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如果陈友谅不在洪都死磕,直取金陵,朱元璋还能赢吗?

如果陈友谅不在洪都死磕,直取金陵,朱元璋还能赢吗?

2020-10-29 04:02阅读(69)

如果陈友谅不在洪都死磕,直取金陵,朱元璋还能赢吗?:陈友谅和朱元璋都是元末群雄之一,在兵力上和实力上,陈友谅可以说是远胜朱元璋的,可历史的胜利者却是朱

1

陈友谅和朱元璋都是元末群雄之一,在兵力上和实力上,陈友谅可以说是远胜朱元璋的,可历史的胜利者却是朱元璋,这令人很不费解。陈友谅的68万大军竟败给了朱元璋20万的大军。当时朱元璋驻守的城池为金陵,陈友谅驻守在江州。当时还有张士诚驻守在平江,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陈友谅原先是徐寿辉的部下,1360年陈友谅以“负荆请罪”之计反杀徐寿辉夺取政权,并登基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打着继承汉统的旗号!坐享皇帝宝座。坐拥兵力60余万。

朱元璋原是郭子兴的义子,郭子兴阵亡后接替父印统帅义军,1356年占领应天府,并驻守于此,手下多名猛将,如:徐达、常遇春等。多名谋士,如:刘伯温、李善长、宋濂等:坐拥兵力20余万。

1363年,陈友谅准备了足足有6个月之久,打造了数百艘楼船,这些船均高数丈,每艘船都有三层,为今后的水上战斗做好了充裕的准备。同年4月,陈友谅乘朱元璋出兵救援安丰(今安徽寿县)、江南兵力空虚之隙,发兵号称60万,围攻洪都。守将朱文正按朱元璋坚壁挫锐的计谋,顽强坚守,抗击陈友谅军。当时,洪都的城墙被攻破多处,守军且战且筑,攻守双方踩着尸体作战,伤亡都很惨重。但朱文正发挥卓越的指挥才华,沉着应战,坚守洪都85天,大量消耗陈军的有生力量,为朱元璋进行反攻赢得了时间。最终,陈友谅不得已撤围,朱军获得战略性胜利宣告结束。那么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陈友谅明明得知金陵兵力空虚为什么不首攻金陵而是先死磕洪都?

一、收复失地

陈友谅首先攻打洪都的原因之一是为了收复洪都。洪都原本属于陈友谅,因陈友谅部下胡廷瑞软弱献城于朱元璋而失陷,洪都原名龙兴,朱元璋后改为洪都,并命其侄朱文正驻防洪都。所以陈友谅首要攻打洪都,是因为当时不服气,想要收回洪都,洪都当时兵力2万余,而陈友谅率领60万大军,在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双方围绕洪都展开了激烈的攻夺,最终以朱军坚守85天,陈友谅不得已撤围,朱军获得战略性胜利宣告结束。

二、朱文正的花天酒地

陈友谅首攻洪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认为朱文正是一个花天酒地、毫无将帅之才的公子哥!拿下洪都城只需10日。朱文正最初驻守洪都城之时,的的确确是一个只会花天酒地、不务正业的将领,但是在他听闻陈友谅率大兵来袭,而且兵力高达60万时,他立刻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没有胆怯、退缩!而是迅速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他以一个最高长官的身份用坚定的口吻对每一个将士说:“城亡与亡,我等誓死保卫洪都城!”展现出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令陈友谅大吃一惊。也赢得了洪都之战的胜利。

三、陈友谅的失误判断

陈友谅准备攻打朱元璋之时,收到了一个消息,那就是当时的天下义军共主小明王正受到元朝宰相脱脱铁木尔的围剿且危在旦夕!当时明王派敢死队连夜赶到金陵要求朱元璋发兵相助,朱元璋当时打的是辅助明王的旗号,所以为了仁义,还是发兵安丰救了明王。但是,陈友谅害怕这只是朱元璋的一个计谋,所以疑心重重,最后还是决定先用洪都试试水,本计划拿下洪都只需10天,谁知足足僵持了85天,直到朱元璋救援大军赶到才知道自己错失良机,悔之晚矣!

