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慈禧太后,历来就是后世所极其争议的话题人物。对于她的评价,赞誉者有之,痛斥者似乎更多。如果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人眼中也有一千个慈禧太后。

慈禧(1835年——1908年),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叶赫那拉氏,因诞下了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而一步步崛起,最终成了清晚期的掌权者。她长期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是我国历史上在继女皇武则天之后,又一位长期统治国家的女性人物。

纵观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历史,慈禧可以称得上是最矛盾、最复杂、最著名的一位人物,也是最毁誉参半的人物。

接下来,我们一起还原这位极难表述的大清太后,看她究竟是不是清朝的罪人?

一、入宫为妃

慈禧出生于满洲的大族叶赫那拉,是叶赫氏和那拉氏的后裔。十七岁时,慈禧通过“选秀”而得以入宫,成为咸丰皇帝的嫔妃,从此开始了她的传奇人生。

之前,笔者在今日头条发表过一篇文章《咸丰皇帝,不爱江山爱女人》,已经详细讲述过咸丰帝的德行和能力。请注意,笔者强调咸丰皇帝是“不爱江山爱女人”,而不是“爱美人”。什么意思呢?咸丰皇帝基本不挑食,什么女人他都愿意撩逗。

作为满清历史上最后一位拥有实际统治权力的帝王,咸丰帝在盛年登基后,不仅没有励精图治实现中兴,反而长期沉溺女色,并因为纵欲过度而在三十一岁时就早早过世,活活把自己玩儿死了。

因为咸丰帝的喜新厌旧,因为咸丰帝的薄情寡义,使得慈禧的后宫生活异常艰难。如若不是侥幸生下了唯一的皇子,慈禧很难在人满为患的嫔妃中杀出重围,成为了懿贵妃。

而随着咸丰的英年早逝,二十六岁的懿贵妃慈禧就成了一个寡妇。好在,自己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是咸丰唯一的皇子,自然就是大清不容置疑的接班人。

因为母凭子贵,在咸丰过世后,懿贵妃慈禧和皇后慈安一同被确立为皇太后。前者是圣母皇太后,后者是母后皇太后,依照祖制,自然是后者为尊。

二、辛酉政变

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英法联军节节取胜,身为大清帝国的皇帝,咸丰不思抗击外敌侵略,反而没羞没臊地逃往了承德避暑山庄。

眼见山河破碎,眼见百姓蒙难,咸丰躲在避暑山庄竟然无计可施,任由英法联军登陆天津,焚毁圆明园,占领北京城。不得以,他任命自己的弟弟恭亲王奕訢留守谈判,在几乎答应了所有丧权辱国的条件后,英国佬和法国佬才从北京撤军。

结果,还没等到圣驾回京,无才无德还无能的咸丰帝竟在1861年8月死在了承德避暑山庄。临终前,他册立唯一的皇子载淳为新君,任命肃顺等八位大臣为顾命大臣,任命慈安和慈禧两宫太后进行辅政。

表面看来,咸丰帝的政治遗嘱还算稳妥,希望两宫太后和辅政大臣之间相互制衡的目的也很明确,那就是保证爱新觉罗家的皇权不会旁落,保证满清基业的顺利传承。

但是,这两股势力从来就没有平衡过,顾命的八大臣丝毫不把两宫太后放在眼里。尤其是肃顺,他凭借咸丰的信任,曾多次进言咸丰帝效仿汉武帝“立子弑母”,诛杀慈禧或者令其殉葬以绝后患。

在咸丰驾崩后,“两宫太后”和“顾命大臣”之间很快就成了水火不容之势,情势十万火急。其中,慈禧和肃顺之间,俨然已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为了赢得先机,也为了避免八大臣专权乱政,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经过密谋,决心联合发动政变,彻底扳倒顾命大臣集团。可是,两宫太后身边除了太监就是宫女,根本无法抗衡掌握实权的顾命八大臣。

本着增加同盟的目的,慈禧决心引入强援支持自己。经过慎重考虑,她将目标选定为恭亲王奕訢,希望借助这个既有野心又有能力但被咸丰长期排斥的小叔子来扭转乾坤。

通过太监安德海,慈禧将密信悄悄送达北京并交给了恭亲王,阐明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恭亲王当即表示,自己愿意加入两宫太后的阵营,愿意铲除嚣张跋扈的顾命八大臣。

