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操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东汉的征西将军,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述志令》,又名《让县自明本志令》。是曹操对外表达自己思想和经历的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重要文章。这篇令文,详尽地叙述了曹操的政治抱负和平生志向与心迹。

想当征西将军的原文为“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提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然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

曹操想当征西将军,是辞官回乡后,又被朝廷征召当了都尉,又升任了典军校尉之时。东汉典军校尉。那时候的典军校尉是西园八大校尉之一。而典军校尉一般由皇帝亲属担任,或者是皇帝非常信任的人担任,可见曹操的典军校尉含金量非常高。西园是个禁卫兵团,分为上,中,下,典,护五军。当时祖上四世三公的袁绍也在西园兵团担任中军校尉。这时候的曹操想着为汉朝效力,封侯拜将也成了他的目标,墓志铭都想好了“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曹操的目标征西将军,是汉朝的官名。东汉时的将军分为四军将军(前军、后、左、右)而四军将军始于周末,汉朝时基本没有设置过。下四征将军(征东、西、南、北),四安将军(安东、南、西、北),四镇将军(镇东、西、南、北),下面还有四平将军(平东、西、南、北)。而征西将军以是武将能靠战功得到的最高荣誉,征西将军位次三公。再往上的话就不是拿战功能晋升的了。

作为当时的典军校尉,且东汉末年之时黄巾起义,在当时作为一名军中之人,想要晋升封侯拜将,人之常情矣。若汉庭没有发生变化,曹操绝对能够实现他的梦想。当然,汉庭的衰败,也使他坐上了汉朝丞相被封了侯,且挟天子以令诸侯,区区征西将军他自然看不上眼了。

《述志令》“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当了丞相后,他想的不是要篡位称帝,而是借古时强大诸侯如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收到周赏赐)。晋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但周王朝发生叛乱事晋文公立刻带兵为周王朝平乱。他们拥兵数十万,但是仍然以周王朝为尊,而《论语》中更是说周文王时期,天下已经占了三分之二,但还是以商朝为尊,没有逾越半步而成就至德。曹操说这些干嘛,无非是自比周文王、齐桓公和晋文公等人。

年轻时想成为征西将军,后来“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自比周文王,曹操的一生也就随着侍奉汉朝结束。建安二十五年,曹操逝世,其子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汉朝自此结束。而曹操在死后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周文王”。

最佳贡献者
2

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白征西将军在朝廷的当中的地位,其次还要清楚征西将军之前都有谁曾经担任过,就能够明白年轻时期的曹操为什么会如此青睐征西将军一职。


首先,东汉时期的羌祸严重,地处西陲。正是征西将军的职责所在,而且征西将军是东汉高级官员,一般担任了这一职务,后面的青云之路就会很顺畅,甚至有升至三公的可能。东汉是一个讲求出身门第的时代,国家一般只有最高等级的世家大族才可以在无功无劳的情况下平稳地升至三公。曹操的父亲虽然也是高官,但却是在灵帝时期买来的官职,并不作为高级官员被周围的人认可。加上又有中常侍曹腾宦官的污名存在,曹操想要洗刷耻辱,建立军功是最直接的方式。


其次,曹操刘备等人攻打黄巾时期的顶头上司皇甫嵩就曾经担任过征西将军。在《后汉书》中记载:““嵩为征西将军,又迁车骑将军。其年秋,拜太尉。””皇甫嵩很有可能就是年轻时期的偶像,将其视之为自己的目标,也想要达到他当年的位置。这是非常有可能的。


最后,征西将军是握有实权的将军,不同于朝中养尊处优的太平将军。在乱世时期只有掌握军队才是最根本的立身之道。董卓就是因为手下有骁勇善战的西部军队,李傕郭汜都是他的班底。所以征西将军很容易就能建造自己的势力范围,在东汉末年享有话语权。

3

对于年轻的曹操来说,未来的人生的道路有两条,一是像自己父亲和爷爷一样从政,做执金吾、三公,另一条是驰骋疆场,立功边疆,做征西将军。为什么是征西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汉朝的边疆威胁主要在西边,到西部和匈奴、羌族作战,有很多机会建立军功,这样才拜将封侯,荣耀门庭。当然北疆也有一些机会,但一般是封度辽将军,护乌桓校尉等这样的官职,比起征西要低一个等次。南方就更不用说了,基本上没什么大的安全威胁,有的也就是哪个郡的蛮人叛乱,派个小将或者郡兵就可以讨兵,伏波将军平南蛮平了一辈子,也就是个杂号将军,也没有给封个征南将军。

