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有时候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时候是不按常理出牌的老顽童,就在天下人都认为司马懿就这么老死一生的时候,结果高平陵政变发生了。

高平陵政变本质上是一场权力的争夺和重新分配,曹爽无德无才仅仅凭借出身就取得了对司马懿这个功高劳苦士族代表的权力支配地位,或者说曹爽之所以能独掌大权,就是因为司马懿这只老狐狸的欲擒故纵。



司马懿在曹魏时代,就表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政治风格以及两面派作风,对待敌人,司马懿是一手安抚,一手剿灭,无所不用其极,比如灭孟达,司马懿一面写信安抚孟达,一面八天急行军1200里歼灭孟达,还有对王凌也是同样手段。

对待盟友,司马懿同样是欺骗,比如高平陵政变中司马懿的盟友蒋济、陈泰等,说好了不杀曹爽,只是夺取,事变成功之后就翻脸不认人,杀了曹爽一党五千多人,气得蒋济在事变之后不久就郁郁而终。



司马懿恶化了曹魏的政治生态,将权力的争夺变成了尔虞我诈、无所不用其极、肆意杀戮,但在表面上,司马懿却长着一张慈祥的脸庞,隐忍的性格,和低调的行事风格,司马懿表面与内心的巨大差别,堪称同时代的奥斯卡表演奖。

高平陵政变就是司马懿以自已被曹爽排挤的可怜相,博得了被曹爽排斥的一大批朝中重臣的同情,包括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尚书陈泰等等,还包括当朝郭太后,而郭太后是司马懿唯一可以扯起的旗号和法统。



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中的成功是靠着拉拢一大批人,以及欺骗一大批人来成功的,当然也有司马懿一辈子为官攒下的威望和名声,以及他在暗中培养的三千死士

司马懿之所以敢这么做,敢趁着曹爽兄弟带着皇帝出城就封闭都城洛阳的城门,最以太后的诏书去欺骗曹爽,就是吃定了曹爽这个人,吃定了曹爽的懦弱、无能、愚蠢以及贪恋富贵与不敢反抗,司马懿看得很准,所以曹爽投降了,司马懿成功了



如果曹爽不投降的话,能不能斗得过司马懿呢?

如果前提是曹爽不投降,那么曹爽就有很大的可能性斗过司马懿

因为曹爽没有投降,就说明他听从了桓范的建议,桓范给曹爽的建议是:调动洛阳附近屯田的士兵和中领军别营的士兵,护卫魏帝曹芳到许昌,再以大司农的印章调动全国的粮草供应,以皇帝名义起兵攻打洛阳,则可以一举而成事。



真是如桓范说的这样吗?

确实是这样,桓范没有说错,司马懿再老奸巨滑,也不能控制整个魏国,司马懿再能打,也要用实力才能对抗,比较一下双方的基本盘和实力就知道了。

司马懿仅仅控制了京城洛阳而已,他手下的军队无非就是洛阳城中的禁军,洛阳城有多少禁军呢?不足一万人。就算司马懿还有三千死士,能招募军队,也令限于洛阳城内,而城外的军队都被曹爽征调了,城外中领军别营的军队全部被曹爽征调,再加上洛阳城外屯田的军队也被曹爽征调。



曹爽的两个弟弟都是掌管洛阳禁军的首领,虽然城中的禁军被司马懿控制,但并不是所有的禁军都是铁板一块的归属司马懿,如果曹爽兄弟以禁军首领名义外加皇帝名义劝城中禁军放下武器,我都觉得这事有可能成功。

再说了,曹爽是大将军,手握全国兵权,兵符是随身携带的,可以调到全国的兵马来勤王,而最最重要的是皇帝在曹爽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是绝对的政治正确,太后的名义是无法与皇帝的名义相比的。



司马懿只有一万人,曹爽能调到的军队至少有几十万,许都离洛阳又不远,只有两天两夜的路程,曹爽只要不是傻子怎么都能拿下司马懿,绝对的实力+绝对的政治正确秒杀造反的司马懿。

这是军队实力的对比,再看两个阵营的支持力度,支持司马懿的人大多是受曹爽排挤的朝中重臣,既然是被曹爽排挤,那就说明这些人没有实权,一批没有实权的人支持司马懿,人数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不如一个用实权的桓范,人家是大司农,掌管全国粮草供应,立马就能调来粮食,这就是实权。



你如果说天下的士族都支持司马懿那就是完全不懂政治了,曹魏是士族政治没错,支持司马懿的确实有一部分是朝中重臣,也是当时的士家大族没错,比如蒋济、陈泰、高柔等,但这毕竟是少数,曹爽这边阵营的士家大族更多,,比如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等都是出身士族。

