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纠正一个问题中的错误,当时的情况是蒙恬手握重兵,而蒙毅是个文官,怎么可能手握重兵呢?

蒙恬、蒙毅两人是兄弟关系,其中蒙毅为弟弟,蒙恬为哥哥。蒙毅在朝内辅佐秦始皇执政,官拜上卿,而且秦始皇极其赏识蒙毅的才能,也极其相信蒙氏一族的忠心,因此对于蒙毅出则同车,入则同坐,蒙毅可谓是秦始皇的心腹之臣。

而蒙恬则被秦始皇派到北方边境去抗击匈奴,修建长城。当时驻守长城的秦军是三十万,都归蒙恬掌管。监军是公子扶苏。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问题中提到的太子扶苏的称谓也是不准确的,秦始皇终其一生都没有立太子,不存在太子扶苏这样的称谓。秦始皇的儿子们都称为公子某某。

那么,既然蒙毅在朝内时刻陪伴着秦始皇,蒙恬在边疆手握重兵,他们两个为什么不扶持公子扶苏,反而最后坐而等死呢?这其实跟当初的情况有关,也算是走了背运吧,最后连个申诉的机会都没有。到底怎么回事呢?听我慢慢分析。

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天下,主要巡视了吴地(今浙江会稽一带)的山川地形,然后取道海上,经山东琅邪北上,途中生病。这时秦始皇派蒙毅返回会稽,干什么呢?祈祷山川,保佑秦始皇早日身体康复。什么叫走背运,这就叫典型的走背运。

蒙毅一走,秦始皇的车队没走几天,秦始皇就病逝在沙丘。这时秦始皇身边最亲近的人是20岁的胡亥,胡亥本来是跟着秦始皇旅游的,从来没有想过要当皇帝。

然后就是太监赵高,也是胡亥的老师。胡亥小时候就跟着赵高学习律法,你们不要以为赵高是个太监就认为他文化水平低,其实赵高是个政治智慧相当高超的人。

秦始皇一死,赵高就开始游说丞相李斯,说如果秦始皇病逝在外的消息被其他皇子知道了,肯定要引起皇子们集体争夺皇位,这样的话,秦国就会大乱。不如就地立胡亥为太子,早定国事。李斯被形式所逼,于是和赵高穿了一条裤子,开始谋权篡政,扶植20岁、从来都没有过一丝执政经验的嬴政第十八子胡亥登上皇位。

对于胡亥来说,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了大馅饼,自己运气太好了。按理说嬴政死后扶苏是第一个即位的人选,公子高是第二个人选,公子将闾是第三个人选,怎么轮都轮不到自己,现在倒好,嬴政病逝在外,自己终于有机会了,于是胡亥也积极参与了此事。

于是赵高出谋,李斯执笔,胡亥参与,三人开始伪造秦始皇的诏书。秦始皇其实病逝之前已经写好了一封信给扶苏,让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返回咸阳主持丧礼并登基,但是这封信没有发出去,暂时放到了赵高的手里。于是诏书经过篡改,扶苏成了不忠不孝的儿子,蒙恬也成了不忠之臣,两人被勒令自尽,诏书是这样写的:

“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馀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秏,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扶苏赐死的罪名是,一、屯边无功,二、诽谤皇帝,三、不孝。蒙恬赐死的罪名是不匡正扶苏的过失,不忠。这样的理由充分吗?不充分。但是至于赐死吗?有待辩解。

扶苏对于诏书的反应是立即自杀,不待反抗。而蒙恬则比较冷静,拦住扶苏,给他分析形势:

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後死,未暮也。”

这时前去宣读诏书的使者数次催促,扶苏留下一句: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便自杀了,而蒙恬没有自杀,被使者带了回去。蒙恬被带走后,关在了阳周。边疆的30万士兵就归了王离指挥,胡亥派赵高的舍人接替扶苏的位置,做了监军。

再说蒙毅,蒙毅回来后就被赵高陷害,赵高说蒙毅曾经有过阻止秦始皇立胡亥为太子的行为(秦始皇从来没有过立胡亥为太子的念头),胡亥于是下令逮捕蒙毅,将蒙毅囚禁于代郡。

蒙毅和蒙恬两人的想法其实是一样的,想要向胡亥当面辩解,但是胡亥根本就没有给两人机会,胡亥给蒙毅的建议是赐其死罪,但是不夷三族,这其实是一个策略:

令蒙毅曰:“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难之。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图之!”

