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胤禩的如意算盘是打得啪啪响,他想扳倒雍正,过渡一下,然后自己上位。因此,胤禩才在有了充分准备(关外旗主进京、收服隆科多、自以为掌控了京畿兵权等)的前提下,志在必得、气势汹汹的“逼宫”。那么闹剧为什么没有成功呢?下面咱就聊一聊。

机关算尽的“八贤王”

曾经想得到太子之位的、人称“八贤王”的胤禩,自“毙鹰事件”以后,已经名存实亡了。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到热河巡视,胤禩当时因去祭奠母亲,没能在路途中侍奉父皇,只是派了个太监到康熙处说明了原因,同时让这个太监给康熙送去了一只老鹰。但不知怎么回事,当康熙看到老鹰时,那老鹰竟然已经竟快死了,于是康熙非常生气,认为这是八阿哥对自己的诅咒,当着各位皇子的面,说了一些胤禩大不敬的话, 并说:“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这就是历史的“毙鹰事件”。从此以后,康熙非常厌恶这个他曾经十分喜爱的皇子,不再重用他。甭说太子之位,就是一般的差事,也轻易不再派给他。


(胤禩影视形象)


经过康熙打压后,支持“八爷党”的官员就没有多少了,尤其是“一、二品的官不多了”,胤禩自己也觉得底气不足了。因而,他们在朝堂上的声势弱了,影响小了。真正的话语权被逐渐剥夺了,虾兵蟹将再多也无济于事。

雍正朝初期,胤禩被封为总理王大臣,也只是雍正对他的“软处理”,根本没有实权,尤其是没有兵权。虽说后来拉拢了隆科多,但九门提督的兵马比起京郊的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马,无论是人数还是战斗力,都无法相提并论。也就是说,胤禩虽然通过隆科多得到了点间接兵权,但也就是“杯水车薪”,难成大事。

关外的旗主,虽说借整顿旗务之名来到了朝廷,给胤禩长了脸,助了表面的威风,但实际上,一则带的兵不多(也不可能带多了兵,否则谁守家);二则离开了大本营,又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妄想通过“逼宫”,实行“八王议政”,从而扳倒雍正的过程中,胤禩虽然哄骗弘昼误传雍正旨意,浑水摸鱼,暂时接管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防务,其实并没有真正接管二营的防务,只是起到了暂时让二营按兵不动的作用,为逼宫争取一些时间而已,并不能真正指挥调动二营的兵马。因为,只有皇帝、十三爷胤祥才能真正调度他们。

因此说,胤禩的“逼宫”阵势,是徒有其表,雷声大雨点小,难成大事。

保驾护航的“十三爷”

十三阿哥胤祥号称“侠王”,他的外公是蒙古的土谢图汗王爷。他的名字是康熙根据“国之将兴必有祯祥”而取的。可见,清圣祖是本着大清国蒸蒸日上、兴旺发达的意愿为自己的十三子取名为“祥”的。在清圣祖的眼中,十三爷的出生不只是一个生命的开始,而是大清将兴的前兆。十三阿哥胤从小乖巧,对父皇非常地孝顺和仰慕,才华出众。在一次南巡的时候,康熙曾让随行大臣欣赏过十三阿哥的书法,大臣们都交口称赞。而且,他骑马射箭的技艺非常高超,史书上记载:“精于骑射,发必命中”。这样的皇子,得到父皇的喜爱很正常。


(胤祥影视形象)


康熙四十七年,胤祥因太子胤礽废立之事,言行不当,惹得康熙不高兴。康熙五十年后,就逐渐淡出了父皇的视野,并被圈禁了十余年。有人揣测说,一方面是康熙对他的不明就里的鲁莽行事予以惩戒,磨炼他的意志,陶冶他的性情,以便能成为后继之君的得力助手;另一方面康熙也是为了自己的帝王之威!