四、给自己留余地

陈友谅首攻洪都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洪都为当时江南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而且洪都距离江州才一百多里,也就是说如果不把洪都先拿下,当陈友谅全力进攻应天之时,朱元璋的洪都驻军就极很可能趁机进攻陈友谅的都城江州。如果一旦攻击应天失利,别说端老朱的老窝,陈友谅自己的老窝能不能保住都很难说。这也是陈友谅首攻洪都的原因。

这就是以上陈友谅死磕洪都的部分原因,另外更正胡军版《朱元璋》电视剧关于洪都之战的两大错点。

1、守城的主将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而非蓝玉,蓝玉当时只是朱文正的一个小跟班;

2、洪都坚守了85天而非117天。

陈友谅之后的结局可想而知,但是陈友谅还是一位很令人敬佩的农民起义领袖!




2

公元1363年的洪都之战,是元朝末年农民战争中,决定陈友谅与朱元璋两大军事集团命运的关键战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之后陈友谅集团与朱元璋集团鄱阳湖大战的走向。

如同东汉末年的袁绍集团与曹操集团是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而元朝末年的陈友谅集团与朱元璋集团也是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但最终的胜利者却都是实力表面上比较弱的一方。

当时陈友谅集团无论地盘还是兵力都远远强于朱元璋集团,陈友谅集团主要控制湖北、湖南、江西等广大地区,拥有60多万大军,号称百万。而朱元璋集团主要控制安徽与江苏南京一带,拥有20多万大军,更不利的是朱元璋集团处于陈友谅集团与控制江苏浙江一带的张士诚集团的两面夹攻之下。

而朱元璋集团的强大之处就是统帅朱元璋智勇双全,手下文臣武将最强,文有刘伯温、李善长等足智多谋的超一流谋士,武有徐达、常遇春等骁勇善战的超一流名将,因此尽管朱元璋集团的地盘与兵力远远不如陈友谅集团,但朱元璋集团却胜多负少。

公元1363年春,张士诚派大将吕珍包围红巾军领袖刘福通与韩林儿的大本营安丰,城中缺粮导致人相食,号称小明王的韩宋政权皇帝韩林儿天天哭泣,刘福通只好派人求救于名义上是韩宋政权江南行省丞相的朱元璋。

号称天下第一谋士的刘伯温不同意朱元璋救援韩林儿,因为朱元璋是想一统天下做皇帝的,而韩林儿是号称小明王的韩宋政权皇帝,名义上朱元璋是韩林儿手下的大臣,朱元璋将来如何处理韩林儿非常麻烦,何况朱元璋带领主力离开,虎视眈眈的强敌陈友谅有可能趁虚而入进攻南京。

朱元璋却认为:“如果安丰被攻破,张士诚的势力就会更强大。”可见朱元璋主要是担心张士诚消灭韩林儿以后会乘胜进攻南京,于是朱元璋亲自率军离开南京前往支援韩林儿。

此时对陈友谅集团来说,的确是趁虚而入一举攻占朱元璋集团大本营南京千载难逢的机会,但陈友谅却犯下致命的战略失误,不但没有趁机进攻朱元璋集团兵力空虚的南京,反而围攻洪都即今天的南昌,犯下了贻误战机的重大失误。

至于陈友谅之所以没有选择直捣南京,反而选择死磕南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陈友谅之前被朱元璋引诱进攻南京结果中了埋伏吃了大亏,在龙湾与采石矶两次战役被朱元璋打败,损兵折将丧失战舰数百艘,因此陈友谅对进攻南京心有余悸。

其次,陈友谅担心自己统帅汉军进攻南京以后,驻守南昌的明军趁机偷袭自己的后路。

第三,南昌原来是陈友谅集团的地盘,陈友谅的部将胡美投降并把南昌献给朱元璋集团,陈友谅很不甘心,一直想夺回南昌。

第四,南昌明军守将朱文正平日里花天酒地。不务正业,陈友谅有六十万大军,根本没有把朱文正的两万守军放在眼里,认为很快可以拿下南昌,然后无后顾之忧全力进攻南京。

没想到洪都即南昌保卫战打响以后,六十万汉军在陈友谅统一指挥下,对南昌城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猛攻,城楼上的明军与汉军展开了殊死的战斗!

为了鼓舞明军将士,朱文正亲自统率自己的亲兵,登上城楼,用大刀,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60万汉军一番又一番地猛攻!