胡亥的意思很明显,蒙毅身死可以换取蒙氏其他家族成员的存活,蒙毅据理力争,使者不听,杀害了蒙毅。蒙毅死后使者就去杀蒙恬,蒙恬基本没怎么辩解就吞药自杀了。

因此,从整件事情看来,蒙恬手握重兵,但是没有机会反抗。当时使者手持诏书,要求蒙恬即刻解除兵权交给王离,因此此时的蒙恬已经没有了军权,这是其一。

第二个原因是蒙恬的上级长官是扶苏,扶苏都自杀了,蒙恬没有了依靠,而蒙恬作为一个将军,是不允许擅自离开自己的岗位去咸阳的。 不待君召,擅入宫殿者,即是犯上作乱。蒙恬成为了一个无兵,无依靠的将军,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

而蒙毅则更没有机会,如果当初他守在秦始皇身边,估计就不会有沙丘之变这样的事情发生。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蒙毅作为一个文官,胡亥随便一个旨意就可以杀了他。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蒙恬虽然手握重兵,但是胡亥宣来的诏书中载明:将军权交给王离指挥。这等于剥夺了蒙恬的军权。再加上扶苏不听蒙恬的劝阻,立即就自杀了,造成蒙恬孤身一人,无依无靠,所以只能被人带走囚禁。而蒙毅自始至终都是没有一丝机会的,因为他错过了嬴政驾崩的绝佳时机,又能怪谁呢?

本回答独发于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最佳贡献者
2

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开始第五次巡游天下,也是最后一次,而且他就死在巡游途中。

这次他带上幼子胡亥随行,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举止,给天下人,当然包括布置全国的秦军官兵,发出一个信号:胡亥的政治地位不同于其他公子。

秦始皇是有考虑立胡亥为继承人的,这点在蒙毅入狱后,写的辩解书可证明。胡亥幼年丧母,是秦始皇最小的儿子,就像传统的中国家庭一样,幼子总能让父亲喜欢。

长子扶苏让秦始皇很纠结,他很贤惠,但是他背后的外戚势力让秦始皇有顾虑。他把扶苏赶到蒙恬的长城军团那里,显然是失宠了,但是并不是不重视,帝国北部的30万大军,以及咸阳周边的卫戍部队,听令于扶苏。

因此,秦始皇在年事日长的情况下,对求仙拜药获得寿命延长这种事,也是越来越不相信了。他作为皇帝,必须为帝国的千秋万代考虑,关于继承人是选胡亥,还是扶苏,还没有下定决心。

他带上胡亥走天下,可以说是对胡亥最后的考验。胡亥,是一个乖孩子,但不是帝王之才。秦始皇最终在弥留之际,做出帝国继承人的决定,让扶苏继承帝位。



一、沙丘之谋

这时候,命运最捉弄秦始皇。秦始皇车驾在回咸阳的途中,在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停住了,因为始皇帝染上重病。占卜的结果是说北方的山鬼作祟,始皇帝派出他忠心耿耿的心腹大臣蒙毅前往代县(今河北蔚县)一带,替自己祭祀名山大神,祈求早日康复。

蒙毅不在身边,是最大的悲剧。秦始皇已死,这个消息不能及时的传递到长城军团,扶苏、蒙恬不知道。这就让赵高、李斯有足够的时间矫诏,等他们都安排好了,达成帝国后事的共识:令扶苏自杀,立幼子胡亥为继承人,这就是史称的“沙丘之谋”。这时候蒙毅祭祀回来,就没用了,被这帮人控制起来了,消息还是没能传递出去。



