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备道这个官职始创于明朝,明朝在地方设按察使,分管一省的司法和监察。而按察使又下设若干副使或佥事,划分各自辖区,协助按察使分理辖区内的司法监察事务,即分巡道,这也是“道”这一机构的来源。但有时一些要冲地区也会划入按察副使辖区内,朝廷会在这些要冲驻军。于是,这些按察副使就会协理和监督一部分诸如兵马、钱粮、屯田的军务,对于这些按察副使,朝廷就下令给他们专门另设一道,即兵备道。
清朝初期,天下局势未定,清廷在各地广设兵备道,以适应战争需要。到康熙年间,社会局面开始安定,地方兵务由总督、巡抚以及驻防将军、提督等文武官员管理,兵备道逐渐被废除。但后来又复置兵备道,只不过不再设置专门官员担任,而是以分守道或分巡道加兵备衔兼任来达到这个目的。因为在清朝,“道”这一机构逐渐开始常设化,分守道、分巡道演变成介于省和府之间的一级行政机构,乾隆年间定为正四品,而给道台加兵备衔,如同给督抚加兵部衔,属于提升其权力的一种手段。也正因如此,兵备道在清朝一般定为正四品。
而总兵也是明朝时就有,但权力很大,最初是遇有战事而设,后来逐渐在地方要冲和边疆地区常设,属于武官中的封疆大吏。
到了清朝,地方设置八旗、绿营兵马。提督为节制各省绿营的最高武官,为从一品,看似权力很大,但要受地方督抚的节制,权力大为缩水。提督之下,设总兵,节制各镇绿营兵马,为正二品。
比起兵备道的正四品,仅从官阶来看,正二品的总兵肯定要更高。但问题是,清朝官僚制度的总体思路是以文驭武,以满驭汉。别说总兵,论起实际的权力,一个从一品的提督根本无法与一个正二品或从二品的巡抚相提并论。而总兵在省内不仅要受总督巡抚的节制,在兵马、钱粮诸务上,由各地道台充任的兵备道更是更是负有监督和节制的责任,而且兵备道又是文官,还有密折奏事的特权,虽为按察使的下属,但却是由兵部直接任命的。故从实际权力和对地方的影响力来看,兵备道应该还是要比总兵大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