与朱文正一起守洪都的,还有明军名将邓愈。邓愈是个擅长使用火器的将领。汉军一度攻破城墙,闯入城中,朱文正派遣邓愈领兵前去御敌,邓愈带领明军持火枪轮番射击攻入城中的汉军,汉军纷纷倒下,余下的看到火器杀伤力这么大,十分畏惧。在洪都明军守军强硬反击之下,汉军只能退出城外。朱文正忙派明军修补城墙。

由于南昌明军将士奋战死守,陈友谅60万汉军围攻85天,长达三个月,都未能攻破南昌城。陈友谅不禁叹道:“朱元璋座下猛将如云,竟还有朱文正此等军事奇才,若能效力于我,势必如虎添翼!”

洪都即南昌保卫战为朱元璋集团赢得了宝贵的三个月时间,不久朱元璋统帅20多万明军与南昌守军对陈友谅的60多万大军发动鄱阳湖决战,为一举消灭陈友谅集团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陈友谅集团的汉军放弃直捣南京死磕南昌,与当年王莽集团的新朝四十万大军放弃直捣南阳死磕昆阳一样,都犯下了为了拣芝麻而丢了西瓜的致命失误。

对陈友谅集团来说,最稳妥的做法是留下十万大军包围南昌,困住朱文正的两万明军守军,然后陈友谅统帅五十万汉军直捣南京。

当年李渊集团在围攻隋朝大将屈突通的河东城久攻不下,李渊没有一条道走到黑死磕河东,而是留下一部分兵力围困河东城,李渊集团的主力直捣长安,在拿下长安以后河东城已经变得无关紧要。

综上所述,陈友谅集团死磕洪都即南昌与王莽集团死磕昆阳、杨玄感集团与李密集团死磕洛阳一样都犯下了致命的战略失误,这也许是陈友谅集团缺乏朱元璋集团像刘伯温等优秀的超一流谋士造成的。

3

陈友谅不在洪都死磕,而是只取金陵,朱元璋也会赢,而且陈友谅死得更快。

首先洪都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它就是现在的南昌,是南京的战略支撑点

  • 陈友谅也想过直取金陵,但是他舍不得抛开如此战略重镇。

1362年,陈友谅的部下,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献江南重镇龙兴城给朱元璋,朱元璋改龙兴城为“洪都府”,也就是现在的南昌。

朱元璋以其侄朱文正为大都督,大将邓俞为江西行省参政,驻防洪都,这里有雄兵20000,而且装备精良,火器充足。

  • 陈友谅也想直取金陵,但是他确实不敢绕开洪都城。

洪都将士奋战死守,陈友谅60万大军围攻85天,长达三个月,都未能攻破洪都城。陈友谅不禁叹道:“朱元璋座下猛将如云,竟还有朱文正此等军事奇才,若能效力于我,势必如虎添翼!”

本来陈友谅是想避实就虚,先拿下洪都再说,他万万没想到洪都是一座坚固之城,结果变成了避虚击实,碰上硬骨头。

此时的陈友谅,觉得更加不能绕开洪都,否则后患无穷。

如果绕开洪都,那么洪都的精锐部队就会与南京城形成前后夹击的战略态势,如此陈友谅死得更快。

  • 那么洪都的军队到底有多可怕呢?举一个例子:

和朱文正一起守洪都的,还有个被称为“天下第六名将”的邓愈。

邓愈是个非常擅长使用先进火器的将领。

陈友谅的汉军曾经一度攻破洪都的城墙,闯入城中,朱文正派遣邓愈领兵前去御敌,邓愈立马带兵持火枪,命其轮番射击攻入城中的汉军敢死队,汉军士卒大批倒在血泊之中,余下的士兵,看到对手火器杀伤力如此之大,无不畏缩。

在洪都守军强硬反击之下,汉军只能退出城外。所以说洪都的军队是朱元璋安排的一个对付陈友谅的战略部队。

就是专门对付陈友谅进攻南京的,当时朱元璋有两套方案,假如陈友谅攻打洪都,那么洪都粮草充足,精兵强将外加先进的火器,无论如何,陈友谅也不能短期内占领洪都,必然困于坚城之下,从而挫其锐气。