再说了,司马懿已经装病好几年了,朝中及地方上的人事安排都是曹爽决定的,曹爽在地方上安排了不少亲信,都是有实权的人物,这些人肯定支持曹爽吧,比如征西将军夏侯玄,夏侯尚的儿子,夏侯霸的侄子,还有征蜀护军夏侯霸,直接就是曹爽的亲戚。这两位是曹魏西部战区的实权人物,早就替代了司马懿主持关中时期的心腹。



再加上淮南的王凌、令狐愚这些实权人物,铁定是反对司马懿的,他们在司马懿高平陵事变后二年就起兵造反了,还有曹爽的心腹荆州刺史李胜,肯定支持曹爽,曹爽手握天下兵权,又有皇帝,地方上的实权人物哪里敢不听从曹爽的命令呢?

也许你会说,司马懿用兵如神,诡计多端,一定能充分发挥各种计策打败无能的曹爽,这可是历史啊,不是你是个人才,你就能赢的,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诡计都是徒劳的。



前提是曹爽只听从桓范的建议,铁定就能打赢司马懿,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司马懿已经到了生命中的最后时刻,高平陵事变后两年司马懿就去世了,如果一旦战事启动,他还能活几年,万一在战争中死去,这仗还用打吗?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高平陵之变中,曹爽如果不投降,未必能斗过司马懿,但是两家可以一拼,至少未必便输。

249年初的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懿在深思熟虑之后,一举发动的。以司马懿的老奸巨猾,肯定没有把希望寄托在曹爽的不战而降上。他是做好了和曹爽斗下去的准备的。那么,我们看看双方的底牌分别是什么。

司马懿方面,硬件上占据了首都洛阳,控制了郭太后,以及首都的兵力、粮草、武器。同时,当时司马懿扮演的还是曹魏忠臣,而曹爽则是激进改革派,司马懿得到了朝中元老们和世家大族的支持。从软件上说,司马懿本人是四朝元老,德高望重,在全国和军中拥有很高威信,且用兵水平和智谋都远远胜过曹爽。

曹爽方面,硬件上控制了皇帝,有随身的御林军。当然以这些兵力对抗司马懿是比较困难的。但曹爽身为大将军,假节钺,又是先帝曹睿的头号托孤大臣。他实际上可以调动全国各地的兵马。大司农桓范把印绶也带出来了,可以带粮食。曹爽的表弟夏侯玄、表叔夏侯霸当时都在关西带兵,雍州军区是掌握在曹爽一党手中的。而东部淮南军区司马懿长期未能插手,那边的将领和曹爽也关系不错。

曹爽最大的问题是软件方面。他带领一群少壮派进行激进改革,对元老们而言就是破坏既有秩序的捣乱分子,所以元老们才都站到司马懿一边。曹爽自己手下这班人,水平一般,名气也一般,很难撑得起场面。至于曹爽本人的军事才能和智谋,就更是猪头一只了。

所以,比较双方实力,应该说各有所长。曹爽牌面强得多,但司马懿打牌的水平高得多。如果曹爽不投降,双方拉开了大战,胜败很难说。毕竟历史上类似的斗争,以弱胜强的也有,恃强凌弱的也有。唯一可以确认的,至少曹爽不会死的如此窝囊。

3

曹爽本来握着一手好牌,却打个稀啪烂。“高平陵之变”中,曹爽没有选择投降的话,一定能斗得过司马懿。只因为他的懦弱,再三犹豫不决却错失良机。只要不投降,他就有绝对把握胜过司马懿。

一、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初六,曹爽兄弟倾巢出动,陪同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洛阳城里兵力空虚,致使司马懿钻了空子。

二、司马懿抓住这一千载难逢之机,在洛阳城发动兵变,围攻皇宫抓住郭太后,以郭太后的名义罢黜曹爽一切职务,司马懿命司徒高柔接管曹爽军权,命王观行领中军事,接管曹羲的禁军,并关闭洛阳城门,派人到高平陵宣诏。

三、曹爽兄弟在接郭太后的诏后,完全方寸大乱。其实皇帝还在他手上,完全有能力拼死一搏,也可以到别处先安定下来,以皇帝名义讨伐司马懿。换言之,即使司马懿篡位,但曹魏气数未尽,朝内有忠臣,曹魏还有忠臣猛将在外镇守。

四、司马懿发动政变几乎是绝地反击,置之死地而后生。只控制着洛阳城,拒天子于城门之外。这样的话,曹爽完全可以治他一条谋逆大罪,号召勤王之师共同讨伐司马懿。司马懿就守着一座城,他能掀起啥大浪。那样的话,司马懿绝对会被打败,因为他那三千死士是救不了场的。

因为司马懿速战速决,才侥幸取得了胜利。最主要是曹爽的妇人之仁,低估了司马懿的篡位之心,司马懿是想要曹爽等兄弟的命。但曹爽却幻想自己交出兵权就可以解甲归田换来荣华富贵。希望司马懿绕他们一命!被司马懿骗了,连命也丢了。

面对大好的形势,如果曹爽放手一搏,拒不投降。反而利用皇帝曹芳的名义去讨伐司马懿,司马懿必败!

