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根据清朝同治四年进士龙文彬所著八十卷《明会要》中的整理,明朝对于上至皇帝、太子、宗室,下至文武百官的谥号规则,有着明确的规定。
明谥法:凡皇帝十七字,皇后十三字,皇妃、东宫、东宫妃二字,亲王一字,郡王二字,文武大臣二字。若品官未高而侍从有劳,或死勤事,特恩赐谥者,不拘常例。—《明会要卷十九·礼十四(凶礼 )》
皇室成员
- 皇帝、皇后: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马皇后去世。当年九月葬孝陵,谥曰孝慈皇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当月即葬孝陵,谥曰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合计十三字),庙号太祖。孝慈皇后附帝谥,称为孝慈高皇后。
燕王朱棣靖难篡位之后,废除建文新政,一切以洪武旧制马首是瞻。同时为了拔高自己身份,朱棣提出太祖帝后的尊号“未称功德”,要求对其进行修改。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6月11日,朱棣在南京太庙内为父母举行了隆重的上新尊号典礼。
朱元璋新尊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合计十七字)。
马皇后新尊谥: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合计十三字)。
到了明世宗嘉靖年间,这位为了自己亲爹名号大费周章的皇帝在如愿以偿之后,认为太祖地位特殊,谥号应该再加长到二十一个字,于是最终定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而马皇后的谥号也加长到十五个字,最终定为: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
除了这两位开国帝后,明朝其他正常的皇帝依然遵循皇帝十七字,皇后十三字的原则。当然建文皇帝朱允炆和景泰皇帝朱祁钰这两位特殊皇帝,直到南明才有了完全正规的谥号。
- 皇太子: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朱元璋嫡长子、皇太子朱标去世。八月,祔葬于孝陵之东。对于这位被寄予了最高期望的接班人之死,老朱痛心疾首,对他的谥号也极尽溢美。
谥册曰:朕惟先王之典,生既有名,殁必有谥。名所以彰德,谥所以表行。故行有大小,则谥有重轻。此古今通议,虽在至亲,不敢废也。尔皇太子标,居储位者二十有五年。分理庶政,禆赞弘多。今焉永逝,特遵古典,从公议,赐尔谥曰懿文。呜呼!德以名彰,行因谥显,公论所在,朕何敢私。—《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十》
- 亲王: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十二月,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去世。作为洪武朝第一个去世的成年亲王,朱元璋在其赐谥册文中明确提出:“生封死谥,古典昭然”。但是同时又指出“父子天性也,谥法公议也”,特地给这个荒唐儿子赐谥曰“荒”。由此,明代亲王的谥号均为一字。
- 郡王:
明朝第一位获得谥号的郡王,是明太祖第十一孙朱孟熜。朱孟熜生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是朱元璋第六子楚王朱桢的庶长子。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年仅17岁的朱孟熜去世。由于生前获封,因此死后被追封为巴陵王,谥曰悼简。由此,明代郡王的谥号均为二字。
文武百官
成书于明孝宗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的《大明会典》,对文武官员的谥号及其等级做出了规范。对于文臣,第一谥为“文正”。武臣第一谥则为“武宁”。
文——正、贞、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僖,荣,愍,思。
武——宁,毅,敏,惠,襄,顺,肃,靖,信,康,壮,恒,愍,烈,勇,僖。
忠——文,武,定,烈,简,肃,毅,敬,宪,节,贞,靖,襄,敏,安,僖,穆,介,威,端,壮,宣,裕,果,勇,愍,刚,惠,悫,怀,清。
明代谥“文正”的只有李东阳和谢迁。像杨士奇和徐阶这样的大咖,谥号是“文贞”。杨廷和、张居正的谥号是“文忠”。著名的“三杨”之一的杨溥是“文定”,杨荣则只有“文敏”。
武臣之中“武宁”的谥号只给了徐达,获得“武毅”的倒有一大把,比如顾成、金朝兴、朱永等人。“忠文”这个谥号,事实上没有任何武臣得到,因此“忠”字开头最高的就是“忠武”,代表人物即常遇春。英国公张辅的谥号是“忠烈”,还是比较低的,和他晚节不保,战殁于土木堡应该有关系。
结语:以上就是明代对于皇帝、宗室和大臣所加谥号的一般规律。至于为何郡王一定是二字谥号,抱歉目前并无史料对此做出特意说明,最大可能就是历史上的郡王谥号就是二字,明朝只是因循沿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