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些人天生下来就是做帝王的人,明成祖朱棣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能不能被称为千古一帝,我说了不算,咱们先看看别人对朱棣的评价。

研究明清史的大师孟森先生对朱棣有这样的评价:明成祖以马上得天下,既篡大位,遂移其武力以对外,凡五征漠北,皆亲历行阵,假使建文承袭祖业,必不能有此。此明一代之侈言国威者无不归功于永乐之世也。这是对明成祖赞扬的一方面,对于明成祖的问题他也可以客观的评价,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

与孟森同一时代的,我国的国学大师梁启超对朱棣也有着相当高的评价,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国力大充,乃思扬威德于域外,此其与汉孝武、唐太宗之时代正相类。明成祖既北定鞑靼,耀兵于乌梁海以西,西辟乌斯藏,以法号羁縻其酋,南戡越南,夷为郡县。陆运之盛,几追汉唐,乃更进而树威于新国。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

如果把眼光仅仅限于国内的话,我觉得得到的评价或许会更为客观。

《剑桥中国史明代卷》对朱棣有如下的评价:明成祖被公认为一个多智多谋和精力充沛的征战者,通过他的征剿和对外的远征,他完善了开国皇帝的丰功伟绩,并使明朝的力量和影响达到了顶峰。他被誉为一个有干劲和献身精神的统治者,他恢复了儒家治国之术和重新建立起古代的政制;他又被誉为一个把帝国南北两部分统一起来从而为王朝奠定新基础的人

我们再来看一看《明史稿》中对朱棣的评价:帝刚果善断,能决大谋。用兵常以少击众,开阖如神。身先士卒所向克捷。知人善任,使士有一艺辄录用,弗遗与臣下语。表里洞达,无识芥之嫌,不侈祯祥。每谨灾变水旱饥馑赈恤如弗及以故六军数出,工役繁兴与而民不至困敝。在位二十二年,励精勤政,威德远被。穷荒绝域,受朝命修职数十国,其建司置卫,设官世守者以千百计,有明功烈于斯为盛矣。

从这上面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性,明成祖无论是在史料中的记载历,还是在史学家的研究中都有着相当之高的评价。而从他们这些的评价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结论,明成祖是可以撑得起千古一定的称号的。他这个人精力充沛,足智多谋,无论是在对外的作战中,还是对内的作战中都能做到无往不利。而他治理国家也可以知人善任,勤勉于政,这些都无一不体现着他是一个明君。就像我一开始就说的,这个人是天生的帝王,他组织编纂《永乐大典》,组织推动郑和下西洋,他是汉代天子唯一远渡沙漠之人,这些事迹或许会被人评价为好大喜功,但却也无一无体现着明成祖的自信与辉煌。对于明成祖如果非要说他有什么明确的负面的话,我觉得那就是这个人个性中所存在的残暴,尤其是对建文帝旧臣的残暴,往往思之都有些毛骨悚然。

评价一个人是不是千古一帝,是要多方面考证的,从他的文治武功、后世影响整体的方面来评价才能得到一个较为理性的答案,那么我们接下来分析一下朱棣的这几个方面。

如果提及朱棣的文,那我们不可忽略的就是《永乐大典》,朱棣本人对《永乐大典》的要求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可以说朱棣是要组织编纂一部截止他为止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可以说他成功了,永乐大典虽然说到如今有很多已经遗失了,但我们不能否认,《永乐大典》确实是一笔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

那么我们再说说朱棣的武功,对内,朱棣为夺帝位发动靖难之变,虽然被人诟病,但胜者为王,这就是历史。而对外,朱棣讨蒙古、征漠北、定安南、战倭寇,几乎可以说是攻必克,战必胜,朱棣的一生,没有防守,只有进攻,而最终他也算是死于马上的,对于朱棣的征战的一生,明史上有这样一段评价“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不仅在当时,即便是对后世,朱棣对版图的奠定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若说起后世影响,别的先放在一边,单单郑和下西洋一件事,就可以称之为千古之功,国父孙中山对郑和下西洋是这样评价的,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可以看得出来,郑和下西洋不仅在当时即便是对后世都还有人在怀念当年的雄风。

无论是从历代人们对朱棣的评价来看,还是我们回顾朱棣毕生的功绩,我们都能看出来,朱棣是足够有资格被称之千古一帝的,即便是以苛刻文明的思想家李贽,他对朱棣的评价是,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明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虽然只有一句话,我们从中或许可以看出,明朝后世的稳定生活,明成祖所起到的作用是无人可比的,而“士安于保暖,人忘其战争”这句话,进一步敲定了明成祖是千古一帝这一事实。

最佳贡献者
2

五千年华夏千古一帝的排行榜中,头几把交椅里很难有明成祖的位子,但要论武功,永乐大帝绝对笑傲江湖,“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了。不管秦皇汉武这样的“嘴把式”,还是唐宗宋祖那样的“练家子”,都难望永乐大帝项背也。即便贵为一代天骄的铁木真,去除后世子孙的实“武”,拿掉名气包裹的虚“功”,华山论剑还真不一定打得过朱棣呢。

马踏世界第一帝国

要说历史上最牛造反派,除了燕王朱棣还能有谁?三年靖难之役(1399-1402),竟以最高领袖、最炫统帅和最勇将领的三重身份,仅靠北平一隅之力,干掉了环球No.1:“建文大明”,别说华夏即便人类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奇迹。