征西将军已经是很高的目标了,如果没有特别大的战功一般也就能封个校尉或者杂号将军,要封征西必须有非常重大的战功,或者在朝廷的危难时刻有良好表现。除了开国时的征西将军冯异,东汉一百多年间只封了五位征西将军,分别是耿秉、刘尚、司马钧、马贤、皇甫嵩,平均三十年出一个,可见曹操的目标是非常宏伟的。

4

你好,这里是“阳明悟行学宫”很高兴看到你的问题:

四征四镇的高低都是老话题了,汉朝的四征乃杂号也,曹魏时期因为军事的重要性,四征的地位高于杂号。东南西北都是两千石,没有差异。

但是曹操为什么说要做征西,可能还真是有原因的。

煌煌大汉四百年,在董卓入京之前,绝大多数人心中,汉朝几乎是一种永续的存在。从事后的角度看,我们现在知道东汉在桓灵之后就差不多到头了,但是时人并不这么看。首先东汉的少年天子长不大的魔咒,到汉桓帝的时候就破解了。汉桓帝对内诛杀梁冀,夺回了朝廷的大权,在朝堂上借着河南尹李膺诛杀宦官张成之子的事情对世族发难,用党锢限制了一大批盘根错节的世家的影响,可谓雄猜之主;对外果断的重用凉州三明,也就是张奂、皇甫规和段熲对西羌进行严厉的镇压,最终在付出了天价军费之后,几乎把西羌斩尽杀绝,平灭了边患。辟土服远曰桓,汉桓帝这个谥号当之无愧。


所以说曹操年轻的时候想当魏公魏王,那是断然没有的,年轻的曹操以为自己一辈子还是会活在一个大体清平的世界,而在一个清平的世界,能够做到顶级也就是侯爵,而拿到侯爵的方式——要么是外戚,要么就军功,前者需要有个好姐妹或者生个好女儿,而军功是自己可以掌握的。在年轻的曹操看来,以讨伐帝国西面边境的羌族而闻名的战争给了他深刻的而印象。

西羌战争这段历史因为汉桓帝历史名声不好,加上紧接着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马上开启,所以并不广为人知。但是其惊心动魄和惨烈程度,绝不亚于卫青霍去病驱逐匈奴的战役。比如三明最强硬的段熲的战绩:

凡百八十战,斩三万八千六百馀级,获牛马羊骡驴骆驼四十二万七千五百馀头,费用四十四亿,军士死者四百馀人

在段熲给皇帝的上书中,毫不掩饰自己种族灭绝的想法:

臣以为狼子野心,难以恩纳,埶穷虽服,兵去复动。唯当长矛挟胁,白刃加颈耳。

认为羌人打服了还是会反,还是杀了省心。当然段熲也不是说大话,若生在汉武帝时代,少不得也是青史留名的名将:

建宁元年春,颎将兵万馀人,继十五日粮,从彭阳直指高平,与先零诸种战于逢义山。虏兵盛,颎觿恐。颎乃令军中张镞利刃,长矛三重,挟以强弩,列轻骑为左右翼。泪怒兵将曰:“今去家数千里,进则事成,走必尽死,努力共功名!”因大呼,觿皆应腾赴,颎驰骑于傍,突而击之,虏觿大溃,斩首八千馀级,获牛马羊二十八万头。

以万余之兵,砥砺士气,斩首八千,可比张辽白狼山对榻顿之战!看段熲用兵,我们大概能明白后来为什么关羽、张辽、吕布等『边地人』都喜欢身被重甲,先登陷阵,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打法了。后来张奂要招安,段熲强硬的上书反驳,说除恶务尽。

颎规一举灭之,不欲复令散走,乃遣千人于西县结木为栅,广二十步,长四十里,遮之。分遣晏、育等将七千人,衔枚夜上西山,结营穿堑,去虏一里许。又遣司马张恺等将三千人上东山。虏乃觉之,遂攻晏等,分遮汲水道。颎自率步骑进击水上,羌走,因与恺等挟东西山,纵兵击破之,羌覆败散。颎追至谷上下门穷山深谷之中,处处破之,斩其渠帅以下万九千级,获牛马驴骡毡裘庐帐什物,不可胜数。冯禅等所招降四千人,分置安定、汉阳、陇西三郡,于是东羌悉平。

最后用木栅栏将羌兵偷偷的围了起来,穷追不舍——“颎追至谷上下门穷山深谷之中,处处破之”,最后除了皇帝派来的谒者冯禅招降的4000人之外,其余的斩尽杀绝,最终彻底的平定了羌乱。