当时,清圣祖看到了皇位争夺的严酷性,也看到了老十三的无求无欲,更看到了他在军队中的威望,万一有什么不测,江山社稷会受到影响。非常之人,采取非常措施,是可以理解的。对于康熙来说,最重要的是天下,是江山,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固。因此,不管十三爷也罢,太子胤礽也罢,甚至老四胤禛也罢,只要阻碍了江山稳固,他都在所不惜。

雍正初年,胤祥就深得皇兄的宠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号人物,主掌兵权。他拥有京内和京畿地区绝对的军事权力。尤其是京外二营,主要军官都是十三爷提携的,彼此都有过命的交情,自然能一呼百应。无皇帝谕令或十三爷手令,绝对调度不了。这和十三爷的身体健康与否没有关系,只要他活着,还能发号施令,就能调度兵马,置敌人于死地。


(雍正帝影视形象)


未雨绸缪的“雍正帝”

对付“八爷党”,雍正早有准备 ,登基前就准备好了。而且,雍正早就发现了弘时的不轨行为,因此与十三爷商量后,决定利用弘昼充当他们的“眼线”,摸清“八爷党”的底牌。

在丰台大营,老八胤禩和弘时矫旨,弘昼没有当场拆穿,反而装起了糊涂,让老八胤禩和弘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弘昼在这一点是真是聪明,非常的机警。而且,弘昼还利用第二天早朝的时机,给十三爷通风报信。这个时机选择得非常得当,使得八爷开弓没有了回头箭,“逼宫乱政”之罪被坐实。

因此,不管八爷怎么折腾,也战胜不了病入膏肓的十三爷,“逼宫”的闹剧必定以失败告终。


校书郎工作室,叁月春

最佳贡献者
2

“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好运歹运,总嘛爱照起工来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不拼赢不了,爱拼也不一定会赢。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意从来高难测,而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再完美的行动方案,总有不可预知的变量。《雍正王朝》中,“八王义政”的失败,并非八爷准备不充分,而在于天公不作美。这里的天公,指的就是天子。在老八的算计范围之外,雍正放入一条大鱼。连雍正也没想到,就是这条鱼,冲破了老八的天罗地网。

八爷行动方案的漏洞

当时的背景是,雍正得罪了清流,在舆论上非常被动;得罪了旗人,在政治上处于不利地位,亲儿子都与他立场不同。支持他的人不多,反对他的人不少,这就给了胤禩推翻他的机会。

按照八爷的计划,他会先忽悠弘时,让弘时利用雍正急于推行“新政”的心理劝说雍正,调关外铁帽子王进京整顿旗务;接着,用关外的兵力夺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力;同时,联合隆科多,控制步兵统领衙门;然后,避其功于一役,逼雍正同意八王联合主政。

然而,老八千算万算,没算到雍正会派遣弘时与弘昼跟着入驻丰台大营。弘时是自己人,没问题,但弘昼看似虚头巴脑,实际上是人精。他见证了整个夺取兵权的过程,傻子也知道兵权意味着什么。这样,八爷的计划就出现了一个漏洞,而他自己还不知不觉。方案在向前推进时,需要连贯性与保密性,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张廷玉等人的驳斥,让老八在道义上落入下风

八爷打着恢复祖制的口号,依靠铁帽子王,联合隆科多,在朝堂上发难,实际上就是摊牌。这个口号,有利于既得利益者,所以旗人基本支持,士绅也没意见,眼看就要取得多数支持。

就在这个时候,王文昭跳了出来,他是恩科状元,属于清流派,对新政也有意见,但雍正为其掌过灯,有恩于他。在这种君臣情义的感召下,他选择支持雍正,弹劾了东亲王永信:

第一,本来只谈旗务的朝会,越旨谈政务;

第二,咆哮朝堂,毫无人臣之礼。

这两点意见,同样针对其他人,讨论别的问题或者逼宫,那就是大逆不道。

有时候,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王文昭话音刚落,九爷出来骂人家是狗,这一下就将旗人与汉人割裂,本来支持老八的汉人以及中立的清流,心态上也会有所变化。