假如陈友谅敢于绕开洪都,那么更好,洪都内的20000火枪手,至少可以派出15000人,尾击陈友谅的后卫部队和粮草辎重部队。

前后夹击,陈友谅会更加狼狈不堪,估计死得更快。

所以,最终朱元璋能够统率20万大军,千帆竞扬,向洪都浩浩荡荡地杀过来。吴军与汉军于鄱阳湖大战,结果陈友谅一败涂地。

事实上,只要陈友谅敢于绕开洪都,那么汉军在战略上肯定会面临两线作战。

综上所述,首先洪都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它就是现在的南昌,是南京的战略支撑点。

陈友谅也想过直取金陵,但是他舍不得也不敢抛开如此关键的战略重镇。

陈友谅觉得:如果绕开洪都,那么洪都的精锐部队就会与南京城形成前后夹击的战略态势,如此更加糟糕。

所以,我认为,如果陈友谅不在洪都死磕,而是只取金陵,朱元璋也会赢,而且陈友谅死得更快。

4

朱元璋不能赢,甚至会陷入被动。陈友谅错就错在选择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决一死战,对自己的水军盲目自信,实际上,在当时朱元璋的实力要大大强于朱元璋,溯长江而下直取金陵才是取胜之道。



元朝末年的两股最强农民军力量非朱元璋和陈友谅莫属,特别是陈友谅,自杀害徐寿辉之后,便称霸长江中下游,据有江西大部、湖北湖南安徽局部,手握近百万大军,并自称皇帝建立汉国。当时在整个长江以南只有陈友谅部最强,他是元末众枭雄中第一个称帝的,朱元璋要想平定天下,消灭各方割据势力,陈友谅成了他心头之患,最大的绊脚石。

鄱阳湖大战,陈友谅身死,朱元璋曾感慨的说到:“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可见陈友谅在当时已然成了他统一天下成就霸业最大的威胁。



陈友谅自称帝后,也把朱元璋当成了他最大的对手,在当时,形势对他是很有利的,陈友谅有一支骁勇善战的水军,且装备精良,基本都是大船巨舰,当时,他已经尽占江西、湖广之地,兵强马壮,具备争夺天下的实力。而在江南,对他能构成威胁的,也不过是吴王朱元璋、吴王张士诚和割据浙东的方国珍。张士诚与朱元璋素来不合,且因为地盘相邻,故两人经常一言不合就开战,陈友谅只要能争取张士诚,集中兵力一起对付朱元璋,想必朱元璋的日子都不好过了。

事实上,陈友谅已有溯长江而下夺取朱元璋大本营应天府(即今南京)的想法,这也是朱元璋最担忧的,陈友谅的水师非朱元璋所能敌,如果加上坐镇平江(今苏州)的张士诚作为内援,两股势力合力攻取,则应天府必定危殆,考虑到陈友谅会与张士诚联合,朱元璋为此忧心忡忡,幸好谋士刘基出良策,建议遣胡大海率军攻打广信府(今江西上饶),断其后路,则陈友谅必分兵回援。同时,又设计让陈友谅的老朋友康茂才写信给他约期相见共商大事,老友约见,陈友谅不疑有他,果然率水师东下,到达江东桥呼叫康茂才,却无人应答,始知被诓骗了。



陈友谅中计,两军于是大战于应天城郊的龙湾,由于准备仓促,陈友谅军大败,加上潮落,

船被搁浅,死者无数,丧失战舰数百艘,陈友谅只得坐小船逃走。不给陈友谅以喘息的朱元璋命冯国胜率五路大军乘胜追击,陈友谅又再一次兵败采石矶,不得不放弃太平逃往江州。此番陈友谅攻打应天遭到惨败,完全是自己没有分析时局,盲目相信他人,过度自信造成的。第一次攻打应天遭到的惨败好像给他蒙上了一层阴影,此后便不再执着于攻打应天,而是转而攻打朱元璋在江西的最后一座重城洪都(南昌),正是因为他的这一决策,才导致了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次水站鄱阳湖大战,双方投入的兵力达到了80多万人。

