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可以说,在甲午战争前,满清军队的武器还是比较先进的,但是武器种类很多,有美国的有德国的,但是子弹却配不到一起。反观日本全部采取制式装备,统一划分,保证了弹药供给。日本人学习普鲁士军队,进行了多兵种演练的合成军,而清军则是单一营制,打仗的时候排成一个队形,人家一炮就直接轰散了。

在平壤会战中,清日两军刚刚接触,清军就一触即溃。当时清军军舰总吨位达到了8万吨,但只有北洋海军的4万吨军舰彩站,虽然火炮口径比较大,但射速慢。日本发现情况后,马上击中所有火炮轰击,效果显著。要知道当时日军拥有世界上最快的主力舰艇,要比清军舰艇速度快的多。

而且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北洋海军使用的是英语口令,虽然能够掌握武器,但没有先进的管理技术,作战时候下的命令也是外行人的命令。威海一战,清军高层匪夷所思的下达了保船突围的命令,定远号就被日本舰队堵在门口,又要保船又要突围,实在难以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丁汝昌只能跟日本拼命了,最后没办法自杀殉国,他一死很多官兵也只能投降了。

虽然威海战役失败了,但凭借着中国地大物博的战略资源坚持持久战的话,日本根本拖不起,未来谁胜谁败难以预料。但清朝却怂了,日本说你不签协定我就进攻北京了,当时光绪打算迁都西安,继续抗战,但慈禧和八旗子弟坚决不同意,他们都舍不得离开北京,于是就赶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个条约使日本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兵工厂生产能力大大提升,为几十年后全面侵略中国打下了基础。

如今再看,甲午海战只是近代中国对外战争中武器差距最小的一仗,但输的丧权辱国,而同样抗美援朝是武器差距最大的一仗,却赢得光彩,这说明了先进的军事体制要比武器更重要。清军只学习了皮毛,对于思想体制没有任何的改变,惨败在预料当中。(欢迎关注第一军情,如有其它问题,请各位军迷在评论区留言。)

最佳贡献者
2

《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提甲午战争中的海战往往指的是1894年9月17日中国北洋海军与日本联合舰队打的大东沟海战。实际上甲午战争中的海战主要有3场,一是临战时围绕救援牙山孤军而展开的丰岛海战,二是双方主力舰队决战的大东沟海战,三是北洋舰队避战而日本联合舰队围攻威海的威海卫攻防战。我们现在研究甲午海战,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大东沟海战。

事实上,大东沟海战中日双方武器的差距“并不小”,而大清朝方面败的也并不“丢人现眼”。大东沟海战战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战争准备来看,北洋文武集团对于日本的作战决心没有深刻了解,导致临战准备不足;从任务性质来看,北洋舰队的全面出动主要承担的任务是护航而非舰队决战,导致弹药基数也不足;从作战指导来看,北洋舰队根据利萨海战的“经验”贸然选择雁行阵迎敌,在开火时机、战斗指挥与火力控制方面都有缺陷;从武器性能来看,北洋舰队的弹药投送量甚至还不如日本联合舰队的十分之一。最后,战争说到底仍然是两个国家综合实力之间的较量,大东沟海战的战败尽管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素,却也是中日两国综合实力对比的必然结果。

尽管如此,北洋海军依然发挥出了极高的炮术水准,而日军的战果也实在有限——中方主力舰无一损伤,战沉或搁浅的均为穹甲巡洋舰或撞击巡洋舰。以至于阿尔弗雷德.马汉如此评论:日本人费了力气只击沉了一堆没用的军舰。当然,后来的李中堂作战策略偏向保守,以至于白白为日军围困在威海卫内,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3

首先要说的是,甲午海战并非输的丢人现眼。

甲午海战爆发前,清政府从欧洲采购铁甲巨舰,组成海军力量,而北洋海军就是清代创建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的。

北洋海军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建立后,实力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但是这也只是建立之初的力量,到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的这一年,已经六七年过去了,这个时段日本的海军力量默默发展也是不能忽视的,北洋海军还是不是世界第一,也是值得商榷的。

北洋海军旗舰——定远号

纵然如此。甲午中日海战中,北洋海军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广义的甲午海战包括黄海海战和威海之战。实际上由于李鸿章的消极避战自保,实际真正意义的海战只有黄海海战。因此本文就略谈黄海海战。