大明自1368年创建以来,经过朱元璋三十年励精图治,建文帝接手时俨然世界第一帝国的存在,不仅疆域最大、人口最多、军威最盛,综合国力更是最强;另外,开国也才三十年,帝国依然保持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与昂扬勃发的精神状态,这一点尤为重要。如此,环顾全球也就还未开打奥斯曼土耳其的铁木尔,战力尚可一较吧。

虽然相伴太祖屠戮和自然老去,像徐达、冯胜、傅友德和蓝玉这等大神级名将都已凋零,依然还有老当益壮的开国战将耿炳文和郭英等,更有后起之秀盛庸、平安、瞿能与何福等。如此,“建文大明”依然败亡,关键不是无将可用、无兵可征,也非建文迂阔、臣下腐儒,而是朱棣超强和燕军能战也。

想当年,成吉思汗横扫欧亚时,所逢最强对手金国,加上南宋、西夏、大理和青藏等,再去除建国日久的暮气,增加点王朝初建的锐气,才相当于靖难时的“建文大明”。就那,成吉思汗亲自攻了五年,手下第一大将木华黎又接着打,最后继任大汗窝阔台再全力为之,直到成吉思汗逝后七年,蒙古才灭掉金国。

当然不同时代,主客观条件差异很大,不能简单类推相较,但以此也能看到朱棣成功造反有多牛,武功又有多盛了。

六征漠北史无前例

永乐初年,蒙古分为鞑靼、瓦剌与兀良哈三部:洪武末降明复叛的后者相对较弱,前两位蒙古高原上东西双雄对峙。在明成祖积极招抚之下后两位先后来归,明廷得以在今西拉沐沦河以北重置兀良哈三卫,并封瓦剌三位首领马哈木、太平和把秃孛罗分别为顺宁王、贤义王与安乐王,但位居蒙古正统的鞑靼却杀了明使郭骥,结果引爆战争。

明成祖先派靖难名将丘福率军北征,没想到全军覆没,于是亲自挂帅,从永乐八年至二十二年(1410-1424),开启了他前后十四年的五征蒙古伟业:

首征鞑靼,先在斡难河畔击溃可汗本雅失里,又于贝尔湖东大败权臣太师阿鲁台。战后,本雅失里逃奔瓦剌被杀;阿鲁台则向大明投诚,三年后(1413)受封和宁王,部下3765人也得了相应官职。

继而瓦剌三王之首马哈木萌生叛意,永乐十二年(1414),明成祖于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重创其三万铁骑,马哈木所立大汗答里巴失踪,瓦剌重新归顺。

随后共臣于大明的鞑靼与瓦剌,展开了三次内部争雄大战,笑到最后的前者再次崛起,太师阿鲁台又桀骜不驯起来,明成祖遂从永乐二十年(1422)起连续三年亲讨之,虽未有面对面较量,却让其远遁避战中困顿日衰,确保抑强扶弱制衡蒙古各部战略的实现,另外还顺手教训了一下暗助鞑靼的兀良哈。

纵观成祖五次亲征,驰骋漠北独孤求败,既乃盛世帝国强大国力的集中体现,又是一项亘古未有之个人伟业:历代汉人帝王中再未有人亲征漠北过,即便加上北魏辽金元清等少数民族王朝的君主们,除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无出其右也。对了,明成祖第四次亲征并未至漠北,但要算上做燕王时的两次,那就跟六征的拓跋焘并列五千年华夏No. 1了。

征服蒙古不世之功

相比六征漠北(算上燕王时)的次数,成祖更大伟业还是数字下面的实踏实赫赫战功,无论燕王时P北元,还是永乐大帝时K鞑靼与瓦剌,他每次出征都是无敌般存在,并有两位蒙古大汗因此丧命。答里巴大汗在忽兰忽失温战后失踪,想来毙命沙场连尸首都未找到才是,而本雅失里也是大败后逃到瓦剌才被杀的。

忽兰忽失温一战,瓦剌只有三万骑?确实不算多,汉武击匈打败的是十万铁骑,老爸朱元璋面对的蒙古也更强,但有清一代,从努尔哈赤到乾隆,与蒙古缠斗一个半世纪,每战所遇对手从未超过此数。至于康熙亲征准噶尔的昭莫多之战,人家仅仅只有两万骑,而且葛尔丹最后败亡的根本原因是后院起火,就那还被后世吹得神乎其神呢。至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时,也从未遇到超过三万骑的对手,而哲别西征仅有两万骑,便打得俄罗斯们落花流水了。

当然,仅靠这些还远远不够,征服过全蒙古才是明成祖的不世武功。从永乐八年(1410)阿鲁台来降,至永乐十九年(1421)阿鲁台不贡,11年时间,蒙古三部皆藩属于大明的,其间瓦剌想“出头”,被明成祖迅速“摁”了下去。虽说短了点,倒也切实存在过,更是明成祖自己战场上真刀真枪拼出来的。

可别小看这一伟业呦,冷兵器时代游牧于漠北的民族,绝对武功界大咖中的大咖,定居的中原王朝穿过大漠北上,在他们熟悉的地盘,用他们擅长的野战打法征服之,怎是一个非凡了得。自唐朝武则天那会儿后突厥占据漠北后,中原王朝七百多年来,除了源于那儿的元朝,只有大明永乐时代完成了这一壮举。对了,元世祖忽必烈也未做到过,海都之乱直到他的孙子在位时才最终平息。