雍正的队友少,但都是重量级人物。张廷玉出面,从历史层面证明了“八王执政”只是一个伪命题,戳穿了胤禩的阴谋。也就是说,胤禩的提议,根本不存在,也不合法。接着,张廷玉又指出“新政”的好处以及康熙的遗愿是支持刷新吏治的,这让胤禩的“先帝说”不攻自破。马齐对张廷玉的认可,进一步孤立了胤禩,让其无话可说。

此外,四位铁帽子王,并非铁板一块,简亲王的态度和立场一直比较暧昧,这就导致整个团队都会出现离心率。

老十三彻底扭转乾坤

胤禩等人抢兵权,弘昼没捞到任何好处,甚至还有可能对其不利。因此,弘昼将情报透露给胤祥。胤祥可是老江湖,一听就知道出事了,于是马上去丰台大营。为什么他出马,就能轻易抢回兵权呢?

第一,常年累月的军事经验,让胤祥在军营享有崇高的威望,许多将领都是其一首提拔的。他一句话,顶别人十句话。

第二,旗主王爷带来的人,虽然接管了,但是人生地不熟,缺乏群众基础,没几个人心悦诚服。刚刚入驻才一天,即便有兵权,也不牢固,而且他们是通过不正常手段取得,名不正言不顺。胤祥本就是负责军务的亲王,丰台大营大多数人都习惯于听命于他。

等胤祥带着兵,回到朝堂,力量对比立刻发生转换,隆科多都看出形势不妙跑路了。胤禩台面上被人驳得哑口无言,场外的军事力量又被解除,也就宣告了“八王逼宫”的失败。

秋媚说:胤禩有帝王之志却没有帝王之命,他败给雍正,并不是他能力不行,而在于一个不起眼的弘昼导致其计划满盘皆输。

3

老八胤禩趁雍正病重之际,企图借着整顿旗务的理由,联合关外的旗主王爷在大朝会上提出恢复“八王议政”的祖制,从而架空雍正,趁机夺取帝位。为确保万无一失,胤禩这次不仅联合了四位旗主王爷,而且把皇三子弘时和掌握京城九门防务的隆科多也拉入了逼宫阵营。打着整顿旗营的幌子,让旗主王爷带来的兵马进驻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控制了卫戍京师的外围兵权。
城外两座大营的防务被接管,城内有隆科多和步军统领衙门做内应,就连胤禩自己也说:“现在至少有九成胜算了,还有一成不是人算,是天算!”出人意料的是,胤禩败就败在这一成“天算”上,最终落得功亏一篑,抄家夺爵的悲惨结局。那么胤禩绞尽脑汁,精心设计的“逼宫”闹剧为何会以失败告终呢?

早有预料的雍正帝

当皇三子弘时提出让旗主王爷进京,共同整顿旗务的建议时,原本倚靠在靠垫上的雍正突然间坐了起来,严肃地问了一句:“这话是谁对你说的?”这说明雍正敏锐地察觉出让旗主王爷一同进京所带来的威胁,只是在权衡利弊后,决定实施欲擒故纵之计,同意他们共同进京商议整顿旗务事宜。为此,雍正还拖着病躯,冒着严寒到老十三府上与卧病在床的胤祥商议。老十三提出奉天的铁帽子王一向都是老八负责联络,担心他们会串通一气,酿成大乱。雍正自信满满地表示:“让他去办,翻不了天”、“要是脓包迟早得挤了它”。

