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644年清军入关后,阿济格、吴三桂、多铎等率军乘胜追击农民军,不久多铎又攻占南京,灭掉了弘光政权,占领江南。至顺治七年(1650年),除了云南、福建等地尚有反清势力外,全国基本统一。面对广袤的国土,仅仅依靠满人去治理显然是不可能的。当时清初官员的来源主要有四类:满人、随满人入关的汉人官员、前明留任官员和前明取得功名的科举人士。被康熙帝称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从前明的贡生一步步成长为从一品的封疆大吏――两江总督。

于成龙出生于山西永宁,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吕梁方山。于成龙生于官宦世家,他的高祖于坦曾在明朝官至巡抚。到了于成龙的父亲于时煌这一辈,家世逐渐衰落,于时煌只是个从九品的官员。家道虽然中落,但对于成龙的家教依然非常严格。

于成龙虽然天资聪慧,但科举之路却颇为不顺。崇祯十二年(1639)的时候,22岁的于成龙参加乡试,只考取了个副榜贡生。直到清顺治八年(1651),35岁的于成龙还是没有在乡试中考中正榜。后来由于于成龙的长兄于化龙早逝,父亲于时煌年老体弱需要人照顾,于成龙受家庭所累,也就没再参加乡试。

于成龙的父亲于时煌去世后,于成龙于顺治十八年(1661)以贡生的身份参加了官员选拔考试,最终被任命为罗城知县。这虽然只是一个正七品的职位,但年已四十四岁的于成龙终于踏入仕途。

得知于成龙的这一任命时,他的家人和朋友都反对他前去就任。因为罗城地处偏远,瘴瘟盛行,民风彪悍。可是于成龙不顾亲友的劝阻,别妻离子,背负行囊,踏上行程。

到达罗城后,环境的艰苦超出于成龙的想像。县衙只是几间破败的草房,于成龙平时只得居住在关帝庙里。其中于成龙的一个随从身染瘴气而亡,其他随从也心有余悸,纷纷离于成龙而去。

既来之,则安之。于成龙迎难而上,立志改变罗城面貌。于成龙扎根罗城,在罗城做了七年的知县。七年来,罗城在于成龙的治理下,社会秩序井然,民生大为改善,罗城成为广西的模范县。

于成龙的顶头上司广西巡抚金光祖可以说是他人生的贵人。金光祖是一个非常爱才的官员,他对于成龙的才能非常赏识。康熙六年(1667),金光祖向当时的两广总督卢兴祖推荐于成龙为“卓异”。所谓卓异,故名思意就是政绩突出有卓越才能的官员。

于是,这一年于成龙作为广西唯一的卓异,升任合州知州。按照清朝的官制知州是从五品的官阶,这样,五十岁的于成龙以自己的实干用了七年的时间连升三级。

于成龙接任的合州当时由于战乱影响,民生凋弊,人口只有百余人,赋役却非常沉重。于成龙到任后,大力革旧布新,号召百姓垦荒,又别出心裁地出台借给百姓耕牛和种子的措施,奖励农耕。很快人口和耕田出现回升,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由于于成龙在合州任上的出色表现,康熙八年(1669)于成龙又被提拔为黄州府同知,同知是知府的副职,官阶为正五品,于成龙在两年的时间内,官阶再升一级。在任黄州府同知期间,于成龙主要负责社会治安工作,他当时扎根麻城,亲自到民间访问调查,取得一手材料,破获了许多大案,严惩了大量贼寇,对草寇起到威慑作用。

于成龙早年科举失意,但在踏入仕途后,屡得上司赏识。前面说过,他在任罗城知县时,被上司金光祖欣赏,举卓异,升任合州知府。在康熙十二年(1673)时,于成龙在黄州同知任上又被湖广巡抚张朝珍垂青,再次被举“卓异”,升任福建建宁知府,官阶为从四品,但很快又临时调任为武昌知府。因吴三桂军进攻湖南,于成龙受命建浮桥便于清军渡河。但浮桥却被洪水冲毁,于成龙因此获罪革职。此后于成龙又因招降叛军刘君孚官复原职。后于成龙又任黄州府知府等职。

康熙十七年(1678),六十一岁的于成龙被授为福建按察使,这是一个正三品的职位。次年,于成龙就因政绩突出获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举“卓异”,这是于成龙为官生涯中第三次被举卓异。很快于成龙被升任福建布政使,官至从二品。