诚然,陈友谅第一次攻打朱元璋的老巢应天府便遭到了惨败,但这一次的失败最大的问题便出在陈友谅身上,刚愎自用、轻敌冒进,攻打应天府的策略并没有错。三国时期,曹操与袁绍决战于河北的时候,袁绍的谋士许攸便劝他应该直取曹操的老巢许都,将汉献帝夺过来,袁绍没有听许攸之言,而是逞匹夫之勇,与曹操决战于河北,官渡一战终遭大败,至此便一蹶不振。如今,陈友谅再犯袁绍之错误,鄱阳湖大战60水军折损过半,自己也中流矢而死,这是血淋淋的教训啊。



洪都不过一座孤城,只需重兵包围,待其弹尽粮绝、军心涣散,必然降之。而应天却不能不打,应天是朱元璋的老巢,攻下应天府,朱元璋该何处去?陈友谅水陆有80万大军,是朱元璋军力的两倍强,加上割据平江的吴王张士诚作为外援,应天何期不克?无论兵力还是装备,陈友谅的汉军都要大大强于朱元璋,更何况汉军本来就擅长水战,要攻下应天并不是问题。应天一破朱元璋无立足之地,再回安徽就很难了,再加上实力本身就弱于陈友谅,最后被陈友谅与张士诚联合剿灭是必然的结局。

很可惜,陈友谅强硬而多疑的性格害了自己,一盘好棋打的稀巴烂,选择在远离应天的鄱阳湖与朱元璋决战,最终使身死国灭,直接为朱元璋统一天下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5

陈友谅攻打洪都就是个错误决定,如果他直取金陵,极有可能打败朱元璋。

张士诚攻打安丰,当时红巾军的首领小明王韩林儿和刘福通都在城里,一旦安丰被攻破,两个人就有生命危险,刘福通眼看守不住了,向朱元璋发出求救信。朱元璋找来谋士刘伯温说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说了两点救援的理由:

1:我们都是红巾军,韩林儿是红巾军首领,从这一点上说我们要去救援。

2:安丰是南京的门户,如果安丰失守,就会威胁南京,所以我打算率军救援。”

刘伯温听完了提出了两点反对意见:

1:救韩林儿对以后来说有很大隐患,朱元璋将来是要得天下做皇帝的,把韩林儿弄回来就是个麻烦,韩林儿是小明王,名义上是朱元璋的上级领导,如果得了天下谁来做皇帝,那时候在想除掉韩林儿就要背负不义之名,还不如让他自生自灭。

2:如果出兵救援安丰,就要和张士诚开兵见仗,陈友谅早就虎视眈眈盯着我们呢?我们和张士诚打起来就给了陈友谅可乘之机,陈友谅实力比我们要大的多,他一发兵我们就危险了,所以不救援安丰才是上策。

刘伯温是当时天下第一谋士,他的见解十分有远见,以后也证明了他意见是十分的正确的,也同时证明陈友谅趁朱元璋和张士诚开战,选择和朱元璋决战是很好的时机。

刘伯温一番苦劝,还是没有劝住朱元璋,朱元璋带领大军救援安丰去了。等大军到了,安丰已经失守,只救出了一个韩林儿,朱元璋不甘心,命令徐达率军攻打张士诚的门户合肥(当时叫泸州),徐达也是强烈反对,他的理由是攻打合肥,陈友谅会趁机和我们开战,但朱元璋认为陈友谅是没有这个远见的,救援安丰他不就没有趁机出兵吗,打泸州他也只会看着,所以坚持打合肥。

朱元璋犯了一个错误,给了陈友谅一个大好机会,他决定率领全部人马,一战灭掉朱元璋,但陈友谅也犯了个错误,他集结了六十万人马,没有去攻打南京,而是攻打洪州,他为什么攻打洪州呢?因为洪州本来是他的地盘,守将叛变投降了朱元璋,这让他是坚决不能忍受的,在一个是朱元璋派到洪州的守将朱文正是个纨绔子弟,他认为洪州十分好打,简直是唾手可得,打下洪州出了恶气,然后在打南京也不迟,没想到朱文正完全不是他想象的那么不堪一击,这一仗硬是打了将近三个月,六十万人马毫无进展,给了朱元璋充足的准备时间,带二十万人马来和陈友谅决战。

如果陈友谅直接攻打南京,当时南京十分空虚,南京是朱元璋的首都,比起洪都要重要的多,陈友谅已经和张士诚约好,两面夹击,是有可能打败朱元璋的,但在洪都耽误的时间太久了,军队锐气受挫,给了朱元璋反击的机会。

