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到底有多能吃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到底有多能吃苦?

2020-10-27 20:03阅读(65)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到底有多能吃苦?我父亲六零后,小时候很喜欢听他们那个时候的故事,他说他们冬天上学穿草鞋,伙食基本上是煮熟的红薯,没经历过那个年代,

1

我来说一下六七十年代一天的生活轨迹你来评价一下苦不苦吧,我68年被迫辍学回到农村参加农业劳动。那时干活不按时间,跟太阳走,冬天平整土地,挑灯夜战。夏天天刚亮就起床了,先作五首先,然后集合到地里干活,约八点多收工,回家吃早饭,生火拉风箱,玉米面糊糊,咸菜。吃过饭到大队集合去地里干活,中午约12点多收工,垃风箱做饭,玉米面饼子,(我是河北人,最多时每年每人供应玉米粒390斤,小麦30斤封顶,减产少分)白水熬白菜或罗卜,青菜,滴几个油花,那时没油没人吃得起炒菜。午饭后稍休息,约2点半集合出工,在地里干到太阳落山(中间休息半小时,有小孩送一担井水,那时孩子十岁就可以上班了,一天掙二成工分)有时活没干完,天黑看不清了才收工。回家后草草吃点饭马上去大队学毛选,那时的口号是一天不吃饭,不睡觉行,不学毛选不行,天天如此,雷打不动,精神食粮是万万不可缺少的。一直到十一点散会,天天如此,36O天,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那时一个劳力最高十分工,早上占二成,中午四成,下午四成,如果晚上不去开会扣二成工。早上的活就白干了。妇女最高一天挣6分。七十岁老人和小孩一天2至4分。我大队算是中等收入。一天十分,开红(日工资)4角4分钱,农村里有开红几分钱的不在少数。那时供应玉米9分/斤,市场价2元。罗卜分配供应价2分,市场价5毛,那时代没有自由市场,偷着卖,所以贵,抓住按投机倒把罪论处,风险很大。这是我的亲身经历。现在想起来真是疑惑,我那时是怎么挺过来的呀?

总结,人为了生存,为了活命,什么苦都能吃!

2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到底有多能吃苦?

能从那个年代生存下来人,算幸运者!不但忍受着艰苦朴素的生活,还要加强政治斗争;更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战天斗地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责无旁贷,毫无怨言,展现出“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革命情神!

我生活在农村,60后,父亲1932年出生,高中文化,出生成份:地主,母亲1935年出生,文盲,家庭出生成份:贫下中农,现都健在!

谈谈以前父母的生活和工作状况

父亲是文化人,解放前帮助过“游击队”送信,他的同学基本上参加了革命,由于他在家是长子,没有与部队同行。

解放后在家务农,土改以后,家庭历史成份(土地30亩)划为:地主。上缴土地后,还要接受改造和批斗。

那时国家缺文化人,1954年父亲被乡政府,聘为民师,不拿工资记“工分”,学校离家3华里,自备午饭在学校教一天书,生产队记10分工。

回家后,晚上还要去队部学习,改造世界观;那时生产大队干部是复员军人,没文化,一份“迟来”的人民日报上的“社论”必须学习,于是父亲站着读“人民日报”………

1958年“大跃进”,1959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家中断粮了;父亲严重缺营养,终于倒下了;担回家后奄奄一息,那天母亲还在15里地以外的“小南湖”挖野藕……母亲回家后,及时将藕带磨成浆糊喂到父亲口中;就这样“死马当成活马医”,一个月以后,父亲能下地了,是母亲救了父亲的命,也救了这个家………

1960年,家中的大哥(9岁)从食堂打了一碗稀饭,坐在火桶旁等母亲晚上回家一起吃……母亲晚上八点多钟回家时,哥哥已经死亡了……

(以上是父母亲的讲述,永记脑海中)

七十年代初期,农村以生产队大集体生产;我地算鱼米之乡;可是偏偏是鱼米之乡,就是让你吃不饱饭!粮食绝大多数上缴国家,余下按工分、人口,劳动力分配;一年有二到三个月“青黄不接期”,挨饿吃不饱……

每年秋后,家中劳动力都要抽派水利工地,修圩堤,修水库,修铁路,挖河道等……国家不给钱,算义务劳动,自带口粮,记12分工,公社伙食补贴一毛钱;偶尔有计划地每人供应几包“四五分钱”一包的“香烟”,真的没酒喝,除非你是大队干部,偶尔供应半斤或一斤“山芋干酒”……

记得我1978年读乡初中,走读生,来回10公里,早出晚归,中餐在学校半斤米饭,自带咸菜,一星期父母给2毛钱换饭票,剩下的买学习用品,基本上都是这样,同学之间很少有兜有一元钱的。

早餐,吃稀饭杂粮,咸菜

中餐,有大米饭吃,蔬菜咸菜,但是吃不饱肚子。(那时一顿饭,没菜都能吃三大碗,可是能吃到两碗就知足了…)

晚餐,忙时有米饭吃,闲时,杂粮稀饭等……

平时很少见荤,大鱼大肉还要等到过年过节才能吃得到。

那时种地没有机械化,全靠人工去肩挑、手挖、人抬、双手打天下……苦不苦,只有那一代人知道,再苦再累只能默默的忍受着,毫无怨言……这就是命!

