不能拿下印度,如果不能,那接下来干什么事情都没用了。

对于希特勒来说,这个时候他的处境绝对并不算的上是特别好,1944年,此时此刻,前苏联和英美联军对希特勒形成的包夹已经初见雏形,即便是盟军没有登陆诺曼底,此时此刻,希特勒建立的大西洋壁垒已经算得上是向全世界说明,德国接下来将会面临两线作战的窘境。

其实令大家没有办法想到的就是希特勒是一个国际形势的分析大师,对于希特勒来讲,他分析国际形势,有自己的一套理念,也正是因为他对于国际形势的精确判断,才让德国快速摆脱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战争阴影,从中走出,并且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作者之后快速崛起在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之下,达成了慕尼黑阴谋,这一切不得不说是希特勒的对于国际形势的精确判断,要不是最后英国和法国人因为波兰的问题,跟希特勒闹翻,或许希特勒这一条路能够一路走黑下去。

虽然德国人接下来很有可能会面临战败的结局,但是希特勒更愿意的的事,造成一种另类的国际局势,让英国所建立的世界格局最后崩溃,然后让前苏联和美国再无世界构架的情况之下产生冲突,造成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个条件是由谁设定的呢?

希特勒,希特勒这个人并没有死在柏林战役里面,上个世纪80年代,阿根廷的国家档案管起火,结果造成一张照片流露出来,这张照片的日期是1954年拍的,这一张照片的主角就是希特勒,希特勒在1954年就在阿根廷,根据阿根廷方面的消息,希特勒在阿根廷一直等待着第三次世界大战,可以想象的就是希特勒肯定会对自己接下来德国战败要重新崛起设定一个国际形势,那有什么比彻底摧毁英国人的殖民地体系来的更加有效?英国人的殖民地体系的那皇冠的明珠就是印度!

但是此时此刻,德国人已经管不到印度了,那就让日本人去办这件事情,彻底摧毁英国在印度殖民地所拥有的军事体系,让印度从中解放出来,搅乱这个世界,这就是希特勒的最终目的。

日本人这个时候也有自己的问题,他的大量的兵力被牵制在了中国和太平洋战场上面,能够调遣出来的精锐力量已经不多了,攻打缅甸的时候,甚至都已经把日本天皇身边的近卫师团都已经调来了,(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兵力才堪堪够用,所以在日本的将领牟田口廉极力的鼓吹之下,日本人决定最后再努一把力,看看能不能拿下印度,印度毕竟有那么多的人口那么多的资源拿下来,对于解放东南亚的兵力部署,或者是在印度建立相应的殖民地,掠夺战争财富,这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但是日本人这回还是犯了骄傲自大,自己作死,轻敌的死循环,就好像日本人无脑的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即便山本五十六一再的提醒日本当局政府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人很难赢下这一场战争,而且会面临灭顶之灾,但日本高层已经阻止不了自己的野心,阻止不了自己的欲望,最终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此时此刻。日本人已经击败了缅甸和新加坡的英国军队,英国军队战斗力历历在目,此时此刻,派遣10万军队进入印度,击败已经毫无战斗意志的英国军队,这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干呢?

结果日本人的军队在进攻的途中遭到了英国人的设计,英国人的作战思路很简单,你当初进攻缅甸的时候,均是补起,就已经是捉襟见肘了,此时此刻我就放开了让你进来,让你拉长你的不体现,我率领部队突袭你的后方,将你后方的补给线彻底切断,你这10万的军队就有10万张嘴,每天就要消耗10万人的食物,我让你活活饿死在这雨林里面。

更加要命的是日本人认为英国人没有任何实力反击,所以对于自己的军事补给线采取了一种放任的态势,或者负责军事补给线的就是印度的伪军,英国人虽然不能正面击溃日本人的精锐作战部队,但是却可以对付印度伪军,在这种情况之下,日本人的败退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就在这个时候。苍天有眼,又是瘟疫又是大雨,10万的日本军队活活饿死或者病死在了热带雨林里。

最后只有1万多的日本军队逃出了这一偏吃人的热带雨林,想想在这之前饿死在野人山的中国远征军撤一会,算得上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总体来讲,这是法西斯主义在世界上面所做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垂死挣扎,从始至终,这些人就并不是什么投机分子,他们就是最纯正的法西斯主义者,他们才是真正的战争罪犯,他们的罪行一开始就被牢牢地钉在了人类的耻辱架上面,狗改不了吃屎,只是可惜,后来因为利益上面的纠纷,最后导致某些人没有遭到正义的制裁,称一点人类之罪过也!

