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郭沫若为什么要掘定陵?

郭沫若为什么要掘定陵?

2020-10-28 23:02阅读(63)

郭沫若为什么要掘定陵?:在我国考古界,有一个铁律: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这是一次心酸惨痛的考古悲剧带来的启示。这个悲剧就是定陵的考古挖掘。定陵是共:-郭沫

1

在我国考古界,有一个铁律: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这是一次心酸惨痛的考古悲剧带来的启示。

这个悲剧就是定陵的考古挖掘。定陵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经国务院授权,有计划、有组织、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和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的合葬。

定陵挖掘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为什么要挖掘定陵?

1955年10月9日,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带领一些文艺界名流到明十三陵参观。

中午时,他们在长陵东边的柿子园休息聊天。吴晗不但是副市长,同时也是明史专家,写过《明史简述》等著作。聊天中对郭沫若等人说:“永乐皇帝就埋在长陵,如果挖掘长陵,建个博物馆,把长陵中的文物展示出来,肯定对研究明史有重大推动作用。”郭沫若等人深表赞同。

于是,一份《关于挖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便送到了国家政务院,并很快得到了批准。

有人反对,反对无效:

消息传出后,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大惊。他俩坚决反对,因为他们认为当时中国的考古技术、文物保存、复原技术都不过关。根本不具备挖掘帝王陵墓的能力。

但是吴晗等人决心已下,无法改变。他们觉得全国解放好几年了,老一辈专家和新一代大学生联合,就可以胜任挖掘工作了。

长陵挖掘改为定陵挖掘:

1955年12月,“长陵挖掘委员会”成立,经过长时期的研究考察,队长赵其昌认为,长陵的挖掘规模太大,应该找一些好挖的陵墓做一下试崛。

那时,定陵的一些城砖脱落,露出碹洞,考古专家认定从这里,可能会直接找到墓道,更省力。就这样,挖掘长陵改为挖掘定陵。

琳琅满目的珍贵随葬品:

1956年5月,定陵挖掘正式开始,挖掘工作就不细说了,直接说挖到了什么。

宋神宗和两个皇后尸体腐烂,但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金银玉器和罗纱织锦。除了棺椁内的随葬品外,帝后的棺椁外有29个朱漆木箱,箱内装满了冠、带、配、饰、金银器具等等共2648件。

许多珍品独一无二。宋神宗的金丝翼善冠,用极细的金丝编织,堆垒出二龙戏珠图案。即使用现代技术也很难复制出如此生动精美的皇冠。

孝端皇后的三龙两凤冠,珠光宝气,极其奢华,其上共装饰红、蓝宝石128块,各种珍珠多达5400余颗。

孝靖皇后的罗地洒线绣百子衣,图案优美,极富感染力,升龙、行龙左右盘绕,极其威严。前后襟和衣袖上还绣有100个活泼童子,姿态各异,或读书,或出游,或沐浴,不一而足。还饰有金银锭、方胜、犀角等八宝,蕴含\"子孙万代,多福多寿\"的寓意。

可惜的是,从定陵地宫打开的那一瞬间起,悲剧就发生了:

很多有机文物在漆黑的地宫可以保存千年,但是一旦接触氧气,便瞬间氧化。很多书画、丝织品很快灰飞烟灭。

当时,考古人员缺乏经验,还将塑料加入软化剂,涂抹在整匹的布料衣物上,结果没几个月便变黑变脆,支离破碎了。而有些金属物品也变形生斑了。能完好保存下来的不多。

更令人同心的是,1966年,文革开始,破四旧之风刮起,不少考古学家被逼离开工作岗位,无人照料的定陵再次遭到破坏,大量珍贵的文物迅速腐败,万历皇帝的金丝楠棺木被扔出去,帝后的尸骨也被烧得干干净净。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现在国家考古挖掘和保护技术已经具备了,是不是可以考虑挖掘帝王陵墓了呢?