千年独家伐灭越南

鸦片战争前中原王朝对手,主要北方的游牧渔猎民族,南边那儿相对弱多了,但不是说就没有强敌。这不,近千年来的安南(越南),就是个不好惹的主儿。

自打北宋初正式独立后,安南虽一直为中原王朝属国,却跟宋元明清都掐过架。宋朝?不说也罢,竟被人家屠过城,杀了几十万人,耻辱之至。元朝?三打安南(越南)皆败:首次还是蒙古帝国那会儿(1256),三万兵马败退而归;后两次忽必烈时代,几十万大军竟先后惨败而回。清朝?乾隆后期也干了一仗,先胜后败,清军大溃逃归。

您瞧这安南,小觑不得吧,先后跟三个王朝干,竟然都没输过,要不是永乐大帝灭过它一回,指不定傲娇到哪儿去了呢。永乐五年(1407),明帝国马踏安南一年后征服了胡朝,并在此设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直管今越南北部二十载,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撤出。

就在被征服那一年,安南有户三百一十二万九千五百,如按一户五口算,一千多万人呀,当年三国之蜀汉总人口还不到百万呢;连败之下最后咸子关决战,仍有七万水步大军;兵器还有二百五十三万九千八百五十二件,难怪这么不好对付呢。

这要是放在成吉思汗乃至蒙古所有西征那会儿,您说被征伐的国家,有几个综合国力能比得了?

扬威海上环球无双

相比汉唐扬威西域,大明曜武西洋也不遑多让,永乐盛世那会儿,今浩瀚无垠的南海与印度洋上,环球巨无霸的帝国水师无敌四方,个中代表自然七下西洋(末次在宣德年间)的郑和船队了。

那是无可争议的环球海上巨无霸,约200艘船只上配有27000多人的大军,别说当时,即便100多年后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规模也不过如此。尤其还有62艘长44丈、宽18丈的宝船,其中最“大只”长100多米(44.4丈)、宽50余米(18丈 ),满载排水量2万吨以上,不仅那时环球之最,放到现在也不含糊。对了,100多年后哥伦布航海,旗舰仅其百分之一;400多年后鸦片战争,英军旗舰康华利号排水量也不到宝船的八分之一。

当然,跟后来西欧人截然不同的是,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招抚四方睦邻友好,但对冒犯大明天威、破坏西洋秩序者也必铁拳出击,前后三次大战威服诸番,俨然十五世纪初的“联合国维和部队”:

擒拿海盗王。永乐五年(1407),首下西洋的郑和,在新三佛齐旧港(今印度尼西亚巨港一带)火攻渤林邦国国王兼东南亚“海盗王”陈祖义,歼敌5000余,并生擒陈祖义回国,明成祖将其在各国使者前枭首示众。

平定藩属乱。大明属国苏门答腊(今印尼苏门答腊岛境内),内有先王之弟苏干剌数万反叛势力,永乐十三年(1415),郑和率领明苏联合部队大败之,并一直追到南渤利国生擒了苏干剌。其国君主自然感激不尽,从此更尽藩属之礼。

首战印度洋。郑和第三次下西洋(1409-1411)路经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国王亚烈苦奈儿贪暴,欲灭大明船队夺其财务,临危不惧的郑和率领两千明军,在五万敌军围攻下突袭其都康提,擒获君主全家带回国。后来,胸怀世界的明成祖释归了亚烈苦奈儿,并在锡兰山重新选了贤者为王。此战乃印度洋上华夏首战,也是中原王朝首战南亚及最远距离作战。

拓土更是后无来者

永乐时代大明幅陨之广,《明史》赞“远迈汉唐”,属实与否暂不探究,但那时世界唯一千万平方之国,想来没有问题吧。而这是他明成祖用了25年时间,从北平一隅之地起家亲手打下来的,堪称人类史上一大奇迹,就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实际开疆也难出其右也。

1.“建文大明”够辉煌。洪武建文时的大明,今日中国除黑龙江部分地区和新疆大部外皆在其中,另有东南亚缅甸老挝泰国的部分地儿,雄伟壮阔幅员广大。为此,明成祖仅仅干掉“建文大明”,夏以来四千年中原王朝征服者中,除了白手起家的老爸朱元璋,开疆便已“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了,秦皇汉武不出、隋文唐宗其右也。

2.还有奴儿干都司。帝国在东北不仅增设了150余个卫所,更于永乐九年(1411)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驻于元朝征东元帅府故地奴儿干城(今俄罗斯特林),所辖以今日地理看:西起鄂嫩河,东跨海至库页岛,北接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和图们江上游,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至库页岛的辽阔大地。哦,这还了得!成祖不仅巩固了老爸在东北开的疆,更把今日黑龙江下游与库页岛等地纳入到帝国版图上来。从此,东北女真各部皆归大明所属,而那后金大清源头建州女真,也被正式纳入帝国帐下。

3.南疆远在赤道外。明廷优化整合前代管理机构,建成平缅、木邦、孟养、缅甸、八百、车里和老挝七宣慰司;同时,增设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和大古剌、底兀剌、底马撒、旧港四个宣慰司,又封华人许柴佬为吕宋总督。如此,大明所辖除了我国云南部分地区,还有缅甸大部、老挝中北部、泰国越南北部、印度东北部和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地儿。今日来看:东抵南海,西北印度东北,西达印度洋,南至中南半岛中部,另加万里海疆外印尼那块飞地和菲律宾吕宋岛。粗略估算至少百万以上平方公里,好家伙,一个“云贵川”呀!再加上东南亚其它地区皆为大明藩属,还有郑和下西洋相助,以今日地理看,那会儿竟开创了华夏六项亘古未有:

濒临印度洋。大古剌和底兀剌两个宣慰司,分别在今缅甸南部和西南,皆临印度洋。永乐四年(1406),明廷在汉达瓦底王国设立大古剌宣慰司,管辖今缅甸南部勃固省一带,国王亚扎底律为首任宣慰使。十八年后大古剌侵占底兀剌,受后者王官之孙纳兰所请,明成祖下诏令大古剌归还所侵之地,并设底兀剌宣慰司,以纳兰为宣慰使,管辖今缅甸西南部的若开邦。

紧靠两大洋。最迟商朝以来,华夏便东临太平洋,以后随着疆域不断扩大,逐渐向东南、南方和东北延伸,到了永乐大帝时,说有万里海疆一点不为过,且因为①,更有了印度洋和太平洋“捧月”最南疆的壮观。只可惜明宣宗宣德年间,随着大古剌和底兀剌两个宣慰司的先后丧失,从此不复也。

印度那有土。永乐四年(1406),位于今印度东北部那加兰邦和阿萨姆邦的底马撒王国内附,明廷于此设置底马撒宣慰司,国王腊罔帕为宣慰使,两年后无疾而终。关于宣慰司的治所,也有观点认为在缅甸东南部,但19世纪初期,英国人在阿萨姆邦境内,发现了刻有“底马撒宣慰司”字样的信符,想来还是印度了。

南半球有地。永乐五年(1407),明廷以旧港(今印尼巨港)为首府,在华人所建新三佛齐王国处,设置了驻南洋最高行政机构~旧港宣慰司,管辖今印尼苏门答腊南部地儿,国王施进卿受封为首任宣慰使。好家伙,以今天地理位置看,穿南海越赤道进入南半球地界了,汉唐南疆难望项背,元清南土不出其右也。

南海成内海。那时南海周边,不是交趾旧港这样的大明疆土,便是满剌加占城那样的帝国藩属,加之郑和下西洋,近三万大军的环球最强船队劈波斩浪纵横海上,惩恶扬善威服四方,南海俨然华夏内海也。

领土过百万。东南亚和印度那儿,秦朝开始拥有越南北部地,东汉时缅北部分地区首次归属华夏,之后起伏不定,两宋竟惨淡到无尺寸之地,继而元朝开拓进取,大明永乐时代攀至顶峰,杠杠的百万平方,随后却直线滑落,明后期崩盘,有清一代几乎又回到了两宋。

3

称得上千古一帝的唯有秦皇汉武,唐宗明祖(明祖只有朱元璋,朱棣在明朝的大部分时候是明太宗)。千年一出,朱棣自然是够不上的,不过五百年一出,问题不大。

靖难造成的内耗经常成为知乎史圈反思明朝灭亡的甩锅对象,直接导致了朱棣被冷落,与其相关的问题往往即缺热度更少讨论一一网络史圈既然带有“网络”二字,自然会有网红,比起其父朱元璋这样的“大网红”,朱棣的流量连个零头都没有。科普朱棣时代对中国意义和贡献,个人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朱棣近些年来在网络上颇有争议,贬者认为永乐盛世有很大水分,朱棣五征漠北更是徒劳无功。然而他们的眼界似乎太窄了些,把目光都放在五征漠北、七下西洋、永乐大典上头,仿佛朱棣就没干过别的事情了。

就好像贬低汉武帝的人认为汉武帝一辈子就是打个匈奴,没能灭掉匈奴。他们不知道,汉武帝还平定了河西走廊、河套平原、浙南、福建、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新疆、河湟,还有现在已经丢掉的越南和朝鲜半岛。 可以说,汉武帝打出了汉人在今后2000年里的生存空间。

朱棣的民政肯定是有水分的,在位期间虽然也有蠲免赈济,但是“赋入盈羡”的基础是对于屯田军户的剥削,加上大工程搞得多,百姓负担不会太轻,永乐后期爆发唐赛儿起义就是明证。 但是如果能为后世华夏争数百年之国运,那么暂时透支一些国力也是值得的,何况,朱棣民政还是在康熙、忽必烈之流之上。

那么朱棣又做了什么呢?

答:进一步开辟汉人生存空间的同时,奠定了今后600年的外交框架,甚至可以延伸到当下的“一带一路”,以及更远的未来。

1.开拓运河

很多人只知道,隋运河淤塞之后,新的运河是元朝忽必烈所修,对此顶礼膜拜。

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元代大运河的运输量如何。 有说法认为,元代大运河每年能够供应给京师的漕米仅10万石,出处不可考,但从元代以海运代替漕运来看,运河确实不怎么好用。

海运用着舒服一些,但是漂没很严重。

元吹喜欢胡扯说明代坚持漕运是因为沿运河利益集团的影响,但反过来,运河如果能在运输物资的同时,帮助灌溉,带动沿线经济,岂不是天大的美事?

