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昭襄王嬴稷扣留楚怀王虽然失信于天下,但却是为了制约整体实力较为强大的楚国。虽然秦国在丹阳之战和蓝田之战中获胜,但疲劳的秦军也已经无力为继。若不是韩、魏两国趁精锐尽出的楚军不备攻占了召陵(今河南漯河境内),直逼邓(今河南南阳境内),楚军的后路即将被切断,丢失了武关并在蓝田前线苦战多时的秦军能不能获胜还是个未知数。秦国拿住楚怀王一则可以使得楚国在考虑与秦国开战时投鼠忌器,二则可以逼迫楚怀王承认秦国侵占楚国的土地以打击楚人的反抗意志。只不过由于楚怀王还算是个有家国责任感的硬骨头,秦国的第二个目的并没有实现。

楚怀王:芈槐


至于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军队精锐尽丧,已无力对抗秦国。手中如果还掌握着嬴异人还可以多一张与秦国媾和的牌可出,若杀了他则会给秦国多一个攻灭赵国的理由和动力。况且彼时的嬴异人只是个普通的王子身份,尚且不是秦国王位的继承人,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至于嬴异人的儿子嬴政,赵国就更不敢动了。回到秦国的嬴异人迅速成了王位继承人,为不得罪这位未来的秦王,赵国也只能乖乖送还他的儿子嬴政了。

秦庄襄王:嬴异人


秦始皇:嬴政


战国时派王子到别国成为质子是当时流行的一种使对方放松戒备的外交方式。质子所在国为了己方声誉和不激怒质子祖国都不会轻易对质子本人采取什么不利的手段。要击败一个国家或使其遭受重大损失不是只靠杀掉对方一个领导者就可以。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实际也只是无可奈何飞蛾扑火的举动,更遑论杀没有掌权、无足轻重的质子了。

最佳贡献者
2

导读:儒家文化中很多古礼都来源于周王朝,称为周礼。但是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信用秩序就是用来被打破的。各诸侯国为了利益相互攻杀,所以才有春秋无义战的说法。之前曾经扣押过宋襄公的楚国显然这次因果报应,楚王被秦国所扣楚国从此由盛转衰。而长平之战后的赵国不是没打算杀掉子楚、嬴政一家,但是子楚在吕不韦的重金贿赂下逃出了邯郸;而嬴政母子躲藏起来才躲过一劫。赵国在邯郸之战后还曾有过短暂的中兴,赵国到亡国前都没有向秦国认怂。所以赵国不是不敢杀子楚一家,只是没有抓到而已。


春秋战国时代有信用秩序吗?国与国之间签署的条约都怕对方不遵守,所以才有为了维持信誉双方互派人质的做法。但是基本上强大的国家国家送到对方的人质都不是重要人物,比如嬴政和父亲子楚在秦国宗室中都不算是嫡系。再说赵国一直是不怂的平头哥一般的存在,所以根本不存在赵国敢不敢杀嬴政一家的做法。至于秦国扣押楚怀王确实不太讲究,但是会盟时扣押对方君主楚国早就做过;这次楚怀王被扣不过是因果报应而已,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哪里还有信用可言?


互派人质来保证执行的盟约本就充满了彼此的不信任:秦国扣押楚怀王虽然有点过分,但是诸位不知道的是楚国早有扣押他国君主的前科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后,以信义著称的周礼逐渐发生了变化。利益为先导致各诸侯国礼崩乐坏,如何维持两国彼此之间的盟约成为现实的问题。彼此交换人质就成为了维系盟约的不得已的方式,两国的人质就成为两国关系的纽带。在春秋战国时期互相交换人质非常流行。楚考烈王、秦昭襄王、燕国太子丹等等都成就做过人质,在《史记》《谷梁传》等史书中都有明确记载。所以说即便发生会盟时发生扣押对方君主的情况也不过分,主要是楚国没有准备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至于说楚国不值得同情,因为利用会盟扣押、羞辱他国君主最先做的就是楚国。