不可以!起码在我们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主动挖掘帝王陵墓的那一天。

除了技术方面,还有一些社会伦理等因素。很多帝王的后人还在,挖人家祖坟好像说不过去。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主动挖掘帝陵,但是,遇到特殊情况,比如说陵墓被盗、基建出土等,我们还是要做挖掘的。考古界管这种做法叫做“抢救性考古挖掘”。

专心写有参考价值的历史,喜欢请关注。

2

郭沫若为何要挖定陵,除了满足个人和一部分人好奇心以外,还得益于当时文物大省的利益驱动。帝王陵寝作为一种旅游、文化资源,很难让人去拒绝发掘后带来的价值和意义。再加上,当时的那种学术和时代氛围,客观上促成了郭沫若主张的定陵发掘。

郭沫若和当时同意挖掘的一些人(此中就有吴晗)名气和力量很大,让意图阻止的有识之士人微言轻。当时,郭沫若志在乾陵和长陵等,一个小小的定陵,不过是练练手而已。

那是一个考古圈里浮躁的年代里对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缺乏尊重的时刻。结果我们看到了,定陵发掘成了一次惨痛的破坏。国家都看不下去了,所以才明文不得再开挖皇陵等。但是,地方上,还是有人想打着“抢救发掘”的幌子,打皇陵的主意,比如乾陵还有秦始皇陵,好在国家文物局坚决不允,所以未能得逞。

如果不能做到保护,那就情愿不挖!

郭沫若,真的是…………此处省略一万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我立即删除)

3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才学出众,可是在感情上却备受争议。原配张琼华只见过他几面,却在乡下守候到终老。第二任妻子安娜和他有过5个孩子,还是没有能够白头偕老。第三任妻子是抗战夫人于立群,在郭沫若去世后也自杀了,死因成谜。

郭沫若还有一个让世人不理解的地方就是,他似乎对挖掘皇陵很有兴趣。据说他对秦始皇陵和武则天乾陵都有兴趣,不过最后却只挖掘了定陵,其他的都没被批准。

不过郭沫若最开始计划要挖的可不是定陵,他要挖的是长陵。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最豪华的陵墓,可是他和人折腾了一个月,却还是没有找到长陵地宫的入口,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才转而求次,去挖万历皇帝的定陵练手了。

不过我们还是不能把他和那些盗墓的人混为一谈,毕竟他挖墓也不是给自己求财,而是考古。

一,为找《永乐大典》,计划挖长陵。

郭沫若一直热衷于考古,而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一直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可是我们现在看见的都是零零散散残存的几百卷了。而郭沫若和吴晗认为《永乐大典》的全部原件一定被埋藏在明长陵中。

于是郭沫若、吴晗、范文澜、沈雁冰、邓拓、张苏六个学者打了报告,送了上去,申请挖掘长陵,还得到了批准,于是就开启了浩浩荡荡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挖掘陵墓之路。

这些人坚信,长陵从来就没有被盗掘过,要是成功挖掘之后,里面的陪葬品一定能震惊世人,定当又会是世界奇迹。

二,挖长陵受阻,改挖定陵。

于是一行人来到了长陵,可是他们折腾了一个月,连地宫的入口都没有找到,不得不放弃了,决定改挖万历皇帝的定陵先练练手了。

定陵在历史上就出现过三次火灾,已经有了坍塌的迹象,挖掘难度不是很大。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成功挖掘定陵后,还可以为挖掘其他陵墓提供经验。

其实不管是挖长陵,还是挖定陵,都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他们的理由是目前的科技还不成熟,只是坚持挖掘的人还是占了上风,才导致最终还是挖掘了定陵。

三,保存技术不成熟,很多文物受损。

1956年5月,正式开始挖掘定陵,虽然定陵的规模比长陵小,难度也还是不小的,到了第二年5月才找到金刚墙,也就是地宫的入口,而挖掘工作一直持续到1958年的7月才结束。也就是说,挖了差不多两年了,可以想象工程有多巨大了。

定陵里面安葬的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陪葬品的确惊人,但是却也不得不说是一场悲剧。因为很多字画,丝织品等宝贵的文物在出土没多久就被氧化变色,甚至是灰飞烟灭了。

周总理听说了之后,也很生气,说出了这样的话:以后不能再对帝王陵墓进行主动发掘,五十年不变,一百年不动摇。

短时期内不准再主动挖掘皇陵,《永乐大典》是否在长陵也只能是一个谜团了。其实按照目前限有的科学技术,即使真的在长陵,也不能挖,出土的瞬间就会被氧化,有什么意义了?