此时六十二岁的于成龙已年老体弱,多次想告老还乡却得不到朝廷的准许。此后于成龙又任直隶巡抚、两江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六十七岁的于成龙积劳成疾,在两江总督任上离世。

于成龙离世前的职位是两江总督,总督的官阶一般为正二品,但康熙二十年的时候,康熙帝在任命于成龙为两江总督时,加兵部尚书衔,这样于成龙的两江总督就升格为从一品。

于成龙为官二十余载,从正七品知县至从一品总督,勤政爱民,清廉一生。他为官不带家眷,四十四岁孤身外出为官,直到六十四岁因为葬母才回家一次,与家人分别二十载始得相见,二年之后便累死任上。于成龙一生克己奉公,两袖清风,天下廉吏第一,名至实归。

最佳贡献者
2

于成龙横跨明清,历经三帝,三次考核为“卓异”,算得上是清朝官场的一个“异类”。他从基层的知县做起,历任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官至两江总督,深受康熙赞赏和百姓爱戴,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祖上为官却不执绔,初入官场已中年

于成龙的祖上曾出仕明朝,他也曾在崇祯年间参与过科举,但因看不惯科场的不良风气,在考卷上痛陈时弊,结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后来,于成龙放弃了在明朝为官的机会,回家一边照顾父母,一边耕读。

受家风的感染,于成龙喜欢读书,但讲求实效,对当时流行于仕林的词章之学不屑一顾。他曾说过:“为学之人只要懂得大道理,然后埋头苦干,不愁达不到圣贤的高度”。后来,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

在家耕读的日子里,于成龙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教育,学问渐渐渊博,也为日后入仕奠定了知识基础。顺治十二年,于成龙重出江湖,参加清朝的乡试,考上贡生。但因为父亲年老体迈,家里小孩子也需要照顾,他没有出来当官。

顺治十八年,于成龙的父亲已经去世。不知是受了传统士大夫“学而优则仕”的影响,还是他本人有“出仕情节”,已经是四十四岁“高龄”的于成龙,不顾亲朋好友的劝说,非要出来当官。

其他人上任,往往会挑肥拣瘦,抱着“发家致富”的决心。但于成龙怀着“此行绝对不以解决温饱为志向,发誓不昧无理之良心”的憧憬,带着几名随行人员,到边远的广西罗城当县令。

当时的罗城刚刚经历过战火洗礼,百废待兴。于成龙刚到罗城时,连正式的办公地点也没有,城内居民寥寥无几,他只能寄居于关帝庙,颇有几分流落街头的味道。

于成龙对破败的环境没有怨言,每天粗菜淡饭,宵衣旰食。为官一方,就要造福一方百姓,于成龙打起精神来处理各种政务。没有实地调查就难以展开工作,他下基层体察百姓疾苦,了解民情。

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于成龙发现罗城的首要问题是安全,其次是吃饭问题,这两个问题又相辅相成。安全是有吃饭的前提,吃饭是安全的保障。安全没解决,人心不稳,大家宁愿远走他乡也不愿留下;没有足够数量的人口,生产也动员不起来,也就影响吃饭问题,也会进一步影响安全问题,百姓也难以安居乐业。

于是,于成龙以安全问题为切入点,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策略,在罗城建立了保甲制,聘用本地乡里人担任保甲,严惩作奸犯科者,“严禁盗贼”。这么做的好处是:

一、本地人熟悉情况,可以迅速投入工作;

二、可以解决部分人的工作问题;

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罗城的治安环境焕然一新,境内盗贼消失得无影无踪,在外逃难的乡民也渐渐返乡。

之后,于成龙又组织乡民练兵,并与邻县展开联防,共同对付周边盗贼。

在解决安全问题的同时,于成龙也在恢复发展生产,他经常深入田地劝课农桑,深入第一线了解情况。百姓听说于成龙来了,都会赶过来,或反应问题,或聊家长里短,官民同乐,如同家人。

农闲时,于成龙会亲自带领乡民建沟渠、修水库、开荒地。他时刻没忘记教育问题,修建学校以教化民众,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准。

由于政绩突出,于成龙很快被上司注意到,也由此步入升职通道。康熙六年,于成龙被举荐为四川合州知州。赴任时,于成龙连路费也拿不出,还是当地百姓为他筹集盘缠。临行前,罗城百姓为他送行,依依不舍地看着他远去。