4

其实,曹爽是有绝对把握打败司马懿的。他的条件实在是太好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曹爽剧照)

其一,曹爽手中有天子。

有天子多重要啊!当年他的老祖宗曹操能够在各路诸侯中耀武扬威,最重要的一招,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就是说,只要你手中有天子,你就可以命令各路诸侯听你的话。谁敢不听呢,不听就是造反,这是当时人的基本常识。所以,只要曹爽举起这杆旗,大家都会拥护他。

其二,曹爽手中有粮草。

当时桓范从城里冲出来,前往投奔曹爽,并对曹爽说,我手里有大司农的印章,只要我向全国发布号令,大家就会把粮草送到我这里来。全天下的粮草都归曹爽调集,他还会缺粮草吗?

其三,曹爽手中有武器。

当时朝廷有一个很大的武器库在许昌,同样是桓范,已经给曹爽策划好,到许昌只有两天两夜的路程,只要到了许昌,打开武器库,武器有的是。

其四,曹爽手中有军队。

从桓范和曹爽的对话我们知道,有两支非常重要的军队可以供曹爽支配,一支是驻扎在城南的中领军别营,一支是洛阳的典农,也就是屯田的军队。这两支军队可以立刻就用。同时,凭着手中有天子,还可以迅速召集更多的人马。

其五,曹爽手中有宗室。

曹爽是宗室成员的代表,司马懿只是个外人。虽然当时曹家对宗室成员没有进行太大的封赏,宗室的力量不强。但是,毕竟这是司马家族与曹家的一次博弈,曹爽只要振臂一呼,大造舆论,曹家宗室必然会站起来,支持曹爽的。

(司马懿剧照 )

曹爽手中有五大优势,要战胜司马懿,那得有多大的把握啊!可是,为什么曹爽最终选择投降司马懿,做一个缩头乌龟,也因此造成他被杀的结局呢?曹爽顾虑的究竟是什么呢?

顾虑一:打仗能力不如司马懿。

司马懿显然是当时魏国打仗的第一把好手,曾经南征北战,打了不少胜仗,立下了不少战功。曹爽的打仗能力显然不行。他掌权后,刚发动了一场对付蜀国的战争,可是打得大败。这让他对自己的作战能力产生怀疑,觉得自己可能不是司马懿的对手,不敢打仗。

顾虑二:觉得自己的号召力不足。

刚领兵和蜀国打了一场大败仗,搞得大家都不满意他,部下对他多有怨言,羌胡对他也是怨声载道,对他的领导能力产生了很大的怀疑。

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把自己的兄弟安插在朝廷中,他几兄弟把持了朝政。这其实让宗室的人对他很不满。或许不是宗室的人还没什么,尤其是宗室的人,对他更加不满。因此,他和司马懿对决的时候,宗室的人想的可能并不是曹家与司马家族的对决,仅仅是司马懿和曹爽的对决,他们甚至巴不得司马懿把曹爽拿下来。我认为,曹爽当时一定想到了这些。

曹爽手中虽然有天子,但是这个天子曹芳的号召力十分有限。朝廷中,实际上一切都是听曹爽的,曹芳起不了什么作用。也正是这一点。曹爽没有觉得“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多大的魔力。

就比如当年的曹操,如果曹操能力不强,就算手中有天子,又起什么作用呢?当年董卓手里依然有天子,为何他却没有“以令诸侯”成功,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曹爽都觉得成功的把握性很小。

(曹芳剧照)

顾虑三:不想过艰苦的战争生活。

曹爽本身是纨绔子弟,从小在京城里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他根本不想去过艰苦的打仗生活。如果决定和司马懿战斗到底,姑且不论能不能打败司马懿,但从此担惊受怕,颠沛流离,四处奔逃是一定的。那样的生活,对于曹爽来说是要命的,他可不愿意去经历。