二、扶苏选择自杀

假的诏书发出之后,胡亥、丞李斯、赵高三人组也不是很有把握,因为毕竟他们要扶苏、蒙恬马上接诏自杀。而这时候扶苏二人正统领着30万的大军在帝国北疆,那实力可是妥妥的,而且素来扶苏仁厚极得朝野之心。对于这二点,三人组是很心虚的,在各自利益驱动下的媾和,本来就在下一招险棋。只要扶苏一拒绝,三人组完全没实力对抗的。

于是为配合演戏,他们有意制造秦始皇未死之假象,继续装出车驾巡视北疆的举动,一来安慰北部军将士,二来也是威慑在上郡的扶苏和蒙恬,告诉他们皇帝正在前来的路上。皇长子扶苏接到假的诏书后,蒙恬就很怀疑诏书的真伪。这时候只要扶苏有一丝丝的疑心,或者听从蒙恬的劝告验证一下诏书,也就是说你只要等那么点时间。是真的你就自杀,是假的就该干嘛干嘛去。

先来捋一捋蒙恬的疑点:一是北部军镇守边疆,关系国家安危之大事,皇帝突然让两个最高将领自杀说不通;二是有前车之鉴,当时的人都知道魏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杀大将晋鄙夺取军权的事情,信陵君用的正是诈托王命的招数。

另外,验证诏书的真伪,可不叫人抚膺长叹,真的是很容易啊。只要请求复核就可以了。因为涉及军国大师,又不是始皇帝亲笔诏,要求复核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只要请求复核,三人组就兜不住了。并且还有一个特别关键人物蒙毅啊,蒙毅只要祭祀一回来,秦始皇已死的消息就无法隐瞒,假装皇帝北巡的假象就暴露在阳光下。

事实就是这么“二”,扶苏没有选择复核,拔剑自刎而死。



三、蒙氏悲哀

蒙毅已经被控制在赵高、李斯这伙人手中。

北边的蒙恬该怎么选择?扶苏如果不自刎,他就能主动的多。比如他提出的复核,复核秦始皇已死,那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起兵。但是扶苏已死,帝国两大候选人就只剩下胡亥,不管秦始皇死没死,你起兵就是谋反。

蒙氏一家忠义,断不至于选择反了。就算反了,在秦朝的法制制度下,你到底能调动多少兵马参与谋反又不一定;就算30万大军都跟你玩了,你能不能hold住场面也是一个问题;还有,蒙氏的整个家族还在秦国,谋反当时就要付出灭族的代价,能不能承受。

所以,蒙毅、蒙恬还能有什么选择呢,胡亥要你怎么样,你就得怎么样。

头条号“子屠龙”,与你分享问答。欢迎指正!

3

蒙恬、蒙毅不是不扶持太子扶苏,相反他们非常扶持太子扶苏,在接到“秦始皇”让扶苏自杀的诏书,蒙恬就劝扶苏不要自杀,等核对圣旨真伪再做决定。但是扶苏没听蒙恬劝告,直接拔剑自刎死了。扶苏一死,蒙恬就陷入了孤家寡人的境地,有人说蒙恬为啥不造反,蒙恬虽然厉害,但是他没有秦朝的军事制度厉害:

第一,秦国的军事制度

战国时期,要调动大军离开所属地,需要一件东西——虎符。虎符分为两部分,左半部分由各个地方的将领拿着,右半部分朝廷皇帝拿着。用青铜或者黄金铸造而成,只有两个虎符同时使用,才可以调兵遣将。秦杜虎符的虎作直立行走状,昂首,尾端蜷曲,背面有卯槽,颈上有小孔。身上有错金铭文9行文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

并且虎符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否则,没有虎符的情况下,将领也无法调动部下。比如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信陵君偷到魏王的虎符,才能够调动了晋鄙的军队去赵国救援邯郸。

