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兵备道这个官职始创于明朝,明朝在地方设按察使,分管一省的司法和监察。而按察使又下设若干副使或佥事,划分各自辖区,协助按察使分理辖区内的司法监察事务,即分巡道,这也是“道”这一机构的来源。但有时一些要冲地区也会划入按察副使辖区内,朝廷会在这些要冲驻军。于是,这些按察副使就会协理和监督一部分诸如兵马、钱粮、屯田的军务,对于这些按察副使,朝廷就下令给他们专门另设一道,即兵备道。

清朝初期,天下局势未定,清廷在各地广设兵备道,以适应战争需要。到康熙年间,社会局面开始安定,地方兵务由总督、巡抚以及驻防将军、提督等文武官员管理,兵备道逐渐被废除。但后来又复置兵备道,只不过不再设置专门官员担任,而是以分守道或分巡道加兵备衔兼任来达到这个目的。因为在清朝,“道”这一机构逐渐开始常设化,分守道、分巡道演变成介于省和府之间的一级行政机构,乾隆年间定为正四品,而给道台加兵备衔,如同给督抚加兵部衔,属于提升其权力的一种手段。也正因如此,兵备道在清朝一般定为正四品。

而总兵也是明朝时就有,但权力很大,最初是遇有战事而设,后来逐渐在地方要冲和边疆地区常设,属于武官中的封疆大吏。

到了清朝,地方设置八旗、绿营兵马。提督为节制各省绿营的最高武官,为从一品,看似权力很大,但要受地方督抚的节制,权力大为缩水。提督之下,设总兵,节制各镇绿营兵马,为正二品。

比起兵备道的正四品,仅从官阶来看,正二品的总兵肯定要更高。但问题是,清朝官僚制度的总体思路是以文驭武,以满驭汉。别说总兵,论起实际的权力,一个从一品的提督根本无法与一个正二品或从二品的巡抚相提并论。而总兵在省内不仅要受总督巡抚的节制,在兵马、钱粮诸务上,由各地道台充任的兵备道更是更是负有监督和节制的责任,而且兵备道又是文官,还有密折奏事的特权,虽为按察使的下属,但却是由兵部直接任命的。故从实际权力和对地方的影响力来看,兵备道应该还是要比总兵大一些的。

最佳贡献者
2

兵备道:全称整饬兵备道,明朝时在边疆及各省要冲地区设置的整饬兵备的按察司分道。兵备道道官通常由按察司的副使或佥事充任,主要负责分理辖区军务,监督地方军队,管理地方兵马、钱粮和屯田,维持地方治安等。清朝沿置,乾隆时定为正四品,多由守、巡二道兼任。兵备道集军事、监察大权于一体,成为明清时期一项重要的地方管理制度。

职权

军事职权

兵备道主要为稳定地方治安而设,同时又要协助巡抚处理军务,其军事职权主要包括分理军务,操练卫所军队和地方民快,缉捕盗贼镇压民乱,管理卫所兵马、钱粮和屯田,巡视江湖防御等。