顾虑四:妻儿老小在京城里面。

曹爽和曹芳出来祭陵,但是曹爽的妻儿老小在京城里。如果和司马懿打起来,妻儿老小的性命肯定不保。为了妻儿老小,曹爽不敢冒险打仗。

同时,曹爽也没有看到司马懿狠毒的一面,他一直认为司马懿是个老好人,司马懿那样做,也是被他逼的。现在只要把权力交还给司马懿,司马懿应该就可以善罢甘休了。那样,他还可以过一种富家翁的生活,想起来其实也是蛮不错的。

有如此众多的顾虑,最终,司马懿放弃了抵抗,选择投降。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5

公元249年,沉寂了十年之久的司马懿,突然静极思动,依靠三千死士,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郭太后、京城洛阳。他以郭太后的名义,下旨免去大将军曹爽本兼各职,并以洛水为誓,许诺曹爽,不要他的性命,让其回家当个富家翁。曹爽天真地相信了狡猾的司马懿的鬼话,乖乖交出兵权。然而,最后,曹爽兄弟三人,还有亲信何晏、桓范等人被司马懿夷灭三族。

如果曹爽没有听从司马懿的鬼话,选择抵抗到底,他能不能斗得过司马懿呢?个人认为曹爽依旧改变不了失败被灭族的命运,从曹爽自身、门阀士族、皇帝曹芳三个方面,分析如下。

其一,曹爽优柔寡断,决定了他一事无成,斗不过奸诈的司马懿。

据记载,曹爽遇事优柔寡断,没有他父亲曹真的魄力。他在权力争斗中,和司马懿差得太远了,远远不及格。如果司马懿的政治学科是100分的话,曹爽应该只有可怜的10分,严重的不及格。因此,不及格的曹爽,和司马懿相斗,简直是找死,他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曹爽的政治如此差,主要是因为他的性格优柔寡断,遇事不坚决,没有司马懿的那种坚忍,不服输精神。

正是由于曹爽的这种优柔寡断性格,即使他没有交出兵权,而是选择和司马懿鱼死网破,他也不是杀伐果断的司马懿对手。当年,蜀汉诸葛亮的疯狂伐魏,如果不是司马懿技高一筹,和诸葛亮斗智斗勇,御敌于国门之外,长安多半就丢失了。

因此,司马懿是能和三国“智绝”诸葛亮一争高下之人,而曹爽是依靠自己父亲曹真的威名,才有了现在的权势,无论是实战经验,还是军事才能,他和司马懿相比,差得很远。如果曹爽在战场上延误战机,在战场上犹疑不决,即使拥有优势兵力,拥有几十万大军,也不一定能斗得过司马懿。

其二,司马懿得到了门阀士族的支持,而曹爽却失去了门阀大族的支持。

曹操时期,他一直重用曹氏、夏侯氏宗族,对门阀士族一直采取防范的态度。而曹丕为了获取士族的支持,他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为称帝奠定了基础。这时,曹魏实际上是曹氏家族与门阀士族共天下的情形。这时,曹丕为了集权,加大了打压曹氏宗族的势力,同时提拔了重用门阀士族的人物,如司马懿就是和曹丕关系好,受到了重用。

在魏明帝曹叡临终前,他委任曹爽和司马懿两个托孤大臣,这两人分别是曹氏宗族和门阀士族的代表。曹爽升司马懿为太傅,采取明升暗降的办法,夺取了司马懿的权力。这时,曹爽是明智的,因为经过曹丕、曹叡两代皇帝对曹氏宗族的打压,曹氏宗亲早已江河日下,很少有掌权的大人物了,而相对应的门阀大族却蒸蒸日上,他们以司马懿为首。

曹爽虽然打压的不是司马懿一个人,而是打压以司马懿为首的门阀大族势力,给他们一个警告。这样,曹爽也得罪了以司马懿为首的门阀大族。这些人有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太仆王观、司空王凌、陈群之子陈泰等人。这些人相当于大半的曹魏朝堂大佬了,他们大都支持司马懿,反对曹爽。

其三,皇帝曹芳的态度不明确,可能倒向司马懿。

大将军曹爽在掌权后,耀武扬威,谁也不放在心上。他“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架空司马懿,成为了一个十足的权臣。最致命的是,正始八年(247年),他听从了何晏等人的馊主意,把郭太后迁到永宁宫,给幽闭起来。

虽然郭太后不是皇帝曹芳的亲生母亲,可是她对曹芳也有养育之恩。八岁时,养父曹叡就去世了,幼小的曹芳对郭太后是有感情的,应该还非常深厚。曹爽还私自带走魏明帝的七、八个才人作为自己的妻妾,他的饮食、车马和衣服效仿皇帝,与皇帝的相差无几。《晋书》中记载如下:
是时,曹爽专政,迁太后于永宁宫,太后与帝相泣而别。

