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无忧历史,很高兴能够回答您的问题。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之中,出了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宦官,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太监。从历史第一个有名有姓的太监竖刁开始到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结束,这个特殊的职业或者群体见证了中华几千年历史的沉浮,甚至在某些历史卷轴里面留下属于他们自己的篇幅,尽管大多数都是反面形象出现。

他们大多出身贫苦,身份卑微,身材残缺,多数时间干的是伺候人的活,可是翻开历史史籍,我们可以看到多少宦官专权,祸乱天下,今天小编就来一探究竟。

皇家的孤寂给了宦官可趁之机

“无情最是帝王家。”自古以来,皇家就是朝代中最大的家族,皇帝家事即国事,深宫大院往往隔绝了皇帝与子女妻妾的感情纽带,一些皇子皇孙在年幼之时陪伴在身边的只有宫女和太监,一些苦闷无聊的后宫嫔妃能够说知心话的也只有这些个不健全的男人。

站在权力顶峰的皇帝是孤单的,最富有的人却最害怕失去,文臣武将是自己的奴仆,是自己的手下,更是不得不防备的对象。只有那身边什么时候都看起来唯唯诺诺,唯命是从的内侍宦官太监们看起来人畜无害,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纵观历史,所少帝王对宦官太监产生了高出主仆之情,那种情谊是一种无法言语的依赖之情,信任之情,这就好比从小陪你长大,宠你长大的亲人一般,当你大权在握,自然而然想让他们分享你权力的乐趣。

汉朝第十二任皇帝刘宏就曾经指着俩恶名昭彰的太监说“张让是我父,赵忠是我母。”诸如此类的例子太多,不一一列举,具体可见明朝那几个败家皇帝还有王振、刘瑾、魏忠贤等权势滔天的太监。

皇帝的权力给了宦官欲望之情

“权力是剂毒药,更是剂X药。”宦官作为最高权力核心最直观的感受者,觊觎权力,渴望地位,甚至千方百计讨好皇帝,也就不足为奇了。

喜欢历史的人都清楚东汉、唐朝和明朝是三个宦官掌权,为非作歹的时代,除了皇帝心甘情愿放权于这些阉人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宦官主动向权力靠拢,为了攫取权力不择手段。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也是恶贯满盈、臭名昭著的太监魏忠贤便是如此,为了躲债卖掉妻子,听说太监很威风,便忍痛自宫主动当了太监,更是为了权力苦练阿谀奉承的本领,极力巴结其他有权有势的太监,更抓住朱由校孩童心里,奉献一些奇技淫巧玩意,甚至为了能够得到皇帝喜欢连皇上的乳娘客氏都极尽巴结,原因就是皇帝权力诱惑太大。

皇宫的压抑给了宦官变态之心

男人有钱就变坏,太监有权就变态。太监被阉割,身体残缺不一定会心理变态,但是有了权势的残缺之人,不变态的屈指可数。

在这些人眼中,自己的权力是靠践踏尊严换来的,一旦地位变换,就极易发泄心中不忿和内心阴暗的想法。不少朝代不允许太监识文断字,有些朝代设置书堂教太监读书识字。文化可能会是一些宦官有良知,但是大部分还是会将曾经受过的苦通过极端手段释放出来。

刚才讲到的魏忠贤自呼“九千岁”,收官员做义子,享受他们跪拜在自己脚下,对那些像狗一样巴结自己的大小官员呼来喝去,让全国各地为其建“生祠”。一朝得势便将内心压抑的变态能量释放出来,祸害人间便不足为奇了。

后记

宦官专权多会导致朝廷畸形发展,但是从根上讲,官宦更是一个可怜的群体,他们为了生计阉割进宫,为了生存依附强者,又为各色各样的昏君担下罪名。

他们别看得势时能够呼风唤雨,但是一旦失势则下场悲惨,魏忠贤在天启朝专断国政,可天启皇帝一死,崇祯帝像捏死一只臭虫一样不费吹灰之力就逼的这个不可一世的阉贼自缢身亡。