至于什么运河让沿岸老百姓破产,那么要问杨广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龙舟巡幸,又多次出动上百万人次征讨高句丽。

顺带一提,清代曹寅任江宁织造、管两淮盐务,家产丰盈,就因为运河带动周边经济。不过后来康熙大帝六次南巡,又强调不要扰民,所以很多钱不得不由曹寅顶缸,曹家到雍正时代因为还不清顶缸的欠款被抄家,也就破落了。

总之呢,永乐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此后明代运河最高漕运量高达400万石,运河也成为了沟通南北的大动脉,极大地带动了沿边经济的发展。

2.贵州设省

朱棣的另一项重大贡献,乃是贵州设省。

汉唐以来,贵州群山便被大大小小的土司头人占据,元朝对贵州的控制,不过羁縻而已。安田宋杨四大土司瓜分了贵州大地,宛然裂土封王。

元成宗时代,试图开疆拓土,曾经在张弘范麾下效力的“金头将军”刘深,受皇命征讨泰国境内的“八百媳妇国”。

然而刘深路过贵州西部,因征粮激起土著反抗,水东土司宋隆济、水西女土司奢节相继起兵,刘深迎战之下。

虽然元成宗增兵换将,但战局仍然缺乏起色,甚至连贵州城(顺元城)都被攻陷摧毁,征行万户张宏纲、贵州知州张怀德皆战死。

战争进行了两年之后,水东宋氏发生了分裂,元军才艰难地将奢节、宋隆济捕杀。 水西、水东两土司并未被废除,其削减的土地很一部分被交给了播州杨氏,导致了播州杨家势力的壮大。元政府只是重建了贵州城,选址在今天的贵阳。也就是说,元对贵州的实际控制,仍不过贵阳孤城。

到了永乐朝,朱棣借思州田氏内乱之机,果断介入,遣贵州都指挥使顾成率军讨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予思州田氏毁灭性打击,令其一蹶不振,一举夺取了贵州东部铜仁一带的两州八府之地。

随后,朱棣又胁迫水东宋氏交出了大片膏腴之地,扩大了贵阳的管辖范围,从此在贵州设省,不断移民,贵州汉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力和文化也快速发展。

3.析分麓川

永乐帝对于云南同样重视,延续了洪武朝大力经营云南的国策。 1388年定边之战后,麓川王国虽然损失了一些土地,影响力大跌,但实力仍然雄厚。

思伦发之子思行法在位期间,朱棣继续削弱麓川,册封泰族头人,分割出木邦(今缅甸掸邦北)、孟养(今缅甸克钦邦)、孟定(今临沧耿马)、大侯(今临沧云县)、南甸(今德宏梁河)五土州府和潞江(今保山潞江坝)、湾甸(今保山昌宁)、孟连(今临沧孟连)、者乐甸(今普洱镇沅)五长官司,使麓川辖地仅剩勐卯、陇川等地,强大的麓川王国一蹶不振,从此云南大地,始为中国之有。

4.扫清倭氛

在东面,朱棣则解决了从忽必烈时代开始,延续百年的倭寇之祸。

忽必烈东讨日本,不但损兵折将,丧师辱国,而且导致了财政困窘的镰仓幕府经济崩溃,大量生活不下去的武士下海为寇,整整折腾了元朝百年,元王朝无力剿灭,使得元代沿海军民痛不欲生。

朱元璋时代诸事纷纭,精力有限,虽然与日本有过往来,但并未能彻底解决倭寇问题。

到了朱棣时代,两手都抓,两手都硬,文武两开花,一方面令名将刘荣镇守辽东,在望海埚大破倭人,剑光寒贼胆,另一方面与日本开勘合贸易,室町大将军足利义满以日本国王身份,向大明称臣纳贡,约束倭寇。于是百年倭氛,一朝廓清,大明声威,远播东国,下次倭寇大规模侵袭,已经是明朝后期嘉靖朝之事了。

5.开辟丝路

2018年春晚,在世界人民面前公开展示的国宝《丝路山水地图》,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丝路山水地图》是明代中后期佚名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图描绘了东起嘉峪关西至天方城的辽阔地域范围。这幅地图负载了大量原始的地理信息,它的出现以实物证明了在西方地图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对世界地理,特别是对于丝绸之路沿线已有清晰的认识。 明代与中亚、西亚的交流,丝绸之路的再次开拓,正是从朱棣派陈诚五使西域开始的。

陈诚,江西省吉水县人,一生曾五次远使西域。这五次出使西域,除赴撒里畏兀儿重建安定卫,安抚葱岭以东天山南北旧疆诸地外,其主要使命是与帖木儿帝国的友好往来。第二次归来,陈诚向永乐帝呈上一份报告《西域行程记》,即作于他出使哈烈的途中,这是他的旅行日记。书中详细记载了他自肃州出发一直到哈烈的具体行程以及沿途的气候、地理、风俗民情,是明代初期关于中亚形势最重要的资料。

《西域行程记》的发现,对研究明代的中西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行程记看,陈诚一行自酒泉北门外西行,渡过北大河,途径嘉峪关,沿着古丝绸之路出玉门关至哈密,然后赴西域,终点哈烈城,即告此次出使顺利完成。 明代经略丝路,不仅仅是为了推动商业发展,扩大国家影响力,更是为了实现汉人未竟的梦想。

汉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被安息(帕提亚人)阻挡,功败垂成。而唐王朝也未能和拜占庭帝国建立正式外交联系。永乐朝之后,明王朝继续开拓丝路,终于和对东方自称鲁密(即罗马)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取得了官方联络。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明朝的时候,土耳其人常来中国访问。特别是在嘉靖年间,土耳其五次派使团来华访问,其中一次使团的成员达90余人。对于这些土耳其的使团,中国皇帝极为重视,下旨热情相待,甚至在回程途中所遇到的问题,都要亲自过问,妥善处理。这表明在当时中土友好交往是朝廷中的头等大事。