扭转乾坤的老十三

虽然雍正自信慢慢地表示胤禩联合进京的旗主王爷闹不出什么大动静,但胤祥却提出让弘时、弘昼跟随胤禩一起去办迎接旗主王爷进京一事。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他们得到历练,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当耳目的作用。胤祥是雍正最深信任的兄弟,是名副其实的“二皇帝”,负责掌管兵权。他常年混迹军伍,生性豪爽豁达、侠肝义胆,能够与军中将士打成一片,结下过命的交情。康熙驾崩时,胤祥就拿着金牌令箭处死了丰台大营提督成文运,顺利接管了兵权,更何况在雍正继位后名正言顺地委任他掌管兵权。

胤禩、弘时矫旨让旗主王爷的人马共管防务,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提督就曾多次表示他们只认圣旨和十三爷的手令,由此可见胤祥在军中的威望几乎与皇帝本人并驾齐驱。当胤禩在朝会上撕下伪善面具,当众向雍正发难的紧要关头,病入膏肓的胤祥带来了旗主王爷安插在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共管防务的四名都统,一举扭转了朝会上因隆科多临阵倒戈而导致的劣势局面,迫使四位旗主王爷磕头认罪。

歪打正着的弘昼

胤禩矫旨让旗主王爷共管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防务,弘昼被弘时设计陷害,钻了个言语上的空子。事后,弘昼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于是在上朝的路上拦住胤祥,向他诉说了自己的隐忧。胤祥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调头赶往城外两座大营,将旗主王爷安插的人抓了起来,又马不停蹄地赶赴朝会。终于在关键进刻扭转乾坤。弘昼完美地肩负起了耳目的作用,歪打正着地化解了胤禩精心设下的圈套。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4

《雍正王朝》的编剧刘和平将康熙末年的夺嫡斗争延伸到雍正末年,大概在雍正十年左右,这是为了将这段历史演绎得更精彩。事实上,历史上雍正即位,即雍正五年左右,以允禩为首的八王党就被雍正皇帝打击清洗了。历史上没有“逼宫”闹剧,也不曾出现允禩造反。老八允禩与雍正自始至终的关系为兄弟与政敌,八王党始终并非造反派。

那我们就只能就着《雍正王朝》电视剧来进行分析,以老八允禩为首的八爷党制造的“八王议政逼宫”为何会失败。

1.“八贤王”真的都得人心吗?

康熙皇帝还健在的时候,一废太子之后,八爷党和四爷党实际上成为夺嫡的最后两支力量,看似辉煌腾达的老十四胤禵不过是康熙皇帝的一处“障眼法”。康熙皇帝驾崩的时候说:八阿哥胤禩处处学朕,处处学得不像,朕是以宽仁治人,他是宽仁收买人心。这话说到点子上了,老八胤禩为了收买人心,啥事情都干得出来。

当老四胤禛抢先夺得任伯安的《百官行述》,并一把火烧了的时候,就可以想知,那些朝野被任伯安揪住“小辫子”和“把柄”的人,内心对老四胤禛怀着多大的“感恩戴德”之心。

若是这《百官行述》被八爷抢走,不知道那些官员们该如何下场?

这是一起典型的人心争夺战,老八胤禩败得很彻底。可以想象,火烧《百官行述》之后,又有多少官员暗中投向四爷党的怀抱。

雍正登基之后,新朝开启新气象,首发雍正新钱,老八却表面粉饰太平,暗中坐收渔利,故作不知。户部小吏孙嘉诚则当着雍正皇帝的面揭穿了造币当中的蹊跷,未给予老八允禩半点情面。

大家一定觉得很奇怪,以为仅仅是孙嘉诚赤诚忠心才有这样的举动。非也,雍正即位之后,虽然将老八允禩封为总理王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事实上,雍正的意图很明显,就是以此架空老八允禩,让允祥等人对允禩实行“政治包围和分解”。事实上,允禩并没有多大的实权,更没有以枪杆子为基础的兵权。正因为如此,聪明的孙嘉诚才敢在雍正皇帝面前揭穿老八允禩的把戏,倘若老八允禩有实权在手,孙嘉诚只怕早就被清洗了。

孙嘉诚被年羹尧杀害之后,老八允禩抢先跪祭孙嘉诚。想想看,给揭穿自己把戏的仇人下跪,目的大家都清楚,为争取清流的人心。可是,要不是八爷党已经摇摇欲坠,人心尽失,又何来的理由去拉拢清流一党,以前咋就没干过?