秦始皇死后,右半边虎符就落入了赵高、李斯、胡亥手中,蒙恬要想调动军队十分困难。单也不是不可以,还有两个情况他可以调动军队:1、烽火台的狼烟,蒙恬带兵回去救援皇帝。2、皇帝(新皇帝)在蒙恬军中

公子扶苏的自杀,导致蒙恬无法起兵

在唐朝以前,古人有立嫡立长的规矩,除非嫡长子十分的无能,烂泥扶不上墙。

胡亥、赵高、李斯在秦始皇死后,篡改了诏书,改立胡亥为太子,并且发布诏书令蒙恬、扶苏自杀。当时扶苏、蒙恬掌握着秦军30万精锐部队,蒙毅被秦始皇调离到北边祭祀,而后被胡亥、赵高、李斯软禁。

当秦始皇诏书到达的时候,蒙恬就劝公子扶苏核对诏书的真假。但是公子扶苏并没有听从蒙恬的劝告,而是直接自杀了!稍微有脑子的人,都应该知道,秦始皇不会蠢到突然下诏书杀边关将领,而且毫无理由,这不是秦始皇的作风。公子扶苏很有才能,但是过于感情用事。他的自杀直接导致了蒙恬无法调动军队,这30万部队是没有办法调离北方边境回咸阳了。

如果当时核验了诏书的真假,蒙恬扶苏压根就不用起兵,胡亥、赵高、李斯三个人会立刻投降。因为一旦发现诏书是假的或者秦始皇已死,那么扶苏就是法理上的新皇帝,不用虎符,大军可以直接集结出发,返回咸阳抓捕赵高、李斯、胡亥。

第三,李斯、赵高、胡亥对秦始皇的死秘而不宣

秦始皇死后,李斯、赵高用咸鱼来压制尸体臭味,并且继续巡视北疆。目的就是为了赢得杀扶苏的时间和机会,如果发现秦始皇死了。即使有杀扶苏立胡亥的诏书也无用,大臣们会去秦始皇车里查验,更会要求核对诏书的真伪——辨别出秦始皇的字迹,对大臣们来讲很容易。况且,平时秦始皇虽然不喜欢扶苏,但是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指定的接班人就是扶苏。此时突然下诏书立胡亥,那么大臣必定起疑心,核对诏书真伪。

此时,大臣们会迎立太子扶苏回来即位,如果赵高、李斯、胡亥谋反,那么必然会有烽火台狼烟,那时候,蒙恬就可以带领大军回来了。但是,公子扶苏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真的就自杀了。


扶苏一自杀,那么胡亥立刻就成了新皇帝。合法的继承人已经死了,总不能扶一个死了的扶苏当皇帝吧。大臣们也就无奈了,等到朝中都安定下来,召回蒙恬。此时蒙恬手中只有左半个虎符,他无法带领30万大军离开被边境。

如果蒙恬叛逃会怎么样,大家可以看看商鞅逃走什么结果!商鞅变法,最后连自己逃跑都被自己变的法抓了。商鞅变法后,实行连坐制度,逃跑相当困难,你到了一个地方一看是生人又没有合法证件,立马会被拘捕。蒙恬还有个选择,就是北逃到匈奴,但是这样的话,他家里的老少三族会全被杀,秦朝法家制度连坐制度很厉害!

扶苏一自杀,蒙恬没有了牌,本来扶苏自己就能抵得上虎符。扶苏不死,朝里的人要么会放狼烟、要么会偷虎符送给蒙恬。可惜可惜!