大明王朝西拓丝路的终点一直到欧洲的伊斯坦布尔,圆了古人与欧洲世界级帝国东西互尊的梦想,大明雄风,远追汉唐,岂不令人血脉贲张乎? 而丝路的开辟,也成为技术、资源和信息的重要输入渠道。清王朝虽然拥有新疆,但是对中亚、西亚的影响力远不及明朝,也就比明朝闭塞许多。

6.开设奴儿干都司

永乐九年(1411),明成祖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为明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以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等为都指挥佥事。治所在特林,今俄罗斯境内。

元朝也曾经在这里设置了“征东元帅府”,原因很搞笑,企图通过鞑靼海峡(今称鄂霍茨克海峡),抄袭日本的北海道及东北地区。后来忽必烈死了,元朝内政乱七八糟,没人再提继续打日本的事情,征东元帅府也就没人管理了。

当时明王朝接收的辽东辽西之地,残破无比,经过明一朝经营,也不过达到300万左右人口。终明一朝,当然是无力把北面的松嫩平原进行移民,同化当地的女真人,更不必说开发外东北。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设努尔干都司是地图开疆,这正说明了朱棣超越时代的国际化视野。松嫩、黑龙江以外之地,纵然大明不能消化,亦将留给后世,不容他国染指! 朱棣一再强调黑龙江流域是“锁钥之地”,亦失哈曾奉命九上北海。在此期间,明朝在松花江上建成了造船厂,有著名的阿什哈达摩崖石刻为证。 亦失哈在永乐时代建立了永宁寺及永宁寺碑,宣德朝再往奴儿干时发现被土人所毁,马上重建,并劝谕土人以祸福,此后该碑存留至今,成为中国曾经拥有外东北的重要标志。

而清吹号称东北是清朝的嫁妆,但清朝在外东北却没有一件拿得出手的标志物。 按照正常的发展,汉人应该在明朝之后的王朝涌入整个东北地区,将其彻底汉化。满清却因为本身民族原因导致的自闭,使得东北人口稀少,适合耕种的外东北终于沦陷于沙俄之手,此清廷所以大有罪于中国,大辜负于前朝也。

7.经略西藏

明代以茶马古道控制西藏,而其重要节点,也在于永乐时代。

后来清代福康安入藏,使用的就是永乐时期修建的道路和驿站系统。

8.经略泰国

泰国北部的泰兰纳王国,元代称为八百媳妇国,与泰国南部一直风俗迥异。

元朝曾经多次试图征服八百媳妇国,1292年秋,元世祖忽必烈下诏,命不敦忙兀鲁迷失征伐“八百媳妇国”,此役中,元军平定了车里(勐泐),却误以为车里就是八百媳妇国而凯旋,使兰纳免于被元军蹂躏的命运;元成宗朝大军走到路上就因为征粮激起水东水西之乱;元仁宗朝,八百媳妇国又犯边,元仁宗下令大军征讨,但很快放弃,云南王则似乎与八百媳妇国有所交锋,而且没有讨到任何便宜。

元泰定帝即位后的1325年,以厚利进行招诱,先是以勐泐王国设置车里军民总管府,兰纳也进贡并请置官守,元廷乃于1331年设置八百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此时元朝已经极为虚弱,麓川王国肆虐西南,兰纳的归附,不过是贪图财物,并未去除王号,与西夏称臣于北宋毫无差别。

朱棣继位后,马上利用兰纳王国内部的矛盾,试图拆分兰纳王国。

而面对兰纳王国的不安分,朱棣坚决地进行讨伐,将其打败。相对于元朝对兰纳王国没有取得任何军事胜利,朱棣的经略是让人扬眉吐气的。有明一朝,华人向东南亚的移民规模大大超过了宋、元,这里既有时代发展的因素,也有明朝对东南亚一连串军事胜利所建立的威慑力的影响。

(PS:后来兰纳王国对明朝极为恭顺,直到被缅甸东吁王朝吞并,后来又相继被泰国南部的阿瑜陀耶王朝、缅甸东吁王朝(阿那毕隆中兴后)、缅甸贡榜王朝、泰国南部吞武里王朝、泰国南部曼谷王朝所统治,最终在19世纪被曼谷王朝彻底吞并。

朱棣的继承者们以及清朝的君主们没有利用东南亚的多次变局,将兰纳纳入版图,实在极为遗憾,但却不能否认朱棣经略八百大甸的意义。

元王朝对于东南亚经略非常重视,一度对勐泐王国(今西双版纳)有较强的控制,但实力不济,被麓川王国打得屡战屡败之后,在元后期也退出了勐泐王国,只维持名义上的控制;明继承元朝对东南亚经略重视的同时,实力强于元朝,明缅战争时明朝已经风雨飘摇,但仍然击败了入侵西双版纳的缅甸军,维持了对勐泐王国的控制并强化,勐泐王国也在随后实际成为中国的土司,终于成为我国实际的一部分;而清王朝则没有延续明朝不断将边疆东南亚独立王国吞并消化为版图的政策,所以就在西双版纳以南,心向中国,而且多次在缅甸和泰国争夺中易主的兰纳王国最终成为了泰国一部分)

其余朱棣下西洋、开安南、征蒙古、修大典的功绩,是网络上的热门话题,已经讨论得够多了;平安南本是大功,可惜后面丢失了,亦没法多论。

这里只讨论三个问题,一是很多人认为下西洋是赔本生意,但实际上下西洋是盈利的,详见本人另一个回答《关于明朝海禁,明朝中央政府坚持这一政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主导力量究竟是皇权,还是士大夫阶层?