平步青云,依旧不忘初心

四川在明末清初饱受战乱之苦,许多地方人烟荒芜。于成龙就任的合州有三个县,丁口不过千,赋税不过百。眼看一片荒凉,于成龙以招民垦荒为首要任务,除旧布新。通过减免赋税等措施,合州许多田地得到开发,人口也开始增加。

康熙八年,于成龙又被提拔为湖广黄州府同知。在黄州,于成龙采取恩威并施与“以盗治盗”的方法,治理盗贼问题。

过了几年,于成龙被湖北巡抚所器重,升职为武昌知府。但此时“三藩之乱”爆发,许多清朝官员纷纷投诚吴三桂。于成龙不仅没有投降,反而严厉打击反贼。

康熙十三年八月,于成龙出任黄州知府,在平定叛乱中立下功劳。几年后,于成龙升任湖广下江陆道道员。

在湖北工作期间,于成龙的职位得到很大提升,但他还是保留朴素的生活作风,艰苦奋斗。康熙十七年,于成龙升任福建按察使时,依旧两袖清风。

在福建任职,于成龙重新审理许多案件,也让许多百姓的冤情得以大白于世。康熙十八年,于成龙升任布政使,福建巡抚还特地向朝廷举荐他,称他为“闽省廉能第一”。

康熙十九年,康熙破格提拔于成龙为直隶巡抚。第二年,康熙还亲自召见于成龙,夸他为“今时清官第一”,并专门为他写了一首诗。两年不到,于成龙又升任两江总督。

官越做越大,可于成龙丝毫没有官架子。堂堂总督,却经常深入民间微服私访;任人唯贤,反对论资排辈,对于栋梁之材,他大力提携,比如通州知府小于成龙、江苏布政使丁思孔等人,都是比较有能力的清官,因于成龙的推荐而受到重用。

于成龙反对生活铺张,提倡节约,数十年不改艰苦本色。在两江总督任上,他带头吃粥,辅以青菜。这不是“作秀”给别人看,而是真的长久如此,百姓因此称他为“于青菜”。

于成龙去世后,居室内只有残羹冷炙,几件破衣服。百姓闻之无不痛哭流涕,康熙破例为其撰写碑文。

秋媚说:于成龙是靠能力和官声,从大清基层历练出的封疆大吏。他是爱民如子的父母官,也是“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传统士大夫。

3

清朝的于成龙大人有两位,而且都是康熙年间的官员,一位是汉臣,一位出身汉军,为了区分,年轻的那一位又被成为小于成龙。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两位于成龙大人。



于成龙,山西永宁人,明崇祯十二年乡试副榜贡生。明亡后,于成龙参加清初乡试未中。后因清廷急需人才及笼络士子阶层的需要,对前明科举资格予以认可,于成龙得以以副榜贡生的身份入国子监深造。顺治十八年,在国子监进修结业的于成龙获任广西罗城县令。由于才能卓越,之后步步高升并且连续获得了三个“卓异”,一步步从县令干到了两江总督,最终卒于任上。



临终前,于成龙的身份是两江总督,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使。正职两江总督是正二品,加衔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都是从一品,主要为的就是提高疆臣的地位和待遇,并不需要管理兵部和都察院的具体事务。因此,于成龙去世时的身份是从一品官员。于成龙去世之后,被清廷追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谥“清端”。按清制,太子太保为从一品,光禄大夫为正一品。换句话说,于成龙去世之后被清圣祖(康熙帝)提了一级,由从一品变成了正一品。但是,这些都是追赠的虚衔,为的是表彰功绩和提高丧葬待遇,并不是实际官职。因此,于成龙大人的级别是从一品,追赠正一品。如果按清制大学士和协办大学士对应正一品和从一品,而将皇帝对应现在正国级的主席兼总理,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对应现在的副国级的副总理、国务委员(制度不同,并不能完全对等),于成龙最后的结局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副国级。当然,这仅仅是大致对应,别太较真儿。



小于成龙,出身汉军镶红旗,后因功抬旗,抬入汉军镶黄旗。未走正规科举途径,以“荫生”入仕,授直隶乐亭知县。同样由于能力出众,小于成龙一步步干到了左都御史、镶红旗汉军都统的高位,而且颇得另一位于成龙的赏识与钟爱。后来,小于成龙又以治水专长调任河道总督。康熙三十九年,小于成龙病逝于河督任上,谥“襄勤”。由于小于成龙有墓志出土,他最后的结局非常清楚明了。墓志上关于小于成龙的职位是这样描述的:“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兼管镶红旗汉军都统巡抚直隶总督河道拜他喇布勒哈番加拾级谥襄勤于公合葬墓志铭”。也就是说,于成龙最后的职务是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兼管镶红旗汉军都统巡抚直隶总督河道,同样是从一品官员。但是,他比另一位于成龙多了一个骑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职,而且这个骑都尉世职是可以世袭的。死后和另一位于成龙一样,小于成龙也被追赠了光禄大夫,正一品。也就是说,两位于成龙大人最后的结局差不多,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副国级。