应了那句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最佳贡献者
2

宦官这一古老的职业,最早产生于周代,而宦官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必然产物。皇帝时刻要防范臣下不忠,担心皇位被篡,深居宫禁,成为孤家寡人,而宦官近侍皇帝左右,直接听命于他。他们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后代,必然紧紧依附于皇权,不会成为皇权的威胁。

所以,宦官在历史上的乱政虽曾引起不少君臣警惕,但宦官制度却与封建王朝相始终。然而,宦官生理畸形,总要最大限度地攫取权力和财富,以取得心理平衡;他们社会地位低下,在充满利害倾轧的环境中,宦官的生杀予夺一任君主的喜怒,往往成为宫廷派系斗争的牺牲品。

历朝历代凡是昏君、庸君的时代,就算没有宦官专政,也会有奸臣、权臣的党锢之祸。可他们之所以可以权倾朝野,祸国殃民,他们手中的权利又是谁给的呢?结果一旦势力做大,尾大不掉,必然会导致独断专行,这也是当时社会制度的根本问题

有的时候分析历史,往往有这种观点:皇帝是好的,贪官是坏的,反贪官,不反皇帝。说当朝皇帝圣明,就身边的人混蛋,所以有的人骂哪个奸臣当道,哪个宦官不是东西,哪个娘娘、哪个妃子红颜祸水,其实这都不公正。如果真是皇帝掌握最高权力,他要真有治国安邦的能力,旁边的人也惑乱不了朝纲。在我看来“绝对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如果权力不受约束,不论是谁掌权,对一个国家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3

纵观整个历史,专权的宦官有不少,但真正凌驾于皇帝之上的应该还是少数,大部分是无良皇帝纵容着他们专权的。

但为什么皇帝会纵容宦官专权呢?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感情因素

皇家子弟虽然出身高贵,是天生的天潢贵胄,但实际上很可怜。首先是有无数的规矩约束着他们。这个不合祖制那个不合身份,皇子们能做的事情其实不多。其次,宫斗剧想必大家都看过,皇子之间不相互捅刀子算好的了,很难有真正玩到一块的。

但宫里又没有其他的小孩子可以一起玩,真正能陪皇子们玩的,只有那些宦官;皇子们真正敢信任的,也只有那些宦官。所以,最后侥幸活下来并当上了皇帝的皇子,总是会容许陪自己长大的宦官乱搞的。

第二,身体因素

宦官由于身体上的缺陷,没办法有子嗣,这就导致很少有宦官会想着去篡位。因为,即使万一不小心篡位成功了,等他死了之后,皇位也不可能世代传下去,而是要拱手让给别人的;万一失败了,那就马上死路一条。

因此,大多数的宦官弄权,都只是为了荣华富贵,或者耀武扬威一番,弥补因身体残缺带来的自卑心理。也正因为如此,那些当皇帝的,很多时候并不担心(警惕)宦官专权。

第三,心理因素

你想啊,宦官们既然都能狠得下心来不要自己的“命根子”,还有什么是他不能忍的呢?而只要能忍,自然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获取权柄。

此外,宦官和皇帝一起生活在皇宫里,作为身边人,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和皇帝说话。而且,由于长期在一起生活,比之朝臣,宦官有更多机会见识皇帝的喜怒哀乐,也更能懂得皇帝的心思。只要把大老板的马屁拍好了,对下属作威作福那还不容易啊。历史上甚至还有一些傻乎乎的皇帝,完全被宦官蒙在鼓里了。


综上原因,历史上才会屡屡出现宦官专权现象。

4

这主要是由于皇权或者皇帝本人的需求而造成的。下面,我就跟大家择要聊一聊宦官及其专政的事。

一、宦官的来源及其作用。

宦官是指古代阉割后失去男性功能、在宫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一类人,是内廷执役的奴仆。史书上也称阉(奄)人、奄寺、阉宦、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

二、宦官干政的主要成因。

其一,帝王需求促成。一个人身居高位时,往往朋友少了、亲情少了;被利用的成分大了、被嫉妒的程度大了。权利是福,也是祸。权利带来荣华富贵,也可能让你失去身家性命。

对于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来讲,更是如此,可谓“高处不胜寒”。中国古代的皇帝是真正的孤家寡人,被众人围观,被大家羡慕嫉妒恨。真正与皇帝心往一处想的人是少之又少,即使是至亲圈层。

