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为什么现代大多新歌听听就烦,经典老歌一听心灵就被歌词故事感动?

为什么现代大多新歌听听就烦,经典老歌一听心灵就被歌词故事感动?

2020-10-28 18:32阅读(64)

为什么现代大多新歌听听就烦,经典老歌一听心灵就被歌词故事感动?:七八十年代的歌星,以唱功为主,作词、作曲、演唱风格都是以激励人生、生活为题材,唱出人生

1

七八十年代的歌星,以唱功为主,作词、作曲、演唱风格都是以激励人生、生活为题材,唱出人生的酸甜苦辣,对生活的挫折要勇往直前而不悲不亢,称为祥和之音,一年才出现几个歌星!
现代的歌星,以包装、妖化为主,作词、作曲、演唱风格疯乱,淫迷,唱出“老鼠爱大米……最近比较烦!比较烦!”狂躁,消极,颓丧之风,让人听了心神不安,称为亡国之音,一年出现几百个歌星。南无阿弥陀佛!

2

为什么现代的大多数歌人们听听就烦,而过去的老歌就被歌词故事所感动?谈谈个人看法:过去的老歌是词曲作者深入生活,从群众中吸取营养,经过构思提练加工而成,是贴近实际和生活产物,它激励人,感化人,振奋人的心灵,如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游击队之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又如洪湖水浪打浪,音乐一起就把人带入到情景之中。一些好的歌曲振奋人的心灵,人们听了久久不能忘怀,特别是战争年代的歌曲,他起到了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为什么新歌做不到呢?这是因为一些所谓的新歌是闭门造车,粗技滥造,脱离生活和实际的产物,歌词胡编乱造,曲调是七个音阶的胡乱堆砌,过去一首歌几个月才能写成,现在一天写好几首,更有的现场编曲,一首老歌几十年久唱不衰,一首新歌歌词唱完了就忘,有的就是一次性的歌。我这里所讲的老歌包括了八九十年代的优秀歌曲,如施光南,徐沛东,谷建芬,戚建波等一大批作曲家的作品。
总之,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写出世人传唱的好歌!
(原创)

3

那是个做事求经典的时代,每个词曲作者大多是专业人员,他们深入基层,切身感受人民大众的生活和他们的情趣爱好,表达他们的生活内容和情感,代表人民去创作,所以他们的作品受到群众的喜闻乐见,众口传唱,于是,才有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加之那时绝大多数歌曲的曲调都源自各地少数民族的曲风。任何艺术都来源于人民,又反馈回去为人民所喜爱。

如今的歌曲多为个人情绪而生,不代表大众情感,有些为创作而闭门造车的矫揉造作之作,代表不了多数人的情感表达需求,经不住时间的考验,虽网络聒噪一时,很快就销声匿迹。

属于人民的才是有生命力的。

4

过去的歌曲,创作者是全心投入生活、融入感情、用心创作,所以能为人们所喜爱,成为不朽经典;反观现在的大部分歌曲,制作者基本是利欲熏心、哗众取宠、寻求刺激,无一点艺术细胞,听了就烦,唱了就忘,不被抛弃才怪了。

5

老歌经典,有文化底蕴,有历史故事,尤其是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大都愿意聆听老歌,听后心灵深处受到震撼!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不是说现在的歌曲不好,文艺创作也是推陈出新的,不断创新;现在和平建设年代,经济发展很快,人们喜欢爱情歌曲或者有刺激的歌曲。尤其是年轻人非常喜欢,偶尔听听老歌,不仅经典而且还有教育意义。如《英雄赞歌》、《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等等都是70年前出生的传唱。百听不厌……

6

现在新的经典少儿歌曲更是少得可怜,电台、电视台播放也很少,七八十年代时好歌特多,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歌曲。只因写歌不赚钱,播儿歌也没效益……

7

这种现象恰似近代诗词远不如唐诗,宋诗意境丰富,人们对古诗词不感兴趣,所以很多经曲句子失传。歌诗却恰好相反,现代歌诗创意不精,净是些年青人喜欢的无故事情节之歌,而老人都喜欢听从前经典且含故事情节之歌曲。世界在变,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在变。

8

过去的歌:有激情,有感情,通灵性,激人奋进,有爱、有理想、有正义,能净化心灵。现在的歌:封建社会叫数呱嘴子,也叫念歌;不只是老鼠爱大米,还有鬼舞,把妖舞砖家称做线条美,一切都是西方魔化;这叫倒退。

9

一般老年人都喜欢听经典歌曲、战争年代的电影插曲、毛泽东时代的歌、那时的露天电影和农村大广播播放的歌曲、深深地印在那个年代人的心中、红梅赞、英雄赞歌、白毛女、苦莱花、那些战争年代歌词感人、旋律动听、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至今还广泛流传的歌

10

我们那个时代听歌,注重的是旋律优美流畅,歌唱者要做到吐字清晰!能记住的歌唱家有,李双江,蒋大为,邓丽君,毛宁,杨钰莹,高胜美,齐秦,齐豫……虽然过了多年,他们的歌依然还在传唱。而现在的歌星,把原来的歌曲翻唱成了要死不活的调,甚至唱成了无病呻吟的感觉,全变味了!再加上出现了一个叫“说唱”的形式,真的听不出他“说”什么,甚至“语言”狗屁不通!周懂是个歌曲高产大户,但他的歌有几首是传唱到现在的?我等着喷子们的唾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