当然,清朝的制度和现在的制度从根子是就是不同的,我们只能大致进行一个对照,并不能完全划上等号。因此,诸位别太较真儿,看看就行了。总之,两个人生前最后的职位都是加从一品衔的总督,而且小于成龙还担任过从一品的实职——镶红旗汉军都统。二人死后都被追赠了正一品的光禄大夫,算是勉强达到了清朝的最高品级。大致就是这么一个情况,能力有限,如有谬误、不足,敬请海涵、指正,拜谢!

4

于成龙成长于明朝末年,山西人,从明朝末年开始,他就一直想踏入官场中为政,只不过因为科举成绩一直很不理想,所以他才一直迟迟无法踏入官场中。

在明朝灭亡后,仍旧科举不顺的他选择进入了国子监,成为了这大清帝国最高学府的一名学生。

在从国子监这个清朝之“清华学校”出来后,于成龙被分配到了一个官职,这个官职就是当时广西罗城的县令。

于成龙的大器晚成

由于当时广西地处太过于偏远、罗城生存环境太过于恶劣的原因,所以他的家人在听闻他被委任了这个官职之后,就纷纷劝说起了他,让他放弃这个官职。

不过当时已经44多岁的于成龙并没有被此去的困难给打消了进取念头,接下来,他毅然决然接受了这个官职、踏上了前往广西的路途。

经过长途的奔波后,于成龙来到了广西罗城,成为了这里的县令,在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他并没有懈怠下来,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帮助当地的百姓们清剿了盗匪、改善了生活、兴办起了教育。

正所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于成龙在广西罗城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他的能力及态度受到了他上司的高度认可。

于是在他上司的帮助下,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开始上升了起来,在接下来,受到不同上司认可的于成龙先后担任了四川合州知州、黄州府同知、武昌知府、黄州知府、湖广下江防道道员、福建按察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等重要官职。

于成龙的为公

于成龙是44岁的时候才开始当官、63岁才成为两江总督的。

这其中跨越了将近十几二十年的时间,于成龙之所以能在这20来年的时间中仕途飞升到这般的高度,并不是他多么会在官场中钻营取巧,而是他在这段时间中确确实实做出了很多人皆认可的功绩。

首先我们就说他在工作方面,凡是每到一地,他都会极力地整治当地的吏治,以还当地官场一片清明,并在此过程中举荐了不少清廉、有能力的官员。

除此之外,他也会大力地维护当地的治安,凡是盗贼横生之地,只要在他的强力治理下,偷盗抢情况都会渐渐少上许多。

在断案方面他也很有一套,在他于各地担任重要官职的过程中,他都均为当地百姓们处理了不少重要的冤案疑案,因为公正严明,他甚至一度被人们称之为了于青天。

最后还有教育方面,在清朝初年的时候,各地的科场中大量存在着腐烂的现状,但是在于成龙担任重要官职期间,这些状况均在他的统辖地里消踪灭迹了起来。

而如果是一些穷困地区,面对那些有进取之心而没钱读书的学子们,他则会通过劝说地主豪绅们的方式筹建义学,帮助穷苦百姓们的孩子学习。

于成龙的为私

说完了工作方面,我们再来说一下私人方面。

一般了解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朝官场的黑暗,常言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清朝,官员贪腐现状是非常普遍的,就算是一个最小的官职,也能轻易地敛聚无数的钱财。

但是这些情况在于成龙身上却不曾存在过,成龙的一生非常清廉,就算他后来坐上了巡抚、总督的封疆大吏位置上,他也保持着常年吃青菜的习惯,一年到头很少吃上几顿肉。

而且他这个人也从来不摆什么架子,经常捧着一些简陋的饭菜,和仆从们坐在一起吃饭,这点在当时其他封疆大吏身上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最后当他在两江总督任上辞世的时候,他也没留下多少的钱财,身上除了几件衣服,根本就没有其他的物品相伴。

