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如果从历届茅盾文学奖中选出五部经典小说并排序,您会选哪几部?为什么?

如果从历届茅盾文学奖中选出五部经典小说并排序,您会选哪几部?为什么?

2020-10-27 12:00阅读(62)

如果从历届茅盾文学奖中选出五部经典小说并排序,您会选哪几部?为什么?:我没有读过那么多书,比如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我读过的不到十分之一,读不读一本书

1

我没有读过那么多书,比如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我读过的不到十分之一,读不读一本书,我的取舍标准俩条:第一,对这个作家的偏爱程度,比如像刘震云,他的大部分作品我都读过,再比如王安忆,贾平凹,莫言,也是这一类。第二就是茅奖名单公布后,会看一些新闻报道,尤其是相关的书评,然后找感兴趣的来读。比如李准,霍达,陈忠实,刘斯奋,宗璞这些。


下面,我就我读过的选出5本和大家分享下,说说我为什么喜欢。

1: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这个人,有一种河南人特有的那种幽默感,他自己说河南人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有话不直说,要绕着弯说,但是绕弯不能瞎绕,还得让你要听的懂。比如他举了一个例子,好比傍晚老张去老王家串门,正赶上老王家吃饭,老王问老张:吃了吗?别的地方的老张怎么说我不知道。但是河南的老张会这样说:中午的饭吃了。


所以表现在刘震云的小说上,就是话密而且绕,我感觉在写《一句顶一万句》的时候,刘震云经常沉浸在这种感觉里,并且感受很享受,但是也经常会在一个有趣的细节上走的太远,用力太过,而影响全书整体的结构。


但是,要承认,这样的语言是有作者鲜明的个人特色的,就是作者的可识别度极高。除了语言外,这本小说哪里好?

我个人理解,《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是讲“交流”的困难,人与人到底能不能真正的互相了解,而成为知音,人和人交往通过语言,但是交往过程中,比如你和别人说话,第一他可能根本不关心你说什么,你说什么,他都只按自己的思路想,然后按他的逻辑把他认为的你聊上一通,这个不能交流,第二,有人用心听你说,但是他总是会“误读”你的话,而且这种误读不是故意的“曲解”,这就比较难了,就是他“不懂你”,想懂,态度很真诚,但是懂不了,能力很有限。这怎么办呢?


我觉得写《一句顶一万句》的刘震云是有野心的,他的目的不仅仅是写一个故事,他觉得他看到了人类的一个秘密,就是交流的困难,导致人心无处安放,这个困难能被破解吗?你可以去看他的书,和书里的主人公一起寻找答案。


另外,就算你不想想这么深,只想当一个故事读,那也不错,因为之前说了,这里面有多中国人,人情世故的观察,很多幽默的段落中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2:陈忠实《白鹿原》

陈忠实是陕西籍的作家,我对他不是很熟悉,他的作品我也只读过这一本。

应该说这也是一部有“野心”的作品,我感觉这部书前半部分写的从容,越到后面气就有些短,这也是很多长篇小说的通病。

《白鹿原》是一本写“变化”的书,封建的,传统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所形成的巨大冲击,逐渐在破坏之中,消亡之中。人也好,家族也好,乃至一乡一县,都抵挡不住潮流。抵抗潮流的人是悲壮的,被结局是悲剧性的。我自己的感觉是陈忠实对于这种变化的心情是矛盾的,对于“仁义”的白鹿原是留恋的。

当然,作为一个故事来看,作者用了很多中国传统小说的手法,把很多事情处理的很传奇,比如白嘉轩的几个老婆,那块有鹿的地,还有被人津津乐道的“枣”。这些都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


3:王安忆《长恨歌》

王安忆是上海作家,和之前俩位作家不同,她的语言比较具有现代性。受中国传统的影响比之前俩位要小的多。加之王安忆特有的女性视角,所以她的小说给我带来的阅读感受既不是幽默,也不是辉宏,而是“精致”

作者通过上海的弄堂,飞翔在天空中的鸽子,一个精致的女人---王琦瑶共同营造起来的上海意象,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独有魅力, 在细腻, 精致中为我们诠释时代的变迁。

一座城市,一个人,为我们展现人与城市的关联。

了解上海,上海文化,上海人,上海女人,这部小说是一个很好的切人点。

至于故事,我就不在这里介绍了。


4:李准《黄河东流去》

李准,在写《黄河东流去》之前,就已经很有名,算是个老作家,他之前写过一本《李双双小传》,拍成了电影。


李准的《黄河东流去》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黄泛区人民的生活,塑造了一大批面对苦难的生活,无辜的死亡但是仍然保持有高尚的情操,淳朴的友谊,坚贞的爱情的一群人的故事。