9

我是方圆,我来回答;

这场战役应该就是二战史上著名的“英帕尔战役”。

这场战役中,日军动用十万人攻向印度,却遭到大败,具体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下面一起来看看。

1942年8月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各地引起了多次冲突,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英印当局近在镇压这场运动中打死了900多人,这大大导致了英印统治者与印度民族注意者及印度人民的关系趋向紧张。

所以在当时,英印部队中的印度士兵的军心已经动摇,他们都不愿意杀害自己的同胞,当时有超过4.2万人的印度士兵投到了鲍斯所领导的“印度国民军”旗下,反过来帮助日本人打英国人。

1944年3月8日,印度国民军的部队与缅甸日军一起发动了“英帕尔战役”,其目的就是为了打开印度的东大门,以便使得英印军队在英帕尔战役中取胜。

随后东南亚战局发生变化,盟军转入反攻,印度的危机才宣告结束。但是它所造成的影响却是在战后才真正显示出来。

以上便是英帕尔战役发生的一个大致背景。我们之所以要说这个背景,实际上是为了我们下文对一个人的出场而做铺垫。

此人是谁呢?

他便是英帕尔战役缅甸日军的领导者——牟田口廉也

这个人的特点是,不重视客观形势,而只重视“必胜的信念”,具有主观主义的倾向。这是日本著名作家‘池田信夫’对他的评价。

我们知道,1944年3月英帕尔战役开始以后,随着战局的不断变化,其战况也变得越来越恶化起来,日军补给十分困难。按道理来说,此时的日军在面对这样的情况,就应该采取驻守防御的方式。但是日军却讨厌那种所谓的渐渐陷于不利局面的态势,于是便想用“决战”的方式一举挽回其败局。

这也就是所谓的“大胆作战”倾向。

如果你仔细观察二战史你会发现,日军所采用的这一战术倾向,实际上在二战末端就变得越来越明显。

此外,当时的缅甸与印度之间相距1000多公里,在没有任何后勤保障和补给的情况下,让十万人的部队在行军路线上自行补给。

其结果就是,在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之前,就已经有很多士兵饿死了。但是当牟田口廉也还向时任首相兼参谋总长的东条英机请示时,东条英机还表示支持。并且一致认为“战斗不到最后一刻就不知道鹿死谁手”。

但是,所造成的的结果就是,26000人战死,三万多人饿死病死,兵力折损过半。而牟田口却没有被怪罪,反而一直苟延残喘到了战后。

英帕尔战役起于1944年3月15日,同年7月10日,日军大本营下令停止,这场战役历时四个月之久,以日军伤亡6.5万人,英印军伤亡1.6万人告终。

至于日军失败的原因,除了我们以上所说的,没有充足的补给以外,实际上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则是,日军内部组织决策的混乱性,以致于根本无法做出任何决策。

要知道,当时作为最高司令长官的日本天皇是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权力的,而天皇下属的参谋才是实际指挥作战的组织机构。

它们之间的工作流程大概是这样:参谋作为顾问只是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情报来下达命令,且不用负任何责任。接着,参谋通过参谋本部再不负责任地把命令下达给各方面的军队,让后军队再按命令实行……

不过虽说这样的组织容易形成决策混乱,但如果这中间若出现个别独裁式的领导人物的话,那么他所形成的的“气场”,就很容易影响整个组织机构,从而改变其方略。而我们上文所说的牟田口廉也正是这样的人。

但是,不重视客观形势,反而重视“必胜信念”的精神满足,这势必就会给军队带来重大创伤。

当然了,不考虑客观形势,而只是反复强调“预期”,这其实也不是牟田口的专利,它同时也是旧日本军的主观主义传统在作祟。

虽然士气会变得很高涨,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也是无法取得胜利的。要知道,当时的英军可是日军的两倍,并且日军还是翻山越岭前来作战的,英军以逸待劳,自然能够取胜。