综上所述:陈友谅不在洪都死磕,直取(南京)金陵,是有可能打败朱元璋的。

6

谢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分析下陈友谅为什么要在洪都这个地方死嗑?我想有几点原因,一是担心腹背受敌,前有朱元璋,后有洪都,万一绕城而去,洪都守军出城切断归路,麻烦大了。二是洪都这个地方,囤了大量粮草,拿下洪都,以资军需。陈友谅的想法是没错,只可惜在洪都这里耽搁了太久,让朱元璋有了喘息之机。

那么最佳方案是什么?我认为应该留下四万人监视洪都守军,当时洪都守军约两万人,留下四万人看着你一举一动,保护好粮道,洪都守军只要敢出城,这四万人随时打野战灭之。然后余下的大军直取金陵,不给朱元璋喘息之际,此举才真正应了开战之初,陈友谅定的“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的战略设想,当时朱元璋亲率主力去救小明王,南京城空虚,如果陈友谅出其不意,攻击南京,是非常有可能拿下南京,这样就端了朱元璋的老窝了。南京如果短期没拿下,可采取围点打援方法,派精锐部队在朱元璋的归路袭击他,说不定还能干掉朱。

总之,陈友谅只要绕开洪都城,去打南京是上上策,朱元璋和南京城,二者必能收获其一,当然这个绕开不是说不做任何防备,一定要监视好洪都守军,没有后顾之忧,再去直取金陵,我想陈友谅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战果。

7

陈友谅不在洪都死磕挥兵直下金陵在当时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为陈友谅有60万大军。

而如果陈友谅不在洪都死磕,那么朱元璋将陷入被动,金陵城会被陈友谅围攻,金陵一旦被围朱元璋的主力部队将不得不坚守城池,但凭一座城池是守不住的,因为陈友谅可发挥的空间太大了。

派出一部分兵力防备洪都部队把他们围起来就可以,同理派出一部分部队把朱元璋的主力部队围在金陵也可以实现。

而陈友谅一旦选择了围而不取,仅仅凭着围困朱元璋也将不得不降,原因是陈友谅完全可以派兵四处招降,将原来归属于朱元璋统治的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最不济也可以通过劫掠这些地方让朱元璋得不到补给,这样一来朱元璋就只能坐吃山空乖乖等死了。

可历史没有如果,陈友谅骄傲轻敌急于求成放弃了稳扎稳打的策略选择了速成,又意气用事选择了在洪都城下死磕反而被朱元璋进行了战略包围导致了他的60万大军陷入了没有补给的状态。失去后方基地的补给人越多就败的越快,人越多就败的越惨。

至于陈友谅选择速战策略的原因应与当时的元朝有关系,如果他选择了围而不取的策略,元朝很可能与朱元璋合流,这样陈友谅就可能陷入南北两个战场与两个敌人同时作战导致战争态势不能把控。

陈友谅作为一代枭雄决不是愚蠢之人,他的战败只能说天命不归他,他失败的原因可以说就是称帝,天无二主,他称帝后元朝就不得全力打击他,而他如果不想亡就必须消灭周边随时会趁机打击他的朱元璋等人的势力。这一现实让他不得不选择速胜策略。

8

这里是乘风破浪的史海扑通,很高兴为您解答~


能赢。


因为朱元璋比陈友谅的军事能力强很多。陈友谅这个人刚愎自用,他所打过的战役都是靠实力强势碾压对手,缺少灵活性。否则也不会在洪都死磕两个多月,也不知道变通。所以即使陈友谅和朱元璋的决战换一个地方,由于战场上瞬息万变,我认为朱元璋依旧能够找到空隙取胜。

回到题目。陈友谅之所以死磕洪都,主要是因为洪都守军只有不到2万人,守将还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听说是个花天酒地之徒,以为拿下洪都轻而易举。出发之前也有人劝过他应该直取金陵,因为张士诚趁人之危正攻打小明王韩林儿所在的安丰,朱元璋已经率领主力军前去救援,金陵非常空虚,是一个好机会,但是陈友谅没听。