4

按照史书的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御驾外出巡游,却突然暴毙于沙丘。当时知道这事得只有赵高、李斯和胡亥,三人在完成了政治交换后,选择了秘不发丧。

本来蒙毅是可以知道这件事情的,但非常不巧的是,他在秦始皇暴毙之前,被派去替秦始皇祷告山川神灵了,在那个信息通讯不发达的年代,这个时间差直接导致了他没有在第一时间知道皇帝驾崩的消息。至于蒙恬,远在千里之外,更不可能及时收到信息了,后来当他知道了秦始皇死讯的时候,赵高李斯和胡亥基本上已经搞定了一切,他和扶苏的已经在这场权力斗争中被踢出局了。

所以题主问蒙恬手握重兵,为什么不拥立扶苏反而束手就擒。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蒙恬压根就没有时间去准备起兵反击的事情。如果他在秦始皇身边有非常可靠的眼线,能将这一事情及时传递给他,或者弟弟蒙毅没有被派出去祷告山川神灵,而是一直守护在秦始皇身边,那么蒙家兄弟的结局也就不会这么惨。

另外有一点,虽然蒙恬看出了诏书的问题,但那位值得他拥立的扶苏,对于却深信不疑。

蒙恬劝阻扶苏:‘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

扶苏回复蒙恬:“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

扶苏都从容赴死了,这就让蒙恬很尴尬了,再加之兵权被夺,于是只能束手就擒了。

5

这里题主所提的问题有二点错误,1)蒙毅是文官而非武官,不过他虽不掌兵但权力也是非常大的,官拜上卿,等同于丞相。2)扶苏从未被册立为太子,他只是始皇帝的长子。



那么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当时手握长城部队30万精锐秦军的蒙恬和扶苏,在朝掌朝政大权的蒙毅都不反抗呢?而是都束手就擒呢?假如他们一内一外联合起来的话,大致上也不会有胡亥和赵高什么事啦。那究竟是为什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发现很多的答主说了一堆,说什么不是蒙毅想反但没有兵符调动不了军队,又说什么因为扶苏死了,他没有借口领兵北上。但其实这都不是什么原因,他们之所以会束手就擒就只有一个原因。



《史记》记载“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看到没有也就是在当时除了赵高和胡亥等数人知道始皇帝已死,其他的人一概不知,在天下人的眼里那个威严无比的始皇帝可还活着,还在继续统治着这千古无二的大秦帝国。



就这样在当时扶苏和蒙恬收到赐死的旨意的时候,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此时始皇帝已死,他们只是单纯的认为始皇帝会下这份诏书只是被蒙蔽而已。所以当时蒙恬虽提醒扶苏诏书有问题,但是也没有怀疑这份诏书不是始皇帝下的,最终软弱的扶苏就自杀了。而蒙恬虽没有自杀,但却把兵权全部交给了胡亥的亲信,他自己就只想着赶快入京向始皇帝禀明一切,还他清白。



而在当时胡亥也并未有那么想杀掉蒙恬,使者见蒙恬不自杀,也就先将它囚禁在阳周等候发落。再加上使者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收回长城军团的兵权,及逼迫扶苏自杀,而对于蒙恬也不好太逼迫,毕竟蒙恬掌握长城军团已数年之久,谁也不知道这里面到底有多少忠成于蒙恬的,如果强逼的话保不齐会造成兵变,所以就这样蒙恬就先被囚禁在了阳周,他自己也在想着回京之时该如何与始皇帝解释。



在之后蒙恬虽然已经知道始皇帝已死,也大概知道那份诏书是胡亥自己下的。但是此时的胡亥已经是名正言顺的大秦皇帝,现在即使蒙恬能够起兵他也不敢了,毕竟造反的罪名对于满门忠臣的蒙家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而对于如此爱护家族名声和荣誉的蒙恬来说,他也绝对不会如此做。再者此时的蒙恬也早已失去兵权,只是困在牢房中的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罢了,最终蒙恬只得吞药自杀。



所以蒙恬和扶苏就这样被害死了。而蒙毅的死其实也是如此,虽然他知道胡亥想杀他是因为受到谗言的蛊惑,但是他却什么也不能做。毕竟胡亥现在是大秦的皇帝,而他也是胡亥的臣子了,如果他敢反对胡亥,恐怕他蒙家满门忠臣的名声就要坏了。再加上当时蒙家的所有家眷都在咸阳,即使他不顾及蒙家的后世之名,也要顾及在咸阳的家人啊。既然胡亥已答应他,只杀他一人而不祸及蒙氏家族,那自然就只能乖乖领死了,这对于蒙毅来说就是最好的选择。



