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处于极度困难时期,刘晏可谓“受命于危难之时”,大力改革整顿漕运与盐政,使唐王朝顺利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一、改革漕运

(一)改革的背景

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原先比较发达的黄河流域,土地荒芜,人口流亡。这时,关中地区,尤其是京城长安,发生粮食然而。连皇宫中也上顿不接下顿,甚至逼迫城郊农民捋下谷穗给禁军吃,可见饥荒之严重。

与北方经济衰落的同时,江淮地区由于战乱较少,却迅速发展起来。这样,江淮地区的租赋就成了唐王朝的生命线,尤其是调运江淮富庶地区的粮食来接济京城和关中地区,更是一个极为紧迫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

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刘晏任度支盐铁转运使,受命办理漕运,在艰难的时刻,“以转运为己任”,全力着手漕运改革。

(二)改革的措施

1、改陆运为水运

唐代的漕粮多由南方经黄河、渭水运抵长安。这条路线,河道险阻。安史之乱后,又使这一粮道被截断,加之河道长期没有整治,岸石崩塌,护堤树木毁坏,泥沙淤积堵塞,于是粮食改由江水经汉水抵洛阳,现转陆运。这条运粮线路程远、时间长、运量小、成本高。

刘晏决心改陆运为水运,开辟由江水经汴水、黄河至渭水的运粮通道。他积极组织民工兵丁疏浚河道,清淤除塞,使汴、淮畅通无阻。他还派官吏至丹阳湖,禁止引溉,使河漕不干涸,保持一定的水位。经过他的努力,终于使水运成为现实。

2、改直运为接运

所谓直运,即粮船由产地直接运抵京师。每年二月,船队集中于扬州开航,入黄河时,正遇夏末秋初,黄河水涨,要等到中秋后水落才能开船上行,这样漕运就耗时太久,况且南方船工不熟悉沿途河道及北方气候,致使粮食中途损失很大。

刘晏认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因而改直运为分段接运,将运输全程分为四段:自扬州经淮水至清口为一段,自清口经汴水至河阴为一段,自河阴经黄河至渭口为一段,自渭口经渭水至长安为一段。

在扬州、河阴、渭口三地设立仓库,史称:“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久渭。江南之运积扬州,汴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这样分段接运,各段可以机动,河道水浅就进仓储存,待水涨时现行驶。从整体来看,能节约运输时间,确保运输安全,提高运输效率。

3、改散运为纲运

过去漕运组织不严密,松松散散,茫无头绪。在漕运中,刘晏首创“纲运法”。从扬州运米到河阴,用船二千艘,每艘载米千斛,十船编为一纲,确立字号,以便于稽查。每纲纤夫三百人,篙工五十人,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纲运”。黄河三门峡,水流湍急,是漕运的险要处,过去漕运经过这里,往往损失十分之二以上。

纲运以后,提高了行船的稳定性。又从巴蜀、襄汉调来大批竹、麻,制成结实的纤绳,避免发生因绳断而船毁人亡的事故,使漕船顺利通过险隘。刘晏派军将护送纲运,以防沿途强贼抢劫和地方割据武装的拦截。粮运安全到达目的地,则给予有关人员物质和升官的奖励。

4、改散装为袋装

原来运粮,散装进船,装卸费时费力,抛撒很大。刘晏“命囊米而载以舟”,用袋装运载,装卸方便,加快了速度,又避免损耗,即使翻船也易于打捞,同时还节省了运费。

5、改劳役为雇役

过去漕运,征派民夫差役,效率很低。刘晏认识到封建无偿片发劳役的落后性,因而在漕运中改征夫制为雇佣制,给运粮民工以报酬,鼓励了船工的积极性。因刘晏一身兼盐铁和漕运,遂以盐利收入为漕运的佣钱。漕米自江淮运至长安东渭桥,每十万斛支付佣钱七千缗,不烦劳郡县,不征发丁男,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事实上雇佣制不是刘晏的首创,但刘晏不仅在漕运,而且在造船、驿站、开河、铸钱等方面,有意识地全面推行雇佣制,应该说带有首创性,是他顺应当时货币经济发展的趋势所采取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措施。

6、改次船为好船

刘晏在扬子建立十个造船场,出重价打造两千艘运粮大船,每艘给钱一千缗。刘晏在重要的环节和关键的部门,舍得用钱。虽然造船的费用高,但造出的船坚固耐用,载运量大,不发生沉船事故,作为“大计”和“永久之虑”,还是大大合算的。

刘晏还说,如果他日有人嫌我出资过多而减半造船的话,必然会使漕运荒废。五十年后,他的话果然神话般地应验了,由于造价减半,造出来的船质量太差,损坏太多,致使漕运中断。