为了自身的安全、为了宝座的稳固、为了权威,孤家寡人们得想方设法地找帮手,培养自己的亲信。那么什么样的人最可靠呢?什么样的人能让自己顺心、放心且如意呢?皇帝陛下们看来望去,发现只有一种人可用,那就是宦官。

譬如,东汉时,外戚势大,皇帝就通过宦官(太监)影响、遏制外戚权势,因而造成宦官集团专政的局面。

再如,有些帝王为太子时就被身边的宦官(太监)伺候着。宦官(太监)们觉得少主是个“潜力股”,就全心全意地服侍、照应。等少主登上了皇位,由于被某个太监侍候惯了,当成了贴心人,自然离不开了。该太监也就顺势而上弄点权用用。

其二,宦官趁势而为。宦官大都出身社会下层,一般是贫苦无依者。为了活路或者说出路,而舍身宫廷。一般情况下,他们无儿无女,甚至没有亲人或者失去了亲人(多是亲人们舍弃了他们)。

相对于正常人来说,宦官对皇帝更加依赖,也更加忠诚。汉元帝刘奭就认为,宦官没有家室,不会缔结“外党”。因此,他将朝政全部委托宦官石显处理,导致石显威权日盛,“重足一迹”。

如果皇帝将君主的权力赋予他们一部分或者更多,让他们去替自己做事情,或者监管什么人、或者探听什么秘密等,甚至令其代劳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自然就会出现宦官干预朝政的情况,也就会形成宦官专权。

宦官们一看有好处可捞,也就想方设法地骗取皇帝的信任,赢得帝王的好感,从而弄权、专权,进而狐假虎威地辖制百官,甚至凌驾于帝王之上。

如有些宦官,他们有一套让主子开心、舒服的本领,因而得到了信任重用。然后凭借脸皮厚心底黑,不管不顾,投机钻营,唯利是图。

尤其是当帝王遇到危机、感到无助,朝臣不能用、亲近之人不能相信时,这些近身伺候的宦官就更成为了他们的膀臂,成为了他们的支柱。

随着宦官们的不断被重用,他们的贪心、欲望自然就越来越膨胀,弄权、专权的程度就越大。

三、宦官专权的主要表现。

宦官专权的情况是多样的、程度是多层次的,有些是非常惊人的。

1、自封为“九千岁”。明末的魏忠贤,本是一市井恶少,目不识丁,却精于拍马溜须。入宫后,与朱由校的奶娘客印月打得火热。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后,他和客印月开始揽权干政,私植党羽,大兴冤狱。后来,魏忠贤自称“九千岁”,为历代阉宦专权乱国所独有。

2、成为国家宰辅。如,秦朝的赵高,不但把胡亥侍候得好,而且深得秦始皇赏识。后来成功帮助胡亥篡位,然后排除异己,成为宰相,进而控制朝纲。接着,玩秦二世于股掌之上,最后发动政变,逼杀秦二世。这可算得上是宦官专权到了极致的情况,皇帝的命都被他要了。


再如,唐肃宗时期的李辅国有一套超乎常人的厚黑心术。阿谀奉迎,溜须拍马,他不学就会;翻云覆雨,落井下石,他无所不能;谋害同类,残杀异己,他从不手软。李辅国是继赵高之后位至宰相的第二位宦官,生年攫取财富无数。

3、执掌朝廷兵权。宋徽宗时的童贯,为人乖巧,精于媚术。他献古玩、弄字画,费尽心思讨得这位风流天子的欢心,从此平步青云,操掌兵权长达二十年。虽然北宋在与辽、金的战争中屡战屡败,童贯的兵权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足见他弄权控位的手段之高。

4、左右帝王张势。如,东汉末年的张让,本是宫中一名从事杂役的宦官,逐步爬升为宦官首领中常侍,成为汉灵帝抗击外戚势力的一股力量。张让曾诱杀了外戚何进。同时,得势的他怂恿汉灵帝刘宏公开卖官敛财,还通过设置“裸游馆”等不正当的手段,诱惑灵帝整天嬉乐无状,乐哉悠哉。以至于汉灵帝竟然说“张常侍是我父”。