首先,北洋舰队骤临大敌而无退缩。

甲午中日海战对北洋舰队来说是一次遭遇战,事前并没有太多的准备。

纵然突临战局,北洋舰队因主力军舰都在,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亦在,军心稳定。更因之前高升号和高乙号被日海军偷袭之恨,将士皆欲求战,可谓士气高涨。

因此在发现日本舰队后,北洋舰队立刻升火实弹,进入战斗准备。在日军接近北洋舰队后,旗舰定远号首先开炮,打响了甲午中日海战的第一炮。

其次,战斗过程中,北洋舰队能在装备落后情况下奋勇击敌。

定远号为北洋舰队之旗舰,但是由于已下水十余年,部件老化,在主炮发射几次后,舰桥突然被主炮巨大的冲击波震塌,主帅丁汝昌被摔伤,连信号旗也被毁,丁汝昌拒绝随从把自己拖入安全的内船舱,而是坐在甲板上督战,以此鼓舞士气。

丁汝昌像

致远号舰长邓世昌奋勇抗敌的故事更是广为人知。在日舰围攻旗舰,大旗被击落,北洋舰队失去总指挥的情况下,致远舰主动升起大旗,冲出迎战,在舰身多处中弹倾斜,弹尽无援的情况下,致远舰在邓世昌的指挥下,奋勇冲向日旗舰,最终与舰同沉。

邓世昌像

“丹东一号”水下考古发掘出的致远号方形舷窗与“致远”铭文的瓷盘

最后,从战斗结果上看,日本并非大胜,北洋舰队也非大败。

参战的北洋舰队各型船12艘,沉没5艘,伤亡官兵千余人。

日军也是各种舰共12艘,5艘被重创,伤亡官兵六百余人。

最终日本舰队开足马力“向西南一带飞驶遁去”,凭借其快于北洋舰队的速度,逃之夭夭,北洋舰队稍事追击后返航。

此时北洋海军的制海权仍未丢失。而北洋水师的创建者李鸿章在此战之后,为了“避战保船”,就不再出战,因此,日本海军才掌握了黄海制海权。随后的威海之战就更是让爱国志士心头滴血了。

由此可知,黄海这一仗打的并不丢人。

欢迎点赞转发,更多历史类原创资讯,敬请关注@熊二History。

4

武器是战争的成败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综合国力。

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打造一只北洋水师是三十年“富国”,“强兵”才完成的,但是,清廷真的建立起强大的海军力量了吗?不见得,“十年陆军,百年海军”,不是说的玩的,打造一只近现代化的海军难度是及其苦难的,尤其是像清朝这样一个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国家,建设海军停留在买船买舰,请人维修,聘用外籍顾问的阶段。

但是,就是这样一只部队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清政府只顾对海军的投入,而虎视了对陆军的建设,导致在甲午战争朝鲜战场和辽东战场的失利。

所以,甲午战争打的不是陆战,陆战可以失败,也真的败了,这是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的心理准备,因为,我们重金打造的是海军,是亚洲第一海军,因此,甲午战争在国人的心里就是一场海战,陆战可以败,死的只是人,但是,海战不能败,海战败了,损失的就是船了。

但是,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黄海海战打一个小败仗就受不了了,为什么?因为,这是清政府的家底,打光就没有了。

而日本在甲午海战前的作战计划是,如果成功则加大成果,如果打平则保留朝鲜半岛,如果失败,则退守日本。

也就是说,当时日本的综合国力是完全能撑得起这场战争的。但是清朝支撑不起,这也是为什么越打越怂,越打越想求和。

5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不算输的丢人现眼了,至少北洋水师敢于迎战,不会做缩头乌龟。

武器上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北洋水师在当年,除了2艘铁甲舰以外,其他军舰均和日本军舰有较大差距。