因此,曹芳对曹爽的做法应该是非常不满的,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这次,曹芳看到司马懿匡扶正义,讨伐权臣曹爽,他还可能感激司马懿,除掉曹爽。因此,曹芳不一定受曹爽的摆布,听从曹爽的话。如果有机会,曹芳是会和当年的汉献帝从李傕郭汜手里逃跑一样,从曹爽那儿逃跑,回到洛阳,挥师讨伐曹爽。

总结:由以上三个原因可知,无论是从曹爽自身、门阀士族,还是皇帝曹芳,哪个方面,曹爽都不占优势。即使曹爽没有交出兵权,在大司农桓范的辅佐下,起兵讨伐司马懿,获胜的机会还是渺茫。这么看来,曹爽交出兵权,想要当一个富家翁的想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6

五千年历史车轮滚动,五千年历史朝代的更迭,无数次政治权利的斗争。众所周知的生存法则无非是弱肉强食,成王败寇。

三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政治权力的斗争——高平陵之变。这场战役的最大赢家莫过于司马懿。但历史学家研究认为这次战争司马懿是侥幸成功。如果当时曹爽和曹芳移驾许都,能否战败司马懿呢?

景初三年正月初一,魏明帝驾崩,立曹芳继位,下诏将军曹爽和司马懿辅佐曹芳。曹爽暗中打压司马懿,给予司马懿毫无实权的太尉一职,夺取司马懿权利。司马懿表面风平浪静,暗中韬光养晦培养自己的死侍。曹魏正始十年,蛰伏已久的司马懿终于等来一个千古难逢的机会。曹爽率兵护驾幼帝曹芳前往洛阳城外高平陵,祭奠先帝曹睿。司马懿当机立断派兵包围了洛阳城,并且向曹爽发誓,只要曹爽投降就会既往不咎,永保曹爽一家荣华富贵。曹爽一时天真,深信自己只要投降就平安无事。不敢听从自己属下移驾许都的策略去用命一搏,最终落得满门抄斩的凄凉下场。

让我们来根据当时局势分析一下,如果曹爽听从意见移驾许都,那曹爽是否会成为最后赢家。首先司马懿虽然掌控了洛阳城,但曹爽的得力助手智囊称呼的大司农桓范逃脱,为曹爽献上保命妙计,让曹爽和天子移驾许都,然后以天子名号宣布司马懿造反罪,号召天下诸王之兵讨伐司马懿。虽然当时司马懿有皇太后郭照支持,但郭照毕竟不是曹家人,而曹爽有天子曹芳在手,可谓是名正言顺。

从双方兵力来比较,曹爽更是略胜一筹。当时曹爽护驾天子出行,随身携带的兵力起码上万,正好曹爽弟弟领兵的兵营就在洛阳附近,而此时司马懿仅仅有三千死侍。曹爽完全可以突出重围,安全到达许都。

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魏国有三个地点是主要兵力集结地,分别是西线雍凉军团、南线荆襄军团和东线淮南军团。其中东线淮南军团中大多数将士都是誓死效忠曹氏皇族之人,甚至在历史上,司马懿造反成功后,东线淮南军团没有归顺,反而反动了三次推翻司马懿政权的战争。如果曹爽和天子移驾许都,东线淮南军团应誓死效忠天子曹芳。西线雍凉军团的主将是和曹氏私交甚好的夏侯氏,理所应当支持曹氏讨伐司马懿,三大军团中其二支持曹氏皇族,军力远胜司马懿。当时曹爽手上还有可以调度各地粮草的印章,大战至关重要就是粮草补助。曹爽当时完全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足以对抗司马懿。

曹爽却因为自己的懦弱无能,优柔寡断。生生将自己的一手好牌放弃。如果曹爽狠辣果决,将成为最后赢家。

7

“高平陵”事变爆发后,假如曹爽采纳桓范之策,将小皇帝曹芳挟持到许都,然后借小皇帝的旨令调集天下精锐讨伐谋逆的司马懿,凭司马懿那三千敢死之士,是无法抵挡的曹魏数十万大军凌厉进攻的,将其一举诛灭并非难事。