监察司法职权

兵备官为按察司官员,本身具有监察权、司法权。包括监督官兵,问理刑名,禁革奸弊等。

其他职权

兵备道与布、按二司其他诸道在职权、辖区等方面上会有重叠,为避免官员冗余,有时会让兵备道兼职或带管其他事务。包括整饬文教、兴修水利、修筑城墙、管理盐政马政驿传等。

各地兵备道的职权因地制宜,不尽相同。

~~~~~~~~~~~~快乐分割线~~~~~~~~~~~

总兵,官名。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有总兵和副总兵,无定员。总兵官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结束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

明朝的兵制承袭发展了唐、宋、元兵制的特点,建立了卫所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管辖秩序为五军都督府、都司、卫所体系。

14世纪-17世纪初明朝时期,总兵为无品级之武官官名,统辖兵士、编制定员、位阶不固定,通常为公侯或地方都督兼任。清朝后,军权归为各省巡抚提督文官,而听从巡抚提督之总兵武官改为正二品,视驻地,统辖兵员多寡相差甚多,大约一万五千名至数百名之间。一般来说,清朝在全中国设有总兵定员83名,

其中,陆路总兵约占70名,水路13名,统辖中国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力。

就台湾而言,20世纪前,台湾总兵受台湾道节制,统辖部队称台湾镇,官衔也叫台湾镇总兵,人数在一万名至一万五千名左右。

清代总兵为绿营兵正,官阶正二品,受提督统辖,掌理本镇军务,又称“总镇”。其直接统辖的绿营兵称“镇标”。清初,总兵无定品,系左右都督、同知各衔,乾隆十八年(1735),始定品秩。京师步兵营有左、右翼总兵,为步兵统领佐官,清末,北洋海师亦有左、右翼总兵,各统铁甲舰为领翼队长。

明朝末年,总兵是明朝的高级将领,全国不过二十人左右,用今天的话说,相当于军区司令员。权力是非常大的。

所以严格按官阶来分,一个四品,一个二品,当然总兵更大

3

兵备道:乾隆时定为正四品,多由守、巡二道兼任。兵备道集军事、监察大权于一体,成为明清时期一项重要的地方管理制度。

总兵:清朝之后,军权归为各省巡抚提督之文官,而听从巡抚提督之总兵武官则改为正二品,

按照官职大小肯定是总兵更大。我讲一下清朝官职体系。

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一般可分为省、府(州、厅)、县三级:

省最高军政长官为总督、巡抚。明朝属于都察院的差遣职官,清为正式地方高级官员。

总督一般管辖两省至三省,四川总督就一省。兼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制军、制台。

巡抚为一省的最高军政长官,例兼兵部侍郎、都察院有副都御史衔.又称“抚军”、“抚台”。

督、抚之下设布政使,掌管一省的财赋、民政。布政使又可简称藩台、藩司。按察使,掌管一省的司法、监察以及驿传事务。按察使又可简称臬台、臬司。督抚、布政使、按察使,可合称三大宪。

省下设府,以知府为行政长官,掌管一府的政务及所属州、县的赋役、诉讼等事。

顺天府和奉天府,分别是京城和陪都,地位较一般府要高,设府尹为其长官。

与府同级的直隶州,直属于省,以知州为其长官。有属县。

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有直隶厅,直属于省,以同知、通判为长官。

府下设县和散州。县是地方基层组织,长官为知县。散州因地特设,知州为长官。

不难理解,大家看一遍就很清晰了!

[机智][机智][机智][机智][机智][机智][机智][机智][机智]




4

兵备道全称整饬兵备道,清朝乾隆时定为正四品多由守、巡二道兼任。

起源于明朝时在边疆及各省要冲地区设置的整饬兵备的按察司分道。兵备道道官通常由按察司的副使或佥事充任,主要负责分理辖区军务,监督地方军队,管理地方兵马、钱粮和屯田,维持地方治安等。清朝沿置,乾隆时定为正四品,多由守、巡二道兼任。兵备道集军事、监察大权于一体,成为明清时期一项重要的地方管理制度。

清代总兵为绿营兵正,官阶正二品


总兵,官名。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有总兵和副总兵,无定员。总兵官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结束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

明朝的兵制承袭发展了唐、宋、元兵制的特点,建立了卫所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管辖秩序为五军都督府、都司、卫所体系。

明朝末年,总兵是明朝的高级将领,全国不过二十人左右,用今天的话说,相当于军区司令员。权力是非常大的

清朝兵制受明朝影响颇大,自八旗不堪大用后,绿营成为清朝重要军事力量组成部分,在清朝中后期战争中成为主要力量。

清朝总兵受提督统辖,掌理本镇军务,又称“总镇”。其直接统辖的绿营兵称“镇标”。清初,总兵无定品,系左右都督、同知各衔,乾隆十八年(1735),始定品秩。京师步兵营有左、右翼总兵,为步兵统领佐官,清末,北洋海师亦有左、右翼总兵,各统铁甲舰为领翼队长。



兵备道主要任务为监督、管理后勤、维持地方治安,按现在的说法为集政委、后勤部长、监察部长、政法委为一身。可谓位不高但权重。

总兵主要任务为带兵打仗、为军事主官,既位高也权重。

相对官位来讲总兵官大,兵备道官小。然而和平时期兵备道相对权重,战争时期则总兵权重。这可能也是清政府为了制衡的方法罢。

5

1.兵备道是文官,总兵是武官。在明朝中后期及清朝,政治生态总体是文贵武贱,在战争中一般是文官出任主帅,武官帐下听令。在品级上,兵备道为正四品文官,总兵为正二品武官。

2.根据文官掌握军权的原则,在实际军事指挥上,总兵在巡抚总督指挥下作战,作为巡抚后备官员的兵备道(很多时候巡抚都是兵备道直接升任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对总兵下命令,如袁崇焕就曾经在对后金作战中担任过兵备道。

3.兵备道最初来源于明朝时在边疆及各省要冲地区设置的整饬兵备的按察司分道。兵备道道官通常由按察司的副使或佥事充任,主要负责分理辖区军务,监督地方军队,管理地方兵马、钱粮和屯田,维持地方治安等。清朝沿用此管制,多由守、巡二道兼任。兵备道集军事、监察大权于一体,成为明清时期一项重要的地方管理制度。

4.明朝初期,总兵为无品级的武官官名,统辖兵力不固定,通常为公侯或地方都督兼任。明朝中后期,军事指挥权主要由各省巡抚总督掌握,总兵作为武官在巡抚总督指挥下作战。清朝沿用明朝制度,正式将总兵定为正二品武官,视驻地,统辖兵员数量在一万五千名至数百名之间。



6

明制于各省重要地方设整饬兵备的道员。置于各省重要地区。明洪熙年间始置,本为遣布政司参政或按察副使至总兵处整理文书,参与机要之临时性差遣。弘治年间始于各省军事要冲遍置整饬兵备之“道员”,称为兵备道。掌监督军事,并可直接参与作战行动。此官由按察使或按察佥事充任,是分巡道的一种。又称兵备副使,兵宪。清代沿置.有整饬兵备道、抚治兵备道等称谓。在乾隆时,全国共置兵备道八十余人。

清朝,军权归为各省巡抚提督之文官,而听从巡抚提督之总兵为正二品,视驻地,统辖兵员多寡相差甚多,大约于一万五千名至数百名之间。一般来说,清朝于全中国设有总兵定员83名,

其中,陆路总兵约占70名,水路则为13名,统辖中国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力。

清代总兵为绿营兵正,官阶正二品,受提督统辖,掌理本镇军务,又称“总镇”。其直接统辖的绿营兵称“镇标”。

清末,北洋海师亦有左、右翼总兵,各统铁甲舰为领翼队长。

总兵官之下,还设有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游击之下还有坐营官、守备、把总、提调官等。

相当于现在的少将师长。

7

简单介绍:兵备道政委、后勤官,名义上管总兵

总兵就是一方军中老大,名义上受兵备道管,实际上是自成一体。兵备道能不能管得住就看个人背景。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