综上,便是日军在“英帕尔战役”中失败的原因。我们简单总结一下可归纳为5个小点:

  1. 日军兵力不足;

  2. 日军没有补给保障;

  3. 英军以逸待劳,而日军则是长途跋涉;

  4. 日军将领牟田口不重视客观形势,只是以“必胜信念”为主导。

  5. 日军高层决策的混乱性;

资料参考:《安倍经济学的妄想》、《英国通史》、《二战全史》等;

10

二战后期,德军在东线战场溃败,希特勒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被苏军重挫。为了避免双线作战,希特勒希望日本向印度发动攻击,以牵制英美军力开辟第二战场的有生军力。

日本在突袭珍珠港后,点燃了太平洋的火药桶,激怒了美国人。出于在太平洋战场上使美军分兵,缓解日本海军压力的考量,在1944年3月,日军驻缅甸的第15军发起对印缅边界英军重要物资基地英帕尔的作战。

日军此次行动的统帅是当年参与“七七事变”有功的牟田口廉,其依靠狂热的军国主义思想侵华有功,已经从大佐升为中将司令官。

从牟田口廉在英帕尔的表现看,其明显的德不配位。在不携带行军口粮的情况下,赶着大批牛羊作为口粮渡江进攻英帕尔。这些牛羊在盟军的轰炸下四处逃窜,日军既要应付盟军的攻击,又要防止牛羊逃窜,明显分身乏术。就这样,日军在失掉口粮后,勉强穿越热带丛林。

此时有人向牟田口廉建议放弃此次作战,但是被其拒绝。牟田口廉估计是想效仿项羽破釜沉舟,绝处逢生。然而他的运气却没有那么幸运了,热带雨林的雨季来临,各种寄生虫和蚊子疯狂繁衍,缺少药品和粮食的日军竟有3万人染上疟疾和伤寒。

日军此时的战斗力几乎已经丧失,连一个500英军守卫的科希马都不能攻破。在佐藤中将向牟田口廉苦劝无果后,竟私自率部撤退、化整为零后的日军又遭遇山洪爆发,钦敦江水位暴涨,日军进退两难。英印军凭借火力优势几乎全歼第15军,擅离职守的第31师团长佐藤被移交军事法庭审判,其余将官均被撤换。

此后日军战略性的放弃攻打印度。

日本已是强弩之末

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与美军进行惨烈的跳岛争夺战,已经无暇顾及东南亚战场,更不要说重新开辟新的印度战场。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损失惨重,兵力和战略物资严重耗损。

日军绝大部分的兵力被牵制在了中国战场,1944年以后,中国抗日战争逐渐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日军此时如果在延长战线,分兵印度,只会加速日军的灭亡。攻占印度,日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印度战略物资匮乏

印度作为贫油国家,即使日本占领印度后,并不能获得石油,而弥补日本在石油匮乏的不足。而且日本还要增加兵力驻守印度,以获得有效占领。

从战争经济学来说,日本此时在继续投入兵力侵占印度,只会是个赔钱买卖。而印度作为英国在亚洲仅存的独苗,也会进行殊死反抗,日本花费大力气去占领一个性价比最低的印度,味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在当时的条件下,日本只能进行战略的取舍。

印度同仇敌忾

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一直想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印度在留学英国的精英阶层的呐喊下,民族觉醒和民族独立运动已经开始萌发。

一些有远见的印度政治家和社会上层阶级,主张参与对日本在内的轴心国参战。印度期望在二战胜利后,可以以此为条件与英国进行谈判。事后证明,印度的参战获取了国际社会的同期和支持,增加了自身谈判的筹码。

印度不是被轻易忽悠的国家,日本想在印度故技重施,以帮助印度独立的谎言已经施展不了。印度境内拥有英印军,英军,西非军,印度军,美国航空兵近200万人。面对印度上下军民同仇敌忾,日本如果成功占领印度,也会被扒层皮。

事实证明,团结才是力量。如果日本在二战时期,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的印度,那就可以各个击破,将印度收入囊中。这也启示我们,所谓的“民族自决”只是帝国主义进行分而治之的另一个圈套,一个上下一心的统一国家,谁都会退避三舍。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