作者的手法是现实主义的,但是在他描写人的时候,很注意刻画人性的复杂性,比如里面有一个地主,他却刻意的展现“如农民一样”的品质,而在农民的身上,也不避讳他们的缺点和弱点。


作者的语言很好,熟练的运用民间的俗语口语,民歌,同时又能看出作者对古典文学语言的运用,比如这样的句子:“委婉凄凉的唢呐,像大漠落雨,空山夜月”也有这样的句子:“蓝五哥,你放心,我要是日后变心,你杀了我,你宰了我,我姓宋,我叫宋雪梅,咱俩跑出去吧,跟着你,就是要饭我也愿意。”


5:莫言《蛙》

莫言就不用说了吧?莫言是山东高密人,阿城说:莫言的故事讲的好,这个话可是在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很早之前说的。

我个人的感觉是,莫言早期的作品比他后期的作品要好。

而且作为小说读,我觉得《生死疲劳》比《蛙》要好看


作为一个问答,我写的够多的了,因为每一个作家,如果要介绍清楚,都是一篇大文章,我这个回答希望能激起你阅读的兴趣,如果你读了之后,哪怕只是想去读其中的任何一本,那么我这个回答就没有白写。


是不是这个理?

2

如果只列五部,本人观点,应该是以下五部:

一是姚雪垠的《李自成》;

二是陈忠实的《白鹿原》;

三是王安忆的《长恨歌》;

四是宗璞的《野葫芦引》(《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

五是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

[赞][赞][赞][祈祷][祈祷][祈祷][玫瑰][玫瑰][玫瑰]

3

1981年,根据茅盾先生遗愿,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设立了茅盾文学奖,由巴金先生担任评委会主任。

茅盾文学奖由最初的每三年评选一次,改为现在的每四年评选一次,参评作品需为长篇小说,字数在13万以上的作品。


这四十余部获奖作品中,我比较偏爱的五部分别是《穆斯林的葬礼》《生命册》《白鹿原》《平凡的世界》《长恨歌》

先来说说《长恨歌》,王安忆的作品以细腻见长。《长恨歌》中王琦瑶是一位上海弄堂里走出来的女中学生,机缘巧合之下被选上“上海小姐”,自此,王琦瑶的命动发生了转变,她成了某位男士的附属品,每日静候男士的到来。但是,男士遇难,王琦瑶失去了倚仗,再次回到弄堂。但是,这时的王琦瑶早已不是当初那个纯真的弄堂女孩,她无法阻止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与几个男人都有了情感纠缠。

王安忆笔下的王琦瑶从妙龄少女到暮色垂年,她的一生一直在与不同的男人周旋。这个典型的上海小姐,在自己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始终心存着一份渴望。她不愿屈从于现实,即使心中布满伤痕,也要坚定地走自己想走的路。

顺带说一句,其实,比起《长恨歌》我本人更喜欢的是王安忆的《天香》。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陈忠实的《白鹿原》在这里不必赘述曾回答过关于这两部作品的一个问答“同获茅盾文学奖,为何会有人觉得《平凡的世界》不如《白鹿原》?”

再来说说李佩甫的《生命册》。这本书前不久刚刚读过,李佩甫的作品读过几部,很喜欢他的写作手法,尤其喜欢关于农村题材的几部作品。

《生命册》讲述的孤儿吴志鹏从农村走入城市的故事。主人公称自己是一个“背负土地行走的人”,吴志鹏时常说起的一句话是“背后有人”。吴志鹏是喝无梁村乡亲们的百家奶、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乡亲们又推荐并供养他上了大学,毕业后成了省财贸学院的初展才华的青年教师。当他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成了一个“城市人”之时,乡亲们却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在他的眼前。在乡亲们眼中,在城市落下脚的吴志鹏是无所不能的,他们将生活中发生一切“困难”托付给吴志鹏,期许地望着吴志鹏,渴盼着“困难”的完满解决。

在频繁的“情感绑架”之下,吴志鹏成了一个逃离者,他避开一切可能被乡亲找到的地方,终于成了一个“自由人”。

故事在城市和乡村两条线中穿梭,固守在农村的老姑夫等人与在城市间穿梭的吴志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这样的冲突之间,每个人物都更加地生动有活力。另外,作者笔下那些生活在乡村的各色人物都独具特色,每一个人物都可以看作是一篇单独的小传。他们每一位都写在吴志鹏的“生命册”上,与这些人物间无法剪断的“情缘”促使吴志鹏终于又走回了无梁村。