由于刘晏采取了上述得力措施,改革了漕运,每年 运至长安的粮食,由数万石增至一百一十万石,无升斗的损失。如果按以往百分之二十的损失计算,每年要减少二十万石粮的损失。过去粮食运到东都洛阳要八九个月的时间,改革后自扬州运到京都只需四十天,“人以为神”,“自是关中虽水旱,物不翔贵矣”。

二、整顿盐政

(一)整顿的背景

隋至唐初的一百三十多年间,官府对盐的生产和销售,一直实行放任政策,既不专卖,也不征税,这个时期是盐税史上的特殊阶段。

安史之乱后,国家财用匮竭,颜真卿曾办官卖食盐以助军费。肃宗乾元元年,第五琦任盐铁使,“初变盐法”,“心榷天下盐”。从此,盐专卖制度在唐代全面实行。第五琦的榷盐法规定,盐生产必须向政府代登记,成为“亭户”,亭户可免除杂徭,但生产的盐,只能卖给官府,如果卖给私人,则以盗卖论处,这就是所谓的“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直接专卖制。

直接专卖制虽然能够增加财政收入,但在实行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是机构大、人员多、开支浩大,缺乏灵活机动,办事效率低,官吏贪污中饱。同时盐价每斗十钱加至一百一十钱,突涨十倍,百姓无力购买,许多人被迫淡食。第五琦罢官后,元载管理盐政,更是扰民。盐官见盐一时卖不出去,便硬性按人头摊派。这些错误的作法,都直接影响到封建政府财力的增长。

刘晏任盐铁使后,考察了现行的盐政,确定了整顿盐务的措施。

(二)整顿的措施

1、掌握批发环节,就场专卖

就场专卖,就是官府“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官府收购盐户的盐后,就地以专卖价转售给商人,由商人自由运销到各地。与第五琦的直接专卖制不同,刘晏实行的是“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间接专卖制。

间接专卖制的关键,是国家控制收购与掌握批发两道环节。只要控制了货源和掌握了批发,大商人就不可能兴风作浪,既能发挥商人机动灵活的积极性,有利于食盐的流通,又能使国家获得大利。

2、加强技术指导,提供牢盆

为了提高盐的产量,刘晏加强对盐户生产技术的指导,同时还向盐户提供牢盆(煮盐的主要生产工具),以扩大盐的生产规模。

3、精简盐政机构,裁减盐吏

刘晏认为,“官多则民忧”,只在产盐地设盐官。设置了四处盐场(涟水、湖州、越州、杭州),在十个地方设了盐监(嘉兴、海陵、盐城、新亭、临平、兰亭、水嘉、太昌、候官、富都),负责管理食盐的生产、收购、储运和销售,其他州县的盐官则尽实行裁减。由于精简了机构,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盐的成本,盐价也就降低了。

4、免除州县加税,促进运销

当时地方官吏和军队在食盐过境时,层层设卡征税,给盐商造成很多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刘晏给皇帝上奏章,免除州县对过境的食盐征税,禁止地方官吏设卡谋利,以利于食盐的生产与流通。

5、防止盐价波动,设常平盐

常平盐是盐专卖制度必要的补充,因为商人重利,避难趋利,对商人不去的偏远地方,则由官府运盐去销售。刘晏还在“吴、越、扬、楚”等地置“盐禀数千,积盐二万余石”。有了充足的库存,如果商人屯盐哄抬物价,则可销售常平盐以平抑盐价,同时官府也能获得厚利。

6、以绢代钱购盐,官商两利

大历时,通货收缩,社会上渐感货币不足,影响到商人购盐。为了减少商人缺钱换钱的困难,规定盐商可以纳绢代钱购盐,政府还把绢价定得比一般高十分之二。就是说,价值一千钱的绢可买一千二百钱的盐。因为当时军服都得用绢,对绢的需要量很大。这样做,既对商人有利,也为国家掌握了大量的军用物资,还省去了转购绢的麻烦,所以官、商两利。

7、设置十三巡院,缉查走私

为了保证国家的食盐专卖,刘晏在扬州、陈许、汴州、庐寿、白沙、淮西、甬桥、浙西、宋州、泗州、岭南、兖郓、郑滑十三个地方设置巡院,负责盐价管理和缉查走私活动,因而“奸盗为之衰息”。

刘晏办理盐务,成绩卓著。代宗初,刘晏刚接盐务时,盐利一年不过四十万缗,到代宗大历末年,即刘晏主持财经工作的后期,盐利增加到一年六百万缗,“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禄俸,皆仰给焉”。

刘晏是唐代的著名经济改革家、理财家。令人可惜的是,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刘晏被当时的宰相杨炎构陷而死,终年66岁。被害消息一经传出,社会舆论哗然,“天下以为冤”。