二是有人喜欢过度贬低朱棣对蒙古的战绩,如百度贴吧ryan_knight_12吧的知名人士可御可箩朴草娥,就认为朱棣的军事能力仅仅与五代时的后唐末帝李从珂相当,这点可以详见拙文《重骑兵横冲塞北——忽兰忽失温之战》,朱棣虽然没有彻底解决蒙古问题,但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在整个永乐,蒙古势力都被压制得比较好;

三是有些明黑问为什么永乐大典只有两部,导致最后散失了,为什么不流传到民间。但实际上四库全书也才修了7部,后来被毁佚了3部,可见这么大的丛书不是那么好传播的。

要做个总论的话,永乐帝做的那些看起来是撒币的事情,无不创造出穿越时空的国际影响力,影响着600年后的我们。人民可以不记得康熙,不记得乾隆,不记得皇太极,但绝不能不记得在汉武帝和明永乐帝的时代,这个民族所走过的轨迹。

比如明武宗就曾经要求马穆鲁克王朝入贡阿拉伯良马,用来改善中原马种。明朝也大量进口中亚西亚的精铁(譬如有名的乌兹钢),打造上等刀剑配发给军官。

由于河西人口不足,明朝没能力迅速摧毁土鲁番在新疆东部的强权。在明中后期国势衰退的情况下,暂时放弃关西七卫,避免和土鲁番陷入长期拉锯战堵塞丝绸之路,对于明朝获得战略物资、技术、信息,维持对于中西亚的国际影响力,都是有利的。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为了丝绸之路的大利益,明朝在中后期国势衰退时,做出一定战略收缩不能说有错。

清朝一开始也并不是一定要拿下新疆的,康熙一开始就希望准噶尔称臣朝贡即可,只是准部屡次作死。清准战争最后能吞并新疆,与准噶尔意外地全面自爆关系巨大,而清初清准战争导致丝绸之路的长期堵塞,无疑也使得本来就闭塞的大清变得更闭塞了。

4

其实把朱允文一棒子打倒我觉得有些偏颇,一个真智障是不会进入朱元璋的继承人候选名单的。首先朱允文是朱标的实事长子而非嫡子,朱标嫡长的那个孩子叫朱熊英,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寄托了老朱家什么样的希望,可以没有皇帝命,八岁死了。但朱标还有嫡子朱允熥。小朱允文一岁,但朱允文就凭着一手过硬的演技生生的把皇位继承权从二叔(实事长子,很可能也是马皇后嫡出),四叔(文韬武略最类其父)以及嫡出弟弟(正经的老朱嫡孙)的手里抢了回来。让阅人一辈子的老朱看走了眼,这演技是铁打的奥斯卡男主金人,可惜才能仅限演技,转到治国用兵就显形了。我觉得老朱选朱允文第一点就是朱允文在竞选期间的口号很合老朱胃口:凡是我爷爷说的都是正确的,凡是我爹做到的都是我要效仿的。让老朱误以为朱允文会是个调和文武,宗室与朝政矛盾,坚持自己政治路线的乖孙,这就是原本对朱标的期望,也就全盘转移给了朱允文。结果这货一登基就弄了个井田制。就这一条让老朱知道了,都能从坟里爬出来把这演技派千刀万剐了。

朱棣是能打,但是再能打的,八十公斤级对上八千公斤级,这个八千公斤级如果不是脑子跟朱允炆一样有问题,怎么打都输不了的,朱棣刚起兵的时候手上就只有自己的私卫几千人,跟全国打,就连他自己估计都不信起兵这事有哪怕一丁点胜算,要不是被逼急了,但凡答应给朱棣一家留点活路,朱棣可能都不会反。

从大的逻辑上说是没什么问题的,毕竟作为制度的创建者,特别是在制度创建后的落实期间都有很大的不稳因素,这就需要一个有执行力特别是有武力威慑的执行者来落实,如果是秦始皇你能再续命50年,经过2代人的消化肯定就没有刘邦、刘彻什么事了,如果杨坚能再续命50年,经过2代人的消化肯定就没有李世民等什么事了,祖龙为中央集权制度集大成者在制度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对贵族特权阶层的残酷杀伐,对国家社会治理操作系统的框架做出了架构性设计,为西汉的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文帝开创科举制度开创,解决了国家群体层面的人才流动,一举破除历史循环由于人才而的形成割据的基础;元朝百年的统治,历史上的社会治理操作系统被破坏殆尽,朱元璋重建了国家社会的治理体制,中央形成内阁制衡地方形成以黄册、保甲为制衡的社会运转体系,且这套制度刚经过创业代试运行;可以看得出朱棣完全执行了他爹的制度设计,就连满清入关后这套制度还继续运行了50多年直到摊丁入亩以后。

建文能被老太爷挑出来做继承人,不可能是个书呆子,什么改地名,恢复井田,改科举,免税负,这都只是表面文章,实质是托古改制,针对的是朱老太爷和他留下的皇明祖制,毕竟朱元璋重开汉人江山,威望太高,能压住他的只有孔老夫子一个啦。至于朱棣能夺位成功,恰恰是朱元璋留下的政治问题的爆发。允文治国成不成不知道,至少他了解国家的问题在哪里,没有朱棣他也许不会缔造盛世,但肯定不会亡国,还是那句话,他斗不过活着的朱棣,更斗不过死去的朱元璋,他最悲惨就是失业,他没“亡天下”的命,他没那个能力。