如,安德海10岁时入宫当太监,由于办事灵巧,颇有眼色,深得主子欢心。1861年,安德海把咸丰的遗诏密报给慈禧,使慈禧、奕?的“辛酉政变”一举成功。为此,慈禧太后破格提拔他为总管大太监。安德海成为慈禧心腹后,嚣张跋扈,时时干预朝政,甚至打压恭亲王、挑拨两宫皇太后的关系。

再如,明英宗时的宦官王振,原本是一个失意的文人。为了飞黄腾达,他自阉后进入皇宫。成为宦官的王震盗毁了朱元璋严禁宦官干政的铁牌,开启了宦官走上政治舞台的新时代。博得明英宗赏识后,王震大权独揽,翦除政敌,阴险毒辣到极点。王振的专权乱政,导致明英宗被俘于蒙古瓦剌。


总之,如果没有帝王的特殊使用、利用,宦官们可能攫取不了什么权利、成不了什么气候;如果没有帝王的无限制的纵容、支持,宦官们就没有那么大的胆魄,就不会那么的跋扈。 反之,如果没有恶劣的政治环境、生活环境,帝王们也可能不会去用这些下贱的仆役。

因此,宦官的诞生、宦官专政的出现,都是封建制度的产物,都是封建政体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今,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理解这一历史现象。

5

这道题潇生来答。

中国古代宦官正式走上政治舞台当属东汉,此前虽有过竖刁赵高两人,但都是昙花一现,而且东汉前的宦官未必就一定是阉割过的男性,所以此前的宦官其实就只是负责管理帝王内宫事务的官员仅此而已。

而宦官正式进入朝堂时期是在东汉汉和帝时期。

汉朝借助宦官的力量击垮外戚

汉和帝生母为梁贵人,汉章帝妻子窦皇后(不是汉文帝妻子窦漪房而是汉章帝妻子窦氏,都出自于扶风窦氏一门)先后诬陷太子刘庆生母宋贵人和汉和帝生母梁贵人,而汉和帝刘肇因自幼由窦皇后抚养长大,得以避过一劫。

但外戚势力庞大,汉和帝刚刚即位,窦太后临朝称制,兄窦宪,弟窦笃窦景,皆显贵且拥有实权。窦家在朝中势力猛增,而汉和帝被窦太后和窦宪把控不得接近朝中重臣,随着年龄增长汉和帝愈发厌恶这种境地,又苦于无人可用,这是一位两朝臣子走入了他的视线——中常侍郑众。在郑众的帮助下,汉和帝成功勾连起外臣中厌恶窦家把持朝政的司空任隗司徒丁鸿,在与郑众等人商议后确定了诓窦氏核心大将军窦宪入京,伺机除掉的方针。

在司徒兼任卫尉的丁鸿的协助下,郑众等人封锁皇宫,京城各处。收缴窦氏族人印玺,将窦氏党羽一并拿下。对于难以处罚的窦太后,汉和帝令禁军封锁宫门,禁止出入。为东汉朝廷北讨匈奴,战功赫赫的大将军窦宪也不得不交出兵权,得封冠军侯,黯然退出朝堂

在这一次宫廷政变中,宦官作为单独的势力第一次登上了政治博弈的舞台,郑众甚至得以封侯。然而随着汉和帝的早早殡天,此后的皇帝多为幼年登基,为了在百官和外戚之间操纵权柄,他们无一例外全都选择了看似“人畜无害”的宦官来协助自己,不论是诛杀跋扈将军梁冀,又或是发动党锢之祸弹压百官,其中都有宦官的身影。

乃至于汉灵帝刘宏说出了那句经典台词:“张让是我公,赵忠是我母。”其中的张让赵忠,熟悉三国的朋友都应该知道,他们即是汉末有名的十常侍其中的两位。

唐朝的宦官为了抗衡百官

唐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宦官干政的大一统王朝,其实在安史之乱以前宦官队伍里除了一个高力士,其他都默默无闻。

然而在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在外面临着藩镇割据、强枝弱干的窘境;在内则面临文官集团膨胀、朋党相争的漩涡