在奕訢的积极协助下,“两宫太后”K.O“顾命大臣”,史称辛酉政变,一举推翻了咸丰帝的政治部署。

虽然,后世对于辛酉政变的评价尚有异议,但笔者坚持认为慈禧在这件事上功大于过。因为,肃顺等顾命大臣的人品和德行多有问题,并非能臣或者廉吏;而且,咸丰刚过世,顾命大臣已经出现了篡权的端倪,丝毫没有将两宫太后放在眼里。据《清史稿》记载:

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啼泣,遗溺后衣。

由此可见,政变的发生将是必然的,区别只在于哪一方先出手。个人判断,如果两宫太后不先出手,那么顾命大臣也会发动政变,推翻两宫太后,甚至是同治帝。

三、垂帘听政

通过辛酉政变,慈禧和慈安还将原先议定的年号由“祺祥”改为了“同治”。在返回紫禁城后,由两宫太后一同垂帘听政,在政治上重用恭亲王奕訢。

名义上是两宫垂帘听政,但由于慈安太后不喜政务,而且主要精力在培养幼帝同治上,所以政务基本上皆由慈禧一人负责。

按理说,权力欲极重的慈禧应该高兴才对,可她还没来得及高兴呢,就发现这个国家已经被咸丰经营的荒败不堪。在他的“英明治理”下,满清帝国早已经是千疮百孔,摇摇欲坠。

对内,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席卷了江南最富饶的半壁河山。而且,其势甚大,根本无法有效遏制。除此以外,回民、苗民等少数民族也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蠢蠢欲动,不断与朝廷作对。

对外,自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攻破中国的国门后,国外势力就对于中国垂涎三尺。在此背景下,英国联合了法国,再次不远万里来中国打劫,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又一次攫取了大量的利益。

如何收拾这副烂摊子,是慈禧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在她看来,幼帝登基不久,稳定才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如果没有稳定的局面,皇位就会变得岌岌可危,而没有了皇位,其他的一切都是浮云。

为此,慈禧极力拉拢恭亲王,不仅让他担任领班军机大臣,还加封为议政王,希望借助他的力量迅速实现政治的平稳过度。

而对于垂帘听政,虽然满清历史上有此祖制,但也更多是一种形式罢了,恭亲王奕訢并未太过在意。他认为,两个久居深宫的太后进行听政,无非就是表面的尊崇。据《慈禧外纪》记载,恭亲王提及:

虚以垂帘听政,而实权归己。

四、打压奕訢

不过,恭亲王显然低估了慈禧的实力和能力。随着朝局的稳定,随着地位的稳固,慈禧太后开始对恭亲王下手了,伺机夺回更多的实权。

在慈禧看来,纵容奕訢专权和纵容顾命八大臣专权,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当年依靠奕訢从顾命八大臣手中夺权,只是权宜之计,现在到了从奕訢手中夺权的时候了。

慈禧太后暗中支持翰林院编修蔡寿祺等人,开始纷纷上疏弹劾恭亲王“揽权徇私”,同时还罗列了一堆的罪状。据《清史稿》记载:

奏折一上,两宫震怒,诸臣惶惶。

深谙政治之道的恭亲王,自然明白这是慈禧在向自己施压。于是,他立即上疏请罪,同时试探两宫太后的底线和真实意图。对此,慈安主张小惩大诫,慈禧却坚决要求严惩并说服慈安同意自己的主张。

《清史稿》记载,恭亲王上乞罪折两日后,清廷明发上谕:

恭亲王著毋庸在军机处议政,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

就这样,恭亲王被慈禧太后干净利落的罢职,结结实实的涮了一把,仅保留了亲王的爵位。

由于长期主持洋务,恭亲王得到了国外势力的支持。自他被罢职后,各国的公使团联合到总理衙门施压,向清廷提出严正抗议,要求为恭亲王复职。

迫于国外势力的压力,慈禧才勉强同意起复恭亲王,继续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领军机大臣,不过却再也没有恢复他议政王的头衔。