正因为感动于于成龙的所作所为,在于成龙去世的时候,两江总督府邸所在地的江宁(南京)百姓们才会为这位父母官的离世悲痛不已、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从这方面我们就可以知道于成龙是有多么地受到百姓们爱戴了。

于成龙的官职级别

接下来我们再简单了解一下于成龙的官职级别。

首先我们说一下两江总督这个官职,一般来说,两江总督是正二品的官职,相当于现如今的部级,不过由于那时候的两江总督一般会有兵部尚书之类的加衔,所以两江总督实际上的级别是从一品。

两江总督所统辖的省份一共有三个,这三个省份分别就是江苏、江西、安徽等三个江南地区的富庶省份,其权力之大,在当时清朝的所有封疆大吏中是排行第二的,除了直隶总督,根本就没有任何一个封疆大吏的权力能超过两江总督。

而于成龙担任的直隶巡抚地位也很高,清朝的巡抚就相当于我们现如今所说的省委书记,而直隶就是现如今的河北省。

至于福建巡按使,则是清朝福建省中权力、地位最高的公检法官职,地位仅次于巡抚以及相当于现如今省长地位的布政使。

而道员,相当于现如今我们所说的厅级官员,知府相当于我们现如今所说的地级市市委书记。

所以说这就是历史中于成龙的一生,从级别上来说,他的官职级别最高是从一品,这在清朝时期算是一个非常至关重要的官职。

5

历史上的于成龙,官最高做到了两江总督的位子,死后被追封为太子太保。那么他在如今的官场,大致相当什么职务呢?

所谓两江总督,指的是江南、江西两省,而江南省后来被拆分为安徽、江苏两省,也就是说,于成龙大人兼管江苏、安徽、江西以及如今的上海,这三省一市。

两江总督的位置有多重要呢?顺治、康熙年间,仅仅江南一省,就贡献了全国三成的财政收入。两江总督这个职务的重要性,仅仅次于拱卫京师的直隶总督。《康熙王朝》里,那个与康熙皇帝发小的魏东亭,就出任过两江总督,而魏东亭其人,原型就是曹寅和于成龙的糅合体。

由于总督是武官,因此,两江总督相当于如今的战区司令,而且是东部战区的司令员。又因为总督还要保民,所以两江总督又相当于兼任了安徽、江苏、江西的省委书记以及上海市委书记。这样的地方官,又在这样喉舌的地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再说说太子太保这个位子,明朝时是正二品,清朝为从一品,不过一般都是给死人的。这就相当于在去世以后,追授了一个副国级待遇以及一个一等功臣的头衔。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6

于成龙算得上是官场上的一个奇迹。他从明朝考到清朝,又去读了清朝的国子监,但是一直没有进士及第。直到44岁的时候,由于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一直没有人愿意去那里当县令,因此,于成龙自愿申请去那里。虽说他没有进士及第,不过毕竟是没人去的地方,因此,朝廷也就安排他去那里当县令了。

哪知道于成龙考试不行,当官却是一把好手。他从广西罗城县令,干到四川合州知州,一路下来,他获得了三次“卓异”的举荐,康熙皇帝也多次表扬他,评价他为“清官第一”。最后,当康熙二十三年,他在两江总督任上去世的时候,康熙给他谥号“清端”,赠太子少保,雍正时更是让他进入了贤良祠。这样,于成龙的级别最终定格为从一品官员。

(于成龙剧照)

于成龙一直没能进士及第,从44岁时才开始在边荒之地当县令,可为什么他最终却能当到两江总督这样的从一品高官,并获得那么高的评价呢?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爱民如子。

我们今天把官员称为“公仆”。不过古代不是这样称呼的,古代把官员称为“父母官”。而作为一个“父母官”,最重要的就是“爱民如子”。于成龙在当官的过程中,一直坚守这一点。

于成龙无论在广西罗城,还是在四川合州,以及担任黄州知府期间,都遇到了当时非常多的盗贼横行。于成龙当然要坚决打击盗贼,不过,可贵的是,他明白这些盗贼本身都是穷困老百姓,是活不下去了才铤而走险。所以,于成龙始终坚持“剿抚”结合,目的是要让更多的盗贼能够安分守己,能够回归从事农业生产。

于成龙的这种做法,也使得他能够很快地解决盗贼问题,保持地方安定。

(爱民如子,图取其意)