3

记得一九六二年,不足十五岁旳我,由于学校停办支持农业,就回到农村务农,为了多挣工分多分粮今钱,过年缝点新衣服,天天出工,而且抢重活干,工分才评得高,挑大粪桶,扛大锄头,栽秧割谷挞田坎样样都干,不会就向老农学。寒冬腊月寒风呼啸,大雪纷分,因生产队鱼塘漏水,为了十个工分,光着屁股下冰冷的水中,沉下去用泥堵漏洞,起来全身发抖,手脚麻木,咬牙完成队长交给的任务。

那一年,刚好是集休伙食堂解散,家中缺少粮食,经常是三顿难见一颗米,包谷面,高梁粉,一碗端在手上,往往是上面一个影子,碗里一个影子,连吃的菜由于无油,炒出来就成了红色,桌上放一碗炒盐下饭。汤汤水水吃了又不经饿,劳动又还敢偷懒磨洋工,否则少工分,不但没面子,父亲听说了包挨一顿打或臭骂,因为父亲是五好社员。

夏天天气热,在在火辣的太阳底下,田地里像蒸馒头一样,肚子在饿,也得坚持到十二点才放工,经常是一天两头摸;冬天由于当时布票发得很少,哪有多少衣穿,哪怕是多大的霜,下地挖红苕点麦子都是光脚板单衣单裤下地,只有使劲干活就不冷了。

一年下来,只有春节才耍几天,我一生最苦的就是一九六二年了,直到六三年夏季复学当学生去…

难忘的一九六二,生活苦,劳动苦,不但我苦,当年比我更苦的农民不在少数。但在集体中锻炼了我,成长了我,同时也带给我不少的欢乐。对我以后的成长指明了方问,只有回到学校发愤读书,才能有新的起点,在后的读书和参加工作期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想想那过去,再苦再累也能经受住。

4

五六十年代与现实比要说多苦就有多苦,人称穷的叮当响,往事不可回首

5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能这样说吃过糠吃过树皮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人们什么都不怕,心里永远跟着毛主席跟着共产党建议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你们说一说那个年代人民苦不苦!

6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共和国刚刚成立,全国自然灾害频发,抗美援朝消耗了国家大量物资和财力,苏联老大哥又逼债,全国上下大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大炼钢铁”,国家底子薄、基础较差,国力也不是很强。全国不少地方的人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饿肚子是常有的事,穿衣服和冬季保暖都是问题。

第一、吃的问题:能吃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有粗粮和红薯吃已经不错了,每到三四月份青黄不接的季节,家家吃饭都很困难。记得,我们小的时候一年就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一点肉、吃到几次白面馒头,平时吃的都是包谷面、高粱面和红薯等杂粮,秋季和冬季吃红薯很正常,红薯吃多了胃里经常发酸,吃高粱面多了,拉大便都很困难。平时吃不到荤腥,一年国家供应给每个一斤多食用油。

第二、穿衣方面:当时全国人清一色的黑蓝色服装,大街上,男男女女穿的不是蓝的就是黑,很少有别的颜色,款式,男人中山装,女人也就几款样式,所以那个年代,最流行的服装是军装。没法和现在人穿的五彩缤纷,花样翻新,款式经常变相比较。

第三、日常用品:谁家里有一辆自行车、缝纫机、或收音机算是很富裕的家庭了,在马路上和大街上,很少能看到汽车。

7

提的问题就不准确,不是那些年代的人有多能吃苦,而是那个年代的人吃了多少苦才活下来,或者活得有多苦。

8

这个问题我就只说我几兄妹吧,其它我就不说了,免得被人骂。我家在广州中山大学旁的农村,父母是菜农,可以说菜农要比那些种水稻的农民好很多!我5岁我要背弟妹,要每日煮两顿饭,其他弟妹4一5岁就要去中山大学扒树叶回来做柴烧。我8岁巳能犁田耙地和插秧……。这些事我说给女儿听她都有点不相信,这些问题并不是我们多能吃苦,而那个年代没办法,我兄妹8人,弟妹只能放在地上到处爬,一家人就一条毛巾,一个脸盘,父母每月的收入只有20多元,只够买米,想吃肉只有在梦中才有。现在有些人在头条里吹,说他父亲70年代每月工资只有38元,一家7口人过得非常幸福!说他现在一个月工资1万多元连一个孩子都养不起,他很想回到父母那个年代,真让我无话可说,看来我真心祝愿这位朋友,让他回到60一70年代一个月拿38元工资,住不足10平方的住房好好享受吧。

9

我老公是50后的,我经常听他讲小时候的故事。当时,家里一年粮食不够吃,夏天多数是野菜和点玉米面蒸窝窝头,没有菜,人家不要的小土豆,芥菜叶子等腌咸菜,上学用黄纸自己订本子,有一次写作业没有本子了,母亲拿一个鹅蛋让去卖了,买黄纸回来订本子,他可下到供销社了,还把鹅蛋弄碎了,纸也没有买成,从小受苦磨练自己,现在,什么苦能吃,粗茶淡饭都能吃,他常笑着说:比小时候现在平时吃的比那时过年强百倍。人知足者常乐。

10

只告诉你饿死了多少人就可以了有个村子一天饿死八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