此次罢职事件,慈禧可谓是一箭双雕,既起到了打压恭亲王的目的,又达到了向满朝文武宣示自己主权的目的。

五、迟迟归政

1872年,同治帝已经到了亲政的年龄。虽然说,同治并不成大器,许多方面都极其顽劣。在帝师翁同龢的日记中,曾多次提到同治厌恶读书,厌恶政治,唯独对女色比较亲近。

对于权力欲极强的慈禧而言,撤帘归政并不情愿,因此,她对此事能拖则拖。在恭亲王的带领下,满朝文武多次联合上奏,提请太后撤帘归政和颐养天年。

祖制难违,慈禧最终同意同治帝亲政,自己准备搬去颐和园居住。

但是,亲政后的同治帝并没有用心国政,这使得慈禧太后非常担心。虽然她已经宣布撤帘,但为了协助不思进取的儿子处理朝政事务,慈禧还得继续理政。

可以说,被后世吹捧上天的“同治中兴”,压根和同治帝没有太大关联,完全仰仗于慈禧太后、恭亲王以及大量的汉臣们。

同治帝在短短亲政三年后,就以不满二十岁的年龄驾崩,甚至连一个子嗣都没有留下。关于同治的死因,民间有许多流传,比如死于天花,死于梅毒等等。

不论何种死因,慈禧又一次面临着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抉择。

六、选择光绪

1875年,慈禧经过左右权衡,最终确立醇亲王之子爱新觉罗·载湉为新帝,也就是后世的光绪皇帝。为了朝局的稳定,慈禧再一次“垂帘听政”。

光绪的生母是慈禧太后的妹妹,作为姨母和养母,慈禧太后对于幼年的光绪可谓是视如己出,甚至比对待幼年的同治帝还好。或许,慈禧认为同治的早逝,和自己的照顾不周有关系。

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慈禧都悉心备至,真心培养光绪帝。所以,光绪帝在早年间和慈禧太后的感情,一直都很好,可以称得上是母慈子孝。

不过,由于光绪的继位不正,所以他对自己的身份非常敏感,总是担心被人质疑,凡事都表现得惴惴不安。加之资质有限,光绪始终都没有展现出太大的政治水平和治国能力。

为此,慈禧太后只得一再延后撤帘归政的日期。笔者个人认为,慈禧延后撤帘归政,除了她自身恋权的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她对光绪帝能力的质疑。

好在,慈禧最终还是准许光绪皇帝亲政,自己也主动搬离紫禁城,移居到颐和园居住。

七、戊戌变法

光绪帝亲政后,一心想要做出成绩,虽然在甲午战争中颇有骨气,但最终还是难逃失败的厄运。之后,在维新派的扇动下,他多次扬言要“变法维新”,要“救国图强”。

对于这些激进的主张,慈禧太后尽管在内心并不完全赞同,但也没有太过予以坚决反对,基本上默许了光绪的变法。或许,以一个母亲的眼光来看,维新变法运动的成败与否都是次要的,让儿子尽快历练和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开始了,急于求成的光绪帝竟然在一天之内连续下达十几道旨意。而在他的旨意中,所包含的改革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基本上涵盖到了国家的方方面面和大事小情。

幼稚的光绪皇帝太过理想化,他竟然不知道“顽疾不能下猛药”的浅现道理。试问,已经是病入膏肓的大清国,被他这么一通胡乱折腾,无异于加速冲向死亡。

期间,除了大量的顽固派予以反对,就连一向拥护和支持光绪帝的恭亲王也上疏劝谏,提醒他谨慎对待变法,不可太过盲目和操切。据《戊戌变法记》记载:

变法当慎重, 不可轻信小人言。

在此背景下,慈禧开始为维新变法踩刹车,但也只是刹车而已,并没有要治罪光绪帝的意思。在遭遇阻力后,光绪帝竟贸然接纳了康有为“以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的主张,将养母慈禧太后划入了对立面,还决心采取决绝的手段。

3维新派暗中联络袁世凯,希望他出兵扣押慈禧太后。在袁世凯告密后,慈禧太后被迫出手还击,一举镇压了仅仅存续103天的戊戌变法。

八、辛丑条约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国情下,面对各国列强的入侵,民间自发出现了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

对于这个新鲜的事物,慈禧一开始表现得非常紧张。随着义和团运动的日益明朗化,慈禧开始予以支持和引导,利用他们的爱国心去烧洋货和灭洋教。

很快,国外敌对势力开始纷纷出面向清廷施压,之后还悍然组建了“八国联军”侵华。面对清军的节节败退,慈禧太后只得任命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具体负责与国外势力的停战谈判。