最佳贡献者
2

开元二十九年,陕郡太守李齐物凿砥柱为门以通漕,开其山巅为挽路烧石沃醯而凿之。逾岩险之地俾负索引舰升于安流自物始也。然弃石入河激水益湍怒,舟不能入新门候其水涨,以人挽舟而上对这样做法是否有利争论很大。到天宝时又恢复陆运,年运米二百五十万石八递用车千八百乘自九月至正月毕。天宝九载河南尹迥以八递伤牛,乃为交场两递滨水处为宿场,分官总之(见《新唐书食货志》,前后交班每递一分为两,接力运输间隔的路程缩短了一半。

但江淮酒运仍然十分艰辛,天宝十四载八月诏水陆运宜停一半以示体恤。总之直到安史之乱以前,漕运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局部的改进,很快又改了回去得过且过,年复一年盖窟穴其中,倚为利薮者众也(见吕思勉著《隋唐五代史》。是时民久不罹兵革物力丰富朝廷用度亦广,不计道里之费而民之输送所出水陆之值增以函脚营窖之名(按裴耀卿建议全国四百万丁,每丁出钱一百文充陕路运脚,五十文充营窖等用,民间传言用斗钱运斗米其糜耗如此。《新唐书食货志》当然沉重的负担总是落在人民的肩上多花运费,统治者并不心痛。

安史之乱期间情况更发生新的变化:洛阳被占淮河被阻,原先这条已很感艰难劳费的漕运路线完全被切断了。江淮粮食(还有布帛只好溯长江渡汉水抵洋州今陕西洋县,再转陆路运长安。路途远费用大时间长运量小,京师粮食供应经常不继,再加年成不好米价飞涨,一斗米要卖到一千钱至一千四百这是乾元大钱已取消后的物价数字。铸大钱引起的物价上涨至斗米七千见以下所述。官厨无兼时之积禁军食,畿县百姓被迫捋青穗以供之。平定安史之乱以后,如何设法修复汴水黄河运道,把江粮食火速调到关中就成了当务之急。代宗考虑之后,决定把这副重担交给曾任转运使而办事认真的刘晏。

广德二年三月间刘晏一接受任务,立即带领随行人员从长安向江淮进发他驱马陕郊,到河阴巩洛涉荣郊浚泽遥瞻淮甸,沿途仔细勘察河道到处访问群众。对三门山的栈道和石渠,河口洛口的堤堰仓廪,步步探讨处处用心。小编以为以转运为己任的刘晏,凡所经历必究利病之由,一路上深入地总结了前人办理漕运的经验和教训。又要打通运道恢复漕运,看样子真是困难重重。兵乱以后函陕凋残,东周洛阳尤甚。过宜阳熊耳至武牢虎牢,在今河南汜水县成皋五百里中,编户千余而已。居无尺椽人无烟爨,萧条悽惨兽游鬼哭。牛必羸角舆必脱使舆与轴钩连之木,栈车挽漕亦不易求。

于无人之境兴此劳人之运这是困难之一。河汴有初不修则毁淀,往常每年正月发近县丁男,塞长菱决沮淤,清明桃花以后远水自然安流,可是自寇难以来不复穿治泽灭水岸石崩,泥沙沉积河床淤塞千里河道到处成了浅水滩,载重粮船将如何通过?这是困难之二东垣今新安砥柱,池北河运处五六百里成卒久绝县更空镶奸窟穴囊崇。夹河为薮狼猜舟行所经寇亦能往,路上很不太平这是困难之三。还有一大人为的困难是东自淮阴,西临蒲坂互三千里电成相望。中军皆司元贱卒亦仪同青紫,每云食半菽又云无挟,挽清所至船到便留,即非单车使者折简书所能制。

这些沿途的军是更难对付的但是这条运道一旦打通,好处又实在很多。京师三铺百姓唯苦税亩伤多,若使江湖米来,每三二十万即顿减徭赋,大得民心这是利一。东都残毁百无一存。若米运流通则饥人皆附,村落邑从此滋多;引海陵之仓以食巩洛是计之得者这是利二。诸将有在边者,诸戎有侵败王略者,或闻三江五湖贡输红粒,云帆桂楫输纳帝乡军食丰衍,可以震耀夷夏,有助于国防的巩固国家的统一这是利三。舟车既通商贾往来,百货杂集航海梯山,城乡经济重趋活跃可浙追贞观永徽之盛这是利四。刘晏分析了事情有利与不利的两个方面,觉得这一任务关系重大必须很好完成,不能知难而退。

冥勤在官不辞水死他的决心已定。但他经过了两次打击,又不能不考虑到朝里权臣当道,办事处处要受牵制,路上驻军跋扈,运粮处处会遭截留,横生的阻力不小为此,他到了扬州任所,马上写了一封详细的信,把运的利病,通过宰相元载疏通报告朝廷,表示自己愿意焦心苦形把漕运办好,希望朝廷能给以有力的支持。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了,古人的智慧不可比拟,他们都是用劳动的双手创造了一个有一个奇迹,让我们后世为之敬仰!