我们姑且只说到这里,从这些事件当中,我们唯一可推知的因素就是八爷党所谓“得人心”,不过是一种虚幻而已,无非只是老八对下属的放纵和废弛而导致的贤德假象,人心其实并没有多少在八爷党那一边了。

2.八阿哥捣乱的手法上不了正堂

除了处理刑部冤狱案的张五哥,老八所作的每一件事似乎都带着目的性,因为张五哥是康熙皇帝钦点审理的案子,老八不得不慎重。但是他玩的一处诱审肖国兴,被康熙皇帝一眼望穿,在背后给太子捅刀子的人,又何以堪大任?

还有:为什么不在黄河发大水的时候想想怎么救灾呢?明明老九的小金库有银子,偏要让老四胤禛去打劫才拿出来,是不是缺少了一点大局意识?

雍正即位之后,这老八虽然没什么实权在手,但是捣乱的事也没少干。为了私利粉饰太平,制造新币的时候擅自更改铜钱的含铜比例,这不是破坏“金融秩序”和环境吗?

在诺敏案和张廷璐科场舞弊案中,作壁上观,煽动朝臣保诺敏,保张廷璐,想以此让雍正皇帝陷入两难的境地,破坏雍正皇帝的威信。还故意跑到景陵,鼓动老十四允禵出来继续争夺。这些把戏,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没有政治大局意识,没有维护雍正皇帝的核心领导地位,搞小团体,团团伙伙,拉帮结派,是很严重的政治问题。

一个“柏伦楼”,将八爷党浓缩得惟妙惟肖。一些人就是这样,成天正事不干,偏就耍嘴皮子,玩乐,搞小动作,搞破坏乐此不疲,真正推行改革新政这样有利于国家大局的事,他就要变着法子阻碍,反对。老八允禩这些作为就和一个破坏者没有什么两样,即或是搞破坏,也是想一出是一出,没什么章法可言。

就算最后发展到“逼宫”,也不过如题者所言,完全就是一处“闹剧”罢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矫旨接管丰台大营,想以一句模棱两可的话就实现夺权,是不是太草率了?丰台大营的管事们难道都是傻瓜,会将就执行一个模棱两可的命令?他们不会向十三爷报告?

二是“八王议政”的历史基础。老八允禩不是向来心思缜密吗?为什么连“八王议政”的基本历史基础都没有弄清楚就拿来用?自己还是编纂《八旗通志》的主管之一,是不是太没水准了?难怪被张廷玉驳斥得体无完肤。

三是四千八旗兵,能吞掉京郊的丰台大营吗?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会不会太过儿戏?

这一系列问题还只是“逼宫”技术层面上的事儿,不管编剧认为合不合理,反正我认为是不合理的,如此草率的“逼宫”就如同儿戏和闹剧一般。

3.老八阻碍历史进程,终将以失败告终

八阿哥允禩为什么如此得人望最终还是没有进入康熙皇帝的法眼?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能匡正康熙皇帝末年的施政过失。封建王朝的国家命运与皇帝个人的施政有莫大的关系。康熙之初,他能够把握历史潮流,开疆扩土,平三藩,收台湾,励精图治。但是到了晚年,倦于朝政,施政废弛,结果国库空虚,吏治腐败。康熙驾崩那一刻,已经将他传位胤禛的原因说的异常透彻了,因为只有老四胤禛能够改革弊政,匡扶康熙的过失,继续将大清王朝推向前进。