其实想来,如果当年胡亥不杀掉蒙氏两兄弟,大秦就不会历二世而亡。以蒙毅和蒙恬两兄弟的忠诚和威望,赵高绝对翻不了什么浪,而那些刘邦、项羽等人也绝对不能危急到大秦的根本。只可惜的是胡亥最终还是自毁长城,而大秦也最终历二世而亡,这或许就是命吧。

6

关于这段历史,其实都是戏说。

第一,扶苏不是太子,是长子。秦始皇生前不立太子,也不立皇后,就是怕大权旁落。

第二,根据现代史家考据,其实胡亥不是篡权,是秦始皇安排的接班人。所谓的沙丘之变都是司马迁采用当时流传的谣言。

第三,不要用现代眼光去想当然,认为古人也是这样想的。扶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文弱善良。古代,父叫子死,子必须死,天经地义的事。谁会想到皇帝的诏书是假的。何况扶苏生前早就不讨秦始皇喜欢。所以秦始皇把扶苏派到最危险的前线。谁会把储君派到前线?万一挂掉了,帝王谁继承?康熙大帝当年派十四子一直在前方打仗,四子待在身边。明摆是传位四子雍正。秦始皇也是如此,胡亥其实也很聪明,幼子,讨秦始皇喜欢,每次出行,胡亥都带在身边。这难道不是明显的把胡亥当接班人。

第四,蒙恬虽说怀疑诏书的真实性,奉劝扶苏看看再说,可是扶苏太傲娇了,说死就死。凭这点,扶苏也不了气候,没多大本事。就算夺取皇位,照样守不住。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姬重耳,也是他父王听信谗言,要诛杀诸子,传位于小儿子。结果呢,太子自杀,晋文公逃跑了,晋襄公也跑了,最后逃走了都做了大王,太子白死了。扶苏连自己的命都不珍惜,能有多大本事。蒙恬就算本事再大,扶苏都死了,再反抗就是造反啦。蒙家世代忠于秦朝,不会背叛了。

第五,我们都认为扶苏贤良,是个好人,将来一定好皇帝。胡亥愚昧无知,昏庸无道,就是他一手败坏了秦朝,导至秦朝灭亡。其实这都是事后诸葛亮。在秦始皇眼里,扶苏懦弱无能,子不类父,处处跟朕作对,还不听话,背后诽谤朕,是不是想抢班夺权,谋害朕?赶快赶走 不要留在朕身边。胡亥,多可爱,尽说朕喜欢的话,又处处讨好朕,做朕喜欢的事,对朕的事业赞扬支持,从不说反对的话。这孩子老实乖巧,很是讨朕喜爱。百年之后,传位于胡亥,朕的铁桶江山万万年。

其实现代史家就评价过,秦朝迅速灭亡,就是秦始皇的国策错了,过分残酷剥削人民,这时候应该休养生息,减轻赋敛,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偏偏胡亥一上台,完全不吸收教训,反而更加变本加厉的剥削人民。老百姓没有活路了,只好造反了。

胡亥会哄秦始皇,却是个胡涂蛋,无治国安民之策,再加身边的赵高是个大奸臣,帝国精锐都内耗,消磨殆尽。后期无真材实学之人匡扶天下。唯一的名将章邯也逼反了。秦,神仙也救不了。

