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名将薛仁贵扬威于东征高丽,一战成名;折戟于西讨吐蕃,声名有损。大非川之败,为薛仁贵戎马一生的唯一败绩,令其辉煌的战史上留下了遗憾的一页。
地利人和皆不备,英雄亦有背运时。薛仁贵兵败大非川,因素诸多,主要是拜“猪队友”所“赐”。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春夏,吐蕃突袭吐谷浑,攻陷西域18州,复陷龟兹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市,时隶唐安西都护府)。唐廷被迫罢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安西四镇,失去对西域的有效控制。
唐高宗不能忍受吐蕃袭占附属国、侵占安西之地,更欲同吐蕃争夺西北边境上的战略领土,以遏制吐蕃的扩张势头。
四月初九,唐高宗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大总管,率军十万(一说五万)征讨吐蕃,并援送吐谷浑可汗返回旧有故地。
郭待封的官位本与薛仁贵比肩同级,如今却成了薛仁贵的副手,心中大为不平不服,甚感羞耻。刚刚组建的西征班子,因为有了心高气傲不合作的郭副帅,而埋下了失败的隐患。
八月初,薛仁贵挥师挺进至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一说为今青海湖西布噶河),准备南向进击乌海城(今青海玛多县东北黑海)。
大非川距离乌海城数百里,沿途多沼泽水洼,极不利于大部队长途奔袭。薛仁贵谋定而后动,对郭待封道:“乌海路途险远,大军行进困难,若牵引辎重车随军进发,行动缓慢,势必失去有利战机。大非岭地势不错,可在岭上建起两座营栅暂存辎重,留军二万驻守。我们率领轻锐兼程疾进,攻敌不备,定可奏捷。”薛仁贵决定自己率部奔袭乌海,命令郭待封先在大非岭上建立营栅,妥善安顿好辎重并留兵戍守后,率军跟进,以为援兵;并与之约定了会师之期。
薛仁贵部署已毕,遂率领本部轻装精锐兼程疾进。进抵河口(今青海兴海县东南),遭遇吐蕃军。薛仁贵挥师大败吐蕃军,乘胜攻占乌海城屯驻下来,等待郭待封的二梯队援军,准备合兵并势后再进。
谁知郭副帅根本没有遵照薛大帅的指令行事,而是携带笨重的辎重车缓缓前行。前往乌海的半路上,遭遇二十余万吐蕃军,郭待封大败,尽弃辎重逃遁。
薛仁贵失去后勤补给与后援,孤军根本无法继续屯留乌海,更遑论进攻,遂被迫放弃乌海撤回大非川。吐蕃大伦(吐蕃官名,相当汉人宰相)钦陵率领四十多万大军围攻唐军。唐军本就以寡击众,再加上既无粮草供给,又无险可据,终致大败,几乎伤亡殆尽。
薛仁贵、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三位正副统帅力战突围,与吐蕃宰相钦陵约和而还。
唐高宗得到败报,派员到军中审问战败情由,将三位押解京师,免死除名。一个月后官复原职。
大非川之战失利,直接导致唐安西四镇及吐谷浑故地的彻底丢失,唐王朝失去了西北边境防御的战略有利位置,遗留下来巨大的祸患。
大非川败绩的原因,一是唐高宗识人不明,配备将帅不当,不该以心胸狭窄且刚愎自用的郭待封为薛仁贵副手,从中搅局,坏了大事。
二是唐高宗对吐蕃实力估计严重不足,故而派兵不多,造成众寡悬殊之态势
三是郭待封违抗将令,擅自行动,导致辎重尽失,致使军中无以为继粮草断顿,军械无法补充。
四是在青藏高原上,十万水土不适的唐军对阵四十多万的吐蕃军,寡难敌众,处于绝对劣势。
尽管大非川败绩之主责不在薛仁贵,但作为征西主帅,他得担失败之名。薛仁贵大唐“战神”的光环虽因兵败大非川而有些失色,但仍不失为大唐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