1901年,在征得慈禧太后的首肯后,李鸿章同各国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成为中国近代最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没有之一。就这样,中国彻底沦为了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国家。

对此,很多人都痛骂慈禧卖国误国,笔者个人也是义愤填膺。不过,仔细想想,以当时满清的国力,不接受《辛丑条约》又能怎样?难道同时与八个国家死扛到底吗?真那样的话,中国的版图绝对不会是今天的960万平方公里,很可能已经被各国列强肢解,就像奥匈帝国那样支离破碎。

九、毒杀光绪

作为自己的养子和外甥,慈禧太后毒杀光绪皇帝这件事,笔者个人认为似乎太过于冷酷了。

虽然说,光绪在戊戌变法中存在诸多失误,甚至还计划要发动兵谏威逼慈禧太后就范,既不忠又不孝。不过,慈禧之后长期将他软禁于瀛台也就罢了,何至于要下死手?

在1908年11月,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两人一前一后离世,仅仅相差了二十个小时。历史上一直存有疑问,年轻康健的光绪帝是否被慈禧太后毒杀?

建国后,为了解开光绪帝之死的真相,国家成立了由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院和北京市法医中心等单位联合组成的调查组,利用清西陵中光绪帝的头发和衣物作为样本,在科学检测后得出结论,光绪死于重金属中毒。

通常情况下,人类服用60毫克以上的砒霜就会中毒致命。而光绪在去世数十年后,经过长期的毒素分解和流失,他的衣物和头发中砒霜的浓度依然达到了200毫克以上。

据此得出结论,光绪帝不仅是死于砒霜,而且还是重剂量的砒霜。在当时,敢于毒杀光绪帝的幕后真凶,只能是慈禧太后。

十、结语

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个政治人物,而且还是女性政治人物,慈禧太后固然有其太多的局限性。

但是,她维持着摇摇欲坠和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不倒,起码也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政治人物,对于稳固大清的稳定和疆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最后,笔者认为慈禧的奢华无度和阴狠毒辣,尤其在对各国列强的侵略中一再妥协退让,终被后世所诟病。

欢迎您点击关注@文史不假,我们一起学习历史!

最佳贡献者
2

罪从何来?

清朝落后于西方,慈禧绝对不是罪魁祸首,慈禧尝试过洋务运动,留洋学生、办学校、建同文馆学习外语、建总理衙门管理外文、建立四支近代化水师、铺设电报线及铁路,并且在她手里汉臣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1902年,慈禧又开启新政,鼓励百姓开矿、经商、办厂,禁止妇女缠足,废除科举制与奴隶制,兴办现代学堂,强制适龄儿童入学,严禁鸦片,建立近代警察制度,编练西式陆军,重建近代海军,建立度支部和邮传部及邮政局,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颁布《钦定宪法大钢》,成绩斐然。

慈禧只是生活在了一个重要的节点,她面临的局面比崇祯都困难的多得多,崇祯面临的是对称的战争,而慈禧面临的是不对称战争,所以慈禧是历史的替罪羊而已。

清朝在太平天国运动之中就该灭亡,1861年,咸丰驾崩,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掌握政权,开启洋务运动,又违背祖制重用汉臣,才让清朝起死回生,并延续到1912年才灭亡。可以说,慈禧为清朝续命五十年。并且,慈禧开启了两次改革,是清朝近代化与工业化的奠基人,何罪之有?

3

观点:慈禧是清朝统治的延续者,对清朝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清朝统治的维护者

慈禧是清朝末期的统治者,在她执政时期稳定清朝的统治,延续了清朝的统治。,是清朝优秀的政治家。

  1. 为夫执政。慈禧是咸丰皇帝的贵妃,当时咸丰时期外有英法侵略,内有太平天国起义。清朝统治岌岌可危。咸丰帝却体弱多病,于是默许拥有慈禧发表政治意见,在慈禧的间接管理下,清朝破旧的大船不在摇摇晃晃。
  2. 发动政变,夺取政权。1861逃亡到承德避暑山庄,年仅30岁的咸丰帝驾崩。当时慈禧联合支持者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加上慈禧和恭亲王对洋务运动呈现支持态度,洋务运动兴办。慈禧太后任用李鸿章和曾国藩得将领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任用左宗棠收服新疆。清政府暂时进入一段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
  3. 立光绪帝,独掌政权。1873,同治帝无后而崩。清朝内部斗争开始,慈禧太后立即联合慈安太后,立年龄更小的光绪为帝。维稳继续垂帘听政。1894年光绪帝在康有为的发动新政,新政操之过急涉及多方利益。在诸多大臣的提议下,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维新运动百日而亡。慈禧太后继续掌权,维持清朝最后的统治。