7

2009年,北京大学接受到一批海外馈赠的稀世汉简,这批汉简中,包括了一篇1500字的《赵正书》,详细记载了秦始皇去世以及胡亥继位的过程。文中说秦始皇出游,还至柏人时病重,于是召集众臣商讨继承人问题。丞相李斯、御史大夫冯去疾等上言:今事情急迫,恐怕大臣谋变,请立胡亥为继承人。秦始皇说:可。秦始皇死后胡亥继位,立即杀扶苏、蒙恬等人。根据《赵正书》的记载,胡亥的继位是众臣共议的结果,并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如果这一记载属实的话,那么很多疑团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胡亥的继位是正当的,并不是赵高和李斯矫诏推立。扶苏与秦始皇政见不和,始皇生前就已经将其贬至边疆从军,说明扶苏本来就不在继承人的备选之列。有人说贬到军中是为了锻炼扶苏,但自古以来,太子储君都是坐镇政治中心的,绝没有贬到边疆从军的道理。秦始皇二十几个儿子中唯独把胡亥带在身边随行,本身就说明了他对这个小儿子的宠爱和器重。秦朝并不重儒家礼法,因此也不拘于立嫡立长的观念,秦始皇想传位给小儿子是有很大可能的。而群臣对于胡亥的继位没有提出任何异议,也说明他们早就默认了胡亥作为储君的安排。

其次,秦始皇是多疑雄猜之主,当初王翦伐楚,就因为顾虑秦王多疑而不得不索要田宅以示无二心。所以以秦始皇性格,他不可能完全信任统兵三十万的蒙恬,也不可能完全放心扶苏。既然有心要立幼子,必定会对扶苏、蒙恬拥兵反抗加以防范。他贬扶苏去蒙恬军中,明里是用扶苏来监视蒙恬,暗里很可能安插了人手,以备将来二人有何异动,可以立即将其控制,这才是秦始皇贬扶苏的真正目的。而这个后招,当秦始皇决定立胡亥的时候,必定会告诉赵高和李斯,所以他们才敢放心大胆的赐死扶苏和蒙恬,不担心会激起兵变。这样也就解释了扶苏为何乖乖自尽,而蒙恬虽然不肯自尽,却也被迅速囚禁起来失去了反抗能力。

总而言之,《赵正书》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历史的另外一种角度。那就是按照秦始皇的布局,赵高和李斯保胡亥上位,扶苏和蒙恬不是不想反抗,而是被迅速控制,根本没有拥兵自立的机会。

8

秦始皇在巡游天下的时候去世了,在临死的时候始皇帝要求李斯和赵高把扶苏找来继承皇位。但是赵高和李斯一直和扶苏不和,担心扶苏继位之后会杀死自己,因此他们隐瞒了秦始皇的死讯并且找到了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继位做了皇帝。在胡亥继位前,李斯和赵高假传圣旨要求蒙恬和扶苏自杀。蒙恬是扶苏非常好的助手,本身属于蒙氏家族的第三代人。在蒙氏家族的第三代中,最出色的就是蒙恬和蒙毅两兄弟,蒙毅在朝廷内部做官,蒙恬在外面领兵。有他们兄弟的支持,在始皇帝去世后扶苏就算是想要夺取皇位也是有很大的希望的。

那么为什么蒙恬和蒙毅手握重兵,却没有支持太子扶苏夺取皇位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因为蒙恬和蒙毅的问题,而是扶苏的问题。扶苏因为触怒了秦始皇,所以被派到了北方。扶苏触怒秦始皇的原因众说纷纭,不管是什么原因,从这件事也能看出来扶苏的政治智商比较低。而要求扶苏自杀的圣旨来到的时候,扶苏看到了圣旨就准备自杀。蒙恬劝说扶苏:皇帝怎么会无缘无故的让你自杀?这圣旨不一定是真的。结果扶苏竟然表示自己要做乖孩子,不能违背父亲的圣旨,更不能怀疑父亲的圣旨。蒙恬怎么也劝不住,扶苏二话不说就自杀了。

如此看来扶苏不仅政治智商不高,做人也有些愚不可及。从扶苏的做法来看他确实不适合做皇帝,项羽虽然有勇无谋,恐怕也不会笨到这种程度。扶苏一死,胡亥的合法性就确定了,蒙恬也就没有了造反的筹码,只能对着胡亥乞降。其实蒙恬当时肯定是想着扶苏不死,自己可以凭借着北部军团拥护扶苏继位的,但是烂泥扶不上墙,扶苏一刀把自己杀死了,蒙恬的命运也就危险了。

