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薛仁贵是唐朝著名的大将军,征战数十年,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曾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有着“脱帽退万敌”“仁政高丽国”等诸多神话。因征战数年都百战百胜所以被后世尊称为 “战神”,那么他的一生到底有没有打过败仗?

其实,薛仁贵虽为战神,但他也是和大家一样的肉体凡胎,只是因为他有着很强的军事才能又为大唐立下了不世之功,所以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名望如此之高,甚至被民间神话。但是自古以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常胜将军薛仁贵肯定也有失败的时候,这很正常。但他确实一生只打过一次败仗,而且还是栽在了自己人手里。

公元670年,唐高宗李治命大将军薛仁贵为主帅,郭侍封为副率率领十万精兵去征讨吐蕃。薛仁贵因为考虑到行军过程中路途艰险,而速度又慢,就暂时把繁重的粮草留在了中途的大川非地区,并且派两万精兵在此驻守粮草。他带着大部队轻装上阵,去寻找吐蕃主力决战。但是在此战争中配合薛仁贵的是两名出生名门而又官职相当的公子哥。而大家都知道薛仁贵农民出生,所以被皇上任命为主帅就遭到了大家的嫉妒,尤其是副帅郭侍封,总想和薛仁贵抬杠,注定这俩人政见不合。

薛仁贵在河口刚刚打下一场胜仗,不听从指挥的郭侍封就传来被战败的消息。于是没有后勤保障的薛仁贵急忙带领士兵返回大川非。不料,吐蕃论钦陵早已在此布下了四十万大军,导致唐军几乎全军覆没。皇帝将全部责任归为薛仁贵一人承担,因此被贬为庶民,直到公元681年才再次走向战场。(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最佳贡献者
2

大唐名将薛仁贵扬威于东征高丽,一战成名;折戟于西讨吐蕃,声名有损。大非川之败,为薛仁贵戎马一生的唯一败绩,令其辉煌的战史上留下了遗憾的一页。

地利人和皆不备,英雄亦有背运时。薛仁贵兵败大非川,因素诸多,主要是拜“猪队友”所“赐”。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春夏,吐蕃突袭吐谷浑,攻陷西域18州,复陷龟兹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市,时隶唐安西都护府)。唐廷被迫罢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安西四镇,失去对西域的有效控制。

唐高宗不能忍受吐蕃袭占附属国、侵占安西之地,更欲同吐蕃争夺西北边境上的战略领土,以遏制吐蕃的扩张势头。

四月初九,唐高宗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大总管,率军十万(一说五万)征讨吐蕃,并援送吐谷浑可汗返回旧有故地。

郭待封的官位本与薛仁贵比肩同级,如今却成了薛仁贵的副手,心中大为不平不服,甚感羞耻。刚刚组建的西征班子,因为有了心高气傲不合作的郭副帅,而埋下了失败的隐患。

八月初,薛仁贵挥师挺进至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一说为今青海湖西布噶河),准备南向进击乌海城(今青海玛多县东北黑海)。

大非川距离乌海城数百里,沿途多沼泽水洼,极不利于大部队长途奔袭。薛仁贵谋定而后动,对郭待封道:“乌海路途险远,大军行进困难,若牵引辎重车随军进发,行动缓慢,势必失去有利战机。大非岭地势不错,可在岭上建起两座营栅暂存辎重,留军二万驻守。我们率领轻锐兼程疾进,攻敌不备,定可奏捷。”薛仁贵决定自己率部奔袭乌海,命令郭待封先在大非岭上建立营栅,妥善安顿好辎重并留兵戍守后,率军跟进,以为援兵;并与之约定了会师之期。

薛仁贵部署已毕,遂率领本部轻装精锐兼程疾进。进抵河口(今青海兴海县东南),遭遇吐蕃军。薛仁贵挥师大败吐蕃军,乘胜攻占乌海城屯驻下来,等待郭待封的二梯队援军,准备合兵并势后再进。

谁知郭副帅根本没有遵照薛大帅的指令行事,而是携带笨重的辎重车缓缓前行。前往乌海的半路上,遭遇二十余万吐蕃军,郭待封大败,尽弃辎重逃遁。

薛仁贵失去后勤补给与后援,孤军根本无法继续屯留乌海,更遑论进攻,遂被迫放弃乌海撤回大非川。吐蕃大伦(吐蕃官名,相当汉人宰相)钦陵率领四十多万大军围攻唐军。唐军本就以寡击众,再加上既无粮草供给,又无险可据,终致大败,几乎伤亡殆尽。

薛仁贵、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三位正副统帅力战突围,与吐蕃宰相钦陵约和而还。

唐高宗得到败报,派员到军中审问战败情由,将三位押解京师,免死除名。一个月后官复原职。

大非川之战失利,直接导致唐安西四镇及吐谷浑故地的彻底丢失,唐王朝失去了西北边境防御的战略有利位置,遗留下来巨大的祸患。

大非川败绩的原因,一是唐高宗识人不明,配备将帅不当,不该以心胸狭窄且刚愎自用的郭待封为薛仁贵副手,从中搅局,坏了大事。

二是唐高宗对吐蕃实力估计严重不足,故而派兵不多,造成众寡悬殊之态势

三是郭待封违抗将令,擅自行动,导致辎重尽失,致使军中无以为继粮草断顿,军械无法补充。

四是在青藏高原上,十万水土不适的唐军对阵四十多万的吐蕃军,寡难敌众,处于绝对劣势。

尽管大非川败绩之主责不在薛仁贵,但作为征西主帅,他得担失败之名。薛仁贵大唐“战神”的光环虽因兵败大非川而有些失色,但仍不失为大唐名将。

3

薛仁贵作为唐朝名将,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自唐太宗末年投军,征高句丽,败契丹,擒契丹王阿仆固,大败九姓铁勒。唐太宗李世民曾说:“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薛仁贵当然也打过败仗,而且是一打败仗,他也因此被削职为民。

公元670年,大唐为了打击吐蕃和光复吐谷浑,出动五万大军护送吐谷浑王还青海,以薛仁贵为逻婆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道真,郭待为副总管。但是郭待是名将之后,又为鄯城镇守,不甘心屈后薛仁贵之下,不听从指挥,将帅不合为此行埋下重大隐患。当唐军抵达青海大非川时,薛仁贵对郭待说:“乌海地势险要,我军进必死之地,是条险路,兵贵神速,宜快不宜缓,缓则败矣。”



薛仁贵率军先行,至河口遭逢吐蕃军。薛仁贵击破吐蕃,斩获略尽,收获其牛羊等万余头,回军至乌海城,以待后援。郭待封傲慢,不听从薛仁贵之命,领着粮草辎重等缓缓前行。等郭待封军进至乌海时,吐蕃二十余万大军来救乌海,进击郭待封军,郭待封军惨败,军粮及辎重都被吐蕃军掳掠而去。薛仁贵只得退军,屯驻于大非川。吐蕃派出四十余万大军进攻唐军,唐军不敌,大败。薛仁贵无奈,只好与吐蕃约和,才得以退军,然而吐谷浑自此沦陷。

薛仁贵因此被削职为民,知道高句丽再次叛乱又得以重新启用去平叛。683年薛仁贵去世,终年七十岁。高宗册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