但据史料记载,曹爽的性格特点是遇事优柔寡断,关键时刻豁不出去,不敢破釜沉舟、绝地反击,在生死存亡之际还牵挂在洛京的家眷、财富,想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投鼠忌器,患得患失,犹豫不决,司马懿正是瞅准了他的性格软肋,这才敢于铤而走险、以小博大的。曹爽如果坚决不投降,是能够调动四方兵马一举诛灭司马懿父子的,但他不敢那样做,敢那样做就不是曹爽了。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睿病逝,遗诏由自己年仅八岁的太子(养子,封齐王)曹芳继位,并命曹氏宗亲、大将军曹爽和战功卓著的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曹爽是曹真之子,是曹魏宗室,自然受到太后和小皇帝的倚重,因此得以专权。

《三国志》记载:明帝崩齐王即位,加爽侍中,改封武安侯,邑万二千户,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由此可见,托孤辅政大臣曹爽独持权柄,势焰熏天。曹爽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任武卫将军,曹彦散骑常侍侍讲,“其余兄弟皆以列侯侍从,出入禁闼,贵宠莫盛焉”。由此可见,曹爽与兄弟们军权在手,握着一手好牌,只可惜后来被他打的稀烂,因为他的对手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

曹爽是魏武帝曹操的侄孙辈,但论能力、论胆魄、论权谋却和曹操差之千里。曹爽喜欢宴乐冶游,有名士风范,他所重用的人,都是当时的名士。南阳何晏、邓飏、李胜、沛国丁谧、东平毕轨都是彼时闻名遐迩的大学士 ,按吕思勉先生的看法,这些知识分子都“颇有意于改良政事,厘定制度的,实可称之为文治派”。但文人对于军队,自然没有武人那么那样接近,要利用并指挥军队,也不如武人那样驾轻就熟,灵活机动,所以吕先生认为“曹爽和司马懿成败的关键,大概在此”。曹爽骨子里是个风流倜傥的文人,不耐繁剧,虽然被任为大将军,掌控兵权,但终究比不过极富军事经验、文韬武略俱佳且阴鸷果决的司马懿 。而且一旦有变,军队反而都为敌人所用,曹氏兄弟的为人,也就可想而知了。

魏明帝在位期间,司马懿就率军征战,在关中、秦岭一线与诸葛亮作战,屡立战功。与曹爽一起辅政初时,曹爽将所有军政大事都交给富有经验谋略的司马懿处理,自己乐得个逍遥自在。后来,在亲信何晏、丁谧的提醒下,他有所警醒,设计用明升暗降的手法,彻底削夺了司马懿手中的权力,将他封为太傅,让他去教小皇帝读书。司马懿一向野心勃勃,只是善于隐忍敛藏,他不甘心大权旁落,想重掌军印。可面对曹爽的防范猜忌,怎样才能如愿以偿呢?

司马懿干脆回家装病,并且在曹爽派来打探虚实的李胜面前,装成病入膏肓、很快就要死去的样子,骗过了李胜,也让曹爽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从此,曹爽高枕无忧,经常带着门客外出打猎嘻游,有时几天都不回城,他的弟弟和亲信都劝他说,几天不归,恐怕会有人乘机发动兵变。曹爽笑道:“军权在我手里,司马懿又病的快死了,有啥可担心的”?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小皇帝曹芳前去高平陵祭祀明帝墓,曹爽兄弟和他的亲信文武大臣全部陪同前往谒陵。一直躺在病榻上装病的司马懿闻讯一跃而起,动用了由儿子司马师掌握的三千禁军,然后率众将和平时阴养的敢死虎贲,直奔朝中,威逼郭太后下旨,说曹爽奸邪乱国,且阴欲谋反,要太后免去曹爽及其兄弟以及亲信大臣的职位,太后无奈,只得照办。然后又率禁军占领了城中的兵营,封禁了武库,扼守住洛水浮桥,紧闭了城门。

曹爽在高平陵祭祀完明帝陵后,不愿立刻回京,而是在附近走马射猎,摆酒取乐,忽然接到太后旨令,命他交出军印,免掉本兼各职,以侯爵的身份还京,不禁大吃一惊。大司农桓范,是曹爽的心腹,他见司马氏父子突然发动政变,便诈传太后命令,骗开城门后逃到高平陵曹爽处 。曹魏国都在洛阳,桓范建议曹爽把小皇帝曹芳挟持到许昌,然后以皇帝的名义传旨四方,调集各路精锐进京勤王,讨伐谋逆的司马懿。大司农桓范主管财政,所以他说:“大司农印在我这里,粮饷军械可以保证充足,您有大将军印,号令四方将士进京讨逆,还怕司马懿那区区数千人吗”?