皇帝们看百官都觉得不太对劲,这时看起来胖乎乎,满脸慈祥的宦官进入了皇帝的视野。其中李辅国堪称一绝,李辅国刚一开始只是宫中一个普通宦官,因尽心侍奉太子李亨,得以成为太子心腹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仓皇出逃独留太子李亨安抚后方百姓,此时李辅国借助惶惶不可终日的百姓恳求李亨北上灵武抗击叛军,李亨同意后,李辅国又撺掇其称帝。为安民心,李亨接受了称帝的蛊惑,遥尊逃之夭夭的唐玄宗为太上皇,于灵武登基称帝,史称唐肃宗。

在收复长安后,唐肃宗接太上皇归京,但为了防止太上皇夺权,李辅国及唐肃宗下令圈禁太上皇,不仅流放了对太上皇忠心耿耿的宦官高力士,还强迫太上皇亲信陈玄礼致仕。李辅国得封郕国公,加开府仪同三司,有监察百官之权

唐肃宗为人懦弱,将李辅国视为左膀右臂,不仅对其信任有加还将军政大权悉数交于李辅国把控。在朝堂上李辅国跋扈嚣张,大肆培植党羽,宗亲李岘进言唐肃宗请求处罚李辅国,却不想唐肃宗所借奏章全部需要经过李辅国的审核,李岘反遭李辅国弹劾,外放出京。倘若没有宰相萧华,李辅国甚至可以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宦官宰相。

然而恩宠有时尽,嚣张过头的李辅国竟对接任的唐代宗说出了:“大家但内作,外事听老奴处置。

如此僭越,年轻气盛的唐代宗杀机已现,但他居然选择了联合另一批宦官程元振打击李辅国。佯尊李辅国为“尚父”,实则派人接管皇城禁军,一举诛杀李辅国一党。可是接任的程元振又成了日后的第二个李辅国。

用宦官来制衡百官,终究是饮鸩止渴之计,何况为了除去做大的阉党,有需要扶持另一批阉党,如此做派,宦官怎能不会继续膨胀?

明朝宦官则是因为皇帝内务

明太祖朱元璋雄才大略,早已看出宦官对皇权的威胁,早早定下了一系列的规矩遏制宦官势力的增长。

但是在“靖难之役”中,为了刺探军情,朱棣大肆选用宦官安插至建文帝身边,在靖难之役后,永乐帝开始优待乃至重用宦官打开了宦官干政的可能

之后的皇帝良莠不一,有的皇帝过于放飞自我甚至几十年不上朝,而有“宰相”之实的内阁又无法尽得皇帝的信任,于是看似“忠心耿耿”的宦官再一次进入皇帝的视线。

明宣宗朱瞻基一改不许宦官识字的祖训

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

从此以后宦官始通文墨,司礼、掌印之下,则秉笔太监为重。秉笔太监为皇帝票拟奏折,减轻了宣宗皇帝的大量负担。但宣宗同样对宦官十分谨慎,对经过秉笔太监票拟的奏折都会审查一番。但后世皇帝们大多不会如此,于是宦官们的权力开始不受控制起来。

有明一朝,祸害最深的不外乎王振与魏忠贤二人。王振入宫,年幼的朱祁镇对其宠信有加,尊其为“先生”,王振得以入掌司礼监,权力甚至超过内阁,卖官鬻爵,诛杀功臣,甚至为了个人名利鼓动朱祁镇御驾亲征,终究酿成“土木堡之变”,折去大明近百年的积累。

魏忠贤就不必多说了,党羽遍布朝野,堪称历代宦官权力的顶峰。

究其原因,明代的宦官崛起在于君权对相权的绝对打压,相权一旦消失,宦官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因为皇帝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去处理整个帝国那么庞大的政务

其次历代宦官都是用在监察百官的事务上,明代尤其严重,皇帝对大臣的疑心也促进了宦官势力的膨胀,更何况后期明朝皇帝懒政思想严重,更给了宦官可乘之机

最后明朝的宦官体系堪称完美,二十四衙门各司其职,为了监察锦衣卫更设立了东厂,不久又设立了特务机构西厂,而在明武宗时期,大宦官刘瑾甚至自己注册了个内厂专为自己效力。厂卫制度是明朝宦官弄权的基础,也是明代宦官干政的最大帮凶。

6

《鹿鼎记》里海公公说:太监是一个不完整的男人。而正是这样一个具有生理缺陷的群体,却一度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演绎了一出出专权干政的戏码。说起历史上那些大名鼎鼎的专权宦官,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秦朝“指鹿为马”的赵高;唐代第一个封王拜相的宦官李辅国;北宋时期“六贼”之一的童贯;明朝时期被明英宗朱祁镇称为“先生”的王振和号称“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这些权阉为什么可以把持朝政,甚至废立君主?