中华民族的罪人

对于清朝政权而言,慈禧太后无疑是一个功大于过的优秀统治者。然而对于近代中华民族而言,慈禧太后是一个过大于功的罪人。

  1. 向洋人妥协,丧失民族气节。作为清朝的统治者,眼里只有清朝的统治地位。为了保证清朝的地位,不断向西方列强求饶,第二次鸦片战争大量赔款,中法战争胜而不赢,辛丑条约更是让清朝成为洋人的朝廷,慈禧太后统治的清朝政府联合洋人剥削中国老百姓。
  2. 抑制变法和改革。慈禧太后处于清朝统治的考虑,支持洋务运动和军事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工业和军事的现代化。但是其抑制政治化和思想化变革,极大阻遏了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进程,使中国错失重新崛起的有利时机,中国近代沦为屈辱史。

最后:慈禧太后不是清朝的罪人,而恰恰是清朝统治的有利维护者,但是对整个中华民族而言其过大于功,是近代中国的罪人。

我是@晓话文史 ,欢迎你的阅读点赞评论转发和关注,谢谢你们。

4

大家好,这里是吴关青史,我是关叔。

慈禧是罪人吗?

这还真不好说。但如果你把慈禧形容成一个没有见识的农村老太太,玩弄权术一个赛两,玩外交狗屁不通。如果这么评价,差不多就准确无误了。

慈禧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知名度最高的女人了。一个是因为她离现在近,慈禧去世到现在才一百来年。二是她的铺张浪费,挥霍无度,简直超出你的想象。三是荒唐,中华民族近代所遭受的绝大多数屈辱都是在她的统治时期。

我们来看看慈禧是如何一步步站在权力的巅峰的。

慈禧的掌权过程是从辛酉政变开始的。她联合恭亲王以及东太后慈安扳倒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顾命大臣。

但其实这个时候慈禧本身是没有太多权力的。一个这个时候清政府是在恭亲王为首的洋务派掌权的,洋务派包括我们现在熟知的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在这群人的领导下,国家平了叛乱,创建海军陆战队有了复兴的姿态,是为同治中兴。再一个慈禧此时虽然和慈安并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但她是同治皇帝生母,而慈安却是嫡母,权力更多在慈安手里。

你说一般女人到这份儿上一般就安享晚年了。但慈禧不是,慈禧是个权力欲望特别强烈的人。于是到了1881年4月8日,年仅四十五岁、比慈禧还小两岁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毙宫中,清廷的垂帘听政由两宫并列一下子变成了慈禧一人独裁。关于慈安的死因也就成了清朝历史上最大的谜团。

至于奕?由于在中法大战中失利,爱国者舆论他有辱国体,于是也被排除去了权力的核心。至此权力基本上集中在慈禧的手上。

一个国家的权力掌握在农村老太太手里,那么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国家的运势开始直线下降。挪用军费造成北洋海战的失败,中国自此开始进入落败的漩涡。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打入北京开始,外国侵略者见识到了清庭的软弱无力,先后与清庭开战。各个丧权辱国的条约签订,好像这个天下已经成了列强瓜分的蛋糕。

一直到甲午战败,清军海防尽丧,列强的逼迫。慈禧无奈看上了义和团,一个常年在深宫看戏的老太太也就这种见识了。于是她开玩笑般向世界宣战,攻打列强使馆,结果被打得满地找牙。

庚子国变,老太太认识到了列强厉害不再闹了。但也是从此开始,大清朝无可救药了。

外国有一副漫画,漫画里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满脸病容并排躺在床上等着医生续命,像极了当时的中国。