康熙皇帝说:朕已经过于放纵下头,八阿哥比朕还要放纵。就算他的宽仁是真的,也只会将列祖列宗的江山由于放纵而毁于一旦。

这是康熙皇帝对自己和八阿哥胤禩的总结,也是对他执政最后那些年的历史总结,唯有根据这个总结,来匡正得失,才能推进历史前进。而八阿哥允禩的所作所为都与历史潮流和进程相左,故而只会以失败告终。

5

知子莫若父。对素有"八贤王"之称的胤禩的评价,老康熙仅廖廖数语:他处处模仿朕,可一点都不象。不是由内及外,而属沽名钓誉。

《雍正王朝》这部清宫大剧拍的好。尤其为争皇位,九子夺嫡,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得人惊心动魄。

康熙精心培养了四十多年的太子胤礽两立两废后,精神上受到严重打击,并不准再提立储之事。

但国不可以无储君,他后来搞了一个让众朝臣推荐太子人选的测试。结果老八胤禩得到绝大多数朝臣推荐。这不是康熙所要的。故不予理睬,搁置下来。朝臣个个人精,岂能不知,老八与太子无缘,己经出局。

此时康熙突然晋升老四、老十四的生母为皇贵妃,明眼人一看便知,太子将从二人中产生。

康熙是突发疾病,来不及交待后事而撒手人寰。至于他要传位于谁?至今仍是个谜。

雍正强行登基,后来才亮出遗诏。后人一直对传位于四,或传位十四议论纷纷,但与诏制不符,汉满双文就说不过去。但控制权力改诏或重拟一份是轻而易举的。

雍正即位的最初几年,皇帝当的很不容易,朝堂及民间的流言使他焦粹。而最大危机就是老八为首的八爷党联络八旗旗主对他的逼宫。但为何会失败呢?

一,雍正已主朝几年,和八爷党的君臣名份已定。八爷党是不敢谋反篡位的。

二,八旗议政是清入关前游猎民族的旧制度。而至雍正己是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承袭明制已近百年,这种复旧开历史倒车已不合时宜,动起真来毫无胜算。

三,雍正潜邸时被称冷面王。现以天子之威且早已有了布署,八爷党的彻底失败在所难免。最终落个夺爵抄家,并赐名"猪"、"狗"相辱也是罪有应得。

6

在逼宫之前,廉亲王允禩曾对允禟、允?还有八爷党成员们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已有九成胜算,那最后一成就是老天帮雍正了。

以廉亲王沉稳老练的性格,做任何事情都不会随意出牌,没有十足把握他是不敢出手的,因为在他看来胜算已经是相当大了,朝中大臣多数因雍正推行新政搞的君臣上下关系恶劣,而此时的丰台、密云大营、西山锐步营已被老八他们全面接管,而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隆科多也已经彻底倒向他们,此时的雍正在军政上算是彻底沦陷,雍正所器重的老十三也已经病入膏肓,再也不是当年能替雍正力挽狂澜的拼命十三郎了,所以老八他们对逼宫胸有成竹,认为如若不成,那是天意如此,无可奈何。

但是他们忘了,雍正毕竟是君王,他的后面是整个大清王朝,你老八一伙逼宫乱政,你成功了,历史任凭你去改写,但是你要失败了,那你就是乱臣贼子!你行的事就不是正大光明之事,所以你心里发虚,假如有一个正直之臣,站出来评判,对你们来说除了武力解决,你们占不到一点上风,因此出现了张廷玉、王文昭这种正义之人的反击。另外他们小看了老十三的能力,小看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及政治嗅觉,所以当弘昼给他十三叔说了丰台大营被接管的消息后,老十三立马感觉出事了,凭借最后一丝力量保住了雍正皇位。

以上是我个人一点见解,如若有异,不喜勿喷,谢谢!