1、宦官专政的第一祸首就是皇帝本身。一般来说, 如果当朝皇帝英明有为,宦官是很难插手政治的;反之, 如果皇帝不理政事、沉迷享乐,天天泡小妞、喝大酒的话, 宦官则可以趁虚而入,染指政事。宦官是最容易接近皇帝的人,那些镇守边关的大将有些人一辈子都见不到皇帝几次;而宦官则是近水楼台,有些贴身宦官还是陪着小主子一起长大,端茶递水穿衣叠被,皇帝在心理上也有一种依赖感。秦二世胡亥穷奢极欲,荒废政事而又昏庸无能,赵高最乐意这样的二傻子做皇帝,以至于后来甚至处死胡亥,想自己登基;而唐肃宗李亨倒没那么浑,但是为人性格懦弱,对李辅国言听计从,以至于后者愈发猖狂,甚至敢阻扰肃宗探望他的太上皇爸爸李隆基。由此可见,宦官专权是和皇帝有着莫大关系的,为什么汉武帝、唐太宗时期没有这种现象,答案显而易见。

2、宦官自身狼子野心。宦官也是人,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既有良善之辈,也有奸邪之徒。纵观历史上,干正事的好太监也是不少的: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七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对唐玄宗忠心耿耿的“千古贤宦第一人”高力士。但大部分时候,由于皇帝自身的昏庸,上梁不正下梁歪,很多怀有异心的宦官得以上位。太监里很多都是狠人,有一些居然是自己阉割后入宫。像明朝大太监王振,原来是个落第秀才,在私塾教书。或许是认为八股文实在太难搞了,居然在永乐年间自阉入宫,当了宦官。明朝另一个宦官魏忠贤喜欢赌博,迷恋酒色,有一次输得精光后,愤恨之下挥刀自宫,而后入了宫。这些人没当太监时人品就不怎样,少了负担后更是变本加厉。像魏忠贤结党营私,专断国政,以致于当时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还有前面说的赵高,先是矫诏杀扶苏立胡亥,而后又杀胡亥立子婴,妄图自己称帝,狼子野心可见一斑。

3、宦官干政是皇帝制衡外戚、藩镇的产物。东汉是历史上皇帝宦官最猖獗的时期之一,从10岁即位的汉和帝开始,之后的几任皇帝都是幼年登基,最小的汉殇帝刚满百日。这些小孩怎么会有治理国家的能力,朝政自然落在他们的妈妈手里。王太后就把自己兄弟姐妹都拉进宫,个个做高官,这就是外戚专政。小皇帝长大后,觉得自己这皇帝做得好窝囊,也没人听自己的。于是就和身边的太监商量,跟这些舅舅们干。一旦帮助皇帝重掌大权,这些宦官就是国家的功勋之臣了,居功自傲,进而专权擅政。汉桓帝就和唐衡、单超等五个太监歃血为盟,联手做掉了外戚梁冀。此后这五人又狼狈为奸,拉拢自己的势力,把控朝纲,为祸一时。这种祸害不亚于外戚独裁,东汉末年的张让等十常侍就玩弄年幼的汉灵帝于股掌之间,卖官鬻爵。以至于他们的朋党在民间也是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

到了唐朝中后期,宦官的势力也是愈发膨胀。由于藩镇割据,皇帝孤立无援,愈发依赖宦官。皇帝对外出打仗的将领也不放心,于是宦官们有了新的身份:监军。发展到后来,宦官直接控制了军队,废立皇帝,唐敬宗甚至为宦官刘克明弑杀。宦官势力膨胀,也是中晚唐时期的一大乱政,最终也促发了唐王朝的没落。这一现象直到朱温进入长安,杀光所有太监才得以结束,但是唐王朝也由此灭亡。