就火力上,日本联合舰队火力是北洋水师的几倍,实战双方发射炮弹相差20倍之多。

如果北洋水师没有这2艘铁甲舰,那就根本不堪一击,恐怕1个小时就被日本联合舰队全歼了。

好在有铁甲舰,而日本尚且没有能够将定远镇远彻底摧毁的火炮,这才打了这么久,最后北洋水师损失了5艘军舰,其中2艘为主力舰。

但联合舰队也有5艘军舰被重创。

就这个战果来说,也不是相差非常大。

北洋水师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的,一个腐败无能的政府,是无法支持现代海军的。

在黄海海战中没有被击沉的定远镇远铁甲舰,最终都被李鸿章留在威海卫内龟缩自保,最终被日军轻松干掉。

但北洋水师敢于和日军正面对战的勇气,还是值得钦佩的。

6

如果仅从唯武器论的角度出发,甲午海战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武器差距最小的战役之一。虽说不小,但也落后于对方整整一个时代。甲午大东沟海战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蒸汽舰之间进行的舰队规模的大海战,在战术战法上并没有经验可以遵循。唯一的经验来自利萨海战,奥地利海军的蒸汽舰采用“乱战”击溃了敌人的风帆战列舰,而北洋海军就是根据这场海战的经验来构建自己的海军的。所以我们看到了,北洋舰队的主力舰“定远”、“镇远”采用的船腰布局的主炮迥然不同于现代海军的舰船,这一看似怪异的设计实则反应了1881年前后世界主流海军对海战的认识。

但是甲午海战的1894年,海军技术出现了重大的变革,速射炮这一革命性的武器出现了出现了。速射炮的出现催生了海军战法的新学派,这一学派强调高航速的军舰和高射速火炮的重要性,以便于己方使用密集的火力击溃敌人。在甲午海战前,这一学派被不少国家的海军奉为圭泉,日本联合舰队就是在这一学派的影响下构建的。而自从北洋海军1888年成军后再未添一船一炮,刚好错过了海军技术的这一重大变革。

(图为日本联合舰队“吉野”舰)

甲午之败,并未败在铁甲,而是败在了火力。在陆地上,只要时机恰当,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一只最古老的步枪杀死一个最精锐的士兵。但是海战不同,落后的一方可以说毫无胜算。甲午海战一开始,北洋舰队服役超过二十年的“超勇”“扬威”舰就被击沉,其他的巡洋舰由于北洋舰队船少炮少,也相继沉没或失去战斗力。值得一提的是,北洋舰队两艘主力铁甲舰却扛住了日本舰队长达五个小时的轰击不沉,这充分证明了快船+速射炮在大舰巨炮面前并无优势。意识到这点的世界各国海军加快了铁甲舰的研制,大舰巨炮的时代来临了。

7

谢谢邀请。

如果只提海战的话,甲午海战(黄海海战)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中武器差距最小的一场海战,但差距并没有小到可以靠人力克服的程度。海战受技术因素影响非常大,两支正面对撞的舰队,如果存在技术代差的话,那么弱的一方,几乎没有翻本的可能。明代名将俞大猷有一段关于海战的论述:”海上之战无他术,大船胜小船,大铳胜小铳,多船胜寡船,多铳胜寡铳而已”。这段论述就是建立在明军水师对倭寇船队技术先进的基础之上的,明军福船相对于倭寇船只更大,船多,炮大,炮多。这个理论到了近代依然适用,鸦片战争清军水师在英国舰队面前一败涂地,中法战争船政水师在法国舰队炮口下全军覆灭,都反复证明了海战很难投机取巧。即使后来发展到航空兵制海时代,也无非是看谁的航空母舰更大更多,载机更强更多而已,日本海军任何企图另寻蹊径的机谋都被粉碎。

俞大猷,最早提出原始的”大舰巨炮”理论的中国人

回到甲午海战的背景,占有优势的无疑是日本海军。吨位,火炮数量,航速,火炮射速,炮弹威力,日本海军都占有压倒性的优势。例如3000吨以上的大中型军舰,日本有8艘,中国只有2艘;120毫米以上的大中口径火炮,日本有116门,中国只有52门;大中口径速射炮,日本有68门,中国只有3门。

按照日本人的统计,海战时每分钟,北洋海军可以发射炮弹32发,日本海军可以发射炮弹193发,也就是说最保守的估计,日本海军的弹药投送量是北洋海军的六倍,而由于日本海军的航速优势,可以随机选择攻击北洋海军弱舰,局部交战时更是远远超过六倍。

北洋海军镇远号铁甲舰,可以看到舰体上密密麻麻用白色圈出的弹痕,可见日本海军炮火之猛烈

例如海战初期,日本海军机动性最强的第一游击队四艘巡洋舰攻击北洋海军最小、最慢的超勇、扬威时,只花了35分钟就将二舰打垮,何也?第一游击队理论上在35分钟内可以发射4900发左右的炮弹,超勇扬威只有100发左右。与其他6艘北洋海军巡洋舰相比,第一游击队理论上每小时可发射1.4万发左右的炮弹,北洋六舰只有不到1300发。当然,实战中不可能有这么高的发射量,但日本海军在火力上的绝对优势是不可能改变的。