本人原创,已签维权,抄袭必究。

我是木鱼,小女子一枚,却痴迷于近现代史的风起云涌,每日更新,喜欢就关注我吧,感谢有你。

4

郭沫若最开始对定陵是不屑一顾的,根本心思没有在这座皇陵之上,他最初的目标是明十三陵中最大的陵寝-长陵身上的,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童鞋的陵寝,是十三陵中面积和规制最豪华占地面积最庞大的皇陵,同时也是整个十三陵风水最好的祖陵。


老郭有个特点,挖墓要挖最大最好的,所以在和国务院申报的时候,在报告书上详细点名了就是要挖长陵,要对其进行考古发掘,从而来搞清楚明代帝陵的地下玄宫的规制和特点,还有一个小私心是,谣传已经在世间绝迹的《永乐大典》很可能在长陵地宫有陪葬,此事如果一旦成真,那将是轰动历史界的一件大事儿,随后,国务院对郭沫若的报告批准了,郭沫若欣喜若狂马上组建了一直考古队对巨大的长陵进行试掘。


然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考古队整整在长陵的宝顶之上用洛阳铲打孔试探了一个月,竟然死活找不到长陵地宫的入口,所谓入口就是皇陵的金刚墙,因为只有找到它,才有可能进入到地宫大门,否则在其他的部位是不可能用人工挖开数米厚的地宫墙壁的,下图就是金刚墙的照片,大家可以看到地宫墙壁的厚度足足有几米,而且都是磨砖对缝用糯米汤浇筑的“铜墙铁壁”,找到金刚墙后,在顶部便可以轻松拆掉从而进入地宫了。

时间又过了半个月,考古队员还是找不到任何线索,只能上报郭沫若请示如何解决,郭沫若经过开会决定,先暂时不在长陵上下功夫了,暂时把目光转移到一座小一些的皇陵试试手,从而积累明代皇陵地宫的开启经验,练熟后在过来挖掘长陵,于是乎,定陵被锁定了,它成为了郭沫若练手的对象。

5

关于定陵当年考古队挖掘的情况可以看老纪录片《地下宫殿》,其中解说员说定陵地宫的珍宝被三具尸体霸占引起弹幕的一片吐槽,痛斥郭沫若“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均为三国时期官方盗墓人员称谓)者比比皆是。

郭沫若起先对定陵没什么兴趣,他的野心在于最大的明长陵、武则天乾陵甚至秦始皇墓

众所周知郭沫若与吴晗想挖掘明十三陵的欲望非常强。当然吴晗是明史研究专家,他对明十三陵中最大的长陵(朱棣墓)埋藏全本的《永乐大典》期待值极高。现存于世间的《永乐大典》仅仅剩下700多卷复制的残本,很多历史学家包括郭沫若都相信《永乐大典》的全本原件埋藏在明长陵。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考古氛围中,都想着申请一个挖皇陵的机会不容易,终于有机会了一定要挖最好最大的长陵。当时国务院起先很有顾虑,但经不住郭沫若带领一群学者和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三番五次申请写信,同意他们在官方许可的情况下挖掘长陵。郭沫若得知申请批下来后欣喜若狂,但是考古队费了一整年的时间也没找到长陵的地宫入口。于是有人建议暂时放弃长陵挖掘,换一个较小的陵墓积累经验。于是郭沫若等人把目光放在了明献陵,即明仁宗朱高炽(朱棣长子)和皇后张氏的陵墓。但就在考古人员探查明献陵期间出现了定陵封土出现裂缝的信息,很多人对定陵开始产生兴趣。历史学家夏鼐便极力劝阻考古队放弃献陵,觉得定陵既然已经裂了,就以它入手。但是对郭沫若等人来说,放弃长陵改挖献陵就已经很不甘心了,再换一个当时不怎么太放在眼里的小定陵肯定是不乐意的。但是经过商议大家还是决定放弃尚完好的献陵改挖定陵,明仁宗朱高炽因此逃过一劫。夏鼐从定陵后来所遭遇的苦难来看,当年的考古队不得不佩服夏鼐的高瞻远瞩,认为他为保护十三陵尽了力,是国家的功臣。挖掘定陵后,很多文物尤其是丝织品因技术不到位灰飞烟灭。但是郭沫若并未吸取教训,反而还想继续挖掘长陵,甚至志在武则天与唐高宗的乾陵包括秦始皇墓,他还以朋友的身份缠着周恩来批准挖陵计划,把考古美好前景吹得天花乱坠。定陵事件后,全国掀起挖皇陵的浪潮,秦始皇陵和武则天乾陵危在旦夕,夏鼐和郑振铎立即上书国务院,要求制止这种不正常的挖陵浪潮,他们的建议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批准,由此全国范围严禁开掘皇陵。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欢迎点赞和评论