综上所述,我觉得宦官乱政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原因,其祸害不在藩镇割据、外戚专政之下。

7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王朝不乏宦官弄权,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宦官的身份特殊。宦官虽然官位不高,文化程度不高,却是皇帝近臣,皇帝最信任的人往往是身边的人,尤其是在深宫之中,满朝文武可能经常对着自己干,这时宦官便是最好的亲信。

第二,宦官由于生理缺陷,追求的东西无非就是权和钱。尤其是权力,作为皇帝亲信,能“狐假虎威”,何乐而不为?

第三,绝大多数皇帝认为宦官之祸远远不及文武百官叛乱之祸。对皇家来说,帝位的稳固才是第一位,宦官的权力来自皇帝,很少有实权人物,而统兵大将却不一样,对于他们皇帝提防更多。参考明代宦官。

第四,利用宦官,出于利用宦官对抗外戚,比如东汉时期,天子被架空,这时只能从近臣中选择,给予权力对抗外戚。

总体来说,宦官弄权必定有其原因,但绝大多数专权宦官最后下场都不是很好,说明宦官专权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无法长存的。


8

宦官专政的主要原因在于皇帝的不安全感。

皇帝是孤家寡人,总是充满着猜忌之心,不信任身边的任何人,哪怕自己的亲儿子都防着。古代皇帝猜忌的对象,主要有文官集团、外戚集团、武将集团和兄弟贵族。为了对付防范这些人造自己的反,不得不依赖于自己的家奴——宦官。

宦官没有生育能力,他们之所以专权,是因为皇帝的授权,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宦官专权,除了晚唐,其他任何一个时代中,宦官都是被皇帝掌控的,换句话说,宦官专权,是皇帝授予的。皇帝可以随时收回自己的权力,因此,皇帝对宦官大体是放心的,毕竟他们没有后人,而且外面还有文官集团对宦官的反制约,掀不起什么风浪。

9

在官僚体系运转的过程中,为什么太监能经常取得权力?这就要从皇权时代的国家运转的角度来考察。

古代皇帝管理一个国家,靠的是官僚集团为他提供信息,然后在这个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再靠官僚集团去执行。表面上,皇帝高高在上,权力是最大的。但是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并不是这样。

首先,天下是皇帝的。除非改朝换代,只有皇帝一个人的位置是稳定的,官员的位子随时可能丢掉,就算不丢,也很难传给子孙。在这样的制度设计下,官员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很容易就做出选择。

客观上,皇帝更倾向考虑整体利益,官僚系统反而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团。这既是人性的问题,也是制度的问题,皇帝往往是孤家寡人,官僚集团倒是人多势众。从这个角度上说,皇帝其实反而弱势。

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皇帝做所有决策的信息来源都是官僚系统,实际上他就没有啥权力。你想,这些官员集团在向皇帝汇报信息的时候,按照自己的利益需求去加工,皇帝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的决策,就不会和官僚集团的利益偏离太多。

如果皇帝的政策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呢?那也好办,雷声大雨点小的敷衍一下,不让政策真正落地,他们的日子就能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举个例子,官僚集团拿来一份下级官员的任命名单,一长串都需要批准,说这些人都好,我们都考察过了。皇帝除了批准,还能怎么办?难道皇帝一个个再去考察一遍?精力上做不到。

所以,权力这个东西,不是掌握在有决策权的人手里。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它其实是掌握在有信息权的人手里。就像你开车,虽然方向盘在你手里,但是在陌生的地方,还是导航软件说了算。

所以,皇帝为了制衡官僚集团,通常就要干一件事,就是在朝廷里搞制衡,搞党争,拉一派打一派。这表面看起来是权术,实际上是围绕信息控制权的博弈。有了两派,信息就不容易被垄断,两派相互攻击,打小报告,这就是皇帝信息权的来源。

但是这样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官僚之间会串通,党争也容易搞得不可收拾。所以,皇帝必须开拓别的信息渠道。能用的人,官僚集团中已经没人可选了,他只能在正常的政府体系之外去找,那皇帝身边还有谁啊?只有太监。

过去,我们看太监干政这件事,总是简单地认为,是因为太监太坏,皇帝昏庸。但是设身处地想,如果你穿越回古代当皇帝,你不用太监,还能怎么办?我们看明朝崇祯在清除魏忠贤之后发生的故事,就特别能理解这一点。魏忠贤死后,崇祯皇帝把各地的镇守太监都撤了回来,把权力都交还给大臣。结果怎么样呢?