虽然扶苏死了,但是蒙恬还是有能力造反的,有时候造反不需要理由,只需要实力就可以了。但是胡亥这时候已经是名正言顺的秦二世皇帝了,既然已经名正言顺了,那么也就掌握了秦朝的军政大权了。就算是北部军团不听胡亥的,跟着蒙恬一起造反,那么蒙恬再造反也不一定能够成功。蒙恬只有秦朝的北部兵团,但是秦朝的其他军队都掌握在胡亥的手中,蒙恬虽然军事能力出众,不过真正能不能打得过也说不准。而蒙毅则是朝廷里面的官员,并没有实际上的军权,蒙氏兄弟真正的军队也只有北部军团。

蒙氏兄弟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被迫交出军权来换取活命的机会,也就等于把他们自己置于不利的地位,此举让赵高和胡亥的阴谋更容易得逞了。赵高对于两个人非常的忌惮,开始劝说胡亥除掉他们,胡亥虽然控制了两个人的军队,但是蒙氏兄弟不死,他也睡不安稳,所以最终还是杀了他们。

综上所述,蒙毅和蒙恬一方面是跟错了主人,另一方面是被胡亥占尽了先机,而且后期对胡亥存在幻想,因此才会丢了性命。

9

谢邀请:

1.蒙氏一族有功于社稷,深受始皇帝信任;始皇当政时内近蒙毅,外信蒙恬;当时蒙毅位列上卿,风光一时,出则参乘,入则御前,享有无尽风华。

蒙恬能征惯战,将军于外,辅助大公子扶苏镇守边关,始皇放心;所以,“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国家岁月静好、平安无事。

2.始皇帝第五次巡游,途中得了重病,委派蒙毅去祈祷山川神灵,离开了权力中心;始皇于蒙毅离开后病逝于沙丘,此时最高权力实际了落入赵高、李斯、胡亥之手。

三人各取所需,一番激烈的攻守同盟后,终于狼狈为奸,形成短暂的命运共同体,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沙丘政变”出台。

3.矫诏:立胡亥为皇帝,令在长城做监军的大公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自尽;蒙恬有过据理力争,但处于封建王朝专制下的臣子命如草芥,“皇命不可违”,最终在阳周自杀。

蒙毅权力已经丧失殆尽,完全的孤家寡人,又手无寸铁,束手就擒是唯一结局,治罪之死是顺理成章的事。

4.胡亥不学无术、傀儡一个、毫无政治头脑;赵高此时小人得志,他韬光养晦而忍辱负重就是要处心积虑地报复大秦,让秦国亡国灭种;李斯自私而狭隘,虽有政治才能,但经不住名利诱惑;如此局势,蒙毅,蒙恬怎么来支持扶苏?不含冤自尽与束手就擒还想咋滴?

10

蒙恬虽然手握重兵就是,但如今胡亥已经继位,蒙家世代忠义,对君王尽忠职守,但如果他起兵拥戴公子扶苏,就是造反,且秦始皇对他提携之恩,如今秦始皇尸骨未寒,且秦国的人心不稳,如果起兵 ,虽然是为了秦国的将来(因为他了解公子扶苏,扶苏仁厚,深知秦国只有他继位,才能更强大),则是对始皇帝的不尊,对他的不敬,还有他一旦起兵,秦国将会陷入内乱,六国残余势力必然会卷土重来,同仇敌忾,共同合纵抗击秦国,诸子百家的抵抗也会接踵而至;外有凶奴虎视眈眈,他们一旦知道秦始皇已死,而且秦国陷入内乱,就会趁机发兵。秦国自始皇帝统一,想要传千秋万代,若因蒙恬起兵使大秦灭亡,使天下分裂,则他则是千古罪人,所以他选择了束手就擒,只希望胡亥继位以后能让秦国更加强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