最后,是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

这部作品,我第一次读的时候不到二十岁,现在还记得读到新月离世时自己伤心难过的样子。时隔多年再读,虽然依旧为新月姑娘悲痛,但是已经能够理解作者的深意,能够体会生活中不完满的遗憾。

霍达在《后记》中写道:我在落笔之前设想过各种技巧,写起来却又都忘了。好像我的作品早已经离开我而存在,我的任务只是把它“发掘”出来,而无须再补上一块或者敲掉一块。

或者,正是因为这份浑然一体的融入,让我们不自觉地深陷作品之中。对玉痴韩子奇的少年老成敬佩不已,为梁君壁能够接受不是亲生女儿新月在自己身边长大而感叹,对执着理想的楚老师心生爱慕,为青春美好的新月惋惜……


茅盾文学奖每一部作品都是非常优秀的,每个人对作品的喜好也都是不同的。所以这个排序也是非常主观的,非常个人的。



附:茅盾文学奖历届获奖作品: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77—1981)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魏巍《东方》

莫应丰《将军吟》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

古华《芙蓉镇》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2—1984)

李准《黄河东流去》

张洁《沉重的翅膀》

刘心武《钟鼓楼》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5—1988)

路遥《平凡的世界》

凌力《少年天子》

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

刘白羽《第二个太阳》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荣誉奖

萧克《浴血罗霄》

徐兴业《金瓯缺》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9—1994)

王火《战争和人》(一、二、三)

陈忠实《白鹿原》(修订本)

刘斯奋《白门柳》(一、二)

刘玉民《骚动之秋》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5—1998)

张平《抉择》

阿来《尘埃落定》

王安忆《长恨歌》

王旭烽《茶人三部曲》(一、二)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9—2002)

熊召政《张居正》

张洁《无字》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

柳建伟《英雄时代》

宗璞《东藏记》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3—2006)

贾平凹《秦腔》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周大新《湖光山色》

麦家《暗算》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7—2010)

张炜《你在高原》

刘醒龙《天行者》

莫言《蛙》

毕飞宇《推拿》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11—2014)

格非《江南三部曲》

王蒙《这边风景》

李佩甫《生命册》

金宇澄《繁花》

苏童《黄雀记》

4

从1982年开始至今,已有43位文学家获得过茅盾文学奖,这其中有张洁在第二届凭《沉重的翅膀》和第六届凭《无字》获得了两次茅盾文学奖,真的要膜拜。

这其中如果要选五部我喜欢的,我会选第一:路遥《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全景式的描写了中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城乡社会生活,深刻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发展中经历的艰难曲折。第一届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风格和《平凡的世界》有点相似。

第二,陈忠实《白鹿原》,这本书文学气息浓厚,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社会发展的史诗巨制。

第三,古华的《芙蓉镇》,这部著作改编的同名电影开创了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代,也让刘晓庆,姜文从此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第四,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以精妙的语言写活了鄂温克族的百年苍桑巨变,讲述了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

第五是徐贵祥《历史的天空》,我是先看了电视才知道这本书,此书既磅礴大气,又有诗情画意,涵盖了从红军时期到“文革”后进入新时代约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最爱的作品,也许我喜欢的并不合你的意,不妨大家一起交流一下,而且,获茅盾文学奖的很多著作我都还没仔细看过,也希望可以听听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5

我会首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陈忠实的《白鹿原》

李准的《黄河东流去》

王安忆的《长恨歌》

贾平凹的《秦腔》

6

从1977年至2019年8月,茅盾文学奖一共评选了十届,这十届的获奖作品良莠不齐,如果要从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选出五部经典小说,我个人的看法是:

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古华的《芙蓉镇》、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阿来的《尘埃落定》。

一、理由

1. 之所以把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排在第一位,理由很简单,因为这部小说是一部史诗性的巨作,深邃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足以让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树立起一座丰碑。

2.其余四部小说在我看来,无论在小说所写的内容还是在小说的叙述形式上,都有着超出其他很多作品的地方,是属于那种在时间的长河里越来越显出高贵品质的小说,而不是像某些获奖作品那样,很快就会被人遗忘。