如果陈友谅听从建议直取金陵,那么朱元璋就会面临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前后夹击。从朱元璋的角度来说,这是十分危险的。那么他就有两种方案:


第一方案是放弃就韩林儿,迅速撤回金陵城,利用金陵城城高墙厚的优势进行防御,毕竟晚清时期曾国荃打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时可能打了三年多。而且张士诚并不是一个真心想和陈友谅结盟的主,如果长时间久攻不下,也就撤了。

第二种方案毕竟冒险。就是迅速解决安丰,救出韩林儿,暂时不管金陵,金陵易守难攻可以抵挡一阵子。实际上朱元璋也就用了一个多月就把安丰搞定了,再回救金陵。


那么朱元璋和陈友谅可能会在长江进行决战,因为陈友谅建了好多战船,他非常擅长水上作战,一定会把战船摆在江面上,而这方面朱元璋的水师是万万不及的。

但是也不用担心,因为历史上在长江上发生的水战,都是靠小舢板取胜的,比如赤壁之战。长江上的战舰不如小船灵活,所以陈友谅的战舰既是他的优势也是陈友谅的劣势。加上陈友谅性格上的短板,刚愎自用,军事能力又不够灵活,鄱阳湖的火攻一定会再次上演。

9

  • 放弃洪都,直取金陵,陈友谅也不会赢!
  1. 洪都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不光朱元璋知道,还在洪都存有几百万担的粮草,和数万军队,并且派自己最得力的干将~义子蓝玉去坚守,只要守住一百天就可以。

2.古代宁可逐个攻城抜寨,也不敢绕过一样,将自己的后方置于危险之地,万一绕过洪都,攻取金陵受阻,必将遭受洪都与金陵前后夹击,必败无疑。

3.陈友谅出兵,几乎是倾全国之力,初战即决战,败了就亡国,陈友谅不敢弃洪都不顾,留下后患,直击金陵。

如果,陈友谅真不顾及洪都之后顾之忧,绕过洪都,直接攻取金陵,十有九败。

金陵作为朱元璋的大本营,城高墙厚,同样易守难攻,况且,金陵城内的军队比洪都更多,将领也更多,抵抗会更强,其次放弃洪都,陈友谅还得分兵防备洪都之援兵,陈友谅只能速胜。

初战即决战,陈友谅的大军只带几个月口粮,速战决定了陈友谅耗不起,不管是先攻取洪都,还是绕过洪都直接攻取金陵,陈友谅初战即决战,目的是想找朱元璋大军主力决战,来场速战速决,只要老朱才采取疲惫战术,跟老陈死耗,拖垮陈友谅大军,待陈友谅大军军粮耗尽,陈友谅同样必败无疑。

10

这个问题问的好啊,可以断定的说如果陈友谅不在洪都是死磕,发兵直取金陵,攻取朱元璋老巢。那朱元璋将腹背受敌,退无可退!也就只能逃走继续他的当老本行和尚了。

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率兵攻打朱元璋北边邻居刘福通韩林儿,作为曾经一个班子出来的,又是曾经的领导面对着他们的求救信,不能不去救啊,出兵安丰!结果安丰还是失守了。朱元章也被张士成给黏住了,走也走不了,索性直接去进攻庐州(安徽合肥)。

这个时候陈友谅的机会就来了,倾举国之力60万大军,两百艘战舰,进攻朱元璋。倘若60万大军向南京开去,南京肯定守不住,朱元璋没有了根据地,又腹背受敌,只能乖乖的任宰任割了。

不过有些事情往往是出乎意料,陈友谅的骄傲自大,他选择了攻击洪都,曾经属于我的地方,我一定拿回来。结果没想到啊,一个小小的洪都居然拖了三个月,失去了先机。朱元璋赶过来支援还封了陈友谅的退路。陈友谅只能退到鄱阳湖,与朱元璋决战!

双方来回交手后,陈友亮又放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要是三国演义早点写出来就好了,他居然用铁索把所有的船连起来。于是朱元璋也给他放了一把火。陈友谅一败涂地,后面也是且站且退被朱元璋一步步蚕食。

总结:陈友亮,这个人太骄傲自满了,或许他身边也没有其他的谋士给他出谋划策吧。如果他不这么骄傲自满,抓住机会,说不定这个天下就是他的了!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