二、发展农耕。

只有农耕上去了,有了吃的穿的,老百姓才会安居乐业。于成龙从当官第一天起,就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于成龙去罗城的时候,整个罗城城中只有5户人家。县衙也只有3间破房。于成龙在打击盗贼的同时,极力劝说老百姓回到城中,积极从事农业生产。三年过后,于成龙离开罗城的时候,罗城已经是一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后来,于成龙调到合州担任知州。合州也是人口大量逃走,到处都是一片荒地。于成龙积极鼓励老百姓垦荒,但是老百姓不敢这样做。因为很多老百姓担心,这样做的话,如果自己垦荒了,这片地原来的主人一回来,自己也就白干了。

针对这一种情况,于成龙规定,先发出通告,限期回归。如果到时候老百姓不回归,便允许其他老百姓随便垦荒。谁垦出了土地,就是谁的。因此,第二年,整个合州就人口暴涨,农耕经济搞得热火朝天。

此后于成龙在各地当官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不断推广这条经验,因此,效果都显得很不错。

(劝课农桑,图取其意)

三、吃苦肯干。

于成龙愿意去边荒的罗城,就是他吃苦肯干的表现。

罗城这样的地方,不仅仅是蛮荒之地,而且瘴疠横行。但是于成龙不惧瘴疠之毒,四处奔走呼号,整日去田间地头,劝课农桑,和老百姓一起耕作,体现了一种极大的担当精神。

在黄州缉盗的时候,他作为一个文官,还常常身先士卒,冲在战斗的第一线,让士卒们深受感动,因此更加勤奋努力,很快就让地方得到安定。

四、清正廉洁。

于成龙不管到哪里,都能做到清正廉洁,不贪不刮,不置地产。虽然他到各地都把经济搞活了,老百姓有地有粮有钱了,但他自身并没有得到什么实惠。到于成龙去世的时候,他那口破旧的木箱子里,除了一套官服,别无余财余物。

当地老百姓听说他去世了,无论男女老幼,还是商贩僧侣,都痛哭流涕,争相来送。可见,他已经在老百姓心中树立了一座丰碑。

于成龙正是有这样的作风,因此,他被史书称为“循吏”,而这也是史书对古代大臣的最高评价之一。

(参考资料:《清史稿》)

7

中年入仕,廉洁奉公,封疆大吏,青史留名!

于成龙,作为跨越了明清两代的人,既见证了明朝末年官场吏治的腐败堕落,国内百姓生活的疾苦,同时也见证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的迅速崛起又轰然倒下!最终在东北地区经营多年的后金政权趁机入主中原,并且经过了十几年的战斗,逐步消灭了农民起义军势力以及内部矛盾重重的几个南明小朝廷,最终永历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勒死在昆明逼死坡。

也就在永历皇帝被杀前一年,永历皇帝失去了在大陆最后一块根据地前往缅甸避难,清朝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对于全国范围内的统治,这一年是公元1661年,44岁的于成龙接受了清朝政府的任命,前往罗城县任知县,从这里开启了二十三载宦海沉浮的生涯。

于成龙为何愿意接受清朝的任命出来做官,便是他骨子里深深地儒家思想,济世爱民,除恶扬善。当时清朝统治者中的八旗子弟们居功自傲,并且在清朝统治者的默许下,开始了疯狂的圈地运动,占用大量的百姓田地,同时明末清初的十几年战争给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磨难,百姓本就积贫积弱,生活痛苦不堪。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心怀天下百姓的于成龙决定入仕为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并且于成龙的一生也确实做到了。

于成龙每到一处都能够为当地做出十分卓有成效的贡献,因此在当时于成龙的美名便在当时的社会上流传!人们称之为当代的包青天!此时的清朝统治者是年轻有为的康熙皇帝,在孝庄皇太后的辅助下,康熙皇帝也十分在意吏治和民生,因此这样的一对君臣形成了莫逆之交,最终于成龙不断地累迁至两江总督,成为了当时的封疆大吏。是清朝最高的九位封疆大吏之一。

两江总督管理着今天的江苏(含上海)、安徽、江西三省,自古就是经济繁荣,农业发达并且文化昌盛之地,因此在九位封疆大吏中两江总督的经济是最好的,并且地位也就是仅次于直隶总督。官秩从一品,全面管理着辖区内的军政学商,是当朝汉臣中做的最高的官员之一(除掉吴三桂降臣不算)。

于成龙更是被康熙称为:天下第一廉吏。追赠太子太保。

8

于成龙(1617年—1684年) ,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人。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45岁的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此后历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广黄州府的同知和知府,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