6

一、挖定陵,是吴晗提出,郭沫若同意并报中央批准的。二、选择定陵,是因为定陵是朱明朝最豪华的陵墓,在未计入“义务”投工,在当时财政枯竭的情况下,用去八百多万两白银,相当于朱明朝当时两年多的财政总收入。三、由于投入巨大,陪葬品自然十分丰富,反映了朱明朝最高的工艺水平,有挖掘研究的必要。四、在这里要指出的是,挖定陵并没有障碍,它是国家的建筑,不是私人的东西,国家有权对其处置。有些东西限于科技条件,没能保护好,但也为以后的文物保护提供了经验,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四、后来的红卫兵,对万历的尸体进行了焚烧,为读书人张居正报了仇,是天道报应不爽,做得好!,

7

首先我要指出该问答题题目说的不对,不是郭沫若要掘定陵,而是郭沫若力主倡议要挖掘定陵。其中具体理由如下:1956年,在郭沫若力主倡议下,经过有关部门批准,考古人员对万历皇帝的定陵进行了发掘。定陵是唯一一座考由考古人员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在获取大量关于明朝历史研究实物资料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这是郭沫若在考古研究上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特大错误。在对定陵进行发掘的时候,可以说是很失败的,而且损失特别的大。对定陵的发掘,用了前后两年的时间,把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头骨带到了中科院,进行修补,而且还差一点进行出国展览。 从定陵出土的丝织品遭到严重的损坏。在对定陵的发掘中,出土了很多的文物,大概有三千多件,其中大部分都是丝织品,但是当时把这些文物发掘出来以后,因为有限的条件加上保护不当,都被扔在了普通的库房中,堆了长达半个世纪,丝织物已经被严重的碳化,都没有办法修复了。 在郭沫若力主挖掘的明定陵以后,所造成的恶果十分严重的,因为这给中国文明、文化、文物遗产甚至世界文化遗产都带来很大的损失。当时周总理知道此事后,作出明确的指示:“以后不能再对帝王陵墓进行主动发掘,五十年不变,一百年不动摇”。

8

提到郭沫若,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他留下的很多文学著作,其实郭沫若不仅是我国有名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历史学家,他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曾经发表了很多关于历史的研究文章,更是对明史非常的有兴趣,也著有《明史简述》一书,后来郭沫若想打开明十三陵,通过皇陵中的文物,进一步研究明史。起初郭沫若想要下手的对象就是朱棣的长陵,在他提出这个计划之后,就马上遭到了各界人士的反对,首先当时的考古技术不够发达,其次这样做也可能会对皇陵造成极大的损坏。

后来,郭沫若在与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等一批历史学家参观十三陵时,同样对明史感兴趣的吴晗聊到提出对长陵进行挖掘考古的想法,郭沫若提出:对长陵的挖掘的文物,可以建一座博物馆,更可以推进对明史的研究。众人深感赞同。

参观后,郭沫若和吴晗一拍即合,提出挖掘长陵考古。但同时也有反对的声音,文物局局、考古研究所等一大批历史学家当即提出反对,因为当时的考古技术确实不行,文物保存、复原条件不过关,冒然的挖掘可能会对长陵及文物造成根本性的破坏。

但郭沫若吴晗却认为当时的考古技术已经达到标准,可以挖掘长陵,很快,郭沫若变向上级提交《关于挖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并得到了批准。

得到批准后,他马上就付出了行动,郭沫若和吴晗带领着一批考古队员,开始对长陵进行了挖掘,但是在挖掘期间一直遇到重重阻碍,一行人持续挖掘了好几天依然没有见到任何成果,一直没有找到长陵的入口,所以郭沫若只能选择放弃。

如果说挖掘朱棣的长陵对郭沫若来说只是一次试手的话,那么接下来他就要动真格了,由于定陵的墙砖脱落,露出碹洞,有人提出从这里开始挖掘,便能找到墓道,直通万历皇帝墓穴内,郭沫若便转向对万历皇帝的定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挖掘定陵,但这次挖掘行动依然让郭沫若大失所望,定陵被打开后,一些书画、丝绸等文物遇到氧气后瞬间氧化,消失殆尽,看着眼前的惨状让郭沫若十分失望。但也并非一无所获,也留下的金丝翼善冠、皇帝金冠、金丝冠、凤冠、明神宗乌纱翼善冠、黄金酒壶等一批有价值的文物。