二、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1977-1981)和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1.第一届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张炜:《你在高原》、 魏巍:《东方》、莫应丰:《将军吟》、 姚雪垠:《李自成》、古华:《芙蓉镇》、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2.第十届

梁晓声:《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 的《北上》、陈彦的《主角》、李洱的《应物兄》

三、题外话

有的小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但在我看来,远比很多茅奖作品要杰出,比如余华的《活着》

7

《平凡的世界》

《沉重的翅膀》

《长恨歌》

《秦腔》

《湖光山色》

8

1981年根据茅盾先生的遗愿,将他的稿费捐献出来,设立了茅盾文学奖。从1982年开始如今已经评选了十届。已经有答主将十届获奖名单贴出来了,所以我就不说了。由于每个人有不同的审美,所以选出来的作品也是不一样的。我仅仅从我个人的喜好出发去选择,至于排序就免了。

陈忠实的《白鹿原》

我始终认为陈忠实的《白鹿原》是当代文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从专业的角度来说《白鹿原》延续了中国小说“家族叙述”的传统,陈忠实构建起了一个自己的王国,同时传统叙事与西方魔幻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使得《白鹿原》更加跌宕起伏。另外,《白鹿原》还探讨了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困境,这也是这部作品一个出彩的地方。

人物塑造上也塑造了黑娃、田小娥、朱先生、白灵等一批典型的人物形象。除此之外就是那种浓厚的文化气息,以朱先生为代表的的传统文化的正在做着最后的努力。白灵的死以及黑娃的命运都在向我们展示某些东西,白灵不是死于国民党之手,而是死于自己人手里,黑娃死了,但是作为革命投机分子的白孝文活了下来,这是否说明了什么?

当时我在读《白鹿原》时一气呵成,读了一天多将其读完。可以说陈忠实做到了书写民族的秘史的目的。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其实就文学史地位,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并不突出,在那个创作手法大变革的时代,路遥继续坚持着传统的叙事手法。但是书中孙少平兄弟的那种奋斗精神特别打动我,所以也把《平凡的世界》列出来。其实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所谓的叙事手法什么的是不重要的,更多的关注的是文学作品所体现的那种精神。

为什么《平凡的世界》会在民间封神,就是人们在孙少平与孙少安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困境中,我们始终向上奋斗。

宗璞的《野葫芦引》系列(《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

看了一下下面的答案,几乎没有人说到这部作品,我之所以提到它完全出于我个人的喜好。

这四本书是以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为原型的,我对于西南联大有一种特殊的情怀,所以特别喜欢这本书。西南联大是一个值得我们中华民族铭记的学校,我们的战争作品一直关注于正面战场,而这部作品则是关注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知识分子,并且写出了知识分子在那样一个时刻所做出的的抉择。

其次是对于宗璞先生的敬意,宗先生在创作作品时年纪已经很大了,后面几部都是宗先生口述的。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的这本书语言很有特色,看过的都知道。我之所以说这部作品是因为这是一部小作品,就创作目的来说,刘震云并没有陈忠实那反应整个时代变革的野心,他只想写小人物的孤独感,正是这一点深深的打动了我。其实我们每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孤独的,看似朋友不少,但实际上真正能说的上话的又有几个呢?

古华的《芙蓉镇》

《芙蓉镇》也是一部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之一,不知道为啥,当代作家很喜欢地域特色,像关中对于陈忠实,高密对于莫言。古华所选取的是湖南的芙蓉镇。这本书展现了湘南地区特有的人物风情,最开始我以为和沈从文的《边城》相似,谁知不是。

最后做一下总结吧,其实获得茅盾文学奖优秀作品很多,但是毕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像我始终觉得王安忆的长处在于中短篇小说,她写的《长恨歌》真的不咋的,再如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看过一次,感受并不是很强。所以,我所选择的这五本书目只是我所喜欢的书目,如果大家有啥更好的选择,可以留言,我们一起交流。

9

我会选《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芙蓉镇》《尘埃落定》

10

我认为,首先应该肯定的是:历届所有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都是优秀作品。如果非要从这些优秀作品中再筛选出五部经典作品来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根据自己对读过的获奖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对每部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画卷的深刻程度,对所描写方法的艺术感染力,对社会读者层面的影响大小等诸多方面的比较,斗胆做出如下筛选与排序,如有不同见解,欢迎交流与点评。

1.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2.陈忠实的《白鹿原》(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3. 莫言的《蛙》(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4. 魏巍的《东方》(荣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5.梁晓声的《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