这样的赫赫武功,在曹操当时所在的官二代的圈子里,都是非常艳羡的。一者,去边疆刀马拼杀,博一个侯爵回来,对家族,对自己,都是莫大的荣耀;毕竟汉家没有异性诸侯王公,侯已经是最高级的封赏了。二者,在外立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朝堂的政治斗争,并且有了实实在在的功绩,只要不深度卷入政治斗争,也相当于有了护身符,就像王夫之所说的:

士大夫而欲有为,唯拥兵以戮力于边徼;其次则驱芟盗贼于中原;名以振,功以不可掩

但是王夫之也还说过:

于是天下知唯此为功名之径而祸之所及者鲜也,士大夫乐习之,凡民亦竞尚之,于是而盗日起,兵日兴,究且瓜分鼎峙,以成乎袁、曹、孙、刘之世。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说正是因为如此,士大夫人人都追求立边功,人人尚武。最终形成了瓜分鼎峙的三国时代。所以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年轻的曹操,其从小到大所感受到的,就是这种人人都热衷于建立边功的氛围,而凉州三明尤其是段颎,毫无疑问给曹操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为什么叫征西将军呢?自然羌人在西是重要的原因,事实上,上一任征西将军叫马贤,在一次征讨羌人的战役中:

到射姑山,贤军败,贤及二子皆战殁。

而马贤的死成为了羌乱的标志:

于是东西羌遂大合。巩唐种三千余骑寇陇西,又烧园陵,掠关中,杀伤长吏。郃阳令任頵追击,战死。

后来才有了凉州三明的力挽狂澜。所以征西死,则羌乱,征西在,则羌平。以征西将军自诩,也算是年轻的曹操一腔热血的报国立功的情怀吧。不知道后来做了魏王的他,晚年又做何想?

最后用陈普的一首『咏.苟或』作为结尾吧:

乱离拣得一枝栖,得路争知却是迷。 曹操若逢诸葛亮,暮年当作汉征西。

5

有开疆拓土和英勇无畏的隐含两重意思。

汉朝西汉和东汉都是深受西边少数民族的入侵,所以历来汉朝就把最高的将军授予征西以最高荣誉。

6

因为曹操想学汉朝卫霍二人守卫北疆,他本身是有极强的民族主义感

7

谢谢邀请。

这个原因比较复杂。我的答案可能要开些脑洞。

首先要从东汉最有名的一位征西将军说起,他就是冯异。

此人随刘秀破赤眉、定关中,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



更难得的是,冯异本人道德品质非常好,其他刘秀手下的大将都在争功时,他却默默到大树底下坐着,一言不发,所以有“大树将军”的美称。

这种一个朝代开国将领的事迹,对曹操这种生活在同一朝代的人来说,想必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现在网民对周相、朱总的也是赞誉不断,也与之类似。

另外再从东汉时期的态势来看,和西汉相比,北方的匈奴威胁已经不那么大了。反倒是凉州、雍州一代的羌人、氐人不断起兵,战祸连连,而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百多年,东汉政府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却始终平定不了。

在这种情况下,征西将军这个头衔,意味着最艰巨的任务和付出。



最后是曹操说这段话的背景,这是他战胜袁绍集团后说的话。当时显然舆论对他不利,指责很多,甚至有人怀疑他要篡位,唾沫星子能淹死人。

这时曹操公开发文,说自己人生最大的想法,不是当皇帝,是做东汉的忠臣。至于征西将军之类的话,不过是为了更好、更令人信服地表明心迹而已。

否则的话,曹操如果选征东,那就是打朝鲜半岛这种弱鸡;选征北,当时匈奴没了,鲜卑也崩溃了,也没什么打头;选征南,差不多等于和马援那样,钻山沟打武陵蛮,要是自己不想打,也很少会受到攻击。曹操有大志向,当然要选作为急难险重任务的征西将军了,选别的,岂不是等于自我贬低?

8

谁都想封候拜相,而曹操也不例外,只是实力不足,能成为征西将军己实属不易,怎会有封候拜相之想法,谁也不会想到会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魏王,不是吗?

9

年轻时讨伐董卓,董卓西凉军所以征西将军

10

因为在西汉末年三国时期,威胁最大的是凉州一带的羌族,牵制了大量的军力与经济,与此同时匈奴式微,鲜卑乌桓未为大患,所以西面的小时最激烈,成名可能性也最大,所以曹公想征西有功,青史留名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