7

很简单的道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而胤禩机关算尽,只是没有枪杆子,才会遭致失败。

有人说,胤禩有枪杆子啊,他已经控制了京外两营和隆科多的步军统领衙门。可以说,在逼宫时,整个北京都已经控制在他手中。

我只能说,非也,非也,胤禩自始至终也没有控制京外两营。



首先,胤禩只是通过假传圣旨的方式暂时稳住了京外两营势力。胤禩带着弘时和弘昼来接管防务时,丰台提督曾说,没有皇帝的圣旨和十三爷的手令,谁都无权接管防务。所以胤禩才让弘时故意混淆视听,还故意引诱弘昼说错了话,丰台提督这才将信将疑地允许关外铁骑共管防务。

显然,两营的兵力要高于关外的兵力,因为后来十三爷胤祥很轻易就兵不血刃地收回了两营的兵权,可见得知真相的丰台提督很容易就能把关外铁骑迅速控制。而胤禩的想法是,他并不打算真正控制京外两营,他只想利用这个时间差瞒天过海,逼迫雍正同意八王议政,尽快收回权力,然后木已成舟,关外铁骑就可以圆满完成他们的使命,撤出两营即可。



但很可惜,胤禩没有控制住真正掌握兵权的人物,即十三爷胤祥。

而这就是胤禩逼宫失败的第二个原因。

康熙去世时,胤祥远在宗人府,没能控制住胤祥的胤禩最终失掉了皇位。而这次逼宫,胤禩本以为胤祥会来参加朝会,正好可以将其在朝堂上一并控制,结果弘昼小心翼翼地提醒了胤祥一下,他就立刻调转方向,前往丰台了。

所以,尽管胤禩利用隆科多步军统领衙门的兵马控制了朝会,但胤祥这个定海神针他还是没有控制住,最终也正是胤祥,夺回了京外两营的兵权,让胤禩功败垂成。



如果弘昼没有说那句话,而胤祥真的进入了朝会现场,并被胤禩控制,可能胤禩就真的能成功了。

8

八贤王说了:“我这一生就悔在了一个贤字。”从逼宫这场戏来说,八贤王胤禩确实太贤了,九王爷就是个碎催,老十就是个大傻冒。当时朝堂之上八爷提出要八王议政,气得雍正都犯了心脏病了,在那真难受。再看几位王爷坐那一动不动,好象单等皇上驾崩了,然后顺利接班。多么贤良的八贤王呀,把皇权之争看成过日子了,但等老家儿一完,顺利继承大位。当时形势对老八他们非常有力,隆可多已被他们收买,皇上势单力孤可做为人质。要是狠角色必定将皇上拿下,拥立新君,关上城门。即使十三王爷带兵前来,新君也可以发布命令,带兵总管加三级,士兵赏银二十两,钱往地上一洒,十三王爷也没辙。

其实那都是电视剧编的,为了精彩,引人入胜。真实情况是,雍正有自己的情报机构叫粘竿处,就是特务机构。为什么叫粘杆呢。北京小孩夏天粘蜻蜓,有时上树粘。特务假介粘蜻蜓就上树上房,监视这些异党的行动,一有风吹草动就报告。所以八爷一举一动都在监控之中,始终没有成气候的可能。再说八爷就是邀买人心,没有帝王杀伐决断的气质。




9

如果你要知道他要的结局是什么,你就会知道,老八的这次行动完全就是一次无意义的飞蛾扑火!在他的心里面,他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要的结果是两个,第一,你雍正承认你自己的新政是失败的!然后把我杀了,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平庸政的脾气他是打死不会走这条路的,所以他所追求的是第二个结果!第二,你雍正当庭跟我八旗子弟所有人反目成仇,朝堂之上,天下之间,杀个血流成河。

没错,无论事情怎么发展,老八都是一个必死的局面,但是这个时候老八就是想要极限一换,一拖着雍正一起下水!