于成龙生前最高职位到两江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

两江总督,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官秩正二品。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的其中之一,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大学士在康熙时期也应该属于从一品。所以于成龙生前最高职务相当于今天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省委书记兼军区司令,兼国防部长,政治局常委。

去世后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太子太保是从一品官,但是有衔无职,一般作为一种荣誉性的官衔加给重臣近臣。相当于现在政协副主席之类职务,是副国级干部。

9

顺治18年(1661年),44岁的于成龙踏入仕途,从一个七品的广西罗城知县起步,靠自己的不怨天不尤人、苦干加实干的努力,用了20年时间,仕途内三次被上司赏识并举“卓异”,最终官至从一品的两江总督加兵部尚书衔。深受百姓拥戴,被康熙赞誉为“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身上的优点值得后人学习。

于成龙没有仕途背景,家境普通,天资也很一般。

于成龙出生于山西永宁(吕梁。于成龙的家庭是属于宦没落家庭,虽然高祖于坦曾在明朝官至巡抚,然而到了父亲于时煌这辈,家道已然中落。明末清初,晋商逐步发迹,很多山西子弟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从商之路。然而于成龙仍然是受这严格的家教,是要以读书为己任的。

然而于成龙在明末的科举之路却颇为不顺。在有明一朝,北方仕子想通过考功名成功,实属艰难。明初的“南北榜”事件,导致了明王朝不得不对科举中举名额进行了再分配。即便如此,明朝的大部分翰林仍然出自南方。即便到了明崇祯12年(1639年),22岁的于成龙参加乡试,也只考取了个副榜贡生。加之明末的各种乱象,于成龙一直没有能够踏足仕途。

直到清顺治8年(1651年),35岁的于成龙还是没有在乡试中考中正榜。所以于成龙在读书上的实际资质这里就不表了。(虽然他是个著名的大清官,但在这里应该实事求是。后来由于于成龙的长兄于化龙早逝,父亲于时煌年老体弱需要人照顾,于成龙需要担起家庭的重担,也就干脆没再参加乡试了。

于成龙属于“大器晚成”型人才,他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仕途路线,用了7年时间扎根基层“苦干加实干”,获得了仕途中第一个“卓异”。

然而机会还是再一次眷顾了于成龙。顺治18年(1661年)于成龙以贡生的身份参加了官员选拔考试,最终被任命为罗城知县。而此时于成龙的父亲也已经过世了。于成龙在44岁这年迎来了一个正7品知县职位的机会。

但是罗城是广西北部的偏远且穷困的一个少数民族混居的县,和当年王阳明的龙场有得一比。而王阳明去龙场的时候,还算年轻。而于成龙已经44岁了。于成龙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如果不去,就几乎再也没有机会踏足仕途了;但是去可能就要在那里终老了。然而于成龙最终决定,不顾亲友的劝阻,别妻离子,踏上行程。

到了罗城后,比流放都惨。于成龙艰苦到只得在关帝庙里办公,由于于成龙的一个随从身染瘴气而亡,其他随从纷纷离于成龙,使得于成龙成了一个光杆司令。但是于成龙面对如此绝境,于成龙并没有逃跑,更没有心灰意冷,而是迎难而上,立志改变罗城面貌。

于成龙用了7年的时间。人生有几个7年?更何况是44岁以后的7年?于成龙先用了3年时间,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实行“保甲制度”。使得罗城的社会治安稳定下来,然后开始开足马力发展经济。于成龙在任7年,社会秩序井然,民生大为改善,罗城多次被表彰成为广西的模范县。

于成龙再接再励,继续保持“苦干加实干”的精神,又用了6年时间,获得了仕途中的第2个“卓异

康熙6年(1667年),由于突出的政绩,于成龙被两广总督金光祖举荐为广西省唯一“卓异”,并升任四川合州(重庆合川)知州。合州不但桃片有名,更有名的是钓鱼城,当年蒙古大汗蒙哥就是死在钓鱼城下。而于成龙担任合州知州的时候,正逢合州受到战乱影响,民生凋弊,百姓可谓苦不堪言。于成龙用了2年的时间,大力革旧布新,出台朝廷出资借给百姓耕牛和种子,鼓励百姓垦荒,奖励农耕。很快就出现了合州人口骤增,田地开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的局面。

由于于成龙在合州任上的出色表现,康熙8年(1669年)于成龙又被提拔为湖北黄州府(黄冈)同知,同知是知府的副职,官阶为正5品,于成龙踏足仕途9年,3个岗位,升了3级。在黄州府同知期间,于成龙主要负责社会治安工作,他凡是亲力亲为,扎根于麻城,亲自到民间访问调查,取得一手资料,破获了许多大案,稳定了黄州府的治安。