当时削藩,大臣齐泰和黄子澄刚好两个相反的意见,前者主张先动燕王,后者相反,建文选了黄的建议,我觉得本质还是建文受正统儒家教育长大,心不够狠,爷爷太厉害了,历练不够,这方面朱棣就好很多,儿子早早管事,孙子经常陪爷爷去北方打仗,历史很多事有时候就是运气,朱棣对黄子澄家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他的流氓气质,知识分子容易被几本书困住,个人观点,如果建文赢了并不会二世亡。

恰恰说明,朱允炆敢于冲破祖制,明朝不会被朱元璋留下的愚蠢制度困死,尤其是原始落后的征税制度。那些所谓愚蠢的改革,根本伤不到明朝,不合时宜也会被废掉。朱棣因为篡位,法统不正,更不敢改祖制,最后崇祯穷死了。南北榜埋下了明朝灭亡的种子,也就是党争。井田制,从北魏到隋唐,使用过,不过和军事结合起来,效果不错,唯一缺点就和老朱家一样,大量公共土地被贵族侵占,贵族宁愿撂荒也不卖,无地可分。再加上唐朝后期连年战乱,苛捐杂税越来越多,最终人民反而自愿去给贵族种地,最终这一公共土地制度彻底没有人提,从此土地完全可以属于私人,允许买卖,这也算是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经济转折,穷人连饭都吃不上,你叫他努力就会成功,儒家唯一那一点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仁的学说主张也抛弃了。

最主要原因不是钱的问题吧,他钱再少,算派出去的兵,李景隆,平安,盛庸,耿炳文这些接近百万万是保底的,而朱棣最多只有30万,他最最失败的是让手下不要伤害朱棣,让手下想打却放不开手脚,还有李景隆那个白痴为了战功本来北平已经快拿下,又把部队撤了回来,还有一点就是朱元璋把能打的将领都给杀了,朱棣可以算那个时代用兵的巅峰人物。

5

朱棣以藩王之身,通过靖难夺取政权,为了证明其身份的合法性及巩固其地位,做了很多大事,客观上创立了“文治武功”的永乐盛世。他上承洪武肇基,明朝在他治下始“成”;下启仁宣之治,开启明朝全盛时期。称其为“大明一帝”绰绰绰有余,但离“千古一帝”的功业似乎还有些差距。他不似秦皇汉武在制度上有开山立派的深远影响(这一点还不如他父亲朱元璋),也不及唐宗宋祖在治理上达到的高度,所以,我认为朱棣虽称不上千古一帝,也不失为雄才大略的一代雄主。


6

明成祖朱棣治国有方,迁都北京,稳定北方,抗击元蒙,派郑和下西洋,发展商贸,扩大政治影响力,也可称千古一帝。

7

不能,朱棣的功绩虽然大,但是还没达到绝无仅有的地步。但是他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能力突出的几个皇帝了。

千古第一的功绩,不是谁都能冠以的。

郑和下西洋,很伟大的壮举。但是宋元有更伟大的海上丝绸之路,和贯穿整个朝代的繁荣海洋贸易。郑和下西洋都还是走海上丝绸之路的故道,去过宋元、或抵达宋元的那些商人的国家。

威震八方开疆扩土,比如汉武帝、唐太宗等都做过。他们还维护过陆上丝绸之路。

8

朱棣具有较高的文治武功,其被人诟病的无疑是发动政变夺了侄子的权,以及创立了祸患无穷的东厂制度。但朱棣却远达不到千古一帝的要求。

9

朱棣因为靖难,因为法统不正,所以几百年来一直没有被儒生所喜,更因为一个自卑的民族窃取华夏大地而篡改历史,使得朱棣身上迷雾重重。 作为一位帝王,他的执政时间只有22年,这22年他干了什么

1.五征漠北,彻底控制辽东

2.荡平安南

3.兵出嘉峪关,控制西域

4.浙东扫倭

5.七下西洋,扬我国威

6.建大报恩寺,煌煌耀目

7.清理大运河,连接南北

8.修永乐大典,世界之最

9.修建北京,天子守国门

10.创立内阁制度,影响后世

这些都是他以一藩王对抗中央,并取代中央,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以后干的。这些都是,那个短短十一年号称仁宣之治的盛世之前干的。

秦皇统一中国二世而亡;汉武北击匈奴,国家凋敝,自下罪己诏;唐宗一代雄主,管不好自己的儿子,培育出个女皇帝;宋祖烛光斧影,千古之谜。

朱棣自己是个统帅,是个战无不胜,身先士卒的统帅。攻必克战必胜。

历史欠朱棣一个正名。

说句题外话,朱允文其实在法理上也是不应该立为皇太孙的,因为他不是嫡子。我国自古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嫡是要放在长之前的。

10

朱棣五征漠北奠定中华大一统的局面为功一,派人编撰永乐大典为功二,令郑和下西洋打开航海交易为功三,明朝也是唯一一个把君王守社稷,天子镇国门作为传承的王朝,同时他的继承者开创了仁宣之治的繁荣时代,总结来说朱棣绝对可以说是一位伟大的帝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