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其中,明代国子监规模庞大,分南、北两监,各设在南京与北京。

最佳贡献者
2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个朝代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元代分别设: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汉文国子学,分别教授不同的文化知识。

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改学为监,所以叫国子监。

国子监设祭酒、司业、博士、助教、学正等学官。府一级教官有教授、州学有学正,县学有教谕。

进入国子监的学生叫监生,分官生和民生两种。

官生,是指品官子弟、土司(少数民族的头领)子弟和外国留学生。

民生,是各府州县推举出来的民间人才。

其中,每年由府、州、县学按规定名额保送入监的人称贡监,会试下年少聪慧的举人被选送入学者称举监。

监生最多的时候达到万人。他们要学习《大诰》、《大明律》、“四书五经”和《说苑》等。

洪武年间的监生结业后,可以直接做官。监生有时候还会出使,如:巡行府县、稽查百司案牍、督修水利、丈量田产等。

科举考试出现后,国子监教育逐渐衰落。

清代因明旧制,顺治帝修葺北京国子监。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末改革学制,设置学部,国子监被裁掉。

国子监的教育管理职能并入学部,国子监的历史使命就结束了。

3

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也是朝廷掌管国学政令的最高官署。

晋称国子学;

北齐称国子寺;


隋、唐、宋、元、明、清时称国子监。清末改革学制,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起设学部,国子监并入学部。


国子监的教学科目是:礼、乐、律、射、御、书、数等。当时谋求仕途发达的文人学士们最大的荣耀莫过于毕业于国子监、殿试时考取进士金榜题名并刻名于孔庙,从而光宗耀祖,在家乡刻立牌坊,还可飞黄腾达,在朝中做官。


当时国子监不但有中国学生,还有外国留学生。明初,国子监先后改称北平郡学、国子学,后固定使用了国子监的名称。由于在南京的国子监称为南监,所以北京的国子监又称北监。

4

当下的清华北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