中国的百年屈辱史也是从慈禧太后肇始的。但其实你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不局限于某个统治者,某个特殊时期,甚至不局限于中国,你就会发现中国其实早早就开始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提出过一个李约瑟难题。说是在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文化都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中心。你看汉唐文化,丝绸之路,遥远的罗马帝国都以穿来自东方的丝绸为荣。但是从15世纪以后,中国的科技开始一落千丈。为什么在中国没能产生现代科学的萌芽,为什么一个领先世界几千年的古老国家却在短短几百年里衰退落败。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外国比起来,中国好像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生活在两个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清朝也不是没有尝试过追赶,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但通通因失败告终。

中国的问题不是区区慈禧可以解决的,中国的问题也不是短见的大清国可以改变的。一个落后的国家注定要被淘汰。

所以从清朝来说慈禧是罪人是没错的,她骄奢淫逸,加速了大清朝的破灭,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但是从当时世界形势,这个世界来说,她就像是一个突然开眼看世界的无知农妇,茫然无措,玩弄权力手段再高,也终究被历史洪流淹没。

5

慈禧一生得罪了很多人,维新党人恨她, 她旁边的宫女和太监也恨她, 当然就会传出很多她如何狠毒的事情。
慈禧曾经对德玲公主说: 我们让人恨我如毒药,也能让人爱我。
实际上慈禧和普通人有保守的一面,但是慈禧确不昏庸, 她对西方皇室和议会评说和照相机的兴趣就能看出, 她很快就能掌握事情的核心。
慈禧和光绪有共同的特征就是:当提到国家衰弱时候, 脸上都漏出忧郁的神色, 他们也希望国家能够再次富强起来


慈禧是末世老大帝国,唯一一个能够将当时的国家统治的不说一片向好但能在列强环伺之中,保持大体统一安定,成功镇压全国乱民,将镇压太平天国后崛起的南方汉人实力派和满蒙贵族,用高超的政治手腕,成功的联合在一起,为满清也为中国效命,没有让老大帝国在19世纪后期的大衰退之中,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而跟隔壁印度一样,举国崩溃,成为列强的殖民地,这就是慈禧的功劳
另外,慈禧在清朝后期清室人才匮乏,尽是庸碌之辈的惨淡背景下,稳执最高权力多年,成功让满清渡过了历代王朝都无法逃脱的末期农民起义后大崩溃的历史宿命,给了满清王朝一个平稳过度的后期,平平淡淡走完了由帝制向共和的蜕变,保住了满清皇室的所有人,这是慈禧为满清立下的功劳
更不用说,慈禧晚年经过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亲眼见证了腐儒和道统的虚伪和不可恃,庚子年之后,毅然抛弃腐儒官绅,重用革新派,自行开启了清末新政和宪政改革,将近代中国引向了向近代化大踏步前进的大门,民国初创,一切奠基工作,都是慈禧做的


过分贬低慈禧,毫无意义,19、20世纪,所有的老大帝国都无法逃脱被西方列强瓜分殖民、屡遭侵略割地赔款的历史宿命,中国自然也逃不了
慈禧作为一个传统中国的女性统治者,庚子年之前用传统中国的方式,庚子年之后亲自开启近代化革新,努力维持摇摇欲坠的老大帝国,保持大体统一稳定,国内满蒙汉贵族官绅都被她团结起来,一保大清,二保中国,虽然在反侵略战争中打的很难看,但也不是没有作用,毕竟让西方在屡次大规模入侵都无法灭亡中国的大背景下,开始寻求经济渗透和控制,放弃瓜分灭国,让老大中国成为了近代世界为数仅仅几个的没有彻底沦为殖民地的国家之一
三百年满清江山、三千年老大帝国,全部都压在一个女人身上,还要连续执掌长达半个世纪的惨淡国运,能做到慈禧那个程度,真的不错了

慈禧最后是给苟延残喘的清政府补上最后一刀,挪用海军军费兴建豪华盖世的圆明园不说,还利用义和团报复洋人和对所有邦交国宣战,导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继而瓜分中国,至少有三千万以上无辜的中国人,家破人亡,痛哭无告,代替愚蠢的清政府承受惩罚。而她当时在西安冥顽不灵如故。每天照样快快乐乐的看戏

6

慈禧太后,晚清最高实际掌权人,一生两次垂帘听政,与唐朝女皇武则天一样,集功过是非于一身。但她的贪婪、奢华、腐败,治国无力、软弱无能加速了清朝最终的灭亡。她的罪过、骂名也比唐朝女皇武则天更多更重。因此慈禧太后确实也可以说是清朝灭亡的罪人之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