3

刘晏,对于大众而言,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

熟悉,但凡对于《三字经》了(宋代王应麟版)稍有了解的人,应该都诵读过这样一段“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是的,此刘晏即彼刘晏。在中国历史上,刘晏是以一位神童、一位青少年的学习榜样的形象存在的。

陌生,除了神童的标签,在普罗大众的眼中,刘晏好像就没有其他的建树了,在唐朝浩如繁星的历史名人中,他仿佛隐身了一般。他是诗人吗?好像也没听过他的诗。他是武将吗?在大唐危亡之际,好像也没有他的身影。那他一定是如方仲永一样,小时神奇,长大泯然于众人了吧?

不是的,刘晏的神奇,其实是贯穿他一生的。只是他擅长的领域,在盛唐时期,是小众领域,在今日,其实也是不被大众熟知的领域。因为,刘晏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先行者,一位经济改革家、理财家。

刘晏,生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彼时中国正处开元盛世,大唐一片花团锦簇。生于盛世,出名是要趁早的,否则你会被那满天繁星掩盖住一切光芒。刘晏很好的贯彻了这一理念。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明皇李隆胸(噢,不是,是隆基)效仿先贤,封禅泰山,刘晏沾了离得近的光(刘晏家乡在今日山东菏泽一带),写了一篇颂文送到李隆基的驻地,李隆基听说这篇文章是一位九岁的孩童所作,啧啧称奇,遂派时任宰相张说考察刘晏,张说与刘晏会面的情景已不可知,但张说的回禀史书记录下来了“此乃国瑞”。李隆基大喜,当场封刘晏为太子正字。这就是三字经里关于刘晏的来源。

(唐明皇李隆基)

太子正字,唐朝的一种官名,次于校书郎,掌管校勘典籍的事物,从九品。虽然只是从九品的小官,但相对于刘晏九岁的年纪,我想,在中国历史上,除了甘罗,应无人可与之匹敌了。单这一项履历,就够刘晏青史留名。

按照正常的发展趋势,刘晏可能会一步一步往上走,成为一个合格的官僚,就像中国历史上成千上万的官僚一样,锦衣玉食,了此残生。但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动乱给了刘晏另一个青史留名的机会。

(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著名的安史之乱搞得大唐王朝一地鸡毛,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刘晏不知兵,他不是郭子仪,在乱世中,他也只能颠沛流离。但结束叛乱后,刘晏迎来了他的机会,因为他知钱,他懂经济,正如前文所说,他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先行者,是一位经济改革家、理财家。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唐代宗李豫拔时任通州刺史刘晏为户部侍郎兼京兆尹,担任度支使、转运使、盐铁使、铸钱使等职,这应该就是唐朝的财政部长。彼时还是安史之乱的尾声,但这场叛乱已给大唐王朝造成了沉重的打击,盛唐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留下的是满目疮痍的江山,流离失所的人民。刘晏在这时被委以重任,开始了他的经济改革。

首先,是关于盐政的改革,刘晏改变了以往官家独营的模式,既坚持原来官营为主的原则,又合理调节了官营、私商与盐户的关系。按现在的经济观念,就是将公有制经济改革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私商参与盐业经营,将“官商分利”的模式取代原有的“官方专利”的模式,同时大力打击盐业走私,提高盐户待遇。这些措施提高了盐户及私商的积极性,同时又符合盐业销售细碎化的特点,使盐政焕然一新。刘晏的“官商分利”的盐政模式,不仅在唐一朝一直施行,而且在至唐以后的封建朝代也一直沿用。刘晏,无愧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先行者。

其次,刘晏对漕运的改革也颇有亮点。他先组织人力疏通河道,打造专业漕运船,训练专业运粮军士,改直运法为分段运输法,即将整个漕运分成了四个段,设立转运站,每段只负责运输至段末的转运站,使江船不入汴水,汴船不入河水,河船不入淮水。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具有前瞻性的改革,因为每条河道的水文情况都是不同的,只做熟悉的事,就能尽量避免出错,就能越做越专业。刘晏漕运改革的要点,应该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刘晏经济改革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推行常平法。常平法,就是唐朝的政务大数据。刘晏建立了经济情报网,在唐朝各道设立巡院,各巡院负责收集管辖区内的雨雪灾害、庄稼收成情况,每甸、每月上报,刘晏又安排善走之人,收集各地物价情沉。在掌握了各项数据后,就对各项物资进行国家调控,“丰则贵取,饥则贱与”,既能在有灾时救灾,又能在丰足时储备。大善之举!

刘晏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安史之乱后民生凋敝的情况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经济改革,使盛唐在大乱后恢复了生机,强行为大唐续了命。不仅以一个神童,也以一个经济改革家、理财家的形象在青史留名。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