日本海军旗舰松岛号,可见其舰首侧面的巨大窟窿,这是镇远号铁甲舰打击的结果,造成该舰100余人伤亡,失去战斗力,也吓得日本指挥官伊东中将神经错乱,在绝对优势下撤退,放弃了歼灭北洋海军的大好机会

北洋海军唯一的优势是两艘定远级铁甲舰。这两艘铁甲舰拥有重炮厚甲,除了副炮太少(只有2门)外,符合大舰巨炮的所有特征,对于日本海军确实是最大的威胁。黄海海战也证明了这一点,定远级无可匹敌,日本海军遭重创的松岛,比叡,西京丸,赤城四舰,全都是被定远级击伤,而日本海军的速射炮对定远级的厚甲则无可奈何。但正如足球赛是22个人的比赛,海战大多数情况下也不可能靠一两艘军舰的优势扭转。除了定远级外,其他的中国军舰全都被击沉和重创(除了逃跑的),那么海战结果也就注定了。

8

我们常说一句话,成大事者,天时地利人和,差一样都不可能成功。此认知放在战场上也丝毫不过分。只不过,对于人来讲,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对于战争则是部队硬件装备、部队软件实力,气运三样。

所谓硬件装备就是,武器。

中日双方黄海血战,日本舰队配有快炮的新式快船和清朝北洋舰队无快炮装备的旧式慢船。日方主要战舰购于1889年,吉野号最高时速23海里。其它战舰平均时速也在20海里上下。北洋舰队主要战舰都是1889年之前,且年代久远,技术落后,最快也就18海里。好比,拿苹果8跟拿苹果5的吃鸡,人家对面的装备三级包都撑爆了,你还在天上缓缓下降呢。

其次是软实力,包括:作战战术、军官士兵的战场素质等不可测因素。

甲午海战中,北洋的战队阵型是横向一字型,主力舰,定远镇远在中央,日本舰队则是前后两队纵向型。第一队以吉野号等四艘舰船为首作为突击队,余下八艘以松岛旗舰为首分两行跟进。

横向阵型的缺点是,作战不灵活。纵向阵型指挥舰在首位,在交战过程中,假如指挥舰找到有利作战位置,只需直接驶向目的地便可,其余战舰尾随跟上便是,指挥舰左旋,余舰就左旋,一个跟着一个,方便快捷。而横向阵型,假如指挥舰发号命令横向改纵向或者变换备用阵型,在当时的情况下,需要旗语等视觉信号指挥,浪费大量作战时间,延误战机。指挥舰左旋,有的舰没看到,有的舰看到了,一个左旋,一个不动,大有碰撞的危险。这就像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假如,小鸡队伍是横向的,阻挡老鹰的母鸡在中间,危机时刻,两侧小鸡必然自乱阵脚,摔得前仰后合。

作战不灵活以外,横向阵型还有炮火不集中的弊端。军舰的主炮,也就是最大杀伤力的大炮位于舰艏和舰艉。假如横向排开迎敌,只有舰艏的主炮可用,严重降低己方火力。北洋舰队的火力配置本就不如日军,横向阵型更让武器配置大打折扣。

最后是气运。

实际上,甲午一役,不论中国还是日本都属于背水一战。日方举国耗尽财力,侵略大清。假如战败,其结果就是破产。日本最后能略胜一筹,除装备、阵型外,运气也是好到爆棚。比如,日方比叡号在身中22弹,几近丧失战斗力的情况下。中方发射的鱼雷竟潜入水底,穿比叡号船底而过。这样的幸运,在我国古代,刘邦遇到过,刘秀遇到过,曹操也遇到过。比如,彭城之战中,刘邦被项羽围攻,危在旦夕之时,战场刮起一股大风,飞沙走石,让刘邦逃得一命。

所以,综上所述,在局势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想要胜利,硬装备得有,软实力也得有,运气更得有。可惜北洋舰队是一项都拿不出手,哪怕有一项拿的出手,胜负都是未知数。装备差距不可怕,可怕的是战术、是气运差距。国民党装备精良,还不是被小米加步枪赶走了。章邯数十万军队巨鹿围城,还不是被项羽几万军队缴了械,杀得血流成河。

9

在笔者看来这和清王朝政治腐败有关系,但是北洋水师也有着不可饶恕的错误,即军风低劣、军纪败坏、军魂丧尽!

在火药时代的战争中,海军是最能体现一支军队实力的代表,而军舰则是每一个战斗动作的质量都是全体舰员战斗动作质量的总和。

北洋海军师承西方列强海军,现代化装备、训练章程、部队编制均一应俱全,因此被称为亚洲最强!