这本来就是一场必输的局面!无论是雍正还是老八,事实上他们明白,在老八提出的这个八王议政,从各种意义上来讲都不可能实现!为什么?大家都很明白,满清统治中国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满清嘛,靠的是蒙古和满族人作为主体,而汉人的大多是以统御的手段,来控制汉子,所以就更加要求满清八旗子弟需要团结!也就是说需要绝对统一的声音,搞八王议政可以,但你首先就已经失去了对于汉人的最大优势!

这是一个国家,国家根本的问题!满清八旗子弟服从爱新觉罗家族,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么做能够杜绝掉不同的声音,能够保证满清内部自己声音上面的统一,保证自己权利的稳固以及统治手段的稳固!一旦八旗子弟内部之间互相攻伐,打个你死我活,那么满清八旗自己将会面临蒙古人的后果。

所以雍正和老八在讲的这个八王议政,事实上这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当然一部分的伪命题是张廷玉所讲的,这个八王议政根本就不可能实现,而这个雍正的新政呢,也是一个好的政策。另一个方面,这个八王议政根本就不可能变成现实!

那就有一个问题了,老八这么费尽心机的又是拉拢隆科多,又是拉拢四个旗主,他究竟想要做什么,难道他就是为了这个伪命题在和雍正对着干吗?当然不是老八,其实在这个时候,更多的也只是为了争一时的长短!

说白了就是要雍正承认自己的新政是错误的,借此打压雍正的形象!此时的老八已经和隆科多混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面的赌徒,他拿自己全部的身家性命跟雍正赌了这么一把,输了,全家老小一起跟着上天赢了那自己也会面临着处罚,因为从他一开始的打算就不打算把雍正给干掉!(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一个杀不死的雍正,还有一个活着的老13,那就有无限翻盘的可能性,甚至于他俩只需要下个命令,老八就得乖乖的把自己的脑袋给送上来!

雍正病重,这确实是一个好消息,雍正的儿子也背叛自己父亲的理念,投靠老八,这也是老八意料之外的事情,所有的天时地利都在老八这里,老八自然不愿意放弃这样的机会。可要他去争夺皇帝这个位置,或者说把大权从雍正手里面抢过来,这不可能,虽然老八派人掌管了丰台大营,并且收买了隆科多,等于在京城和军队方面。都控制起来,打算逼宫!

但是,老13还活着!其他的不说!隆科多背叛这本身就是大逆不道,而且他胆子再大,也不敢杀了皇帝,为什么雍正或者说张廷玉手里掌握着一道能够杀他的命令,这个命令是谁给的?康熙!而丰台大营呢虽然被四为旗主给控制了,但是最后还不是被老13一句话,乖乖的把那几个过来掌控兵马的人全给抓起来了!

这本来就是一个必输的局面,更多的只是会增加一点儿混乱罢了。如果能够把雍正换走,那就极限一换一,如果连雍正都杀不死,那这些人只有必死的局面!

你说说的直白一点儿,老八的这一次行动完全就是一次没有任何意义的,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的冒险。甚至于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其实早在雍正听到了八旗旗主进京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了这种情况,并且做了相应的布置!而且雍正手里掌握着粘竿处,也就是情报单位对于这次行动究竟发生了什么,对方又怎么做的,雍正心里其实有数,只是可能更多的,是没想到这一次老八居然会拉来这么多的助力!

等到雍正反应过来的时候,对方已经杀上门儿来了,他虽然可以反击,但是反击之后绝对是死伤惨重!老八等的另外一个结局也是这么一个结局!

他就是要看雍正把朝堂之上杀得血流成河,他就是要看雍正跟自己所有的人反目成仇!他现在的心思已经扭曲到了极致!完全已经不顾自己的死活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雍正在有惊无险,和平解决了这个事情之后,对于老八老九表示出了极其的愤怒!甚至于不惜违背了自己答应父亲的那些事情,选择将二人直接给处理掉!

就是因为这两个人现在已经纯粹的将那种不甘,嫉妒变成了那种疯狂,想要把这个天下变成万劫不复!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