对于历史过于着迷的郭沫若在挖掘定陵后,其实依然没有放弃,他后来还想要将武则天的陵墓打开来看一看,后来有关部门得知后马上就提出了反对,郭沫若的这些掘墓的行动自然无法实施,否则不知道还有多少皇陵要折损他手。

9

明清的皇陵其实都比较倒霉,这种倒霉是被有心人盯上的倒霉,而且还是光明正大的去挖掘,比如说雍正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坟被孙殿英刨开,里面的金银财宝被洗劫一空,甚至连尸体都被随意丢弃在一旁,而正常情况下刨坟的目的基本上都是图财,还有满足某些兴趣爱好和好奇心。

中国自古一直有厚葬的传统,在有权势和财富的人眼中,对自己死后的事情也是非常看重的,生前享受的荣华富贵,死后也想要继续享受,生前自己最在意最喜欢的东西基本上都会带走陪葬,所以坟里面金银财宝各种好东西多得数不胜数,甚至可以说地底下埋的东西比现存世界上的还要多,这也让很多人对地底下埋的东西产生了无比的兴趣。

而明朝的皇陵自然里面的好东西也不少,特别是明朝有一些东西让现在的一些学者专家非常的向往,这也是定陵被开挖的原因之一,只是定陵的开挖的主要原因不在这里,定陵之所以被开挖只是因为是开挖只是为了以后打算开挖乾陵和秦始皇陵练手做准备的,可怜的万历皇帝非常的倒霉,成为了一些人的陪练。

决定对皇陵下手的人是一帮文人,天天嚷着挖坟考古,而郭沫若最后主动向上级请示开挖帝陵,最先是想对明朝皇陵里面最大陵墓的长陵下手的,只是由于经验不足怕坏事所以就对小一点的定陵下手,最终定陵被打开,里面出土了非常多的文物,但是由于条件和技术和经验有限没有保护好,导致许多的文物遭到了破坏,损失非常的严重。

事后郭沫若还打算对秦始皇陵下手,又想对武则天的乾陵下手,最后都被周总理拒绝,定陵的惨痛教训让那群跟着开挖的人产生了非常大的心理负担,很多人都没有得到善终,只有郭沫若对帝陵的开挖念念不忘,其实他之所以想对这些帝陵下手,最主要的是里面帝陵很可能有一些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文学巨著在里面,而郭沫若做为一个文学家,对这些有抵挡不住的诱惑。

开挖定陵只是练手,本来想开挖长陵的,长陵里面有什么让他们有那么大的诱惑力呢?明朝的巨著永乐大典就很有可能埋在长陵里面,所以有人想开挖长陵也是很正常,而后来想开挖乾陵,因为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原稿就有可能埋在里面,这难怪郭沫若对这些帝陵念念不忘,直到死的时候都还留有遗憾,至于郭沫若的为人如何我们就不多说了,天下皆知的事情。

10

另类君答题(*^▽^*)

郭沫若这个畜生,书法可以,诗歌可以,画作也可以,但人品真的够渣,在学术界打击排斥和他意见相左的学者,贪占故宫中的文物字画,统揽体制内的人渣,即使是块贪占文物字画的康生,也不能和郭沫若的“渣”相比拟。

现在切题。

郭沫若的本意是想挖掘朱棣的长陵,但周总理将他的请示驳回,他不死心,又拉上吴晗、范文澜等明史专家共同上书,这次直接将报告送到了主席那里,主席大手一挥:交由总理酌情处理。

总理无奈,只好批示:原则同意,妥善挖掘。

然而挖掘工作从一开始就不顺利,准备了半年之久后挖掘队伍才开工,然而开工是噩梦的开始,几乎每星期考古团队中就有一个成员病倒,到最后连队医都病倒了,折腾了大半年,连长陵的门都没打开!

无奈之下,只好放弃。

在这之后,郭沫若不得不改弦易辙,朱棣不好招惹,他就找上了怂货万历的定陵。

定陵被挖掘后,棺椁中的皇袍、朝珠、珠宝玉器等七零八落的扔在地上无人照看,附近村民将其中一些东西甚至金丝楠木棺材搬回家中,结果导致一些人家常常半夜发出低吼声,某些人离奇死亡。

接着考古队中也有人离奇死亡,最终定陵发掘虎头蛇尾,虽有些收获,但损失大于收获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事后,郭沫若又盯上了唐太宗和秦始皇的陵墓,报告递交到周总理手上后,总理批示:

以后禁挖帝王陵。

这一批示至今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