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搞笑的回答:因为古代没有互联网,得了癌症的人也没法在网上吐槽,所以现在大家在网上当然听不到古人得癌症的事。
从概率的角度回答:癌症是一个长寿病,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会越来越高。古代人的寿命短,发生癌症的概率就低。
比如这里一个日本2012年的数据(1):
可以看出,以胃癌为例,癌症的发病和死亡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这个来自日本的数据表明,胃癌一般是在50岁以后才开始爆发。在50岁以前,胃癌死亡发生率非常低,每万人中不到一人。
我们再想一下古代的人是什么寿命?有人统计过,历代皇帝209人,平均寿命是39岁。有无数太医伺候,平均下来,皇帝都活不到40岁,那一般的民众能活多久呢?网上能查到的一个数据,是35岁。但是,有人说,这样比较不准确,因为夭折的人不可能做皇帝,而一般民众的平均寿命,是被夭折的人拉了后腿。所以,有人又重新计算了一下,排除了新生儿死亡的因素,推算出中国古代人口的平均寿命可以达到57岁。这个数据出来,很多人内心是很混乱的:不知道古代的太医太无能,还是三宫六院太厉害,竟然把皇帝的寿命给折了。
但是这平均寿命有个误区:假设一半的人能活得比57岁长,那几千年下来,累积下来,癌症也该不少了吧? 显然并不是这样。这里有一个来自联合国的数据(2):
这个数据说明,1950年,如果一个孩子能活到10岁,那么他预期也可以活到57岁左右。由此看来,古代绝大多数人都是不能活到60岁的。
因为寿命比较短,很多人还没等到癌症爆发,就去世了。不知道这是有幸还是不幸?
从考古的角度回答:
早在西周的时候,就肿瘤的记载,当然,那时候的医学,不能区分这是良性的肿瘤还是恶性的癌症。在《周礼天官篇》中有这样的文字:「疡医专管医治肿疡、溃疡、金创、骨折等病」,所以当时如果出现了可以触摸出来的肿瘤,应该是看疡医科。
中国古代有关癌症最久远的案例,应该是汉文帝时代的淳于意所记载的胃癌。在宋代的《卫济宝书》中,有关于乳腺癌的描述和配图:40岁以上的妇女易患此症,溃烂三年而死。
因为乳腺癌的质地坚硬如石,乳腺癌一开始是叫“乳岩”的,而古时“岩”字与象形字“嵒”(山上的石块)相通,后人再加上病字头“疒”,就成了“癌”。
在古代,对于肿瘤和癌症有不同的叫法,比如宋代《圣济总录》里的"癥瘕"(音“征假”,腹内肿瘤),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的“茧唇”(唇癌),清代高秉钧《疡科心得集》的"失营"或"失荣",等等,所以即便是癌症,病历上也不会这么写,甚至会与其他的疾病混杂在一起记录,比如 :
- “噎膈”:包括食道癌及贲门癌;
- “胃反”:包括胃癌在内;
- “积聚”:包括各种内脏肿瘤在内的胸腹部肿块;
- “症瘕”:多指下腹部及盆腔肿块;
- “崩漏带下”:包括了子宫癌、宫颈癌症状;
- “石疽、失荣”:与恶性淋巴瘤及颈部转移癌症状相似;
总之,古代虽然癌症没有那么多,但是也是有的。不过,古代至少没有吸烟的问题,吸烟导致的肺癌等癌症,也会大大减少。
参考数据:
1. 昭和25年~平成12年の90~94歳は90歳以上の数値である
2. UN Population Division & Human Mortality Database. http://esa.un.org/unpd/wpp/DVD/, http://www.mortality.org/cgi-bin/hmd/hmd_download.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