没有了太监的监督,内阁大学士钱龙锡马上就跟蓟辽督师袁崇焕秘密协商,把毛文龙给杀了。这在当时是一件大事。对此,作为皇帝的崇祯竟然毫不知情,信息权被剥夺了。

袁崇焕把后金皇太极派来议和的白喇嘛等使者,留在宁远好吃好喝招待了几个月,又给兵部尚书写信商议怎么和平谈判,皇帝还是一点都不知道。

到了大明朝快灭亡的时候,首辅周延儒号称要带兵出城,去打清军。地点就在通州,就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吃吃喝喝一仗不打,天天报告大捷,崇祯还很高兴。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明朝发展到崇祯的时代,整个官僚体系已经烂透了,皇帝的信息渠道已经被彻底堵塞了。

军事上的不断失败,财政上的入不敷出,官僚体系无人可用,崇祯皇帝没办法,又开始启用太监来做事。

当时朝臣一起反对启用太监干预朝政,崇祯只能叹气道:“苟群臣殚心为国,朕何事乎内臣?”(《明史·宦官传》)

意思是,你们这帮大臣如果全心全意为国家做事,我何必要用太监呢?崇祯这句话说的相当心酸、相当悲愤。

就在李自成即将攻破北京城的前几天,还发生了这么一段对话。崇祯的太监曹化淳,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魏忠贤要是还在的话,天下大事哪会搞到这个地步?

崇祯听了这话之后,心中追悔莫及,还秘密派人收葬了魏忠贤的尸骨,专门祭奠了一下。

其实,这并不是说魏忠贤就是什么好人,有什么雄才大略。一个不识字的人来治国,能雄才大略到哪儿去?关键是,作为太监,他是皇帝的家奴,至少有可能跳出官僚系统的集团利益,为皇帝的利益多做一些考虑。至少,他也能给皇帝带来另一条通畅的信息渠道。

过去我们看历史,总觉得太监一干政,一个王朝很快就要走向衰败。认为太监干政是因,国家遭难是果。

但是我们今天这个分析,也许实际情况正好相反。一个王朝官僚系统烂透了,官僚集团和皇帝的矛盾不可调和了,才会出现太监干政的情况。实际上,皇帝通过太监,延续了皇权体制的运转。

所以,太监干政,不是正常的官僚系统运转失灵的原因,而是它的结果。

10

我是北派说书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细数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众多朝代当中,宦官这个群体,我们可从秦朝的赵高、东汉末年的十常仕、唐朝、宋朝、明朝等等,皆有宦官乱政的故事,那么这些不起眼的宦官,为何能够屡屡专权,在说书人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宦官为皇帝或者掌权者身边人

历史上的哪位帝王,从明君到昏君,身边都不缺太监,而这些太监每天伺候着这些人的饮食起居,对于帝王的脾气,爱好,私密事情都是了如指掌,深得帝王的心思,所以做什么,都是想在帝王的前面,让帝王心里高兴,毕竟帝王也是凡人,久而久之,也会对这些宦官当作挚友,有些什么话,有什么烦心事,也经常向宦官吐露,所以宦官也是尽量让皇帝高兴,难免用一些下三滥的手段让皇帝高兴,皇帝一高兴,往往更加对这些宦官宠幸,一旦被皇帝宠幸,皇帝自然会给这些人更多的权利。

宦官绝大多数不为完人,做事比普通人果断

在古代,绝大多数宦官,是不完整的人,所以在很多方面,这些人的心态有点问题,在紧急情况下,比正常人果断,所以这些人在帮人办事的时候,很少感情用事,而且这类人也是掌权人的棋子,掌权人如有责任担当,则完全的将责任推到这些宦官的身上,说白了他们也是掌权人的垃圾桶,随时可以杀掉或者抛弃。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