曹爽担心留在城里的妻小眷属以及如山财货,下不了拼死一搏的决心,他犹豫再三,还是拒绝采纳桓范之策,而是接受了司马懿开出的条件,免官交印还京。

不久,司马懿逼迫黄门张当承认和曹爽图谋造反,将曹爽、桓范、何晏、张当以及他所有的亲信党羽诛戮一空,还将曹氏宗亲数千人全部处死。

司马懿装病卧床十年,然而他却暗中安排儿子做了禁军首领,掌握了三千敢死之士,“高平陵事变”之所以成功,靠的就是这区区数千人。他突然而起,留守京城的曹爽军队,为何不发起反击?一部分还服从他的命令,听他的调度,可见他平时必和军队将领有所勾结,譬如高柔等人就协同司马氏作乱,并出死力......曹爽是大将军,曹魏军队都应服从他的命令,他的兄弟又分别担任中领军、武卫将军等要职,大权在握,完全可以一呼百诺,领兵讨逆,并一举平定之。正如桓范所说:“......今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者”?意思是以皇帝的名义矫诏天下,令驻守各地的军队进京勤王,谁敢不遵令?到时,兵精粮足,踏平区区数千乱兵绝非难事,倡乱的司马懿父子定可手到擒来。可曹爽却畏首畏尾,患得患失,始终下不了鱼死网破的决心,最终落得个身死族灭、政归司马氏的可悲下场。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8

其实,我们应该知道曹爽不投降,是绝对有把握击败司马懿的。

为何这样说,因为那个时候曹爽这里有皇帝曹芳和大司农恒范,可以说曹爽这里的局面是十分好,一方面他可以学习当初曹操“写天子以岭诸侯”下一份诏书叫天下人来勤王,还有就是他还是“大将军”完全控制天下兵马,而那个时候还有大司农恒范也站在他这里,他掌控征调天下粮草之权,如果他们一旦和司马懿对抗可以说司马懿是完全弱势,基本上就等于叛逆了。

一方面我们看看曹爽这里额势力、大司农恒范是天下名士,并且掌控兵权,边关的夏侯玄、王陵等人还是拥护曹氏的,并且在洛阳的禁军还是给曹爽何晏掌控可以说曹爽这里占了天时地利人和。

司马懿如何看都是比不上曹爽的,兵马、粮草、人心均不在司马懿这里,仅有三千死士的他是很难有机会可以赢下曹爽的。

但是司马懿太了解曹爽了,他知道曹爽不敢反抗,因此,他决定赌一把。

果真司马懿赌对了,曹爽没有反抗,他先给皇帝一份奏疏告诉皇帝他要罢免曹爽,但是不要他死,意思就是说你现在投降我保你后半生衣食无忧富贵一生,并且派出自己的亲信轮番劝说曹爽,最终说服了曹爽,以至于后来他选择了投降。

最后,我们知道曹爽相信了司马懿,他相信司马懿的原因一方面他舍不得洛阳城的财政和家眷,还有就是优柔寡断导致了最后他付出身家性命,到最后恒范仍然不放弃依旧苦劝:“待着曹芳去许昌,召集天下精兵对抗司马懿”无果后他痛苦的哭泣道:曹子丹(曹真)这样有才能的人,却生下你们这群如猪如牛的兄弟“

最后,我们只能说在曹叡所托非人,他在的时候可以压制司马懿,他死之前选择司马懿后,基本上已经注定了曹魏江山的失败,可以说曹叡错误加上,加上曹爽本身就没有什么才能,如何可以抗衡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只能注定了曹氏三杰辛苦打下的江山最后给司马家做了嫁衣。

9

曹爽就是曹魏版的“阿斗”,身为魏国宗室,皇亲国戚,被魏明帝赋予托孤重托,结果“高平陵”之变将魏国大权拱手让给韬光养晦而又野心勃勃的太尉司马懿,不仅自己和兄弟遭到夷灭三族的灭掉之灾,还使魏国从此成为司马懿父子的囊中之物。曹爽若没有选择投降,其实是完全能斗得过司马懿的。


曹爽排挤司马懿,为高平陵之变埋下伏笔

曹爽是大司马曹真长子,魏国宗室,太和五年(231年),曹真去世,曹爽承袭邵陵侯爵位。魏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睿病危之时,拜为大将军,假节钺,与司马懿并为托孤重臣,共同辅佐幼帝曹芳。曹芳对曹爽非常倚重,即位后又加封其为侍中,改封武安侯,曹爽至此权倾四海,声震天下,开局可谓一片良好。