春秋时期周天子衰、诸侯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先后完成称霸的过程。所谓霸主通俗点说就是国家组织的头领(类似北约中的美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享受高高在上的地位。齐桓公去世后小霸主宋襄公也打算成为下一个霸主,甚至齐孝公都在宋襄公的军队护卫下回到齐国继位的。当时宋国和楚国都比较强大,郑国等国打算会盟尊楚国为新霸主。会盟一般都不带军队,宋襄公非要参与会盟自封霸主结果被楚成王违背道义预先埋伏的军队扣押了长达半年之久;并且让许国国君脱去上衣露出胳膊请罪。从此楚国开了一个非常坏的开端,所以楚怀王被秦国欺骗并扣押也算是因果报应。


赵国不敢杀秦国人质是假的,赵国邯郸被围都不怂最后打赢了邯郸之战;况且此后赵国中兴击败过秦国,怎么会畏惧秦国不敢杀秦国的人质呢?

赵国是与率先崛起的魏国不同,属于战国七雄中崛起较晚的国家。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算起,赵国才攻灭中山国成为威震东方六国的一极。从赵国走上巅峰到亡国也不过70几年,所以后期的赵国都是不怂平头哥一般的存在。甚至在后期成为唯一可以和秦国直接对抗的诸侯国,即便是在长平之战损失45万精锐之后也没怂。元气大伤的赵国没有履行割地的承诺引发了秦国再次入侵包围都城邯郸长达数月,邯郸城依旧没有投降;最后联合魏国、楚国军队击败了秦军。我们姑且不去评论赵王践诺以后的品行,但就赵国的骨气看绝对没有问题。所以赵国不是不敢杀嬴政一家,而是找不到:嬴政的父亲子楚贿赂城门官逃出了邯郸,嬴政母子作为赵国当地的富豪也藏匿起来。

《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秦昭王五十年,使王齮围邯郸,急,赵欲杀子楚。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脱,亡赴秦军,遂以得归。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

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赵国在战斗中获得了短暂的中兴,多次击败燕国、魏国和秦国的进攻。廉颇、李牧、庞煖三员大将立下了大功:廉颇率领众志成城的赵军击溃了趁火打劫的燕军,并在之后包围了燕国都城;随后赵国又攻取了魏国城池;在秦国派遣了大军攻赵时,被庞煖击败并斩杀秦军数万万;武安君李牧彻底吃掉秦国的进攻的10万大军,迫使秦将桓齮逃往燕国。这样平头哥一般的赵国会害怕秦国不敢杀人质嬴政一家?简直是笑话。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3

杀了对秦国有利对赵国有害

长平之战后,赵国大败,陷入了可能覆灭的生死存亡的关头。

这个时候,赵国杀当时作为质子的嬴政能起到什么作用呢,除了能发泄一下怒火,然后再给一个秦国进犯赵国的理由之外,对赵国没有丝毫的好处。

要知道当时的赵国,为了避免覆灭的命运,不惜对秦国使出了反间计,离间白起,从而使得长平获胜的秦国没有能够马上攻赵,使得赵国获得了喘息之机,方得以联络其他诸侯国打赢了邯郸保卫战。

也就是说,长平之战后,赵国的策略就是尽量拖延秦国攻赵的时间,从而为赵国防御和联络各国争取更多的时间。从这个大战略上考虑,赵国在这个时候,都不应该杀掉秦国的质子这样只会激怒秦国,从而为秦国攻打赵国创造借口。

在这个时候,质子活着比死了有用,毕竟秦国因为有质子在,就放弃长平之战了吗,没有。可见在国家利益面前,至少在巨大的国家利益面前,质子是没有什么价值的。那么这个时候的话,赵国杀了质子或者不杀,其实对于赵国来说区别不大。

但对于秦国来说,杀了就有了一个进攻赵国的借口,无疑这是赵国不愿意看到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