在康熙12年(1673年)时,于成龙在黄州同知任上又被湖广巡抚张朝珍垂青,再次被举“卓异”,被调主持武昌府政务,并将擢武昌知府。恰在这时,“三藩之乱”爆发了。在吴三桂凌厉的攻势下,贵州、湖南望风披靡。同时吴三桂派许多湖北籍部将,特封官“札书”回籍策反,制造暴乱。

康熙13年(1674年)5月,于成龙于麻城冒生命危险只身进入首先发难的刘君孚山寨中说服刘及300枪手,用了10天时间,平息了这场暴乱;8月,于成龙被调任黄州知府,负责平叛何士荣部,于成龙用了20余天,调集各乡乡勇数千人在东山黄土坳一带,与数量上占优势的暴乱分子展开激战,在激战中,于成龙身先士卒,危急关头置生死于度外,使战斗获得全胜,当场擒获暴乱首领何士荣,后又乘胜平定了其余叛乱。

于成龙用坚定的立场和出色的政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此后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在仕途中第三次被举“卓异”的时候,彻底进入了康熙的视线,并被立为典范。

康熙17年(1678年),61岁的于成龙被授为福建按察使,已经成为了一个正3品的大员。康熙18年(1679年),于成龙因政绩突出再次获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举“卓异”,这也是于成龙仕途中第3次被举卓异。于成龙旋即被升任福建布政使,官至从2品。

康熙19年(1680年),于成龙被擢为直隶巡抚。康熙20年(1681年),康熙召对于成龙,对他非常满意,称赞他为“天下廉吏第一”,并从自己的内帑里拿出金银、御马、并御制诗歌赏赐给于成龙,以示宠幸,旋升为两江总督。此刻的于成龙达到了其仕途的巅峰。

于成龙死后哀荣备至,被康熙和雍正两朝树立为典范。

康熙23年(1684年)4月18日,于成龙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终年68岁。于成龙去世时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别无余物,市民为之罢市巷哭,塑建雕像祭祀,清廷赠太子太保,谥号“清端”,康熙亲自为其撰写碑文,雍正时更是被追入贤良祠。

而在于成龙的家乡,康熙还两次为于成龙追撰祭文,又题写“高行清粹”匾额。从国库拨出专款兴建于成龙墓。于成龙墓内,碗扣白灰松香,白灰意为“一世清白”将永留,松香意为“流芳万古”,瓷碗意为“挽留”。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10

于成龙是伴随电视剧被人们熟知的,如果不是电视剧,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人。

历史上真正的于成龙到底是什么级别?应该是从一品。

于成龙是山西吕梁人,他的前半生比后半生更传奇。清朝时科举制度达到巅峰,没有进士出身的官员很难出头,更别提当上一二品大员、封疆大吏了,但于成龙是个例外。

于成龙多次参加科举,都名落孙山,一直考到40多岁还没考中进士,不得已之下,44岁的于成龙从国子监毕业后,跑到了有“蛮荒之地”称呼的广西干了一个县令。

事实证明,于成龙是一个实践能力远胜考试成绩的官员,他把地方治理地井井有条,而大清朝并不缺乏赏识他的领导,所以于成龙不断被上级赏识、推荐,仕途越来越顺利,品级也一路高升,从县令到知县,从知县到知州,从知州到知府,从知府到按察使、布政使,从按察使、布政使到巡抚,从巡抚到总督……于成龙的成长绝对是一步一个脚印。

根据《清史稿·于成龙传》,于成龙在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的职务是江南江西总督(即两江总督)兼知江宁府。次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于成龙在上述职务外,还兼任江苏巡抚、安徽巡抚两职,接替原江苏巡抚余国柱、原安徽巡抚涂国相。

于成龙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职务是两江总督知江宁府,兼摄江苏、安徽两省巡抚,同时兼兵部尚书,管着江南省、江西省、江苏省、安徽省四个大省,绝对一顶一的封疆大吏。

从级别而言,两江总督本身是正二品,但兼兵部尚书衔,就成了从一品,因为兵部尚书就是从一品,所以于成龙生前最高品级是从一品;于成龙去世后,康熙皇帝加赠他太子太保,而太子太保也是从一品。因此,无论生前身后,于成龙的最高品级就是从一品。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