有了少主曹芳的信任,曹爽变得不再谦虚谨慎,而是野心勃勃想要排挤司马懿独揽大权。他在曹芳即位之初尚能与司马懿推心共事,不敢专行独断,司马懿对他也是以礼相待,视为国之肱骨。但曹爽不想将曹魏大权分权给外姓人,于是听从亲信丁谧的计谋,明尊司马懿为太傅,乘机削去其兵权。同时又将兄弟越级提拔,将禁军大权交给兄弟曹羲、曹训、曹彦,将明帝在位期间的一些只会清谈而毫无声望的闲人,如何晏、邓飏、李胜、沛国丁谧等,招为心腹,在朝中安插要职。司马懿至此彻底被架空,曹爽开始独断专行,大权独揽。



曹爽能力一般,远不如他父亲曹真那般有大将之器,其实就是个典型的“官二代”。但是在曹真去世到明帝病重的长达八年的时间里,曹魏军权都被司马懿,满宠等外姓大臣所掌握,曹睿临死前好歹是明智了一回,选了曹爽作为托孤重臣来制衡司马懿,曹爽最初的表现也还算是可圈可点。曹爽之后只要不要再整出什么幺蛾子,安心掌权辅政,耗死司马懿,那曹魏就可以躲过这一场浩劫。

高平陵之变,证实了曹爽是个无能的庸才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甲午(初六)日(2月5日),曹爽兄弟陪同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明帝,司马懿抓住这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乘机在洛阳发动政变,以郭太后名义罢黜曹爽一切职务,命司徒高柔假节代行大将军事,接管曹爽的军权,以王观行领中军事,接管曹羲的禁军,并关闭洛阳城门,派人到高平陵宣诏。



得知消息的曹爽兄弟是惊慌失措,六神无主,但事情还没有到无可挽救的地步,特别是大司农桓范带着大将军印出城到高平陵与曹爽会合的时候,曹爽的优势依然非常大。曹爽是曹魏宗室,身居大将军高位,其号召力丝毫不亚于当年“四世三公”的袁绍号令十八路诸侯起兵讨董卓。司马懿发动政变,乃谋逆大罪,曹爽可以皇帝名义号召全国兵马反击司马懿,区区一座洛阳城又何足惧哉?而且曹爽最大的优势就是天子在自己手上,退而求其次,可带天子到旧都许都,再以皇帝名义调遣兵马,扫平叛乱。桓范更是献计,可以部分军队暂做抵抗,然后占据许都,利用自己的大司农印章为他们调运粮草,这在当时确实是个难得的上上之计。



如此巨大的优势,大司农桓范是苦劝不止,说的口干舌燥,曹爽兄弟依然犹豫不决,特别是曹爽,贪恋洛阳私宅的荣华富贵,佳人美酒。依然寄希望于太傅司马懿能网开一面,表示自己宁愿“交出兵权,卸甲归田”,做一“富家翁”,如此天真迂腐,气的桓范是大口唾骂曹爽兄弟“如蠢猪尔。”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是孤注一掷,自身底气不足



天子出郊祭拜先帝,当臣子的却在国都发动政变,这绝对是谋逆之举,是孤注一掷。司马懿是真怕曹爽会绝地反击,但他又瞅准了曹爽贪生怕死,贪恋荣华富贵的性格,所以才派人往来洛阳和高平陵之间对曹爽兄弟劝降。还以洛水为誓,只要曹爽兄弟交出兵权,就可保其爵位,富贵如常。曹爽被司马懿一通忽悠,果然是中计,自请天子罢职,准备将大将军印绶交与司马懿,主簿杨综劝道:“大将军挟持天子手握大权,难道要放弃这些权位而跑到东市去被砍头吗?”都这个关键时刻了,曹爽依然不听,最终遭致夷灭三族的下场。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可以说是孤注一掷,侥幸成功,他遇到的是曹爽这样“如蠢猪般”的对手,司马懿的底气其实明显不足,光是他控制洛阳城,拒天子于城门之外,就可以治他一条谋逆大罪。曹爽兄弟稍微用脑子想一想,理一理头绪,再来一次像曹操那样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懿估计脑袋都很快不保了。

真是成也曹爽,败也曹爽。

10

司马懿这只老狐狸把什么都考虑好了!

自然也考虑到曹爽的不投降!

虽然我觉得曹爽如果不投降有的一拼,但是曹爽的性格,以及谋略实在不咋地。

不是没人劝过他,他自己不愿意啊。



何况曹爽的性格太过自负了,正所谓骄兵必败!

《资治通鉴》:爽兄弟数俱出游,司农沛国桓范谓曰:"总万机,典禁兵,不宜并出。若有闭城门,谁复内入者?"爽曰:"谁敢尔邪!"

所以,我觉得曹爽败的不冤,就这狂妄自大的性格哪里能成大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