自1888年组建,任用英国人琅威理担任总教官,军容十分严整。1890年,琅威理去职后,北洋水师开始每况愈下。

首先是军纪废弛,而且是从提督丁汝昌开始。《北洋海军章程》曾规定全军总兵以下,吃住全部在舰内,无令不得登岸,更不得酗酒聚赌,违者严惩!然而自从琅威理离开后,军官开始在海军基地岸上安家,官兵也多数离舰上岸消遣,吃喝嫖赌,无所不为。丁汝昌居然在海军公所所在地刘公岛盖房子租给各级军官。定远舰官兵更是放纵到在管带室门口赌博,却无人过问。

其次,军队腐化堕落。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舰艇缺乏保养。致远、靖远两舰因为截门橡皮年久破烂,直接导致在战时被迅速击沉。二是公船私用现象到令人发指的地步。由于训练废弛,不少兵船不承担海上巡逻任务,却供官员们往来公干。军舰甚至成了走私贩运、搭载旅客、为各级衙门赚钱的工具!!这就迅速助长了军队内部结党营私的风气,导致在战时出现了有部分舰艇的舰员对命令置之不理的现象!!黄海海战一开始,丁汝昌受伤,直到海战结束,也没有一个将领站出来接替丁汝昌指挥作战。

因为腐败风气蔓延到战时就变成了欺上瞒下。黄海海战后,丁汝昌奏报“击沉日舰三艘,而采诸各国传闻,则被伤后沉者尚不止此数……”赤裸裸的谎报战绩,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而满清政府却信以为真,对北洋海军大力褒奖。

这种欺上瞒下、掩耳盗铃的行为远未结束,直接导致了最终的全面失利。1895年2月,威海卫战役期间,鱼雷艇管带王平临阵脱逃,先是谎称丁汝昌命其率军突围,又谎称威海失守。陆路援军信以为真,撤兵而回,直接导致威海卫战役的失败。

随后在刘公岛之战中,王平又率12艘鱼雷艇不战而逃,最后在日军舰队前后堵截下或被击沉或被搁浅俘虏。好端端一支鱼雷艇支队就这样毫无建树的被毁灭了。

眼看大势已去,刘公岛一片混乱,炮台守将张文宣被手下官兵挟持向日军投降。北洋海军中的外国顾问也要求向日军投降。无奈之下的丁汝昌也被诸将领持刀挟持后,服毒而死。北洋海军剩下的镇远、济远、平远等10艘舰艇都被日军俘虏。

就这样,投入4000万两白银的巨资组建、前后操练多年、声名显赫的舰队,因为军风军纪军魂丧失到只敢持刀向己、不敢持刀向敌的地步,就此全军覆没。

10

其实甲午海战时清军的武器装备已经严重落后了!当初北洋水师的定远舰等访问日本时的耀武扬威场面深深的刺激了有心的日本人。于是日本海军以北洋海军为赶超目标,投入大量的军费购买最新式的英法德等国的快速铁甲舰。到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都是新式的蒸汽动力铁甲炮舰,不但速度快,而且火力猛。反观北洋海军的主力舰定远,镇远等等还是老式的铁甲舰,由于腐败,采购的舰用动力煤都是很劣质的有烟煤,动力不足的军舰航行中高高的黑烟柱让日本人远远的就发现了清军舰队,而这时清军水兵却发现不了日本军舰,因为他们烧的是优质无烟煤。这就决定了北洋水师首先就要成了日本军舰的靶子。动力不足导致北洋军舰机动性差,追不上躲不过也逃不掉,只有挨打的份了。双方装备的火炮差距就更大了,由于年代的差距,老迈的北洋舰队装备的主炮虽然口径大,但它射速低,射程近,最要命的是它的炮弹是实心弹,即使打中了敌舰最多就是一个小窟窿。反观日舰,虽然口径没有清军大,但是都是最新式的速射火炮,不但射程远而且精度高,最关键的是人家的炮弹是爆炸弹,就是炮弹里面装了炸药,而清军呢,为了省钱,炮弹里只是装了沙子。所以日本第一轮炮击就把清军旗舰的指挥台炸塌,刚开战主帅就被炸死。导致清军群龙无首,乱作一团。别的不说,光这几点北洋海军就注定是被日本歼灭的命。武器落后,思想落后,谋略落后,训练落后,再加腐败,这样的清军能打胜仗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